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

2024-07-21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精选8篇)

1.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 篇一

生态文明从小事做起

春天的花红柳绿,鸟语花香,夏天的炎炎赤日,骄阳如火,秋天的天高云淡,霜天红叶,冬天的白雪皑皑岩,大雪纷纷,哪里不是大自然的杰作,生活在如此美丽环境中的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这一切吗?而有些人则随意破坏这个美丽的世界,造成了生态文明的下降。

公园,是鸟儿的天堂,是小虫乐园,但是现在与往日截然不同---垃圾箱周围有许多垃圾,鹅卵石的小路上也丢满了垃圾,花儿被折了,草被践踏了,大树被刻上了几痕,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堪入目,这还是我们昔日那美丽的公园吗?不是,它变成了人人欺负的对象。自己的一小步是地球的一大步,为什么有人把这话常挂嘴边却不能做到,就一小步,不愿意吗?

微风拂过,小河荡漾着微波,而也就在微波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些垃圾的身影。不错,这的的确确是我们丢的,有些大人还会把污水倒入小河,“叭”的一声,水倒了,小河的心也碎了,同为大自然的孩子,为什么小河能够为大自然增光添彩,而我们却只会往大自然脸上抹黑?因为我们不懂得珍惜,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的好,失去的悲。

不说在指定地区,即使在马路上,也能够看到一些大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难道这些大人就不感到羞耻吗?在公共场合,他们也同不把大自然放眼里一样,不爱护自己生活的大家庭,随意破坏它,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将得到报应,自己对生态文明做出的不益的事也将降临到他们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们还是如此,毫不收敛的对待这位生态朋友,那么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受到压迫,自己的良心也会不安的,一定会觉得对不起大自然的。

和谐家园魅力在环境。在城市建设上,荣成敢做大文章,频出大手笔。组织实施的22项便民利民基础设施项目中,投资8000万元的南北环海路绿色工程已经完工,投资8.6亿元的十里河花园工程全线开工,投资1.3亿元的滨海公园已经向市民敞开怀抱,海是荣成之魂。在科技兴渔的战略下,荣成在国内率先实现工厂化养鱼,废水零排放,近海水质始终保持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一样为家园做那么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保持家园的整洁,让家园,让生态,让大自然能够更加美丽呀,即使不能让家园永远那么美,不能让生态永远文明,但是我们毕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了,不论怎么说,我们自己也是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了。

在一次假期里,我们全家出去植树,树苗的叶子在风中飘动,我不由得想到,每个人如果种一棵树,那么全国就会有13亿棵树,这些树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祖国的卫士,保卫祖国,保护祖国的生态。树木不仅可以点缀环境,还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吸附灰尘颗粒,净化空气,所以,多种些花草树木,对生态的文明影响也是很大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嗓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这样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已经无情地危害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同时也威胁着生态平衡,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要让我们自己时时刻刻面临着危险。

生态,我们自己也身在其中,文明,我们自己要控制自己,我们大家要为生态着想,为大家着想,为自己着想,不然,还是那句话,生态面临的危险,文明面临的危险,终究会降临到生态的孩子身上。

要维持生态文明,首先就要文明,因此,我们要做到四不:

1、不乱丢垃圾,保持生态整洁。

2、不随地大小便,改变生态容貌。

3、不随地吐痰,维持生态形象。

4、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让生态永远和平。总之一句话,对生态文明有弊的,我们一律不能做,一定要好好让生态文明,让文明好好服侍生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保护碧水蓝天,共享绿色家园。

生态文明从小事做起。

2.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 篇二

一、资料和方法

㈠资料与来源选取4个区试点2002年~2004年青稞新品系94-19-1的产量资料由甘南州农科所提供。因其生育期基本上都在4月~8月期间, 气候因子也选取2002年~2004年相对应时段4月~8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选取各试验点累年平均气温年较差以及累年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资料。

㈡气候分析方法

第一, 焦金斯基大陆度公式[2]。K=1.7A/si nφ-20.4, φ为纬度, A为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差, 即气温年较差, 参数 (常数) 是以全世界气温年较差最大的西伯利亚维尔杨斯克的大陆度为100%设定的。K>50%时为大陆性气候, K<50%时为海洋性气候。

第二, H·H·伊万诺夫湿润度[3]。K月=R月/[0.0018 (25+T月) 2 (100-f月) ], 式中K月为月湿润度, R月为月降水量, T月为月平均气温, f月为月平均相对湿度。年湿润度用各月湿润度算术平均求得。伊万诺夫湿润度分级标准为:K值大于1为湿润, 0.6~1.0为半湿润, 0.3~0.59为半干旱, 0.13~0.29为干旱, 小于0.13为极干旱。

第三, Ki r a温暖指数[4]。, 式中ti为平均温度为5℃以上的第i个月的平均温度, n为月平均气温>5℃的月数, WI为温暖指数单位 (℃/月) 。划分温度气象带的指标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㈠气候生态条件各区试点的气候指标见表2。现结合气象因子、区域材料分述如下。

合作市点海拔2910.0m, 大陆性季风气候, 属亚寒带半湿润区, 年平均气温2.4℃, 年降水量531.6mm, 年日照时数2370.8h, 年无霜期日数56d。4月7日~4月11日播种, 8月下旬成熟收获, 生育期平均气温9.4℃, 有效积温小于1432.1℃, 降水量392.0mm, 日照时数1005.1h, 4月半干旱, 5月~8月湿润。

临潭县点海拔2810.2m, 大陆性季风气候, 属亚寒带半湿润区, 年平均气温3.4℃, 年降水量499.0mm, 年日照时数2346.6h, 年无霜期日数86d。4月3日~5月9日播种, 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收获, 生育期平均气温10.0℃, 有效积温小于1523.9℃, 降水量364.8mm, 日照时数1004.3h, 4月半干旱, 5月半湿润, 6月~9月湿润。

卓尼县点海拔2540.3m, 大陆性季风气候, 属亚寒带半湿润区, 年平均气温5.1℃, 年降水量541.1mm, 年日照时数2283.6h, 年无霜期日数112d。4月17日~4月21日播种, 8月上旬至下旬成熟收获, 生育期平均气温11.7℃, 有效积温小于1796.2℃, 降水量388.1mm, 日照时数1007.5h, 4月半干旱, 5月半湿润, 6月~8月湿润。

夏河县点海拔2929.4m, 大陆性季风气候, 属亚寒带半干旱区, 年平均气温2.6℃, 年降水量448.1mm, 年日照时数2384.3h, 年无霜期日数58d。4月13日~4月24日播种, 8月中旬至下旬成熟收获, 生育期平均气温9.7℃, 有效积温小于1487.2℃, 降水量330.7mm, 日照时数1024.9h, 4月半干旱, 5月~6月半湿润, 7月~8月湿润。

㈡生长特性与气候的关系青稞新品系94-19-1生育期日数大于无霜期日数, 种植在海拔2400m~3200m的亚寒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从累年历史资料看, 生育期平均温度10.0℃左右,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9%~74%, 日照时数占年日照时数的43%左右, 总体特征是生育期气温、水分、日照条件对青稞生长发育有利。

青稞新品系94-19-1在2002年~2004年作了3a的区试, 从表3看出, 区试点海拔高、气温低, 生育期长;海拔低、气温高, 生育期短。以合作市点的产量最高、生育期长, 生育期气温比4点平均值偏低0.9℃, 降水量多20.2mm, 日照时数少21.7h;卓尼县点的产量最低、生育期短, 生育期气温比4点平均值高1.5℃, 降水量多1.5mm, 日照时数多47.1h。

分析青稞新品系94-19-1的生长特性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播种期4月为半干旱气候条件, 5月~8月为半湿润、湿润气候条件, 生育期的水分较充足, 因其具有早熟的生长习性, 可依据墒情推迟播种, 不会对其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气温偏高、日照偏多对青稞新品系94-19-1的生长不利。

夏河县点属亚寒带半干旱区, 卓尼县点属亚寒带半湿润区, 从表2温暖指数看夏河县点比卓尼县点气候更寒冷, 降水量也明显偏少, 但夏河县点青稞新品系94-19-1的产量高于卓尼县点570.5kg/hm2, 耐寒、耐旱是青稞新品系94-19-1在亚寒带半干旱区、半湿润区主要的气候生态特性, 该品种稳定高产、推广性较强。

三、结论

青稞新品系94-19-1在甘南州海拔高、气温低的地区生育期长;在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生育期短, 且生育期日数大于无霜期日数。气温偏高、日照偏多对青稞新品系94-19-1的生长不利。青稞新品系94-19-1种植在海拔2400m~3200m的亚寒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耐寒、耐旱是主要的气候生态特性, 该品种稳定高产, 推广性较强。

参考文献

[1]王建兵, 汪治桂.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⑴.

[2]罗汉民, 吴诗敦, 谭克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0.

[3]欧阳学军, 黄忠良, 周国逸, 等.鼎湖山4种主要森林的温度和湿度差异[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3, ⑴.

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 篇三

在对话过程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绿色发展与生态富民”、“森林、水系和城市的有机融合”、“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和绿色城市建设”等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张永利就创建森林城市谈了四点看法,第一通过建设城市森林可以非常好的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人民的生活改善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一个城市的生态是不是良好是识别这个城市先进与否的重要标识。第二城市森林建设可以很好地提高城市的宜居度、舒适度。有一个说法叫生态福利,现在社会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希望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够促进以人为本的目标实现。生态福利是解决老百姓福利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城市森林建设也是一个最大的、最直接的、最重要的、最富有意义的、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民生工程。城市里面有了更多的树木和森林之后,一方面从感官上、从视觉上非常养眼,觉得非常舒适、非常舒服;另一方面森林有很多作用,它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带来好处,让人们在城市里觉得很幸福。第三通过城市森林建设可以促使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第四对于建设现代林业,对实现胡主席向全世界承诺的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很有意义。

孟兆祯认为,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范畴。绿有几千年,古代写的“绿”字是一个人拿着一棵树苗,它表达的是人不满足于天的恩赐,要利用人工绿化来进一步改造。中国绿城是由很多学科构成的,城市园林、城市畜牧业乃至农业都是绿色。从绿化树种选择来讲,南宁是南亚热带气侯,降雨量1300多毫米,很充沛,气温也相对较高,所以南宁在城市绿化中对树种的选择也应该针对南宁气侯的特点。榕树的种类和品种很多,它是在热带、亚热带非常适宜生长的一种植物。所以,我建议南宁选择生物性基调素质为榕树,特别是小叶榕。

宋维明认为,在一个城市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能不能够可持续和它的生态功能以及经济功能能不能协调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森林城市的建设中,城市的林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另外,林业对产业的发展、林业对经济的发展,自身就是绿色经济的范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森林除了对人类提供自然的消费木材以及其他各类适合人类需求和消费的自然产品以外,还有很多新的功能产生,像生物质能源的作用,还有碳汇作用,都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刘東生说,热带或者亚热带林业在全球森林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物种最为丰富,包括植物林、动物林,也包括经济林。第二是它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热带雨林在全球森林中的地位,无论是林业专家还是气侯专家,都一致认为其在生态平衡中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具体到南宁,首先森林数量上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突破,包括量化、绿化、美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次从森林的分布上,南宁森林是垂直分布,高层、中层、下层,乔木、灌木、花卉形成了一个复式的城市森林结构;在水平分布上,做到了分散绿化与城市公园绿化相结合、城市森林和郊区森林相结合。

王景福认为,城市生态是处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就是发展与环境双赢、时间与空间共赢、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用科学的话讲就是“一高二低三公平”:“一高”就是物质生产水平要高;“二低”就是资源消耗水平要低、环境污染水平要低;“三公平”就是政府企业公众要公平。从效益上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要公平,还有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环境生产要公平。

郑水泉认为,如果说森林是人类远古时代生活的家园,那么城市就是人类现代生活的家园。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这些年来提出森林城市的概念,非常好地把人类远古时代生活的家园和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生活家园、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今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除了享受现代文明之外,人类越来越需要重新回到森林、走进森林。所以我们提出来要拥抱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也是让人类重新拥抱城市。

蒋桂雄认为,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也是一项支柱产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年来,广西通过大力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推动、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一系列工程,广西的城乡绿化率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广西全区去年的林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277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收入来自林业的达到900多元,很多地方涌现出一大批年收入10万、超百万的致富典型。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大家认为,南宁市紧紧围绕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致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有凝聚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和谐城市,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之路。目前,南宁市以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制定了“打造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文化和造就绿色文明”的发展路线,确立了“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这一切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具体实践。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就是要建设绿色城市,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把绿色城市的建设与市民的幸福指数挂起钩来。推进经济转型,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和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一个战略举措。

南宁市代市长周红波表示,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为“弘扬生态文明,共建森林南宁”献计献策,我们市委、市政府会后一定要专题研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到南宁的发展建设规划中去。未来,南宁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继续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狠下功夫,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赢之路。继续统一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生态协调发展;注重人民群众需求,增进人民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惠及人民生产生活;注重全民共同参与,全面提高生态理念,达到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目标。

今后五年,南宁市将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富民强桂”战略,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突出深化改革开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打造“三基地三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南宁在广西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4.生态村建设工作情况1 篇四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部署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围绕“全面发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体现特色”这一思路,以“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集聚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和整体效应,全力推动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具体工作中,主要是“把握一个导向,做好两个结合,建立三项机制”:

把握一个导向:就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全镇上下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教育培训、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等手段, 使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不太认识到全面认识、由心动到行动的转变,使群众真正明白了“为谁创建,谁去创建”的道理, 形成了村与村比、户与户比的生动局面,涌现出了 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村。

5.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 篇五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基础自测:

1.土地荒漠化包括()

①土地荒漠化②石质荒漠化③次生盐渍化④绿洲沼泽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气候异常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D.干旱环境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沙漠化”,口号是“莫使旱地变荒漠”,这个口号突出强调这一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环境问题。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不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D.过度放牧

5.在现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6.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红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7.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

8.我国目前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主要是()

A.水田和旱作地区B.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

C.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D.旱农地区和高原地区

9.我国西北地区某地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10.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B.人们的过量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影响的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多发

11.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应放在()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D.治理严重荒漠化的土地

12.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C.③④⑤D.④⑤⑥

13.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D.以草原、荒漠为主

14.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⑥⑦C.③④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

15.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是()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

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

16.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A.水资源B.石油资源

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

-A.①③⑤B.②④⑥

17.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

A.过度放牧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20.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冬春沙尘暴天气频发。下列受沙尘

暴天气危害较重的一组城市是()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

B.成都、武汉、南京

C.沈阳、天津、青岛

6.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 篇六

“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两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那么,何为生态文明呢?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次响亮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使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大大“升格”。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升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的结果。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20世纪后半叶以来,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从德班到刚刚落幕的多哈,历届气候大会的召开足以见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

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

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底,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仅有199757.4万吨,其中还包含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往年的贮存量。

再次,生态文明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保障。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特别是今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因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

造成很大的损害。由此可见,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

最后,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远见卓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总结,也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理性深化。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十八大报告所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会更加严重。从整体看,中国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仅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我们发展

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建设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老百姓基本吃喝不愁、衣食无忧。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会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会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趋势转变。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使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更加美好。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今后还将成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必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力!

什么是“美丽中国”?那就是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就一定会建设成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我相信,这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谁不希望自己工作和居住的环境舒适优美一些?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总之一句话,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7.强化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 篇七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生态道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顺应国内外形势、站在发展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态文明, 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器,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 就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培养,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是衡量国民文明素质的标准, 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严重威胁。事实证明, 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不是自然界本身的问题, 而是人类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的恶果。《朝霞似火》一书揭示了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的“十大动因”——人口、消费、科技、贫困、市场失灵、政策失效、全球经济活动的规模及其难以置信的扩张速度、不惜代价追求增长、价值观和习惯思维、经济全球化。《拯救地球生物圈》更是从“人—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 呼吁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把伦理关系扩大到自然, 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在原始社会, 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 生产力低下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 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 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累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与此同时,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曾这样告诫人类。

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 形成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972年, 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 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系统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实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纷纷问世, 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们更要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每个公民都要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而努力。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概述

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 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文明程度。从狭义的角度讲, 就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

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道德反映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 是人的欲望和行为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必须关爱生命、善待自然,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生态道德的本质体现。人与环境之间所产生的生态道德, 同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社会道德不同。生态道德具有单向性, 道德主体始终是人;自然环境的公共性决定了生态道德的公共性, 要求全人类高度自觉共同承担责任。生态道德建设的目的, 就是使人认清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及其危害, 转变非理性的生态观、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科技观, 匡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真正成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引导者、调节者。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需要全社会提高生态道德意识, 加强生态道德实践, 健全生态道德机制。

三我国生态道德的现状

2014年2月20日, 环保部公布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公众对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高度认同, 78%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个人的事, 99.5%的人选择了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调查反映出, 被调查者普遍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表示高度担忧, 最关注的问题有雾霾、饮用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等。调查还发现, 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

面对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 解决生态问题不能光靠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还要靠道德的手段。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说过:“人口多, 资源匮乏的现状我们只能直面, 但无度挥霍的生活方式却是能够改变的。如从一点一滴做起,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做, 那就一步也无法迈出。”蔡元培也说“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 而是要注重实际行为, 要“随时随地, 抱着实验的态度”。每一个觉醒的人不仅要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价值观, 更要付诸生态行动, 践行绿色文明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践行生态道德的探索

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 除了提升生态道德意识, 还要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带头, 企业牵头, 公民埋头的行行业业、老老少少践行生态道德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起绿色的政绩观、效益观、消费观。

在经济领域, 我们要树立“资源有限, 环境有价”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增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责任意识。树立起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 树立起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在政治领域, 我们要将生态观纳入党和政府的执政观, 要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生态道德建设, 并用它来保障生态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 加大实施执行的透明度、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 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

在文化领域, 我们要加大生态教育研究力度, 发展生态科技文艺。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齐心协力共同保护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能力。

在社会生活领域, 要从我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1) 节水节电, 节约纸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 骑单车;拒绝过分包装,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 保护动植物, 拒食野生动物;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爱护花草, 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 积极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等。 (3) 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节日, 参与环保宣传, 做环保志愿者。 (4) 学法用法, 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和践行生态道德的法制观念。

综上所述,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这是一场改造自然的过程, 也是一场改造社会的过程, 更是一场道德改造的过程。生态文明生态道德建设的提出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全民践行生态道德之时, 才是美丽中国实现之日。届时, 天将更蓝, 地将更绿, 水将更清, 生活将更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 (第二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8.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伪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2-02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被普遍认为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式,目前在学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学者杨志华认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双赢为根本目标的新兴文明形态。”[1]著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关系。”[2]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并且相互补充的。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伪生态文明及其表现

所谓伪生态文明,笔者认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违反生态文明的科学规律和精神等行为的总称。伪生态文明一般是以地方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为主体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外衣或者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借口,而做出一些无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甚至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产生的危害是无可估量的,不但会带来经济损失,有的也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国家和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声誉,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产生疑问甚至是失望。伪生态文明的相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和均衡性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3]而有些地方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忽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甚至为了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建设。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表现,也许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所以笔者认为绕开工业文明而直接进入生态文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模式和生产方法,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向生态文明不断靠近。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坚持均衡性。所谓均衡性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要均衡发展。比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开始把自己国内的过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本国国民则不仅享受到了丰富的工业物质消费,同时也享受到了蓝天白云的美好。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均衡的生态文明形式或者说是伪生态文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掠取环境资源的又一表现。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面领着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东部发达省份由于经济基础雄厚而开始转移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虽然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果丰硕,但代价却是中部或西部兄弟省份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在外省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最终也会影响到自身。不过目前已经开始了类似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案例,这也许是修正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伪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2.城市建设中的“面子工程”

城市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很多政府官员也把搞好城市环境作为自己的施政重点,例如北京在奥运会之前治理“垃圾围城”的例子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优秀代表之一。但是,国内的很多其他城市在这个方面的作为却“变了味”。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在近日就播出了“高价的城市绿化”这样一期节目,指出贵州省贵阳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偏爱将大树、古树、名树从森林中移栽到城市里来,这样不仅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生态环境,破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些大树往往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养护的不到位等原因而死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行为,即借绿化城市的美名却做出了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这类行为是需要城建和绿化等部门警醒和严厉禁止的。

三、对于正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我国在党中央的倡导和带领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伪生态文明”,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正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1.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建设

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米都斯教授等撰写的《增长的极限》,学者莫里森《生态民主》等著作都是世界生态文明理论领域的杰出代表。但是我国在发展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可以照搬西方的相关理论或者政策,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国的学者应该在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国情,以发展的眼光来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努力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拥有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支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这样一来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加顺畅地发展。

2.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

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会议上讲话指出:“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其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就要求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取消以往单一的只追求经济指标的政绩观而转为更为综合和全面的政绩观。其中就包括生态政绩观即将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而且需要领导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以免因为片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而造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误区甚至产生损失。同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要有大局观和协调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扫自家门前雪”。总之各级领导和百姓的父母官应该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不妨碍目前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努力改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和后代造福。

3.建立健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健全的生态监督和惩罚机制是必需的,它的作用就类似足球比赛中的守门员,是防止生态环境问题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好坏。类似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等环境相关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的建立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在多个部门的联合执法等行动也有了很好的尝试。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伪生态文明”的新情况还很少有关注。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认清和正确定义“伪生态文明”的行为,对于企业和政府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借口实则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处罚,并责令其消除影响,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舆论。

4.转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大举“入侵”中国,包括麦当劳、可口可乐在内的西方标志性商品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冲击,更多是其隐藏在背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入侵”。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大型的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壮大,但是其追逐利益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消费者价值观,从而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消费模式,并且在当今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形成了物质至上的价值标准,同时追求所谓的“洋气”和奢华,而这正是马克思理论中“异化”理论的典型表现,这种人与人之间被物质和金钱所绑架的关系必然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即大量掠取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中国某些城市在绿化中追求名贵大树正是这样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转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解决目前“伪生态文明”现象的又一大要点。但是在全球化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我们不能奢望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崩溃,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倡导人的自由发展,引导人的自认价值的充分实现,进而影响到人们向健康、合理和环境友好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转变,通过类似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我们有希望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精神标杆。

参考文献:

[1]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G]//薛晓源,李慧斌.生态文明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上一篇:读书启动仪式方案下一篇:学校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