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

2024-07-18

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精选8篇)

1.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 篇一

合作探究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传统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方式为主,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应用技能较为忽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合作探究 农村小学数学 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合作探究模式,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沿棱剪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二、提倡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学习

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的奇思妙想、发明创造最初都是由一个“为什么”而引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把握好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提出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如教学《圆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究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回答一组由浅入深、顺着知识思路设计的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个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提问,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这种提问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拓展应用提高,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后,教师要注重结合农村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农村的实际而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后,练习中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学具(人民币)按出示的物品标价付给小组中的收银员,收银员按标价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用模拟的生活体验把人民币的应用掌握起来,让学生通过买卖物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学生发展意识,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杜一凡: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S2期。

[2]李效忠、郝延芳、孙金玲、刘婧毅: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山东教育,2010年10期。

[3]张智丽:“有效引导”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湘潮(下半月),2011年04期。

2.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 篇二

一、合作互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翅膀

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 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 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处处体现“合作”的合作教学、适宜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有利于中小学生创新的“心理安垒、心理自由”的宽松环境.

学数学需要解题, 解题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多角度进行探索, 挖掘新思路, 表达新见解, 对例题、习题进行拓宽加深, 进行一题多解练习, 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性发展,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 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 另一方面更能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如, 已知:P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点, 且BP=3PC, Q是CD的中点, 求证:△ADQ∽△QCP.

这样一道题, 我们在解答过程中就充分发挥合作互动,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讨论解决的方法.有的同学提出题设不变, 延伸结论的解决方法, 有的提出补充条件, 开拓结论的方法, 有的提出考查逆命题, 交换结论的方法, 还有的同学提出变换图形, 拓展结论的方法, 在这个合作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

在合作互动中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互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翅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可是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课程是知识”的影响, 人们把课程片面地理解为权威性、经典性、窄化的教材.而且普遍认为: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好书本上的知识, 传承前人的文明, 不需要追求后人的开拓与创新.评价教师与学生, 看学生应试分数的高低, 导致教师与家长为小孩子选购的书籍无非是一些教科书的辅助性练习册, 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练.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显示, 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了, 而更应是“体验课程”.因为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与实践才称得上是学习, 学习不再只是传承他人的经验, 应以经验为基础, 根植于个体的精神世界, 通过个体对事物意义的自我建构, 从而使经验个体化,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自身体验.学生的这种实践能力建构, 应该只有在合作互动的课堂中才能建立起来.在数学合作互动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解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时, 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几道课外题:1.如果你有1000元压岁钱, 准备存三年, 到期连本带利可领取多少钱?2.老师如果想买房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具体房价是怎样计算的?3.假如老师想向银行以住房公积金形式贷款10万元人民币, 五年归还, 那么五年内老师一共应该向银行支付 (包括本金和利息) 多少钱?这些问题非常贴近生活实际, 学生也很感兴趣.于是有的同学向父母请教, 有的学生直接向银行工作人员询问, 有的同学到房产公司去咨询.在接下来的课堂上, 同学们就能积极发言,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取了知识, 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三、合作互动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翅膀

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形象经过改造和内化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丰富学生数学感知体验, 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 通过美丽的蝴蝶、蜻蜓等学生熟识的图案, 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反过来, 又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课本知识当然, 在数学合作互动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仅仅靠观察模型、图形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所以, 我们还让学生制作了许多美丽的图案, 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数学之美、数学的魅力所在.通过学具的演示, 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同时想象能力也得到培养.

四、合作互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翅膀

在合作互动教学中,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 又要重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团结协作技能的形成, 千万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分数上, 要通过学习中的互动因素促进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 从而学会交往, 进而促进学生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可以根据每一堂课的不同内容, 制定出相应措施.在讲解“某商场在一楼至二楼间安装一自动扶梯, 以均匀的速率向上行驶, 一男孩与一女孩同时从自动扶梯上到二楼 (扶梯本身也在行驶) , 如果男孩与女孩都作为匀速运动考虑, 且男孩每分钟走动的级数是女孩的两倍, 已知男孩走了27级到达扶梯顶部, 女孩走了18级到达顶部. (设男孩、女孩每次只跨1级台阶) 问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有多少级?”这一习题时, 及时地对团结意识进行渗透, 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并在多次的练习中领悟出真理, 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观念.

五、合作互动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翅膀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提出:“基础教育我们强调的是它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即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应立足未来, 为未来而确立今日之“基础”.例如, 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 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 让每名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 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 老师点评, 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 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 教师也可利用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 如“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方法上的准备,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结构,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我们在实践中分以下几个步骤:

(1) 教授新课前,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针对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 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以思考题、练习、调查等多种形式出现) .

(2) 在预习的基础上, 同学能够带着问题听课, 抓住重点听,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大部分学生学会了看书的方法, 尝到了预习自学的甜头.学生感受到自己能成为驾驭学习整个过程的主体.

(3) 归纳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前后知识联系紧密, 适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能力, 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既能帮助记忆, 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 结构的重组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3.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 篇三

一、小组合作探究的内涵

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

美国教育学家加斯基对“合作学习”作了如下描述:合作学习其实是一种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需要完成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上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其中有5个要素不可缺少:互相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加工。

由此可见,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协同成功的关键,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

二、目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存在的问题

1.表面,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能够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该教学方式一经提出,受到了很多教师的热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场景:教师将问题提出后立即组织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热闹非凡。但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我们无法明确这些小组讨论活动的安排是否科学,这些讨论活动有无真正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2.欠妥,时机不当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为了追求學习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结果由于时机把握不当,效果也不理想。

3.不足,调控不够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没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如此安排,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还会浇灭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养成敷衍了事的习惯。同时,部分教师自己也没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只是在一旁观望、等待,使自己和学生的学习处于割裂状态,缺乏沟通,对接下来的教学也缺乏及时准备。

4.不明,合作不实

虽然教师力争使分组做到小组间同质、小组内异质,实现优势互补,但事实上并不能完全做到。很多时候,部分小组出现了“一言堂”的现象,有的学生主宰了话语权,有的学生永远“沉默是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来,部分学生养成了懒汉思想,依赖心理较重,合作时不思考、不倾听、不交流,甚至脱离小组活动。

5.不够,评价缺失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但讨论结束后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预定的答案中去,忽略了学生得到的实际结果。在小组交流时,有些教师没有即时给出有实质性指导意见的评价,只是一味地表扬和鼓励,使得学习活动效果大大折扣。

三、关于合理开展小组讨论探究的几点思考

1.准备。教师一旦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对合作的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问题的整合和呈现的时机亦要做到精心选择。不管是教师呈现问题还是学生提出问题,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丰富。教师的精心预设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条件。

2.设计。要使小组合作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合作的过程和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裕的独立的思考时间,并亲身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的疑点、合作的效果以及认知的进程,在适当时间予以有效的指导,从而灵活、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创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3.分组。在分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个体差异,尽量使组间的实力均衡。同时分工要明确,小组成员人人要有任务,各尽其责。

4.分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小组成员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都不得有异议,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因分工不同、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

5.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在鼓励的同时也要求实,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除了对合作结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合作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除了对小组各成员进行评价外,还要有对小组合作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才能推动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前进。

4.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 篇四

“数学引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入门的做法及体会

文/黄彩霞

摘 要:数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做法有: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让学生有路可循。创设意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导读提纲;指明具体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积累经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万事开头难,如何引导学生逐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呢?以下就从我任教的八(2)班的初步的实践中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地从事观察、探究、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故此,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中学生与小学生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他们已经逐步脱去了幼稚的天性,逐步走向成熟。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有路可循

有了激情,接下来关键是导路,如何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这种新的学习方法,我利用了两三节课的`时间,教学生怎样自主探究学习数学课本中每章节的内容。以七年级数学第七章第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为起点,由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指导。

1.创设意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三角形是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的图形,我们还要学习什么呢?,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广。如:(1)为什么古埃及的金字塔形状是三角形呢?(2)一个四边形木筐架,只要斜钉一根木条,它的形状就不会改变了,这是为什么呢?等等。这些问题只要你学完了这单元的知识,你就明白了。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创设悬念,制造意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渴望学习的能动性。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及其重点和难点问题。

3.设置导读提纲

如:(1)三条线段怎样才能构成三角形?

(2)如图,图中有几个三角形?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吗?

……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让所以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对于所设置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全体学生。

4.指明具体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步骤顺序线:粗读―精读―完成导读提纲―点评―课堂自测―归纳总结。

三、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前,要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作自我评价,便以打分的形式体现出来。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完成任务的情况。

四、积累经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尝试,从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及有待于继续探讨的问题。

1.开始时应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并掌握新型的学习方法,不能放得太快,操之过急,并且我认为在此阶段不能每堂课都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安排适宜的课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有个时间性的过度。

2.注重对各类知识点探究学习的方法指导

学生在初步接受“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对课本中的概念、定义、例题、习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异性较大,此时我认为教师应作好引导,使这些问题能够具体化。

3.成绩对比及反馈

(1)成绩对比表

从这一段的成绩对比情况看,试验班的数学成绩与对比班相比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我相信新型的数学教学法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存在的问题

①如何有效地培养后进生自主探究的自觉性和能力?

通过调查,试验班中尚有9人不能主动自觉地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即使有经常有意地鼓励他们,但一直成效不大。

②课本中较难的章节开始时是否可以放心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指导这一环节中“度”的掌握有什么要求?

③根据我们现实的情况,“放”的程度可以多大?对学生将来参加中考的成绩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一段时间来我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今后如何改进后进生的现状,如何掌握好指导的度,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充满信心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张德。心理学――创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探究论文 篇五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多种学习方法,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相比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数学有着更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让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感到吃力,这主要是由于此年龄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所决定,其思维发展从具象思维模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合作学习运用而生,它是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先导,由多人组成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成员之间的有责任感的、有组织性的相互依赖、互助合作为主要特征,在愉快、团结、积极的`教学环境中达成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合作学习运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合作模式,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意识,有利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相互间的合作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模式研究,能促进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保证分组有效性

为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将合作学习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持续刺激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前提则是确保分组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要对班级的每个学生认真了解、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等来分组,突出学生的特长、巩固学生弱项,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笔者本人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为例,此阶段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质变”阶段。在这一“关键年龄”时期的小学生,选择“合作对象”进行学习活动时,同关系较好同学组队、学习成绩好或差成为选择组队同学的倾向性依然存在。笔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个体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学生性格,并将其作为分组的重要依据,坚持组间相类似、组内有差异的原则,对班内同学进行合作小组的合理划分。根据所搜集到的研究信息,进行分组时,要将学习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这是便于教学活动进行的合理人数。小组人数确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组内的任务,推选出组长、信息记录员、操作员、监督员等职务,确保合作学习有效,并鼓励学生轮流担任每个职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实现合作有效性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模式并不能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模式中应当一直处于引导者角色的教师,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传统教学方式中,无法摆脱说教者的角色定位。为实现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并根据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转换。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阶段,要调动起小组同学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与小学生日常经验有关联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较快进入教学情景。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整个学习当中。教师要做到基础知识讲解与引导合作相结合,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为例,课程开始讲述线段、直线、射线,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概念,就三者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小组讨论,并与课本内容进行对比,随后的小测验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由学生进行回答和评析,学生分工合作又任务明确,大家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既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内的学生明确任务分工,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明确,保证分组合作的有效性。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合作学习积极性

评价环节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效果的检验评析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评价机制,除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评价之外,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教师要探索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就小组探究成果、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内容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就自身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对组内成员和组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点评,对出现问题的小组进行分析。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仍然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习本身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评价体系,通过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分组合作模式,顺应了新课改背景下丰富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模式教学方法,能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也能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融合人际关系,增进师生同窗之谊,寓教于乐。

作者:蓝小梅 单位:福建龙岩上杭县官庄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天增.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6,(3).

[2]谭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7,(8).

[3]蔡军.浅谈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7,(2).

[4]郭淑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

6.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六

[内容提要]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特长,既要着眼于当前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看到适应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人生添彩。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合作 探究 创新

一、问题提出 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口号。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 21世纪的一个生存概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主导数学课堂。这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接受结论转向探索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开展教改,面向全体学生,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立足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学校教育则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创建一种对知识主动追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及校园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因此,以此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合作探究改革数学课堂。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不是追求成才率,而是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探究潜能消磨在为此而设置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2)重“教”轻学。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主要反映学生多“唯书唯上 ”,死记硬背,人云亦云,依葫芦 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能力,形成思维封闭状态,原有的探究学习潜能完全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3)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较重视的是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用于何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结论,甚至强调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4)重知识掌握,轻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效应性,在个体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其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发挥综合性作用。由于一度偏重以教科书为主的知识掌握,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开发,造成了学生兴趣爱好狭窄,情感脆弱、探究欲望减退,意志品质下降。

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下降,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是关系到一代人的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素质教育呼唤“探究性学习”,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付之于实践。端正教育思想,革新观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三 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学生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把握。•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动态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实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还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遵从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2、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这种主导是以保证学生自主性为前提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活动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教师所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既包括“外显”活动和外显活动的内化。这种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感受中得到发展。

五 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洋思经验、杜郎口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以自学探究问题研讨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自学探究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自学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点评、反馈拓展四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展开。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集体研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感受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拓展创新。进而实现 “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例如:我们在学完“勾股定理”后,提出“怎样探求勾股数?”以及学完“圆的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作成圆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围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反馈矫正,拓展应用,以学为主,开拓进取。在这样自主的总结、矫正中,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知识的积累过程,体会学习的艰苦,同时也感受学习的幸福,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合作探究给学生了解教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研究教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气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叶尧城 向鹤梅 编著)

7.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 篇七

1.在立体几何导言教学中可运用“活动”构筑情境导入

在立体几何导言教学中, 可创设一个活动式的情境:让学生用六根长度一样的火柴杆首尾连接, 看看最多能构成几个正三角形?本来学生刚接触立体几何就感觉比较新鲜, 而这一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愈加认为立体几何非常神秘, 探究兴趣盎然增加, 在兴趣的引导下, 很多学生都会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 并用手中的火柴杆不停地摆弄, 构设出各种图形:有的同学可能会设计出两个正三角形, 剩下一根火柴杆;有的学生则刚好摆成两个正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则设计成一个塔状模样的图形, 在塔中出现四个三角形.此时学生积极性很高, 都会认真仔细地探究, 最终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发现用六根长度一样的火柴杆最多可构成四个正三角形.在立体几何导言教学中运用这种活动式的情境导入法不但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立体几何知识, 激发其思维, 而且可化枯燥乏味的讲述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 为其主动探究立体几何知识铸就一个广阔的空间.

2.在“面面垂直判定”的教学中可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 很多定义以及概念都是在实践中获取的.因此,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导入, 让实践生活与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立体几何知识, 获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譬如在“面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教学中, 我就运用了“生活情境”导入法.导入语设计如下:“在某个工地, 泥水工人正在施工砌墙 (通过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让建筑的墙面与地平面成垂直角度, 泥水工人用带有铅垂的绳索沿着墙面放下去, 看绳索是否与墙面完全吻合.运用这种方法能判断建筑的墙面与地面是否成垂直角度. (根据实践叙述生活常识, 学生迅速理解) 我想泥水工人可能不知道蕴涵其中的奥秘, 可是大家能不能找出这种做法的理论根据呢?” (针对实践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这种借助实践生活经验的导入方式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其根据实践中的现象对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自主探究, 体验思考, 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深入理解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形成新的知识面.生活情境导入法之所以在本课中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皆是因为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本身就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甚至可以说这一定理就是在实践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此点, 把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设计出易于学生理解的生活情境导入语, 则能让整个教学过程深入浅出,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其从根源上深刻理解这一定义.可见生活情境导入法只能用于与实践关系非常密切的课例教学, 只有符合这一要求的课例才能采用生活情境导入法.而“面面垂直判定定理”课例完全符合这一特点, 因此采用生活情境导入法的效果尤为显著.

3.在“两直线位置关系”课例的教学中可运用实践操作情境导入法

学习立体几何, 需要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运用柱子、圆锥、台、球体等道具, 则能让学生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形成具体、直观的认识.而在教学中如能使用“游戏棒”或“橡皮泥”等道具则能更加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因此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把“教室”作为一个“教学道具”, 将其看成一个长方体, 而在这个长方体中蕴涵着点、线、面等因素.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大的道具中, 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譬如在“两直线位置关系”课例的教学中, 我就运用实践操作情境导入法, 让学生把教室看作一个大的长方体, 并从中找出两条直线, 并对这两条直线的关系进行判断.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找到的都是平行直线或是相交直线, 可是有的学生也能从中别具一格地发现另外一种情况:两直线既没有相交, 也没有平行.对此教师则能自然而然地引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而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也会听得兴致勃勃.“两直线位置关系”这一课例就是因为与实践生活中的长方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采用实践操作情境导入法则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 语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 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喜欢在教学中运用情境导入教学法, 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这种导入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是有一定的适应范畴, 笔者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该导入法一般适用于与实践联系密切的课例, 而立体几何中很多知识点与实践生活较为密切, 因此此法在立体几何中运用较广.但该导入法并非只限于立体几何的教学, 只要课例与实践联系密切皆可使用此法.

参考文献

8.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重要性;邻桌合作;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8-0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逐渐变成一个没有距离感的地球村,而人们之所以可以在生活中不分地点、不限时间享受到这些技术带来的便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感谢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合作”无疑是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关键词,没有合作就没有进步,没有合作就不会有发展。国家如此,人亦如此,中国有句古话讲得好:“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只有建立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在他所生活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无疑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是一个值得教师认真探究、不断思考的教学命题。本篇文章即立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可行之路展开议论。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1、有益于从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应该从小学抓起,因为小学时期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也是学生们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成自然,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建立起合作的能力和技巧,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更加顺利和成功。(2)实践是最直接的老师,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最好途径无疑是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合作的实用性和快乐,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创设条件、营造环境,让他们真正融入一个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融洽氛围。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中不但解决了很多数学学习上的问题,也学会了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别人。

2、有益于从小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在一个公司里,如果没有各个部门的互相协助和通力合作,很难维持正常的运转经营、创造可观的利润,而各个部门得以合作的关键前提就是每一名员工的团队意识。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合作、没有一定的团队意识。有的小学生对于班级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比较自私自利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有益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引导学生们学会分享和合作,毕竟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投身于集体之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好的实现。因此,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的角度来讲,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是很重要的。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可行之路

合作学习的模式包括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邻桌合作的模式和小组合作的模式。

1、邻桌式的合作学习

邻桌式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看起来没有那么严格,相对随机一些,但是在现实的践行中是非常方便有效的。同桌之间以及前后桌之间的同学可以随时随地就数学学习的问题方便地进行交流分享和互相帮助。最初,当学生们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他们一般倾向于向教师请教,本身没有和身边的同学交流的意识,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帮助。

2、小组式的合作学习

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模式相对于邻桌式的合作学习就正规和系统得多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互助学习之前需要有一个想对详实的计划:把哪些学生分到一个小组里面、小组长由谁担任、每一次安排多久的小组交流等等一系列事项都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学生有的时候可能不好意思跟老师问问题,他们普遍非常乐意在小组内向同学求助,渐渐地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愈来愈紧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相对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等到学生们遇到一些在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时,再由教师统一在班级进行讲解。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组织一次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是一件需要花费一定课堂时间的事情,因此我们务必将计划落实到各个环节,尽量保证每一次的合作学习模式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有关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其他方面

1、合作不意味着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忽略

合作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但是合作的前提是学生已经独立思考过了。如果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立马就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话,就可能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习惯于依赖小组成员的帮助。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过后的合作。总之,教师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矛盾的,关键是要把握好一定的时机。

2、每一次的合作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们总结和反思

在实际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非常积极、不亦乐乎,但是合作学习之后不会的数学问题还是不会。这样即使课堂氛围再好,我们的教学目的还是没有完成,因此,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们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在数学问题上,尽量少说废话、闲话。每一次的合作学习之后,我们都要带着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这一次的合作学习中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反思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等等。总之,只有坚持反思,我们才能将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开展得越来越好。

上一篇:民事公告送达制度下一篇: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