“西工大现象”之我见

2024-08-01

“西工大现象”之我见(共6篇)

1.“西工大现象”之我见 篇一

生物科学0811班0820202124赵卉

社会现象之我见

谈到人有贫富差距,大家必定都会同意,而当说起人有身份高低贵贱时,我想就会有人不满了。那也的确应当不满的,大家同为人,同样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同样可以结婚生子,同样可以吃饭睡觉,难道就因为有个钱,就变成了“非常人”?

我就从一个班级来说吧,同样在一个学校里学习,同样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可是为啥有的人总是在那叽叽喳喳地将自己父母亲戚怎么怎么的有权有势,比如,会说他爸最近去了某个地方开会,就又弄了个名车回来,然后又送给了谁谁谁的,说得是眼冒彩光,口沫横飞;有的人,只是傻傻地看着别人说,时时张开嘴,一脸惊讶地叫到“哇塞,你家好有钱啊!!”;有的人,却让人觉得他的正面就是他的头发,永远低头,一声不吭,或许,他正在为以后可以像那个口沫横飞的同学家那么富而奋斗吧。就因为钱,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有了等级的差距,或者可能从出生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等级差距了。

再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的社会可以在经济方面平衡地调剂一下,可以使大家一样富或者一样穷,不要谈什么“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富起来”,我个人觉得这比较虚,因为我们社会中的人并没有那么纯洁高尚了,如果我们可以只凭借我们的学识来决定我们地位的尊卑,我想社会会纯洁地发展好的。也就不会为了比谁的钱多,有什么贪官污吏了。在这个社会里,或许只有消除利益关系,社会才会变纯洁,不会有谁看不起谁,只会在学识上相互欣赏,而当达到这个境界,世界也就和平了,不会再有啥恐怖分子了,但我们扪心自问,可能吗?有哪个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可以办到?

我这么写,或许一些所谓的权威人事会说,现在的大学生,自己没有本事,就只会怪社会。可是,我觉得我们真的很无赖,从小,家长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诚实,要善良,可是当我在路上看到乞讨的老人已经吐血时候,只是心揪了一下,但不敢付诸行动,而再看看我身边路过的人,满脸笑容,提着刚shopping的东西路过老人,却没有一丝的触动。再者,还记得那天老师给我们讲社会现象时,曾提到有关诚信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下了某报纸上的人类诚信度排行榜,我很吃惊地发现,为我们所不齿的性工作者竟然排在了老师与学生的前面,敢问,到底是道理变了,还是社会变了?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不是我们不敢前行,而是我们寸步难行。似乎我们所学的东西中,可用的实在太少了,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在哪天会改的对我们学生的未来有益,那就好了。

或许,让我们幻想一下,2012的世界末日后,人们经历了真正的生死后,才会不再虚伪,不再伪装,人们都那么纯洁了,才可以还社会一个真正纯洁无暇的面貌,我们以前所学的纯洁善良诚实才可以有用武之地。

2.“西工大现象”之我见 篇二

一、体罚的基本内涵

我国《教师法》虽然明确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却未对体罚行为作出明确界定,那么体罚究竟是什么呢?

据《新华字典》的解释,体罚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手段,如罚站﹑罚跪﹑鞭打等。百度百科中,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

早在教育部1999年主编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中就对何谓“体罚”提出了明确地界定:“体罚,即对学生身体的惩罚。变相体罚,即并不直接对学生人身诉诸拳脚和工具,而是以各种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

综合了各种对体罚的解释,我认为对教师体罚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以下两点:第一,教师是否有直接鞭打或辱骂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行为。其次,教师是否有间接惩罚学生并超出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而造成伤害的行为,例如:罚跪、罚跑等。

二、体罚现象存在的原因

从1952年开始,我国就明确要求禁止体罚。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先后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要求禁止体罚,但一直以来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仍屡见不鲜,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冒着犯法的危险体罚学生呢?

(一)内在原因

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行为与教师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脱不了关系,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在原因:

第一,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在赵希斌的《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一书中提到,“正确的价值观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方向;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条件;高效的教学能力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对教师的重要性。一旦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出现扭曲,教师的行为也会相应地改变。在当今教育领域,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对学生棍棒相加,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不考虑其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教师教育管理技术的欠缺。从调查数据来看,诱发体罚行为的很多都是一些常见问题,如上课讲小话,早恋等。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学校中常见的小问题,只要教师运用一些教育技巧对学生加以引导就能很好地解决,然而,由于某些教师缺乏教育管理的技术,导致学生屡教不改,最后教师就只能以所谓的“棍棒教育”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第三,教师对体罚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其实并不排斥体罚行为。相反的,很多教师认为,体罚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很多问题,相较于循循善诱,这种强硬的惩罚行为在短期内就能得到收益。因此,这种方式既省力又有效的方式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青睐。

第四,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根据一些关于体罚现象的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实施体罚行为的概率要大于中老年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人相较于中老年人更易冲动,更崇尚武力解决问题。而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更善于沟通,因此,他们也就更倾向于以理服人。

第五,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缺乏。在现实中,有部分教师仅仅将教书作为其谋生的手段,其在教学过程中,只关心能够给自己创造经济利益的学生,比如平时给自己送“福利”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没有送礼的学生,其则非常粗鲁,稍有机会即恶语相加,或者暴力出手。

(二)外在原因

体罚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与教师自身密切相关外,同时也有一定的外在原因。

第一,体罚行为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戒尺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等诸如此类俗语熟语比比皆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一直主张要尊师重道,学生要服从教师的绝对权威,所以老师对学生的体罚不仅不会遭到斥责,相反地,还会受到追捧。

第二,体罚行为还受应试教育体制以及考试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应试教育遍行的现状下,考试成绩就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水平唯一的标准。因为,在同一个班级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之分,而在整个学校就有了优秀班级和落后班级之分,所以,相应地,整个社会也就有了好学校和坏学校之分。而那些所谓的好学校好班级究竟怎样好呢?一谈到好学校好班级,大家都以升学率和及格率来衡量,很少有人会说里面的学生道德品质有多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就开始使用一些非常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就出现了一幕幕打、罚、骂的悲剧。

第三,来自于家长的支持使得教师理直气壮地对学生实施体罚。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如果在学校不认真学习,您只管打,出了什么问题我负责。”所以,在我们学校体罚成风,然而从教师到家长,甚至到学生,并没有一个人觉得这种行为不妥。可能刚开始还有几个学生反抗,久而久之,学生也已经麻木了。

第四,我国法律对体罚行为的惩罚力度也让教师毫无顾忌。虽然我国法律早就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但是却并有对体罚行为做出明确界定。任何权力,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与制约,都可能导致权力滥用。我国中小学存在的严重的侵害学生权利的违法现象,就是一种漠视法律的教育权力滥用。

三、体罚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罚对学生最大的危害是伤害学生的身体。新闻报道中关于体罚现象的举不胜举,有河北小学女教师用刀片划学生掌心,也有云南教师罚学生活吞苍蝇,这些行为无一不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了伤害。虽然,教师在实施体罚行为时,本意并非想伤害学生,但是有时候由于处于极度愤怒的情绪状况下,下手就不知轻重了,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自己的那点力度根本不可能造成伤害,但是那是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的,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中心小学生,可能就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导致他一生的残疾。

其次,体罚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学生上课的时候打瞌睡,老师看见了,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一句,自己不努力,就不要怪别人说你有娘生没娘养。班上所有的学生从那次之后就知道了这个同学的妈妈不在了。甚至还有同学因此而嘲笑那位同学。没多久,那位同学就退学了。试想一下,那位同学的心理会受到多大创伤?原本就因为失去母亲而伤心难过,老师不但没有安慰鼓励他,却将他的伤口赤裸裸地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心理学上,自信心是来自于自尊心的,一旦教师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应地,学生就会变得自卑。

最后,体罚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硬性的看管、压制和粗暴的体罚会使其感到压仰。人都有自我保护、逃避伤害的本能,对于给自己带来过身体和心理伤害的学习活动也会失去兴趣,有的学生还会因此而恐惧教师、恐惧学习。

四、消除体罚行为的措施

虽然,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为消除体罚行为努力,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那么怎样才能预防体罚行为呢?

第一,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应该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教师培训中不仅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还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让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管理技术。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让教师端正态度,积极地为学生服务。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法律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体罚行为的严重性。

第二,从社会方面来讲,要加快改革考试与评价体制。评价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不能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重要的标准,而要综合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尤其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应对学生成绩作静态的评价,而应作动态的评价。让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效地减少体罚行为的发生。

第三,从国家方面来讲,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虽然国家法律明令禁止体罚,但是却未对体罚行为进行界定,让很多教师钻了法律的空子。所以国家应该要以法律形式对体罚进行界定,提出其的操作定义。光有法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健全国家的监督机制,避免教育权利的滥用。

综上所述,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教育领域也应该努力。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走上民主平等的道路。

摘要:我国中小学存在着严重的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这种损害学生权利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只有彻底消除这一现象,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走向民主与平等。本文从体罚的基本内涵、体罚现象存在的原因、体罚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消除体罚行为的措施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体罚,中小学生,原因,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柏玮.教师体罚行为的现状与心理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朱凡琪.我国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曾巧智.论教育中的体罚[J].学理论,2010,24:226-228.

3.告状现象之我见 篇三

一、告状的原因

1.喜欢听好话,希望受到老师表扬、同学关注,好表现自己

低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尚未形成,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为了树立威信,往往把老师当做依靠。爱“告状”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和重视,动机是积极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是班干部,对犯错误的学生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

由于前任班干部不得力,最近我又换了个班长。为帮助他树立威信,我告戒全班学生:班长的话大家一定要听,如不听,就让班长请到前面来。此后进教室,总有两三个孩子站在前面,这几个都是班上的调皮捣蛋鬼,不教训他们,不足以“敲山震虎”,也不足以为班长树威信。

于是,我着实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们,还表扬班长管得好。一天中午,我远远就看到讲台上站着长长一溜孩子。恰巧班长又扭着一个“遣送”上来。我质问怎么回事,班长说某某来了不学习,说话;某某不听他的话;某某和他犟嘴等等。再怒视这些捣蛋份子,前几天被请上来的依然在,还增加了不少新面孔。这会儿倒乖,一个个垂手低头,敛声屏气。我一一查问,才发现多数孩子不是成心捣乱,只有几个平时调皮,只要在座位上有一点点动作,班长就说他们捣乱,就被拉上来,时间长了,只要一点名,他们就很“自觉”地上来了。他们还揭发某某也违纪了,可班长却不管,言词中对班长的怨气颇大。

反思管理方法,为给班长树威信,我一味“权力”下放,只要班长告状,就批评违纪的孩子。因工作做得好受表扬,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班长当然把状告得更起劲了。

2.“以牙还牙”,通过“告状”来反击的报复心理

这类孩子“告状”,常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等待他们犯错误。在报告老师时,他们甚至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些孩子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就斤斤计较。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就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这类孩子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因怨恨、妒忌他人而引发的“告状”

这些孩子带有嫉妒、自惭、怨恨,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情感。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以此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有的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心存不悦,为了让老师也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

4.“告状”是胆小孩子的一种心灵寄托或反抗方式

爱“告状”的孩子可能是胆小的孩子,他受到委屈,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班上的赵××,属于岁数小、个头小、胆子小、声音小的代表,老被大孩子欺负。一次课间,我收拾好教案正打算出去,看见一个男孩子经过时把她的书碰到了地上,她不知说了什么,那个男孩捡起书向她头上拍过去,然后大模大样走了。她抱着头哭起来。我看在眼里,狠狠收拾了那个孩子,又安慰了她,并告诉她:以后谁再欺负她,就告诉老师。这下好了,以后只要进教室,她就会迎上来,不管大事小事都向我诉说自己的委屈,然后在我对他人的批评中满足地离去。时间长了,也厌烦了这种批评和安慰,可看着她那信任与求助的眼神,又不忍心拒绝。许多时候,我都是口头承诺,再摸摸她的头,哄哄她,看着她满意的眼神,我慢慢总结出她并不是想要我把欺负她的孩子怎样处理,只是想把受欺负的事告诉我,以博得我的安慰,寻求心理寄托而已。

二、在处理“告状”事件时教师应做到的几点

1.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执

要使孩子明白“告状”这种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要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他人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

2.学会宽恕

在教育孩子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让孩子带着指导性意见去处理矛盾。如果真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

3.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

当孩子“告状”时,要用目光、表情等非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老师积极地倾听,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给予孩子相应的慰藉。

孩子“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将在小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变成心理疾病,将影响到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实验小学)

4.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 篇四

孟 庆 栋

【导言】:《中国青年报》报道,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 “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2.68万亿元;2010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3.2万亿元;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 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之多。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数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持续多年,可谓“中国特色”。针对统计数字造假现象,笔者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思考,仅供借鉴。

一、原因分析

1.相关法规缺失。现行《统计法》基本上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是法律缺少约束性。现行《统计法》没有规定“向国家统计机关提供相关数据、接受统计机关的调查是每个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的义务”,“国家统计机关必须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企事业单位的商业秘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有些公民、法 人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或者提供不真实的数据。二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统计法》规定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领导和监督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执行本法和统计制度。而在现实生活中,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干部本人或者授意属下搞数字造假。三是违法行为处罚轻。《统计法》对统计对象的违法行为只有罚款,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只有行政处分和通报批评。数字造假的成本很低、风险很小,回报却很大,实事求是吃亏,弄虚作假得利。

2.体制存在弊端。目前,我国现行的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数字虚报现象数见不鲜。一是唯上负责的干部体制。由于领导干部的任命主要由上级决定,普通干部决定不了领导干部的命运。导致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按照授意造假成为必然。二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目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GDP指标为主,“唯GDP论”,把乌纱帽与数字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制。导致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得不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玩“数字游戏”,统计数字注水,GDP层层加码。三是官本位体制的存在。领导必然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考虑自己的政绩需要。官员自己统计自己的成绩,自己填写自己的政绩单,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3.领导好大喜功。由于政绩考核导向,与GDP有关的统 计数据成为衡量党政干部优劣的“政绩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某些领导干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数量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归结为GDP的增长。中央定9%的发展速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会定15—20%的发展速度,各地级市、县就会定20—25%的发展速度,各乡镇就敢定25—30%的发展速度。可谓“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4.缺少舆论监督。目前,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主要是为上级、为各级领导服务的,除部分数据公开外,大部分是不对百姓公开的,平民百姓无法监督数据造假问题。新闻舆论监督在揭露官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党内规定,批评和揭露党政干部的新闻必须经过领导批准,同时新闻媒体对官员的监督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很难对统计数据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二、具体表现

1.造假指标数额较大。西部某区公布的GDP增长20%,是全国的2倍多。某乡镇企业实际产值400万元,上报6,061万元(注水15倍);实际营业收入600万元,上报5964万元(注水9.8倍);实际纳税30余万元,上报88万元(注水2.9倍);亏损近百万元,却上报盈利365万元。2.互相攀比之风较重。各地之间、各部门之间、同行业各企业之间在上报统计数字时左邻右舍、左顾右盼、相互比照,进行横向对比,搜肠刮肚想办法把指标赶上去,唯恐指标下滑,影响县域经济考核等级。“注水”少了吃亏,“注水”太多了出格。

3.虚报与瞒报并存。既有“注水”虚报,也有缩水“瞒报”。数字造假并非都是“注水”,也有“缩水”的,体现政绩、成绩的数字“注水”的多,诸如GDP、发展速度、产值产量、税收、利润等;反映问题的数字“缩水”的多,类似生产伤亡事故、环境污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企业亏损等。

4.根据需要变换数字。有的地方和部门,同一件事情预备多种数字和版本,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官员政绩的需要,就用哪个数据。有些地方政府在统计GDP时搞“双轨制”:向有关方面摆政绩时一个数字,向国家要补贴的时候则是另一个数字,所以就出现同一个县既是“百强县”又是“贫困县”的怪相。

三、造成危害

1.宏观决策失误。统计的目的是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提供的统计数据是全国统计数据的基础,如果基础数据不准确,怎么保证全国统计数据的准确?全国统计数据失真,势必造成国家宏观决策失误,造成人力、物 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2.造假风气盛行。数据造假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成为某些官员“升迁寻租”的手段。虚报浮夸者大行其道,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惩治,反而飞黄腾达,必然促使众多官员仿效。弄虚作假的小人得势,坚持原则的人孤立,败坏了党风,加重了腐败。

3.群众利益受损。虚报浮夸的数字、官员的政绩都是通过加重人民负担来完成的。有的地方靠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有的地方挪用扶贫款、救济款、救灾款,有的地方提前征税,有的地方从银行贷款缴税。总之,官员的政绩最终由百姓买单,群众幸福感不升反降。

四、对策之道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统计人员从事统计业务必须忠于事实,只对法律负责,不受党政领导的干预;各级政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证统计机构的正常业务开展和行政执法;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有依法上报相关数据和配合统计机关的义务;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保护公民隐私和企事业单位商业秘密的义务。

2.改革政绩考核体系。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由单纯GDP、发展速度、税收、利润等内容扩展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就业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科技投入、扶贫、文化建设等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干 部考评方式。由官考官、官评官改为民考官、民评官,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考评干部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3.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制定出台政务公开条例,明确要求政府决策、统计数据应当依法公开,便于接受群众监督,让统计数据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集思广益,建立专家独立论证、公众听证、人大会议辩论与审批等周密的制度安排,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5.改变初中生数学厌学现象之我见 篇五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及课堂情绪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使他们不断有新鲜、新奇之感,在多种学法的交替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开展竞赛,激活兴趣。俗话“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利用好中学生求知欲旺、好胜心强特点,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初一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可随堂搞些速算比赛,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将知识的检测赋予智力竞赛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收获的刺激与喜悦。

2.组织合作,调动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能让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动手实践,强化兴趣。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教学“七巧板”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七巧板,学着书上的例子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拼出一些书上没有出现的优美图案,老师展示学生的种种杰作。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便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加强学法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初中生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在内容和教法上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学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习常规培养起,它是学法指导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常规时应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常规:“认真预习,标出疑难点”;第二阶段是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多、求卓越、求效率”;第三阶段是课后常规:“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第四阶段是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错题重做”等,并且严格检查落实。帮助学生建立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基础、能力、知识三方面加强训练,形成技能,这样常抓不懈,一定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运用丰富的语言,增强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强调的是语言准确,于是有很多教师认为数学课的语言呆板,没有生气。我认为,数学课上的语言同样可以是丰富多变的。授课时不仅可以从语气语调等方面变化入手,还可以运用许多体态语言,如采用表情、手势等来辅助教学。将目光扫视教室,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微笑关爱的表情可以给学生以信心,疑惑的表情可引起学生更多更深的思考。

四、挖掘教材兴趣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若能巧妙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数学。学生对数学没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能主动学习,全神贯注,觉得心灵手巧;没兴趣,就会被动应付,精神涣散,感到头脑迟钝。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兴趣因素,用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推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趣味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争取做到:(1)新课导入,以“奇”促疑,引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时,巧设提问,力求新颖、奇特、具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解斜三角形》一课时,我做如下开场白:“我的‘法术无边,能不上高山测山高,不过河去测河宽”(学生感到惊奇)。”我接着说:我的‘法术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我的‘法术是数学思想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种方法吧。”这样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按我的布置:将解斜三角形的习题配合有趣的测量计算,不断探索斜三角形的规律。学生学习探究的愿望很强烈,教学效果非常好。(2)课内练习,以“活”促思,巩固兴趣。应把练习题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添学习乐趣。(3)教学结尾,以“味”促探,发展兴趣。教学结尾设计的恰当,可起到课虽终而趣味犹在的效果,能唤起学生继续钻研的兴趣,从而形成持久的兴趣。

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大面积转化后进生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数学后进生的后进因素,多关注后进生,多接触、多交流,多关心、多鼓励,帮助其克服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的智能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的。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重树自尊和自信,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学生和热爱学生,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其“亲其师,信其道”。研究表明,学生热爱老师,就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选定学习方法、确定练习难度,以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监控、自我评价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兴趣,提高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主体的学习动机,实现有效控制与矫正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6.“西工大现象”之我见 篇六

关键词:高原现象 技能比赛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近年来,中职学校各项技能比赛越来越多,技能比赛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比赛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不断突破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不断超越能力极限,解决学生技能比赛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已成为技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什么是“高原现象”?它是怎样产生的呢?“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德国著名学者马克多斯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和试验,发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掌握,一般来说都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开始阶段:学习者要理解熟悉新知识新技能,学习起来较费力,提高速度缓慢;第二,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经验,初步掌握了学习中的窍门,成绩显著提高;第三,高原阶段:学习速度放慢,尽管每天同样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但提高不大,甚至出现滑坡;第四,克服高原阶段:学习者经过更加刻苦的努力,掌握到新的规律和窍门,学习曲线又快速回升。

笔者多次辅导学生参加AutoCAD和工业产品设计(CAD)技术两个项目的训练比赛,在辅导过程中针对“高原现象”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些的突破策略。

1技能比赛训练“高原现象”形成的原因

从教师辅导方面来看,①训练方式单一。在AutoCAD项目训练抄画机械零件图环节,主要是软件中快捷键的运用,提高抄画的速度,重复相同的内容,使学生的心理疲劳加剧,伴随而生的是注意力难以集中、练习热情下降、兴趣消失等,从而导致操作技能的停滞、甚至下降;②训练难度加大。在AutoCAD项目训练的补画机械零件图环节,图纸的难度相对加大了,受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导致补画图出错过多。

从学生训练方面来看,①学生相关知识欠佳。在工业产品设计(CAD)技术项目训练的零件装配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有好奇心的学生会把自己家中的一些小家电拆开自己维修,对机械装配结构相对要熟悉,完成零件装配的速度和正确程度就要高。反之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吃力;②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在两个项目的比赛中参赛选手有08年学生有09级学生,08级的学生参加过上一次的比赛,和新手比起来,感觉自己的水平很不错,思想开始松懈,不求上进,缺少持续进步的动力,使技能水平提高太慢,甚至下降。

2克服技能比赛训练“高原现象”的策略

(1)加强心理指导,提高承受能力。技能训练“高原现象”产生后,学生会怀疑自己的水平是不是真的已达“极限”。其实,“极限”是相对的,这种训练中出现的“高原现象”与技能限度是不相等的。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一次次地打破世界纪录,先进生产者不断提高生产率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当学生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这只是暂时现象,并帮助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掉不规范动作,鼓舞其训练信心,争取更大的进步。

(2)开展同伴竞赛,激发最大潜能。同伴竞赛是鼓励学生提高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来说,更是突破“高原现象“的良方。竞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心理紧张度增大,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这对提高操作技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AutoCAD项目训练抄画机械零件图环节中,除了学生自由训练之外,经常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赛,不仅避免了训练方式的单一,又加强激发了同学们训练热情,操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3)借助三维建模,化解训练难点。利用AutodeskInventor軟件建立零件图的三维实体,展示平面--空间--平面的转换过程,突出学生识图的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在AutoCAD项目训练的补画机械零件图环节,绘制箱体类零件时,因为箱体类零件相对比较复杂,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想象力,通过三维建模,让抽象的东西直观化,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三维实体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尤其是在着色后,犹如看到真实的产品,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4)通过实物测绘,培养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具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发挥着基础作用;而特殊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某一特殊领域获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当一个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其特长相吻合时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聪明才智;操作技能不能完全吻合这就很难使技能水平出现持续提高的“共振”效果,必然导致“高原现象”的出现。

在工业产品设计(CAD)技术项目训练的零件装配环节,采用“拆分实物——测绘尺寸——视图表达”,然后根据视图建立实体模型,最后完成装配。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能看明白各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动力传动路径,从而分析出各个零件在装配体中的作用等。对于有特殊能力的学生,会根据个人知识的积累,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对原有实物进行改造。从而加强了学生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5)转换常态思维,克服心理定势。学习初期阶段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在AutoCAD项目训练图框的建立,最初的训练中,主要是用直线指令、矩形指令来自己一个一个的绘制,但在模拟考试中有三张图纸,图框是完全相同的,只需要建立一次图框,后面两张图纸就可以采用图块的形式插入;还有在AutoCAD项目训练补图环节,给出同样的视图,但题目要求发生变化,有些同学忽略了仔细阅读题目,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思维方式补图,导致错误的发生。指导老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学习新的操作方法,突破其定势的影响。

(6)合理安排技计划,提高训练效率。对每一课题的训练,在开始阶段,每次训练之间的时间可以短些。随着技能的掌握,可以适当延长各次训练之间的间歇时间。在AutoCAD项目训练中期阶段,上午学生大脑清醒,学习效率高,主要以补画视图为主,下午相对而言容易产生疲劳,以抄画视图为主提高训练速度。性质相似的技能训练,最好不要连续进行,以免干扰和疲劳。

通过上述途径,学生技能比赛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参与训练的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质的飞跃,AutoCAD和工业产品设计(CAD)技术两个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跑出一片天观后感作文800字下一篇:心里很烦的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