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2024-08-20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精选8篇)

1.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篇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心得

参加这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我很荣幸,学习中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在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老师是学生的尊长,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虽然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教改中,也听到有“以学生为本”的呼声,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操作不明朗。这次,英国的专家大卫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很达的启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责任还给学生。

一、尊重、建立信任很重要

“我知道我不能够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他们学习的环境。”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教学是否成功与我们如何看待学生相关,我们应该像 亲照顾孩子一样帮助他们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舒服、快乐。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好能尽快地记住学生的名字,并直呼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感到亲切,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学生有成功感、归属感。

二、遵循9大原则,激发无限活力

SCL的教学设计遵循9大原则,通过活动来促发学生的无限活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用形成性评价等对学习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建筑师、设计师,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多用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安全感、成功感!

三、学生学习的风格很重要,评价要多元化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有四种风格,它们是视觉型、听觉型、读写型、和触觉运动型。而且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偏好,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包括这四种学习风格,这样学生才不会睡觉或者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单

一、应该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

四、教学方法和重要

在这次学习中,我还学习了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例如、晾绳子展示法、模拟、游戏等等。在管理学生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尝试用用合同的方法,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但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有更多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因为学生并不是像开关一样,一下子就能转换过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肯定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不断地灵活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学生就是一把密码锁

密码锁的理论让我很震惊,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去思考,寻找学生的密码锁,因为这密码一旦开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无穷尽的。我们还要运用三枚奖牌和一个任务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团队合作、小组学习等等。

总之在这次的学习中,我收获良多,很感谢大卫老师不远万里来到韶关传经送宝。他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技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学习设计师。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篇二

1 传统医学课程的设置形式以及优缺点

我国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主要采取的是“三段式”教学结构, 即普通医学教育、基础教育以及临床医学教育。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和详细的对课程各个阶段的知识内容进行掌握, 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缺点,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传统医学课程所设置的科目较多, 其中一部分的课程所占比重过高且内容较深, 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和负担较重, 同时各个相关学科之间彼此相互独立, 在知识点方面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这样不仅在教学课时上占用一部分无意义的时间, 同时也对教学的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第二就是医学课程的设置结构不科学, 在必修课的设置方面所占比重过大, 基本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 相对选修的科目极少, 如:老年医学和社会医学方面等。这种形式的教学结构很难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同时还会对学生整体的医学知识结构造成影响, 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

2 全新医学教学体制下组织学与胚胎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西储大学提出, 它指的是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形态和功能为内涵, 将医学课程重新组合, 将各器官系统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综合起来组织课程。传统的医学教学体系中,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科目, 在大学的科目的分布方面, 组织胚胎学课程被编排在第二学期开课, 共计88学时, 其中包含理论课程共38学时, 实验课程50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课程改革之后, 整个基础医学课程按器官系统划分成基础医学概论和系统医学教程两大部分, 其中系统医学教程又分成血液、循环系统、消化与呼吸系统、泌尿、生殖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胚胎学与组织器官发生学 (原胚胎学内容) 等五个模块进行教学, 原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内容在以上五大模块中穿插进行, 第一至第五学期上课。在总体的教学编排上, 组织学内容在解剖学内容完成后立即进行, 紧接会有生理、病理、病生等学科的内容, 具体安排内容如下:

2.1 基础医学概论

合计:9学分, 144学时, 其中理论82学时, 实验62学时。基础医学概论 (1) 第一学期开课 (学分5, 80学时, 其中理论34学时, 实验46学时) 设置的科目分为解剖学、基本组织学、生理学总论和基本病理学。其中基本组织学设置成共24学时, 其中理论10学时, 实验14学时。基础医学概论 (2) 第二学期开课 (学分4.0, 学时64, 其中理论44学时, 实验20学时) 设置的科目分为基本病理学30学时、病理生理学总论24学时、药理学总论10学时。其中涵盖了原组织学绪论和总论的内容, 包括绪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软骨、骨、血液、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各12学时。

2.2 系统医学教程

系统医学教程主要分为血液、循环系统医学教程, 消化与呼吸系统医学教程, 泌尿、生殖与内分泌系统医学教程, 神经系统 (含眼、耳、皮肤) 医学教程以及胚胎学与组织器官发生学, 前4种教程都涵盖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教学内容。其中血液、循环系统医学教程是在第二学期开课 (学分5.5, 学时88学时, 其中理论70学时, 实验18学时) 其中包含组织学8个学时, 包括理论4学时, 实验4学时。从章节分配上来说, 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各占4学时。消化与呼吸系统医学教程在第三学期开课 (学分4.5, 学时72, 其中理论50学时, 实验22学时) 其中组织学分为12学时, 分为理论6学时, 实验6学时。泌尿、生殖与内分泌系统医学教程在第三学期开课 (学分5.5, 学时88学时, 理论64学时, 实验24学时) 组织学占有16学时, 理论8个学时和实验8个学时。神经系统 (含眼、耳、皮肤) 医学教程第4学期开课 (学分6, 学时96学时, 理论74学时, 实验22学时) 组织学占8学时 (理论4学时, 实验4学时) 。其中理论4学时, 介绍皮肤、眼、耳的内容。原胚胎学的内容, 则单独开课, 形成一门胚胎学与组织器官发生学的独立课程。总计为32学时, 其中理论20学时, 实验12学时。教学内容方面, 增加了神经系统、眼耳发生等内容, 进一步充实了学习内容。

3 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医学教学体制改革实践内容

3.1 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性

对医学教学中的课程编排实施整合, 是当前医学教育体系的一项重点内容。组织胚胎学作为医学中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是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研究方面打下基础。在组织胚胎的相关教学中学校首先应该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学生只对这一项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组织胚胎的学习中还应该具体的结合其他相关科目的知识进行学习,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举一反三, 而不是将思维方式固定在一种解决形式上。在组织胚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 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多, 从而无法实现对其他科目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实验课当中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

例如, 在学习到内分泌系统中对甲状腺的研究中, 教师就可以对甲亢疾病的病例进行引用, 向学生展示出一些正常的甲亢在镜下的照片, 然后再具体结合患者在临床反映以及一些临床的各种症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讲解;在学习消化与呼吸系统医学教程时, 学生前期通过解剖学相关内容的学习, 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大体结构研究有了相当的了解, 此时笔者在前期的基础上, 进一步介绍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而组胚的内容结束后, 学生后期将会马上进入病理学内容的学习, 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正常结构如何产生病理改变到疾病的发生的理解, 比如笔者在组胚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了腮腺的微细结构, 讲解了腮腺的组织学构成上包括了腺泡和导管,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腮腺的导管是由一些上皮性的管道构成, 而在病理的学习中, 学生就会学到腮腺黏液表皮样癌, 这种癌症是在病理情况下, 构成导管的上皮细胞会发生癌变, 进而分化形成肿瘤组织, 这样学生对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和发生发展过程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来说, 当学生对医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适当给他们具体的列举出一些实际的病例, 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在医学方面学习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同时还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注重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医学学习中的实验课程不只是只针对于知识的传递, 实验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维想像能力以及对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在实验课程的课堂上, 对理论性的概念介绍要简洁明了, 精选出几个相关问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切实融入到实验的氛围中去。教师要对实验中重点注意事项交代尽可能让学生亲手操作和实验, 以此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在医学学习方面的能力。由于组胚的理论教学基本以老师对着图片讲解结构和功能为主, 学生对结构的理解经常缺乏较深入的认识和立体的概念。在组胚内容教学安排中, 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学时安排基本为1∶1。这样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实验动手时间, 有充足的时间在实验室观察切片和结构模型, 加深对结构的理解。而且, 为了适应“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组胚教学需要, 我们教研室在2014年对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投入约50万元, 配备了数码互动系统, 保证上实验课时人手一套互动系统。这套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 极大的方便了教学。原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结构, 现在基本在电脑上进行, 而且学生在观察到典型的结构还能进行拍照和保存, 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 教学体会及展望

本文主要是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组织胚胎学在大学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及在教学方面课时的安排形式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分析笔者可以了解到, 当前的医学体系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学理论转化成现代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体制, 这就使得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整体性、多样性以及综合性。医学教学体制的变更, 对当代大学生的医学学习课程体制进行了深化, 它促使医学课程的具体设置一定要体现出整体性、多样性以及综合性。通过对医学教学中课程形式的有效变更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摘要:传统的医学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主线。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 国内外医学院校逐渐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 该模式以人体的器官系统为主线, 以临床实践为导向, 通过对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 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借鉴国内外院校的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所在院校自2012年起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本教研室承担了三个年级临床教学改革班的组织胚胎学内容的教学, 本文就在新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介绍。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器官系统,教学改革,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朱慧芳, 刘先俊, 张莹, 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7) :682-685.

[2]朱慧芳, 卜友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9) :2647-2648.

[3]李敏才, 甘亚平, 佘同辉, 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10) :944-946.

[4]全晓红.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2) :144.

3.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篇三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合作学习

一、精巧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迪与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和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趣”入景、以“疑”入景、以“情”入景、以“异”入景、以“理”入景、以“实”入景等方式。

二、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提问,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有明确目的性。

教师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出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哪些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二)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兼有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幽默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具有预见性。

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如案例:实验室中现有:足量的蔗糖固体,足量的水、8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要配置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操作最简便?学生讨论设计,计算分析,得出方案:1.蔗糖固体+水。2. 蔗糖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3.蔗糖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4. 水+溶質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5.水+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6.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7.蔗糖固体+水+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8.蔗糖固体+水+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9.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水+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10. 蔗糖固体+水+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其中:2、3、4、方案不可行;6、7、8、9、10太复杂;只有5方案最简单。教师应提前作好方法设计以及解答方案。

(五)难易有梯度。

难易具有合适的梯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索。如:在元素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有校大的难度,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1.写出水、氧气、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在这些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原子?(铺垫)学生:都含有氧原子。2.这些氧原子的质子数是多少?(原子结构,旧知识)学生:都是8。教师:化学上把质子数都为8的氧原子归为一类,给它一个总称叫氧元素;同理,化学上把质子数都为1的原子既氢原子归为一类,给它一个总称叫氢元素;按此划分,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原子既一百多种元素;所以,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只讲总类,不讲个数。(新知识)通过以上问题设计,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元素的概念。

三、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如案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1:水进入集气瓶约1∕5集气瓶容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反思提问】: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可以推知有哪些性质吗?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是氮气,氮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或化学性质不活泼。

现象2:水进入集气瓶约1∕4集气瓶容积。【反思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分析,重复验证得出:操作不当,点燃红磷的燃烧匙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塞好瓶塞,否则集气瓶中气体受热向外散逸使集气瓶中压强减小,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超过集气瓶容积的1∕5。

现象3:水进入集气瓶约1∕6集气瓶容积。【反思提问】:为什么水进入集气瓶约1∕6集气瓶容积,而不到1∕5集气瓶容积呢?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1.气密性不好(漏气),2.红磷不足,氧气未消耗完,3.未冷却,集气瓶内压强大,水进不去。4.导气管中未装满水,导气管中的气体进入了集气瓶。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篇四

长期以来,高中外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收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Johnson & Morrow 1981:63)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因此, 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 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认识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换句话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

二、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个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认为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英语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

(1) 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的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了准备。 例如SEFCB3A Lesson26,我利用视频转换仪展示了两张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吴哥窑的彩图,设计导语如下:

T: Look at these two picture pictures, please! What shows us in it?

Ss: A temple. /An old city./Angkor Wat.

T: Do you know where it lies? Please point it out in your maps.

Ss: In Northwest Cambodia.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Ss: They a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One is taken in the morning. We can see a blue sky and everything in the picture is clear-----the grey stone tower. the trees and the grassland. There ar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The other may be taken after sunset. The sky turns pink. The grey stone towers take on a golden colour. It’s quiet and beautiful.

T: wonderful! But what was Angkor Wat like in the past? What has been done to Angkor? And what are some of the problems? I’m sure you’ll get the answer after reading it.

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了解了Angkor Wat的地理位置概况,也从彩图中领略到Angkor Wat优美、恬静的景色。

(2) 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的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义。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SEFCB3A Lesson26

① Angkor Wat,a temple in Cambodia,was destroyed in the war time(T)

② On the day of the author’s visit, the temple was being cleaned, repaired and rebuilt. (T)

③ All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worked very hard and the work went on smoothly. (F)

例如SEFCB3A Lesson34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内容情节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叫过的生词和习惯用于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Angkor Wat 之后涉及的一道题中。

When did the old city of Angkor Wat begin to build?

A. Before 831 B. after 831

C. In 831 D. It’s not told in the text.

正确答案应选A。而选A向的同学仅9.4%选C的占75%。当提醒学生在注意原文中的句子“They have been built over a period of six centuries up until 1431.”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师乘机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在下结论。

(4)复读(Re-reading acti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制试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Angkor Wat 阅读后,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 Draw a picture of the old Angkor Wat and a picture of a busy working scene, then describe them.

② Compared with ShaoLin Temple and LinYing Temple, what has been done to protect them?

③ What should me do and what shouldn’t me do while visiting the temples?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听说

Bolinger & Sear 在“Aspects of language”一书(1981.2)中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1)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du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阅读材料中,有些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信息,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线的数字词开展讨论并造句。有些内容围绕阅读课文话题安排了Pre-discussion. 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弄清楚学生对有关话题了解的程度,学生也有机会彼此有目的地交谈。自由讨论会引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还会猜测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细读后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使用英语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细读后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有些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上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完SEFCB3A Unit5 Advertising一文后,我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广告,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喜欢的广告,让他们讨论。他们或是说广告词,或是将广告的创意。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同学做了一则汽车广告。汽车的周围被菊黄色的向日葵包围,色泽艳丽,这位同学联想到梵高--世界著名画家。“Where there is a mountain, there is a road; where there is a road, there is the car. Those who likes the sun-flowers of course likes Van Gogh, and the car as well.”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不仅使思想更开阔,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Writing)

写作能力是语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现。英语界的老前辈--北京大学的李赋宁先生曾多次强调:“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我们都知道,“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时就是信息的反馈于提取。“写”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提炼,只有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信息输出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所以说,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篇的写作,即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和句式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例如:我在处理完SEFCB3A Unit10 The Trick一文后,让学生以Bill和Mick两个人物为中心描写故事中所发生的事。这种写作使学生可以避免许多无任和借鉴时可能犯的语病。对学生将来完整的、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好处。这是孤立分散语言操练形式如单句翻译等比不上的。这个活动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5.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五

综合教育学院,马高超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外许多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局限于从课堂、书本掌握知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知识能力、逻辑思维方式和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年龄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本文简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并着重在学生质疑能力、兴趣和个性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基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杜威对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是极力反对的。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被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发展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立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主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導,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建设和活动规划中,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我们目前所应倡导和积极学习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学习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通过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用此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识点也就多了数倍,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便不会固守于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活跃,与质疑能力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教师着实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疑问以及对于知识与书本不同的理解和质疑,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创造高效课堂。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兴趣的培养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调动起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生只有对知识怀有热爱,才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果教师也只是刻板地去传授知识,而不懂得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想去汲取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生便不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而对自己有益的事,更甚者,也许他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当成应付教师或者家长的工具。试问一个不把自己的学习当回事儿,天天吊儿郎当的人如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和热爱,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件有趣且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踏实地学下去,而不是浮于表面,造成身在课堂心在课外的毫无效率的知识学习。

兴趣和效率挂钩,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将互动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多元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趣起来,使知识生动起来,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平台,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知识中来,学生的职责应是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地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对学习和考核评价也负有责任。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培养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材施教,是自古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人适合钻研文学,有人喜欢物理知识。而教师该做的绝不是让学生如同流水线产品一样,千篇一律,唱起歌来都一个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的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作出合适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沉闷死板。根据学生个性把握教学方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观判断,领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知识,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长的,所适合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上也会诚实地体现出来。而教师通过同一间教室,发现坐在其中的各个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和爱好,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并且在其迷茫时给予鼓励。不要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育人,是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彩,健康而积极地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6.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篇六

通过两天来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策略”课程的学习,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的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进步、没有收获,那么教师教的再努力和辛苦也是徒劳。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

我认为教师要切实做到有效教学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充分。但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准备充分的课,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将教学的难点、重点把握到位,备课时制定明确的、具体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准备适量、适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能消化。使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上课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组织有效。教师讲课时语言一定要准确简练,大部分课堂效率低下的课,无非是教师自己在喋喋不休,把内容强加到学生脑子里,抢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一名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好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要合理,多少时间是用来讲授,多少时间是让学生理解,多少时间是让学生讨论研究,一堂课的密度越大,课堂质量就越好。

3、课后有效练习。课后练习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贵在一个“精”字。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抄写上,即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反而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提高课后练习的质量,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及时的教学反馈。教学反馈,往往是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现在90%的学生找老师,都是办理各种学校事情,仅有10%是学生找老师讨论问题,可见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就是教学的核心,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适用教师的风格,这就需要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看自己讲课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好及时改正。

5、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质。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和思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7.英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篇七

一、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

认知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 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的生命。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 当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 多用启发式、发现式、研究式和讨论式组织课堂教学, 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使学生乐于学习英语, 善于学习英语, 成为英语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怎样“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

1. 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尊重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他们将来对英语的需求, 还要考虑到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不仅包括语言学习本身的因素 (如日常的学习负担、学习进度等) , 还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如情感等) , 这种需求很重要, 只有将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

学生有对英语的第一良好印象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 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才有可能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此外, 教师应该促进班集体建立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氛围,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愿望,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 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 以便学生经常有机会表现自己, 同时也能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课堂交际应尽可能接近真实情景, 其内容应尽可能体现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成长需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 为学生排忧解难, 发扬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 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 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 如编对话、做采访、小组讨论、多角色表演等。

4.“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电化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 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来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从而优化学习环境, 融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为一体, 能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可运用多种电化教学手段, 节奏快, 信息量大, 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声音与图像结合, 语言与情景结合, 视觉冲击与听觉感染力结合, 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里, 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同时加深了理解, 强化了记忆,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师的作用, 相反, 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课堂并非仅仅是个知识传授的场所。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永恒追求, 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集多重角色于一身, 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场景下, 既要充当好演员, 创设情景, 即兴表演, 又要充当好督导, 来回巡视, 及时提供有效的服务。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要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应采用形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又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的评价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灵活性, 注重激励作用, 通过评价,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组织美术教学 篇八

【关键词】语言表达 动手能力 合作学习

一、教学注重语言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激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蕴蓄,喜怒哀乐、忧伤恐惧都要适度合拍。”例如中国古代人物画与中国古代花鸟画两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情感流露上也有所不同。人物画以人物的神情为主,花鸟画以花草技法的表现为主。如朱耷画的《鹌鹑图》,以鹌鹑自喻,着意夸张鹌鹑的眼睛,眼圈画得特别大,黑而圆的眼珠,顶在眼眶上角,表现出昂首向天、白眼看人、冷峻孤傲的气质。所以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需要语言的表达,还需要感情的流露。有人说当老师就是演戏,此语虽不贴切,但若达到像演戏那种娱乐效果,教学就有了蓬勃生机。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荡诗意之情感,还要闪烁出哲理的灵光,力求知识情感化,讲授表演化。总之,好戏必有扣人心弦之妙,美景必有引人入胜之处,一次好的讲课如同拿破仑的阵前演讲所激励的千军万马英勇奋战一样,应有令人感动、叫人奋起、给人启迪的语言,这是教师要达到的语言功力。博学的知识只有用优美、流畅、精练、热情的语言表达,才会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重视美术活动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美术活动课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都体现出学生地位的自主性或他们的“自治自由”。换句话说,在美术活动课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他们充分发挥了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一)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这主要指学生在美术活动课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学校的美术活动课计划的要求参与美术活动过程,确立自己审美意向、美术特长发展的目标;同时,学生也可依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美术基础,主动地感受校外的社会审美文化、美术文化的影响,对它们或吸收,或排斥,或改造,借此实现自身审美经验、美术能力的重建与改造。

(二)审美主体的创造性

这主要指学生在美术活动课中,一方面,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展开、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有利于他们能开创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活动课的展开,完善有关的学习制度、学习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美术活动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学习思维活跃,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易于学生个性化的自由创造。也正是这种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新颖、独特与对自身审美经验、美术能力的不断超越,从而能充分发掘他们的美术学习潜能,实现自身艺术水平的更新、美术能力的改造与重构,完成自身审美素质的发展与超越。

三、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基础

任何的合作学习都是以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在组内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他们讨论吗?他们没有体会又能讲出什么呢?如果全组的学生都不懂得自主的学习,讨论时大家就只好冷场。如果是作画,就不会画出什么像样的作品来。没有个人的努力,组内的学习就不可能有效,合作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明确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都是采取分发信封的方法,把学习要求写在里面。学生打开信封就明确了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是全班统一题目,各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门类之一,指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基本造型手段在纸、布、木板等平面材料上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等的艺术形式。按工具材料基本可以分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几大类。说出了许多内容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一组讨论中国画,二组讨论油画,三组讨论版画,四组讨论水粉水彩。任务越明确工作效率就越高。

(三)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

面对组内应当解决的问题,组内的分工必须明确。组长是关键的人物,应当协助组长合理地搭配人力,使学生都能参与。(这里一定要强调)即使是画得差一点儿的或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尽其所能,使他们能积极地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感到自己同样能为集体做出贡献。

(四) 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

合作学习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它有赖于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配合和信任。这样,学生们即使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在教学中逐渐养成。

(五)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的成果,最终以集体的名义呈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应和集体共同分享交流。在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宽广,学习会更有方法,对集体也更加热爱。

上一篇: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摘录)下一篇:有关学习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