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2024-11-06

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共13篇)

1.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一

将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到小学英语教学中

单位:吉林省安图县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张晶

邮编:133600

电话:***

内容摘要:将信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以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就能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初步地讨论与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教学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但是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于是许多老师会无意识甚至是有意识地喧宾夺主。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我们把信息技术和英语整合后,就可以结合教材,挖掘教材,利用和制作教学课件,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就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英语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一.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特别是对生性好动,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绚丽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可爱的卡通形象,常常如磁铁般,吸引了好动活泼的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反应快,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新鲜感和模仿能力较强,记忆力好,听力灵敏。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英语教学中扣住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运用电教媒体虚拟语境,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对话情景中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人物对话,引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1.选用录音媒体,营造学习氛围

录音机是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多、操作最方便又容易控制的电教媒体,它能够提供真正的交际语言范例,能够表现各种噪音背景中的言语,能表现各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人们的口语特点等等。所以在教学环节中,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边听边唱边表演,或欣赏配乐英文小诗、童话、短片寓言等,营造愉快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知识时,让学生边看投影、幻灯片边听录音,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朗读、抑扬的语流,能感染学生,诱发学习欲望。在进行课堂教学反馈时,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内容播放出来,让学生边听边做题,或听写,或判断正误,或回答问题,或听录音进行表演。还可布置学生在家录音,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全班学生进行批改,等等。在英语教学诸环节中,恰当运用录音机媒体,不仅提高了练习密度,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还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2.运用幻灯、投影媒体,提供直观的言语交际情境

在利用幻灯、投影媒体时,一般要伴随录音或教师的讲解。教师一边放映画面,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讲解,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同时在利用幻灯创设情境时,还可运用增减和遮掩的办法,逐次显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被遮盖住的画面产生感知的欲望,保持对放映内容的新鲜感或利用活动式投影片来表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在逼真的表象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和想象,进而进行表达。

3.运用电视录像,创设逼真的言语交际情境

电视录像以声、画结合的动态方式传递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交际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听力理解与记忆。教师运用适当的演播方式,如无声观看、只听不看、定格观看、创设信息沟等方法,再配合其他教学活动(小组讨论、选择问答、角色扮演、再创表演等),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学会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

二.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听力的培养。

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是外语教学活动中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它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学过程。网络教学以其自身存储大量信息和语言材料的优势,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听创造出了无可比拟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还可以利用图画、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情景,以视助听,有利于提高理解力和强化刺激,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听力,有时用录音机播放录音磁带,也有时利用网上听力练习材料,利用网上听力材料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进度,听不懂的可以反复再听,不会影响他人的进度;可以看到听力材料的原文,以便学生自我检查;可以立即判断对错,及时纠正错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练习。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的标准的发音,而且利用FLASH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提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看动画,学英语》网站提供的英语小故事,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喜欢边听边看,在图片的帮助下,理解对话或文章内容,提高了听力水平。

三.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的培养。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个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协商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地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完成一个主题。

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如在自学单词和课文对话时,遇到不会读的单词或句子,可以通过按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情景对话的操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2至4人组成的小组,大家共同来完成一个主题。比如,在完成主题为Go to the Zoo时,根据多媒体软件创设的情景,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一个或两个角色,互相帮助,最后通过小组的协同合作完成情景对话,共同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

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这种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思想和能力。

四.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的创新性并不是要求完全不同于他人,而是能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创造性的组合运用,产生出优于基本要求的效果。在网络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范例给学生以参考,要求他们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自编自演小对话、小短剧,做小记者采访老师、学生、来宾等,在整个过程中我进行了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这样,同样的范例,学生根据不同的想法、见解,编演出来的对话、短剧,采访的问题却各有不同,不被教师的思维框死,不被教材框死,这就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的表现。

1.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或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编故事”,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2.众所周知,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多媒体教学软件基本上是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信息认知渠道多元

化,信息采集途径均匀化,摆脱了传统教学在同一时间内过份倚重单一认知方式的弊端,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学习时,往往是在同时调用几种认知途径,这样就使大脑的信息刺激更加强烈,知识的认知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交互功能使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把握师生之间的二元主体关系,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软件进行组合、置换,因地制宜地制作相应的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充分挖掘软件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操作,使知识信息的摄入以最佳的合成方式来实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去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认知模型,从而使知识的认知方式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总之,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教学并不是常规教学的全部,不是每节课都适用。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的理论与方法,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掌控能力。另外它还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对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找寻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把握好“度”,使小学英语教学踏上一个新台阶,还需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在实践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2.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二

一、剖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的学科。知识面广,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学生都产生了厌学的现象。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老师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上边讲,学生下边听;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这样的课堂一般都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没兴趣,老师没激情。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自顾自地讲,忽略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动手的机会。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样的教育给学生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也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会的问题从来不找老师请教,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总结归纳,上课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长期下去,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也变得枯燥无味。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贪玩的时候,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只会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只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就很好地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信息技术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把物体、图像、文字等一些抽象的东西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简单有趣,使学生能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学的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里面包含许多知识技能,所以老师应该学会不断地去探索,从而不断地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其对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感,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数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量少,认知面狭窄,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仅有的一点知识面或许也是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积累、模仿中学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生活来辅助学生记忆。而传统的教学是通过板书的形式来授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生硬,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并消化,而且又浪费老师的上课时间,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化解这一棘手问题。老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利用图像、声音、色彩或者通过一些视频、动画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展现出来,使课本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有效地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现在的小学生思想都非常活跃,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他们那种活跃的思维限制在笼子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适当地进行分小组的探讨,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讨的同时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和动力,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学生一定的点评和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个性。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扮演导师的角色,同时也要学会做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不再感觉老师的地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也不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请教问题的情况。再者,老师作为课堂上权威的象征,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当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展开,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另外老师也可以试着去用一些新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能力。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拓宽视野,激发探索能力。

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数学是严谨的、不容马虎的。而将多媒体技术与之巧妙的融合,既能使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同时又不失其严谨、规范性,这种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对数学,尤其是小学基础阶段的数学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它充分利用学生的缺点,使缺点变为优点,并将优点不断地完善,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接受数学这门学科,改变了以前那种厌恶、逃避数学的心理。在为老师减轻教学负担的同时,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研究探索能力,彻底突破了现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的瓶颈。

数学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科目,而小学数学又是必修中的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方向、思维能力的开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老师作为“引路人”,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在如今科技发达的背景下,老师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并将其恰当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真正的乐学、好学。

摘要:现如今的社会网络已经相当普遍,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这是学者、老师所研究的问题。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改变了之前那种死板教条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也会取得异曲同工的妙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赵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

3.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三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生活元素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现状分析

在中学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际地位并不高,将生活化元素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难度不小。下面我们就来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现状进行分析:

1.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不足

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讲,三年的高中学习,是为了尽全力在高考中发挥到最好而有希望进入到理想的大学。大部分家长也有同样的思想,作为与高考成绩无关的信息技术学科,家长给予其的重视力度明显不足。即使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大部分家长学生包括部分班主任都认为到时候突击一下都能通过。所以,在中学教学中,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力度不足,使信息技术教师找不到工作的动力。日常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教师没有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更不要提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了。学科地位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很难融入生活元素。

2.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不足

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有着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科教学内容就没有扩充的动

力,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在当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中学生并没有对信息技术表现出过高的热情。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学生将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放松课,在课堂中只顾着玩电脑,没有理会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在一些学生心中既然信息技术学科不关系自己的成绩与排名,就没有学习的必然。加之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很难融入课堂活动中去。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方法

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会使中学信息技术氛围更好,质量更高。下面,笔者对生活元素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1.加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根本不顾教师的讲解,而是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事情。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却没有换来学生的参与,而是在下面用电脑聊天,玩游戏。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应当是一门兴趣性很强的学科,但课堂氛围的尴尬使生活元素的加入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是原因之一,教学内容的乏味是直接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内容偏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教学效率也因此而下降。而生活元素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讲解有关电子邮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国节日问候来引导学生对电子邮件的收与发进行操作。生活元素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了十分生动的信息技术练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对电子邮件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注册邮箱,为其提供使用方法,让学生相互帮助着练习电子邮件的收发。这样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才是中学生想要的课堂,才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

2.利用生活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会使学生找到

信息技术学习热情。让中学生通过处理不同的任务,找到中学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会使学生从浅到深地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认知,获取清晰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课本上的枯燥的学习任务,会使学生心理负担大,学习劲头不足。而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则不同,生活化任务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贴近,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生活元素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是对中学信息技术的一次改革,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一名合格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将生活与中学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更会使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0.

[2]梁敏.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

作者简介:姜鑫,女,1987年7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

How will Life Elements into the Study in 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ng Xin

Abstract: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level and oper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 guide students to classroom learning was applied to real life. So life element into 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how the elements of life into the middle school to discuss issu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alysis of 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to daily life.

Key words:the middle school;information technology;element of life

4.让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 篇四

3月6日—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河南省电化教育馆举办的第十九届河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培训班, 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多,感触不少。本次培训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的数字创作评比项目。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的创客竞赛项目,机器人竞赛项目及微视频制作。我听了专家讲座,看了机器人现场演示,只觉得我们落伍了,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淘汰出局。

一、我理解的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件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全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因为在创客这方面,他需要的不只是懂电脑的老师,他是由多个学科的老师在一起共同来完成的。主讲的教授也说了,它涉及的学科由计算机(会操作)语文(有方案)数学(会计算),美术(会构图)及专业的设备构成的,比如现在常看到的3D打印机。因为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是空白,对于这样的新事物感到好奇,可又不知道从何学起。

二、机器人竞赛

机器人项目也是这几年在全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热门比赛项目,它需要由专门的零件设备组装完成,(其中最常用的零件由控制器、电机、红外传感器、零部件及固定场地任务模型组成)加上通过专门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编程,就可以参加比赛。当时也有十多家专门从事机器的公司在现场进行展示。

三、微视频制作

微视频制作不只是拿一台摄像机一录就可以了,一个好的微视频前期由剧本、录制构图组成的,加上后期的动画、配音,片头片尾等制作完成的。现在每年都会有不少关于校园微视频作品上报的文件,微视频制作方面,我之前使用会声会影,这都在在董剑敏老师处偷学的。他制作我看,看过几次后就学会了,只从录播室建成以后,学校又购买了EDIUS制作软件后,通过学习现在用EDIUS在制作视频。

5.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五

戴毅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一、巧用信息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以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琥珀》这一课,“松脂球”、“化石”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中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可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

(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实时应用信息技术 诚然,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把语文课本上枯燥文字转化为看得见的形象,听得见的声音,能增强直观性,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但如果滥用,效果则会适得其反。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还有如下讲究:

(一)把握好运用的尺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只是起一个辅导的作用,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

(二)把握好运用的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多媒体的呈现也要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要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辅助作用。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呈现的最佳时机呢? 一般来说,多媒体的运用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主要有三种:

1.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愤悱”之情,在学生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2.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3.根据教材内容,因文而宜,抓住语文训练时机,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各种媒体的合理搭配,根据各种媒体的优势,将他们加以优化组合,发挥媒体的整体功能。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怎样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6.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六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游戏,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儿童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还爱玩。音乐教学在小学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的音乐教学效率,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一些音乐游戏,将音乐游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这是最有效的一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所以本文针对如何巧妙地将音乐游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在音乐律动中,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其实就是跟随音乐的旋律节拍,有规律地表演出相应的动作。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有助于对学生美感和乐感的培养。例如,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就会快速回到教室中,上课铃声中的律动是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音乐的律动和跑步中的步点是相同的,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形成的音乐游戏其实就是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进行律动活动。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为了完成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可以在这个阶段,组织一些音乐游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采用音乐问答的方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一些,可以将音乐游戏和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音乐游戏中。此时教师让学生练习发声,添加一些律动,让学生对动物的声音进行模仿,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模仿动物声音的同时,对动物活动时的动作进行模仿,在律动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在这个一唱一动的音乐游戏中,音乐教学中的发声教学、气息以及呼吸的调整得到培养,进而实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需要增加律动、表演、音乐游戏等教学内容。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在音乐游戏中,学生会跟随音乐,进行相应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带有一定的想象力,为此选择合适的音乐游戏和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从音乐游戏中,获取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使用音乐游戏,可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音乐游戏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将静态的音乐知识变为动态的,可以将音乐知识中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动作和情绪,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符合音乐教学和音乐艺术应具有的运动特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音乐游戏,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孩子的天性出发的,实现了快乐学习和快乐教学。

教师在音乐游戏中,将歌唱融入学生要学习的音乐歌曲,和游戏情境结合,形成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

三、通过音乐游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等都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征。每学会一个字就会高兴地乱蹦乱跳,学会一首歌曲,他们就会手舞足蹈。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理解歌曲歌词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所选中的音乐歌曲难度较低,歌词非常容易理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编动作、 表演,从而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在音乐游戏中,采用集体表演的游戏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舞蹈中相对有难度的动作,需要教师教跳,通过多姿多彩的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了解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教学,拥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法取代的,音乐游戏和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展现优美、动听、形象的音乐教学,向学生传达音乐律动和音乐知识,让学生从音乐知识中感受音乐魅力,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和激发,进而达到音乐教学的德育教学目的。

7.将“美”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篇七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既属于语言的艺术,又是美育教材。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紧抓同学们对美的渴求,把美育贯穿于教学之中。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美的渴求,把美育贯穿于教学之中。逐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达到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开展好美育教育。那么,在小语教学之中,我们如何将“美”融人教学之中,开展好小语学科中的美育教育。

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欣赏字的美

识字教学既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更是一项基本功训练。低年级同学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能力,再加以逐步引导,就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和写字质量。例如我在教学“晶”“品”“森”时,就与形象的图式结合起来。

晶——三日为“晶”,亮晶晶。

品——三口为“品”,品茶。

森——三木为“森”,森林。

我们通过写字教学,让学生猜字谜,在这些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之美,培养美的情感。例如书写小鸟的“鸟”。这个字的形状和生活中的小鸟非常形似,该字的一点就是小鸟的眼睛,竖折弯钩是鸟身,横便是鸟爪。再如写:“树”,树是左右结构,三部分基本均匀。由于经常注意字形结构的观察分析,注意和谐美,学生书写能力大大提高。

二、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语言美

感受语言美,首先是让学生听录音和教师有感情朗读。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审美感受,感知语言美。例如我在朗读《画》这一课文时,把“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读出了情感,真正唤起了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听读,朗读是语言的艺术。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充满感情,与作者从感情上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引发美好想象,获得美的感悟。如《美丽的大兴安岭》一文,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激起学生阅读兴趣。首先老师放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乐声中,感受大兴安岭四季美。并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语言朗读课文,感受朗读的力度美,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作品美的语句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

爱美之心,人人皆有。特别是现实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达的今天,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更进一筹;所以,我们更应该利用语文课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逐步掌握美的规律。例如春天到了,带领同学们去春游,看桃花盛开,柳树舞姿,鱼游池塘,鸟飞天空。抓住大自然雄伟,秀丽,奇美的基本类型,帮助他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四季》一文时,抓住了四季的特点。春天的草尖之美,夏天青蛙叫声之美,秋天秋风之美,冬天下雪之美。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种充分无限美的学科。比如,文章中描写祖国大自然之美,汉字之美,文章结构之美等等。1、阅读大自然之美,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的美育思想感情。2、学习汉字,让学生感受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之美。3、学习文章结构之美,让小学生感受到我们写好一篇文章是多么的快乐。小语课中,美的资源处处都在,主要靠我们去发现,将“美”融人到小语教学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趵突泉》,《海上日出》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一夜的工作》、《穷人》等体现的则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社会美;《颐和园》、《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则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艺术美。又如《绝句》、《匆匆》、《燕子》、《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含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四、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创造美

语文教学不仅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美。小学低年级的看图说话课,中高段的作文课。更是语文教师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开发美、创造美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时,画了一幅图。春天到了,两个小朋友在植树的情景。要求同学们先观察图画,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说,最后老师把它归纳出来。春天来了,小东和小红到了山坡上植树。小东扶着树,小红在培土。他们还给小树浇水。小红说:“我们要多植树,为祖国绿化贡献一份力量。”然后叫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写出来,简直超过了老师想象。有的同学还写得多、写得好。学生通过写话,提高再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自身精神、情感也可以得到陶冶、升华。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8.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八

如果您现在去问学生:你喜欢上什么课?您得到的80%答案是体育课。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它应有的贡献。很多科目学生都很喜爱,很想了解,但没有一种科目像体育那样既能掌握知识、满足兴趣、快乐氛围,又有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身健体的作用。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快乐?如何使快乐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要深究的课题之一。

一.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乐有目的、趣有内容、幽默而不俗套。

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如同乐曲中的“旋律”和舞蹈中的“节奏”,而教师的语言能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否有跃跃欲试的冲动,紧紧抓住体育的“神韵”是尤为重要的。例跳马练习腾空的“身轻如燕”、落地的“稳如泰山”,足球过人及穿插跑动的“形如狡兔”,游戏规则讲述的《攻克堡垒》《火线纠伤员》《寻找宝藏》等,都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美感及趣味,诱导学生投入极大兴趣,以一种蓬勃向上蔑视困难的勇气完成技术动作。这种快乐气氛不仅浮现与表面,而且是发自学生内心成功的快乐。言之有乐、有物、有趣才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学生对有感染力的语言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便于记忆,这就为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而这种快乐的境界对提高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因此说教师的语言是指挥棒。

二.场地、器材安排有序有吸引力。

上课铃响了,学生对场地、器材布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个由小木箱堆积而成的堡垒,里面放了很多垒球,8―10米处有几块投掷靶树立着,而另一块则是由体操棒、体操垫、跨栏架、跳绳组成的综合素质训练的场地。这样的场地、器材的设计从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易受干扰是小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是以学生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场地、器材安排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

三.新颖、实用、由挑战性的教材选用和搭配。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产生了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一点一点的消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与动物动作相联系,例: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与故事、童话结合,例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将技术动作穿插在故事、童话中,用边做边说边唱完成充分利用器械,例滚轴车练习短跑技术动作;创设情景,例阅兵仪式练习队列对形等。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教材的新颖。体育尖子生一般在教材学习初期显得兴趣浓、投入大,但他们很快掌握技术动作后,便厌倦了,区别对待选用适合他们的有挑战性的教材尤为重要,例篮球基本技术练习安排“三人”篮球赛,使他们得到满足,而达到人人快乐的要求。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是乐曲中主音符。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

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角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为“互动”现象,其中以教师的变化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饰演具有两面性。教师愉快的心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饰演好自身角色外,还必须饰演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做优美的动作,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他们视你为同学、朋友,与你交流,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告诉你,了解了他们等于厨师有了丰富的菜源,科学家有了十分先进的实验室;同时他们有视你为导师,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衷心请教教师帮助解决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是完成一节快乐体育课的重要条件,是调音符!

五.快乐体育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

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尝试阶段技术动作放不开,尚不敢大胆运用,当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后,学习的欲望加强。例背跃式跳高的发明就是创新阶段的产物。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差生循循善诱,及时解决难点,由怕――想――乐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体育知识的介绍,各项目体育强国及我国体育强项的了解,也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9.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九

将主体间性教育融入到《多媒体应用与技术》课程教学之中

本文描述了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主体,提出在<多媒体应用与技术>课程中构造融洽师生关系,互动学习,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作 者:章瑾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主体间性 课程教学 交往

10.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十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游戏;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儿童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还爱玩。音乐教学在小学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的音乐教学效率,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一些音乐游戏,将音乐游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这是最有效的一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所以本文针对如何巧妙地将音乐游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在音乐律动中,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其实就是跟随音乐的旋律节拍,有规律地表演出相应的动作。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有助于对学生美感和乐感的培养。例如,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就会快速回到教室中,上课铃声中的律动是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音乐的律动和跑步中的步点是相同的,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形成的音乐游戏其实就是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进行律动活动。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为了完成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可以在这个阶段,组织一些音乐游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采用音乐问答的方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一些,可以将音乐游戏和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音乐游戏中。此时教师让学生练习发声,添加一些律动,让学生对动物的声音进行模仿,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模仿动物声音的同时,对动物活动时的动作进行模仿,在律动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在这个一唱一动的音乐游戏中,音乐教学中的发声教学、气息以及呼吸的调整得到培养,进而实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需要增加律动、表演、音乐游戏等教学内容。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在音乐游戏中,学生会跟随音乐,进行相应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带有一定的想象力,为此选择合适的音乐游戏和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从音乐游戏中,获取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使用音乐游戏,可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音乐游戏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将静态的音乐知识变为动态的,可以将音乐知识中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动作和情绪,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符合音乐教学和音乐艺术应具有的运动特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音乐游戏,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孩子的天性出发的,实现了快乐学习和快乐教学。

教师在音乐游戏中,将歌唱融入学生要学习的音乐歌曲,和游戏情境结合,形成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

三、通过音乐游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等都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征。每学会一个字就会高兴地乱蹦乱跳,学会一首歌曲,他们就会手舞足蹈。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理解歌曲歌词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所选中的音乐歌曲难度较低,歌词非常容易理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编动作、表演,从而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在音乐游戏中,采用集体表演的游戏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舞蹈中相对有难度的动作,需要教师教跳,通过多姿多彩的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了解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教学,拥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法取代的,音乐游戏和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展现优美、动听、形象的音乐教学,向学生传达音乐律动和音乐知识,让学生从音乐知识中感受音乐魅力,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和激发,进而达到音乐教学的德育教学目的。

根据国家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中,需要增设音乐教学,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音乐教学在实现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将音乐游戏融入音乐教学中,让小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

(作者单位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中心小学校)

11.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篇十一

一、营造课堂氛围, 培养学习兴趣

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这就是说, 无论教师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如果学生们没有了兴趣, 都是无稽之谈。所以, 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们真正地融入到学习当中的就是兴趣。要让小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感兴趣, 就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用一些信息技术, 如一些幻灯片或者网络来讲解新的知识点。例如, 在讲解数学题:哥哥有4个苹果, 姐姐有3个苹果, 弟弟有8个苹果, 哥哥给弟弟1个后, 弟弟吃了3个, 这时谁的苹果多?这样的题型, 我用一些动画片的形式再加上动物的对话来给大家讲解。这样的题型给出, 就要比一些教师死板地讲解要好得很多。这样学生们就会对数学知识有一种好奇心而变得愿意学习。

二、有趣教学, 促进学习

有了兴趣的培养, 学生们会对数学课很热爱。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和初步理解, 要进一步讲解。这一阶段, 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 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 所以对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们也不能疏忽。教师应当承接学习兴趣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 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例如, 在学习新的知识, 用故事引导:一天, 唐僧想考考三个徒弟的数学水平, 于是他把徒弟们叫到面前, 说:“徒儿们, 现在我在地上写3个数, 你们谁能准确读出来, 我就把真经传给他。唐僧首先写出:23456。猪八戒迫不及待地说:“这个读二三四五六!”唐僧摇了摇头, 说:“八戒, 多位数的读法是有规律的。每个数字从右到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只要从左到右把每个数字读出来, 并在后面加上万、千、百、十就可以了, 只是需要注意, 最后一个数字不要读‘个’。所以, 23456读作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教师可以根据第一阶段的故事引导。从过度到启发提问的过程来精讲。有了前面的知识, 可以进行下面的引申:130576怎么读 120034呢?等等。这样, 新的知识就会被学生学会。

三、巧设提问, 促进学习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 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提问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是有效地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调控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 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例如, 举一反三式的提问:即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 围绕这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 用不同角度让学生开拓思路, 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 一道举一反三的小学数学题:

(1) 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镇相向出发, 甲每小时行6千米, 乙每小时行5.2千米, 两人在距两镇中点1.2千米处相遇, 东西两镇相距多少千米?答案:甲每小时比乙多行6-5.2=0.8千米

相遇时共多走1.2×2=2.4千米

相遇用的时间=2.4/0.8=3小时, 那么两地距离= (6+5.2) ×3=33.6千米。教师帮助小学生们进行分析讲解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针对这样的题型, 教师们在对其加以扩展。根据这一题可以引申出题型 (2) 、 (3) , 让学生们自己思考题型:

(2) 甲、乙两船同时从东西两港的码头对开, 6小时相遇, 甲、乙两船每小时行的路程比是2︰3, 两船相遇后, 乙船继续往前开, 还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东港的码头?

(3) 快、慢两车, 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相遇后继续前进, 在两车相距210千米时, 快车行了全程的3/4, 慢车行了全程的3/5,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非常实用于小学教学, 它不但能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也能促进知识的加深。

四、强化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 毫无困难。恰恰相反, 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 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 使他使足力气, 集中注意,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 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对于小学生, 他们的独立完成能力很薄弱, 教师教给学生知识, 数学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数学, 如何解决数学题, 师生共同完成数学题, 缺乏了学生独立完成能力, 如何才能有效地加深学生独立完成能力, 我认为:首先, 可以进行班级小组活动, 进行小组竞赛、辩论赛;其次,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思考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再次, 一节课后让学生自己反思这节课所讲的内容, 学生能否独立地叙述出来。最后, 在课后作业上, 可以留一些动手的数学题。例如, 比比看:我在课余时间设计了几个小娱乐的作业题, 让学生们选择地帮助妈妈设计饼干,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 学生们说出了很多关于帮助妈妈设计饼干的图形, 都是根据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来设计的。如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饼干。看来, 学生们有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也有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小学生, 数学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优秀的教师是教学中最美的奇葩, 是引导学生创造优秀成绩的万事通。良好的教学策略, 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桥梁, 是学生未来的指明灯, 更是通向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 数学教学改革要求也更严格。改革要求学生思维灵活, 拓展开发, 从单一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思维的拓展。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讲解, 为了帮助小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教学要融入趣味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趣味教学

参考文献

[1]唐恩茹.论在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4) .

[2]王占稳.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科学大众, 2007, (02) .

12.如何将民族特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 篇十二

关于美术教育民族特色融入的文章

教育部“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教育

“×”号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刍议

“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启...“2009年启动中小学校防雷建设示范工...”Handson“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爱普生·爱心课堂计划“发布乡村小学...”爱心“与小学作文教学

”大学—中小学“伙伴协作式双语师资培...”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以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文化与美术教育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一名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美术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很少有涉及鄂温克游牧文化的美术作品,鄂温克有着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挖掘鄂温克特有的文化资源,把文化与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将民族特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

一、挖掘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鄂温克民族美术课程资源,是特色化美术教学顺应教改的需要,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开设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必然趋势。

1.充分挖掘鄂温克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有趣的树叶》《沙画挂盘》《剪纸画》和《生活速写》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对原有的教学活动作一些适当的修改。①更换内容。如第六册中《高大的楼群》,鄂温克的孩子对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大厦形象模糊,因此我把内容改成画家乡;第九册中《浮雕人物》和《浮雕风景》,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没有泥塑材料,就改成纸雕。②扩充内容。如第十一册中《剪“喜”字》,结合剪纸,可以剪各种动植物、人物、窗花等。

二、利用民俗文化提供特色美术教学素材

鄂温克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的五岭山区,有190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8300多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和猎场,也有肥沃的耕地。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每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赛马、蒙古跤、射箭和服饰表演等为我们地区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美术创作的素材。

三、把教室移到室外,走进大自然

1.结合自然资源,开设特色工艺课。鄂温克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河边的卵石片、牛角、家禽羽毛和各种秸秆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可以开设《有趣的草编》《树叶拼贴》《牛角雕刻》《鹅卵石拼画》等工艺课。

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甭提有创意,而且越来越讨厌画画。因此在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去教室外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高涨,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自由发挥。

2.走进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所有艺术的母本艺术,蕴涵丰富的智慧,是最具生命活力的艺术。在民间艺术家手中,一切造型都被赋予了生命。学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民间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结合当地的传统工艺,可以开设牛角雕刻、草编、剪纸、桦树皮雕刻等具有地域气息的工艺课,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关心周边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增强。

四、为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

采用能使学生快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保持下去。作品完成后,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空间,让他们享受收获的喜悦,在每个班级设置小画家的展示栏,在校园宣传窗内建立 “学生美术作品园地”,不分年级班级,学生只要认为好的作品都可展出,接受全校师生的评价,同时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画比赛。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鄂温克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民族特色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让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要扎实有效地进行鄂温克特色化美术教学,我觉得:

1.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修养,继续学习、进修、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画”和“教”的能力。

2.要重视美术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研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教科书,把美术学习的范畴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在开发和利用鄂温克民族文化资源时,选取的内容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相适应。

13.浅谈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感受 篇十三

通过近半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距离已是如此之近,一些向来对信息技术保持沉默的人在这种趋势下也不得不追赶着潮流。通过尝试我体会到了一些利也品尝了一些弊。既说是尝试,就不免出现失误,然而失误也未必不是一种宝贵财富,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不管怎样路还是要走的,学还是要教的,我就以此来勉励自己也勉励同行继续努力吧!

以下是我浅尝的一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先说半年来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带来的好处: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然而,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让人震惊。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学生对最不愿意学的课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5位。历史课出现了危机!其中原因或许有多种,但历史课缺乏应有的生动性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课没有了生动性,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就更谈不上培育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再现宏伟壮阔的历史场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历史教师个人的魅力还是需要自己不断丰富内涵来修炼的。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信息技术加超文本。事实上目前的几乎所有信息技术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通常也可以对超媒体系统与信息技术不加区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固有特性。

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一本书,就和传统的文件或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这本书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超文本之所以具有上述优越性是由其结构特征决定的,超文本的基本结构由节点(node)和链(link)组成。节点用于存储各种信息,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则用来表示各节点(即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节点和链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  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外语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既不便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与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一体化电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语。

 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等,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但是若按传统的线性、顺序方式把这些不同特征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则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

 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作不到的,而在信息技术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需利用超文本特性设置和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和扩展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

四、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传统CAI只是强调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目前围绕协作式教学策略的探索,已成为国际上计算机网络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五、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另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需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制作历史课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首先它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个自然过程,历史现象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序的。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因此我们制作课件时应当注重对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把握。

其次它是由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心理学认为:高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更为完善。对于复杂的意义学习材料通常使用分段、归纳、类比、扩展、评价、自问自答、自拟提纲、分类、列图表等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化,由小系统并入更大的系统,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构建立体网络类型的知识结构。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由于屏幕的限制,一般难以把前后连贯的内容一起显示出来。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有效方法,来避免知识的前后脱节。

方法1(如图1)。

采用这种方法,一上课就可以在主页中将本课主要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单击相关内容即可进入相关学习主题,学完后返回主页,再进入下一主题。这样本课主要内容就可反复多次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方法2(如图2)。

这种方法可以按照教学进度将本课内容逐渐展示,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方法3(如图3)。

这种方法是在课堂小结时将本课内容加以系统化。

方法4(如图4)。

采用这种方法,是在课堂练习中将本课重要知识加以系统化。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育学中重要的教育原则之一。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一。”② 由于课件的形象直观性常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假如课件的科学性存在问题,误导学生将会更甚。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文字输入的错误、表格和图片绘制出现的错误,以及引用的影像资料失实都会影响课件的科学性。避免这些错误,一方面,制作者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技术失误;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把文字输入的正确与否当成是课件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另一方面,在制作课件时应采用正规出版社发行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制成后要严格审查,对于与史实不相符合的画面与声音宁可不用。

三、思想性原则

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③ 由于课件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故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更能突出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制作课件时突出德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意识的选取富含德育功能的图片、音像资料。在制作《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时,在封页可选取了纪录片《晚清悲歌》的片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该音乐低缓沉重,上课一开始就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学生遂萌生一种屈辱感,内心充满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又如在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课件时,选用纪录片《孙中山》中介绍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片断,这些片断情景感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在不影响科学性、真实性的原则下对历史图片进行一些色彩处理,以突出思想教育的主题。在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课件时,对《新民丛报》进行冷色调处理,暗示其违背了历史潮流,对《陆皓东》、《章炳麟》、《陈天华》、《邹容》、《民报》等图片进行暖色调处理,以渲染革命的活跃气氛。

3.对课件的文字颜色、背景颜色根据教学需要作必要的选择和修饰,以突出思想性这一主题。

四、选择性原则

刚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老师为了突出课件的大容量和直观性,常常把能找到的资料全都搬进课件中去。于是乎一堂历史课变成了课件的展示课,重点无法突出,难点难以突破,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我认为课件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选择教材。并非所有的高中历史教材都适合制作课件,教师要在积极钻研教材和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内容来制作CAI课件。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课件的资料素材,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决定取舍与最佳的组合形式,切不可不顾重点难点,有什么用什么。我看过一个有关《鸦片战争》的课件,制作老师为了突出鸦片的危害性,足足用了十分钟时间播放介绍那个时期的烟馆、烟枪及一些吸毒者毒瘾发作时情形的电影资料,而对本节重点内容——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则一笔带过,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对此前面已专门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以思维为核心原则

一些教师在提到课件优点时常说:课件真好,容量大、效率高、形象直观,学生听了能记牢。似乎课件的优点除了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应付考试外别的一无所有了。这种低层次的认识将会把课件制作引入死胡同。我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认为: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现代教学媒体。二者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无论哪一方为零,结果都会是零。④ 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要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⑤我认为,课件在培养历史思维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心理学认为:高中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没有完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⑥运用课件的大容量、形象直观的特点把问题加以延伸,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这一过渡。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中应该把以思维为中心的原则放在突出位置。

为了实现以思维为中心的原则,可利用课件容量大、交互性强的功能引入大量的历史材料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利用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的形象直观性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设问,能在形象直观的基础上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可操作性原则

制作历史课件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二是为了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课件的可操作性显得非常重要。要实现可操作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课件应具有友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功能。如:键盘或鼠标的操作应是简单统一;按钮的设计应是简单明了,有相关内容的对象在鼠标指向时应有明确的提示;课件各个页面的进出应是自由的等。

其次,课件的运行应是稳定的。

第三,课件的内容应是开放性的,便于其他老师借鉴和应用。

在由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

一、点

小学到初中的学生正处在易受感官刺激、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段,视频、图片、表格之类的内容更有助于他们对历史课程产生生动形象的理解;初三到高中的学生处在理性思维飞跃发展的阶段,适当增加文字材料、史料及相关的更注重理性思维的资料有利于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课件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注意教师所教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学手段

上一篇:期未汇报课方案下一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