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考察材料

2024-10-21

农牧民考察材料(精选7篇)

1.农牧民考察材料 篇一

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民生调研会上的发言材料

拜什艾日克镇距县城18公里,有27个行政村,总人口大约有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约2.9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大镇。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结合实际,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

因为我镇人多地少,没有其他资源,农民增收渠道单一,镇村两级财力紧缺,收支矛盾突出。所以,我们只能从发展林果业、扩大畜牧业、做好季节性劳务输出、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发展农家乐旅游等几个方面着手,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在林果业方面,我们通过召开现场交流观摩会、组织培训等形式,全面提高农民干部的种植、管理技术,积极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加大对林果业的投入,提高林果产量,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棉花种植方面,我们主要是积极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提高棉花产量。

三是在畜牧业方面,我们突出抓好品种改良和动物病防治工作,通过“以奖代贴”的贴息贷款方式,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因为地少,只能利用林带、边角地等地块种植饲料,解决牲畜饲料难问题,努力实现每家每户都要有畜禽,增加养殖效益。

四是在发业劳务输出方面,我们一方面做好季节性劳务输出,比如在拾棉花用工紧张期间,我们把家里地少,劳动力充足的农民,有组织地在就近村,或本县其他乡镇进行输出。去年收花费达2元多时,这些人不出县城就能挣到钱。另一方面,把年青人通过县职业学校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输出到县上的一些用工单位或鼓励自己创业,增加收加。

五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我们利用距阿克苏近、交通便利的条件,在果园、老大河边搞起农家乐,做一些农家饭,吸引外边人来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二、在改善民生方面

当前,农牧民群众最关心的是道路、住房、就医、土地平整和灌水等问题。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深入动员宣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一是在乡村道路建设方面,我镇基础设施较差,许多村组之间还是土路,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主要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对所有村组道路进行铺沙,能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争取项目进行铺柏油路,改善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但目前不光是拜什艾日克镇,包括全县其他乡镇,乡村道路在全地区都很差,县财政很有困难,建议上级能为我县多增加乡村道路建设项目。

二是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围绕富民安居、扶贫开发和“五清五改”工程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快富民安居房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每户抗震房补助达26000元,大多数农民积极性较高。但我镇贫困户、困难户较多,在当前较高的建材市场下,补助的26000元还不够,我们缺少资金支持,这些低收入家庭确实没办法投入,所以建房有困难。建

议上级部门在进行抗震房补助时,能分最低限额,按照家庭收入标准,适当提高贫困家庭补助标准。

三是在就医方面,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就保,提高覆盖面。但农村卫生事业仍然薄弱,新型卫生服务体系虽然已经建成,建设标准和基层卫生队伍的整素质能力还较低。望能进一步加大医疗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医疗队伍培训,提高他们业务技能。

四是土地平整和农田灌水方面,因为我们镇盐碱地较多,许多土地高低不平,灌水也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近几年来,我们只能通过国家项目进行平整和防渗渠建设。但这些项目很有限,希望能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强土地平整和防渗渠建设力度。

五是在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巩固教育“两基”成果,加强“双语”教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施防病、改水、改厕和沼气入户等工作。但在落实这些工作中,部分农牧民群众的素质不高,认识还不到位,所以我们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让他们真真看到国家好政策。

六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乡村都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望上级能结合小城镇建设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完善乡村环保设施。

七是由于历史原因,部分矛盾纠纷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信访问题时有发生。望能严格落实信访“三级终结”制度,加强对无理、闹访的处理力度,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2.农牧民考察材料 篇二

由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组织的首个建材家居商务考察团前往缅甸进行相关市场考察, 考察期间拜访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缅甸贸促会及缅甸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据缅甸贸促会李主席介绍, 缅甸的建材市场容量及需求非常巨大, 缅甸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8%的速度在递增, 预计到2030年, 缅甸将达到人均3 000美金左右的收入。同时, 缅甸政府也在积极学习外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 并修改法律以保护外商投资。

据悉, 缅甸建材市场目前还处于品牌及制度各方面不健全、建材行业目前不配套的阶段, 但实际上, 当地比较受欢迎的建材产品品牌是新加坡、泰国的品牌, 消费者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建材产品品牌还是像美标、TOTO之类的高端品牌, 却不了解99%的建材产品都在中国生产, 中国的建材品牌还没被缅甸所了解和认可, 也没有成规模的建材批发市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大力发展基础建设、民用建设和缅甸6 000多万人民的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需求下, 建材产品的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将一如既往的发挥协会职能, 为全国建材企业提供中国—东盟经贸往来服务, 架设中缅经济贸易的桥梁, 打开通往缅甸的方便之门, 促进中缅两国建材企业的合作共赢。

3.农牧民的微笑 篇三

然而,解放前的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联合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农奴。占人口95% 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不仅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人身自由,任凭农奴主买卖、赠送和处置。以三大领主为代表的上等人的命价为与其身体等重的黄金,下等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那时的西藏,就像是一个封建大庄园,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就是最大的庄园主。庄园经济简单再生产的长期重复,经济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宗教和庄园主的消耗,致使旧西藏寺庙和僧人畸形发展,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大量社会财富和人口退出生产领域,集中在寺庙之中,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在旧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全区文盲率高达97%。现代科技几乎是一片空白。西藏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因为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扼杀,陷入自我封闭、萎缩、凋零的境地。那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奴和奴隶,哪里有微笑的心情?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集中力量解决西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62 项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和716个全国援建的项目,总投入80多亿元。第四次会议确定了国家投资的117个项目,总投入约312亿元,此外中央提供的财政补助380亿元,全国对口支持的70 个项目和援藏资金达30 多亿元。国家经济建设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央对西藏的建设项目投资、财政补贴和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援助,总额超过722亿元人民币。西藏的74 个县全部纳入到全国对口支援范围,每个县都有至少一个对口县市支持建设。这些强有力的支援,加快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西藏人民对党、对祖国的向心力。内地人民和西藏人民血脉相通,全国各族人民主动自觉地为西藏的发展作贡献,这种感情联系的意义绝不亚于经济上的支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在西藏体现得最为充分。

缺医少药,疾病横行,曾经是西藏人民生存的一大威胁,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拨出巨资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西藏大多数乡村建立了合作医疗机构,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曾经肆虐西藏的地方病和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取得突破性进展,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大大下降,继60 年代消灭天花后,全区已连续十几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麻风病已基本消灭,鼠疫、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和高原病等主要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着汽笛长鸣,一列列货运列车驶出拉萨货运总站,其中一节车厢满载西藏的野生核桃油缓缓驶离高原,它们将随着轰隆的列车被运到上海,进入上海的消费市场。这只是西藏与内地经济合作交流的一个小小章节,但它却代表了西藏的企业正进入内地市场,西藏的市场正逐步融入全国大市场,由单纯受援向互惠合作转变,由单向开放向双向交流转变。西藏的经济发展正逐步与内地融为一体。

现在,在西藏的许多地方,冬天,尽管室外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而在太阳能沼气池塑料大棚内,大白菜、小白菜、西红柿等蔬菜正吐出绿色的嫩芽,塑料棚内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菜地下面就是由牛粪羊粪等有机肥料发酵的沼气池。一根白色的输气管从沼气池通向厨房的沼气灶,吐着淡蓝色火苗的沼气灶上正煮着香喷喷的酥油茶。

我们说,今天的西藏,进入了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经济社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形势。西藏人口由1951 年的114.09 万人增加到284 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初的35.5 岁提高到67 岁。这些年来,西藏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近5年来,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对西藏农牧业投入资金达165 亿元,比过去5 年增长了1.3 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 年达到2788 元人民币。享受免费医疗的农牧民人数达到237万人,农牧区五保户供养标准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50 万农牧民告别无电的历史。2006 年起,西藏全力抓好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已经有11 万户、59 万农牧民乔迁新居,到2010 年,全区80% 以上农牧民将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西藏各族人民在举国上下喜迎奥运,满腔热情投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的时候,达赖集团及其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精心策划组织了拉萨“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一时间,昔日美丽和谐的拉萨,变成了暴力肆虐场所,浓烟滚滚,满目疮痍。拉萨,我们称为圣地,世界上热爱西藏的人们把它视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心中的香格里拉,但在今年的这个春天,拉萨却给人了多少别样的感觉。

藏族人民一直以勤劳善良、虔诚纯朴闻名于世,前面已经说过,在几千年与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抗争与融合中,在佛教传入西藏的一千多年里,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个性,善待众生,尊重生命。然而,在这一次“3·14”事件中,街上横冲直撞手持尖刀铁棍的嚣叫暴徒,四处熊熊燃烧的商店民宅,密如雨下的飞石,满脸血污的平民⋯⋯这哪里还像是在西藏?更有甚者,一些身穿袈裟的僧人,赫然出现在行凶者的行列,行为怪异,几同恶魔。所有这些阳光下的罪恶,如果没有达赖集团几十年来分裂祖国的反动宣传,没有“藏独”活动这个毒瘤的侵蚀,没有达赖喇嘛利用历史沿袭下来宗教地位,利用僧侣和信教群众的虔诚心理,驱使僧侣,挟持青年,唆使暴力,使他们成为其阴谋分裂活动的急先锋、牺牲品,怎么会有这样的场景?达赖集团策划指使暴力活动,使僧人违背教义,使无知青年成为罪犯;他们挑动民族矛盾,企图陷西藏于动乱和仇杀的万劫不复之地;他们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试图将哪怕是极少数藏族同胞捆绑在恐怖主义的战车上,这是对藏族人民的极大玷污,又同时印证出达赖及其流亡国外的分裂主义分子的丑恶嘴脸,他们不事农耕、不事工商、不事文化,专职“藏独”,在背叛祖国的几十年中,寄人篱下,东奔西走,风雨飘摇,练就了一身察西方反华势力之言、观国际流行“时尚”之色的功夫,很是能掌握某些西方人士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迎合国际反华势力的需要,明里暗里,国内国外,花样翻新,欺世盗名,但其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分裂祖国,恢复政教合一的腐朽统治。

4.农牧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总结材料 篇四

一、公司基本概况

***公司始创于1995年,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交通方便、资源丰富、配套设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公司总占地面积达1000亩,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畜牧养殖、农业种植、连锁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

2006年—2010年,公司共投入200余万元,配套建设了猪粪处理站和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对猪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加工;沼气用于供热,补充牧场生产、生活能源消耗;沼液作为有机肥使用,用水泵抽到山顶的2个贮存池中,然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无公害果蔬基地,每间隔30米设一个喷灌龙头,按照各基地各季节的施肥量进行喷施,每年浇灌2.5次。同时,将干粪经堆积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直接用于果园、竹园、牧草基地及鱼塘等,实现了综合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取得的成效

(1)养殖收入。牧草基地经沼液灌溉后,不仅节省了肥料成本,而且可促进牧草的高产丰收。牧草补充养猪生产,能节省饲料成本30—50元/头,同时,经公司反复对比研究,喂养牧草的母猪,产仔率可提高8—10%。而且,通过喂养青饲料,可明显改善肉质,市场收购价同比提高0.1元/公斤,以出栏时100公斤计,每头可增效10元。2010年,公司出栏商品猪12000头,获利125万元。

(2)种植与其它收入。900亩沼液灌溉利用基地全部使用有机肥,每年直接节省化肥成本30万元以上,而且可使杨梅等水果增产20%左右,所生产水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质量大幅提高,市场价格可上升30%。2010年,公司基地共出售水果680吨,总产值126万元,利润8万元。鱼塘使用有机肥后,效益可提高30%,去年创利3万元。通过省肥、增产和提价取得的收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增加70%,每亩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达36.6%。

(3)环境变化评价。本公司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对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猪粪经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还林还田,污水经沼气工程处理后,以沼液的形式泵送灌溉果木林,一方面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改善土壤营养结构,促进农作物高产丰收,可培育绿色有机食品。养殖废弃物做到了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解决了一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生猪养殖生态条件的改善,使得猪场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母猪产仔率及仔猪存活率明显提高,从而使得整个猪场的生产性能有较大辐度的提升。

三、启示及体会

(1)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地点最好选址在三面环山,并避免风景旅游区、饮用水源区、居民生活区等禁养区域,要必须远离企业和村庄,周围有相当规模能吸纳并利用排泄物的山林、果园、竹园、苗木、菜园、鱼塘等配套基地,并要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2000米以上,周围最好有天然的防疫屏障,如防护林带、河流等。选址完成后,确定恰当的配套比例,1亩园地配套存栏4-5头生猪,总占地面积(包括山林、低丘缓坡、平地等)在500—1000亩的,可发展生猪存栏量为2500—6000头的规模猪场。养殖区内部布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区域内设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相互隔离,生产区门口设更衣、消毒室,内部畜禽饲养舍结构按要求统一设计建造,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实现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

(2)因场制宜,持续发展。每个规模场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场特点,推广农

牧结合、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实现干粪作有机肥、肥水还林还田、污水零排放的基础上,控制适度的养殖规模,保持生态的平衡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规模经营,产业运作。在实现本场规模养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社会化的运作。在本场有一定的辐射能力以后,按照市场机制,公平自愿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基础,把推进生态养殖与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把应用现代农业技术与推进品牌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研发运用畜牧、种植、渔业循环利用综合技术结合起来,与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结合起来,实现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5.市领导调研农牧业生产汇报材料 篇五

2012年工作总体思路:以区、州、市十二五规划为总体要求,以民生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为抓手,大力发扬“极力争取、争创一流”的宁边路精神,努力改善社会民生,提升特色旅游业,发展绿色果蔬业,实施棚户区改造、绿色果蔬富民、弱势群体关爱、数字化服务、文化育民五大工程,全力打造文化、绿色、美食、数字、和谐宁边路街道。农业经济遵循“控制规模、适度发展、规范提升”的原则,控制生猪养殖业规模,适度发展奶牛养殖业,提升奶牛、蔬菜、菇类种养殖业的水平,加大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首位。下面我代表宁边路街道办事处就农牧业生产工作情况做以下六个方面的汇报。

一、市委1号文件落实情况

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结合番茄育苗订单和秋延晚蔬菜种植,力争2012年完成“万元棚”250座以上实现“万元棚”经济总收入600万元以上。

大力加强托牛所(海昊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力度,通过“回租”、“购买”、“投资”的方式,力争奶牛存栏达到450头以上。加大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将动物防疫工作列入年初考核细则进行考核,确保防疫密度达到100%。

力争完成2公里u型渠道建设,更新2眼机井,新增节水加压滴灌1200亩。

结合一号文件精神,引导农民在设施农业方面购置卷帘机16台,热风炉1台,绵被16棚。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完成完成一个生猪养殖合作社和一个林业合作社的建设,年内将辖区合作社进行整合,成立合作联社,争取在年内完成“昌宁”品牌的商标登记注册工作,并进行无公害认证。

制定宁边路街道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利用地缘优势发展2个农业观光采摘园和3个星级农家乐,并对发展星级农家乐和农业观光采摘园制定奖励补贴办法,力促观光农业发展,规范统一度假村牌匾菜单。

引导农民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星级农家乐、发展育苗业和辖区二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通过自主创业贷款、妇女小额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等鼓励农民实现自主创业,就地就近转移,通过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二、2012年农牧业生产计划

一是稳粮,巩固葡萄苗、加工番茄育苗产业基础,进一步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尝试建立蘑菇种植示范基地,扩大蘑菇种植面积,增加品种和蘑菇种植科技含量,通过宣传促进销售推广工作;冬小麦530亩、玉米播种预计达到1000亩左右,力争

压缩棉花面积到500亩左右,发展陆地蔬菜200亩,大棚蔬菜442.5亩。抓好畜牧业生产和动物防疫工作,畜牧业收入实现3100万元,农民增收中来自畜牧业的400元,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所占比例达到35%以上,饲养总量达到4.04万头只,牲畜出栏量3.14万头只,育肥牛0.24万头只,商品猪出栏2.5万头只,家禽出栏85万羽,年末存栏0.9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000吨,禽蛋产量146吨,鲜奶和绵羊毛5800吨和7吨,特种养殖3万头只,冷配改良牛450头,免疫率达到100%。

三、农牧业工作亮点

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带动育苗产业、蔬菜产业、名品杂粮等农产品资源整合,创立“昌宁”特色品牌,开发出一批高档次、市场前景好的拳头产品。依托北京路北延道路项目及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合昌吉市整体规划,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为抓手,鼓励创建农村度假村、采摘园、实现“城中有田、田中有城”。通过观光农庄等拉动宁边路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做强蔬菜产业,利用已建好的295座标准蔬菜大棚(占地442.5亩、种植户106户),实现蔬菜、育加工番茄和葡萄苗、菜苗达到257座,食用菌达到42座,花卉10座。通过发展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绿色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东上庄一村以114.6座标棚为基础,通过引导农民将生产与定单挂钩,实现葡萄苗、加工番茄育苗规模化种植和秋延后

蔬菜种植轮换倒茬,争取设施农业订单率达到75%以上;通过各种渠道预约种植加工番茄苗要实现80座标准棚,种植葡萄育苗预约要达到15座,种植食用菌要达到10座。东上庄二村以73.4座标棚为基础,实现加工番茄育苗30座,育葡萄苗15座,同时以21座食用菌大棚为主,扩大特色种植。北门村以30座标棚和北园村以77座标棚为基础向大棚蔬菜、育苗、花卉发展,同时扩大陆地蔬菜种植。

力争2012年完成“万元棚”250座以上,实现“万元棚”经济总收入600万元以上,纯收入达到250万元以上。

四、农牧业人均增收摸底情况及增收保障措施

落实科技兴农措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今年预计农村经济总收入8698万元,增加1000万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收入9269元,同比增长1000元,增幅预计可以达到12.1%。大农业收入3030万元、增加90万元,同比增长3.1%,畜牧业收入1810万元,农民增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400元,所占比例35%以上,林业收入220万元,二产收入2983万元,三产收入2551万元。

保障措施:

一是保障基础农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农超结合、配送方式,实现瓜果、蔬菜种植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推广亩均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目前宁边路

街道共有各种苗木近600亩,杨、槐、榆、白蜡等30多个树种,通过成立林木育苗专业合作社,提高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成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申请创立“昌宁”商标,开发出一批区域特色浓、市场前景好的品牌产品,提升农产品价值,带动辖区更多农民实现就业,积极鼓励农业合作联社进入周边市场、本地市场和超市,争取在超市设立一到两个农产品专柜,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五、春耕备耕

准备农家肥600立方米,化肥85吨,其中氮肥58吨,磷肥27吨,农用地膜10.4吨,玉米种子3.5吨,棉花种子10.4吨,农民自酬春耕资金195万,今年春耕贷款资金已经到位289万元。各村维修机井13眼,计划更新机井2眼,维修保养高压线路10公里,维修各类渠道5公里,做到了随时发生旱情,随时可以打开机井实现供水。各类作物播前准备已到位。温室生产正常开展,目前共有160棚番茄苗、10棚菜苗、8棚各种花卉。

六、防洪抗旱工作

6.农牧局灾后重建项目汇报材料 篇六

一、项目概况

(一)50万元以下项目6个(1、县农牧南郊综合站维修加固项目;

2、县农机站维修加固项目;

3、县农技体系建设维修加固项目;

4、建县设施蔬菜基地重建及维修加固建设项目;

5、县远牧点重建围栏项目;

6、县远牧点重建暖棚项目)。

(二)总承包项目两个(1、县农牧综合站重建项目;

2、县远牧点生活用房重建项目)。

(三)招投标项目1个(县远牧点重建畜圈舍项目)

(四)农户自建项目3个(1、县远牧点生活用房维修加固项目;

2、县远牧点圈舍维修加固项目;

3、县远牧点暖棚维修加固项目)

二、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1、项管移交资料不齐,项管公司和监理公司,对项目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内业资料混乱、缺失,现项管公司移交给我业主单位的资料只有涉及前期工作的部分资料,无施工合同和实施期间所拨款项等资料,拨款情况不明,导致无法完成后期验收拨款等事项。

2、远牧点维修加固三个项目项管移交资料混乱,远牧点维修加固三个项目部分乡镇无验收、拨款资料,具体拨付资金情况不明,剩余70%资金至今未拨付。

3、一是远牧点生活用房建设项目,财评价格1340.8008万元、结算送审价格为2382.477031万元,增加资金1041.676189万元。二是农牧综合站建设项目,原投资概算89.07万元,2015年6月22日,对投资进行调整,计划投资198.53万元,财评价格167.51万元;

集团结算送审价格268.28万元,增加100.77万元,目前两个项目施工过程资料以完善,监理、项管、项目现场代表、项目负责人均已签字。但项目涉及的增量部分严重超要求,2018年、2019年县上和局上多次与集团对接均未能达成共识,所有工程量,材料价需进一步核实。

4、远牧点重建圈舍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89.41万元,重建圈舍326座、财评价格523.1430万元、中标价格512.0428万元。中标公司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但该公司将项目分包给当时负责人。但因管理不当或二次分包等原因导致项目严重滞后(截止目前已拨付383.4806万元、余128.5622万元)。项目截止2019年7月财建设完成,目前公司拖欠各乡镇民工工资20余万元。拖欠工程款70余万元,已通过法院走法律程序对及其公司(公司)进行起诉。

5、灾后重建涉及项目时间战线长,从2015年项目开始实施至今已4年有余,由于时间久,项目所涉及负责人、办事人员调整复杂,完善资料困难,一系列签字、盖章问题难以落实,工作难度较大。

三、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2019年7月19日,副县长组织召开的11.22县灾后重建项目结决算工作部署会相关要求,高度重视,重新成立局灾后重建项目领导小组,设立专项办公室,负责灾后重建项目相关事宜。

1、三个远牧点维修加固项目已上报资料乡镇有乡、乡、乡,其余、、、四个乡镇资料目前还未上报;

现正积极与项目涉及各乡镇对接,下发相关工作函,要求各乡镇积极配合,安排专人完善远牧点维修加固三个项目资料,按照以往各乡镇上报的数据,建立一户一表一卡一册,完善建档立卡机制,要做好相关项目的公示,为拨款工作做好准备。

2.完成乡100座圈舍修建的验收工作,同时对前期已建设完成验收的圈舍项目进行了复核验收。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县远牧点生活用房重建项目、农牧综合站重建项目为总承包项目,施工方提出工程增量,所涉及增量资金大,所涉及增量部分要逐一核实,所有隐蔽增量工程也需逐一核实,所涉及的二次转运费已计入材料费中,不在重新计算,需聘请专业有资质的机构,对项目工程量、材料价、工程计费等逐一核实。

2、远牧点重建圈舍建设项目,目前公司拖欠各乡镇民工工资100余万元。已通过法院走法律程序对及其公司(公司)进行起诉,该情况已获悉,待该项目竣工验收后,会协助、督促公司支付该项劳务费,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目前项目已完成建设,正在督促施工方加快完善项目资料。

3、加强与审计局、施工方对接,完善项目竣工决算资料,聘请专业的审计公司,加快完成灾后重建所有项目的审计工作。

7.西藏农牧民收的新门路 篇七

2006年,西藏扶贫办领导赴加拿大学习,得到了国家外专局驻加拿大代表处白继迅总代表的指点,访问了加拿大农业部燕麦国家实验室,初识了栽培燕麦的经验。同年,西藏扶贫办和西藏外专局协商,邀请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副院长、吉林省燕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十一五”948燕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任长忠来藏考察试种燕麦条件。西藏的请求得到吉林省外专局和任长忠先生的支持。

2007年元月,正值西藏气候最严酷的隆冬之时,任长忠先生利用春节前的工作间隙来到西藏,展开了探索燕麦扶贫的行程。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任长忠先生下农田、进农户,了解群众的生产习惯和需求,实地考察了当地燕麦和栽培燕麦的适生环境。经和地方协商,确定在日喀则市著名的旱区曲美(意“没水”)乡试种栽培燕麦。这一充满挑战的决定,让任长忠先生激动不已。他不顾高原反应彻夜撰写试种技术规程和培训课件,还在有日喀则地区分管专员,日喀则市分管市长和地市两级农技推广,农业开发人员参加的西藏首次燕麦讲座上,为大家展示栽培燕麦在荒漠化地区发展的前景。

燕麦种植喜获丰收

2007年3月,由任长忠先生指导的燕麦试种项目启动实施。区扶贫办专门安排了种子、油料、化肥和部分劳务补贴38万元。试种内容为水浇地燕麦100亩、旱作燕麦900亩。其中,旱作燕麦在缺水弃耕多年的土地上进行,这个大胆的试验竞创出了具有西藏特点的水浇地制种、早地扩种的饲料燕麦生产模式,收获也出人意料。其中,100亩水浇地燕麦收获籽粒3万多斤,收获优质饲用秸秆8万斤,共计收入达20万元;900亩旱作燕麦每亩收干草300斤,价值27万元}两项收益合约47万元。

好收成让任长忠和当干部群众受到了鼓舞。当年,任长忠先生将西藏试种燕麦纳入了国家课题计划,还收下了几位西藏“弟子”,并安排西藏扶贫办代表在国际燕麦论坛上介绍了西藏发展饲料燕麦的情况。

2008年,西藏扶贫办支持曲美乡把试种面积扩大到4000亩。任长忠先生再次支持了稀缺的种子、培训了调种人员。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也试种了1000亩燕麦。正当8月燕麦抽穗扬花时,任长忠先生和中国农大胡跃高教授来到西藏,现场考察指导了燕麦种植,并在拉萨市、日喀则、林芝和昌都地区进行了调研、讲学。日喀则地区也组织了所属18个县的领导到曲美乡参观学习种植燕麦。

又到一年收获时,曲美乡的燕麦收成更喜人。水浇地燕麦籽粒产量达45万斤,秸秆约80万斤;旱作燕麦收获饲草约95万斤;墨竹工卡县千亩草田收获干草约40万斤。这些收获给燕麦种植群众带来可观的收益,其中,燕麦籽粒已成为当地抢手的资源,墨竹工卡县牦牛育肥项目购回约18万斤燕麦干草,成为西藏最大一笔饲草交易。

燕麦引种成功后的思考

在国家引智项目的支持和国家引智专家的帮助下,西藏试种燕麦两年,证明了栽培燕麦在西藏水旱耕作条件下的适生性,也给群众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群众虽然不食燕麦籽粒,但水浇地育种、旱地种草的模式,维护了当地的粮食安全,解决了农户缺草的问题,也支持了合饲育肥和救灾的活动,促进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

曲美乡生产的45万斤种子,2009年可扩大种植到3~4万亩土地上,不论是生产籽粒还是收获饲草,都将产出巨大财富。2008年11月,国家外专局培训中心白继迅主任到曲美乡调研,正值该乡向墨竹工卡县售草,这里的群众从来没有卖过草,更不知草比青稞还贵,他们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燕麦种植不仅为旱区曲美乡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也为西藏许多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展示了发展前景。

上一篇:退伍军人入党思想汇报下一篇:读书漂流方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