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共9篇)
1.初中数学情境创设 篇一
论文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所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有了“创设情境”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前提的研究,而且模式的问世指日可待。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情境的创设要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创造条件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往往距新知还有一段距离,即或就是一步之差,教学也要要求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恰当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链结的“亚目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这个“亚目标”叫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有效链结创造条件,为实现新知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为知识的过渡给人以自然顺利的美感。数学知识前后连接紧密,无理方程要去掉根号化为有理方程;有理方程中的分式方程要去掉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中的高次方程要降次为一次方程或二次方程;多元方程要消元化为一元方程。
四、根据耳聋学生年级和年龄特点,唤起学习兴趣高年级的聋生注意时间长,耐力较持久,自控力也较好,思维呈连续性,学习积极性高,许多有攻坚、显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心理。在教学中要有技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善于制造悬念,适当的沉默或等待,恰当的比喻,敏锐的洞察力都将聋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并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动化。运用直观教具教学。聋哑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以感性材料为起点,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图片模具、多媒体、声、光、灯等直观教具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加深理解。活泼好动是聋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枯燥的学习变为具体有趣的东西,在实践活动中尝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五、创设竞争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竞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竞争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或会做一道计算题时等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或是作业批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初中数学情境创设 篇二
一、利用已学知识, 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 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而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也是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编制而成的, 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点都必须以掌握的旧知识为基础。假如学生在没有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情况下, 就直接学习相似三角形是不可思议的;假如在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 就直接过渡到二元一次方程学生会难以接受。因此, 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去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譬如, 我在执教“立方根”一课时, 就先引导学复习“平方根”知识作为教学情境, 从平方根的定义、符号、开平方运算三方面引出立方根的定义、符号、开立方运算, 并比较两者的异同。通过类比, 大部分学生初步感知了有关立方根的一系列知识。类似通过已有知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而且新旧知识的对比,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道知识的桥梁。
二、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 从而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 形成悬念性教学情境。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并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 我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 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张厚度约为0.1mm的广告纸, 如果能够对折20次, 你们猜其厚度大概是多少米?”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前提下, 我告知了正确答案:“约有35层楼高。”学生面对如此神奇的答案时惊讶万分, 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如此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 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因此, 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将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到学生熟悉的事例中去, 以生活情境方式展示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譬如, 我在执教“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 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黄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玻璃, 小李不慎把它打破成两块, 他很是内疚, 想去玻璃店给黄伯伯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 问:是否一定要把两块玻璃都带去?能否带一块去就可以了?为什么?全班学生陷入深思, 于是我趁机引出相应的定理。如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情境, 营造良好氛围
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好奇心, 为提高课堂效率唱响前奏曲。譬如, 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时, 导入新课时讲述勒内·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著名数学家勒内·笛卡儿刻苦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 他在一次梦境中闯入了数学宫殿的大门, 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 他看到一只蜘蛛在屋檐下的窗户上正在结网, 吐出的银丝在空中飘荡,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眼前许多经线和纬线不就是自己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就产生了灵感, 那只蜘蛛的位置恰巧可以测量窗框两边的距离, 而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成的网形象的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的。可见, 勒内·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 解析几何诞生也应运而生。学生不仅被这个有趣的故事吸引, 而且也为故事中的问题所感动,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五、巧妙用多媒体, 静态转化动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广大一线教师通过制作课件以动态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 那些奇妙的图形变化, 充分展示了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其中, 图形的翻折和旋转, 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通过图形转换, 刻画了不同曲线的共同特征, 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而对各种图形和元素着色, 展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使抽象抽象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譬如, 我在执教“中位线定理”时, 通过平移、旋转, 使学生在欣赏图形的闪烁、旋转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中位线定理, 从而增强了学习几何的自信心。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边角边公理”时, 利用课件设计了翻画片找全等三角形的游戏,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 而且增加了学生学几何的兴趣, 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大胆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生活本有趣, 数学更有趣。
摘要:教学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本文笔者站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 从利用已学知识、问题、生活、故事和多媒体等方面论述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语境。
3.探究初中数学情境创设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方法探究;
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掌握,适时应用。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创设的情境不能脱离课本知识点,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这样才能适应课堂,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现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肤浅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我创设了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注意力
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之前,我讲了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在講幂的运算之前,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远不到一克,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相比的。
三、创设试误情境优化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或在联接中考中的易错易混点,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走进迷魂阵,不断碰壁,引导他们走出思维误区,给其指点迷津的过程中,使之吃一堑长一智,错误的思维逐渐弃之,正确的思维得到优化。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性质时,我让学生观察下列过程:∵4>-6,两边都乘以-2得:-8>12对吗?学生都知道不对,但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识: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讲勾股数时,我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 24,25;9,40,41……,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
五、创设信息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图案设计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
六、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品味胜利的喜悦
4.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篇四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并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导入,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上,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高兴不已,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它想到该回家了时,它才发现天已不晚了,自己又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后,小鸟说:“小白兔,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可不知走哪条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于是,小鸟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答了,非常高兴。讲到这儿,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初中数学情境创设 篇五
1.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生活情境”的基本途径、内容组织、方法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现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二)实践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让情境更好的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一)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畴: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迁移。
3.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 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3.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
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
1.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可以随时从互联网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信息,并及时交流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有丰富的经验作指导
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是多年带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他们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研究、积累,我们是很有信心完成这项课题研究的。
3.有求真务实的研究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作为指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30岁左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4.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积极投入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究中来。创设丰富的、
6.初中数学情境创设 篇六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从心理学的角度,“情境”表现为多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情境不仅能激发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人从事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3、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4、学生的学习情境是传递数学学习信息的载体,它提供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相关联的数学信息,进而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情境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
三、情境创设的意义
1、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 1
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知识是一种工具,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具有情境性,这就是情境认知。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认知情境,这就是情境学习。因此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当作现代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认为创设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数学教学的价值来看,数学教育价值的实现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表达,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自我组织等活动来表现。因此,数学学习的主题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如“标准”中所列举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而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学生从知识的此岸引领到彼岸,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投身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这使得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
4、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现有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同样是获得知识,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得到了知识,失去的却是直觉、悟性和趣味,有的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着探索的乐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数学教学,老师讲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教师。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如何情境创设的教育意义和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途径、模式和方法。课题将通过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围绕以课堂情境创设的问题,总结应用的经验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转变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课堂观念的转变,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2、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3、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使数学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4、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激励学生的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正确评价。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境设计的数学本质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创设如何为数学学习内容服务。
2、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如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课本中的情境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
4、情境创设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情境设计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境的把握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数学的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六、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2、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3、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情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七、应遵循的原则
启法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
① 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
②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① 按方案制订实验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和典型,开展研究。
②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比如观摩实验课、公开课和论文、教学安全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注意实验课后的调查测试,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③ 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3、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7月)
主要工作内容: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成果的汇总,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九、预期研究成果
相关的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案例或论文。
有关经验的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人员保证
组长由区教研室主任担任,课题组成员均为各校的教研组组长,有多名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曾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分别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2、经费保证
科研经费由区教研室及各校提供,有充足的活动经费。
3、机制保证
7.例谈初中数学的情境创设 篇七
1. 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现实, 也必须寓于现实, 并且用于现实, 这是弗莱登塔尔“数学现实”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为了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境.如在复习分式的运算时可提问:往一杯糖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糖, 糖水是否变甜?为什么?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 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 B, C三个工厂, 现在要在它们之间修一个水厂, 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相等, 此水厂修在何处?通过上述情境创设, 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从而引导他们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2. 从操作实验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 从而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讲授三角形的重心时, 教师可先用笔尖顶住三角形纸板, 另一只手旋转纸板, 此时纸板可飞快而平稳地旋转.教师再让学生也来试试, 学生大都会以失败而终.从而老师带领大家动手操作, 折折画画, 找出三角形的中线的一般规律及重心位置.再让学生操作实验, 大部分均能成功, 教师再及时予以归纳讲解.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丰富自身数学活动的经验, 培养他们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 从相关学科中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 函数中许多表达式就是物理中的公式, 函数图像与化学中溶解度的图像, 三角函数与力学中单摆运动、波的传播、交流电之间等等都是有联系的, 化学中的反应平衡也与数学计算密切相关如在乘方教学中, 可通过展现细胞分裂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幂的概念的理解.在教确定与不确定的内容时, 我们课前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抛出去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让学生预先查阅资料, 讨论, 总结.学生开始惊讶, 然而随着他们的自习, 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后, 学生的回答有三种: (1) 确定事件即必然事件, 因为地球有引力; (2) 不确定事件, 如氢气球会上升; (3) 不确定事件, 当速度大于7.9千米/秒时, 也可以不下落.教师再进一步告知科学知识,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 而且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大大提高.
4. 从游戏中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 创设了新奇的游戏环节, 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数学大师陈省身也有“数学好玩”一说.如在介绍韦达定理时, 可安排这样的游戏:让学生说出某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及二次项系数, 由我猜出方程.游戏中结果总是一一被我猜中, 从而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积极性.教学中的搭火柴棒游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用来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猜数游戏, 月历上的数学实验实际上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概率统计部分更是让学生在众多的数学实验中, 寻找和感受隐藏在随机现象背后的数学上的规律性的东西.
5. 从故事、典故中创设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取知识———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问题.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 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 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情境创设时, 应注意选取有特色, 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境, 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能提高其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讲解平面坐标系的过程中, 可讲述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故事.
6. 从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数学应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 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发现”.通过数学文化的教学, 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激发数学创新的动力.天生愚笨的庞加莱, 逆境成才的丰塔纳, 苦中奋进的钱伟长, 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等, 都是执著不懈的追求将他们推上数学领域的巅峰, 这些数学家的经历可用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形成爱科学, 学科学的良好风气.在介绍无理数的概念时, 可以讲述希伯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而引起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 他也为发现真理而献出了生命.通过史料的介绍,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7. 从类比猜想中创设情境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相似的地方.如分式章节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可类比小学的分数, 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概念的引入可以通过进教室找座位等方法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再比如讲“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时, 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好的例子就是人怎样走近道.奥苏泊尔曾经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正是基于这些已有认知经验, 学生才能通过种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思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8.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正在学的内容感到好奇,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产生学的欲望,积极思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还停留在比较感性的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的认识。如在一些较难理解的文字题分析中,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实物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却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教师再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查找原因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创设相应的情境,则问题可迎刃而解。在一些不是很直观的几何图形中,创设出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二、创设游戏情境。点燃学习激情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对于游戏,他们肯定会积极主动参与,甚至有时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如果学习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游戏的话,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一些枯燥的数学问题改成有趣的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习的激情。例如,在研究点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一课中,可将教室里的座位看成对应的坐标,然后按照口令将某个座位上的苹果向左右上下平移,研究得到的点的新坐标与原来坐标的关系,这样安排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还能大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故事情境,产生学习动力
有些数学内容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听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长时间后会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数学观点、传授某种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理解,接受新知将足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例如,我在复习“函数的图象”时就以此创设如下情境: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就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往日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请用函数图象反映这段故事情节,如此有趣味的故事,用如此简洁的图象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显然最终也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例如: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五、画龙点睛,创设课堂结语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例如: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数学课单一呆板的局面,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8).
[2] 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林志成.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教研(数学),2005(5).
9.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篇九
庄溪小学 张廷元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事实上,我们去买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六年级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导入新课:小企鹅与小花猫赛跑。小企鹅嘎嘎的叫:“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线比小花猫长!“到底谁跑的路线长呢?我们大家帮它们计算一下好吗?”孩子们嚷:“我们只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不会计算圆的周长。”教师及时导出:“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孩子们顿时作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有的教师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购物”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论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到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故事情境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07-30
初中数学数学学习方法10-06
初中数学辅导08-24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06-25
初中数学研修任务06-28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07-01
初中数学知识整理07-17
初中数学专题讲座08-04
初中数学的学习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