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024-10-10

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精选8篇)

1.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篇一

一、西瓜产业发展措施得力

1、历届领导高度重视,西瓜产业发展是梁山镇经济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

近些年,梁山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西瓜“一县一业”的总体思路,以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发展为契机,以市场为依托,以科研为支撑,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种植品种,建设产业亮点,打造知名品牌,扩大产业面积和覆盖区域。

2、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

传统的西瓜种植方法,上市时间较集中,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效益相应也在降低。为了促进农民增收,适应市场,通过请专家讲课、外出参观、播放科技录像片、举办科技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发展设施生产,打上市时间差,实行反季节种植,春季提前上市,秋季延后销售,做到一年四季都有西瓜。种植模式从单膜到小拱、大拱,发展到现在的冷棚、暖棚,使西瓜的上市时间延长至6月初到10月中旬。

3、加强西瓜产业基地建设

随着西瓜种植规模的逐年扩大,受耕地面积的限制,重茬问题成为制约西瓜种植上规模的“瓶颈”。从1986年开始,梁山镇大獾洞村就尝试采用嫁接技术繁育西瓜苗,近几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用瓠瓜根嫁接的西瓜苗进行移栽获得成功,彻底解决了西瓜重茬、抗病能力差的问题,为梁山西瓜大面积种植,找到了新的途径。

4、引进新的品种,加强瓜农培训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早花、郑州三号等个大解渴的1-2个种植品种,发展到80年代末的新红宝、金钟冠龙、特大新红宝等甜度浓、产量高的十几个种植品种。到90年代又更新成京欣一号,小霸王,巨龙王,无籽1、2、3、4号和小地雷等好运输、口感佳、含糖量高的80多个新品种。发展到现在,有蜜童、红玉、嘉年华等百余个最新优良品种。为使西瓜产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常年与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名优特农产品服务中心联系,不断引进适宜本地种植、商品性好、抗逆性强、耐储运的国内外西瓜新品种。并请专家现场指导,培训瓜农,解决在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根据客户的需要,培育礼品西瓜和西瓜王,大瓜、小瓜,黄瓤的、带字的、方形的都有。

5、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6年,镇政府从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入手,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申请注册了“关东小梁山”西瓜商标,获得批准。同时,按照安全、优质、无公害的要求,加快西瓜产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引导瓜农走效益型、规模型、技术型的西瓜发展模式,增强广大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瓜农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不用剧毒农药。增强品牌意识,占领全国各大市场,叫响“关东小梁山”西瓜品牌。从普通的大路货到开始重视品牌、创品牌、注册商标,目前“梁山西瓜”已经成为沈阳市乃至东北市场的主打品牌。

6、成立协会,建西瓜市场,注册专业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

为及时拓宽信息渠道、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抱团闯市场,梁山镇先后成立了西瓜协会、西瓜种苗协会,注册了专业合作社130余家个,建立了专业网站,培养了专业农村经纪人500多名,确保瓜农的信息畅通,拓宽销售渠道。另外,搞西瓜的精品包装,提升西瓜品质,树立品牌优势,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摆上各大超市柜台。建冷库,搞贮藏,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西瓜交易市场。举办好西瓜节,把中国梁山西瓜交易市场打造成东北最大的西瓜商贸物流中心。

二、下步工作打算和安排

1、加强领导,成立梁山西瓜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李宝权同志担任,成员有农业办、农经站和各村支部书记等人员,具体负责引种、培训、试种和推广等工作,并在土地使用,政策扶持,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协调,把西瓜产业发展工作摆在全镇经济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

2、以“全国西瓜第一县”为依托,以国家级地理标志为契机,规划全镇西瓜产业区域全面升级。

我们将对现有130余家西瓜专业合作社进行资源整合,成立梁山镇西瓜专业生产联合社,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地点办公,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商标标识,统一技术服务。为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使瓜农种、管、卖都不愁,还能卖上好价钱。以地理标志为依托增加梁山西瓜的产品附加值,确保瓜农增产增收,提升梁山农业的整体经济实力。

3、继续加快种苗生产基地建设。

利用种苗协会和西瓜合作社的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以大獾洞村种苗繁育工厂和嫁接用瓠瓜砧木生产基地为中心基地向周边辐射的种苗繁育基地网络,推进建设村、魏壕村、费岗子村等村种苗繁育工厂的规模化建设,为全镇西瓜生产提供保障。

4、继续大力发展西瓜产业使之成为梁山镇支柱产业。今年梁山镇西瓜种植面积预计8.8万亩,发展设施农业,暖棚2万亩,建高标准钢架结构大棚1万亩。继续引进新品种、扩建种苗基地、加强培训、严抓管理、树品牌、增效益,争取实现一村一业。通过西瓜协会、西瓜合作社搞精品包装,把“小梁山西瓜”这一品牌叫响。

5、加大宣传力度,办好新民市西瓜节

以8月份新民市第二届西瓜节为契机,启动梁山西瓜交易市场亮化工程,以西瓜搭台唱戏,举办西瓜大赛,绘梁山美景,展瓜乡风采,以瓜为媒,广交天下客商,扩大梁山西瓜知名度,做大做强西瓜特色产业。

2.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篇二

1 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自2004年以来, 平度市以“田头选种, 助农丰收”为主题, 不断完善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建设。经过五年的建设, 目前已在蓼兰镇建成了一个100亩的平度市级良种示范展示分中心, 每年承担青岛市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60多个新品种的示范评价项目;在万家、白卜等镇建立了29个面积5~10亩的镇级良种示范点, 鼓励指导种子企业和种子联销店参与良种示范, 每年安排示范适合本地推广的作物优良品种5~10个, 定期组织购种农户进行现场观摩;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在每个镇安排了10个村级示范点, 全市共建立了290个面积2~5亩的村级良种示范点, 每年安排示范适合本村推广的作物优良品种, 把良种示范做到农民家门口, 基本构建起平度市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

通过建立市、镇、村三级示范推广体系, 使全市农民可以在50公里内观摩青岛市良种“大观园”—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 30公里内观摩市级良种示范展示中心, 10公里内观摩镇级良种示范点, 2公里内观摩村级良种示范点, 使之真正成为宣传新品种的“绿色广告牌”和广大农民获取新品种信息、学习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田间学校”。通过市、镇、村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 每年安排各种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200多个, 召开市、镇、村三级新品种展示观摩会20余次, 组织观摩人数2 000余人。通过现场实物展示, 对于加速良种推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目前已筛选出青丰1号、济麦22号等6个小麦品种, 农大108、金海5号、郑单958等3个玉米品种, 鲁花11号、花育22号等3个花生品种作为我市的主导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2 种子龙头企业 (协会) 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龙头企业是种子种苗产业化的核心, 具有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特点。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平度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注重品种创新, 加快育、繁、推一体化进程, 培育了以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种子生产经营企业8家, 其中金华元公司注册的“华元”牌、青丰公司注册的“青丰”牌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目前, 全市种子龙头企业已建立稳定的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良种繁育基地20多万亩, 每年引进试验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00多个。在满足本市生产用种的同时, 各种子经营单位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各类良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 年外销种子4 000多万公斤, 种苗500万株, 增加经济收入7 000多万元。

同时, 平度市积极依托行业协会, 打造平度种子品牌。2006年成立的平度市种子协会, 目前已发展会员100多人, 会员来自种子选育、生产、销售、推广等各个方面, 集中了全市种子行业的精英, 代表性强, 覆盖面广, 使协会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平度市种子协会的成立, 不仅加强了平度种业与全省乃至全国的交流, 而且为种业各方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真正实现了种业行业规范和自律。协会自成立以来, 认真履行《平度市种子协会章程》, 不断拓展种子行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有效促进了全市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目前, 协会成员拥有良种繁育基地20多万亩, 年生产种子5 000多万公斤, 推广良种6 500多万公斤, 受益农户户均增加收入600多元。

3 良种补贴项目和良种生产基地项目取得显著效益

从2005-2008年, 平度市连续四年承担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265万亩, 承担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100万亩。2008年, 国家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平度市安排补贴玉米90万亩, 占总种植面积的62.1%;补贴小麦115万亩, 占总种植面积的82.1%。实施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四年来, 共安排补贴资金3 650万元, 全市有30多万户农民享受到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 有效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的区域化种植, 规模化生产, 增强了农作物良种繁育和储备能力, 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2006年农业部专项投资项目“青岛平度市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落户平度。该项目总投资为820.2万元, 项目区覆盖总面积5.3万亩, 耕地面积3.8万亩。土地成方连片, 适宜小麦隔离种植和保纯繁殖。通过该项目建设, 进行小麦良种繁育、示范、生产, 为平度市和周边地区提供了优质专用小麦良种1500万公斤。该项目通过2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田的建设, 带动了项目区约1万户农民增收。目前, 项目区可生产优质小麦良种900万公斤, 可发展优质商品麦生产基地110万亩, 生产商品优质小麦4.6亿公斤。

4 种子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平度市始终把新品种的研究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新品种培育和审定工作;各企业在新品种培育上也不遗余力, 引进了高层次人才, 每年都拿出相当的资金进行攻关。目前, 平度市拥有种子专业中高级人才60多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8人, 农艺师15人;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先进的检测设备, 每年检验各类农作物种子2 500余份, 代表数量6 000万公斤;拥有德国PETKUS公司生产的精选、包衣、包装流水线一套和其它加工设备100多台 (套) ;每年引进试验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00多个。

平度市坚持从源头上确保种子质量, 逐步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 着力构建起以平度市种子质量检测站为中心, 种子企业检测室为补充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通过建设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完善种子检验设施, 形成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 承担了种子质量监督、仲裁和认证等检测工作, 有效控制并提高了种子质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种子质量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市种子质量检测站在市财政的扶持下, 配置了必要的种子检测设备, 已具备检测种子发芽率、净度、水分和纯度的能力, 年检验种子样品能力达到1 000份。与此同时, 狠抓种子企业检测室建设, 8个龙头企业均建立了检测室, 并实现了杂交玉米种子在进行室内检测的基础上到海南进行田间种植鉴定, 确保了玉米用种安全。

5 市场监管体系功能完善, 确保了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多年来, 平度市按照建设高端特色品牌种子产业体系的要求, 做到管理到位, 服务到位, 责任到位, 不断强化市场监督检查, 种子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种子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一是加强品种管理, 实行新品种引进登记备案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凡是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必须到市种子管理站进行登记, 建立档案。对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 市种子管理站统一安排在新品种展示田内进行试验评价, 同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作物的适宜生育时期进行鉴定、确认、登记, 对综合性状表现好的品种提出今后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意见。

二是加强行政许可管理。按照“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 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目前, 平度市辖区内具备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已有10家, 委托代销点200多户。同时研究措施, 逐步将将全市果树苗木的生产经营纳入许可证管理。

三是强化市场监督检查。多年来, 平度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实行质量抽检、生产经营活动大检查,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提高威慑力。质量抽检做到不疏不漏, 不留死角, 公开抽检;生产经营活动检查的重点是防范无证套证生产经营、品种未审先推和标签标识虚假等违法行为。同时, 在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品种上加大跟踪督查力度。通过建立种子经营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 大力推动种子企业诚信经营。

6 发挥优势, 区分阶段, 有步骤地做大做强种子产业

按照引、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 立足高端特色品牌种业, 做大做强小麦种子产业, 重点搞好花生种子产业, 突出发展果品种苗产业。以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为龙头,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优势,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强力推进全市种子产业长足发展。

第一阶段:2008-2010年。全市种子田面积达到30万亩, 主要农作物种子产业初具规模, 粮、油、菜、果的发展比例为9∶9∶7∶5。鼓励种子企业按照育、繁、推、销一体化的要求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步伐, 并积极与科研育种单位联合, 努力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以种子产业化来推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同时,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发挥特色优势, 在将玉米、大白菜、花生、小白菜、菠菜、香菜等品种做大的基础上, 把各自的种子企业做强, 实施“品种+品牌”战略, 在引进推广新品种的前提下诚信经营, 创立自有品牌, 使自己的种子在质量、技术、服务、信誉等方面独树一帜, 让消费者能够从众多同类产品中产生购买自己商品的欲望。

第二阶段:2010-2012年。全市种子田面积达到40万亩, 种子产业基本形成, 种子育、繁、推、销一体化基本实现。粮、油、菜、果的发展比例为14∶11∶9∶6。突出发展质量效益型的葡萄、草莓、蔬菜等种子产业, 搞好种子的精细加工, 提高种子的商品化水平。

3.阜新地区杂粮产业发展措施 篇三

关键词:杂粮产业;附加值;效益;深加工

中图分类号:S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67-02

杂粮是阜新地区的重要粮食农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在3.3万hm2左右,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研究和探讨阜新地区杂粮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对确保阜新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阜新地区杂粮生产优势

阜新地区的杂粮生产历史悠久,是辽宁重要杂粮生产基地。杂粮在阜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年的实际播种面积超过播种面积在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10左右,总产值3.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50元。

阜新地区耕地60%为瘠薄的丘陵山坡地和风沙地,每年都会发生较重的旱灾。杂粮是耐瘠薄的抗旱节水作物,为辽西重要避灾作物。阜新地区春夏光照充足,温度偏高,气候干旱,适宜杂粮生长发育。阜新地区是全省重要杂粮生产基地,促进杂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解决阜新地区种植业效益差、农民收入较低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辽西北杂粮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 阜新地区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生产现状

阜新地区杂粮生产发展迅速。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都认识到,种植杂粮是应对持续干旱的最佳选择之一。杂粮可在不同干旱条件下获得较稳定的产量和收益。目前,实际种植面积已稳定在3.3万hm2以上,年产杂粮0.75亿kg以上。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及科研、推广部门的努力下,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杂粮系列新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杂粮产量不断提高。种植杂粮效益的提高,调动了农民更新品种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许多农民注重肥料投入和精耕细作,应用新技术使杂粮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高产高产典型。

2.2 潜在问题

一是品种更新速度慢。这是制约杂粮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阜新在杂粮新品种的引选上有新突破,农业科技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品种更新依然较慢,主要是农民对杂粮品种更新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栽培技术普遍落后,新的栽培技术没有突破。重茬连作导致产量隆低、品质劣化、病虫害加重。三是缺少加工环节,产品不能增值。四是缺乏专用型品种,如适合加工的高营养、高蛋白型品种。五是没有形成健全的杂粮营销市场体系。

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阜新地区杂粮产业发展措施

3.1 引选杂粮新品种

良种是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产量、改良品质的最有效措施。加快杂粮新品种引选,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为品种更新提供保证。同时,吸引加工企业进入阜新,使杂粮产业链延伸,种植效益逐步提高,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实现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研究构建杂粮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高当地的种植水平,实现杂粮高产。针对阜新地区杂粮生产现状和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栽培技术规程,使杂粮单产大幅度提高。

3.3 促进深加工产业发展

每年,阜新地区年产0.75亿以上的杂粮,通过深加工可增值2.0元/kg,据此计算,全市可增收1.5亿元。杂粮加工产品非常丰富,包括小米锅巴、小米面条、杂粮羹、绿豆糕等产品。

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深加工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落户阜新。通过杂粮加工业发展,实现杂粮产品增值,从而推动杂粮产业化发展。

3.4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阜新杂粮面积逐渐扩大,但缺乏自主培育的稳定市场。因此,要动员一切力量加快杂粮生产产业化进程。

首先,由政府带头组建具有较强权威性,集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杂粮产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间、经济人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等联结机构,以订单农业的形式联结各方利益,带动杂粮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无公害杂粮生产基地,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有形市场建设步伐。

4 结语

杂粮产业是阜新农业发展中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也是阜新农业发展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抗旱避灾能力的优势产业。要把杂粮产业作大作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发展,使杂粮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篇四

达县林业局 王强林

摘 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县林业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经营层次低、科技支撑不够、发展思路不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机制、依靠科技支撑,增强综合实力等对策措施。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发展重点;对策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事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和愿望。1 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体现在:

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98年以来,我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40余万亩,基本满足了我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到2009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7.45万亩,其中果树类9.95万亩,木本药材3.2万亩,油料、饮料1.2万亩,其它经济林2.6万亩,林木花卉0.5万亩。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现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立方米,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立方米,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5万余亩,解决农民工就业1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A级风景名胜区主为的森林旅游业,火峰山森林公园也正在申报中,赵家桂花村、翠屏山等 2 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2 达县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达县林业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几乎没有,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我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如何加快我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我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3 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3 达县林业产业发展重点 3.1 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3.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 4 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3.3 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3.4 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升达林产一体化等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 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 5 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4 发展林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纳入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 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我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 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 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4.3.1落实林业产业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4.3.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

4.3.3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

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的事有人抓,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的事有人管,为企业和林农提供产业信息、技术服务的事有人做。4.4 创新机制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 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4.5依靠科技支撑,增强综合实力

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参考文献:

[1] 蒋海 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

5.河北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项措施 篇五

心提示:为抓住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新机遇,适应河北省打好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新要求,实现“到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促进我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支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

[2013]30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2012]98号)精神,制定了十项措施

关键字:河北省 节能环保产业

为抓住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新机遇,适应我省打好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新要求,实现“到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促进我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支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2012]98号)精神,制定以下十项措施:

一、明确重点领域发展方向

节能产业。围绕满足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需求,提升高效锅炉自动化控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非晶变压器、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工业节能设备的技术水平;扩大CL建筑体系、节能门窗、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生产规模;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提高节能汽车产量及占比。环保产业。围绕满足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需求,扩大平板式脱硝催化剂、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品生产规模;加速膜材料和组件、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设备等水处理设备产业化;研发铬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开发全防全控智能环境监管系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围绕满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需求,扩大汽车、风机、汽轮机旋转轴等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产量;推广大型废钢破碎剪切和废旧电器破碎技术,扩大再生资源、战略金属回收利用规模,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尾矿伴生矿综合利用及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围绕破解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资金、管理瓶颈制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新型节能环保服务业态。

二、培育骨干企业基地园区

培育骨干企业。选择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产品链条长的企业,在要素保障、人才引进、资金扶持、项目审批、品牌培育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促其尽快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带动力的骨干企业。到2017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30家。建设示范基地。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基础好、聚集量大的地区,依托龙头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城市矿产”基地,实现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清洁化利用。到2017年,力争建成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3个以上,形成再生产资源聚集加工能力150万吨/年。打造专业园区。坚持“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相结合,鼓励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开发区,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增链项目,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条,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打造园区的“升级版”。支持产业基础薄弱的开发区,规划专业区域,采取细化产业方向、明晰产业链条、实施专业招商和定向招商等措施,建设产业聚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节能环保专业园区。到2017年,力争建设全国一流的节能环保专业园区5个,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强化动态管理。指导列入创建计划的企业、基地

和园区,制定创建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限,并加强跟踪督导。建立“能进能出、优上劣下”的竞争机制,对连续两年达不到年度目标的,取消创建资格和相应优惠政策。缺额择优予以补充。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骨干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研发钢渣高温余热回收、钢渣高值综合利用等急需、关键、共性技术和设备。对省内首个采用研发的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的示范项目,优先申报国家节能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必要时利用省内专项资金给予再补贴。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在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联盟,优先安排其承担省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源环境技术研究应用重大专项项目和国家节能环保科技计划项目。构建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机构,为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技术、资金支持。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环保综合服务公司,鼓励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模式,为用能、排污企业提供设计、融资、改造、调试、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围绕攻克省内急需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省级“巨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等人才开发扶持体系要向节能环保产业倾斜。支持各地建立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实践基地。各地各单位要落实好工资、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市场引投资。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扩大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有力拉动。对我省市场急需且短期内难以自主开发的脱硫脱硝、大型袋式除尘、余压余热发电等设备及高性能脱硫剂、固废处理固化剂等产品,采取以市场准入换企业落地的策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省设厂,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招龙头建链条。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对接,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引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国内外有技术、有实力、有经验的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抓服务保落地。推广固安管家式服务模式,对每个引进项目、每个审批环节都要安排专人盯办到底,使引进企业真正享受到“全程无忧”的服务。

五、鼓励使用本省产品

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供需对接会,在装备、产品、技术、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在省内主要新闻媒体、专业网站上,及时公布节能环保重点建设项目名录及相关设备、产品、技术需求,促进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制定产品推荐目录。发布《河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名优产品推荐目录》,并适时更新。对采用推荐目录内产品的企业和项目,在国家专项资金申报、省内专项资金安排、企业排污费返还时优先支持、适度倾斜,在环保竣工验收上优先安排。推行统一采购政策。对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执法能力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型号相近、批量较大的节能环保设备、产品,推行省级统一招标、采购,同质同价优先采用推荐目录内产品。

六、拓宽筹融资渠道

设立节能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征收的惩罚性电费为依托,委托省建设投资公司为持股人,发起设立省级节能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为企业和证券公司、投资机构搭建对接平台,突出抓好固安迪诺斯环保设备等企业上市辅导,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广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收费权、排污权质押贷款,综合利用承兑、保理、供应链等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增强直接融资能力。

七、加强财政资金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加大国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申报力度,对骨干企业、园区、基地的建设项目优先申报。更多争取国家专项补贴。组织风机、水泵、空压机、电机等生产企业申列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目录,组织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治污设施运营公司申报国家备案资质和特许经营资质,组织再生资源公司申报国家废旧电子电器回收资质,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和补贴基金。用足用好省级专项资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每年要安排1亿元以上,支持骨干企业、园区、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要逐年提高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额度。

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落实好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项目所得,实行三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其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落实好增值税优惠政策。对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销售自产生产原料中掺兑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掺兑建(构)筑废弃物废渣、煤矸石比重不低90%的建筑砂石骨料免征增值税;企业销售自产的利用余热、余压或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企业销售自产燃煤电厂及工业企业烟气脱硫生产的副产品,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50%的政策。

九、优先满足土地供应

积极落实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30个骨干企业建设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对5个园区内的建设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对引进的、生产省内急需产品项目用地在省留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放宽土地出让价控制。对省优先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分别超过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40%以上、投资强度增加10%以上的,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十、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6.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篇六

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信用工具,已成为提高社会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的重要支付工具。随着信用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信用卡支付比例逐步攀升,信用卡贷款比重逐年加大,信用卡业务为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信用卡在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在方便人民生活,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商业零售业,航空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信用卡产业作为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不断演变创新。本文共分三大部分:一是介绍信用卡基本特征和信用卡产业概念;二是对信用卡产业发展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析;三是解决我国商业信用卡务桎梏的设想。

【关键词】:信用卡;发展特点;营销模式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特征

信用卡从产生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信用卡业务具有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透支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其中,信用卡最核心价值和区别于其他银行产品的根本特征是提供小额循环消费信贷。一方面它不同于借记卡,借记卡是一种用于吸收存款,代理收付,支付结算的金融工具,属于传统金融工具的延伸,其业务本质是储蓄和支付结算;而标准意义上的信用卡(即贷记卡)作为复合型银行产品,是应用于日常费的个人无担保(无抵押)循环信贷。另一方面,与个人消费信贷,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贷款产品相比,信用卡贷款具有典型的无担保(或质押,抵押)和非计划性特征,银行根据持卡人的收入和信用状况为其核定信用额度,只有在客户持卡消费时贷款才实际发放出去。

信用卡在我国银行中仍算是一项新兴业务,业界普遍存在着对其特殊性认识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首先,信用卡是一种典型的离柜业务,能与电子银行业务实现完美结合;其次,信用卡的产品属性也能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信用卡是一种不过分依赖柜台销售的金融产品,它不同于单一的信贷业务,其业务环节涉及到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领域,和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是银行最全面,最复杂,最集中的特殊业务。

(二)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现状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由分散经营,无序竞争逐步走向联网联合的新阶段。总体上说,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发卡数量多,速度快,但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低,交易次数,交易额少,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特点。

信用卡产业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兼具有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部分特征。从全国情况来看,特别在农村和许多小城镇,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在总体上刚刚处于引入期,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但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总的来看开始进入成长期,在这些城市,随着大众市场对信用卡的接纳,持卡人已从过去的少数高端客户往普通人发展,销售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开始进入信用卡产业,竞争加剧。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高中端市场的划分,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领先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有千秋,各自在一些单项业务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稳固,更尚未有哪一家发卡银行已经取得了全面的综合优势。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便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上借记卡仍占超过95%的比例,而且在贷记卡中准贷记卡仍占很大比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贷记卡仍属少数,借贷消费更属少数,因此就目前而言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潜力仍是巨大的。

二,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特点及其问题分析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特点及优势

自2006年起,我国兑现入世后的承诺开始逐渐全面放开金融业,包括利润空间巨大的信用卡产业,这便给了国际顶尖的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感到了压力,开始越来越重视信用卡这一块业务,并通过中国银联成立等机会迅速推广信用卡,利用其天时地利等优势网罗了一大批的忠实客户。国内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联的迅速发展给客户提供了资金通存通兑的便利条件;二是在各大银行的高度重视下,银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管理模式及用人制度等方面日趋合理,并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三是国内银行拥有非常庞大的营业网点及雄厚的客户基础,这一点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绝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信用卡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用机制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亟待健全

信用卡业务可以定义为一种民事行为。在美国,个人信用制度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美国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框架共包括 16 部法律,这些法律直接规范(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其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规范,促进个人信用,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而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国内关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制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只是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具体的规定则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1999年3月1日起实施)。但是,由于有关信用卡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新的银行卡条例还没有出台,在实际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办卡用卡的积极性。

2。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

由于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而在科学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这一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征信系统极不完善,信用外部数据极度匮乏。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是目前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最大障碍;第二,信用卡产品结构单一,客户细分不够。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只将信用卡区分为一般客户和VIP客户两级。参数简单导致不能建立真正针对目标客户的信用等级所应采取的风险预警系统;第三,国内发卡银行所自行构建信用卡的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大多尚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因而,大都缺乏统计分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析或商业智能系统,这就增加信用卡操作风险产生。在信用卡坏账,恶意透支发生之后,往往由于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发卡银行损失很大;第四,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营运成本,纷纷将信用卡营销业务外包,这造成银行信用卡管理上的漏洞,而国内银行在信用卡发放中的各种不规范更加剧这一风险。那些专业化信用卡营销机构目前普遍采取较为激进的营销策略,为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他们往往放松风险控制,个别机构对客户信用程度没有进行充分审查,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能给予客户相当大数额的授信额度。

3。信用卡营销模式及问题分析

(1)信用卡经营管理问题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均是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总,分行分权体制,与之相适应,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架构普遍采取总,分行模式,在此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由总行宏观调

控,分行操作实施;市场营销由分行独立推动,每个分行都有独立的发卡,审批,管理和催收权限,有自己的制卡设备以及客户服务和对账单邮寄人员,资金清算依赖总行,分行的清算网络,业务贷放资金在系统内部融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人,其经营管理上的弊端逐步显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能形成全行统一的业务平台和运营标准,非策略性成本叠加,投人产出效率较低;第二,业务管理者,经营者和市场要素之间的信息在传导中变异,衰减,造成决策滞后,经营管理存在盲目性;第三,各发卡机构执行授信管理和规章制度的标准不一,风险监控范围限于本地区,难以强化信用风险预警和内控基础建设,存在较多的管理盲点和风险隐患;第四,由于分行管理文化各异,服务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持卡人难以得到规范化服务;第五,营销力量薄弱,销售覆盖面窄,不利于提高发卡质量和竞争优质客户;第六,资源配置分散,对重点市场支持不足,对资源匮乏地区退出不力,形成了一些经营规模较小,效益不佳,管理薄弱的发卡机构。

(2)信用卡市场客户问题

在我国的个人银行业务领域存在着典型的“80/20法则”,即富裕客户占我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2%,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55%-65%;“大众富裕客户”占中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18%,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40%-50%,而占客户总数80%的大众市场则基本不盈利。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卡营销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市场细分工作,主观地认为自身的信用卡产品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此信用卡的营销对象往往是面对“全国人民”。各发卡机构满足于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而不注重售后服务工作,结果一方面持卡人在领到信用卡后却并不使用,造成睡眠卡,另一方面在发展新客户的同时又流失了大量的老客户。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桎梏的设想

(一)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银行卡业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银行卡业务未能达到良性循环有关。应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通过鼓励银行卡的使用,扩大银行卡业务规模,使银行卡业务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借鉴国外经验,以税收等相关政策甚至行政手段共同推进受理环境的建设。如在银行卡各参与方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中发卡行,收单行,银行卡联合组织,特约商户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应各司其职,密切分工,形成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一个利益共同体。从鼓励支持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和参与受理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规模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大,实现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信用卡立法建设,配合我国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信用卡业务作为市场经济中金融方面的重要内容,自然与道德法律分不开。在道德方面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抑制信用卡犯罪;同时,健全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法规,保证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加快《银行卡条例》的制定和出台,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同时,《银行卡条例》的制定还应尽量体现鼓励银行卡使用和推动受理环境改善,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业务创新增强竞争力,以及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等原则。另外,还要尽快制定关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个人信用制度,开放诚信数据,惩罚提供不真实数据者等规定,推进全国性诚信体系的建立,为控制信用卡风险,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新技术,尤其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发展对银行卡业务的影响,及时制订出解决在新支付环境下银行卡业务面临问题的法律制度。如《贷款

真实法》,《信用卡发行法》,《财务隐私权利法》,《电子资金划转法》等,以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建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

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一些发卡行疏于内控制度建设,片面追求发卡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不法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信用卡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银行业务风险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管理。二是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提高各环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有效性,采用责任制,从制度上杜绝违规案件发生,减低风险控制成本;三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避免人为的违规操作;四是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发卡行上下级之间,发卡行与特约商户之间信息畅通。五是坚持业务处理三分离制度,即:信用卡的会计记账人员与发卡人员相分离,会计复核人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打卡操作员与电脑编程人员相分离。形成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机制。

2。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构筑持卡人征信平台

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保障和基础,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信用卡业务在众多发达金融市场国家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国内许多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地区政府都在已经或正在积极牵头建设本地区的征信机构和征信网络,从区域和短期的角度上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各地信用体系的建立,但从全局和长期看来,这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降低了信用体系建立的效率,而且形成了区域分割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而且由于我国缺乏一个跨行业,跨地区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使得发卡机构对个人的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办卡的风险成本增加。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以银行,税收,公安等机构为建设维护主体,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人,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推广个人信用文化,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四)改进营销模式,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综合服务质量

信用卡是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作为现代电子支付手段,信用卡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快信用卡技术创新,是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提供最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前提。

①发卡机构必须使用先进的发卡系统。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作为发卡机构都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完成了发卡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为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②充分利用现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先进的电子化的信用卡客户服务系统。信用卡客户服务已经完全依赖与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电子化的客户服务系统可以延长服务时间,使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成为可能。电话,自动语音,网站,传真等信息沟通渠道的多样性使客户交流,虚拟服务无处不在。无论过去有没有手工提供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市场形象。现代电子化的客糊服务中心,面对内外众多用户,应该成为一个机构工作流的枢纽,为内外众多用户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空间,使工作的上游至下游存在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是客户服务中心最重要的性能。

2。重视客户服务,做好客户管理工作

一切信用卡产品的推陈出新都应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坚持“客户本位”的服务理念,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造和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进行客户价

值分析,事实对客户的有效管理,可以不断加强和完善客户关系,从获取客户,发展客户,保留优质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发展新客户等方面,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形成“客户——客户中心——业务应用/业务部门”之间的闭环过程。开展客户服务的过程也是收集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的过程,市场信息,客户需求是业务创新的数据基础,经营者可以据此研制新产品,设计新的服务模式,寻找市场进入途径,进而提升业务质量,增强竞争力,最终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妍,肖磊;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和发展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6年05期

[2] 郭婵,罗剑朝;我国信用卡消费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消费经济;2005年01期

[3] 杨科,虞月君;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信用卡;2003年12期

[4] 张辉;信用卡业务发展分析与策略[N];金融时报;2003年

[5] 谢利;关注中国信用卡产业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2003年

7.郧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措施 篇七

1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和十堰市“四百万工程”的实施, 我县茶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产业基地面积加快发展,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品牌开发成效显著, 综合效益初步呈现。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000公顷, 总产量1200余吨, 产值3.6亿元, 专业茶叶乡镇4个, 专业村20个, 专业合作社4个, 涉茶人员约8万人, 有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 其中省级制茶能手10人, 市级特级制茶能手2人。具有规模的茶叶加工场20个。申创有机茶叶品牌1个, 绿色食品茶叶品牌1个, 无公害茶叶品牌1个, 先后20次获各级茶博会金奖。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县青山、谭家湾、南化等乡镇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 很多农户因茶脱贫, 因茶致富, 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叶产业的开发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有效保护了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 显示出良好的综合效益。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是自身潜力开发还是与先进地区相比, 我县茶叶产业开发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 集约化经营的茶园少, 约占1/10, 专业化程度不高, 茶叶质量不稳定。 (2) 茶类结构单一, 仅停留在绿茶, 且大部分为扁形茶, 茶叶资源利用率低。 (3) 茶场 (厂) 虽然多, 但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偏少。 (4) 茶叶加工设备陈旧落后。 (5) 茶叶生产加工无序, 没有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差距即潜力。加大茶叶产业的开发力度, 有利于转变山区农业发展方式, 有利于山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有利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生态郧县建设, 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潜力巨大, 势在必行。

2 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2.1 总体思路

围绕“生态郧县”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以市“四百万工程”为契机, 以建设茶叶大县为目标, 坚持产业化, 民营化的发展思路, 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开发以名优茶为主的系列产品, 改造生态茶园, 扩大基地规模, 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打造品牌, 壮大龙头企业, 激活经营机制, 努力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

2.2 发展目标

通过4年的努力, 到2015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6667公顷, 改造中低产茶园1333公顷, 总产量达到2300吨, 总产值达到5亿元, 投产茶园每公顷平均产值达到52500元以上。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 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60%。改造茶叶加工厂10个, 培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个, 并加入十堰市武当道茶产业协会, 全县统一使用“武当道茶”商标。努力使我县的茶叶产业逐步达到生产商品化, 经营集约化, 开发产业化的格局。

3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对策和措施上, 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大生态茶园建设, 壮大基地规模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稳步推进茶叶基地建设, 在宜茶区域发展生态有机高产茶园, 构建板块茶叶经济带, 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在茶园建设中, 退耕还林指标原则上用于发展茶叶, 广泛吸纳和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入茶园建设, 增加建园投资总量。大力推广在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退耕还林地块营造茶叶基地, 推行“林茶”、“果茶”配套模式, 实行基地建设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 与退耕还林相结合, 解决茶叶基地建设用地问题。推广茶树无性快繁技术, 缩短建园周期, 坚持建管并重, 加大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力度, 加快常规茶园向生态有机茶园的转化, 提高茶园管理和产出水平。

3.2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

我县茶叶经营主体规模小, 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设备陈旧落后, 已不能适应今后国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然会影响到我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将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茶叶产业发展的重点。

3.2.1 选择经营好模式。

根据我县县情, 以选择“茶场带动型”或“茶叶加工厂带动型”的产业化形式比较好, 即以利益为纽带, 骨干茶场或茶叶加工厂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小型茶场或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 采用统分结合的管理办法, 实行“五统一”。即, 茶场或加工厂统一制订茶园管理标准、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 可统一销售, 茶农分户承包, 分户经营, 通过合同契约和生产订单等形式,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大户”围绕市场转, 农户跟着“大户”干的产业化格局。从而提高茶叶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

3.2.2 壮大龙头企业、培植加工大户。

坚持“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 对加工企业给予倾斜扶持。

3.2.3 加强示范引导, 培植经营大户,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

谁受益”的原则, 放开茶叶经营领域, 茶园向大茶场、能人集中, 政策向大场大户倾斜。

3.2.4 培育中介组织、拓展营销市场。

大力培育茶叶中介组织, 鼓励干部职工抓信息、找市场、从事茶叶营销工作。通过设点批发、代销和经销等形式设立营销网点, 借助网络媒体、发展电子商务, 开辟网络营销, 以提高郧县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3 整合茶叶品牌, 创建在县内外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牌产品

目前我县名茶牌号过多过滥, 有的提着无号无牌的包装销售茶叶, 这不利于形成名茶品牌的规模和提升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也不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因此我们将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 大力整合现有茶叶品牌, 树立大品牌意识。从全县来讲, 重点主攻1~2个具有本地特色, 有发展前景的名茶品牌, 将其做大做强。并尽可能向市级主导品牌或省级主导品种靠拢。做到一个区域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 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 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 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3.4 依靠科技进步, 组织好关键性技术措施的实施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4.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心支持茶叶科技人员, 充分

发挥他们的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的排头兵;

3.4.2 要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探索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新模式;

3.4.3 要组织实施茶农科技培训工程, 着力提高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到位率;

3.4.4 重点组织推广五大实用技术和新技术, 包括无性系良种

繁育与栽培技术, 名优茶全程机械化加工技术, 机械化采茶与修剪技术, 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3.5 加快建立茶叶标准体系, 推行标准化生产

3.5.1 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

标准和行业标准, 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不同层次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3.5.2 要广泛宣传, 强化标准意识, 把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3.5.3 要加强对农民和企业的示范培训工作, 普及推广标准化

生产技术, 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实行标准化生产。

3.5.4 要求我县茶叶企业都要按标准组织生产, 构建“生产有

标准, 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3.6 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 大力开发有机茶, 增加茶叶品牌的含金量

3.6.1 加强无公害茶、有机茶宣传, 扩大知名度, 增强影响力。

有机茶是一种绿色、健康、高品味、富营养、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饮品。其价格是一般绿茶的2~3倍。但有机茶目前还是一个新概念, 没有被消费者认可, 要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有机茶宣传, 增强影响力, 创造消费氛围。

3.6.2 加大无公害、有机茶开发认证力度。

今后五年, 全县有一定规模的茶场都要努力达到无公害茶的技术要求, 其中20%以上的茶场要想办法达到有机茶生产的标准。并积极申报获得更多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认证, 进一步增强市场营销意识,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 闯出郧县茶的名气。

3.7 落实扶持政策

3.7.1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

捆绑使用茶叶项目资金, 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茶叶产业, 按“以奖代补”的原则, 重点解决种苗、车间、设备、肥料等薄弱环节, 茶叶种苗及加工设备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在重点茶场建设上,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宣传、重点茶场建设和设备改造。扶持企业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及质量体系认证, 对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权威机构质量体系认证的, 奖励3~5万元;获得省级名牌 (著名商标) 的, 奖励5万元;获得国家级名牌 (驰名商标) 的, 奖励10万元。

3.7.2 落实金融支持政策。

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及时满足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大户合理的资金需求, 对企业所需收购流通资金和申请贷款, 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信用社对重点茶场实行评级授信, 在给予贷款支持的同时, 积极落实扶贫贴息政策。

3.7.3 落实土地优惠政策。

加大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投入, 对民营业主从事茶叶加工和建设专业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用地实行优惠政策, 鼓励茶叶市场仓储、冷藏等建设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

3.8 加强组织领导

8.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措施探讨 篇八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F719;F426.8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有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从产业规模、涉及领域还是消费的现状都显得势态良好。就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已经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过去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体育用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蜕变为以体育服务为核心,以体育用品及相关产业为辅助的产业共同体,拥有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方面,体育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北上广为中心的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三大龙头产业区,并呈现出中心区域带动周边发展的势头。

(二)我国体育产业主要行业发展现状

为了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健身房等纷纷建立,并且呈不断增多的态势,其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以及价格也不断向着大众化、国际化以及多元化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休闲服务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在产品还是服务上的供给能力大大提升。但是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体育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休闲娱乐体育运动项目在发展水平上远远不及,消费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消费能力较低,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秩序紊乱。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体育产业的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我国的体育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做到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体育产业在市场上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从业人员在资金的投入、经济效益的追求、项目开发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成分。另外相对于国外清晰的体育产业框架来讲,我国的产业框架就比较散乱,很多人都不能清楚地辨别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人认为无利可得,不愿投资。

(二)体育产业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是现阶段我国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体育产业的结构上来讲,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体育用品行业,而主体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较慢,主要是因为政府方面和行业垄断的影响。从发展的区域性来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及其辐射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其他一些沿海城市如福建等的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大部分内地省份在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上则明显滞后。虽然福建。浙江这些省份主要发展的是体育用品和饮品,如福建地区的鞋业、浙江地区的运动服装等,但是这些地区的产值却占据着全国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三)品牌战略意识差

品牌战略是占领市场的一种重要工具,无论是在体育产品还是相关服务上,品牌的影响力都是十分巨大的。近些年,全球的体育用品销售中,超过四分之三的销售额都属于品牌产品。耐克品牌位于世界排行榜之首,凭借无可比拟的技术研发优势和有效地宣传策略,其产品顺利进入世界各国,2014年brandZ全球百大品牌价值排行榜中,耐克公司以245.79亿美元居于首位,依次是zara、H&M.、优衣库和阿迪达斯。而中国像李宁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则少之又少。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一)转变思想、确立新型的体育意识

随着人们对文娱体育消费重视程度的提升,目前的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阶段国家体育总局也认识到了体育产业的重要性,颁布了管理群众体育与体育经济相协调的纲要。体育市场是一个空间概念,体育产业方面的交易和交流都发生在特定的空间之中。体育市场的买卖对象既包括有形的体育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体育劳务、比赛转播权等体育是一项可以让人们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方式,其衍生出来的价值是无限的,在满足群众娱乐需求,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效地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一种体育强国的氛围,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这样无论是在体育产业的投资上还是在消费上,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

(二)加大体育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框架已基本成型,但是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着重突出点的所在,在产业规模上、机构分层上做的不到位,将这些归结在一起可以总结为投资力度的不到位。接下来与体育产业相关的部门需要做的就是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详细分析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大科研力度,打造品牌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NBA商业运作模式。NBA是全球性的运动及媒体企业,作为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NBA也深受广大中国青少年人群的喜爱。NBA年净收入超过40亿美元,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全球化的推广策略、实力雄厚的市场合作伙伴、“造星”运动、产品的无限延伸、热衷于公益事业和先進的管理制度。就其推广而言,NBA与媒体广泛合作,以43种语言向215个国家直播赛事,其传播范围之广前所未有;NBA和市场合作伙伴TNT公司签订合同,6年收益46亿美元,此外联盟的运动鞋、运动服装伙伴阿迪达斯、耐克及美食麦当劳等合作收益不菲;造星运动使其成功的秘典之一,90年代“魔术师”和“大鸟”退役后,乔丹横空出世,斯特恩以乔丹作为主打星在全世界推广NBA;产品的无线外延则包括与其相关的影视产品、音乐及多媒体产品;其他方面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中国的体育产品和运动项目可以借鉴其成功的要素。

(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本行业的政策法规

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对体育产业的管理力度,同时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力度还是不够。以中国体育彩票为例,体彩是体育产业中的主体行业,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体彩累计销售已达到1746.04亿元,为3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体彩在宣传策略上还不够科学,中央政府也没有发布长期稳定的体彩发行政策,这也将导致体彩行业的不稳定性大大提升。因此,政策上的完善还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所在。

结语

体育产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产业的相关人员及政府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完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调动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确保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勇.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05-06.

上一篇:建筑部门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作文 这个女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