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案

2024-08-18

《人生的境界》教案(精选8篇)

1.《人生的境界》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2.《人生的境界》教案 篇二

一、平凡人生的高境界是人类精神永恒

众所周知,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成四个层次, 其中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当成自然的产物, 把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看做是精神的创造。那么人是社会的人, 就不能只有自然境界, 就不能仅停留于功利的境界层面。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其人生活动必须上升到道德境界, 才能称呼其为人。这里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多数人都具有贤人、圣人的天地境界, 但都可在道德境界层面上、在平凡中闪现不平凡与非凡。读着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及颁奖词, 钱学森、闵恩泽等人的先进事迹历历在目。古往今来无数英模的平凡人生、不凡经历, 孕育着非凡的情操, 感动人世, 今天发生在我们周围英模的事迹, 回想起来都会催人泪下。比如开封普通退休工人郭爱梅, 坚持24年悉心照料39位孤寡老人。在她因为绝症辞世前还念念不忘被她照顾的老人们……西安市临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王书田, 身患晚期肝硬化、糖尿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但他始终坚持在一线。任职7年, 他带领干警们查办94起职务犯罪案, 没有一起“人情案”“金钱案”“关系案”。2005年4月7日, 19岁女孩罗玮为素不相识的病人廖红霞捐献出部分肝脏, 成为我国首例非血缘又非亲属活体器官捐献者。贵州惠水县太阳乡五星村的花甲老农罗景福, 为修路倾尽所有, 家徒四壁。14年间, 他在岩壁上一锤一铲凿出一条公路。有这样一个特殊家庭, 14个孩子和老人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因为身患残疾, 在刚出生不久就被亲生父母抛弃, 而养育他们的却是身患残疾的老人———孔贞兰。青岛市崂山区农民王明殿拿出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自己一家却住在用旧集装箱改建的房子里。这位一脸质朴的中年人说:“我捐钱助学, 心里觉得高兴、幸福!”2007年11月30日, 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孟祥斌勇救跳江轻生女青年壮烈牺牲。孟祥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谁都会赞颂他的舍己献身精神所构成人生的至高境界。还有如王顺友、华益慰、杨业功、丁晓兵、孟二冬、胡安梅等等。他们的作为虽不是圣人、贤人的天地境界, 但绝对构成哲学境界所倡导人类精神。

但是, 我们的身边也有诸多的败类, 从已“落马”被查处的成克杰、刘方仁、王怀忠、张宗海、王守业、李宝金、刘志华、宋平顺, 到“上海一哥”陈良宇等大贪名腐, 及黑社会团伙、车祸肇事后逃逸者、不赡养老人的儿女鼠辈等等诸类, 正弹奏着与人类文明不和谐的音符。这些人的确现在还活着, 实际上人们认为他们早已经死了, 当然死去的只是他们肮脏的灵魂。

二、人生高境界的追求需要引导

有哲人说:“有的人活着, 可是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可是他还活着。”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 只是活法不同。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精神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八路军倡导的一种人生境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所追求的目标肯定与自己设定的人生境界相关。人一生都在努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 但是高尚的人与卑鄙的人, 有道德的人与缺德失范之人, 有益于人民的人和害群之马之类的活法肯定截然相反, 都从某些侧面反映着人生境界的高低。自从社会由野蛮逐步走向文明开始, 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都主张倡导全社会的人追求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生境界, 努力限制并力争杜绝有损社会和他人的活法再现, 创建和谐社会更需要高尚道德伦理及精神支撑。

三、共产党人是倡导追求高人生境界的楷模

共产党之所以受人民爱戴的关键在于心中有人民、处处为人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做不到这一点, 即使入了党并做了党的高官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些党员或非党员可能并未做官, 但深知经商之道, 合法手段非法手段一起用, 占有的社会财富今生今世也花不完, 还为他的儿女、亲戚、朋友等, 都备足了存款或别墅。如果你是真正的党员就不应眼红、不应动心、不应心理不平衡, 应始终牢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忘了这条你就可能恪守不住自己, 就会只是常人, 不能做到超乎常人。是常人肯定有七情六欲, 是常人肯定有喜怒哀乐, 是常人肯定食人间烟火。物欲、权欲、情欲, 时时并发, 不是看破红尘, 而是身处红尘, 要超乎常人就应不为权而动其坚贞。权力面前不跑官要官, 物欲面前不违法取利、不迷恋私情, 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动。权欲不膨胀、物欲不膨胀, 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大众利益、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求利, 在保证公共利益、大众利益、他人利益服务时用权, 时时想到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 并用行动实践其责任和使命, 不断以此为戒约束自己, 这就是当今党所倡导的做到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人生境界。

四、弘扬英模正气, 倡导高境界人生

共产党人毕竟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他们比一般人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一些。但作为非党人士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应该弘扬英模正气, 倡导高境界人生。人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最初起点可能是名利, 正是在名利面前, 彰显出人生境界的高低。在今天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 我们必须意识到底线伦理面临着重大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 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圣贤, 但你应该道义和人道;你攀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但道德的最低下限你必须坚守。个体活在人世时, 自己所做的每一行为都应衡量一下, 自己付出与所得是不是相值?实际上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承给需要它的人, 显现的美德比任何东西都永恒。如果我们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存在许多比金钱高尚得多, 也珍贵得多的东西。当你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上的回报时, 你只要有无私的境界, 一定可以从内心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多思索少激动, 多仁爱少仇恨, 多实干少虚假, 人生才变得更加美丽与高尚。

人的生命有限, 并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 但人生的崇高境界会永世驻留人间。只要我们所有人都去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层面, 和谐社会就会大步向我们走来。

3.2016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教案 篇三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H1)

一、导入新课

(H2)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属于什么境界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人生的境界。(H3)

二、深入探究 1、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按照觉解程度划分出来的这四种境界,也分两个层次。冯友兰怎么说?(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H4)那么这四种人生境界的实质是什么呢?(H5)

3、我举一个例子,喝水大家都会吧?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信不信?(H6)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

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

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

我现在接着喝水。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要多喝水,有益健康。为什么喝水能喝出四种境界来?明确: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我举一个例子,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我在路上随意地走,漫无目的地走,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现在我不是悠闲地走路,而是一路小跑,因为我上班快要迟到了,迟到了就要耽误上课,校长知道了要扣我奖金!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现在我坚持每天步行,锻炼身体,我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为国家多输送人才。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我现在接着走路。我发现,以前我骑车上班时没有注意到的很多人和事,原来是这么美妙,我不由地想起卞之琳的两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也成了自然、宇宙的一部分。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一定要多走路,有益健康!为什么走路能走出四种境界来?明确: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三、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H7)《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2、(H8)“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H9)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

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H10)

3、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庄子的《逍遥游》:那些能顺着天地自然本性,而驾御六气的变化,以此来遨游于无穷宇宙的人,他们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所以说:至上的人能随顺自然达到忘我,神人不求功名,圣人不求名位。句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哲学,他一生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世俗的东西,而是摒弃俗心,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可以“御风而行”至高境界。)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H11)

4、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说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H1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冷对,冷落对待。千夫指,原意是许多人的指责。语本《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这里比喻敌人的指责。俯首,低头,表示听从的样子。为,做。孺子,儿童。)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匈奴还没有被我们打败,人民依然深受其苦,怎么能有家呢?)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 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岳飞、顾炎武、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周恩来。

提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林则徐被贬与家人告别时所说,意思是: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就是兴起,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H13)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周恩来的惊人之六无: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

(H14)梁衡认为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大有大无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这真可以说是达到了天地境界。

(H15)

5、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 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达到道德境界的人。(H16)较少达到的道德境界:

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的新时代共产党榜样的牛玉儒;

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在刀尖上跳舞让我们享受阳光的灿烂的缉毒英雄明正彬;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的70岁的日本老人尾山宏;

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中国影人形象成龙;

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蓝田神话提出质疑,面对死亡的威胁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

(H17)

6、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个小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过了。”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四、课堂小结:

(H19)同学们,在这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要“将心灵的摄像机多对准真善美”。的确,我们心灵的天线要永远高耸,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H19)

五、布置作业

请用“我的人生境界”为题写一篇短文,文体不限,内容包含“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我”渴望成为哪种人。(H20)

六、板书设计

四种境界

觉解指数

实质 自然境界——

——

功利境界——

较低

——

自己

道德境界——

较高

——

社会

天地境界—— 最高

——

宇宙

七、课后反思

4.人生的三重境界 篇四

1、看远。极目远瞩才能览物于胸。只观眼前美景,难见山外之山;困于蝇头小利,难睹天外之天。

2、看透。天下熙熙为名来,天下攘攘为利往。阅透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3、看淡。平和、宁静、坦然。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青年看远,中年看透,老年看淡。

【 人生禅语 】

1、气不和时少说话,有言必失;心不顺时莫做事,做事必败。

2、事莫虚应,应则必办,不办便结怨;愿莫轻许,许愿必还,不还便成债。

3、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4、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无事是仙人,无心是圣人。

5、想开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

【 人生的三个警示牌 】

1、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2、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

3、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宠,不与同级争锋,不与下级争功。

4、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心机,不与小人斗歹毒,不与天地斗膂力。

5、人生三件事不能硬撑:花钱、喝酒、性爱。

【 挑战困境的八大法则 】

1、认知:困境是上苍赐予。

2、心态:你对生活微笑,生活就对你微笑。

3、起点:用希望的火种燃烧自己。

4、过程:从“怨由心生”到“怨由心灭”。

5、关键:战胜自己是最大挑战。

6、情境:知难而进是一种风景。

7、成熟:寻找破解难题的生活密码。

8、结果:恒久努力是最大秘诀。

【 失败人生的五种思维 】

1、我不想做。懒散和懈怠是生活毒药也是失败人生的基因。

2、我没想到。成功者总是留意任何情况下的每一种可能。

3、我尽力了。尽力不等于尽心竭力。

4、这不可能。如果相信美妙,美妙生活就在眼前;如果自我设限,限制就会无处不在。

5、没人帮我。成功者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磁场。

【最温暖的八种食物】

①早上醒后来的一个煎蛋;

②上班出门前塞在包里的一个苹果;

③加班深夜回家后的一碗热汤;

④睡觉前的一杯牛奶;

⑤伏案工作时的一杯热茶;

⑥生病卧床时的一碗白粥;

⑦喝闷酒的时候一碟小菜;

⑧酒醒后的一碗清汤面。

你吃到过几样?

【经营人脉的十条铁律】

1、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

2、不要总显示自己比别人聪明;

3、必要时让对方做主角;

4、尊重对方,不能目中无人;

5、常与人争辩,你永难赢;

6、保持克制,不能锋芒太露;

7、永远保持适当距离;

8、树一个敌等于立一堵墙;

9、谦虚不虚伪,适度展现自我;

10、易失言不如无言。

【处世哲理】

1,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容易。

2,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3,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也就改变了世界。

4,如果你希望世界改变,必须改变自己。

5,放弃自己的固执、狭隘,一切都会改变。

【哲思小语】

1.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

2.钱能买到的东西,往往并不值钱。

3.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将一无所知。

4.孩子把玩具当朋友,成人把朋友当玩具。

5.人犯错误,大半是该用感情时太过动脑筋,该用脑筋时又太感情用事。

6.最不好玩的游戏是——轮到你上场时,却改变了规则——人生往往如此。

【 沈从文妙语 】

1、普通人用脚走路,我用的是脑子。

2、我动,我存在;我思,我明白一切存在。

3、多少文章就是多少委屈。

4、秋成熟一切。

5、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若宿命的必然。

6、美丽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

7、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

5.人生的境界散文 篇五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质疑讨论(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2)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6.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 篇六

冯友兰先生对我国古代哲学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可以说是精通中国的古代人生哲学,他对宋明理学,尤其是对程朱理学更是深有研究,其“新理学”哲学体系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创新。先生自己也说过他的新理学就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接着讲”的,但不是“照着讲”的。是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对其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同时,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各家各派的思想精华,例如:道、禅、名、玄学。结合上述理论之精华,创立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新理学”中包含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人生境界学说是受到程朱理学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而来。例如“理、气、道体、大全”等概念,还有其他相关概念,均出自或源自程朱理学中的定义。同时,冯友兰先生对西哲孜孜不倦的研究也为他提出人生境界学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西哲中采用的逻辑分析是中国哲学中少用的,冯友兰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逻辑分析方法进行过仔细的钻研,并用于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杜威和蒙太古都曾经是冯友兰先生的老师,所以实用主义和实在论的思想,是其人生境界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人生境界的思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人生境遇,若不顾个体细微的差异,可以大致分为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四个阶段。为人处事,按照真我本色,不矫情不做作,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无所顾暇,那可以算得上一种“真我”的自然境界了,对所作所为没有觉解,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少意义,但这不是没有道德修养,只是相当于新生儿或原始人的角色。如果意识到自己所做何事,是为谁在做,结果会利于他人,但初心是利己的,所以这就有功利的意义存在其中,而处于功利境界了。倘若自知属于社会一份子,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好比儒家的“正其义不谋其利”,真正是有品德之人生境界则属于道德境界。若更加深刻意识到自我属于宇宙的一部分,即孟子所讲的“天民”,自觉为整个宇宙做事,并且毫无怨言,自发的尽力而为,倾其所有而无所畏惧,那么这就是具有天地境界的人了。由此看,这四种境界是逐级提高,循序渐进的,但是越来越具有自然崇高的意识和觉解,甚至具有超道德价值的意义。即使是最高境界的人,也偶尔会出现或带有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的表现,这些人生的境界无法完全割裂,因为人还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需求。

中国哲学对“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亘古至今。内心向往天人合一,对事业不懈地追求并极力向往成功。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对内加强个人修养到最高境界,对外能足以理世。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人生的追求就是于内心能安守,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于外世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天地境界是可以实现的,不需要做出特殊的事情,但必须具有高度的“觉解”,则会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不同于常人。相同的事情按高境界的要求去办,需要充满觉悟与智慧,而其他人则是在不明故理的自然状态或功利状态中完成,禅宗讲的“觉”妙即在于此,由觉产生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才能成就其实现最高人生境界。

圣人既要出世也要入世,人生态度也要即出世又入世。随着时代的不同和科学的进步,宗教迷信等逐步会被科学所取代,但是世人超脱的渴望是从不会放弃的,也将由未来的哲学解答。为了使人达到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那么就需要对现实的人生态度进行思索与彻悟。道德不是纯粹的道德律之产物,具有人生“真”境界的人,也未必一定是奉行道德律而成,并不是因为他养成了道德习惯,而是在其举手投足的一瞬间以及经世理物所表达出来的觉悟与众不同,而非带有浓重的原始或功利色彩,而这种觉悟就是通过自我觉解而慢慢养成的。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日新月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观点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受到不断的冲击,原有的思想束缚需要更有说服力的思想意识作为支撑,合理的人生境界观就成为具有根本意义的论题。功利境界虽然不完美,但肯定了人对快乐的追求是自然而然的,帮助人自觉抵制那些视快乐为不合理需求的观念,优于利己主义,因为它把对快乐的向往扩大化,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人人都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进而成就未来,但要看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道义论”是充分给予了每个人的自由意志的肯定,并从本质上去尊重每个人。康德的绝对命令,提示人们不能践踏尊严,理性指导自己。这些都是对人生态度的不同探索。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本来只能提高人的境界,本来不能使人有对于实际事物的积极的知识,因此亦不能使人有驾驭实际事物的能。”由此可以看出,哲学是使我们彻悟的本源,其本身不能教给我们实际处理人生事物的具体知识,只是提供了思维线索。人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提高境界,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并真正发现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境界提升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哲学中世界的“真际”的领悟和研究。那么人的一生如何才能安身立命,这个根本问题是需要理解不同境界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将西方哲学的理性成分和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相结合,构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它关注人生的态度,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入探讨。学习人生境界学说,对于现实处世而言,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人生该何去何从,生命价值何在,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怎样传承等,都离不开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摘要: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四境界学说。人生百年难,以自然产物为背景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和以提升个人修为而达到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都是人生的缩影,人无法摆脱生死的限制和命运的方舟,但是能通过自身修养,格物致知,成就未来。

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觉解,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7.人生境界的句子 篇七

2、我从前不够通透,总认为时间久了,情意自然也加倍。可是这世间想要寻找那种不必解释的关系,皆需要时间来验证。

3、每一个女孩,都不是眼光高,而是,要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一个男人,这个动作的确需要深思熟虑。看人,更是要看心。

4、幸福就是这样简单:口渴了喝杯茶水润润喉,无聊时与朋友聊聊天,饥饿时买个面包。

5、想再要那样的生活,所以,在我还没有放弃你之前,请你,至少要喜欢上我。

6、爱着你的感觉大概是,哪怕当时狠狠吵过一架,凝视你的时候却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你的眸子融化。

7、因为遇到了你,我那死水般沉寂的心开始唤起了粼粼波纹,我不再无动于衷。因为喜欢上了你,我那早已麻木了的灵魂开始复苏,为你梦魂牵挂。

8、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疼苦的,只有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9、那里有渴求与饥饿,而你是水果。那里有悲痛与幻灭,而你是奇迹。

10、我觉得你真的不是个合格的朋友,你还是改行做我老婆吧!

11、你爱我,我爱你。只是缺少幸福。这才是最可悲的。

12、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戏,我们就该演绎好自己的角色。

13、自从你的出现,我才知道有人爱是多么地幸福。

14、壤人很会利用他人的善良和同情心去作祟,外加装可怜!

15、梦想不多,兜里有糖,肚里有墨,手里有活,卡里有钱,心里有你,足矣。

16、我们缘分就已尽,这个城市再小,也是不会再见的。对于你,我最遗憾的就是在不自知的最后一面里,没有看着你的眼睛认真的跟你说再见。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见完最后一面啦。

17、窗外放晴了,屋内仍继续下雨。我微笑,并不等于我快乐。我撑伞,并非只是为了避雨。

18、忍不了苦楚,就见不到幸福。

19、水在流,鱼在游,爱你不需要理由;风在吹,雨在下,我会陪你到天涯;天苍苍,野茫茫,我想陪你去飞翔;你有情,我有爱,和你相恋到永恒;我们永远不分别!

20、其实,路并没有错的,错的只是选择,爱并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缘分。

21、生命不息,爱你不止,我相信这份挚真爱意,会弥漫在你我这个世纪的每一角落,每份空气,追过月光的温柔,阳光的炙热,永远永远!

22、恍然醒悟,幸福原来不过是你给的幻觉,我再将它无限地放大,放大。直至变成虚幻的泡沫,轻轻一吹,就支离破碎。

23、我能许你一世烟火,你确给了我三生迷离。

24、听说,幸福很简单,简单的用笔描绘出。

25、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在也回不来了!

26、我会把爱,留给值得我爱的人,把眼泪留给,最疼我的人,把微笑,留给伤过我的人。

27、早上起来,打开窗户,就闻到了太阳的味道。清新的风儿吹进窗子,感到了暖暖的幸福,新的一天,充满憧憬和希望,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28、不管是不是你养我,只要我们在一起,只要在一起,那就是幸福。

29、幸福和忧愁互相缠绕,该珍惜的就不要忘掉。美好得生活在前方微笑。只因我无法将你忘掉。幸福和忧愁便讲我围绕。

8.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篇八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五一”将过,儿子吵闹着要去公园,并要我给他买卡布达、铁甲小宝、鲨鱼辣椒、蜻蜓队长等玩具。我和妻带儿子乘公共汽车来到日新月异的聊城。欲转乘无人售票车到南环路,一出租车司机见我一家三人步行,戛然停车,热情相请:“上车吧。”妻还在问多少钱时,我已打开车门,儿子就爬了上去,舒舒服服地到了姜堤乐园,快快乐乐地玩到下午三点。出了公园,上了公交车,往城里返。车子开动了,我看到车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汽车站的南北大路——贯穿聊城的中心大街。咦,这么近?来时的“夏利”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冯友兰和牟宗三文化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研究方法:

从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三方面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重建》。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对未来的关怀》《中国论坛》。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

(6)唐亦难《从<中国哲学史>的新旧编看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辩证发展》,《冯友兰研究》第一辑。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单海波胡丕忠)

解题指导

一阅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

2.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本题对课文内容作整体性探讨,以便整体把握主要观点。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目的是求消化,各人可以有各人的表述。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2.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二研读下列语句,思考问题。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联系全文看,作者所说的“觉解”是什么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2.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一句是什么意思?“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又是什么意思?)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文句,培养质疑思辨的能力。

1.“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觉解到宇宙,觉解到天地,觉解到出世之途。

2.“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3.“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

三你认为作者的见解有没有道理?你的看法如何?哪些地方你表示赞同?哪些地方你有所质疑?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一则读书笔记,不少于300字。

本题引导学生就课文整体质疑思辨。要求学生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必要的时候要找一些参考资料,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教学建议

一板书设计

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道德意义道德境界贤人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功利意义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自然境界

二 明确阅读目的,引导学生质疑思辨。

能否质疑思辨,关键看你的阅读目的是低还是高。不求甚解,那就什么疑问也没有,有也含糊过去了。旨在透彻理解,疑问就出来了,会发现这里有疑问,那里也有疑问。阅读的目的如果定在探求真理上面,那么,就能进一步在思想观点的真理性上质疑思辨。研读之初,应该在导语中讲一讲阅读目的与质疑思辨的关系。

上一篇:参观建文中学学生宿舍体会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7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