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申请报告

2024-10-08

工程地质勘查申请报告(共4篇)

1.工程地质勘查申请报告 篇一

I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序言(前言)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五、水量评价

六、水质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五、矿区工程地质

六、供水水源方向

七、结论与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I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 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 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 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 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 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 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 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 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 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 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 存和运动的关系。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 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 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 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 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 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 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

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 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争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1工作的主要日的和任务。

2前人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3本次工作的时间、过程、完成的工作量。4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评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2区域岩石、构造含水性、地下水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分布

埋藏、富水性特征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隔水层、阻水断层的分布、产状、厚度及隔水程度。4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水文地质分区的特征,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标高,洪水 淹没界线范围,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二开采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 的标高。

2矿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

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以及补结径流、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

藏条件,稳定性及隔水程度,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含水构造的依据及其

与矿体之间的关系。

3构造破碎带的规模,产状,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评述对束来开采 的影响程度。

4地表水的特征_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

力联系程度。

5矿床充水主要因素,进水方式。

6根据生产矿井的调查访问和观测资料,说明生产矿井的位置,开采 的擐大深度及标高,开采面积、产量、充水来源、排水量历年来发生突水

事故的情况,并分析突水事故的原因,叙述老窿的分布范围、标高、开采

深度、积水情况、地面塌陷分布的范围以及对开采的影响。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1阐述矿坑(或露天采场)的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2论述计算公式选择和参数确定的依据。

3列出可供设计利用的,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正常和 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评连矿坑涌

水量

预测的结果。五,矿区工程地质

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岩石建造类型,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岩溶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基本因素,论述工程地

质条件,阐述工程地质分区,分段或分带的特征。

2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评价对矿床顶底板,主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

或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影响矿床开采的物理,地质、工程地质作用进行评价。预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地段,提

出维护和改善岩体稳定性的建议。

3处于地震活动区的勘探矿区,应阐述历史地震发生的情况及矿区的

地震烈度。六,供水水源方向

1指出可能作为供水的水源地,概述其水文地质特征。2初步评价供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3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七,结论与建议

1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类型。2评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

3对开采的防水、治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提出意见。

4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司题及防治措施的意见,指出矿坑排水流干

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的分布和范围。5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八、附图、附表、附件 l_附图

a区域水文地质图,b矿区水文地质图,c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d坑道水文地质图,e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f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g矿坑涌水量预测图,h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视具体情况亦可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i岩溶发育程度图,j矿区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或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k工程地质钻孔综台柱状图,工程地质山地工程素描图,l井巷工程地质剖面图或露天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m照片、素描图及插图。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尚可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柱状对比

图,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等。2附表

a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b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c钻孔漏水、涌水及遇溶洞情况一览表 d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及气象资料综合表; e溶洞分布情况统计表;

f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g矿坑涌水量计算表,h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i水质分析表;

j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k各种工程地质观测资料汇总表。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一、勘察报告应在项综合分析全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报告内容应该有论据,有分析、有建议,力求简明扼要,文字通顺

条理分明,除7定性的分析以外,应尽量有定量的分析。凡能采用图表来

表示者,应尽量采用图表形式。凡各种重要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均应采

用各种插图加以说明,以减少文字叙述。

二、报告的文字组成及一般要求

报告由封面、扉页、正文等组成。正文是报告的核心,叙述要清楚

层次要清晰,文字要简练,名词术语要统一。

l_名词术语、符号,量纲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

3报告章节统一编号。正文可用章,节,以下用

一、(一),1、(1)也可章用1,节用1.1,小节用1.1.1,后用

一、(一)、1,(1)。

4标点符号要按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法”准确使用。5表格表序号可写在表右上面,按章或节编写,如表3卜1表示第

3章第1节第1个表。

6插图:图序号写在图的下面,按章、节编号,如图2卜1表示第二

章第1节第1张插图。

三、报告提纲的使用原则

1上述两种报告提纲为大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的报告提纲,中、小型

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删减。

2如目工作需要或技术委托书要求,可编写专门技术报告,如物探报

告、测量报告等。

2.工程地质勘查申请报告 篇二

MT/T 1044—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 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Z/T 0033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 0215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3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和用途 3.1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说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目的、任务、勘查方法、勘查类型、勘查工程布置、勘查工程质量,阐述勘查区地层、构造、煤层、煤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描述煤炭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评价其经济意义等内容的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是地质勘查项 目勘查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总结。

3.2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用途

3.2.1 勘探报告可作为矿井设计和建设的地质依据,详查报告可作为矿区总体规划的地质依据,普查报 告可作为煤炭工业远景规划的地质依据,预查报告可为地质勘查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普查报告也可作为矿区总体规划的地质依据。

3.2.2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其他方式融资,以及矿业权转让 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依据。3.2.3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煤炭地质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4 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后,应编写相应的地 质勘查报告。合并或跨越勘查阶段的勘查项目,应在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地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项目因 故中途撤销、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总结。

4.2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地质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地质勘查 工作必须符合《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规程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做到勘查手段选择 科学,勘查工程运用合理,勘查程度满足地质任务要求,勘查工程质量可靠。勘查工作中要坚持“边勘查 施工、边整理资料、边修改勘查设计”的技术工作原则,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性。在勘探阶段还要加 强与勘查投资人、煤矿设计单位的联系,确保地质勘查工作满足矿井设计的要求。在地质勘查中必须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对各项资料和成果必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4.3 煤炭地质勘查及其报告编制应与煤炭资源开发规划、矿山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特别是勘 探阶段及其勘探报告编制,应满足《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对可能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开采技术条件所 规定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

4.4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勘查地质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 作。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可行性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5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做到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 要,结论依据明确可靠。资源储量估算采用计算机技术者,所采用的软件应该是成熟的并经过有关部门认 定的。4.6 各阶段勘查工作中所发现的有一定前景的煤层气资源和其他各种有益矿产,均应在地质勘查报告中 加以评述。对证实具有开发前景的煤层气资源和其他有益矿产,必要时应提交专门性地质资料。

4.7 本标准所附 《煤炭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适用于煤炭勘探报告的编写。煤炭预查报告、煤炭普查报告、煤炭详查和露天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可在《煤炭勘探报告编写提纲》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编入报告,不得遗漏。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煤炭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 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和基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 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

5.2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测量、地质填图、地震、电法、测井等勘查手段的野外工作由勘查工作的主 承担单位组织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编制专业总结报告。经勘查工作的主承担单位审查合格的专业总结报 告资料才能在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中使用。

5.3 在煤炭勘查地质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项目的勘查 阶段具体要求(煤炭勘探报告还应听取矿井设计单位的意见),以本标准附录 A 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拟 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

5.4 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拟定的报告编写提纲,制定出工作计划,组织编写工作,并在执行过程中 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要研究 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 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5.5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 4 部分组成,其中附图中的钻孔柱状图原则上 只附本阶段施工钻孔的柱状图。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 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

5.6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煤田)××矿区(井田、勘查区)煤炭××(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5.7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与煤 炭地质勘查报告、专业总结报告同时立卷归档。立卷归档的煤炭地质勘查原始资料、煤炭地质勘查报告、专业总结报告由相应承担单位资料馆保存。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原始资料、地质勘查报告、专业总结报告除 建立、保管纸介质资料档案外,必须同时建立、保管电子介质资料档案。

5.8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相应储量评审机构评 审备案,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

5.9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备案后,应将评审备案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5.10 评审备案后复制的煤炭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煤炭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项目来源。叙述勘查项目的目的和地质任务以及投资人、矿井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 求。扼要叙述勘查工作经过及其有关情况。

A.1.2 井田位置、交通

说明井田边界的经纬度、地理位置、行政隶属、勘查边界、四邻、长、宽、面积,以及勘查深度。

叙述矿业权设置情况。说明第一水平(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取区(首采区)范围、面积或露天拉沟位置等。

简述经过井田或邻近城镇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井田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A.1.3 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井田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 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勘查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内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概述区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井田所在地区的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以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

A.1.4 生产矿井与采空区

叙述井田内生产与在建矿井(露天)及小煤窑的建设、生产、资源利用以及其他有关情况。

叙述井田内已关闭矿井、采空区、废弃小煤窑以及其他有关情况。

A.1.5 以往地质工作

扼要叙述煤田发现以来到本次勘查期间进行的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包括历次地质勘查单位、时间、性 质、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主要成果、地质报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现时的评价等。

A.2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要说明本次勘探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投入资金总额、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和任务完成情 况。

A.2.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叙述井田地形地质特征和物性条件,叙述本次勘探所采用的勘查方法。

叙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与勘探类型的确定及其依据。叙述工程间距的确定和勘查工程布置原则。

叙述各项勘查工程的施工原则和相互配合等。A.2.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A.2.2.1 测 量 工 作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起算数据,使用的仪器、方法,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完成工作量并对 其质量进行评述。

简述地质勘查工程测量使用的仪器、方法,完成工作量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

简述地形图的比例尺、来源。叙述地形图野外测量和室内成图时间,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方法。简述 地形图验收情况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

A.2.2.2 地质填图

简述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

叙述填图区的地表地质条件、地质填图方法和采用规范。叙述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

简述地质图验收情况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A.2.2.3 地面物探

简述地球物理特征、采用的物探方法、工程量布置和工作流程。叙述地面物探野外工作采用的仪器设备、参数选择、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

叙述室内资料处理方法、采用仪器设备、软件、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

叙述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和成果精度。简述地面物探专业地质报告的提交和验收情况。A.2.2.4 钻探工程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钻探工程设计工程量。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完成钻探工程量、钻探全孔质量、综合全孔质量、钻探煤层质量和综合煤层质量。简述本报告使用全部钻探工程量、钻探煤层质量、测井煤层质量和综合煤层质量,钻探全孔质量、测井全孔质量和综合全孔质量,以及本报告对以往钻孔成果的利用情况。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钻孔的封孔层位、封孔段距、封孔材料及比例、封孔方法、封孔取样检查和透孔质 量检查等。

简述勘查区内以往各次勘查钻孔的封孔情况。对勘查区内所有钻孔的封孔质量作出评述并指出 存在的问题。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可插人相应表格。A.2.2.5 测井

简述井田煤层及岩石物性特征,测井参数、方法及相关技术数据、仪器设备和刻度测试情况。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完成的测井工作量。叙述煤层、岩层、含水层、断点破碎带的定性、定厚解释原则及提交成果采用的方法。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煤层测井成果质量、测井质量。叙述本次勘查工作中井斜、井温和井径等测量完成的工作量及其质量。

简述井田内以往各次勘查工作的测井情况、完成的测井工作量及其质量。

A.2.2.6 水文地质工作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填图及其质量评述。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钻孔简易水文观测。

叙述井田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本次勘查和以往勘查工作中水文钻孔布置、完成水文地质孔的工程量 和质量。

叙述本次勘查和以往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孔止水和抽水试验使用的材料、设备、方法、完成工程量 和质量。

叙述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等水文地质工作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

A.2.2.7 采样与测试

叙述本次勘查和以往勘查工作中各种煤样、水样、岩土样、有益矿产样、瓦斯样等样品的采取方法、数量和质量。叙述承担各种样品测试鉴定分析的实验室的资质,分析测试的内检、外检情况,完成测试鉴定分析样 品,项目的数量及质量评述。A.2.2.8 地质编录和资料综合整理

叙述钻孔、探槽和地质剖面观测等地质编录的方法、过程和质量;叙述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的方法、过 程和地质研究程度;叙述各种原始资料、样品和岩芯的保管及处理情况。

A.3 区域地质和井田地质 A.3.1 区 域 地 质 特 征

A.3.1.1 简述井田所处区域地层区划和区域地层 A.3.1.2简述井田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构造特征 A.3.1.3岩浆岩 A.3.2 井田地质 A.3.2.1 井 田 地 层

自老而新叙述井田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古生物组合特征。叙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划分。详细叙述含煤地层各段的厚度、岩性、古生物、沉积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A.3.2.2井田构造

详细叙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

叙述井田内各种构造发育的一般规律,评价井田 构造复杂程度。逐个叙述井田内主要的褶曲、断层(包括井田边界断层)和陷落柱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控制程度和 查明程度。

A.3.2.3 岩浆岩 叙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分布规律。

叙述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A.4煤层 A.4.1 含煤性

叙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煤层的层数、总厚度、含煤系数、煤层间距及其变化特征; 可采煤层的层数及可采总厚度。在叙述时可插入煤层(全部编号煤层)发育情况表,插表内容包括煤层名称、煤层厚度(两极值/平均值、见煤点数)、煤层间距、煤层稳定程度、煤层可采程度、煤层结构和煤类等。A.4.2 可采煤层

自上而下逐层描述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全层厚度、可采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可采程度、稳定程度和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等。对煤层可采程度和稳定程度进行评价并作出结论。应以定性为主,尽量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煤层稳定程度和可采程度。

为直观表现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可采范围,可插入主要煤层分布范围及厚度等值线图,对煤层间距 变化大和合并分叉煤层可插人煤层间距等值线图。

A.4.3 煤层对比

详细叙述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逐层描述所采用的对比标志。评价各可采煤层的对比可靠程度。对于复煤层,还要叙述其分层对比的依据及其对比可靠程度。

A.5 煤质

A.5.1 煤 的 物 理 性 质 和 煤 岩 特 征 叙述各可采煤层物理性质、裂隙、结构和构造等。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宏观煤岩组分及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组分及显微煤岩类型。

叙述煤的变质阶段、变质类型及变化规律。

A.5.2 煤的化学性质 叙述各可采煤层原煤、浮煤的工业分析结果(水分、灰分、挥发分),阐述煤的元素组成,评价煤的全 硫、形态硫、磷、砷等有害元素含量及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煤质分析成果表,列出各指标的两极值、平均值和采样点数,灰分、硫分 等煤质指标变化较大时,应插入煤质指标等值线图等插图。

A.5.3 煤的工艺性能 叙述各可采煤层发热量、黏结性、煤的二氧化碳反应性、热稳定性、抗碎强度、煤灰熔融性、灰黏度、结渣性和焦油产率等项目的试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

A.5.4 煤的可选性 叙述可选性试验成果并进行评价。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A.5.5煤类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煤类及其确定依据,叙述各煤层各煤类分布范围和煤类变化界线确定原则。

A.5.6 煤的风化和氧化

叙述确定煤的风、氧化带的方法,风、氧化带煤的一般煤质特征,煤的风、氧化带的分布范围。评价 风、氧化带煤利用的可能性。叙述煤层自燃及其煤层自燃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评价燃烧残留煤的煤质特征和可能用途。

A.5.7 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对各可采煤层的煤质进行总结评价。对煤的工业用途和综合利用前景作出评价,指出煤的最佳利用途 径。

A.6水文地质

A.6.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扼要叙述井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区域内与 井田水文地质有关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煤层的相互关系,含水层的含水性、导水性、水量、水 质、水温等水文地质特征。

A.6.2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及有关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含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地下水埋 藏类型、水力性质。评价隔水层的隔水条件。

叙述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导水性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叙述地下水、地表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途径和部位。

评价井田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和类型。A.6.3 充水因素分析

根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临近生产矿井(露天)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对本井田充水因素和 类型进行分析评述。A.6.4 矿井涌水量

根据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分析,叙述确定涌水量计算范围、计算方法、选择计算公式和确定参 数的依据,叙述涌水量计算结果并评述其可靠性。

A.6.5 供水水源

扼要叙述井田内及临近生产矿井的供水水源情况。对需要进行专门供水水源勘查工作的井田,应 指出供水水源勘查方向,并叙述可能作为供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情况。评述矿井水利用的可能性。

A.7工程地质与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A.7.1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收集并叙述井田内及邻区生产矿井(露天)、小煤矿有关井巷、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数据和管理维护 现状。

叙述井田内松散覆盖层和各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节理裂隙及其他结构面发育情况、钻孔岩 石质量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

结合矿井可能的开拓方案,叙述水平运输巷、主要石门等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

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类型,针对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露天勘探地质报告应详细叙述露天开采的最下一层可采煤层以上和其下 50 m 范围内岩层的岩性、厚 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叙述露天边坡勘查工程布置、完成工程量和质量,评价露天边坡工程地 质条件和影响边坡稳定的各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叙述露天剥离物工程地质特征,评价露天剥离物的剥 离难易程度;评述与开采工艺和设备选型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A.7.2 瓦斯

收集并叙述井田内及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有关井下瓦斯监测数据、等级和瓦斯管理状况。

收集并叙述井田内及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煤层与瓦斯突出事故的数据资料。叙述本次勘查工作中瓦斯地质勘查工程和采样点的布置、完成工程量及其质量。

叙述井田内瓦斯成分、分带及其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叙述井田内瓦斯含量及其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在叙述时可插入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叙述煤层瓦斯(煤层气)的其他测试数据。

运用瓦斯地质理论论述地质因素对瓦斯形成、聚集、运移的控制,评述瓦斯对未来矿井建设和安 全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A.7.3 煤尘爆炸性 叙述本项目煤尘测试成果。

叙述井田内与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煤尘的有关资料。评价井田煤尘爆炸性。A.7.4 煤的自燃倾向

叙述煤的自燃倾向方面的测试成果。

叙述井田内与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矿煤层自燃的有关资料。评价井田煤层自燃倾向。A.7.5 地温

叙述井田内地温测量情况。

叙述井田内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与温度、地温梯度及其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

结合井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温背景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井田内与临近生产矿井、小煤矿的有关资料进行评述。

A.8环境地质

A.8.1井田环境地质特征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井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叙述井田环境地质基本特征,初步评价环境地质现状,预测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A.8.2 地震与矿区稳定性

收集叙述矿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 作出评价。

A.8.3 地质灾害 叙述自然状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强度。对煤矿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表沉降和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进行 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8.4 矿区水环境

叙述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开发利用状况和水质现状。依据地下水、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预测矿井疏排地下水对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地表水及地下 水水质的影响,提出水资源保护建议。

A.8.5 矿区有害物质

叙述煤层和岩层中有害物质和有害元素分布特征,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中煤矸石堆放、瓦斯排放、煤炭洗选等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破坏程度。

A.9资源/储量估算(露天勘探报告本章为:资源/储量和剥离量估算)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A.9.1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叙述估算资源/储量的煤层。

叙述井田资源/储量的估算边界、标高(垂深)和面积。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及确定依据。A.9.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从煤层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并阐述该方法 的计算公式。

A.9.3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叙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块段水平面积、倾角、厚度、视密度等参数的确定方法和依据。

A.9.4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圈定及内插点、外推点的确定原则。A.9.5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煤层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进行分 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

A.9.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按煤层、煤类和先期开采地段统计和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在叙述 时应插入相应的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A.9.7 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叙述最近一次勘查报告的评审情况及其批准(备案)的资源/储量。叙述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与最近一次勘查报告批准的资源/储量相比,在估算范围内资源/储量 变动情况及其变化原因。叙述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A.9.8 剥 离 量 估 算(露 天 勘 探 报 告 增 加 本 部 分)叙述剥离量估算对象、估算边界和面积、估算方法、估算指标、估算参数及其来源。

叙述剥离量估算结果,并按上覆松散盖层、基岩、煤层之间岩层、煤层下伏岩层统计和叙述剥离量。

叙述近似剥采比的估算情况与估算结果。A.10 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

叙述井田内煤层气赋存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一步工作的前景作出评价。

叙述井田内其他有益矿产和稀散元素的赋存情况。

分别叙述井田内品位较高和达到工业要求的各种其他有益矿产的层位、厚度、品位、赋存深度、实际 达到的勘查程度、资源/储量枯算方法及结果。

3.地质勘查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篇三

1.实习概况:

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实习目的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

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科学上划分为山旺组地层---硅藻土),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XX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植物化石枝叶最多,花、果实和种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层中(距今约1千4百万年),其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十几个门类600多种。动物化石包括昆虫、鱼、蜘蛛、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昆虫化石翅脉清晰,保存完整,有的还保留绚丽的色彩,已研究鉴定的有11目46科100属182种。山旺鸟类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远古鹿化石和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该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标本。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类。除100种藻类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属143种。它们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态、古气候、动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被中外专家誉为研究中新世的“综合实验室”。

山东地下大峡谷

高峡深涧,鬼斧神工。飞瀑流泉,溅玉喷珠。天赋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惊险刺激。管轨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东地下大峡谷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特点:

一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 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三 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漂流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将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惊险刺激演绎的淋漓尽致。实习总结: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校友足迹寻访团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而且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人才的优势,谁就能在竞争场地处于不败之地,作为人才摇篮的各大高校如何去适应世界的变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以成为各大高校科学研究、进行教育改革的中心。中国地质大

4.工程地质勘查申请报告 篇四

(DZ/T0033-2002D)

代替DZ/T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2002D)代替DZ/T0033-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 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拟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送勘查投资人批准。批准后的报告提纲在使用中如须作重大变动,应将变动后的提纲送勘查投资人审核同意。

5.3 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写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应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研究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5.4 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

5.5 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5.6 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立卷归档。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5.7 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A.1.3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A.1.4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A.2 区域地质

以1:50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1:200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的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A.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A.4 矿体(层)地质 A.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 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A.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A.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

A.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A.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A.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A.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A.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6.1 水文地质

A.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

A.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A.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

A.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A.6.2 工程地质

A.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

A.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A.6.3 环境地质

A.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A.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A.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它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A.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A.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

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A.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A.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A.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A.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A.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A.8 资源/储量估算

A.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A.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A.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A.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A.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A.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A.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A.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A.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9.1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 A.9.2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9.3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它外部条件的概况。A.9.4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A.9.5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 A.9.6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 A.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A.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A.9.9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A.10 结论

A.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A.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A.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A.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A.11 附图

A.11.1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

A.11.2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A.11.3区域地质图;

A.11.4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 A.11.5矿区实际材料图; A.11.6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A.11.7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A.11.8采样平面图;

A.11.9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A.11.10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 A.11.11矿体(层)纵剖面图;

A.11.12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A.11.13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A.11.14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 A.11.15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A.11.16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

A.11.17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 A.11.18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A.11.19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A.11.20区域水文地质图; A.11.21矿区水文地质图; A.11.22矿区工程地质图; A.11.23矿区环境地质图;

A.11.2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A.11.25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A.11.2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A.11.27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A.11.28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A.11.29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A.11.30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A.11.31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A.11.32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A.11.33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A.11.34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A.11.35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A.11.36等温线图。A.12 附表

A.12.1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 A.12.2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A.12.3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A.12.4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

A.12.5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A.12.6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A.12.7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A.12.8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A.12.9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A.12.10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A.12.11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A.12.12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A.12.13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A.12.14气象资料综合表;

A.12.15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A.12.16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A.12.17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A.12.18水质分析成果表;

A.12.19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A.12.20瓦斯测量结果表; A.12.21地温测量结果表;

A.12.22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A.13 附件

A.13.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A.13.2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A.13.3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A.13.4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A.13.5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A.13.6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 A.13.7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A.13.8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A.13.9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A.13.10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 A.13.11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

资源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1.1组分样品的正确性 B.1.2样品的分布 B.1.3数据库的建立

基础数据库的名称、数目及其结构内容 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3.1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B.3.2区域化变量组合样的统计分布特征(对每一区域化变量从均值、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方面进行研究,并附区域化变量统计直方图)B.3.3区域化变量结论。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4.1试验变异函数和计算及理论曲线的拟合(B.4.1不同方向的变异函数研究 B.4.2变异函数的确定

B.4.1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的确定); B.4.2结构分析

B.4.2.1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解释及结构特征

B.4.2.2结构模型验证方法的选择及估值参数(块金效应、基台值、变程)的确定 B.4.2.3验证结果)。

B.5 克立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5.1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择与确定(面积、厚度、品位、密度); B.5.2工业指标评述(边际品位及其确定); B.5.3矿体边界的圈定及边界数学模型; B.5.4估值三维空间的确定;

B.5.5资源/储量估计资源模型(块状模型、栅格模型等); B.5.6待估块段和估计邻域的选择。B.6 资源/储量估计及误差(精度)B.6.1资源/储量估计(结果); B.6.2方差与误差分析; B.6.3有关问题的说明

主要从矿体边界、工业指标、各级品位的矿体分布、特异值等方面进行说明。B.7 相关附图

B.7.1区域化变量统计分布类型图(直方图、正态分布图、对数正态分布图); B.7.2沿钻孔孔迹、矿体走向和矿体倾向经验变异函数曲线图; B.7.3矿体变异函数套合结构模式图; B.7.5中段克立格估计图;

B.7.6吨位/品位曲线图;方差与误差分布图。B.8 相关附表

B.8.1计算变异函数的原始数据表;

B.8.2代表性中段或块段克立格估计中间结果表; B.8.3克立格估值计算结果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1.1 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简述。

C.1.2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

C.1.3 矿山开采简述: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

C.1.4 闭坑(停办)原因。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2.1 简述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分布、空间位置、规模、形态、产状等。

C.2.2 简述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类型、品位。划分氧化带、原生带的,应分带叙述。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论述这方面内容。

C.2.3 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述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坑排水的主要来源、历年排水变化情况、主要灾害性水害发生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采区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部位、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地震、地温、放射性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C.2.4 简述矿石选冶技术条件。

C.2.5 矿山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生产勘探的方法、网度、生产探矿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地质编录、取样、测量、资源/储量估算等工作及其质量。

C.2.6 矿山生产过程中累计探明新增(或减少)资源/储量及其品位情况 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3.1 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开采方式、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选矿流程、历年采掘工作量、历年采出矿量、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等的述评。

C.3.2 损失矿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损失率、贫化率,批准非正常损失矿量的机构、批准理由等情况的述评。

C.3.3 工业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及合理性评述。

C.3.4 资源/储量注销概况。剩余资源/储量及剩余原因的述评。

C.3.5 对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及矿石加工工艺的评述。C.3.6 通过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

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4.1 探采对比: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顶板及底板位移、品位变化、资源/储量对比(对比条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构造变化的对比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的对比。C.4.2 对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的评述。C.4.3 对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评述。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5.1 地下水疏干范围、水位及其恢复程度等情况的评述。

C.5.2 采区地质环境变化,包括:采空区矿层顶板冒裂带高度、地面开裂、沉降、山体滑坡、坍塌等变形破坏范围及程度、露天采场及其边坡崩落范围等情况的评述。C.5.3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的评述。C.5.4 废弃物堆放情况与处理。C.6 第六章 结 语

C.6.1 简要评述矿山生产的经济、社会、资源效益。

C.6.2 矿山闭坑资源/储量的核销结论及能否作为闭坑的依据。

C.6.3 剩余资源/储量的处理建议、废矿坑利用建议、环境及地质灾害治理建议。C.7 附图

C.7.1矿山交通位置图;

C.7.2矿区地质图(含地层柱状图、剖面图及矿体分布); C.7.3矿山总平面布置图; C.7.4中段平面图;

C.7.5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剖面、投影图); C.7.6探采矿体对比图;

C.7.7矿山闭坑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地质图; C.7.8其他图件 C.8 附表

C.8.1资源/储量总表(包括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的资源/储量增减);

C.8.2历年采出矿量、损失(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矿量、采矿回收率、损失率、贫化率统计表; C.8.3探采矿体形态误差对比表;

C.8.4探采矿体顶板、底板位移误差对比表; C.8.5探采矿体厚度误差对比表; C.8.6探采矿体品位误差对比表;

C.8.7矿体地质勘查资源/储量与采准(或备采)矿量对比及其误差表; C.8.8历年矿山排水量基本情况表;

C.8.9矿山主要水害、工程及环境地质危害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C.9 附件

C.9.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C.9.2矿山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报告的审核意见;

上一篇:雅思大作文教育类写作下一篇:情系山西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