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共16篇)
1.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 篇一
正视幼儿的逆反心理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了解: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在家中越来越不听话,任性爱发脾气,任何事情都要满足他的愿望。否则就与家长唱反调,对着来。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学龄前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常常掺进自我意识的成分,具有选择性,喜欢“闹独立”。如果家长教育、处理不当,会使幼儿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
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使我愈发觉得,现在的孩子好难教。以前我们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就会画什么,但现在我们决不是,现在的孩子就是“小大人”一个,失去孩子应有的童趣,骄、娇、个性强。我们老师认为孩子难教,但不教行吗?不行,我们会因人而异地教,有人士把孩子比喻成一把锁,我们老师就是开锁的人,我们会寻找不同的钥匙开启每把锁。在分析了现状后,在倾诉了我们的苦恼后,我们向家长发出诚恳的邀请,要求家长积极的配合。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甚至一事无成。我们首先应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他的年龄段知道他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家长提出的要求,可以适当地比幼儿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现在我们就让家长了解一下,我们中班年龄孩子的特点:
1、注意力。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
2、能动能静。反应快,动作灵活多了,活泼好动特点在中班孩子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行动。
3、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4、游戏的高峰时期。他们能够学习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幼儿不断提出的为什么?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多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并让幼儿尝试去解决,或者在家长的启发下解决。
5、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一般情况下在早、午、晚时间所做的事;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6、能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本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以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现象、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
7、集体中的行为有意性增加了,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8、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4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9、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相信每位家长在听的过程中,一定会把每一条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会觉得:要求不高,我们的孩子都能达到。是的,请不要低估我们的孩子,我们班孩子的总体水平是相当高的,基本能达到这个年龄段的层次。所以我们家长不妨暂将幼儿的认知能力放一放,重视一下我们孩子的素质教育,品行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我们发现,幼儿某方面越是强势,他的逆反心理也会越强,因为他有很强的优越感,不管什么事,什么人都要以他为中心,对待这种特别强势的幼儿,我们有时也应适当地给他浇浇冷水,让他受点挫折,适当让他感受一下什么是挫败感,有为教育、心理学 2
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执拗是孩子人生成长的最大障碍”。
关于幼儿逆反心理的问题,其实是非常深奥,非常难处理的,我们并不是心理学专家,我们也是在和家长共同探讨、摸索中,希望家长能正确看待幼儿的心理问题,能得到重视,最终能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朋友。
中三班 彭春梅 胡晓萍
2013-2-26 3
2.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 篇二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家长, 不拿孩子爱玩具的天性当回事, 一说玩具, 就认为是花钱买的各种成品玩具。由于经济条件不同, 有的只挑些便宜的给孩子买, 他们看来, 孩子玩了就腻, 何必破费!有的是专买高档玩具, 认为昂贵的玩具玩起来刺激。持这两种消费观点的家长在我们生活中不乏存在, 然而他们都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 家长买玩具的想法纯粹依个人好恶而定, 让孩子“玩”玩具来打发时间, 至于真正让孩子在玩中求快乐、求发展, 恐怕是这些家长所忽视的。其实孩子从生下来开始, 每一点知识经验的积累, 都是大脑一次新的印记。很多成年人不以为然的风景, 在孩子眼里往往构成了新鲜事物。例如, 孩子爱踩地上的水坑;爱掏野外的小泥沙;看到空中飞过的小鸟会惊喜万分……成人眼前的一种客观事物, 在孩子眼里也许就变成了一百种概念, 充满了联想与多变, 真可谓“心有多宽, 地就有多大”。因此, 父母应把玩具的范围扩大, 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将来可持续发展的, 哪怕是一只可乐罐, 一个纸巾盒, 或是一幅简单的画, 都要让孩子去玩, 至于其价值如何, 全要看有心人对它的“挖掘”。
二、怎样界定孩子的玩?
通俗地讲, 生活中的玩有两种:低级的玩和高级的玩。低级的玩满足的是人的一种机械的快感, 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一种本能。高级的是伴随人的经验、阅历的提升, 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衍生的, 有时往往与人自身某种个性品质的发展相伴随, 如意志、情感、认识等。
如果说成年人的玩有时是一种生活的调剂, 工作之余的轻松, 那么对于年幼儿童来说, 玩简直就是儿童的全部, 他们就是在玩中度过童年幸福时光的。难怪, 我们追忆童年的往事时, 总能清晰记得那些“玩的岁月”、“玩的伙伴”, 往往分不清何时是生活, 何时是游戏。一种妥善的方法便是将生活游戏化, 也可将游戏生活化, 以在生活和游戏间找到最佳的整合。但是, 我们必须注意, 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笼统的, 就像他们看连环画时, 只能大致区分谁是好人, 谁是坏人一样, 对于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哲理, 有时往往需要大人的点拨和提炼, 才会领悟, 使尚处于低级层次玩的儿童, 赋予了对知识的理性探索和对个性发展的自我追求, 这才是一种有益的、有价值的高级的玩。
三、怎样引导孩子玩?
1、多让孩子玩。
生活中, 许多人总是扮演一个“省心”家长, 也就是当他们与孩子一起呆在家里时, 不许孩子碰这个, 碰那个, 他们跟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走开!”这无异于把家布置成了“精品屋”, 上面挂了一块招牌——“请勿动手!”家长眼里的好孩子最好就是一个装了自动按钮的机器人, 听话得不得了。但这样一来, 苛刻的家长难免又说“孩子太呆了, 心眼实!”弄得孩子坐也不是, 玩也不是。这样的孩子哪能有自己生活的权利?因此, 建议家长多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东西, 可别将他们拴得太紧了。当然, 保证孩子的安全是前提。
2、多与孩子玩。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 有成人与他一起说说话, 做做游戏, 孩子就会表现得异常开心。所以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 就会十分向往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但多数情况下, 幼儿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失去了某些生活的权利。例如, 父母因工作需要把孩子寄放在保姆家, 下班后, 将孩子往后一搁, 一路风尘载着回家, 回家后忙着炒菜做饭, 让孩子自个儿玩去, 晚饭后又因不堪疲劳而将孩子随便打发掉, 依循成人的生活节奏和规律, 也就成了幼儿的生活必然。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家长在赚钱与抚育孩子之间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失衡的。因此, 家长要多利用一些有限的闲暇时间与孩子玩。例如, 看电视时可以与孩子一起欣赏画面, 交流思想;睡前与孩子交流一些智力游戏、讲睡前小故事等等。
3、玩出“智慧”来。
不少家长会说, 就是有机会与孩子在一起, 又该怎么玩呢?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 时时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在孩子眼里, 科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公式和定理, 科学就在他身边一点一滴的生活中。例如, 当你手拉手与孩子一起走楼梯时, 可以边走边数有多少台阶;当孩子与你一起走跳跳步时, 可以比一比, 你和他谁跳得高;你和孩子一起玩牌时, 比一比谁的牌大。再譬如:与孩子一起叠可乐罐, 可发展动作平衡能力;用卫生纸内芯当望远镜, 可引导孩子的探索欲望;用各种包装盒画面认识各种事物, 开拓孩子的认知视野等。这些都能带给孩子无尽的乐趣, 并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爱在于付出”, 只要我们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在生活中多长个心眼、多动动脑筋, 就不愁孩子玩出快乐, 玩出智慧, 玩出精彩?!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让孩子玩出快乐, 玩出智慧, 玩出精彩?是摆在我们老师、家长面前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那么什么样的“玩具”适合孩子玩?怎样界定孩子的玩?怎样引导孩子快乐地“玩”呢?
3.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 篇三
进了银行,见到一名女职员,问她可不可以开户。她看了看手表说,今天有事,你明天上午10点钟来。第二天上午11点,我们到了银行,她却责怪我们不守时。
这里有文化理解上的不同。我以为她所说的10点,意思是她第二天10点上班,之后到就行。但她说的其实是专门为我留的时间,西方办事一般是如此,但初到英国的我们并不知道。
所幸她最终还是把事情办了。当天下午,我们带着学校证明和银行证明再次来到镇委会,但回复仍然是不行,他们坚持要文件上列出的、我暂时无法提供的材料。
一位中国来的老师给我们出了个主意,就是投诉,并给了我投诉部门和具体负责人的电话。我打电话过去,仍然无用。4月7日,这位老师陪我们再次来到镇委会。争论半天,结果是,材料可以收下,但并不能保证有效。
我们只能离开,只能等待。我知道,孩子快速在英国入学已经不太可能。好在从4月9日到4月26日是英国的复活节,再加上王子大婚全国放假一周,即使女儿入了学,也要在家玩三个星期。
最后,我还是耐住性子把医疗卡等复杂的手续办完,才送女儿上了学。我内心的热切希望也慢慢冷却。英国人在这方面的古板,令我非常气愤。
同样的事情,放在美国就简单很多。
当年我们到达美国后,到附近的学校申请,只需要提供住址证明、女儿的出生证明和防疫证明即可。住址证明极其简单,租房合同(包括私人之间的租房合同)、银行账单或写有你名字的打印信件都可以。换言之,只要能证明你的确是住在这个地方,你的孩子就有权利上学。
学校收到材料后,安排一名中文翻译打电话告知我们,孩子的防疫证明里少了一针,到指定地方打完针后即可入学。
整个过程,我们第一天申请、第二天打针,第三天就入学了。至于入学手续,学校会替你向当地教育委员会申请。美国人的逻辑极其简单:只要孩子在美国土地上生活,就有权利接受教育。任何学校和老师,甚至都不得问及孩子是合法还是非法入境。
一件孩子入学的小事,能折射出英美两国的文化区别,美国人灵活务实,英国人死守陈规。也许,这也正是美国后来超过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国的原因之一。
2009年12月初我们从美国回到中国,联系女儿以前在上海读的小学,申请重回学校。而老师给出的建议是:要么先在家呆两个月,等明年春节后开学再来读,要么在家呆半年,然后从下一年新生入学后,重新再读一个三年级。刚从美国回来的我,听到这个反馈半天说不出话来。
4.如何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 篇四
事实证明:一个父母双全、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学校里单亲子女日益增多,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可悲的是他们给社会进步带来了沉重的隐患。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去关爱他们,塑造他们,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
由于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心理方面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笔者将他们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自卑型。这类学生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心里有一种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二)、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家庭的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无法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原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导致这朵花没有结出甜美的果。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凡事“大不了”当头,学习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独尊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管,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头。
(四)、逆反型。这类学生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五)、孤独型。这类学生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交往。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二、教育对策
1、理解,心与心交流的妙方
俗话说,理解万岁。这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理解就是要知道学生的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转化。真正做到知学生的心并不容易,因为“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要知其心,只有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多与他们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才能深入他们内心世界,让心与心拉得更近。
我们不妨蹲下来看他们,平等协商地交流,让他们如实地倾吐他们的想法。我们不妨和他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一次,闹一次,让他们把心中的烦恼宣泄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真诚。遇到有争议时,不该是我们说了算,应该是耐心地把利弊关系分析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选择。走进孩子们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那么丰富、鲜活;但同时也是那么纯真、幼稚。这多么需要我们的耐心引导啊!
2、爱心,抚慰心灵创伤的良药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受伤害的是心灵和情感。常言道,心病需要心来医。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让他们把失落的爱捡回来。
教师可以用“爱心”行动来表示对单亲学生的关爱,以情来感动他们,比如可以在单亲学生过生日时赠送一件小礼物,在学习困难时多加以辅导,生活上要关心冷暖温饱,有时还可以把学生请到家中做几样拿手菜,以真情来感动他们。学
校和班级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发挥集体力量来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集体的温暖。在这方面,我们镇中心校曾做过有益的尝试。⑴党员教师与单亲子女“结对子、献爱心”,坚持与他们谈心交流,平时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孩子们深受感动。⑵广大教师利用课间、节假日,为其补课、出去游玩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这些学生在校生活得充实,心情愉快,逐渐弥补了家庭变故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3、信任,鼓励走出阴霾的催化剂
记得,唐太祖李世明在政界就“用人心信,疑人不用”佳话传颂于世。今天,在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我们也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我们应当充分地相信他们,班主任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比如委任他们参加学校、班务、学科管理。我们应当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树立信心,组织转化。在他们失败时,以坚信的口吻,鼓舞他们,在他们成功时,以真诚的态度,祝贺他们。让他们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大朋友,这将会带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时时处处不怕出错,不怕走弯路,奋起直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4、肯定,克服自卑的方向盘
对于自卑感的学生,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其实大多数自卑学生都有长处和特点,都有自己兴趣的中心。教师就要多为他们组织适合他们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该及时肯定、鼓励和赞赏;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心。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那何况是单亲家庭学生呢?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对他们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
5.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厌学的问题 篇五
孩子厌学,可谓是令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了,那么,面对孩子厌学,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春雷特训学校教育专家认为,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认识到有厌学逃学行为的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淡化了,所以,家长们要做的就是激发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不断强化,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过,只要家长用心,找到解决之道,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下面举一个例子,看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让他爱上学习的:爱迪生上小学没有几周就因不习惯于学校呆板的程序和沉闷的气氛,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他的母亲南菲发现后没有责备他,而是经常带他到小河边,一面欣赏美丽的景色,一面读书作题;他们还一同登上了望塔,一面乘凉,一面讲述罗马帝国兴衰的历史知识。这种学与玩相结合的方式,很快使爱迪生恢复了对学习的热情。
因此,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方法,如综合运用听、说、读、写,避免学习时间过长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配合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原则是可以指导,但决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责任感和独立性。
三、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懂得劳逸结全,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要坚信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会让学习事半功倍。
四、肯定孩子的学习进步。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当发现孩子在学习有进步时,要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肯定,发现不足时更是要鼓励孩子,要充分表明自己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一定能做到,让孩子在学习上有充足的动力与信心。
6.如何对待孩子间的争吵 篇六
在幼儿园生活中,尤其是在游戏情境中我们总能发现:孩子相互间不时伴有吵嘴、打架等冲突的发生。有时候是为了要玩同一种类型但数量却不够的玩具;有时候却是为了争着要做“爸爸”或“妈妈”;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我的家太小了”,活动的空间受限制而争吵、推搡。此时,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冷漠对待,当作没看见还是发出语言或眼色的制止或是积极反应与调解?不同观念和想法支持下的老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此,笔者认为应当“支持”孩子间的争吵,不仅仅一味地教育孩子要相互谦让,和好朋友分享等。因为争吵是学龄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事件”,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重要和深刻的。
心理学家认为,同伴是“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同伴关系是人在早期生活中除了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有时候会显得不那么持久、巩固和稳定,但是因为有了与同伴的交往,儿童能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对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笔者曾在本园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发现:与同伴争吵频次高的幼儿在语言发展、情感、社会适应性、自我评价等方面均表现较好,相应的,班级中的“被忽视儿童”与同伴交往的.频次较低或无。争吵本不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唯一动因,但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一、“争吵”给了孩子更多表达自我的空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争吵”几乎总是因为意见不一引起的。我在观察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时得到这样一个案例:经常搭档玩娃娃家的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游戏插牌时又一次共同选择了“粉色娃娃家”。两人协助把“家里的”锅碗、娃娃、小床等搬到了游戏区域,但接下来矛盾出现了:小女孩说她要做爸爸。“我总是当妈妈,这次我想做爸爸了。”“不行,女孩子怎么能做爸爸呢,男孩子才是爸爸。”“每次都是你当爸爸,我不喜欢了。”我们从孩们的对话中可以看见,较小年龄的孩子总是喜欢担当活动机会多的角色。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中我们认为年龄阶段小的儿童在游戏的水平上还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阶段。换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年龄小的孩子反正还没达到合作游戏的水平,那么他们在游戏中各玩各的行为就是理所当然的,没必要顾虑和思考的。但正因为他们没有达到合作游戏的水平,我们才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引导孩子进行合作,而在上面的这个案例中我们看见了孩子的合作与交往意识的发展。以往的经验告诉小女孩“爸爸可以去商店,去健身房,去医院”,妈妈就要在家里给娃娃“做饭,穿衣服”,活动的机会明显比爸爸少,于是她提出要交换角色的想法;而男孩从性别认同的角度反驳:女孩子怎么能做爸爸?是啊,在现实社会中小朋友可没见过女爸爸!两个小家伙象两头小牛顶着角不让步。笔者适时地介入游戏当中,引导小女孩深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小男孩在感受和理解之后,两人协商决定:爸爸先在家里帮妈妈一起给娃娃做好饭,然后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因为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限制,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展示,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了孩子,而孩子通过这场争吵,解决了可能别的“家”也存在的问题,更促进了个体自身的发展。
二、“争吵”中幼儿相互学习
同伴是一种强化,更能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相互影响。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孩子间有小团体,处在团体中的领导儿童或核心人物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班级中部分流行的语言、女孩子相互交流佩带相似的头饰等无不是同伴影响的结果。在幼儿教育的领域,特别是在班级的管理中教师经常运用同伴的策略教育孩子。如:“老师喜欢APPLE,因为她坐的很端正;OVIN真棒,吃了两碗饭等,给班级其他幼儿提供一个行为和表现的范式。有读者不禁产生了疑问:你举的例子只是同伴的影响作用啊,没见到争吵。在一次的角色游戏中,“厨师”和“餐厅老板”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老板催着厨师要客人点的食物,而厨师要加工的食物实在太多了,就忘了煮面条把生的端给了老板。老板很生气:“你怎么能拿生的面条给客人吃呢?”厨师说:“没有啊,我已经煮过了”“骗人,我一直在看着你,你根本没煮面条。”“那我这是特制的面条,就算是生的吃下去也不会生病的,”。老板默然。很多天过去了,那一次发生争吵的两名幼儿选择了与之前相反的角色:当“厨师”的做了“老板”,“老板”成了“大厨”。笔者观察记录下这样一段对话:“客人的大闸蟹好了没有啊?”“来啦。客人,我这可是特殊品种的大闸蟹哦,不煮就很好吃。”笔者无语。也许两个孩子只是在进行模仿,并不存在我们所担心的“报复心理”,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争吵产生的强化作用,区别于教学情境的争吵中的学习印象似乎更深。
三、“争吵”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个事例,反映了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当时6个婴儿在集中营与父母分离,3岁时一起住在托儿所。在这之前他们很少与成人接触,主要是自己照管自己。6个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长大后没有一个身心有缺陷,或有过失,都成为正常有为的青年人。亲子依恋是儿童完整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同伴的影响似乎是更重要的。在对孩子们进行观察和了解后发现:彼此发生过争吵的幼儿之间的关系反而更融洽,持久性更长。三分钟之前才争吵过的两个孩子一转眼就又玩起了两人三足的游戏,“不记仇”,和可能怀有的“不打不相识”的心理在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7.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好奇” 篇七
笑笑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的他对异性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和倾慕,常常到父亲书房中翻阅有关两性的书籍,并把《人体解剖学》、《性的知识》等看了很多遍。有一天晚上,笑笑正在看《性的知识》,父亲突然闯了进来,看到他正在看这种书,便大发雷霆。笑笑觉得很委屈,父母不是常鼓励他多读书吗?为什么看这类书就会被禁止呢?
小明和笑笑的这个经历,是我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过的体验。随着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主要可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①对性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②喜欢接近异性。③具有性欲望和性冲动。不过,他们的这些表现是少男少女们正常的心理表现。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谈性色变。每当孩子们在言语或举动上对性表现出兴趣时,大人们就会简单地加以制止。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但起不到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好奇”心理呢?
1.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有所察觉了。这时父母就要一点一滴地、简单明了地告诉他们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尤其是女孩子,更应该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学校和家长都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及早打破他们对性的神秘感,扶持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告诉他们怎样应对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使其对异性保持正常的心态。
2.要允许和鼓励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自入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有很多的异性朋友,这对他们的人格成长是有益的,家长应予支持。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朋友的交往增多时,家长应持正确的态度,不能对其横加指责,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偏离轨道。
3.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经常与孩子沟通,成为孩子的贴心朋友。这样的话,当孩子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烦恼时,就会向家长诉说并求得家长的帮助,这样家长就会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可以像朋友一样,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性的萌动没有错,但要理智、正确地对待性冲动,做一个有理智、有道德、行为高尚的人。
4.要教育孩子走健康的成长之路:在接受科学性教育的同时,要让孩子自觉地抵制性挑逗,少看那些低级庸俗的书籍和网上内容。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责任感,让孩子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身体锻炼中去。让孩子在遇到生理方面的困扰时,多向父母或老师求教,别让孩子把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象当成心理负担。
8.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 篇八
(1)适当减少提供物质。父母应当始终保持明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其实,丰富的物质并不能保证孩子真正感到满足,时间久了孩子会麻木。
(2)父母首先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局限性,父母必须首先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这一点。父母可借助现实生活、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多方面让孩子理解人的局限性。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人都不可能拥有一切。所以,不必为此感到无奈、自卑、沮丧。
(3)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但不必每次都及时满足。相反,应有意延迟一段时间,以培养孩子的耐心、期待、克制的能力。比如答应给孩子一件想要的玩具,但要等到某个节日、生日或要孩子实现父母的某个要求之后才给予。要知道,经过期待,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令孩子更感到满足。
(4)日常生活中,适当给孩子制造些麻烦。父母不要为孩子想得太周到,做得太完善,而应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些小麻烦、不方便,这样孩子便会习惯放弃一些需要,或延迟需要的满足,也会习惯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9.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学围棋 篇九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围棋项目。我常跟家长朋友解释这种情况,现在的围棋培训分基地生和棋院生两种。每个学期末,棋院组织在幼儿园学棋一年的孩子们参加比赛或者直接打电话给家长朋友,这本身属于市场行为,但这些活动的意义还是存在的。在幼儿园用很少的学费和比较短的学习时间接触了围棋,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仅仅学会而已,就这样又远离了围棋,那对于这个孩子自身来说是非常遗憾的。这个阶段他其实对围棋的魅力感受到的还没有百分之一。就这样和围棋擦身而过是最可惜的,我们的宣传本身没有错,对于所有参与过围棋却对它不甚了解的家长朋友,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第二个阶段的学棋方式是棋院道场等更正规环境也更好的场所。但这跟我们计划体制时代提到的专业围棋还是不同的。我教棋生涯中亲自启蒙的孩子大概有上百人,但至今没有发现一个可以往专业目标发展也就是可以成为专业棋手的孩子。那么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这个阶段孩子们学棋的目的。
有一种情况,家长朋友认可围棋,但在我开头提到的理念指导下,玩的心态明显。对孩子的成绩呀作业什么的不闻不问,甚至出勤也保障不了。这样学棋是毫无益处的。孩子在班里落后,直接影响他的兴趣,什么益智修身的目标根本就是镜花水月。甚至会养成孩子应付事情,不思进取的情况,这跟我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了。最后孩子离开的时候把理由强加在围棋这个项目本身显眼是不公平的。
第二种情况,家长很在意成绩,对孩子的督促也很严格,有的家长周末几乎全程陪着孩子,假期到处请老师加课,联系参加比赛。甚至跃跃欲试找专业棋手去北京等等。对于这样情况的家长,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我看到 的一种现象是作为他们孩子的老师一些人没有把自己看到的和理解到的情况传达给他们,有的老师甚至刻意去培植家长们的这种心态,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没有尽到一名老师的根本义务。围棋技艺的提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孩子达到业余一二段的之前,需要老师大量细致而兼具的劳动,在这一点上我们培训机构的很多启蒙或者初级班的老师付出的更多,而且他们具有比职业棋手更难能可贵的认真和耐心,所以在孩子处于业余三四段以前就去找专业棋手辅导,收效甚微,甚至效果相反!我经营围棋道场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术业有专攻,家长朋友们对围棋的了解毕竟没有在其中浸淫了多年的我们深刻。由此带来的各种心态和不合理的举动太正常了。我们不能去苛责他们,而是要帮助家长朋友树立正确而合理的学棋理念。我们的培训冠以了专业围棋这四个字。但事实上我们从事的是普及围棋教育。这一点没有什么可以隐晦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各个城市的这类围棋培训机构功莫大焉,我们做的事对整个社会民众的文化构建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学习围棋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上面这句话我很多次跟家长朋友们提到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您的孩子一路蹦蹦跳跳地去附近的道场学棋,那里有他喜欢的老师,有让他喜爱的围棋,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会为学棋过程中的一个成绩欢欣,也会因为一次挫败而懂得坚强。这样愉快的学习,用不着家长朋友跋山涉水,(个别家附近没有棋院的情况除外)也用不着在寒冷的冬夜顶风冒雪。学棋的过程愉快,价格适中,家庭可以承受,孩子能较多地利用假期参加棋院和省市的比赛。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陪伴他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他十几岁学业已重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告别这样的学棋生活了,但围棋已经成了他永远的朋友,一生的伙伴。这个时候他是3段还是5段重要吗?他拿没有拿过大的冠军重要吗!我们回头替孩子回忆一下:这么多年走过来,我快乐吗?我有变得更加睿智更加坚强了吗!我想家长朋友得到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所应该得到的,也一定会得到的!看到这里有
朋友会质疑甚至怀疑我道场的实力,自己的孩子在我这里会不会被埋没。这一点我要说明一点,我也跟家长朋友们多次谈到过,我可以做到的是自己的培训生涯绝不会埋没一个超常的孩子。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做到,把孩子智力的真相告诉家长朋友,一个职业棋手出现的概率不是十分之一,(这个可以告诉初级班冠军孩子的家长)不是百分之一(这个可以告诉中级班冠军孩子的家长)不是万分之一,(这个可以告诉夺得过市级比赛冠军孩子的家长),我们可以给他描述一下周睿羊 杨鼎新 在学棋初期的表现。很多朋友知道概率,可轮到自己身上他的感情色彩支配了他的理性。如果我们各地的老师都能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就不会有那么多背井离乡去北京的孩子,在他们当中成功者被放大了光环去描述,而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被我们的媒体掩盖甚至轻描淡写了。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声名让明明知道机会渺茫的孩子们去冒险,那我们的道德底线显眼是模糊的,也没有尽到老师应尽的责任。说了这么多,我最终的观点应该拿出来了,那就是我们该怎样学围棋:每周两三次,除非你是那百万分之一的情况不选择每周学棋7天的做法。离家较近,接送方便。用不着鼓励孩子带病坚持,也不需要去顶风冒雪,悬梁刺股。对孩子我们严格要求,也绝不苛责成绩。在有围棋的每一天我们都是愉快的健康的,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即使隔壁邻居的那个我们同一天开始学棋的孩子已经拿了冠军已经升了五段,但我们仍然以我们自己的孩子为荣,因为他很快乐,因为他爱围棋,也因为他也一直在努力!
什么是好老师的问题值得思考。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良师的主要标志是出高徒,反过来出了高徒的老师就是良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老师来说,如何辅导孩子练棋,也是教孩子学棋的一个重大课题。不论学哪种棋,老师在课堂讲课的时间一般每周一次也就几个小时。而花大量的时间,是在练棋上。所以在学棋整个过程中练棋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问题非常明显,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不练,等于零。手筋,死活,官子这些技巧不练不行。有的学生光上课,不练或练的太少是不会有什么进步的。怎么练棋?围棋是一门古老的中国文化,非常深奥,对孩子来说,领悟难,掌握更难。那么让家长辅导好不好呢,也不容易。对于一部分负责的家长,孩子学棋等于大人学棋,因为多数家长都不懂围棋。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如果一滴都没有,怎么辅导孩子呢!
我从事围棋教学多年。深感南昌围棋的普及远不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把一个孩子从懵懂带到业余2段以上。是很不容易的。绝大多数的孩子在期间能感受到围棋带给他们的乐趣,收获一些玩伴。学会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一些做人的礼仪等等。已经是收获了。最后借用一句在台湾棋界流行的宣传语;
“学围棋的小孩不会变坏,学围棋的商人会做生意,学围棋的老人不会变痴呆。”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会下棋的家长就这个问题经常感到困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的看法。
1.多输,少赢。家长在跟孩子下棋时一定要多输棋,让孩子高兴,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2.不要期望值太高。订一个适合孩子的短期目标,实现了再订一个目标。比如追赶同班的比他水平高一点的孩子。
3.少批评、多夸奖。不要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目标要求孩子,要切合小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要求、帮助他,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下出的好棋给予夸奖、鼓励,少指责孩子的不足。在跟孩子下棋时,少讲解,多夸奖。即使讲解,一盘棋也不要讲得太多,找出几个问题(一般不要超过三个问题),盘后讲解。
4.多与教棋老师交流、沟通。您可能棋下得很好,但您不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对如何教棋不一定了解很多。多与老师沟通,在老师的指导下回家指导孩子,这样您可能找到更适合您指导孩子的方法。
5.监督指导孩子的作业。在家里可以多给孩子留点作业,最好是手筋、死活方面的题多做一
10.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假想伙伴” 篇十
孩子的世界最简单也最缤纷多彩,未来与好奇让他们的想象空间不断膨胀。他们会告诉你小白兔会说话,苹果会痛,太阳公公会懒床,乌云阿姨会生气;甚至他们会指着身边的空气很认真地给你介绍“妈妈,她叫妮妮,我新交的好朋友!”
冬冬最近吃饭前总自言自语:“奇奇,妈妈叫我吃饭了,我们一会再玩,你乖乖地呆在这儿。”冬冬平时一个人也能玩得很高兴,有时候她一个人拿着几个娃娃,“这是大灰狼,这是小红帽,这是外婆……,奇奇你是大灰狼,我是小红帽哦!”“奇奇你不能这样,大灰狼是坏人。”“奇奇,你不听话会被奶奶骂的哦。”
宝宝需要隐形朋友
像冬冬这样拥有假想伙伴的宝宝越来越多。美国心理学家发现,63%的7岁以下的儿童都曾有假想玩伴。
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玩伴越来越少,3岁左右的宝宝,大多会假想出一个或者几个小伙伴陪在他身边,陪他玩耍,陪他讲话。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需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完全正常的,这是一种健康的行为,有利于宝宝的精神与情感的发展。
他们的假想伙伴也许是一只玩具熊,一条小金鱼,一个小枕头,甚至是他头脑中的一个小精灵,一只小魔兽,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玩伴在他们的身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当生活中出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时,例如宝宝感到委屈、害怕、压力大、不安、或孤独时,他们就会开始寻找和创造这些假想伙伴,而这些伙伴会慢慢成为宝宝们的情感依赖,他们会和它小声说话,谈生活,谈心情,喂他们吃饭,给他们盖被子。
当然,这种隐形朋友不会一直存在,随着宝宝年龄增加,孩子会学着分清幻想与现实,这些朋友也会自然消失。但孩子的这些臆造恰恰反应了他们内心最迫切的需要,父母不妨耐心观察你的宝宝,从他和“伙伴”的交谈和游戏中理解宝宝的需要,分担宝宝的烦恼。
隐形朋友,孩子的好帮手
这些陪伴在宝宝身边的隐形伙伴就如一面镜子,父母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宝宝的需要,而宝宝通过这面镜子可以自我释放,自我肯定。
宝宝想要告诉你……
晴晴暑假在爷爷家学习画画,爷爷是一个很严格的老人,晴晴学得心惊胆跳,害怕犯错。有一次妈妈听到爷爷严厉地责备她:“晴晴什么时候学会说谎的?哪里有什么红红。”“确实是红红干的,”晴晴仍然低声反驳。后来奶奶告诉晴晴妈,晴晴最近犯错了总推给红红,而家的附近根本没有一个叫红红的小朋友。
其实红红就是晴晴假想的伙伴,爷爷过高的要求,使得她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中,红红的出现可以替自己分担“罪责”,同时减轻自己的罪恶感。红红其实是晴晴精神压力的体现,晴晴希望藉此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加以调整。
妈妈应该安排时间跟晴晴聊天,聆听她的烦恼,并把信息反馈给爷爷,让爷爷改变教导的方式。同时该好好利用孩子的假想伙伴,例如妈妈可以告诉晴晴:“晴晴是大姐姐,要告诉红红以后不能再乱画啊!”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责任感,慢慢地改掉“说谎”的习惯,多给予理解与包容,假想伙伴就会自然消失。
父母应该记住假想伙伴不会无缘无故就出现,一旦出现了,父母们该当心,应该找找原因,看宝宝是否有什么情感需要没得到满足?
助宝宝轻松面对真实人际
“当当,早上好!”
“当当,别人送你礼物,你要说谢谢哦!”
“当当,现在是你不对,老师说做错了事情,要跟别人说对不起的。”玲玲总是一副大姐姐的模样告诉当当(她的洋娃娃)很多道理。
通过与假想玩伴玩耍,宝宝能将自己所了解的人际互动模式,如新学会的语言和交际技巧,在这个过程中预演和练习。如此一来,可以减轻孩子内心的孤独,同时缓解在现实中和同伴交往的矛盾。父母如能参与其中,更能潜移默化中给宝宝良好的建议与引导。
助宝宝寻找自己
“胖胖,我今天不开心,强强说我胖,不跟我玩。”
“康康才不胖呢,是强壮,强强不是好孩子。”
“妈妈也这么说的。那是强强不对?”
“当然啦,康康别理他。”
“恩,我们都不跟他玩。”
康康回来后,就和小企鹅胖胖聊起天来了,把委屈与不满的情绪发泄了出来,并且通过与胖胖的交谈中自愈,肯定自我。宝宝在与假想伙伴的交往中,他需要扮演很多角色,自己,他人,好人,坏人,乐观的人,悲观的人,而在这个角色转换以及自我的思考中,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的不同方面,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尊重宝宝创造的幻想世界
那么对于宝宝的假想伙伴,父母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直面孩子,而非假想玩伴
父母一定要理解宝宝的这种需要,不要对他们过于干涉,不要尝试去否定他们虚构的伙伴。但是必须要孩子明确一点,除了宝宝自己,别人是无法看得见假想伙伴,听得见他们说话,这个伙伴只对你的孩子存在,保留他独享这份神秘快乐的权利。
尽管孩子已把小玩伴介绍给你了,你也要注意坚持直接和孩子交谈,让孩子为你传话或执行就好了。例如你可以说:“宝贝,你和勤勤一起收拾一下地上的玩具,好吗?”
真实玩伴替代假想伙伴
11.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 篇十一
对于青少年期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都看成是消极的东西,初中少年的“反抗性”实质上是初中生开始的独立性这个少年期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正是这种“反抗性”推动着他们从童年期的依赖性中解脱出来。作为父母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把青少年期的“反抗性”作为一种积极因素,正视它、满足他们独立的要求,才能使教育走在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促进初中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如果把青少年期的“反抗性”视为消极的危险因素,而予以防范、压抑,不仅会招致初中学生更大的反抗,使青少年子女与自己关系紧张,还会阻碍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十四五岁孩子是独立意识最强的时候,喜欢自己做主,喜欢斤斤计较,喜欢自爱自怜,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坏话,而且情感丰富,情绪波动。所以,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1.家长要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同时,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此外,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如果我们真正去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你会发现,其实叛逆的他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不可以亲近。如果我们撒下宽容的阳光,一定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阴影。如果我们设置激励的磐石,一定能激起他们生命的浪花;如果我们播下爱心的种子,一定能收获满园的芬芳。让我们能真正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伴着他们顺利走
过自己的心理逆反期。2.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的态度。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3.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
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4.家长要学会平等的面对孩子
家长平等地对待孩子,把他们当作大人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遇到任何情况,都有与孩子协商解决,以理服人。不然高高再上的你不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得不到认可,你就别想知道他们的心事。不知道他们的心事就很难对症下药,那样的话育的效果就低了。5.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
父母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比。其实这是个错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做一个独立的自我。更切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那样会残忍地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怎么知道哪个孩子的未来更灿烂呢?如果家长非要比较,那就“竖比”,也就是把孩子与自身相比,看看是否在进步。6.让孩子了解叛逆的特征
让孩子明白:叛逆其实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其实叛逆的性格也不是不好,不过要学会控制自己,能够反驳大人,证明你已经长大了,但是大人的教诲还是应该听的。当然也应该告诉她叛逆的缺点和优点,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每人都有这个时候,只是有人脾气温和些,有人脾气暴躁些。如果我们家长或是老师都能正确引导,相信厌学,逃学的问题孩子就会少很多.7.家长学会倾听 孩子善于交流 歌德曾说:“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认真对待别人叙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其实叛逆的孩子不喜欢别人的唠叨。但是他们自己却喜欢向人倾吐自己的心事。我们要平心静气的当个听众,孩子需要倾诉,那样会分散他们心中的委屈,烦恼。最好是非正式倾听,如:可以跟孩子去野外散步,或是跟孩子一起运动,那样彼此感觉会很轻松。倾听中可以疏导孩子们的心理压力,正确引导他们的对异性的朦胧情感。切记辱骂孩子。
8.家长要合理地处置自己的情绪
针对逆反期的孩子,家长需要首先反思,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孩子是否拥有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和相对自由的个性空间?子是否能够从你这里得到尊重、平等和信任?如果你的回答是否,那么,请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无条件地悦纳你的孩子!因为家长只有悦纳孩子,孩子才可能接纳家长,力从来都是
相互的。
12.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 篇十二
1、关于如何说
景万象老师先从人脑如何接收信息的科学角度阐述了人的五官是如何从外界接受信息,然后又经过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的信念和价值观)过滤,最后反应在语言,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等的外在别人可以接收到的信息。潜意识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背后操纵的神奇之手,其中有一条尤为重要:人们的潜意识不懂接收否定性的词语,需要对方作出明确的指令。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忽然接到电话要出门办事,也许就会对在家的孩子说:“女儿啊,我现在要出门了,你不要看电视,也不要出去玩啊。”那孩子听到了会做什么?也许本来就没想要看电视或出去玩,听妈妈一说。反而被提醒了:对呀,我还可以看电视或出去玩啊。所以我们常常会纳闷:我不是叫他不要这样做了吗?怎么反而这样做了呢?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我不要你做什么。你却偏偏做了什么”所以我们在课程中着重做了这方面的练习:
将没有意义的句子更正:
无意义的句子 正确的句子
孩子,不要害怕 孩子,放松点
孩子,不要胆小 孩子,勇敢点
孩子,不要想着失败 孩子,想象你将来成功的样子
不要自由散漫 要认真
在课堂里老师用重编程序的理念教家长如何写“小鱼”。有些家长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方法,一方面感到很新奇,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从来没给过孩子的肯定的“小鱼”而后悔、后怕、自责。
苏女士分享: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课,我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肯定过孩子,昨天回家后我试着找了女儿的优点,才发现原来我的女儿也是很优秀的。而且自从我发现了女儿的优点后我就发现老公对女儿的态度也有了好的转变------(说着眼里涌上了泪花)
在如何说的环节中有一条是如何说给孩子听:说什么-说事实,说自己看到事实后的感受与信念价值观,同时看到事实背后孩子的信念、价值观和内在需要。“当我看到(听到,想到)------我觉的(感到,认为)------因为你需要(想要,看重,喜欢)------所以你希望(要求)------
在课程里有位19岁高三孩子的父亲尤先生,对孩子周末在家不做作业,一直从客厅到卧室晃来晃去的现象有一份不舒服的情绪反应,也有一些应对的方式。
我们在课程里做了现场的演练:当客串的小演员作为尤先生的儿子在“客厅”到“卧室”不断的晃动的时候,在“看电视”的老爸-尤先生发话了:“ 儿子,你怎么一天到晚晃来晃去。作业做完没有?”儿子就不理他。后来用了我们课程中的如何说的语言架构“儿子,我看到你在客厅与卧室之间晃了有十几分钟了,我觉的你可能有些事情,需要我帮忙
吗?同时我看你晃我也有些头晕了,所以请你坐下来好吗?” 之后采访儿子的扮演者—10岁的小姑娘:“孩子,刚才爸爸两次对你说话的方式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一次?”“我喜欢第二次,第一次的感觉爸爸像个恶魔,第二次是感觉很温馨,很舒服,所以我也愿意听他的话。”
2、关于如何听
老师在课程里讲了:听什么-听事实,听情绪,听信念价值观,听需要,其中身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我们要和孩子同频,包括身体姿势、语气语调、情绪同频。然后运用先跟后带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下面是课堂的实际练习:
在课堂里有一位孩子的爸爸陆先生,他的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同学打了,我们就这事和他在现场进行了模拟练习。运用如何听如何说的方式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儿子捂着额头开门回家,重重的关上门:“老爸,我回来了!”
陆先生:“儿子,怎么了。你的头怎么回事?”
儿子:“老爸,我被人打了,真气人,我的同学打不过我,就到校外找了外面的青年合伙把我揍了一顿,气死我了!”
陆先生:“是很气人,儿子你想怎么样?老爸也找人把他打一顿?”
儿子:“好啊,是要把他们打一顿,出出气。”
陆先生:“好,我们找人打他们一顿,你想怎么样出气?把他打的半死?头破血流?”
儿子开始陷入思考,过会说:“还是不要吧,这样做也许后果会很严重。”
陆先生:“儿子,看来你也是个会思考的人,也能在做事情想到事情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我知道你受了伤,你也许需要的是公平和尊重。那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公平与尊重呢?”
儿子:“看来,可以告诉老师。”
陆先生:“嗯,很好,看看还有什么方法?”
儿子:“可以找个时间地点找他谈谈。”
陆先生:“很好,还有呢?”------
3、如何做的环节
景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到家长非常实用的理念和技巧:(1)永远先看到人,人永远是被接受和肯定的。(2)以支持到孩子为最终目标(耐心,从孩子的角度看,发掘正面动机)。(3)创造沟通的环境。(4)如何批评,如何肯定。
当我们回家看到孩子把家里满地的玩具,我们在推门而入后会说些什么呢?如果说“啊,地上怎么到处都是玩具呢,赶紧把它们收好!”听到这样的话,孩子的反应会是怎样呢?-相反换一种沟通方法说话孩子的反应又会怎样呢?这些在课程里老师都给出了详细的方法。
在课程里我们学到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孩子,然后才是耐心的听孩子说,同时观察他的语言和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用NLP的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身体是要和孩子在同侧的,“孩子,我们来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这样孩子会觉得:妈妈或爸爸与我是站在一起的,是为了帮助我改正错误了。因为我们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本身我们是完完全全的接受的。这时候大家想想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又有谁会拒绝他人的尊重和肯定的建议呢? 总结:(1)控制孩子的情绪,先改变自己的情绪
(2)改变孩子的现在,先调整家长的现状
(3)培育孩子的未来,先孕育孩子的身心
(4)关注孩子的成绩,先关爱孩子的整体
(5)渴望孩子的成就,先成就自己的成长
我个人认为人生的长河中,有些事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亲爱的家长们,是时候该问问自己了„„ 具体方法/步骤
1.理解孩子,教其正确对待
家长爱孩子的心都一样,为什么有的家长能跟孩子和谐相处,情同知己,有的却水火不容、形同陌路。面对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要有心理准备,与其临风建屋,不如未雨绸缪。首先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特点,才能知道孩子叛逆的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会发生变化,家长对孩子的变化要理解,并指导正确对待。女生第一次来例假、男生第一次遗精,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说:“恭喜你!你长大了。”
“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身体发育特点,家长与其担心、制止男女生直接的交往,不如直接跟孩子谈“如何正确地和异性同学交往”。这样做是要孩子通过正规的渠道了解相关知识,而不是抱着好奇心从一些不健康的渠道去了解。2.学会与孩子沟通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不喜欢被人命令。这个时期,家长要学会跟孩子沟通。
第一,尊重孩子,平等交流。家长要学会跟孩子聊天,不要认为孩子的世界很幼稚,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论孩子说什么,最好表现出很感兴趣,这样孩子才有跟你交谈的欲望。
有些家长很忙,甚至没有时间跟孩子聊聊天。其实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采取留言板、网络、电话等。但千万不能因为忙而不跟孩子交流。
第二,利用赞美,缩短心理距离。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如看孩子成绩单时,不要只盯着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从优点看起。如孩子数学考得不好,语文考得好。可以说:“这次语文考得不错。”这时孩子自己会明白,这是说:“数学没有考好。”但如果说“怎么搞的,数学考得这么差!”这会打击孩子自信,也不利于亲子交流。3.要向孩子“索爱”
不少家长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这时,家长们的爱就会贬值,孩子们会觉得父母的爱是应该的。要向孩子索爱,让孩子学会感恩。
过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饭桌上给自己夹菜就会感动万分,其实家长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俗话说“聪明妈妈会撒娇”,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的不容易,也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点,孩子自然也会多回报一些。重视孩子对家长的要求
13.如何对待孩子说脏话? 篇十三
类似这位家长的苦恼,想必还有不少父母在体会着,我们必须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骂人的行为,才能对症下药。
分析起来,孩子有骂人的行为,不外乎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1.受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幼儿期是人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听觉和言语器官发育逐渐完善,他们能够在正常生活的语言交往中,通过模仿,学习和掌握比较多的语调和发音,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是外界环境不良,孩子难免会受到影响。
2.好奇心。孩子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别人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什么,是孩子的普遍心理,他们并没有什么是非观念。
3.自我意识受到压制。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由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会有所不从或不听吩咐,发展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这时候是孩子独立意识非常强烈的一个时期,但是父母不明白这一点,孩子不听话时,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这种自我意识强行压制了回去,这样孩子也不自觉地学会用说脏话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快,以满足自己强大、不可侵犯的自我意识。
4.被迫骂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发生了矛盾,以牙还牙;受了欺负,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由于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对待孩子说脏话的现象应多角度来看。首先,看他是常说还是偶尔说;其次,其说的“脏话”“脏”到什么程度;三是所说脏话是属于一时的自我渲泄还是恶意中伤。不要把孩子说脏话与“素质低”“没教养”不加分析地划等号。如果是偶尔说说或是自我宣泄,不是特别严重,家长也没有必要将之视为洪水猛兽,但是也别掉以轻心,在此给家长提出如下对策。
对策1 告诉孩子为何是“脏”话?家长要尽量让孩子理解,这些粗俗不雅的语言传达着什么侮辱的意味,为何不被大家接受,也让孩子体会,接收到这样信息的人是如何感受不被尊重的。只要能耐心向孩子说明,孩子就会信服你。
对策2 教会孩子应该怎么说。孩子说脏话的动机,不论因为好玩、习惯,还是为了表达负面情绪,家长都应悉心引导孩子,教孩子换个说法试试看。随时提醒孩子,告诉他能克制自己不说那些不好听的话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对策3 冷静对待。其实,孩子的脏话往往并不“脏”,也就是,只有“脏”的形式,而不包含“脏”的道德实质。因此,父母不必过分大惊小怪,只要在预防和引导方面双管齐下就可以了。
对策4 检查自身的语言。大人们应该随时注意、提醒自己,不给孩子树立说“脏话”的榜样。
14.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 篇十四
“别提了,老师喜欢有钱人,我们这些穷人,就只能站到最后面了!”我和孩子的妈妈都瞪大了眼睛“不会吧?”
“真的,没骗你!”接着,小男孩拿着照片跟我们煞有介事地介绍了起来:
跟老师站一起的是班里最有钱的,经常拿着一袋神秘东西送给老师,老师最喜欢找他聊天;站在中间一排的,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比较有钱,有些当官的、有些开店的;站最后一排的都是穷的,左边第一个,上周没报兴趣班,老师不喜欢她了;站在最后一排的右边那个,他爸爸是炒菜的,老师觉得他身上老是有股油烟味道,从来没跟他说话;我旁边那个,经常穿破洞的衣服,老师叫他小乞丐;还有这个,老师叫交钱经常没交,老师非常讨厌她……
不知道孩子说的话是真还是假,孩子的妈妈听完后一声不吭,估计她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但后来也释然了,对孩子说:“儿子,不论老师怎么样对待你,只要认真学习、不捣蛋,老师也绝对不会为难你;另外,无论如何,我们要做到尊敬老师,这样的话以后不能再说了!”
我觉得这位妈妈的处理方法非常好。老师也是人,人性的所有弱点,老师当然也会有。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老师即使嫌贫爱富、喜欢那些跟自己比较亲近的家长的孩子、疼爱乖巧伶俐的小朋友,也是非常正常。
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
1、孩子们的话,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要相信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是疼爱每一个孩子的;
2、如果证实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家长不要动怒,不能指责老师,更不要找园长告状,因为老师们也是有情绪的,但可以尝试跟老师适当沟通;
15.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犯的错误 篇十五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16.如何对待新入园哭闹的孩子 篇十六
【关键词】新入园;新生;哭闹;策略
作为幼儿教师,该怎样尽快安抚幼儿的情绪,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通过多年的幼教工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孩子不同哭闹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野蛮冲动型
这样的孩子哭的声音很大,哭声中往往伴随着叫声,边哭边叫,时而也会在地上打滚。这类孩子大多是个性外向,平时任性、家中溺爱的孩子。环境的突然变化,要离开了“呵护有佳”的家长,他们感到非常不适应,因此甚至会对老师“拳打脚踢”,也经常会。他们通常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一些好玩的玩具和游戏一般能够吸引他们,尤其是户外游戏时,他们基本可以停止哭闹。
(1)哭闹的特别厉害的幼儿可以有一个教师暂时带离集体,以免造成对其他孩子的情绪上的影响。
(2)以好玩的玩具吸引他们,老师边玩,便自言自语“真好玩”“它还会唱歌的”。
(3)待情绪稍有稳定的时候提醒进一步的要求,如:“你不哭我们就到外面去玩”,“你想玩滑滑梯吗?不哭了我们就去玩”“不哭了,老师就给妈妈打电话”,但是老师给孩子的承诺一定要是切合实际的,答应孩子就要做的,不然孩子将不再相信你。
(4)当老师被打疼时,要马上告诉孩子自己很疼,要孩子帮自己揉揉,这样一来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二来也能使孩子知道这种方式是不对的。
(5)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张粘纸进行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二、难舍难分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每天最痛苦的是早晨来园后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有的还甚至拉住父母,勾住父母的脖子怎么也不愿意下地。一旦家长离开了,他们会更大声的哭,一般哭的时间不会很长,往往在家长离开后一会儿能停止哭闹。
(1)及时和家长联系,取得配合,希望家长送幼儿来园时不要在班级里逗留时间太长,时间越来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哭闹。
(2)带幼儿去照镜子。“哎呀!这是谁呀?谁在哭呀?真难看!”“***笑嘻嘻的脸很好看的,老师喜欢”。
(3)看看爸爸妈妈的照片,缓解离开家长的焦虑。
(4)用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吸引幼儿。
(5)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三、唠唠叨叨性
有些孩子在入园后,情绪不稳定,虽然所表现出来的哭闹并不是十分厉害,但是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我要回家”、“我要打电话”、“我要妈妈”……,他们的哭经常是断断续续的,有的也会在特定的时段,如:点心、午餐时,午睡时。通常这些时段所进行的活动是他们不喜欢的,或是在家中都是由家长包办的。
(1)耐心、认真的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唠叨,并给与回应,如“好的,你先去玩,我打电话叫妈妈来带你来接你”,又如:“娃娃家有电话,你自己给妈妈打个电话”
(2)在孩子觉得有困难的生活活动中,给予孩子一地定帮助,如:喂孩子吃饭,暂时允许挑食,午睡时拍一拍,帮助孩子入睡。
(3)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四、轻声抽泣性
轻声抽泣型的孩子大多都是个性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轻声抽泣,不和其他小朋友讲话,也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也有的孩子一直拿着自己的“依恋物”。
(1)多和幼儿进行交流,可以多抱抱这样的孩子。消除孩子对老师的陌生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
(2)老师主动和幼儿一起玩,教他玩幼儿园的玩具,使其将注意力逐步转到幼儿园的玩具。
(3)暂时允许他们拿着自己的依恋物,但要尝试逐步减少拿依恋物的时间。
(4)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五、不声不响型
这样的孩子不哭,不闹,不讲话,不游戏,似乎是与世隔绝的,有的时候容易被老师忽视。但是有时也会拒绝吃饭、拒绝睡觉,这时候才会引起老师注意。
(1)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请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允许孩子有情感上的发泄。
(2)和孩子多沟通,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哭。
(3)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允许他暂时不参加游戏,但是,老师可以带着他四处走走,边走边说“他们在玩什么?”“真好玩”。然后慢慢过渡到和老师一起玩,再到自己玩。
(4)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以上的这些策略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了,有时这些方法也是互相通用的。由于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其次要用最温柔、最亲切的语言劝导幼儿。教师应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并在其行动中尽量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推荐阅读:
如何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10-18
如何对待教师的批评09-17
如何对待差生的问题11-07
如何正确对待暑假作业06-16
如何对待个别问题学生11-02
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教案-如何对待压力09-09
教育随笔:家长,请正确对待与孩子的冲突06-19
教育笔记: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08-04
正确的对待体罚学生07-30
对待困难的励志名言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