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研究

2024-06-29

“教育全球化”研究(精选12篇)

1.“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一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把“教育全球化”现象概括为

A. 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B. 全球性教育现象

C. 全球教育

三大主要类型,在每一种类型中又进一步辨认出若干种典型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一梳理,原来纷繁复杂的“教育全球化”现象显示出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全球性”――与两个以上非特定国家相关,当然这是一种唯象的描述。“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追溯教育活动中“全球性”发展的历史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育全球化”的认识。

三、“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在“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之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因受到地理障碍的阻隔而处于各自独立的孤立发展状态,各国的教育也因此表现出广泛的差异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展、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教育体系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取长补短,显示出强烈的趋同性。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全球性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从而为“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对“教育全球化”历史进程的考察表明,构成“教育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一国教育体系的变迁,变迁的动力来之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变迁的基本方向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精英走向大众、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单一走向多元。与此同时,一国教育体系变迁的微观过程又与全球教育体系之间发生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由此逐渐形成了以一国教育体系的变迁与传导为演化动力的全球教育体系。

是否存在一个“全球教育体系”?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看法。反对者认为,不但不存在一个“全球教育体系”,甚至什么“西方教育体系”之类的跨国界概念也根本不存在,实际上存在的只是“美国教育体系”、“英国教育体系”、“法国教育体系”等等。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尽管国家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边界,一国之内的教育活动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也与他国有很大的差异,但这种表面上的差异并不能掩盖不同国家的教育活动在观念、内容、手段、技术、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基础,况且不同国家教育活动的相互影响已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这就好比我们不能因为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不同国家经济活动的差异性而否认全球经济体系的存在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否认“全球教育体系”的存在。显然,本文所持的是后一种观点。

在“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教育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三种主要的动力模式――“要素流动”、“模式复制”和“资源共享”,分别对应上面所说的三种主要的“教育全球化”现象。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动力模式,我们可将“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工业革命以前,“教育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要素流动”,可以称为“观念传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留学生成为一国教育体系和另一个教育体系相互作用的主要媒介,期间也还出现过一些频繁和规模较大的留学生交流现象,比如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末期以及中国的战国时期等,但由于这种交流始终停留在民间层次,故并没有对不同的教育体系的变迁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二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教育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模式复制”,可以称为“西方主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借助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功在全世界进行扩张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发展中国家竞相模仿的榜样,以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的现代西方教育制度也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法宝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发展史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二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09年12月23日报道,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 (OECD&CERI) 近期出版了《通往2030年的高等教育———第二卷:全球化》一书, 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现状, 预测了从现在到2030年之间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带来日益加速的知识流动、人才与资金的跨国合作和竞争。这些变化将对高等教育产生哪些机会与挑战?国家及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并从中受益?本书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综合性与结构化的视角。书中探讨了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教师和机构流动性方面的交叉议题, 以及提高教育水平和改善管理机制的问题, 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以及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最新情况。该书将中国与印度喻为“醒来的巨人”, 特别介绍了两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和未来发展趋势, 对欧洲博洛尼亚教育改革进程进行了反思。

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在2008年出版了《通往2030年的高等教育———第一卷:人口》, 该书重点关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老龄化问题及移民和少数群体情况。通过具体详实的数据显示人口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高等教育制度和机构产生了哪些影响———包括学生入学、教育程度、教学人员和政策选择等, 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应采取哪些措施抓住机遇, 面对挑战。

3.“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全球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75-02

作者简介:吴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我们得到了相关的教育、科技的支持,包括思想教育。但是,全球化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更多的其实是挑战。

随着西方意识文化的渗透、侵入以及演变的加剧,西方文化、思想逐渐消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意识文化的斗争中,作为思想灵活、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在社会以及网络的双重打击下,很容易在不良的社会现象面前,增加对思维的探索,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文化选择能力日渐薄弱,主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加,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价值取向的偏移、功利化的思想的加剧,都使得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发困难。面对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人们依赖虚拟世界的惯性越来越强劲的趋势,我们在现时的思想教育中,需要以构建更为严谨的思想教育体系来进行应对。

二、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所展现的弊端

1.思想教育工作的观念落后,不能够与时俱进

在现在的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顺应历史条件而变。传统的只针对目标培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教育体系,应该随着社会改变而发生改变,更需要向有所偏重、注重实效方面进行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要把“与时俱进”的思想作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发展特点,也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现在的高校教育中,单纯地注重应试教育、发展型教育,对于这种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都以忽略态度进行应对。在高校的教育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带来不少的障碍。许多高校依然沿用老方法、老路子的教学模式,不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要进行创新的模式改革。突出的是对现在的教育改革的搁置,以致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情况无法得到“因地制宜”的改革。因此,在现在的高校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看似有很大的改革力度,但面临现有的教育模式现状依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思想教育模式的单一和形式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应进行严格的划分以及规划,更多的是注重对思想、品质的养成,而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文化的传授。

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相关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单一式”的灌输模式。在教育中,只注重对学生统一化的管理教育,不强调实践教育;过分地强调在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只把工作做在台面上。在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在实践中则往往是虎头蛇尾。个别高校虽然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在活动中,往往只注重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场面建设,更多地忽略了在学生中需要形成的“隐形教育”,这就造就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形式替代内容、只注重表面的形式、轻视实际的效果。这种不良倾向,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应需要展现出的教育引导功能。

3.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在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其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客体,学生是思想教育的对象,不断地被动接受。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所听、所看到的知识与影响转化为自我教育,将教师传授的思想道德原则及相关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交换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在为学生服务,要灵活地开展指导活动,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的弱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采取对策,以创新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1.兼容并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有机结合

在现在的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世界经济体制的成熟进程加快。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东西方的关系中,都呈现出新的态势。高等教育的普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教育在此期间依然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在此形势下,高等院校不能拘于封锁制学习,应该把封锁改为开放,把高等教育置身于本土以及全球化的框架之中,利用全球化的机会,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在互相学习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不忘自身的特长,在学习他人之法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性,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要赋予民族性以新的形式,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从而真正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2.丰富教育形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通过正面的显性教育来教育学生,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甚为直接,短期内即可起作用。但是,由于其经常采取的方式是“灌输”教育,学生有时在被动接受时,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显性教育效果不明显时,就需要隐性教育来补充。尽管隐性教育所需时间较长,不会“立竿见影”,但由于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不自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因而效果持久,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在高校,我们除了进行政治形势报告、课堂教育等显性教育外,还要结合目前的网络、媒体、校园文化、环境熏等隐性教育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自身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全球化遍布全球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全球化中不变的政治立场,更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中发扬,在批判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面对全球化,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抓住机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放鸣.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邱仁富.论全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

[3]吴云.文化全球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惑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9,(24).

[4]肖旭.如何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国际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

[5]毕红梅.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4.全球化给教育带来什么 篇四

全球化能为教育的民主化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基本人权和社会公益的“全民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推动以及教育行政管理权限的下放,无疑是得力于全球化的力量。

全球化在保证政府指导作用的前提下,促进了市场力量在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供求关系的更好平衡,教育服务价值和智力财产的保护;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在打破贸易壁垒以后的价值体现;公平、公开竞争的引入,有利提高教育的效率、效益。

全球化意味着国家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职能的改变。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制订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制订国家学习课程标准,并通过必要的市场干预,纠正市场的缺陷。

全球化为WTO世贸组织规定的国际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市场,促进了学生、教师的国际流动。

全球化为国际间教育服务的“跨境支付”提供了有利环境。更多的亚洲学生可以在国内通过姐妹学校双边安排获得外国学位;电子学习机会可以藉由网上实践;通过国际公约可以互相承认学位和证书等。

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新的人才素质要求,提出了加速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及通晓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财会等方面高级经管人才的需求。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新生代学生具有创造性、批判性思考能力,具有企业精神、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5.“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五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狂潮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上:97亚洲经融风暴,使大量企业和银行因为被挤兑了大量美圆所以导致破产失业,经济下滑严重„„文化上:本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袭击,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消费观正在被改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今后的主人。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怎样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爱国教育

经济全球化的狂潮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上:97亚洲经融风暴,使大量企业和银行因为被挤兑了大量美圆所以导致破产失业,经济下滑严重。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又使中国大量企业和银行因为被挤兑了大量美圆所以导致破产失业,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文化上:本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袭击,大多中国人都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为自豪。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消费观正在被改变。很多年轻人过情人节不过七夕节,过感恩节不过中秋节。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只知追求财富,中华传统美德缺失,愈来愈浮躁,愈来愈功力。政治上:中国迅猛的崛起势头使美国对外战略从反恐转向防恐扩散与方大国崛起并重。日本更是紧张中国的壮大,近来对华滋事正是证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今后的主人。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怎样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怎样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素养?应对当前形势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首先要让我们大学生了解祖国的优良传统,秀美山川,让我们感受到国家的可爱,增强名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蒙恬北筑长城驱逐匈奴,杨家将舍生报国抗击大辽。岳武穆怒发冲冠北抗金国,戚继光训练海防赌机倭寇。郑成功进出闽赣收复台湾,林则徐力排众议虎门销烟。嗣同斩头而不退,秋瑾生亡而不屈,邱少云火烤而不移,董聪瑞骨碎而炸堡。他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爱国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面对祖国利益与自身利益冲突时用于放下自身利益,奉献国家的精神。虽然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舍生取义,但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仙天琼阁的武当,难识真面的庐山,气宇轩昂的黄果树瀑布,澄澈醇厚的中冷泉。秀美的山川使我们陶醉其中,增强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主动学习知识、提升自己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时,应该让我们认识到:现在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升自己能力,正是在报效祖国啊。当今社会,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

家抢占各种资源(包括能源、生存空间、环境资源、航空资源等)。如果没有掌握技术核心,没有自己的创造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获得应得的利润是根本不可能的。“目前中国电讯市场的90%,饮料市场的50%电梯市场的60%以及医药,轮船,橡胶,玻璃,彩色显像管等市场都不同程度的被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抢占。”所以,我国需要大批的科技创新人才投身国家科技建设。我们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就是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身为大学生还应该了解政治,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目前国际形式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朝鲜核武器、日本钓鱼岛、美韩联合军演。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大学生是否应该关心祖国命运,关注祖国动态呢?只有时时了解国际国内环境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反华势力利用。89**不正是大批大学生被反革命者利用,走上了错误道路。89**对各大高校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知名高校甚至是近几年才从打击中缓过神。痛心啊!大学生因为对政治的无知竟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再看前几天的钓鱼岛事件,某些高校大学生组织反日游行,抵制日货。如果他们懂得政治,懂得相信政府,懂得让政府解决外交问题。我想他们也不会做出如此冲动的举动。他们可曾想过,如此冲动的行为是否会被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利用,来污蔑中国,借口抵制中国呢?他们有没有想到也许日本就是要抓中国的把柄,在中国国内制造混乱呢?

大学生还应当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捍卫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胡耀邦同志指出:“中华各民族从建立同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的爱国传统。历史上的国家分裂,从来只是暂时的,从来是不得人心的,1国内从在的反华势力**集团与民运分子、台独势力、因而总是复归于统一。”○

内蒙古新疆外逃分裂分子相勾结,企图分裂祖国。“08年3月14日,藏独分子在西藏发动大规模打砸抢烧事件。共有18名无辜群众被残害致死,382名群众受伤(其中重伤58人),242名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在值勤中伤亡(其中牺牲1人、重伤23人)。”而事件正是发生在台湾大选前一周!台独势力更是妄图背离人民的意志,逆天而行,分裂中国。民运组织竭力使美国式的民主与自由纲领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目中,煽动中国国内矛盾,加深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有限度地制造国内混乱。身为大学生必须坚决反对这些反华势力,反对国家分裂。台湾问题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长久的问题,即使我们这一代不能收复台湾,我们至少要为下辈人完成祖国统一提供良好的条件!

主要参考书目

[1]齐振海,甘葆露,张民耕《爱国主义教育概论》1985年9月

[2]白景峰、李忠武《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库》1992年5月

6.“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六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最直观地从经济领域表现出来,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地球的面貌。我国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参与全球竞争的领域更广、层次更高、交流更频繁,这大大刺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冲动,从而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这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并将继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7.“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七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特点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要素流动等, 实现各国市场分工协作与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

2.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 自由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 为了实现经济贸易的自由化, 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改革, 努力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 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形式。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很多行业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不断提高, 由此推动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逐渐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生产体系, 各个国家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组成部分。 (3)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先行者,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对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作用日益深刻。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第一, 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使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观念进一步更新, 思维方式进一步拓展, 视野进一步开阔。全球竞争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第二, 经济全球化促进大学生的全球意识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善于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 重视全球问题, 突现全球意识、全球观念,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要求国际社会在全球问题的挑战面前同舟共济, 通力合作, 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进行全球治理。第三,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人们十分崇尚个性, 并鼓励个性充分发展, 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 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是不可少, 它已成为人们生存的一大特点。因此要求大学生在经济全球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知识, 做出新尝试, 并根据新情况调整旧有的观念。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第一, 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受到侵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向我国输入资本主义思想, 例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 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批判鉴别能力不强,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力诱惑, 他们往往迷失其中, 盲目效仿, 淡忘了脚踏实地、勤劳简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 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乘势而入, 同我国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 使我国价值观领域的多元性状况更加突出。因此大学生面对一时涌进的诸多良莠不齐的思潮他们感到困惑, 面对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第三,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意识形态也不断地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头脑中, 因此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 动摇了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全球化趋势为先导,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媒介。面对新的情况, 传统单一的“说教式”的灌输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相距甚远,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受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1. 适时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 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精神武器, 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核心, 深入开展正确的各种观念教育。 (3)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 并且能够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 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深入开展基本道德教育。 (4) 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努力建立常抓不懈和使大学生入脑入心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即将国家安全教育和与之相关的课程相结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第一, 要拓展当代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大学生必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了解国际时事、国际规则, 积极参与时事政治讨论, 正确地分析民族、国家、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 要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学习各种全球知识, 逐渐认识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命运的相关性, 珍惜各民族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 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反对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在全球化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发展人的主体性, 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主能力为主。为此, 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即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 从而养成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择善而从的能力。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基础上, 采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律性。 (2) 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体验生活, 增长知识, 增长才干。 (3)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育, 网络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首先, 可以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让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其次,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课堂,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最后, 要采用法律和政策等手段, 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控, 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深厚稳固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 对全球化有深刻的了解, 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其次, 网络时代,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 要不断地学习再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 在人格上、理论知识上影响学生。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影响加深, 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必须理清经济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必须积极研究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社会的转型期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摘要:当前,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部分大学生滑向消极的思想深渊。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栗宗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12-01.

[2]李红梅.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08, (10) .

[3]李海波.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 (6) .

[4]汪志强.全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1, (5) .

8.“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八

关键词:全球医学教育改革 生物医学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18-01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经历了三波大的改革。以科学课程设置为基础的第一波改革和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的第二波改革对全球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波改革肇端于21世纪初,提出以系统为中心,确立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要求[1]。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否接受第三波医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适应挑战?本文将在阐述国外最新进展基础上,分析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内容

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以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为推动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发布了《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

报告中,委员会强调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委员会诠释了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认为课程设置应该是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必备能力的手段,岗位胜任必备能力才是教学目标,应该是学习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而不是课程设置决定教学目标。委员会强调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学科导向的方法,体现高度个体化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委员会重视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原因在于卫生系统的转型使得跨学科教学和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医疗服务须要多方职业人员的共同合作,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作为一种指导性理念,旨在让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团队合作。此外,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和跨行业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上,还应延伸到课外,包括共同做志愿者、跨行业专题研讨会等;跨专业学习应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包括在毕业前和毕业后的社会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委员会认为,卫生服务环境日趋复杂,团队合作日趋重要,只有在教学只之中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医学卫生工作者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适应团队合作,提供更好医疗服务。

2 当前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迅猛发展,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数量迅速急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结合前述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进展,当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教学目标上,缺乏明确的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教学目标。现有教学目标过于抽象,没有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要求,与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岗位需求脱节,学用分离,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第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目标指引,内容落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知识课程信息量小、更新速度慢,技能培训课程严重缺乏。从知识更新角度而言,生物医学知识从教科书到专著约差五年、从专著到最新文献又相差五年,不更新专业知识,研究生就无法跟上社会更新速度;在技能培训上,研究生技能、能力培训不够。须要认识到,能力、技能培训是创新想法实现的必备基础。目前研究生缺乏足够的技能培训,往往有想法没做法,即使有创新性想法也无法实现;第三,在学习方法上,缺乏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研究生之间都缺乏足够的合作。目前,医学研究生学习仍然是单学科培养、单导师带教模式,一方面导致研究生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活跃;另一方面,也导致研究生团队合作、协同创新能力缺乏,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上述这种传统的“单学科培养、单导师带教、重知识课程、轻视技能培养、学用分离”的传统培养模式,不能高效整合国内外、理论与技术、基础与临床、科技与产业的创新教育元素,使得学生创造力不足,不能满足未来岗位需求,与满足创新国家建设和转型发展需求更是差距巨大。

3 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开展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拟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对岗位胜任能力、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的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建立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全过程衔接培养模式。克服目前分阶段教学、学用分离,研究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单位需求的问题,以未来职业生涯引领,进行本科生、研究生及职业人生的全景式培养,将研究生和临床、教学及研究等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实行研究生招生和高校助教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与助教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助教准入标准有机衔接,研究生毕业证书、专业学位证书授予与助教资格证书、助教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有机结合[3]。

(2)在课程设置上,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指导,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实验技能培训。用科学问题引导,通过开设“免疫识别、应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等高级文献阅读课、开设“基因表达调控基本论及实验技术”等暑期实验技能培训班及举行博士生论坛等,克服医学研究生目前国外前沿文献阅读量小,对本领域学术动态了解不全面、文献综述能力差问题,逐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个人转换技能的培养,帮助研究生满足个人综合发展需要。具体包括:写作能力、论文陈述能力、团队写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课程。

(3)建立跨学科导师合作教学制度。在导师师资配置上,打拼传统“一对一指导”模式,建立导师组,以一名导师为主导师,2~4名相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导师为辅导师,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学习、从不同导师身上学习医学前沿知识以及学习不同导师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碰撞的交流平台。同时,提供合作学习小组平台,促进研究生以沙龙、课题组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Julio F,Lincoln C,Zulfi qar AB, 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

[2]刘真,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引发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学,2011(5):15-21.

9.“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九

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已经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理想、道德等领域渗透。

如何破解世界性的就业难题,不仅是世界各国政府执政的要务,也是我国政府需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在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与与创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

就业问题是全球化的客观产物: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理想信念教育的提出首先,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使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理想信念受到一定影响。当

今的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它们以平等竞争之名行经济霸权主义、金融霸权主义、技术霸权主义之实;它们打着贸易自由化旗帜实行有利于本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它们向全球强制推行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游戏规则。

10.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篇十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基本资料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作者: 陈之华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本书免费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简介:本书囊括芬兰教育成功的精髓,以作者亲身的贴近观察与走访,去叙述、探讨芬兰教育的完整样貌,将芬兰这个风靡全世界的新品牌“教育”以更细微的呈现。芬兰教育以“平等”和“珍视每个孩子”为最大特点,从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理念与方法,根本目的是造就人格完善、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公民,这样才能形成世代良善的文化循环,最终成就国与民的共同繁盛。书目:举报失效目录 凤凰书库 1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1.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1)2.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2)3 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1.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1.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1.英文是怎么教的?(1)2.英文是怎么教的?(2)1.家长会一窝蜂去选学校吗?(1)2.家长会一窝蜂去选学校吗?(2)7 计程车接送上下学1.每日至少半小时的阅读1.计程车接送上下学(1)2.计程车接送上下学(2)9 竞争力,来自何方?1.十五位学生的迷你小学1.竞争力,来自何方?1.未来教师需要的能力(1)2.未来教师需要的能力(2) 1

11.打造全球化语言教育品牌 篇十一

近年来,布加勒斯特大学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一所国际性的学校,一方面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从教学大纲入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开创了“双专业,双学位”的教育模式,深受世界各国学子欢迎,成为欧洲享有盛名的综合大学。

明确育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布加勒斯特大学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直辖市,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学生们不仅可以随时使用图书馆、多媒体中心及电脑教室,还能享受免费的网络资源。学校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设置广泛,开设的主要专业涵盖了应用现代语言、物理、政治科学、文化研究、心理学、教育科学、语言学和神学等各方面。突出特色是英语教育十分发达。

学校之所以取得英语教育的成功,主要在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善的课程设置。在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中,有1/2的课程内容直接与英语有关,其中应用语言课程的时间安排长达3个学期。此外,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英语课程包括“英国文化与文明”“话语分析导论”“英语创作性写作”等。以上所有课程除了由具备英语专业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一批从英国文化委员会、英语母语国家等聘请的英籍专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学校规定,如果是以英语为主修专业的学生,除根据规定需要完成的英语课程之外,必须选修一定的罗马尼亚语言文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安排,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跨语言工作者。同时,学校十分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到中小学校从事英语相关工作,并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

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与罗马尼亚整个教学体制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罗马尼亚,所有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都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完成的。因此,英语教学大纲的编制权掌握在各学校的课程教师手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担任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特点,自行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授课,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教学更加灵活、高效。

注重实用教学,强调人文素养

布加勒斯特大学英语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十分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罗马尼亚多数大学一样,布加勒斯特大学并不采用统一的英语教材。教学活动中所使用到的教材都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选定的,且都是最新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因此,学校英语教育实现了与国际教育的无缝接轨。此外,学校的多个专业都已经采用了全英语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教材也都是当前最新出版的原版教材。

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了法国高校的基本模式,分为课程部分与研讨班部分。课程部分相当于讲座,学校会安排资深的教授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研讨班则相当于专题讨论会。一般而言,教学活动的前半部分为讲座,后半部分为讨论。教师会给学生预留出1/3甚至是1/2的时间开展讨论活动。讨论完毕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作适当的点评,并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提供深入研究的指导。因此,在布加勒斯特大学的英语课堂上,往往有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

此外,教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后,一般教师会布置大量的阅读作业。并且在下一节课上就相关问题提问。英语专业的学生则需要阅读更多的原版资料,主要有新版的《英语教学与实践》《语言教学技巧与原理》《交际语言教学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话语分析导论》等英语教育方面的著作。为了便于学生获取阅读资料,学校的图书馆,以及国立英国文化委员会图书馆内均可以获得纸版和电子版资料。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方面,以及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

作为一所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布加勒斯特大学独特的英语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实现一专多能,从而增强了学生日后在国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仅有利于他们走向国际,也使自身的发展步入了国际化轨道。

引入评价机制,掌握学习动态

为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作为改善教学活动的依据,学校引入了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该教学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机制是指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例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

从实际来看,这种评价主要针对的是教学活动,通过形成性评价,学校能够客观地掌握教学活动情况,并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合适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是否积极发言、是否完成课后作业、能否及时撰写论文、是否积极参与英语训练活动等都将作为考核标准,并且占到考评内容的55%左右。

因此,在日常作业设置上,教师会针对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如给学生一系列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撰写学习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布加勒斯特大学,考试形式一般包括笔试、口试和听力测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并不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也是由教师自行决定的。其中,多数考试是以口试形式完成的。教师会临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测试学生的临场反应以及英语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做所谓的考前准备。此外,教师不会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而是指出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的具体对策。笔试题的考核形式和国内英语考试大体上相同,只是在题型上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布加勒斯特的英语笔试考试更为注重的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考核,阅读和写作所占的比重很大。

12.“教育全球化”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大学生学习与发展

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加强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相关领域的成果交流与合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国际比较教育学会” (CIES,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组”(HESIG,Higher Education Special Interest Group)合作,于2013年10月27日 ~28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荷兰、日本、中国香港和大陆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以及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进行了汇报、讨论和交流。总结分析此次会议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与研究热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未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 特点

———从强调“院校资源、声誉和产出的质量观”转向强调“大学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提高和收获的学生增值质量观”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琼斯(Jones,G.)教授在其报告《质量治理:将学生学习作为院校和系统层面治理的核心目标》[1]中指出,虽然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wicked problem),但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将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中的角色从直接控制者转变为政策制定者,在规范院校质量治理的同时,赋予院校更大的自主权。这种转变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即借用新自由主义思想来找出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中的问题———大而无效的政府,并提出解决方案———强调市场力量的小政府,以及要求大学对其质量进行问责的新型质量保障形式。琼斯教授在分析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质量治理标准和世界一流大学质量治理核心的基础上,强调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应从强调“院校资源、声誉和产出的质量观”转换为强调“大学教育给学生带来哪些变化、提高和收获的学生增值质量观”。院 校的资源、声誉和产出只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条件,而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大学教育本质特征和基本逻辑的是“基于高深知识的教与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深刻了解大学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生在大学中究竟学到和收获了什么,以及其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宏大问题转换为“院校如何监测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院校提供哪些政策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院校教育质量如何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和改进?”等具体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麦慷凯[2](Mc Conkey, K.)教授认为,解决质量保障的最佳方案是建构一个公开透明的、独立的、常态性的同行审查体系。换句话说,质量保障不应该只体现在质量评估报告,以及大学和置身其中的成员的理想、规划、希望和建议中,还应该体现在对理想、规划、希望和建议的承诺和实践中,并成为院校的基本文化要素。只有这样院校才能通过质量保障来达到质量改进和提高的目的。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形势、新理念和新制度》[3]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做到:(1)以高等院校为主体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强化其自我评估和自我改进的意识,发挥其作为教育质量建设主体的作用;(2)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强化对学生学业成果的评价,重视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的作用;(3)以常态监测为手段,将现有的周期性评估转变为常态性监测评估,基于常态性监测评估结果及时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对研究生教育要实行质量约谈、论文抽查,以及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的质量监管制度;对本科生教育要实行自我评估、专业认证评估、国际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和院校评估(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等“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要实行教育部委托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估中心抽查的评估制度。

二、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 发展趋势

———使用通用或可比较的国际化评价标准, 强调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评价视角,实施基于“证据”的可持续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詹姆斯(James,G.)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及其教与学的全国标准》的报告。在报告中,詹姆斯指出, 澳大利亚为了提高其高等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生源,于2012年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需求驱动”政策。该政策强调澳大利亚要基于学生需求和院校回应需求的模式来构建高等教育体系。[4]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澳大利亚在学生层面进行了如下改革:(1)所有被大学录取的新生将有资格享受联邦资助的高等教育学额政府津贴; (2)学生将有权选择到任何获得承认的高校学习; (3)将经费直接拨给学生;(4)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招生规模;(5)大力增加对社会底层学生的资助;(6)加大对学生的财政资助力度, 并依据需求制定资格认定标准,以确保资助公平。在机构层面的改革有:(1)认证包括大学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2)强化保留大学资格与否和提供研究生学历与否的标准;(3)根据特定教学和公平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高校的拨款比例;(4)增加研究经费;(5)投入经费帮助高校实现结构改革。[5]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还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委员会(TEQSA,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颁布了院校机构类别标准、资格标准、信息公开标准、教和学的标准,以及科研标准。其中,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最具改进性的教和学的标准包括课程设计、教师教学、学业支持和评价等维度。这些维度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业收获提供了前提条件,并确保其学习和学业收获与大学教育应具备的资质保持一致。另外,教与学的标准还包括具体专业领域中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等领域应具备的成就水平。[4]

虽然上述的政策和标准是新出台的,但是詹姆斯认为这是基于澳大利亚的已有资源和国际上通用的高等教育质量理念和标准来确定的。第一, 各个国家都尽可能地在使用通用的或可比较的国际化评价标准,突破国家及其他单一教育系统制定标准的局限,建立以“实质等价”(substantial equivalence) 为原则的跨国互认学历的国际认证标准及程序;改变传统的、以教育投入及条件为内容、主要依据经验判断的评价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突出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变化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通过长期积累、科学采集的数据和可显现的证据 (evidence-based),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评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6]第二,澳大利亚早在实施“需求驱动”政策之前,就有系列前驱性的、支持性的政策和实践存在。比如,联邦政府为了分配教和学的绩效资金出台了教和学的指标、澳大利亚学习和教学委员会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学术标准、课程评价、学科学习等方面的活动和项目。第三,为了更好地回应使用通用或可比较的国际化评价标准,澳大利亚目前使用多种国际上通用的调查工具来收集数据,比如英国的全国学生调查工具、美国的学生学习投入调查工具、澳大利亚的课程体验问卷等。第四, 为了说明和强调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评价观, 用基于“证据”的可持续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澳大利亚还制定了通识学科和具体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业成果的标准,以及基于考试的通识学科和具体学科学习的绝对及价值增值的成果测量标准。[4]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以《推动优势转化,激发学术志趣,培养领跑人才》[7]为题,结合清华大学近几年的教育实践情况,介绍了清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理念。他指出,百年来,清华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进入新百年后,清华大学又结合实际情况展开了广泛调研,有针对性地召开每四年一次的清华大学教育工作讨论会,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系列反思和研讨,总结出如下的基本经验:要积极主动地将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让优秀的学生领跑,让所有的学生优秀, 并以学生受益与否为最终的检验标准。

三、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的新进展

———以“学习者为根本”,建设“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就业出口”一体化的数据库,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打开人才培养的“黑箱”,揭示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

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8]指出,目前在“市场化、国际化、大众化、基础教育改革”等潮流不断渗透的情境下,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做出改变。她以《打开中国大学生学习过程的黑箱》为题,报告了一项历时3年、近百所院校参与、近20万名大学生参加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的研究结果。一方面,“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是基于美国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 (NSSE)形成的,因而CCSS的数据结果可以和NSSE数据结果相比较。对比中国985院校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5个指标上,表现各有优劣。其中,985院校与美国两类大学相比得分差异最大的是生师互动,这可能是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的。另一方面,要打开中国大学生学习过程的“黑箱”,必须综合考虑中国的社会大环境、教育改革的影响及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行为、心理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质。即高等院校要真正以“学习者为根本”,建设“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就业出口”一体化的数据库,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深刻揭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她表示,近年来国内学者着重于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关系的宏观研究,对育人、教与学、师生交往等微观研究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而后者才是大学教育的首要责任。[8]因此,我们要从单纯关注对院校的资源投入(input)、办学条件(condition)转变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process)及成果(outcomes);从单纯关注出口转变到强调“入口———过程——出口”一体的增值变化(value-added)。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麦考米克[9](Mc Cormick, A.)教授(NSSE调查的第二任负责人)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寇茨[10](Coats,H.)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也强调了在全球化时代收集“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就业出口”等全方位地反映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数据的重要性。尽管全方位地收集学生层面的数据很重要,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鲍歇尔教授[11](Boshier,R.)基于其在上海两所高校的工作和研究经历指出,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要想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即真正以学生为本, 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学校中的政治氛围太浓;功利主义的影响远高于人文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其开放性及其方法论素养不足。所以,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想真正以学生为本,建设“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就业出口”一体化的数据库,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任重而道远。

四、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 与测验工具的研究

———调查工具在具备国际视野的同时,应坚持本土关注,凸显长时段追踪、多学科视角、多院校参与的特点

要全方位地收集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数据, 科学合理的调查与测验工具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本次会议针对“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与测验工具”的研究和讨论表明,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工具需要在具备国际视野的同时,坚持本土关注,凸显长时段追踪、多学科视角、多院校参与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就特别重视对大学生学习体验的调查和测验。可以说, 目前其他国家使用的各种关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与测验工具都得益于美国。虽然“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 不是第一个类似的调查工具,但是自2000年实施调查以来到目前为止,这一调查不仅引领了美国国内同类型的学生学习调查并独占鳌头,还被广泛运用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韩国、中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并被大多数国际组织(比如经合组织、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所认可。

本次会议上,NSSE调查的第二任负责人麦考米克教授在《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工具的新版:改版过程、内容及预调研结果》[9]报告中,对2013年使用的新版调查工具做了详细的介绍。首先,麦考米克指出NSSE研究团队基于10年的调查, 以及使用了NSSE调查数据所做的大量学术研究, 提出了NSSE问卷的改进,并将之更新为NSSE2.0, 以更好地为院校服务。另外,对于那些新增的题项和维度,NSSE团队都会在不同年度做出预调研和分析。因此,为了更好地测量和反映当今高等教育领域中有效教和学的指标和术语,NSSE2.0将旧版中反映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的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校园环境支持度和教育经验丰富度的指标修订为学业挑战度、同伴学习、 有效教学实践和校园环境等主题。不同的主题又用更为丰富的指标来体现。此外,NSSE2.0在各个主题中都凸显了理工科学生学习的特点,弥补了旧版中偏向人文社科的不足。最后,麦考米克强调:NSSE调查的价值不在于收集数据,而在于通过收集数据并基于对数据的分析促进院校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做出改变,以真正提高院校教育质量。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寇茨教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澳大利亚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AUSSE) 工具”和“高等教育中的学业成果评价1(AHELO) 项目”等多个调查和测验工具的发起人、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他以丰富的专业经验,在会议上做了题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业成果:基于澳大利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分析》[10]的报告。他介绍了目前AUSSE在澳大利亚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他指出AUSSE已经在整个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内用于院校内部的诊断和改进,对外用于质量问责;“学生学习投入”也成为澳大利亚大多数高校提高质量的策略性和操作性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007年,以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为首的团队引进了NSSE并对其进行汉化,于2009年实施“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即NSSE-China的调查。次年又联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经管学院在实施“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同时,开展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形成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项目”。从该项目的最初开展到现在,其理念就是要构建“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就业出口”一体化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数据库, 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揭开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黑箱”。史静寰教授在本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目前研究离那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更为深入地挖掘真正能够体现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特征的指标,并基于此去探究什么样的大学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目前,建设真正反映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数据库,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理论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去摸索。[8]

当今在许多国家,对于“什么是最好的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无论是专家还是公众都倾向于将“最难进的大学”作为答案。因为这类所谓的“精英型大学”只录取“最好的学生”,只录取“在各种入学考试中得分最高的学生”。同时对于“哪所大学的毕业生最优秀?”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和“什么是最好的大学”的答案一致。因为这类大学录取了“最好的学生”,“从事更多的科研工作”,“雇主也更喜欢这类院校”。事实是这样的吗?其实这些答案均是一些没有被论证的假设。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输入性特征和学习过程、学业成果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且非线性的;研究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并非从事的科研项目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10]因此,通过国际合作编制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与测验工具,鼓励大多数的院校参与其中,收集更全面的数据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围绕上述四个主题,与会者还探讨了“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中教和学的影响和启示”,“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在追求卓越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投入和学业成果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状况”等。

五、结语

上一篇:“学雷锋”月活动策划书下一篇:一篇文章了解加拿大留学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