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

2024-10-11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1.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一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65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探索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发展数感,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米。

2.填空: 中有()个,3个 是()。

3.把6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

4.改第3题为:“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即例1)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师:有什么问题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够很快地说出答案了!

(分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环节第1、2两题的复习意在巩固分数的意义,第3题复习除法的数量关系。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一)探索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1(即复习4):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

1.师引导:根据除法的意义,我们列出了算式“1÷3”,这个算式除不尽,得不到整数商,依题意并联系分数的意义,你能想到等于几吗?

2.学生互相交流补充,得出:1÷3=。教师随机出示下图,加深理解。

(分析:例1由复习中的第3题改编而来,学生很快类推出除法算式。在前几节课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比较熟悉,会很顺利地联想到分数的意义。所以例1没有让学生操作,只是用多媒体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块饼的 就是 块。这样,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从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入手,先从直观上初步建立起分数与除法的相等关系,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二)探索把多个物体“平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1.列式:让学生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猜一猜:让学生先猜一猜每人分到的是:A.半块;B.半块多;C.一块。

3.分一分:究竟是多少块呢?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分一分。

(1)充分交流、展示学生的想法与做法(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方法一:一块一块分,每分一块,每人分得,分完后,每人得到3个 块。

方法二:一块一块分,把每块饼平均分成4份,共12份,每人分到3份。

方法三:三块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1份。

(2)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分法之间的联系。

先理解方法二,把每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块?(块)。每人分到3份,也就是分到3个 块。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是类似的,都是一块一块地分,每人共分到3个 块。(演示下图)

方法三把三块饼摞在一起,也就是把三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它的1份,也就是3块饼的。(演示下图)

(3)小结并质疑:从分饼的过程看,我们得到两种分法,即把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人得到3个 块;把三块饼合在一起分,每人分到3块饼的。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到的结果一样吗?把各小组分到的结果拼在一起,看看是多少。

(4)学生操作汇报(配合课件动态演示),得到3个 是 块,3块的 也是 块。也就是3÷4=(块)。

(分析: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学生容易理解,但计算结果为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为此,安排了“两段式”的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充分交流、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商的由来。第一段是“分饼”的操作。先让学生自主操作,然后全班交流,配合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不同的分法得到两个结果:每人分得3个 块与3块的。第二段是“拼饼”的操作。通过“拼”,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操作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块,理解不同分法之间的联系。学生操作后,教师给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并辅以课件演示。通过展示分饼结果和“拼饼”过程,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与分析,从而深刻地认识到 不仅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从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4.想象延伸。

(1)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块?先想象分饼的过程,再说出分的结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再分一分。)

(2)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再次强调:1块的 就是2块的,也就是 块。所以2÷3=(块)。

5.类比推理: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直接说出得数,并口头解释原由。)

(分析:学生的认知需要经历行为表征――表象表征――符号表征这三个阶段。这个环节,在上一环节借助学具分饼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想象分的过程写出得数――直接写出得数”两个层次,层层递进,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具体的实物操作,引导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实质进行内化,为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好认知基础。)

(三)总结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类推。

师:我们通过分饼活动,得到了以下几个等式:

1÷4=(块)

3÷4=(块)

2÷3=(块)

5÷8=(块)

观察这些算式,谁能很快说出:7÷11=?

像这样的式子你能再说几个吗?说得完吗?思考:用一个式子把它们的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可能出现:

被除数÷除数=

a÷b=

师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点明课题)。

3.师:这里的a、b可以是任意数吗?(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板书:b≠0。如果学生提出a、b是小数、分数可以吗?教师可以解释,像0.7÷2= 等式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两个数相除都可以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4.师:分数与除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

小组议一议再全班交流,明确:分数是一种数,也可以表示两数相除;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析:在上一环节理解除法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特殊例子类推出一般情况,为抽象、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经历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由于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学过,所以本环节放手让学生根据已获得的多个算式,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老师的点拨、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表达式的深入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略)

(设计意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分数意义的拓展,掌握本知识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整数除法经常得不到整数商,学习了本课,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拓展了除法运算,它也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化成整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让学生记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不难,而理解算理是一大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更多地关注过程。从复习铺垫――例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例2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总结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都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分饼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与探索活动;学生的交流、多媒体动态演示的强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审思自己的操作;对比同伴的思考,从而发现、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正让学生在操作中化解难点,在交流中丰富认知,在讨论中提升认识,在类比中发展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过程与评析:

案例一:整数除法的意义

师: (出示例1) 上周末, 老师在超市买了3盒水果糖, 每盒水果糖重100克, 3盒有多重?

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算式:100×3=300 (克) 。

师:根据100×3=300 (克) , 请改编成两道整数除法算式及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 汇报结果。

生:小组合作完成变式, 汇报结果。

师: (展示学生改编的问题及变式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 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即分数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评析:“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案例中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 直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引入课题, 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二:分数除以整数

小组讨论: (1) 从折纸实验和计算来看, 你发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2) 整数可以为0吗?

小组汇报:

最后, 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算理, 四人小组比较以上两种方法。

生: (通过折纸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

生:汇报结果。

师:通过比较算式,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案例三:一个数除以分数

生:已知小明和小红各自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

师:问题求什么?

生:求谁走的快些?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生:就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教师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汇报展示成果, 教师课件展示:

师生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分数, 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评析:案例三, 教师仍采取了“放”的形式, 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 团结协作, 尝试解决, 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 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评:这是王庆书老师开展“小团队计算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教学案例, 这一案例的教学亮点主要有:

1.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本案例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直观。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对于顺利开展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来说, 是非常必要的。案例中, 教师通过改编除法问题, 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等实际操作, 直观地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三个问题。

3.在观察、对比中感悟。

3.再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篇三

学生根据平均分正确列出了除法算式,得到了结果。于是,我继续提问:“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求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月饼数的算式1÷4。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如果从分数的角度去考虑,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把一块月饼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块)我继续启发:“那1÷4表示什么呢?”从而总结概括出1÷4=1/4,进而得到初步的认识:一个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两个自然数相除的商,即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1÷4=1/4(块)月饼。

进入例2的教学:“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根据除法的意义,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月饼数,学生列式为3÷4。“那3÷4的商应是多少呢?”我让学生拿出三个圆片,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去分一分。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出现了以下三种分法。

第一种

把三块月饼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即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也就是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二种

把三块月饼摞在一起,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三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也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三种

把每块月饼都平均分成四份,从每块月饼中取出一份,共取出3份,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剩下的三个四分之一块分给一个小朋友,他也得到了四分之三块。因此,四个小朋友每人都得到了四分之三块月饼。

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时,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与激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思维形式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继续引导:“3÷4=3/4(块),通过观察算式,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通过对分数各部分名称和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与比较,得出了正确答案。

我想: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应该多放手,让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四

作者 刘璐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3÷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来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来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3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3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对3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

(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3次,就得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

(二):把三个圆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得到3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3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3÷4用分数四分之三来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

(三):3除以4得0.75,0.75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 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来的重要的多!

作者简介

5.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回忆: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学过了哪些运算?(加、减、乘、除)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的意义,那么分数的本质和我们学过的运算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问:对于3/4这个分数,你有哪些认识?

预设: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②分数单位是1/4,3个1/4就是3/4。

③这个分数比1少1/4。

2.激疑引新

过渡:分数在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请看,我们学校五年级同学前段时间春游了。午餐时间,同学们正在平均分饼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瞧!这里有四组同学,每组都是4个人,每个桌上都有一盒饼。那么,每人分得自己桌上饼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①每人都是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

②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分,每人分得这样的1份。

追问:既然这些小组分的都是总数的1/4,那每人分得的块数会一样多吗?

预设:①一样多。②不一样多。

过渡:到底是不是一样多,让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必要的复习,激活相关旧知,为新课学习做好迁移准备。然后借助简单的生活情境,在巩固学生对分数的“份数”定义认识的同时,结合单位“1”——饼的总数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总数与份数、每份数之间的关系,产生计算每个小组每人分得块数的需求,也为后面理清“每人分得多少块”和“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即“量”和“率”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形成概念

1.初步感知

提问:我们先打开第一个盒子,看每人分得多少块?你是怎么想?

交流:8÷4=2(块),把8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块。

提问:再打开第二个盒子。这时总数的1/4表示多少块呢?

交流:4÷4=1(块)

追问:为什么刚才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平均分)

过渡:原来我们要把这些饼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饼的块数÷人数=平均每人得到的块数)

提问:我们来打开第三个盒子,现在只有1块饼,你会列式吗?

交流:1÷4

追问:那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①0.25块。②1/4块。

过渡: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得到整数商,有时候不能得到整数商,于是就产生了小数和分数。

演示:让我们借助图形来验证一下。

演示

(板书:1块的1/4是1/4块)

追问:同学们刚才这三桌同学都在平均分饼,每人都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为什么有人分得2块,有人分得1块?有人分得1/4块呢?

小结:是呀,虽然都是总数的1/4,但是总量不同,每一份的具体块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从商是整数的除法,演变到商是几分之一的除法,学生通过已有的除法经验,不难想到计算的方法;而当总块数是1块饼的时候,学生也很容易从分数意义的角度,用除法推想出分得的结果。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在1÷4和1/4之间建立起相等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借助实物建立起1/4块的表象,同时渗透度量的思想,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孕伏。】

2.操作比较

提问:打开第四小组的盒子。盒子里有3块饼,还是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呢?可以怎样列式呢?

预设:3÷4

实验操作:能不能利用我们上面分一块饼的方法,用合适的数表达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的结果?

(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交流①:我们是一个一个分的。

(学生上台操作分饼)

追问:你是先得到什么再得到3/4块的?

(教具演示)

过渡:还有哪个组分的过程和他们不一样?

交流②:我们是3个饼叠在一起分的。

(学生操作演示)

回顾: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把几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人得到了这3块饼的1/4,那么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能把每人的1份拼在一起吗?现在知道3块饼的1/4也就是3/4块。

比较: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同学是一块一块分的,有同学是3块一起分的,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地方?哪一种分得更快一点呢?

(学生以4人为一组,讨论)

讲述: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我们可以用3÷4等于3/4块。

3.变式延伸

提问:假如第四组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你能算出现在第四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思考并交流:3÷5=3/5(块)

问:是不是真的等于3/5块呢?我们可以怎么验证?(在脑中分一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

延伸:如果3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呢?100个小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以及交流、讨论、汇报等数学活动,一方面可以理解分数是由多个分数单位合成的,另一方面也理解了两种分法的关系。同时从3/4到3/5再到3/7、3/8、3/100……一系列变式延伸,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分得的块数与饼的总量和人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已初步建立。】

4.勾连关系

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黑板上有这么多分数和除法算式,仔细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分数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

交流并翻转卡片得到板书:

追问:字母关系式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呢?(b不等于0)

联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指导除法的商都能用分数来表示,那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你更喜欢哪种?

小结:以前学习的整数除法的得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有时用整数简便,有时也用小数表示。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今天又一起研究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直观到抽象,从操作到想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有了前面慢节奏的初步感知和深入交流,才会为此环节建立真正的概念模型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对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练习应用,形成能力

1.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应用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反馈)

追问:在互化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后面一题为什么不用小数表示?

(看来分数有时能弥补小数的不足)

3.拓展练习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口述交流。)

追问:仔细观察这几题,你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知识。从数学问题到数量问题再到生活问题,层层递进。最后把前后知识勾连,形成知识体系。】

四、全课总结,感悟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

板书设计

总结: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除法的商,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像以前一样的整数或小数来表示,有时候可以用类似今天这样的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来表示。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联系板书内容)像这里的8/4块、1/4块……这样的分数表示的都是具体的数量(板书:数量),我们再来看,当平均分成4份时,每人分得1/4;那平均分成5份、7份呢?b份呢?像这里的1/4、1/5、1/7、1/b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板书:关系)。关于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应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教学点评

前不久,在苏州市吴中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独墅湖实验小学朱勤老师设计执教的这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其整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一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笔者观察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与教学设计意图,有如下三点体会:

1.注重数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

2022版数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并在“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提出“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第三学段的“内容要求”中则指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因此,本课可以看作是探索分数概念与除法运算本质上一致性的一次积极尝试。

经过了三年级两次认识分数,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系统教学分数知识的开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意义之后,首先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以及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对完善分数概念十分重要。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仅能把分数化成整数或小数,而且与除法意义有关的知识及其应用,就能向分数迁移。

朱老师把本课的两个例题进行了整体化设计。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展开,分别设计了四个小组进行分饼活动:从总量是8块、4块、1块、3块,分别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块。学生在用除法列式计算时,分别列出8÷4=2块,4÷4=1块,1÷4=1/4块,3÷4=3/4块。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和沟通旧知的过程中,逐渐把除法与分数建立起了内在联系。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2022版数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根据所学知识的属性与儿童认知的规律而展开的,因此绝不是某一种学习方式就能独霸天下。对于陈述性知识,应该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而程序性知识,则需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至于策略性知识,则需要充分进行体验与对比。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例题3,即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在例题2教学时,通过整体化情境设计和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除法与分数的基本模型(都是平均分,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因此学生列出除法算式3÷4并不困难,而难的是从操作中得到每份分得的饼是3/4块。朱老师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汇报思考过程时针对两种典型的分法:有的学生是1块1块地分,每次得到1/4块,3次分得3个1/4块,合起来是3/4块;有的学生把3块饼叠起来同时分,每人分得3块的1/4,合起来也是3/4块。然后再进行对比与勾连,体会除法式子与分数各部分的对应联系,感悟用除法计算与用分数表达的内在一致性。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性

2022版数学新课标已经发布,这标志着课堂教学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时代。在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有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数据意识、模型意识等方面。结合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运算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是一种看不见、带得走、用得上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无法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感悟,逐步生长出来。

6.《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前锋小学部 数学教师 任长雪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3.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表示的两种意义。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巩固分数的意义。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呢?不告诉你,我将把里面的东西作为本节课的奖品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奖品么?

师:如果盒子里边是四张饼我将它们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4÷2=2(个)

师:如果盒子里是一张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2=0.5(张)师:那如果把这一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呢?每个人应该分得多少呢?怎样列式?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板书:1÷3=1/3(张)(学生表述,教师计算机演示)师:强调当分数表示具体数量时后边需要加单位名称。小结:通过以上算式我们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商不仅可以用整数和小数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整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够知道在整数除法中,商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我能够知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猜测结果

师:那么如果盒子里边有四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人分得多少张呢?应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板书:3÷4=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每人分得多少张吗? 2.合作研究,验证结果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这一猜想。动手之前先看下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想一想你是怎样分的?

(2)动手拼一拼、剪一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操作 :拿出3张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用剪刀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

3.交流汇报,反思提炼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不同的分法。

师小结:我们再从屏幕上一起回顾刚才大家分圆的过程。(课件出示)

分法一:把3张饼一张一张地分,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每次分得1/4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1/4,就是3/4张;分法二:也可以把3张饼摞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都分得了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占三张饼的1/4,相当于一张饼的3/4就是3/4张。小结:所以3/4可以表示3张的1/4,也可以表示一张饼的3/4。

分法三: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分成2份,分给前两个人,每人分得这张饼的1/2,再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分给后两个人。每人分得这张饼的1/2。再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张饼的1/4,这张饼的1/2和这张饼的1/4和在一起就是这张饼的3/4,也就是3/4张。

4.深化研究(课件演示)

刚才大家研究了分圆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说出3÷5和3÷7的结果吗?(生:答3/

5、3/7)

5.对比观察,归纳总结

大家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么? 小结: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生答:b≠0.)分母为什么不为0?

通过我们的观察比较发现两个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分数能否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生:能)

刚才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分数与除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是分数不等于除法,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分数表示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四、检测反馈,掌握问题

1.口算:

7÷13=()/()

5/8=()÷()

()÷25= 24/25

9÷9=()/()

6÷4=()/()

n÷m=()/()(m≠0)2.小法官:

15÷16=15/16

16/13= 13÷16

把4块月饼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得4/5块。3.列式计算:

小明用15分钟走了3千米路,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7.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七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做好了准备。

本节课内容包括课本第28、29页例1和例2以及课本第32页练习八的1~4题。例1采用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例2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索学习,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我们设计了相应的微视频,通过对学生前置学习的指导,学生能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由于这是学生首次学习分数除法,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重视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交流合作,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在课堂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数学学习的态度。

●教学环境与准备

电子书包、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课前谈话:孩子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任务二。(如下页图1)

◇网络云平台显示学生完成的整体情况。

◇选择错误率较高的题,请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2.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同桌相互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如下页图2)

◇集体交流,指名一小组上台汇报。

◇对比分析: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尝试自学了例题,但是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乘法和除法算式之间的对比,以及整数运算和分数运算之间的对比,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集体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如图3)

1两种折纸方法与相应的算法。

a.4/(5)÷2=4÷2/(5)=2/(5)?,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5),就是2/(5)。

b.4/(5)÷2=4/(5)×1/(2)=?,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

2把4/(5)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5)的1/(3),也就是4/(5)×1/(3),4/(5)÷3=4/(5)×1/(3)=4/(15)。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折纸操作和计算”,数形结合使得抽象的算理更为直观,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教师追问: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是怎样想的?

◇对比提升:1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 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2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3除数可以为0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分子能被除数整除和不能整除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法。

4.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没有疑问?(预设问题:分数除以整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

5.拓展练习:闯关游戏

学生登录云空间,进行闯关游戏。(如下页图4)

设计意图:借助我校电子书包实验中的“云空间”平台,发布闯关游戏,学生可在平台上完成检测,便于及时反馈。

●教学反思

1.“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根据教材需要、学生学情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新课程改成的需要,在我校电子书包实验项目中,在云空间形成学习资源积淀,结合教师自身素养,将教学环境等要素进行最优化整合,突破了“辅助教学观”的局限,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成为校本资源建设生态化的途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工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引导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学科知识,形成自学能力。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刻不容缓。

2. “电子书包”改变学教方式

教学模式的改变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教师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供学生自学所需,课中学生用i Pad进行知识反馈,课后学生运用云空间进行知识检测和趣味练习。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以前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学生都是有备而来,由备教转向备学;以前主要是上课,现在则是教师与学生和互动讨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前:依托云空间这个平台,教师课前发布自学任务,学生在任务单的驱动下,自学相关知识,进行知识的探索之旅;针对教师发布的研讨问题进行网络交流和评价;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相互质疑和解答。

课中:发布练习,学生在“i Pad”上直接作答,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全体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后:发布作业,学生能根据反馈的结果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错误的题目都会有反馈和解释,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学生的错题会自动形成错题集,便于学生继续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所有的学习情况都有记录,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个别指导;同时家长也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对学生也是一种监督。

3.巧妙运用微视频,整合学习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法的算理比较抽象,而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学习的差异性,考虑到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难,设计了微视频。

8.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篇八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上一篇:我运动我快乐教后反思下一篇:论述饮食民俗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