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信息化的认识

2024-09-15

谈谈对信息化的认识(精选12篇)

1.谈谈对信息化的认识 篇一

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赵敏

中小学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但一些教师对下列几个问题感到颇为困惑:怎样才算整合?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要大面积启动整合式教学,除观念上的更新以外,在硬件和软件上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这说明,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怎样才算整合?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说法很多,如果对这些说法进行简单分类的话,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家学者为主的,侧重于站在课堂教学整体的高度看待“整合”。他们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中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这是一种处于理论层面的“广义的大整合论”。另一类是以一线教师为主的,偏重于从教学实践层面看“整合”的“狭义的小整合论”。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讲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仅仅用于强化和辅助教学。

二、课堂教学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定位的思考。

1.范畴不同。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有三大作用: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范畴,包含了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属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一个层面。

2.作用面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考虑信息技术对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作用,强调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强调对某个或某些知识点的辅助性学习,它考虑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3.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

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主要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

4.对教材处理的自主程度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堂教学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可以沿用传统的课堂设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能力要求不高。

5.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教学设计能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不高,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没有太大的要求。

既然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优化传统教学到革新教学结构的过程,那么,对于熟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又该从何处着手,突破思维定势,迈向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呢?

三、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操作的思考。

既然“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而“融合”就应该是自然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生硬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去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的办法来实现所谓的“整合”,而应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1.调整心态,不要把“整合”神秘化,要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整合”。相信任何新的东西若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植根于传统的土壤之中。“整合”也一样,不管它的理论多么新,它的观念多么先进,但在实践层面上,它必定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待“整合”这样一种趋势,我们可以摆出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势,袖手旁观,毫无作为,而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2.在技术上,研究我们急需补充什么,并努力及早去掌握它们。就像当初在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急需学会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样。

3.在理论上,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看看我们的教学观念有哪些方面需要修正。为尝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4.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尝试改变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探索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作用的教学模式。

总之,现阶段我们应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并且边学习边实践——以尽快熟悉新的信息技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为阶段性目的。

四、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所需资源建设的思考。

在设计网络背景下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个技术上的困惑,是如何减少学生在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时所花的时间。由于素材分散于广袤的网络之中,检索和筛选比较费时费力,而学生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用于检索。因此,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上课时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二是教师事先收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检索的盲目性。但这两种办法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搜集和整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利用素材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事先的准备完全靠教师的个体劳动,花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难以持久维持和大面积推广。

素材资源的整理和建设应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解决。

1.教研组内教师个人素材资源共享。

2.改进教研组网页和班级网页的建设方向,从公告型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各教研组和班级根据各自的特点,集中精力组织好某一个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在教学时,直接调用各组、各班的资料。

3.与其他学校合作建设素材库。

五、对整合型课堂教学微观设计的思考。

1.设计整合型课,要防止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围着技术转,使教学失去方向的现象。

2.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要防止出现一种倾向:给学生一个课题、一台电脑,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管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进行过程指导。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应起主导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应根据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和教学手段。

4.作为学科教学,不管应用什么技术,采用什么教学形式,近期教学目标一定要“实在”,而且要落实,不能整节课都是远期目标和软性目标。

5.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出发,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课辅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的教学性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几何画板等。

2.谈谈对信息化的认识 篇二

一、“互动”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 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 如此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 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 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 易于疲劳, 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题教学, 应突出解题关键,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 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一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 还剩42500千克, 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 显示具体情景。此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1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

(1) 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 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 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 能否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深入,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思考, 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问题 (1) 、 (2) , 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 (3) , 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 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师生处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 (3) 是解决例1的关键, 关键问题攻克了, 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 教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 (4) 、 (5) 的答案, 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 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 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情绪更为高涨。最后, 教师做出归纳和小结, 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 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 既使学生动眼、动耳, 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决”。

“互动”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导体的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学生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能否编一道与例1类似的应用题?” (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老师可根据时间选择一到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 我分别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一、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请写出此方程”。

由于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 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 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的学生的需要, 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 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 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 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的做法是:由 (1) 得3X=Y+2 (3)

把 (3) 代入 (1) 得Y+2=11-2Y

把Y=3代入 (1) 得3X=5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 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 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 多向这位同学学习, 多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互动”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功夫, 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故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 如怎样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设问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还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 课也比一般教法的课堂难于驾驭、调控。但是, 我又感到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对于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3.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篇三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王尚文先生在《教育研究》(一九九一年第十期)上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才把语感教学问题较慎重地提出来。这是一篇可以当散文来读的学术论文,也是“语感中心论”者的一篇宣言,全文在洋洋洒洒中列举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三大错位现象。其中语感问题是最具先知意义的。文章发表后的几年,谈语感的人渐渐多起来,特别是王尚文先生在1995年的代表作《语感论》,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此一发不可收,“语感中心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在整个实践层面,语感教学的成果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持“语感中心论”主张的一线实践者,心中也没有一个底。语感只是一个美梦,一个信念,所以语感形成在实践领域的无奈,一直困扰着热心的实践者。

至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已经成为新课标的“主题词”。这里明显有一个语文教育的后现代转向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国际教育的新思潮,已经席卷全球教育的各个领域,我国也乘新课程改革之风,大量地引进了后现代教育的许多新理念。语感重感觉,重整体把握,重直觉,轻知识,轻标准化,轻逻辑推理和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不谋而合,我们完全可以视其为后现代语文课程的代名词。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语境,这样的语文教育发展背景,以及它自身的特殊意义,语感有着今天的地位,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学术界的习惯是,在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给事物下一个定义,来精确地概括它的含义,为研究圈定一个范围,可事实上大都是无奈之举。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意向性”的活动。

语感,几乎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对它的定义。由于每位研究者固有的观念、视域的不同,以“六经注我”的主张,站在不同的哲学或心理学的基点上,破题论证,关于语感的定义五花八门,也是不足为怪的。著名学者李海林在王尚文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把现有的二十余种语感定义概括成了三种类型:1、感觉论的定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如何感知各有区别:“敏锐感知”,“感性认识”,“直觉感知”。2、直觉论的定义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但无论是“直觉思维”,还是“理性直觉”,所描述的都是语感的心理形态,是语感的存在形式。3、同化论定义:是李海林先生他们所主张的。他们站在了皮亚杰的同化理论上,把语感定义为“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原本,皮亚杰的同化理论可视作为“生成理论”,它对于解释语感的形成:“感知——图式——顺应——同化(新的平衡)”不失为是一种很令人信服的方法,问题是语感既表现在它的平衡过程,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它既表现为实践能力,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结构,特别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语言性。所以我们对语感定义的研究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难怪李海林先生不无感叹地说:“同化理论(今天还没有过时)对言语主体在听、读过程中的语感比较有解释力,至于语感在说、写过程中的功能则似乎不在它的视野之内。”这显然不是语感的欠缺,而是语感定义的以偏概全。

4.谈谈对玩具的认识 篇四

玩具,算是我们无聊时打发时间时玩的东西,早时候因为某个东西比较好玩,就将它作为自己的玩具,比如说芦苇。

玩具从古时候便有了,黏土玩具大量出土的汉代,文物的成型工艺和塑料技术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水平。各种图像由简洁生动,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后来雕塑艺术和乐器(如陶器荀和其他音频玩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发展。

象棋:玩具玩具,汉朝,唐朝在国外传播,被列为钢琴、象棋、书画文化的四大要素之一。象棋,宋代形成后,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中国象棋游戏是最受欢迎的玩具。拨浪鼓:最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然后失去了音乐的作用,如儿童玩具。根据系统是一个摇铃鼓,两边的球的声音。喋喋不休的形状的不同地区,如长腰,有平如鼓,鼓和四个叠加,声音,大声的音乐。

皮影: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甘肃省陇东Piying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庆阳县、集中陕西东部的三角形面积越多,宁夏。影子在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已经非常流行,英俊和慷慨的影子形状,挺拔的轮廓一般,好光滑的雕刻。影子用年轻的黑人男性皮衣、皮革厚度的介质,艰难的和灵活的,透明的绿色。当牛皮革是干净的,空气清晰,净。第一个示例轻革,然后使用各种类型的工具或雕刻或凿。在透明的色差,颜色一般不协调,因此纯粹的辉煌,对比。雕刻、着色完成铁“水”,这是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一年。水,然后干燥后,绑定到舞台表演。

风筝:乐、健身、运动,甚至看通信与不同的功能检测,和当代艺术文化和民俗节日,反映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玩具文化的发展。早在汉代,我国使用固定翼飞行技术实现创建飞行。后来在飞机和航空科学发展的发明,和可爱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据说中国风筝挂在华盛顿的大厅空间博物馆在华盛顿。“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们的风筝在十二世纪达到了国外。直到1804年,英国航空先驱乔治·凯利创造了风筝滑翔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引擎,美国空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机。

5.谈谈对汽修专业的认识 篇五

汽修是个技术活,在汽车大众化的过程中,汽修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好比生病了要去看医生,汽修也是个令人尊敬的行业:

汽车维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维修人员的缺乏,需要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维修人员。汽车维修作为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之一,全国人才需求量30多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汽车行业发展,掌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电器设备、汽车检测设备使用、汽车故障诊断等多方面的汽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及整车的检测流程,具备汽车检测专业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指导技师层次,具有一定汽修企业管理的高级知识技能复合型行业金领。

就业方向:

适宜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保险,汽车驾驶,汽车营销,也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行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专业分类:

6.谈谈对零的认识 篇六

零看上去很单调,就是没有,其实它非常地丰富,它隐藏了许多。在数学中零非常特殊,不管做什么题,你应该考虑零。

在几何中,“0”经常被作为记号。

“0”的特殊源于在一些概念或题里,比如每个有理数都有倒数,“0”却没有,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0”,一个数就分为一类,这不特殊吗?在除数里,只有零不能作除数。零作被除数,不管除以什么数(“0”除外)都得零。

往往我们会忽视零,但它却起着重要的责任。如,问等于几?有些人就不能联想到“0”。在数数时,有人就会忘掉零。如:不大于5不小于-5的整数有几个?有人就会定有8个。其实还有0。如:有哪些数的绝对值不大于本身?那就是正数和零(也可以称之为非负数)。

零在生活中更量五彩斑斓。在期末后开家长会,老师那里登记的犯错本给家长看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那一格记着“0”,这表示我们没有犯过错,家长高兴,我们高兴。但是在卷子上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个数或接近这个数的整正数,否则回家的日子就难过了。在比赛中,谁都不希望得到“0”。

7.谈谈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七

一、做好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

刚刚踏入大学的多数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而高等数学又是大学生踏入大学后最先接触的课程之一, 与初等数学相比, 它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和更高的抽象性, 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难.所以, 做好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 高等数学在知识上是中学数学的继续和提高, 在思想方法上是中学数学的延续和扩张, 在观念上是中学数学的深化和发展.高中阶段, 每节课的内容少, 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常常是教师在讲授完主要内容之后, 总会带着学生做练习, 然后再布置大量相关的作业,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在大学, 每节课容量大, 老师在讲解一个问题时, 往往会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涉及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的例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都呈现给学生.因而在课堂上, 没时间做太多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而在课外, 学生由于考试压力不大, 加上高等数学本身的不易理解, 多数学生也不会投入更多时间去学习.所以, 要学生意识到, 在大学里, 老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 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最终需要学生自己.而做到这点, 大学生只能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消除陌生感

改革后的高中数学, 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 目前的高等数学教材并没有考虑到高中数学的这些变化, 这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有些内容学生没有学过, 老师却默认为它们已被掌握, 从而不作为教学内容.这样, 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上就出现了断层.比如, 在计算定积分、二重积分时, 要用到极坐标知识, 但是在高中里, 由于没有高考的要求, 大部分老师对这部分知识基本上是一带而过的.因此大学老师在用到极坐标时, 必须要在课前让学生去自学极坐标的相关内容, 然后在课堂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学生才能把握极坐标的知识, 并将其应用于定积分、二重积分的计算.总的来说, 对于高等数学要用到, 而中学数学涉及而没有掌握的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或者是在课堂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以期为高等数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对于高中学过, 而只是换了一种观点解释的知识点, 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 让他们觉得就是中学数学, 只是比过去更规范、更系统罢了, 其实并不陌生, 例如导数、微积分等.

二、上好绪论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论指出:“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办法是对他们展示学习的前景与近景.”上好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绪论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 高等数学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让学生知道它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 对它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其次介绍高等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绪论课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高数教学进度快, 理论抽象, 仅靠课堂上听一听就想把知识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 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过预习,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既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掌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 同时也能克服了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通过课后复习, 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 及时弥补, 不影响后继学习.

三、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中, 首先, 要重视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教学论认为, 学习高等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需要有激励, 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 这种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就是学习动机.学生学习是动机激起和推动的, 它直接关系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如果学生缺少自己努力、缺乏主动性——学习动机, 真正的学习便不会出现, 出现的仅仅是形式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 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 在讲极限时, 让学习体会古人在求圆周率时用的“割圆术”、求平面图形面积时用的“分割”思想的伟大.高等数学教学主要内容是微积分, 而微积分学的发展与创立是曲折不平的.14~16世纪, 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数学也开始出现转机.从16世纪到19世纪, 微积分学经历了酝酿、创立和发展的漫长历程.教师虽然知道, 但基于各种原因, 放弃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介绍, 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高等数学发展历程的再现.通过这种再现, 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感受高等数学的发展历程, 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这种过程, 从而在感叹前人的不懈努力与追求的同时, 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领悟、理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 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能够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思维的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细致、周密的观察力, 能够增强学习的记忆力, 能够提高思考的注意力, 能够提高自由想象力, 以及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洞察力.在教学中, 引入恰当的问题情境, 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注意引导学生数学实践,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就是学生数学实践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 听课只是从老师那里获取了知识, 若不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 就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 而练习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也就是实践的过程,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 才会发现问题, 才能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 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需要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比较高的威信, 才会有较大的感召力, 才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善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 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后, 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数学教育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个极其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认识过程, 学生要想真正掌握知识、技能、技巧, 并能使能力得到发展, 必须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一番独立思考, 自己获得重新制作过程, 使大脑成为智力的加工厂, 而不仅仅是装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 教必得法, 学才有路, 学才有效, 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 只会一招一式, 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知识, 还要教学生怎样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要指导学生重学善思, 记思结合, 要学生学用结合, 重视实践, 提倡模仿与创新并重.总之, 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8.谈谈对中职教学节奏的认识 篇八

教学节奏是教学组织和实施中的节奏,是教师的教节奏和学生的学节奏的有机结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节奏是教节奏的基础,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扮演着指挥的角色,因此,教学节奏更多地落在了教的节奏上,教的节奏要随学的节奏而变,受其制约。

教学中,我们会更多地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教学节奏关注得不是太多。我认为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就需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就像烹饪时使用相同的食材,火候把握不同,口感也是有区别的。

如何调控好教学节奏呢?就以下几点,我谈谈看法。

一、立足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每个班级都各有特点,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平行班级之间也会有独特的“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性格”把握好节奏。相对外向的班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讲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比较调皮,喜欢问些无厘头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质疑法、情景法、泛问法等教学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师生互动。相对内向的班级,课堂纪律好,学生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但是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相对较多,课堂组织,可以适当增加实训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探索,学会表达观点。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节奏紧密的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泛问法等;节奏舒缓的如讲练法、情景法、实训法等。切忌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导致教学节奏的单调,将课堂变成催眠室。

二、立足于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节奏

教学时间节奏即教学时间的合理分割。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时间。与课程单一知识点匹配的实验,可以根据授课进安排,如电工学中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有些专业实践项目完成需时较长、连续性较强,就可以安排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如电动机的控制。

其次,合理安排课堂中的讲练时间。中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往往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要确保足够的练习时间,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如果是纯粹的教师讲、学生听,连续两节课,能坚持听下来的学生很少。通过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既可以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又有利于调整学的节奏,保持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区分课堂中三个时间段。前苏联曾做过调查,50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还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开始逐渐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区分好这三个时间段,精心安排教学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三、立足于教学效果,机智使用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慨:“教学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教学语言讲究节奏感,要简洁准确,赋予启发性、通俗性、时效性。

持续的快语速、高语调,会令学生长时间处于兴奋紧张的状态,没有时间思考;持续的慢语速、低语调,容易令学生思维放缓,犹如听老和尚念经,一不小心就神游四方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好语速快慢、语调高低的巧妙安排、相互配合。重难点,可提高音调,放慢语速;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陈述,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反馈进行及时调控,改变语言节奏。

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语言和当下的流行语,在恰当的时候讲出来。如反复强调某一重点时,学生可能觉得听烦了,教师讲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样会得到学生的会心一笑,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

对教学节奏的调控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节奏,重视和思考教学节奏,将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

[2]纪大海.论教学节奏.中国教育学刊,2000,8(4).

9.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九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逐渐逼近的沙漠,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污染的地下水,散发着臭味的垃圾堆,让我们想要 保护环境的意识是空前的迫切。可以说,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

首先,我们应该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的东西: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等。虽然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各种资源,不要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关掉水龙头,不让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节约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我们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将会节约多少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再次,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最后,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新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希望人们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付诸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你正想随手扔出瓜皮果壳的时候,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到垃圾箱里;当你在路上看到纸片包装袋的时候,请弯弯腰,将它捡起;当你正要践踏草坪的时候,请多走几步,足下留情;当你正要攀折花木的时候,就想一想在它背后撒过多少辛劳汗水的园丁!要知道,只有时时讲究文明,人人注重环保,个个遵守公德,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加的美丽。

10.谈谈我对村官的认识 篇十

谈谈我对村官的认识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在农民朋友收获果实的时刻,我也收获了许多。现结合组织部多次开展的培训活动和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村官的认识,以激励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当前,我们面临的农村工作内容繁多、面广、量大,利益更是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村官坚定信心,勤奋学习,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讲究方法策略,树立良好的村官形象,实现自身价值,努力成为一支群众认可、组织满意的新生队伍。

1、坚定信念,扎根基层。

有名家曾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可见,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奋斗的动力,前进的目标。既然我们积极相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农村基层,就要保持良好心态,不与留城工作的同学比月薪的高低,比环境的优劣,克服心理落差,怀着深厚的感情扎根农村,珍惜“村官”这一岗位。把战胜困难作为历练人生的机遇,把吃苦耐劳作为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以所学的知识改变落后,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建设新农村。

2、勤奋学习,发挥“四员”作用。

学习是安身立业之本,是增长知识才干的“法宝”。虽然我们在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学到一定的知识,但依然存在自身实践经验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群众威信低等薄弱点。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是当好“农业技术员”、“民事调解员”、“文化宣传员”和“站点管理员”。这就要求我们要虚心向同事、老干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和工作经验,向专家教授请教学习农业技术,向书本和网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科技等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素质,以召开培训会、发宣传单、出黑板报和播放远程教育等途径,向农民行进宣讲,帮助他们提高致富能力,切实履行“四员”作用。

3、讲究策略,努力工作。

李渊潮部长曾说过:人的才干不仅要靠读书求学增长,而且要靠实践磨练积累。温室里长不出能经风雨的花朵,坐在机关大楼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可见,我们只有在艰苦的基层锻炼,经历实践中的风雨才能担当起社会的重任。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去处娇气、傲气、惰气和孩子气,转换好角色,保持谨慎为人,谦虚处世的风格,深入调研,吃透村情民意。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方法得当则可事半功倍。因此开展具体工作时讲究方法策略,要学会“五个农家”(做“农家人”,喝“农家水”,吃“农家饭”,说“农家话”,办“农家事”)亲民近民,“三个真心”(对惠及群众的事真心办,对困难群众真心帮,对群众的意见真心听)密切联系群众,还应同村干部搞好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脚踏实地干工作。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要坚定信念、端正心态、做到“三个不急”(不急于求成、不急躁冒进、不急功近利),保持“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赢得村民的信任,组织的认可。

对于村官的认识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特别是基层、农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国家号召青年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服务的计划: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等,所有这些政策给我们以启示: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去。

来当村官之前自己就有过一年多的基层工作经历,当时虽然不是村官,但是却整天与村官在一起工作,知道村官从事什么工作,所以现在来当村官,自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第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来当村官,不是来当大爷的,要铺下身子踏踏实实的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第二,要敢于面对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来当村官之前的基层工作经历,已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容易,真的是上面万条线,下面一根针。

第三,要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在工作中要尊重领导和同事,他们的工作经验和阅历,来要比自己丰富的多,要虚心向他们学习,这样自己才能够更加迅速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

最后,在工作、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肩膀上的另一个使命,不要放下书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提升自己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1.谈谈对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认识 篇十一

审计职业素养是指审计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审计人员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含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技能。

(一)审计职业理念。是指审计人员热爱本职、献身审计的职业定向。在行政体系中,审计部门不管钱、不管物,是名副其实的“清水衙门”,而且审计人员常年出差,照顾不了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敬业爱岗,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自觉地抵制金钱的诱惑,对稳定审计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审计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求国家审计人员把审计事业与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百姓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树立为审计事业献身的思想,热爱审计,并为此不断追求、努力奋斗。

(二)审计职业道德。是指审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

1.依法审计,坚持原则。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任务时,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审计程序办事,对问题的处理,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不徇私情,不拿原则作交易,不被干扰所影响,不被人际关系所左右,正确行使审计职权,严格审计执法,努力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时,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从严实施审计,力求掌握最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并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加以归纳分析,对问题不掩盖、不夸大,如实反映情况,慎重作出审计评价,确保审计质量,尽力规避审计风险,力争使每一个审计结论都能经得起法规和历史的检验。

3.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人员只有做到廉洁奉公,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只有做到保守秘密,才能赢得被审计单位信任。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自觉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严守工作纪律,依法行使职责和权力,顶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抵御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坚固防线。

(三)审计职业作风。是指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及对待审计工作的态度,主要包括:

1.扎实的工作作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是要严肃认真。在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决定上,要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按审计程序办事;在实施具体审计任务时,要潜下心来,真抓实干,切实把问题查深查细查透,做到不留死角、不走过场。二是要准确无误。对审计数据要准确统计;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如实反映;对问题的处理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做到合理合法,便于执行。三是要严谨细致。审计工作是一项既细致又繁琐的工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差错。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注意磨练自己的细心和耐性,做到不马虎、不厌烦,努力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降低到最低点。四是要实事求是。要敢于说真话,不欺上瞒下,不弄虚作假,做到“诚实、本份、公正、可靠”。

2.积极的进取精神。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顺应形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学习与研究,提高消化新东西、理解新思想、挑战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知难而进,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消除畏难情绪,勇于向困难挑战,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要勇于创新,敢于同陈腐的意识决裂,实现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奋发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改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适应未来审计的需要,实现审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3.良好的团队意识。审计工作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协作去完成,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团队意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力争在团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组长根据工作进展和情况变化作些人员分工调整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对此,审计人员要不讲条件、愉快服从,要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审计工作专业性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所以,相互之间要注意协调配合,以己之长,避他之短,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为团队的整体利益与目标的实现而尽力。

(四)审计职业技能。是指审计人员从事审计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审计人员的一般技能包括识别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适当技术调查的能力、咨询过程中的团队工作能力、收集与评估证据的能力、有效地提出与辩护意见的能力,以及正确地处理敏感与秘密信息的能力;特殊技能包括应用相关审计准则与指南的能力、调查与抽象逻辑思维及鉴定分析能力、职业怀疑的能力,以及抵挡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等。专业技能包括智力能力、技术运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智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国家审计人员在复杂情况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以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技术运用能力包括审计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掌握与运用能力。这些技术的掌控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整体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指国家审计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可以达成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能力,它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学习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审计人员应该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习惯,以满足高标准审计服务的能力要求。应变能力指国家审计人员在遇见突发事件时,可以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药业集团)

12.谈谈对信息化的认识 篇十二

关键词:农村,校本研修,认识,思考

校本研修是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之路。但校本研修在我县农村中小学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造成了校本研修的低效。因此, 我们对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了关于校本研修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组织和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校本研修活动频率较高但效率较低, 学校校本研修资源匮乏, 首先是经费的紧缺, 重研不重修。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进行了思考, 试图找到有利于山区农村中小学专业成长的环境因素, 促进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一、提高对校本研修的感性认识, 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

大多数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真正把握它的内涵。什么是校本研修?研修什么?怎样去研修?有的把校本研修等同于传统的教研活动来看待。有的村完小校长把学期的工作计划、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当作校本研修制度, 让校本研修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 要求教师一定要发表多少篇论文, 写多少教案、听课笔记等, 这样, 校本研修就成为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首先我们要认识校本研修的三大要素:一是教师个人:自我反思 (实践反思) 。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过程。自我反思是建立在教学经验基础之上, 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 是承担“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 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 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二是教师小组:同伴互助 (共同发展)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 它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合作基础之上, 力求通过合作互动, 同伴之间相互影响, 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三是教育专家:专业引领 (专业提升) 。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 校本研修虽然基于学校, 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也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校本研修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教师从单一的“教育教学者”转变为“教育教学者、学习者、研究者”。教研活动与校本研修本质的区别在于, 前者重视技术、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活动的形式、教师的经验。后者除了具备前者的条件外, 更重视人文生态环境 (教与学的生态环境、教研的生态环境, 对学生产生所有影响的环境因素等) , 更重视研究学生和教师课堂上的各种行为、各种关系和相互作用等, 更重视活动的状态 (培育研究的氛围, 重视教师个人的自省、自悟、同伴间的互助互惠等) , 更重视对教师经验的提炼——形成智慧。教师对校本研修的感性认识直接决定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方向, 也决定着教师进行个人研修的效果。学校因校制宜地制订校本研修的方案、计划, 建立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激励机制等,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并定期督促检查, 从而保证校本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

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 但目前有的教研组建设存在“虚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 没有真正发挥它主要的一面。教研组长是校本研究的领导者, 课改是自上而下的一场改革, 同样, 自下而上的接应很重要。教研组长恰好是自下而上最基层的领导者, 所以教研组长在课改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一些学校的课改比较成功, 往往同教研组长开展工作的水平有关系。教研组应组建成为常规性建设、求真务实、强调规范等三个平台 。教研组在一个制度化平台上运作会得心应手:①要有研修计划、有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有反思小结;②落实到备课、上课、作业、辅导, 紧跟时代教育发展步伐, 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 不断积累教研资料——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 以“资源”的形式保留下去。教研资源包括:考试、测验的题库, 经筛选的教学参考资料, 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 成功的精品课, 公开课的实施方案, 教学经验总结, 有价值的论文, 教研活动中积累的原始资料等。教研组的发展性建设, 必须要有自己的资源积累与储备。③示范性建设:涌现几位响当当的骨干教师作表率, 形成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风格, 积累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教学资源, 具有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效力。两个“研修”一起抓:一个是教师独立的研修, 一个是教师合作的研修。合作的研修以独立研修为基础, 没有每个人的独立研修, 不管多少人合在一起, 这样的研修仍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保证校本研修的足够资源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学校必须为教师们提供足够的专业阅读资源, 主要包括:配置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订阅教育专著和专业报刊、购买教学光盘等。教师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 阅读教育专著, 浏览专业报刊, 观看教学光盘和录像等, 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保障阅读资源外, 还要注重教师的培训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 我建议县财政局每年都安排一定的经费为学校配置学习资源, 学校在年初预算时也要从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的校本研修活动经费, 教师本身也要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适当订购一些专著和专业报刊。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保证有关校本研修必需的活动经费, 为教师外出考察、聘请专家讲课、科研课题、教研活动等提供经费保障。

四、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

我们所说的“专业引领”, 是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业人士或反映先进教育理念的专业信息资源对专业水平较低的人员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认识引导和行动带领活动。那么, 校本研修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引领呢?我们对30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为:“您认为教师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有78%的教师最想得到“专家的指导”帮助。“怎样的专业支持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有48.2%的教师认为“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上的帮助与指导”对自己的帮助最大, 有48%的教师认为“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帮助最大。“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有45%的教师希望得到“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再听课、评课、指导改进”, 有45%的教师希望能“听优秀教师的课, 参加讨论并结合实际实践应用”, 比选择其他选项的比例要高得多。由此可见, 在校本研修中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 是符合教师的需求的。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 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人数极为有限, 对于山区农村学校来说, 想请到更高水平的教育专家、专业研究人员或知名度较高的教师到学校指导,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此, 我们针对山区农村学校在校本研修中的专业人士引领问题有了一定的想法, 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 校本研修的校内外人员交往和信息交流必然是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应该在本校、本地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采取多样化的研修活动方式, 加强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以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 实现思想的增量、观念的增值、互助的增效, 达到经验分享、共同成长之目的。例如, 可以把本校按照不同的学科分成几个研修小组, 把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学科组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引领团队, 负责每次活动的组织策划、方法指导、资料收集等, 发挥团队精神, 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打破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政的局面, 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互补和合作, 使一般的教师能近距离地认识到身边的榜样, 也可以促进优秀教师反思总结不断提高。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理论思考和分析判断, 指出有效的研修线路和合理的操作行动, 减少教师们因困惑而停滞, 因走弯路而造成了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专业人士提供的信息和指导可以帮助教师们用最少的时间和较小的投入, 获取较多的研修成效, 从而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

五、内容丰富和灵活多变的研修形式, 能增强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在调查问卷中, 有72%的教师选择本校校本研修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为主要形式, 而涉及专题研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研修只占16%, 还有16%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是“流于形式, 内容肤浅”, 说明山区学校现行的校本研修形式陈旧单一, 校本研修活动内容没有特色, 实效性不高。因此校本研修活动的内容要丰富新颖、形式要灵活多样, 能使教师们逐步形成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局面, 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综合素质也能显著提高, 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如可以推行主题式研修, 争取课堂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化、研究常规化, 进行小课题研修活动, 既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促进和发展, 提高了研修实效。实行多元联动式研修, 能够促进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由于山区农村学校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中老年教师的分布不均衡, 成员科研水平及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程度也不一样, 对青年教师可以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 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 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 实现跳跃式发展。除了师徒结对活动外, 学校还可以引导教师自行组成“学习伙伴”, 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在学校中营造出“人人有学习之所, 处处是学习之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我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陶器欣赏》下一篇:心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