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报告(精选8篇)
1.十二五报告 篇一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规划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五年规划,根据省统一部署和市领导指示,市发改委专门下发文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客观评价《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对于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全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市“十二五”规划评估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前两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两年来,在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九次、十次及市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41亿元,年均增长10.85%,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212元,跨越7000美元关口,达到
7638美元,比2010年增加1379美元,年均增长9.9%。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1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02亿元,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8.05亿元,年均增长11.92%。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1:60.4:32.5调整为2012年的7.0:57.8:35.2,服务业提高2.7个百分点,超过规划确定目标。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比2010年分别增加4家和3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高速增长,截至6月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比2010年增加179家;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1.2亿元,增长29.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37%,比2010年明显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今年上半年,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91.5亿元,同比增长17.9%,比钢铁产业增速快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9%,多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产业,这对于以钢立市的全具有里程碑意义。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两年下降21.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10.8%和7.9%,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克服信贷、土地、新开工项目等约束条件越来越紧的困难,抓投入,上项目,前两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791.16亿元,年均增长21.75%,高于“十二五”规划预期18%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大项目建设取得实效,2012年全市有大项目394个,总投资198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24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66.36%;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共有大项目430个,总投资2455亿元,已完成投资274亿元,占全市500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54.77%。开工建设了总投资90亿元的中天科技园、70亿元的珅诺基生物医药、50亿元的云谷电子商务物流园等一批个头大、质量高的项目,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
4、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两年完成引资34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3%,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两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家,2012年对外投资额达到4010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40%;境外劳务输出2175人,比2010年增长39%。受世界经济低迷影响,进出口有所下滑,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21.28亿美元,比2010年下降19.7%。
5、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城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市里出台了《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对下一步城镇化工作作了安排部署。2012年城镇化率由2010的51.5%提高
到54.17%,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2.08和1.57个百分点。城市特色进一步突出,围绕“四城四区”建设,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9.2%,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23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6、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56%和14.46%,高于预期增速。就业规模继续扩大,两年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城镇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均高于省规定水平。每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顺利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较快。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前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二、发展措施及政策效应评估
两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加大投入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更加注重生态文明
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显著提高全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人民富裕程度。实践证明,这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工作方针符合国家、省的大政方针和我市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正确有效的,已经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面对我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力以赴抓投入、促调整、保增长,以大项目建设的大进展、大成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优化,推动全市经济的大提升、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6月底,全市在建大项目430个,完成投资274亿元。通过深入实施大项目建设提升,全非钢产业发展明显加快,2013年上半年,在建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达到266个,占全部项目的62%;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70.2%,服务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15.49%。在105个投产的非钢产业项目带动下,全市非钢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过半,大项目建设对全市转调扩增上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三大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稳定发展。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机械,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一是,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2012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29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粮食总产30.14万吨,增长11.7%;2013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十年来最好水平,小麦总产预计达到8.6万吨,增长3.3%。二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2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7家,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累计达到917家,入社社员6万多户。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3.3%。
工业较快增长。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提高质量效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取向和考核依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环境保障,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推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
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我市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2013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5.5%。工业经济效益恢复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0亿元,增长18%,实现利税29亿元,增长50%,利润14亿元,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截至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其中上半年新增70家,新增企业实现产值21.5亿元,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2.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上半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0%,超额完成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地向产业链条高端方向发展。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及医药、航空运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支柱。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30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的1家,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市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实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
服务业体系,我市服务业得到了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交通物流、旅游、商贸流通、银行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六大重点行业实现税收21.1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服务业全部税收的86.3%。2012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01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的比重达到35.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2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30.23亿元,同比增长15.04%,2个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
(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00元、6590元,分别增长11%、13.1%。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趋稳,1-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就业形势稳定,上半年实现城镇就业1.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3万人,参保率达到99%,基础养老金由60元提高到65元。为民办的“10件实事”进展顺利。2644套保障性住房已分解落实到11个项目中,1619套已开工建设,开工量达到61.23%。对296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货币直补。中小学爱心厨房、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文体惠民工程稳步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平安全”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
形势稳定,信访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四)城乡建设顺利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2012年,先后制定印发了《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和《农村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确定了我市2012年至2014年新一轮城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以指导城乡建设工作开展。目前全市城乡建设工作开局顺利、工作扎实、推进较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城市建设方面,按照《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计划安排,2012年至2014年,全市共计划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提升、功能完善和安居工程四大类重点项300多项,总投资800亿元左右。2012年全市共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06项,完成投资115亿元。今年6月30日的统计,共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34项,完成投资97.3亿元,占计划的52.9%。农村建设方面,2012年至2014年,共计划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社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四大类重点项目263项,总投资161亿元。2012年,全市计划开工农村建设重点项目243个,计划总投资40亿元左右,截至2012年底,243个项目全部开工,有85个项目当年完成,全年总投资达44亿元,占计划的110%。2013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21个(含2012年续建项目),总投资64亿元左右,截至6月30日,已开工项目203个,完成投资26.7亿元,占计划的41%。
(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同2010年相比,2011年二氧化硫年均下降比例为26.2%,2012年二氧化硫年均下降比例为31.7%;2011年二氧化氮年均下降比例为17.3%,2012年二氧化氮年均下降比例为23.1%; 2011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下降比例为14.6%,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下降比例为12.1%。
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120吨,比2010年减少10.8%,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93.9%;2012年氨氮排放量2064吨,比2010年减少9.2%,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84.4%;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88387吨,比2010年减少7.9%,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41.6%;2012年氮氧化物排放量69000吨,比2010年减少5.8%,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32.2%。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良好。截至2012年12月,在市、区两级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我市2011-2012年重点项目已按照规划要求基本完成。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项目有14个,现已完成9个,占项目总数的64%;截止目前,还有5个项目处在前期准备工作中。
空气监控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环境监控中心建立,负责全市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空气、水源地水质量的在线监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目前我市共监管排污企业27家,其中废气国控污染源13家,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42
台套。所有安装的在线监测设备已经全部联网并且通过省级验收。近年我市又先后投资440多万元对我市6个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如今我市所有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设备均为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Thermo仪器。目前我市的空气自动站监测设备是全世界一流的,空气自动站站房标准也属全国一流,完全能够满足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要求。
三、发展环境分析与目标实现前景预测
展望“十二五”规划后三年,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正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将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内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潜力大,但是也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准确把握今后的发展环境和趋势,于正确定位,科学谋划,趋利避害,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一)国际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程度缩水。为应对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庞大的财政支出计划,各国利率都降至历史罕见的低点,虽然这些举措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也积累了大量的潜在风险:一方面,高赤字和宽松货币政策累积了恶性通胀的风险;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个人消费并没有被真正激活,一旦政府不得已而实施政策“退出战略”,经济复苏进程将可能会因为缺乏驱动因素而出现逆转。一旦经济刺激计划效
果减退,经济增长动力就会不足,再度衰退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因此,目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主要还是由政府驱动的,世界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困境。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美国量宽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加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止跌回升迹象,估计未来两年内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实现经济复苏。
(二)国内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和国内、长期和短期、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基础尚不稳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都需要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既要充分看到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发展信心,也要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但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国内区域发展呈现出新格局,合作共赢机制不断深化,为我们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一体化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应对当前挑战和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挖掘市场潜力开拓发展空间,以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以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前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全面发展期。市委、市政府做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三创”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决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新阶段。二是经济转型期。我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最终需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化期。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城乡联系明显增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放缓。“十二五”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将基本打
破,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四是集聚发展加速期。“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搭建起我市发展的新框架。“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区域和城镇集聚,将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五是社会建设提升期。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统筹城乡建设,提升服务供给,完善社会管理,将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切实研究解决制约“十二五”规划完成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消除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以保证“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关于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我市服务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实施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受很多因素制约,从我市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我市服务业占比低的问题在短时期内很解决。我市作为钢铁主导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发展没有明显的新的增长点。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竞争力不强,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在全省及至全国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少之又少。三是在政策落实上,尽管各级都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从协调落实政
策的企业数量看,出台政策在可操作性、适用性上还不尽人意,政策很好,但看得见,摸不着。
(二)关于财政收入下降问题。一是重点行业效益下滑。钢铁行业一直是我市发展的支柱行业,金融危机前,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2008年达到最高,钢铁行业缴纳地方税收12.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42.7%。金融危机后,钢铁行业形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13年1-5月份吨钢价格约3960元,每吨下跌500元左右,降幅4.81%,缴纳地方税收3.6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仅为16.2%,钢铁产能的结构性过剩进入深度调整期,预计下半年钢铁行业低迷状态仍将持续。二是非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市非钢产业存在总量小、缺乏大企业拉动等问题,对钢铁行业难以形成补位效应。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钢铁市场影响,价格下跌,需求减弱,并将延续下行趋势;建筑、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增收不乐观;交通运输业受钢铁行业不景气、燃油价格调整等影响,一直呈下降趋势。
(三)关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当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供给持续趋紧。土地方面,一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土地供应和建设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项目建设用地紧张,土地缺口严重;另一方面我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稀缺;同时,园区建设还存在投资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不
高等问题,造成了原本稀有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资金方面,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今年我市大项目建设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去年上了394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开工191个项目,这些大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受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影响,信贷规模增长空间有限,银行表外业务管控严格,企业上市审批放缓,社会融资规模面临多重困难。同时,我市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贷款互保、联保问题,一旦一家企业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可能会波及一大批企业,另外,在民间融资领域,高利贷和非法集资时有发生,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持续上升。劳动力方面,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吸引人才难,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持续趋紧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要素制约将影响我县加快发展的步伐。
(四)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全是一个以钢铁、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化特征比较明显,发展的稳定性、均衡性、协调性不强。虽然我们下了很多功夫,做了不少工作,但我市现有产业体系的一些内在弱点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不断暴露出来。一是重,主要是指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偏重,结构单一。2012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91%,钢铁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二是低,主要是指企业的科技含量偏低。2012年高新技术产值24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占比在全省十七市中排倒数第二位。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十分薄弱,规模以上企业内部建立研发机构的
比重较低。现有及在建企业中,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少,大部分项目技术和产品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边缘技术或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弱。三是小,主要是指企业规模偏小。2013年上半年,在全市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排行榜中,新兴产业企业只有15家,缴纳国地税共7232万元,分别占总数的7.4%、2.1%。同时,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零星分散,远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能力非常低。四是弱,主要是指企业扩大再生产实力弱。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仅为6.6亿元,不及一家企业的利润,很多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再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弱。五是高,主要是指资源消耗高。大多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冶金、纺织等行业用电量占全市工业用电的90%左右,万元GDP能耗偏高,我市万元GDP能耗是全省的近3.4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抓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推动了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今年上半年,我市非钢产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要进展。
五、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建议措施
从前两年实施的情况看,虽然受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规划目标设置
和政策措施总体上符合全实际,正在顺利执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是能够顺利实现的。但后三年的发展任务仍然比较繁重,尤其是前两年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的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增创全发展新优势。省委 53次常委扩大会议和省政府11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规划》将济莱协作区单独设章,如把全定位为“省会副中心”,使全成为济南的城市发展新空间、经济增长新引擎、产业转移首选地;在产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依托济南“中国软件名城”的优势,在全规划建设鲁中软件基地,建立济南综合保税区鲁中(全)保税区,加强济南整车企业与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合作,驻济高校与全联合办学等等,这对全来说是重大利好。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协作区建设,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市党政代表团访问了济南等周边四市,就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深化研究、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推进落实”的思路,积极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争取在三个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战略规划统一、重大布局统一)、五个同城化(交通同城化、通讯同城化、户籍管理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资源配置同城化)方面尽快有实质性进展,为全发展增添新动力、增创新优势。
(二)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今
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改变全总量小、实力弱、结构单一的矛盾,最有效地途径就是抓投入、上项目,通过新上一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项目,以增量的优化带动存量的调整,从而实现全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将扎实开展“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提速度、提质量、提效益、提水平”为目标,坚持把速度和质量作为大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把推动转方式调结构贯穿于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加快新上和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品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完成年初提出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4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2个百分点任务。针对项目建设阶段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引导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推进华能全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不锈钢精深加工、中天新材料产业园、珅诺基生物制药、环球V6发动机及高档商务车等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大项目200个以上,全年投产大项目100个以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攻坚,把招商引资作为新上大项目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认真组织好境内外集中招商活动,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效益、档次和水平,坚持招商选资、招优选强,坚决不上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上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项目。
(三)强力抓好工业发展,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增强企业微观主体活力上,以企业膨胀带
动全市实力提升,加快培植一批过10亿元的企业、过百亿元的产业、过千亿元的园区。一是“抓大”强龙头。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集中力量、集中政策、集中资源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力争3—5年内全市新增600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30家。二是“抓小”强基础。落实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力争今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均增长12%以上,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增长20%以上。三是抓园区强带动。在全市规划建设“四大平台”,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启动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3-5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与莱钢集团共建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3-5年内莱钢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园区产值突破500亿元;加快发展市高新区,3-5年内园区产值力争1000亿元;加快发展莱城工业区,3-5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前,“四大平台”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了全市80%以上的工业产值。四是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住大项目建设的机遇,按照“产业规划化、规划项目化”的原则,编制好我市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级攻坚招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以粉末冶金、特种纤维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电子基础材料、半导体照明(LED)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重点的生物制药产业,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技
术与装备为重点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电动汽车整车制造、电机、新型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牢牢把握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坚持用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和推动城乡发展,通过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城乡建设,提升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按照“小市大城区”的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着力加快“四城四区”建设。重点加快主城建设,打造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区;加快钢城建设,打造绿色钢铁示范区;加快北部新城建设,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商贸休闲区;加快雪野旅游新城建设,打造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名胜区。把镇域突破作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推进“四化同步”的交汇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合点,引导各镇(办)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竞相发展,力争通过3-5年努力,有5个以上镇(办)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加快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新社区、生态文明乡村等重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突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发挥好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的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创造与转化等重点项目;着力强化平台建设,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着力抓好人才工作。大力实施“515”人才引进工程和海
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百人计划”,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探索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异地兼职等人才柔性引进渠道。同时,加快雪野生态软件园、高新区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健全完善贷款贴息、研发奖励等人才创业配套政策,为吸纳聚集人才搭建平台、创优环境。
(六)积极化解瓶颈制约难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用市场的手段、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各种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把金融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金融活则经济活、经济兴则金融兴”的理念,着力建设良好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强化环境整治,整合金融、工商、公检法等部门力量,建立打击金融违法行为联动机制,对骗取套取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严厉打击,最大限度保障银行安全。运用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中小企业过桥贷款基金,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助保金贷款和过桥贷款。同时,着力破解用地瓶颈,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大力开展闲置低效用地集中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以“改、建、提”为重点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新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绿色产业,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全面
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抓住大项目建设的机遇,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工程,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对城乡“双零”家庭、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巩固城乡“双零”家庭动态消零成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2253套结转项目和2804套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房建设,新增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560户。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好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依托全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引进本科高等院校。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
(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创发展新优势。把营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要素之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重点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在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内设行政审批办公室,并将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确保部门行政审批权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严格落实行政审批“一表通”、并联审批“一本通”、首接部门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精简优化服务流程,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继续实行部门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O一三年八月十九日
2.十二五报告 篇二
1“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本情况
为创新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 广泛吸收国际科学技术进步成果, 聚集国内外智力资源,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本省级科技计划于2002年首次启动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 推动本省进一步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更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并且提供相应的经费。以2007-2009年度结题项目为例,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十一五”期间, 围绕本省中长期发展规划, 以提高本省科技竞争力为中心, 发挥本省优势与特色, 在全省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重点合作研究。有组织地选择和支持在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优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 并给予经费支持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 本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世界50余个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 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本省国际科技合作的环境、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省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形式从“十五”前的单向受援为主逐步转向合作研究、平等互利、共享知识产权转变, 从过去政府间为主的合作逐步向政府、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合作转变, 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转变见表2~4。
“十一五”期间, 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中, 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及研究工作。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及应用、原创性科技研究开发、新产品研发及工艺改进、人才培养等领域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发表了众多拥有自主创新及前沿科学技术水平研究论文, 成功研制和开发了一批专利技术、新产品及工艺标准见表5、6。
2“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分析
甘肃省目前的项目承担单位还是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 占到了承担单位的87.1%。与发达国家合作项目较多, 其中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四国占比就达到了68.5%。合作项目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主, 占比达到86.5%, 产学研和实验发展项目较少, 仅占5.4%和2.7%。项目负责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占到62.1%, 其中博士后的比例为16.2%。项目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到89.7%。项目成果中发表各类论文的最多, 占51.3%, 其次为培养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和申请或取得专利, 分别占比为19.0%和10.5%, 但是研发新产品、提出新工艺标准、获得国家级技术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成果占比较低, 仅为1%~3%。
按照项目类别来分, 合作项目中项目数量与拨付经费最多的均是生物医药类, 占比分别达到41.0%和44.6%。而材料工程、农业、信息自动化的项目数量分别占15.4%、15.4%和20.5%, 项目拨付经费分别占15.6%、15.6%和14.3%。但是将项目成果比与项目数量比相比, 产出比较高的依次却为材料工程、信息自动化、生物医药、农业, 比值分别是2.01、1.37、0.72、0.71。将项目成果比与项目拨付经费比相比, 产出比较高的也依次为材料工程、信息自动化、农业、生物医药, 比值分别是1.99、1.94、0.70、0.66。
3“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开展前景分析
比较而言, 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 与发达省份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家早期出于经济建设战略考量及对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基础性投入的不均衡;二是我国重点科研院所及大学分布的差异对我们不利;三是我省国际科技合作开展较晚, 吸引力不强等因素。因此, 如不在“十二五”期间迎头赶上, 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 原始创新能力弱, 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科技与经济融合度不高, 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急待提高。建议如下:
1) 建立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投入体系。加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 “十二五”期间, 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财政投入力争达到中西部地区的中上游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 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各方资金对研发的投入。提高部省联动的能力, 努力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差距;
2) 立足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积极参与到热点科学技术合作和研发当中。发挥我省科技优势, 与有关国家合作, 开展诸如荒漠化治理及水资源研究、绿色能源及光能、风能、农业研究和生产合作等;另外, 积极参与到科技部援外的国际科学技术培训及合作当中, 树立良好合作形象, 扩大影响力;其次要合作引进, 结合国家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及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引进策略, 发挥自身优势, 持续拓宽生命制药、资源环境、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信息产业的合作研究和开发领域, 并进行科技人才交流和培养工作;
3) 开展高端深层次的科技合作。与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科研院所及大学、企业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示范区及专利开发研究工作;
4) 科技合作成果与产业化相融合。建立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或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投入, 鼓励和增强企业与国际有关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开展合作, 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摘要:国际科技合作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以最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本国的优势重新组合与配置,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方面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通过对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归纳和梳理以及绩效评价分析, 总结了本省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 为下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促进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议。
3.十二五报告 篇三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4.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他还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化的知识,学会现代化的技能。感觉现代问题,并以现代化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指引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而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全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我们的学生却还是在死啃书本,钻研已经陈旧僵化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赶超世界一流强国。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施标准。虽然这个理论已提出了七十多年,但真正理解其理论含义的并不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则更是少见。“教学做合一”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路线,构建了现代教育方法论的原则,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符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是陶行知先进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把这一先进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运用于新时期教育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为我们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改革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通过学习领会,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我们立足于学校校本特色,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突飞猛进,日益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科技的顶尖人才。然而中国人口85%是农民,基础教育离开了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小学,更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利用“八野”种植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尝试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开展实践活动,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出最有生活力的学生。
三、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指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
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方
法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主张是:事怎样做便怎样
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既是
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实践与创新研究:特指在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中,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
想落实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去,进一步丰富其思
想的内涵,在研究中不断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
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从事劳动的实践既是取得有用经验的手段,又是运用和检验理论知识的一种机会。”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2.自我建构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这是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进行课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智力绝非静态的、客观的、一元的,它们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依
据、新视角和新参考。
4.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十六大更是将其精辟为:今后教育必须注重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5.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1)“生活即是教育”:健康的生活便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社会革命的教育。
2)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国各级陶行知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学陶师陶研陶的活动,许多学校把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思想理论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现实意义特别直接的有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论和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教育论,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倡导下,已经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
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的阶段。而具体把陶行知教育理论,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校本学习的开展,落实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前尚不够深入,特别缺乏一些符合新时期校本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案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给我们整个校本课程改革以启迪,同样可以具体指导小学校本学科的生活化,体现实践性。本课题组认为,这一研究很有价值,也同样能推动学陶、师陶、研陶的进一步深入。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61计划”出版的《科学素养标准》和《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除了对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探究教学对师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外,还特别强调“实际去做才能做好、教好和学好”。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学习。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教与学的实施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此同时,成立了“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在借鉴美国“在做中教”探究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和方法。
六、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教育“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与学科整合为载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点”的全新定位之下,初步构建农村小学以探究型、实践性、拓展型为基础课程类型和活动内容的劳动技术教育模式,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拓展出具有时代意义及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性,逐步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子课题设计如下: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如何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2:农村小学生发展的调查;八卦洲乡土资源的调查
3:以“八野”为特色的教学做合一的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的设计。
4:以“八野”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案例设计。
5:“八野”为特色校本课程具体实施形式和方法及指导策略。
6:校本课程的管理及学生发展评价方式。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
(2)组织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2、行动阶段
(1)开展“学陶”活动,通过典型教育活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2)八野种植系列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3)八野种植劳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开展特色的实践活动。
(4)八野种植系列劳动校本课程的编写。
九、成果展示
1.论文(围绕字课题 指导策略 案例)
2.调查报告(学生资源的调查)
3.校本课程
4.围绕教师的指导策略出案例集
5.校本课程的管理手册及评价手册
5.十二五报告 篇五
一、建立机构,健全机制,强化目标管理
一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主管县长为副组长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协,由县科协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县《方案》实施的日常工作,并根据工作的需要,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成员单位共15个;二是制定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形成了《方案》实施的长效机制;三是对《方案》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制定了《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考核细则》,明确了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范围积极开展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参与制定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建立机构和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照市下达的“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目标任务,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分解下达了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全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目标任务,加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目标管理,要求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职到位,按照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抓好牵头协调配合工作,确保全年工作目标的完成。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相关工作调研,着手段编制各专项规划
积极组织动员全县科技人员围绕“一主线三战略五加强”发展思路,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推进全县中心工作,为奋力推进“两率先两示范”倾力打造“一城三基地”及农村“四大基础工程”等重点工作提供科普服务、科技支撑;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基础建设工程工作调研,梳理《纲要》工作实施以来的做法和经验;强力推进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开始着手编制全县科学素质四大重点人群等相关专项“十二五”规划。
(二)着力推进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1、着力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积极推进科学课程的实施。开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家庭教育活动、社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使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参与面达到30%以上;新增校外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点2个;组织中小学科技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组织中小学参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5所中、小学校推行校园青少年“爱科学”科技节活动,通过“大手拉小手”、“六个一”、“现代科技体验”等活动,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县妇联积极举办家庭科普知识教育讲座。
2、着力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结合大力推进的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创意农业,健全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转移就业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面达90%以上,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等经常性科普活动和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着力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村青年农民“双学双强”培训20多期,年培训人次达10万人以上,举办重点科技培训班10期,全年组织开展15场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科普惠农“一站一栏一员”工作全县新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12个、科普惠农宣传栏12处、培育农村科普员300多人,覆盖面80%以上,进一步强化1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作用,聘请各类科技专家近90人,科技特派员总数达945名;继续推进“科普惠农”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大户和在农村的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县农业技术协会、润华蔬菜技术协会获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张中斗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带头人”荣誉,得到中央财政以奖代补的55万元科普惠农兴村专项资金补助;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各类农村培训。
完成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000人,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0余人。
3、着力推进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积极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建立3个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示范点;开展城镇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推动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为重点的科普活动和以提高劳动技能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围绕城乡充分就业,开展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取得职业资格的按规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组织“工人先锋号”、“职工技能大赛”、“技师培养五年计划”、“巾帼文明岗”等活动,扩大民营、私营企业职工的参与面;建立完善县新市民学校培训基地、教学点,培训农民工学员;组织开展科教、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全年开展活动6次以上。
4、着力推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把提高科学素质列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党校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并落实;通过科技报告、科技讲座、干部培训等形式,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全县先后举办了15期科学发展观干部夜校学习活动,共30余个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为主讲人,全县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近1000人次参加了培训。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委党校将科技知识、知识产权等内容纳入了我县主体班学习内容,邀请了科技专家对学员进行了培训,作为干部培训的必修内容;县委宣传部在县委中心学习活动中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内容。
(三)着力推进三大科普基础工程建设
1、着力推进大众传媒科学传播基础工程
积极鼓励和支持电视科技栏目办好各类网站科普栏目,提高各类媒体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办好《今日》科技版,刊发技术创新、科普知识等稿件50篇。
2、着力推进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基础工程
积极鼓励科普创作,奖励优秀科普作品、科技论文,充分利用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等各类科普信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组织编制科普挂图,编印科普宣传资料;发放《农村先进适用技术》资料;编制农村远程教育课件;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会堂等场馆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
3、着力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工程
积极支持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推动科普传播;做好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工作,发挥其广大农村宣传科普知识前沿阵地作用;巩固发展农村科普宣传栏、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
(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融入各行业各领域
6.十二五报告 篇六
“十二五”规划
长武县水利局 二0一0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 “十一五”水利发展回顾................1.水资源概况............................2.“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3.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十二五”水利发展形势................1.“十二五”水利发展环境.................2.“十二五”水利发展条件.................3.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第三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2.基本原则.............................3.总体思路.............................4.发展目标.............................第四章 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1.骨干水源工程.........................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农田灌溉设施建设.....................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5.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工程.................6.水利信息化工程.......................7.防汛抗旱.............................第五章 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1.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2.深化水价改革.........................3.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4.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机制.............5.严格水利执法.........................6.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第六章 保障措施.............................长武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保障我县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为实现长武快速崛起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特编制我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水利发展回顾
1.水资源概况
长武县属渭河流域泾河水系,过境、入境河流有泾河、黑河、南河三条主要河流。泾河由地掌乡汤渠村入境,境内流程56公里,平均流量42.2立方米/秒,年均输沙量14100万吨;黑河由丁家镇刘主河入境,到亭口镇汇入泾河,境内流程37.7公里,平均流量10.3立方米/秒,年均输沙量1290万吨;南河由巨家镇马成寺村入境,从枣元乡河川口村汇入黑河,境内流程12.5公里,平均流量4.85立方米/秒,年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安排农村饮改水工程92处,解决了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3水土流失治理进展顺利
积极开展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平方公里,累计达298.60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2.4防汛抗旱工作切实加强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抗旱灌溉农田12万亩(次),防汛抗旱工程体系逐步建立,水情自动测报、抗旱非工程措施等先进技术得以推广运用,城镇防洪及小
(一)型以上水库防洪调度能力得到加强。
2.5渔业生产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水产品产量210吨。2.6水资源管理和水政监察力度加大
制定了《长武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长武县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城区水源地保护规划》等文件,加强了取水许可管理,落实了水资源论证制度,理顺并强化了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加大了水源地保护监察力度,保障了水资源管理依法有序开展。强化开展河道专项治理,规范河道采砂,确保了河道畅通、行洪安全。特别是2008年我县依据《水
利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使我县水利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为我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总体投入偏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十一五”以来,中央、省、市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我县水利建设投资基本依靠中央和省、市投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县级财力相对有限,配套资金短缺,部分项目配套工程滞后,致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正常发挥工程效益。
3.2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国投资金主要用于病险水库、安全饮水、重点水源工程等基本建设项目,农村小型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比重较小,非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部分项目未完成渠系配套、续修配套等建设任务,水资源综合调控能力较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致使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3.3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全县仍有7.46万人饮水不安全,部分供水工程无净化处理设施,部分供水指标达不到相关规范标准要求,供水质量无法保证,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供水安全保证程度依然较低,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尚未形成,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眼民生水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十二五”水利发展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把水利纳入重点支持的领域,把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2010年年底前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3年年底前解决全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同时对江河治理、节水灌溉建设、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小水电建设、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建设等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幅度增加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饮水安全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继续加大重要江河湖泊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我县实施“十二五”规划创造了机遇。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利于加快水利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扩大内需政策给水利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我县稳定和增加水利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3.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2)、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民生水利建设。
(3)、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要求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水利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4)、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转变粗放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6)、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第三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眼民生水利发展,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开
体现自然性与生态性,努力做到人水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节约保护与开发配置并重的原则。着力解决我县工程性缺水问题,坚持节约用水,兴建节水工程,转变用水方式,调整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
(5)、坚持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特征,按照经济发展目标与布局,科学合理地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配置、保护规划。
3.总体思路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解决因水利工程不足而造成的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矛盾。依法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措施,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在饮水安全方面,把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摸清我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查清群众饮用苦咸水、污染水及局部严重缺水地区的人数和具体分布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在防洪抗旱减灾方面,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1
62.74% 提高到86.75%以上,新增集雨水总蓄水容积18.68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新增15%以上,累计达到70%以上,新增基本农田面积1万亩。
第四章 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1.骨干水源工程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需水量逐年增大,为了满足我县农田灌溉用水,生活用水和能化工业用水,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黑河亭口水库工程及改扩建县城供水黑河水源工程,新增调蓄能力2.427亿立方米,新增县城日供水能力0.6万立方米,计划完成投资22.18亿元。
1.1亭口水库:该工程是一项以工业和城乡生活供水为主,兼顾减淤、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对解决矿区开发建设的水资源“瓶颈”制约,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水库位于长武县境内泾河一级支流黑河下游,距长武县城18公里,距彬县县城15公里。工程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泄洪排沙洞、输水洞和坝后厂房组成,水库总库容2.427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1.6亿元,总工期48个月。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7180万立方米。
102处,解决5.6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日供水能力5129.88立方米,年新增供水能力124.83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从8.67万人增加到16.08万人,饮水安全普及程度从53.92%提高到99%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62.74% 提高到86.75%以上。
2.1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01处,铺设管网240公里,总投资4088万元。
2.2巨路塬集中供水工程:新建净水厂2处,铺设管网90公里,实施集中连片供水,总投资1260万元。
3.农田灌溉设施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实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共计划总投资13739万元, 新建集雨水窖3000眼,集雨池塘92座,新建、改建、恢复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98处,对李王灌区进行改造,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项目实施后,使全县总灌溉面积达到8.48万亩。
3.1集雨利用项目:在相公、芋元、亭口、彭公、冉店、枣元等六个乡(镇)塬区新建集雨水窖3000眼,集雨池塘92座,总蓄水容积18.68万立方米,解决0.74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总投资2200万元。
3.2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建灌溉工程17处(新
4.3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4条重点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总投资11600万元。
5.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90万元,实施县城供水黑河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城乡供水水质监测中心。
5.1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在县城供水黑河水源地,新建钢丝网墙5公里,总投资170万元。
5.2城乡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新建水质监测中心,面积110平方米,配备水质监测设备及化验设备,总投资120万元。
6.水利信息化工程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项目管理,广泛开展宣传,探索标准体制改革。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水利信息服务中心,建立水利信息化数据库。
7.防汛抗旱
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完善防汛预案,落实抢险物资和队伍,全力做好防汛抢险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度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7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在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用水目标上,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杜绝无序开采水资源现象,逐步行成片、线、点相结合的辐射全县所有乡村的供水格局。制定《长武县节水管理办法》、《长武县重点缺水地区水资源规划》等,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
2.深化水价改革
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供给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价格,使之逐步达到补偿成本、有利节水的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切实减少农民不合理水费支出。改革水费计收方式,理顺水费征缴体制,规范收费主体和行为,完善收费许可制、收费公示制、供水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水费计收管理制度,积极推广以水管单位直收为主和“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农户”的新型水费征缴管理方式。
3.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机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或BOT等形式建设水利基础设施。
再用于工业;城区生活节水要重点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倡导节水文化,形成厉行节水的社会风尚。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我县“十二五”水利规划顺利实施,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不断更新观念,推动制度创新,从工程体系、管理制度、经营机制、资源配置、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全方位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加强组织领导。水利事业在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加强对水利事业的领导,把水利事业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把水利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推动水利事业发展。
2、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水利法律法规,全面履行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严格实施。
7.十二五报告 篇七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8.炒股跟着“十二五” 篇八
“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规划会是怎样一幅蓝图?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轮廓。虽然,要到明年我们才能看见“十二五”规划的全貌,但股市的投资宏图已展现在投资者眼前。
背景: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
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指引,每一次规划中提出的新目标都会成为未来5年的主攻方向。未来10年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10年,下一个5年的“十二五”时期至关重要,因此“十二五”规划受到广泛关注。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遇到了新瓶颈和新挑战。
在国内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从极低收入、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进军。与此同时,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涨,无法再靠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自然环境也无法继续承受高耗能重化工业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城乡差异、区域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凸显,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以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需要“十二五”规划作出战略部署、指明方向。
从国际上来看,“十二五”规划将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发达经济体已开始复苏,但“二次探底”的警报并未解除。曾经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新兴经济体依靠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消费市场,维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而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更是凭借着不凡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今后不仅要考虑如何使自己国富民强,还要考虑如何做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不断动用量化宽松政策拯救本国经济,将巨大的通胀压力输出,对新兴经济体构成新的威胁。我国未来的政策调控能力也将面对世界经济新挑战。
我国目前面临的新瓶颈和新挑战都期待“十二五”规划来破解。十七届五中全会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亮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展望“十二五”,我们可以期待,与“十一五”相比,将出现诸多政策亮点和投资主线。
亮点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就必须进行转变。从以往单纯追求高GDP增长速度向追求经济增长质量转变;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从传统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低要素为主转变为以人才、技术和信息为主;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转变;从高消耗、低效率向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转变。
亮点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消费被置于经济增长拉动因素的“首位”,显示了政府对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消费的重视。从实际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外需越来越不稳定。而投资方面,经过了上一轮基建投资和基础产业建设的高峰期,再经过近两年的4万亿元的投资,很多行业已经或正走过投资快速增长期,部分处于投资高峰期的行业,如铁路,也将面临投资增速下滑的局面。再加上资本回报下降、产能过剩等情况,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再靠投资推动。而从消费来看,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消费能力将大大提高,提振消费大有潜力可挖。正因为此,扩大消费需求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政策方向。
亮点三: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正是抓住了扩大消费的关键点。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并缩小收入差距,才能够更持久有效地刺激内需,拉动消费,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亮点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未来5年,农业将推进现代化,制造业将努力提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Y,的比重将明显提高,服务业也将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城镇化推进下加快发展。
亮点五: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主要有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城镇化、缩小区域差距,谋求和谐发展。
从上述5个亮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条投资主线。国金证券分析师认为,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看,以下几个领域将受益于“十二五”规划,并值得长期关注:一是居民消费,受益于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居民收入增速将加快,居民消费将获得快速增长;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一个长期的主题,值得持续关注;三是服务业,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其中服务外包产业值得关注。
投资:炒股要跟政策走
本刊一直主张炒股要跟着政策走,因为政策意味着各种资源的倾斜、资金的流向,意味着赚钱的机遇。伴随着明年“十二五”规划的正式出台,相关的政策也将陆续出台,给投资者以更明确的指引,从中将可以发现更多的投资主线和热点板块。
而据券商研究报告,在沪深两市创立以来,紧跟五年规划,非常有助于股市投资。
东方证券研究结果显示,从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规划期间,收益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共98个行业),有6个行业受到规划重点扶持;在排名前30位的行业中,有一半受到规划重点扶持。从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规划期间,收益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共155个行业),有7个行业属于规划发展所涉及的行业;在排名前30位的行业中,有17个行业是规划所涉及的行业。从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期间(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收益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共163个行业),有6个行业属于规划发展所涉及的行业;在排名前30位的行业中,有14个行业是规划所涉及的行业。
银河证券在对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时期股票市场行业涨跌排名后发现,涨幅居前的行业多数与规划受益行业相对应。
例如,“十五”规划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首次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同期股票市场虽然遇到“股权分置”改革这一系统性风险,但钢铁、煤炭、电力、交通运输和金融等周期类行业相对抗跌能力较强。
“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在这5年中,我国股票市场虽然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增强,但是从行业表现看,国内政策仍然是主要的影响力量,内需的一大主力——消费行业整体转强。
由此可见,五年规划对中期投资具有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近期市场已经围绕新兴产业、消费等主线进行了运作,但更多地是属于概念性炒作。很多概念股的股价已经远远抛离了合理估值,迟早有一天,它们的股价将回归合理价值。只有那些真正符合“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市场竞争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会笑到最后。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未来5年里,只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行业动向、上市公司动向,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就应该会取得良好收益。
具体来看,要把握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消费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区域振兴中的战略投资机会。
【十二五报告】推荐阅读:
十二五规划题07-08
十二五培训规划11-19
感悟十二五规划06-19
十二五教师培训09-10
辉煌十二五征文09-14
四川 十二五规划纲要09-30
对十二五的展望10-10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06-15
新兴行业十二五规划08-05
“十二五”煤矿瓦斯综合治理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