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2024-11-11

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共12篇)

1.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一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全市基层治理推进会上交流发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成“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打造县域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党建创新引领力度。

一、夯实组织基础,坚定治理服务一条心

筑牢社会治理的思想根基。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推动一线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强社会治理的组织堡垒。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服务站党组织—小区(网格)党组织”工作模式,健全农村党的组织体系。锻造社会治理的示范标杆。启动“基层党建示范带”建设,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二、建强干部队伍,激活治理人才一池水

精心培育治理骨干。公开选聘退役士兵到村任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与高校合作办班培养“定制村干”等。精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村(社区)书记赴先进地区集中轮训,举办“村书记讲坛”,邀请专家学者辅导授课等。精细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组织美、环境美、服务美、生活美“四美小区”创建活动,成立住宅小区党支部,构建“红色物业”等。

三、推进机制创新,织牢治理方式一张网

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街道党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网格,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创新集成化服务机制。在城市合理设置社区服务站,提供扶贫助困、养老医疗等综合服务;在镇村加强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面对面解决问题。完善民主化自治机制。建立村(社区)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村级党务、政务、财务、事务公开和村监委会监督“四议四公开一监督”制度。

四、聚合要素资源,拧紧治理效能一股绳

稳定投入增动力。在财政预算中专门划出村级基层治理保障经费、城市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社区服务站运转经费,设立党内关爱资金、创业扶贫资金等。提升阵地添活力。推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小区服务点”模式,提档升级村级综治中心,确保组织活动和服务群众有优良场所。强化督考传压力。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完善奖惩制度,切实激发村书记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2.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二

一、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即以“均衡、公平、内涵、特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发展总目标。

1. 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区域倾斜, 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2. 公平发展

深化招生、管理、教学、评价等制度改革, 使所有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资助制度, 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

3. 内涵发展

全区教育发展在保持适宜规模的同时, 更加注重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和效益。坚持“好”字当头, 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内涵提升上, 放在软实力增强上, 放在可持续发展上。

4. 特色发展

把办学特色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 通过办学特色优势, 满足社会的需求, 确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校长立足本校的历史和文化, 创新发展,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办学思想。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锤炼教学风格, 形成别具一格的教书育人特色。鼓励学生自主、能动地发展, 培养特长, 张扬个性。

二、两个战略

两个目标即以硬件整合为基础,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软件提升为关键,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推进资源整合, 促进均衡发展

以促进均衡发展为重点, 做好棚户改造区、药山片区、泺口东部片区以及农村薄弱学校的资源整合工作, 同时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工程, 按各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搞好学校建设, 使天桥区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规范学校。

2. 强化研究意识, 提供理论支撑

我区着力建设教育发展研究室, 成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建立专家顾问团, 着眼于全区教育长远发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 集中优势资源, 通过广泛系统的合作研究, 形成浓厚的教育学术研究氛围, 以研究聚人心, 以研究促管理, 以研究求发展。

三、六项举措

六项举措即实施“三优”措施、推进学区一体化建设、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机关工作职能。

1. 积极实施“三优”措施

(1) 优化生源。着重搞好全区生源状况调研, 科学划分学区, 严格进口, 控制出口,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宣传, 涵养生源, 依法规范做好招生、升学等工作。结合资源整合工作进程, 科学、合理地对部分小学招生学区和中学对口学校进行了动态调整:将辖区内15处新建、插建小区纳入学区, 实现了义务教育无缝隙覆盖, 切实解决了新建和插建小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完善教育救助机制,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 新增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 进一步满足了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2) 优化师资。统筹全区教师人才资源, 打破教师隶属于一所学校的格局, 变教师“校管校用”为“区管校用”, 建立局、学区、校三级人才交流平台, 积极推进教师交流, 本着均衡的原则, 教师流动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同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 以优化教师培养与管理机制、扎实推进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 以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为基本形式,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努力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 实施“人才强教”计划。

(3) 优化干部队伍。加大力度, 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 放大校长的权利, 配好各学校的班子。同时完善学校党支部、校长、教代会三方面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学校管理体制, 保障学校良性发展。试行干部队伍学区一体化, 强化学区领导在干部任用考核中的话语权。大面积开展干部培训活动, 采取专题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尽快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队。

2. 积极推进学区一体化建设

(1) 打造品牌学校。在加强以初中学校为龙头的学区一体化建设、建立学区党工委、完善学区工作协作机制、推进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 强力打造优质初中学校, 着力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上进行深入研究, 提炼特色, 提升档次, 使一批初中学校成为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学校, 充分发挥这些品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2) 推进学区一体化建设。以初中学校为点, 辐射、协同片区内各小学、幼儿园, 将区教育系统所属学校、幼儿园划分为七大学区, 加强学区内学校 (幼儿园) 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施学区共同发展。学区一体化发展模式使同一学区学校实施并实现了“三个共享”:硬件资源共享、知识资源共享与人才资源共享, 使更多学生拥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给学生的充分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3. 发挥不同学校的优势

在“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加快发展”的改革思路的指导下, 我们鼓励各学校因校制宜, 开拓创新,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举措, 办出风格和特色。并以协调区域整体发展为前提, 传统名校做大做强, 资源相对薄弱学校做精做细。具体做法是以七大初中学校为龙头, 突破初中、巩固小学、发展幼教, 通过科学定位, 发挥不同学校的优势, 推动各学校在不同基础上放手发展。

4. 创建特色学校

我们强调各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我诊断, 确立特色强校的发展策略, 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坚持的精神, 努力探索、创建“让学生幸福, 让教师发展, 让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的新路子, 加快教育创新, 寻求亮点, 培植特色, 在确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学校发展特色。全区着力抓好书法教育、科技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特色的创建。

5.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牢固树立“教学工作是中心”的意识基础上, 我们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 深化新课程改革,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全面落实好“十项”教学制度,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率。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内涵, 鼓励学生以探索的眼光、研究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和实践。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抓个性教育, 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让所有的学生能有时间根据自身和社会需要去进行选择性学习。建立新的教学秩序,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加快占领教育发展制高点, 推进办学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改革。研究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 充分调动团队以及个人的潜能, 让更多的干部、师生在辛勤的付出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和自身的价值。

6. 优化机关工作职能

我们以“引领、参与、服务”为原则, 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 加快机关改革, 整合优化科室职能, 做到制度严密、程序规范、责任清晰、奖罚分明, 形成了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同时着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机关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形成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先进机关人文氛围, 开门纳谏, 接受组织、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水平。

四、十大品牌

借济南市2008年至2010年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活动的东风, 我区在2008年“博文书法”、2009年“新苑生命化教育”和“汇文诗意校园”先后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教育品牌创建活动, 努力创建“十大品牌”, 即制锦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集群、博文书法、生命化教、魅力汇文、依法治校、北师大汇才基地、明湖新教育、师范附属学校、幼教名园、优质高效教育局机关等, 全面提升全区教育品质, 引领全区教育事业实现整体提升。

3.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三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XX街道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XX街道属地范围共有X所中学、X所小学、幼儿园X所,在校中小学生XXXXX余人。20XX年,街道已全面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一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狠抓教育领域属地责任落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做实做好教育资助、“控辍保学”和校园安全、疫情防控等工作。

一是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应资尽资、应助尽助”。

20XX年春季,完成县外学前至高中(中职)学生教育资助XX名;20XX年秋季,完成县外学前至高中(中职)学生教育资助XX名,“四类”大学生教育资助XX名。

二是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20XX年春季,对辖区XX名重度残疾学生实施“云送教”“送教上门”;20XX年秋季,对辖区XX名重度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确保没有适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三是抓实校园综合治理、疫情防控、和谐稳定等工作。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安全稳定工作合力,强化安全常态化检查,突出校园疫情防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重点,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防患于未然,警钟长鸣。

二、主要抓法

(一)多举并措控辍保学,“一个都不少”

一是严把主体责任,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联系村社领导督促抓,明确帮扶人、教师、包组干部等人员的责任,严控失学辍学率。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广播、院坝会等多形式宣传,开展控辍保学法制宣传进村活动,提升学生及家长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知晓率。三是排查摸清底数,把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作为重点监测人群,组织帮扶人、驻村领导、学校老师进村入户开展思想引导,及时消除潜在辍学隐患,确保义务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二)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一个都不漏”

一是政策宣传到底到边,通过面对面宣传、张贴政策宣传单、电话、微信宣传等,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教育资助政策的知晓率、满意度,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县内资助倒查到人,县内资助在学校申报的基础上,实行帮扶责任人动态跟踪机制,发现资助漏落漏项问题第一时间报相关科室联系解决,确保“一个不错,一个不漏”。三是县外资助动态清零,通过村(社区)报、帮扶责任人主动问、业务专干反复查,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县外就读贫困学生数据,确保数据准。采帮扶责任人跟踪代办为主,学生及家长自办为辅的工作方式,简化工作流程,同时校内资助证明由帮扶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双签字,确保数据真。业务科室兜底负责,通过大数据比对,反复“回头看”,确保数据经得起查。20XX年,对20XX年春季至20XX年秋季县外教育资助漏落学生X名进行了重新资助。

(三)持之以恒送教上门,“一个都不放弃”

一是对适龄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学生,逐人登记、逐户排查,完善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对身体具备学习条件的,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就学安置工作。

二是由街道办责任科室与责任学校和教师沟通、对接,严格落实“一人一案”,因人施教,按月收集整理送教上门资料归档。三是由村(社区)干部定期与送教上门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有困难及时申报解决,确保在受教育上“零拒绝”。

涉校涉教问题动态清零,“一个都不能出问题”

一是严格落实开学条件和措施,慎终如始,把紧疫情防控关口,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开学条件保障,强化督导检查,坚持“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原则,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

二是及时出面协调化解XX等学校建设征地有关矛盾,为XX小学新建工程征地XX亩,拆迁安置XX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X万方。三是积极开展“X·XX”洪灾救援,全力恢复校园秩序,灾情发生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党员干部、民兵、志愿者XXX余人,协助疏散师生,实现“零伤亡”,抢救资产价值近XXX万元。灾后连续奋战X天,开展清淤消杀,及时还给学生一个安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四是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集中整治,拉网式排查校园周边书刊店、复打印店、文具玩具店、课外培训机构、综合用品商店、游摊聚集点XXX家,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X次,确保校园周边校园环境风清气正。五是做好夏季防溺水等其他安全宣教工作,通过发放“致家长朋友一封信”、村村通宣传、设置警示标牌等,严防严管学生私自下河、打架斗殴等安全问题,确保和谐稳定。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应扶尽扶,落实教育扶贫责任制;

二是加强依法控辍力度,构成控辍合力;三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持续对重度残疾学生实施“温暖送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四是筑牢织密校园安全责任网,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

4.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四

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在全县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准备工作的通知》的统一部署,我局结合自身实际,系统开展了此项工作,现将我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迅速部署、明确目标,做好学习教育

1.召开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提高认识。****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州和****县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部署精神。局机关党委结合实际,对各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进行安排,让每一位党员深刻认识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让每一位党员明白什么样的党员是合格党员,怎样做合格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履行好职责,在税收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在学习中认识、在学习中收获、在学习中成长,进一步统一认识,积极投入到“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中。

2.精准谋划,打牢“学”的基础。一是制定方案。印发了《中共****县****关于印发<****县****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的通知》,将学习教育覆盖至全体党员和各党支部,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开展,并将各支部书记明确为学习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党组书记上党课。党组书记、局长****围绕“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作了题为《两学一做”方案解读 》的党课,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三是发放、编印学习读本。购买分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问答》、《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等,确保党员干部人手一本,为党员学习创造条件。三是集中学习。党组带头,以“三会一课”方式,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章、党规、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并对各党支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同时,组织全局**名在职党员积极参加州局和县“两学一做”知识竞赛和党纪知识测试,用考核倒逼学习。

(二)丰富载体开展多彩活动

为庆祝建党95周年,县****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一是观看教育影片。组织党员观看了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冲锋号》并写心得体会。二是祭奠革命烈士。组织党员干部到县烈士陵园进行祭奠,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鲜红的党旗,大家高举右手庄重宣誓,重温自己对党虔诚的誓言,表达了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决心。三是学习先进人物。组织召开学习*****先进事迹报告会,同时围绕“学习先进,做好本职工作”进行讨论;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主题宣讲活动。党组书记****为全体干部宣讲。五是提供优质便民活动。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 “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等活动,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优良作风,满负荷推进,切切实实将服务落到实处,使到****办事的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带来的明显变化。

(三)开展四进四送,助力精准扶贫

为切实将“四进四送”落到实处,着力帮助精准扶贫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帮扶的**村开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张贴学习教育大标语**幅,利用QQ、微信平台等载体对学习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共撰写各项工作简报、信息共计**期,被州****采用**期,省****采用**期,国家税务总局采用**期。

二是分层分类开展学教。根据****党员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情况,把50岁以上27名党员分为老年层;把30岁至50岁的25名党员分为中年层,把21岁至30岁的9名党员(年轻教师,学历都是本科)分为文化类,这样有的放矢,精准针对年老和行动不便的党员,逐户上门利用床头、院落等给他们讲微党课、送党章、宣讲中央、省、州、县重大实事和党的惠民富农政策,送上精神食粮,感念党恩。

三是真帮实做,精准帮扶。根据县组织部门的安排,我局向帮扶村派送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和一名驻村干部,组织 ***党员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进百姓家中,用群众话、地方语与村民拉家常、讲故事的方式交心谈心的方式宣讲政策,开展“一对多”包保,完成****户精准扶贫户问卷调查,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子女入学情况及主要经济来源,摸清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倾听群众诉求,作好建档立卡。截至目前,****党员干部共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个,送生产生活物资***万余元,资助资金***万元开展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至****公里泥巴路进行了硬化,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四)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狠抓整改落实。一是有效解决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坚持突出问题导向,采取边学边改、立查立改等方式,多层次、广角度地面向党员、群众和纳税人征求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别以党组、党支部和党员个人为单位,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实行销号公示等制度,促进问题有序、有效得以整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1.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的材料整理收集仍需加强;二是“两学一做” 亮点工作开展还不够完善。

5.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五

钟选江

目前,我县的教育处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困难时期,矛盾的凸现时期,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学生难管、教师难教、校长难当、教育难搞。教育要盘活,学校要激活,其阻力是教师,动力也是教师。如何盘活教育资源,释放学校活力,我认为就是要抓住教师这一根本,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规范有序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要作用

1、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做为城乡统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的项重要举措。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4年开始,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是大势所趋,其他省市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早已成为常态,而我县学校教师调配交流异常艰难,流动比例长期偏低,严重制约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实质上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而如今不同学校教育资源被独占不能共享,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很容易引发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有些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成了教育发展的“低洼地”。

2、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教育治理新常态下的需要。

社会在转型,教育也要转型,应与社会接轨。新常态下的教育治理,就是要把所有学校的校长、教师的工作活力释放出来,工作热情激发出来,教育智慧开发出来,而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的校长、教师是“死水一潭”,缺乏其活力,校长不敢担当,也难以担当。当一名校长或教师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工作的积极性、热情极易衰退,职业的倦怠感伴之而来,接下来的便是疲沓过日子,很难做到常管常新,常教常新,工作中而且极有可能会形成小圈子和山头主义。

二、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几点建议

1、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应去行政化成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使交流轮岗成为优质师资流动的一个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制度化手段。

2、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要改革教师人事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相关工作要得到人社局、财政局、编办等部门的配合。但是可以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比如创建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捆绑式办学,兼并托管等形式,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或“区域人”,对教师实施“无校籍”管理,把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起来,带动教师交流。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保障机制。

6.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六

首先, 我代表人民教育编辑部向以生本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现场交流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人民教育》杂志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有着一个不解之缘, 2008第21期《人民教育》发表了一个长篇通讯, 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用李锦韬会长的话说呢, 那是在全国刮起了一场生本教育的旋风, 当时通讯的题目就叫做《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时隔半年多, 我们在2009年8月出版了一个专辑叫做《“生本教育”专辑》, 用了60页的篇幅, 来报道生本教育, 据说再一次引起了全国对生本教育的关注, 我老爱引这样一个例子, 当然肯定也有比这个还生动, 当时发表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之后, 全国纷纷到广州去学习,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市教育局长看了这篇通讯之后非常激动, 马上组织了校长们到广州去学习, 他先后派了两批, 组织了70多名校长坐飞机到广州去学习, 所以他们自己把这次行动称作是仁怀市教育史上最大的“空运行动”, 生本教育为什么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 或者说如李会长说的刮起了生本教育的旋风, 我有三点认识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点, 我认为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理论需要, 或者说, 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一个标志性的理论之一。中国教育处在一个转型期, 最初的说法叫做中国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这个大概是2008年的一个说法, 这个说法来自党的十七大, 因为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讲中国的发展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那么教育也同样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纲要制定里就明确讲到中国教育处在一个转折点、一个转型期, 这个转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由数量的发展转变为质量的提高, 这是转型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按照一般理论的常规, 转型期有两个标志性东西。一个它就是要出现标志性的理论, 第二个它要出现标志性的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那么它标志性的理论是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标志性的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还有一个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制度, 这个事情就很复杂了, 总理经常讲这个事情, 但是这个事情推不起来, 但是它必须出现政治体制的转变, 才是这个转型期的几个重要标志的实现, 才能使这个转型成为一个圆满的转型。

我们基础教育的转型, 大家都知道, 是要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 这里面纲要提出来中国今后10年的两大任务, 一大任务是促进教育公平, 也就是咱们会议上讲的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个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我有一次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开一个会议, 因为我原来在基础教育司工作, 我就讲了我理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时间表, 没有路线图,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话呢?就是说它有一个时间表叫做到2012年初步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这就是时间表。我就问了, 明年就是2012年了, 你的路线图在哪里呢?2020年基本实现, 路线图在哪里呢?2012年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哪呢?我倒赞成郭思乐教授讲的, 我也持这样的观点, 路线图就是到2012年的时候, 重点解决的还是外部条件的均衡, 因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得很好, 内地很多地方不存在这个问题, 但是在西部, 确实有很多很贫困的学校, 我理解2012年的路线图在什么地方?应该在这些地方:设备、条件上, 中央加大财政支出, 最根本的是要在2020年教育均衡的路线图, 恐怕这里主要的就不是设备和条件了, 而是它内涵的均衡和质量的均衡。这是它的路线图, 当然这个路线图还需要细化的, 郭思乐教授讲了, 我们的生本教育也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它内涵的均衡, 质量的均衡。我刚才讲了我也支持这个观点, 我提出过我们没有路线图, 现在中央给教育的钱那就是翻了几百倍的, 我是82年到教育部工作的, 我印象很清楚啊。那时候要向财政部要几十万元, 几百万元, 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啊, 现在很好, 中央问你要干嘛, 你说我要建农村初中技术学校, 中央说给你一百个亿, 中国投入教育的钱是张口就给你一百个亿啊, 有很多教育项目, 中央张口就是85个亿用于贫困学生补助, 你还要做什么?再给你100个亿, 所以中国教育到了今天, 经费问题不再是列在第一位, 那什么问题列在第一位?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列在了第一位。

在这个转型时期, 要有标志性的理论来引导, 我想为什么生本教育在这个时期被广泛的认同和关注, 就是因为这个理论反映了转型时期的理论需要。什么需要?促进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高的需要。生本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 它是一个理论, 我强调这点, 它是一个理论, 当然它也是一个模式, 但是它首先是一个理论, 而且它这个理论具有科学性, 深刻性、系统性, 它不像现在我们流行的一些东西, 只有简单的形式, 没有理论。有什么理论呢?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是什么?是理论吗?还是先教后学, 它没有理论。而生本教育, 我首先强调的是它是一个理论, 而且它这个理论是科学的、深刻的、系统的。而且马克思说过一句话:理论要说服人, 它必须彻底。生本教育理论我认为它是一个彻底的理论, 因为时间的关系, 我们专辑里面, 专门有一个介绍, 虽然是很简单的介绍, 但是是很关键的介绍, 它概括的几点非常关键, 包括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等等, 现在流行的这些教学模式有这些东西吗?你是凭经验的, 经验是走不远的。只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才能走得远, 邓小平理论为什么能走的远呢?因为它是深刻的, 它代表了中国前进方向。

第二点, 我认为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上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它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 首次明确提出了世界的多样性, 十五大中提出世界是多样性的。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话, 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此的话, 但是写在党的政治报告中, 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原来是不太强调多样性的, 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苏联老大哥的道路, 离开这个道路都是修正主义, 不承认社会主义道路是多样化的。包括我们教育中也是强调统一性, 否认个性。虽然只是一段, 但是我觉得非常关键, 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学生从小小学生就要告诉他世界是多样性的, 这是认识世界、认识我们旁边现实的一个根本观点, 也是我们看待儿童的根本观点, 也是生本教育讲的根本观点。如果你就不认同儿童是多样化的, 你还讲什么生本教育啊?那么我们要承认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它也是多样化的。它也有多样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先教后学、先学后教等等, 但是正如我们社会里多元价值观的情况下有主流价值观一样, 核心价值观一样, 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它也应当有它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 我认为生本教育是其中之一。为什么我这样讲呢?他是不是主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我认为根本的要看它两个方面。

它符合不符合我们当前的主流的教育价值观?我们主流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有两个:一个是教学的价值观, 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我们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是我们主流的教学理念和主流的教学价值观。第二个我们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或者说是纲要上讲的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是由教转变为学, 我认为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恰恰是体现了、代表了、引领了我们这两个主流价值观, 教育和教学这两个主流价值观, 所以我认为他是我国教育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

7.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七

凤阁岭中学李金陶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区中小学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城乡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区教育部门决定,自今年秋季开学起组织开展城乡学校间教师交流活动。本次交流安排我们凤阁岭中学与虢镇初级中学结为联合学校,两校各派出6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长期以来受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及农村孩子所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我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和教育成果等方面与城区中学存在较大的差距,此次组织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城乡学校间的帮和扶,予和取,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城乡教师交流对我校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

就师资队伍而言,我校青年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容易接受、传输新事物,但由于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山区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次交流中派到我校的6位教师均是虢镇初中的教学骨干,教学经验丰富。在这一年里,他们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及科研成果带到我们山区学校,促使我们改进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成效,更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能够较好地解决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我校青年教师居多,本次对口交流活动的组织发展恰好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锻炼、交流、提高、发展的平台,我校广大青年教师十分重视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积极向支教老师请教,通过探究教法,吸收经验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定期开展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课题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我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同时,我校派往虢镇初中的6名教师在融入新的学校后,将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多交流,多观察,勤思考,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升业务素质。他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自己在交流中学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法等及时反馈回校,以供借鉴学习,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城乡教师的形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以师为本,发挥教师群体效应,根据教师群体共振互激的原理,使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交流中产生学科领军人的典型效应,调动我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认同感,促进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

8.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八

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

(2011年5月29日)

三年来,我校秉承“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大创业教育理念,坚持“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培养创新、创业、创优“三创”人才的目标定向,以建设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为契机,把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我校通过系统科学全面地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把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是构建“模块化”创业教育课程。1996年,我校在全国率先将《创造学》课程列为全校公共基础必修课,2008年在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涵盖创业意识类、创业技能提升类、创业实践类三大课程群,先后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 1

课12门,选修课21门。按照打造校内精品课程、争创省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自编或参编创新创业类教材9部。

二是实行“项目化”创业教育活动。我校对大学生创业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主要分为基本实践能力训练、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研究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三个阶段,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计划等“五个计划”来予以落实。三年来,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15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72项、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823项、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1000多项,每年有4000多名学生参与,累计资助项目经费475万元。

三是实施“双导师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长期以来,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综合型师资匮乏,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为此,我校实行校内教师和现场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组建了一支90多人的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充分重视和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全校150多名辅导员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者、创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者、创业政策的宣传者、创业信息提供者、创业发展的咨询者、创业能力的培养者、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四是实施科研创新“学分制”,激发创业主体活力。我校设立“科研创新”学分,在学分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实行创新成果学分奖励制,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竞赛奖项,按照奖项等级分别奖励相应的学分,对获得发明

专利或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的,也记录相应的学分。科研创新环节超过2学分的,经学院批准可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公选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依托行业和企业集成优势,积极构建实验、实训、实践相衔接的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模式

我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依托董事会和煤炭行业骨干企业等优势资源,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了创业实验、创业实训、创业实践相衔接的创业技能提升模式。

一是依托校内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批开放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如投资100多万元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等,免费供大学生创业团队使用。学校还充分发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实现学科引导创业教育、科研带动创业教育。

二是依托董事单位和行业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如与兖矿集团、徐矿集团等董事单位建立了15个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与徐工集团等社会知名企业建立了4个国家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6个省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0个市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三是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成立的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特色明显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如依托安全工程学科成立的徐州博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电气工程学科成立的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学科成立的中矿科光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首选创业实践基

地。

此外,经徐州市政府批准,我校将在文昌校区西门沿街建设“学府创业新天地”,规划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将为学生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依托政府创业政策优势,积极构建“模拟创业”、“孵化创业”和“产业化创业”的分层次创业扶持模式

徐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在政策体系、场地建设、教育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业扶持体系,成为了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地。我校积极利用徐州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绿色通道”,充分借助徐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一站式”创业服务功能,为大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是校内全真环境下的“模拟创业”扶持。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或拥有较好创业项目,但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和个人,鼓励在校内开展全真环境下的“模拟创业”。目前,我校在南湖校区建成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可容纳30多家创业团队的“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园”,首批21家大学生模拟创业团队已经进驻。

二是创业园区内实操环境下“孵化创业”扶持。对完全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和个人,鼓励他们进驻“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和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大学生创业园”,享受从工商注册、税收登记、资金资助、贷款融资、法律服务、财务代理等方面“一站式”创业服务,尽快孵化发展。目前,由我校学生创建的30个创业企业在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孵化,28个创业企业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孵化。

三是优秀创业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扶持。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过大学生创业园成功创业孵化的优秀创业企业,我校积极鼓励其进入“徐州市大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产业化发展。今年4月,我校和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一起与铜山区政府签订“5+1”科技创新联盟工程协议,共同为培养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和研发队伍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校已有家创业企业进驻“徐州市大学生创业产业园”。

四、创业教育成绩斐然,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创业教育顺利推进,初步形成了校地联动、校企互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普及型的创业意识教育、精英型的创业技能训练和实战型的创业实践扶持协调发展的分类别教育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明显提升。近年来,全校大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十一五”期间,全校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奖励1700余项,发表论文29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800余项。

大学生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成功典型。有依托兴趣、教育孵化的凯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有依托竞赛、基地孵化创业的徐州心泰未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有依托专业、教师帮扶创业的恒盛通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有依托项目,基地孵化的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绝大部分大学生创业企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也有力推动了就业工作。“基层就业、岗位创业”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的主动选择。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70%以上的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进一步扩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9.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九

据介绍,这次交流大会以“扩大交流、拓展合作、促进发展”为主题,中德两国与会代表将就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等做主题报告,并就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和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与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创新等四个专题进行分会场讨论。

开幕式上宣读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职业教育联盟签署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利用各自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遴选推荐合作项目与项目成果转化等手段,促进中德职业教育有关机构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两国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高要求。

据了解,中德职业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已有30多年历史,此次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已是第五次举办。大会为双方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为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对于改革和发展本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0.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十

罗庄区第一实验小学成立于2000年6月,是一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学校。经过八年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从建校初的200多名学生发展为27个班1500余名学生。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进一步挖掘学校综合竞争力,提升社会美誉度,这是摆在区一小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2006年始,学校提出了全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工作举措,紧紧围绕“规范管理、特色办学、文化立校、打造精品”的 工作思路,把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旨,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倾力打造鲜亮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现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收到显著效果,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已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在校园里激荡,孩子们在贴近身心、贴近成长、贴近理想的文化氛围里得到全面的关怀和健康的发展。

一、优化育人环境,打造文化空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本着“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的原则开展环境建设,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使墙壁说话,花草发声。通过精心设计,把育人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美丽校园彰显和谐

走进罗庄区第一实验小学,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赏心悦目;教学楼、科技楼环绕而立,气势恢宏;立体雕塑“希望之星”映衬着湛蓝的大型玻璃墙;造型活泼的草坪牌、树牌点亮校园。“U”字型主体楼上十一个大字庄重醒目——“这里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塑胶操场大气磅礴,活动场地平坦宽阔。教学楼内设有36口宽敞明亮的教室、能容纳近千人的现代化餐厅、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舞蹈室、音(美)教室及其器材室、图书室、实验室、演播室专用室及闭路电视系统、监控中心等,其间教学设施先进,管理、使用规范,一千五百余名蓬勃少年在这里幸福地探索做人的真谛,领悟知识的奥秘,感

1受合作的愉悦,体验生活的情趣。

2.走廊文化风景亮丽

教学楼为四层设计,宽敞大气的走廊使人身心愉悦。为充分发挥走廊空间的作用,我校师生自主设计了典雅别致的文化艺术长廊,成为我校一大亮丽风景。一楼是养习长廊,“学之初,重养习”,低年级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设计了养成教育长廊,并用歌谣、图画等浅显生动的形式予以体现,深受孩子喜爱;二楼是诗词长廊,我校从三年级起逐渐对学生渗透诗词等“国学”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经典诗词品读中传承民族文化、升华爱国之情;三楼为名人走廊,介绍的是20多位沂蒙历史名人,“走近名人,爱我家乡”以沂蒙名人的先进事迹来激励学生立志笃行;四楼为文化走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区别,旨在使学生面向世界,开阔视野。这样根据相应楼层年级的特点分层设计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着熏陶。

3.班级文化点亮校园

我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学校每学年伊始,均要举行一次班级文化评比,引导每个班级努力创建充满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走进区一小的班级,物品有序、生机盎然,使人赏心悦目:班里设置了生物角,窗台上、角落里摆放着一盆盆各种各样的植物,几尾金鱼在孩子们自制的“假山鱼缸”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虾儿、蚌儿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争星棒”上“五星” 争艳(学习星、行为星、劳动星、特长星、作业星),比比谁的星空最灿烂。“百花园”里百花齐放,有孩子们得意的“非常亮相”、记录得失的“实践舞台”、昭示收获的“书海拾贝”、寄予希望的“晨曦寄语”。就连墙壁上的一句句话语都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人文教育——卫生工具摆放处写着“请给我们排排队”、“请你把我放好”,教室的前门也会说话,告诉每一位同学“请轻点,我怕疼” „„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让每一个字闪烁人文光辉,班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孩子,让他们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健康成长。

4.英语文化特色浓郁

我校是全区唯一一所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的公立小学,英语教学已成为我校一大特色,学校处处都能体现着英语教育、感受着英语文化。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配有英语名称;校园随处可见英汉两种指示语;每层楼均设有英语墙报专栏;为了帮助孩子识记单词,我们再走廊里开设了“英语单词世界”,分楼层、年级展示课本单词;二楼大厅

建起“英语童谣园地”,一楼大厅每月更新展示在英语学习方面突出的“英语之星”;红领巾广播站开辟了英语节目专栏,每天教学生一首英文歌曲或一句英语;班里的英语角独具特色,还到处张贴着同学们自己制作的“英语单词卡片”,就连课程表的内容也全部换成了英语。随处可见的英语元素,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起了英语,用到了英语,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英语学习气息。

5.师生展示异彩纷呈

“给师生展示空间,让师生做主文化舞台”是我校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的原则,这一点在学生方面体现尤其突出。教学楼内所有文化元素均是由师生自主设计的:学校校训、“三风”、校徽都是教师的自主设计;一楼的行为童谣是学生自主创编,由教师配图设计成板;二楼的古诗词、三楼的“沂蒙名人”、四楼的“中西文化”均由师生提供素材并设计;走廊里随处可见学生的“凡人哲语”——“一小是我家,美丽靠大家”、“弯弯腰,让流浪的纸片回家吧”这些孩子自己创编的警示语取代了名人名言,犹如珍珠般闪烁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更能触及学生心灵,使孩子有所感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另外,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才华展示平台,班级走廊都开辟了“班级文化墙”,定期展示学生的手抄报、钢笔字等,每层楼的“艺术长廊”里更是贴满了孩子一张张稚真的图画,琳琅满目,色彩纷呈。多角度的展示舞台,给了学生信心和勇气,给了学生智慧和热情,走廊文化成了无处不在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大餐。

二、开展多彩活动,打造文化生活

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注意提高各类活动的学生参与率,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园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多彩的活动、多样的舞台,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寻找到绽放自己的契机。

1.书香校园润蓓蕾

以书香促养成,以书香长知识,以书香增智慧,以书香育人格。阅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物可以感动人的生命。让孩子们从小就与书为伴,在阅读中丰富生命,在感动中自觉成长,这正是我校培植校园文化之目的。“阳春三月”、“火红十月”,每学期一次的校园读书节开

始了,各班师生捐书成立读书角,并开展了“晨读风景线”、“读书交流会”、“经典美文诵读”、“古诗文背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精彩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引领阅读、激发阅读、促进阅读。我校坚持每学期进行“书香班级”、“读书之星”等的评比,还建立了学校自己的读书博客(http://luozhuangqvyixiao.blog.163.com),给师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营造了“快乐读书,读书快乐”的学习氛围,阅读文化赋予了校园生活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2.德育活动巧开展

我校适时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开展序列活动,力求教育活动有深度、有新意、有特点,把道理融化在具体的一个人、一项活动、一件事中,使教育主题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小处入手,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做起,针对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力求选实例、讲实话、求实效。几年来,我校适时开展了“感受新变化,迎接十七大”、“童心迎奥运”、“情系汶川,爱心传递”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时事,感受变化,培养了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操。

3.体艺双馨溢满园

“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是我校对学生提出的每学年的体艺发展目标,为此,我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师生自学《阳光校园》集体舞、创编英语操、舞蹈操;每年一次的“六·一”才艺展示、“校园文化艺术节”、“英语艺术节”、适时开展的英语短剧大赛、演讲比赛、独唱比赛、写字比赛、数学竞赛、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等,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展示,一个场地就是一个赛场,每一个展区就是一个文化长廊,每一个展台就是一个舞台。师生齐唱主角之戏,人人以满腔热情,尽情展现才艺与激情,校园到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真可谓是“群师展才、千生争艳”。

4.家校互动显合力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我校早就正视的一个问题。学校经常采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系卡”等方式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宣传我校近期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坚持开展“互访”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尤其是近一年,我们根据市区教育局的有关文件要求,认真组织组建家长学校,创编《罗

庄区第一实验小学家长学校章程》,成功开课多次,培训家长1万余人次,通过培训,转变了家长的家教观念,为家长提供了良好的家教方法,增强了家校教育合力,获得了广大家长的一致认可,被评为“市级家长示范学校”。

三、开辟“第二课堂”,拓展文化阵地

我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团体工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于2006年我们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涵盖艺术、科学、教育、生活、体育、社会等六个大类,涉及书法、舞蹈、田径、电脑制作、家政、棋艺、小记者等12项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选修课的开设给孩子的特长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张扬,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在2007的区艺术节比赛中,我校取得了音乐团体第一名、美术团体一等奖的佳绩。

“园美土沃勤耕耘,花香果硕满园春”,校园文化赋予了罗庄区一小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活力。它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个窗口,一个激活点。区一小人用先进的理念、踏实的工作作风书写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新篇章:学校先后被授予“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临沂市花园式单位”、“临沂市校本教研先进单位”,连年被评为“罗庄区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小学教学先进单位”,2007年实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市级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三校联创”的目标。

11.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十一

党的十六大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任务。加快推进高等学校教育创新,必须把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作为基础和关键环节抓紧抓好。这就要求学校的干部教师牢固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大力进行教育创新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教育创新提供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有力保证。思想建设是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推进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关键。为此,天津大学党委在全校大兴学习之风,加强理论学习的组织和引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学校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带动教师的理论学习,并用制度加以保证。校党委中心组带头学习、研究、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边学习,边贯彻,并对照研究学校发展问题。党委对党员、干部、教师的学习主题、内容、进度等方面都作出明确安排,通过各院级党委、基层党支部组织学习和研讨,并利用学校党校举办各个层次的学习研讨班,深化学习。以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为重点搞好高校党建,是实现教育创新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对教育创新起着决定作用。校党委把加强师德建设与学校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师德建设开展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以党建工作保证师德建设的实效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实效。学校专门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师德建设的重大步骤和政策、重要文件,都由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予以发布实施。通过建设,逐步使师德修养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师德标准成为衡量合格教师的硬性指标。同时,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今年教师节,学校隆重表彰了6位师德楷模和132位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管理育人优秀干部、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党的作风建设带动校风、教风、学风,为教育创新提供坚强支撑。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核心地位,决定了加强党风建设对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在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关系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关系党扎根于知识分子中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校党委在党风建设中,以思想作风建设为统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学风建设为基础,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为载体,把党风建设的成果具体化在党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之中,体现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12.加强交流整合推进教育评价研究 篇十二

目前, 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达3000万。自2002年至今, 随着学术规范越来越被重视, 在校大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总体上呈现良好趋势, 但学术失范的现象依旧时有发生。为增强学生学术规范意识,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从2006年起, 为新闻学院大三学生开设了《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专题课, 受到学院和学校的重视和肯定。为了重申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 检验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成果, 找出学术规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11年12月中旬, 我们做了以下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校大四本科生, 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华中科技大学其他学院 (主要针对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学系) 在校本科生, 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有效问卷97份。合计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回收率90%。在被调查的人员中, 新闻学院的学生全部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 其他学院的学生则没有接受过此次教育。

调查内容。问卷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对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认识、对学术规范教育的认识, 学术规范意识水平和对开展学术规范的建议5个方面共10个问题。经小范围预调查修订问卷后发放。

调查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的方法, 将问卷分为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和未接受此次学术规范教育两部分, 分别录入计算机。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继而将两部分数据做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 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

你关注过学术规范吗?选项设置为:A.经常关注, B.有时关注, C.偶尔关注, D.几乎不关注。新闻学院学生101人中, 有62人表示经常关注, 34人表示有时关注, 5人表示偶尔关注;其他学院学生有20人经常关注, 37人偶尔关注, 40人几乎不关注。可以看出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更关注学术规范。具体数据统计情况如图1:

你熟悉政府、学术组织或者学术刊物发布的学术规范吗?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情况的101人中有21人非常熟悉, 55人不太熟悉, 有一定了解, 30人不熟悉, 但听说过;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中仅有3人非常熟悉, 24人不熟悉, 但有一点了解, 42人不熟悉, 但听说过, 28人完全没有听说过。由此, 可以看出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大多对政府、学术组织或者学术刊物发布的学术规范有一定的了解, 而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人大多对此类规范没有太多了解。

第二, 在校大学生对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认识。

你认为当前高校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严重吗?在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31人认为严重, 34人认为比较严重, 29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 7人认为几乎不存在;在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的97人中有27人认为很严重, 33人认为比较严重, 30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 7人认为几乎不存在。可见, 无论有无接受学术规范教育, 在校大学生大多意识到了高校存在学术失范现象, 并且多数认为严重或者比较严重, 因此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有现实必要性。具体数据统计情况见图2:

你认为在数字时代, 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严重吗?选项设置为A.很严重, B.比较严重, C.存在但不严重, D.几乎不存在。在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37人认为很严重, 48人认为比较严重, 16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在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中, 30人认为很严重, 37人认为比较严重, 15人认为存在但不严重, 另外15人认为几乎不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和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对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认为此类现象更普遍些。

第三, 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教育的认识。

你认为针对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有重要意义吗?选项设置为:A.很重要, B.比较重要, C.开不开展无所谓, D.没有意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 有49人认为很重要, 42人认为比较重要, 7人认为无所谓, 3人认为没有意义;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有30人认为很重要, 46人认为比较重要, 11人认为无所谓, 10人认为没有意义。由此可见, 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有重要或者是比较重要的意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认为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更重要些。

你认为通过哪种形式接受学术规范教育最有效?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中有87人认为举办专门讲座或者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最有效, 10人认为写论文或做研究时老师的指导形式最有效, 4人认为通过媒体了解最有效;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有32人认为举办专门讲座或者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最有效, 30人认为写论文或做研究时老师的指导形式最有效, 27人认为通过媒体了解最有效, 有8人认为其他方式最有效。可见, 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对本次学习的效果相对满意, 因此选择A选项的人较多;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A、B、C三个选项上的分布人数比较平均。具体数据统计如图3:

第四, 在校大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水平。

你认为以下学术行为哪些是违反学术规范的做法?本题设置了4个参考答案: (1) 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2) 造假科研信息, 造假数据, (3) 利用他人科研成果不言明引用, (4) 一稿多投。选项设置如下:A. (1) , B. (1) (2) , C. (1) (2) (3) , D (1) (2) (3) (4) 。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89人选择了正确答案D, 另外误选A的有3人, 2人误选B, 7人误选C;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选择正确答案D的仅有27人, 14人误选A, 28人误选B, 28人误选C。可见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学术行为是否符合规范。

你会在论文选题时考虑所要进行的研究可能产生的道德后果吗?选项设置如下:A.一定会, B.有时会, C.偶尔会, D基本不会。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84人认为一定会, 13人认为有时会, 4人认为偶尔会;没有接受过此次学术规范教育的26人认为一定会, 31人认为有时会, 27人认为偶尔会, 13人认为基本不会。可见, 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一定会在选题时考虑所要进行的研究将会产生的道德后果, 而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大学生尚未养成选题时考虑所要进行的研究将会产生的道德后果的良好习惯。

在学术论文中, 你会对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吗?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名学生中有85人一定会对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 11人认为有时会, 5人认为偶尔会;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名学生中有32人一定会对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 30人有时会, 19人偶尔会, 16人基本不会。由此可见, 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术论文中对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情况。

第五, 对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的建议。

问卷的第10题是一个开放式命题, 问题是:你认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该如何进行, 请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101人中有54人建议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规范讲座或者开设学术规范的课程。其他的人给出了建议并完善了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奖惩机制, 树立大学师德榜样等, 没有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97人中有42人建议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规范讲座或者开设学术规范的课程, 其他答案与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近似。可见, 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规范讲座或者开设学术规范的课程是在校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学术规范教育方式。其他学术规范教育诸如完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奖惩机制, 树立大学师德榜样等也应当同步建立和完善。

思考与建议

第一,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数字时代, 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严重的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 (2) 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程度; (3) 在校大学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与其对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视情况成正相关; (4) 在校大学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与主动遵守学术规范的状况成正相关。

以前的研究中, 许多学者认为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有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直接诱因”;[1]“高校‘严进宽出’的制度, 使高校成为滋生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2]“学术制度供给不足是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根源”[3], 等等。这些意见论及的大都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制度建设问题,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 在这些研究中都比较少地提及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的缺乏。本研究通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了在校大学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状况与其对学术规范的认知程度、对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视情况以及其主动遵守学术规范的状况成正相关, 而接受过本次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能更主动地遵守学术规范, 因此可以认为数字时代大学生学术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有效的学术规范教育, 且开展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是规范大学生学术行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二, 相关建议。

2011年11月7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加强学术自律, 推进学风制度建设。”这一观点是符合实际需要的。根据以上调查研究以及分析的成果, 我们认为加强在校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已刻不容缓, 具体来说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形成以学术伦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数字时代, 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更容易造成学术失范。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不容小觑。此次学术规范教育将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与基本学术规范相结合, 形成了以学术伦理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了解学术规范的同时更了解到规范背后的伦理学意义。这种以学术伦理为核心的学术规范教育体系更容易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

完善符合实际的学术规范标准建设。本研究表明, 接受过学术规范教育的学生更关注学术规范。本次学术规范教育在内容上注意区别国家规定和学术组织规定, 又将所有的规定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相关标准进行统一,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 目前学术规范纷繁复杂, 除了政府规定的学术规范外, 还有各大学、学术组织颁布的学术规范以及学术期刊规定的学术规范。因此, 大学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时必须针对现实情况统一学术规范标准, 使学术规范教育有章可循。

建立有重点多元化的学术规范教育形式。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形式目前比较单一, 有学者提出“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学术规范课程;通过科研强化学术规范意识等”。[4]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表明, 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学术规范讲座和设置学术规范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首要途径, 其他途径诸如完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奖惩机制、树立大学师德榜样、加强论文指导等应该与讲座和课程相配合。

摘要:2011年11月7日, 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加强学术自律, 推进学风制度建设。”本研究对接受学术规范教育前后的大学生发放问卷, 对在校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对学术规范教育意义的理解、对学术规范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做了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论对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现状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蒋华林, 吴强, 李华.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 2005 (1) .

[2]董军, 田海平.试论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J].伦理学研究, 2004 (3) .

[3]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东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4.

上一篇: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廉洁自律承诺书 (审定)下一篇:夫妻分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