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书评

2024-06-30

《君主论》书评(8篇)

1.《君主论》书评 篇一

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把读书笔记也发上来,最后还是决定弄上来。博客不同于校内日志,这里装的是我的思想与心路历程,一些在校内不能放的文章也可以毫无顾虑地放在这里。不过和上次的书评一样,有些形式了。而且真的很长,只能怪自己太会写了。

一.读书笔记——全书结构及各章概要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论述了不同君主国的性质,种类,获得统治权的途径及各自特点与一些治理方法

马基雅维利把国家分为共和国和君主国,君主国又分为世袭的和新缔造的。可以依赖他人武力或凭自己的力量获得(第一章)。一个君主世袭统治的政权,要比一个新生政权容易维持得多,但也易将人们变革的记忆和变革的原因消弭殆尽(第二章)。一个新成立的君主国(混合式君主国)会面临种种困难。但马基雅维利提供了很多治理的方法。他认为,“只要统治者抓住叛乱所提供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巩固自己的地位,惩罚罪犯,肃清嫌疑人,并在最薄弱的地方做好准备,这些再度出现叛乱的国家就很难再失去了。如果被占国与占领国处于同一地区,有同样的语言,尤其当被占国的人们并不习惯自由生活的时候,君主只要把他们旧君主的血统斩草除根,同时不变更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了;如果征服国在语言,风俗与规章制度等方面与被征服国存在差异,则征服者应该亲赴被征服国的领地,与那里的人民生活在一起或者向那个国家一两处命脉之地派遣移民”“君主应当成为那些较为弱小的邻邦的领袖和保护人,设法削弱属地中的强大者,并提防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外来者通过意外事件涉足此地,属地中由于野心十足或分外恐惧而心怀不满的人把外来者引进来”(第三章)。根据被征服者状况的不同,君主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统治。由君主和众臣进行统治的国家(如土耳其,这类国家类似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我把他们看成中央集权的君权统治国家),夺取他们较困难而统治他们相对容易;还有一类是君主和贵族进行统治的国家(如法兰西王国,中世纪西欧基本上都是此类国家),占领他们较为容易而统治起来较难(第四章)。某些城邦或地区,习惯了在君主的统治下生活(如第四章中君主和众臣统治的国家),新的君主很容易统治他们。对于共和国,那些习惯在各自法律下自由生活的国家,有三种统治方法:毁灭他们,亲自驻扎或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从他们那里收取贡品并扶持一个亲善于你的寡头政府即殖民。而马基雅维利欣赏把自由城邦毁掉,他认为,前两种方法更为稳妥(第五章)。获得一个新君主国必须依靠机会和个人的才干。为了革新,革新者有两种方法:乞请别人或诉诸武力,而马基雅维利主张诉诸武力(第六章)。以他人的武力和运气获得的新君主国很难保存下去(第七章)。在第九章论公民君主国中马基雅维利论述了君主、人民和贵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城邦里人民与权贵两种相反的欲求产生了三种权力欲求:君权,自由权和无政府状态”,但他肯定了人民的重要作用,认为君主更应该依靠人民,“英明的君主应该想方设法使公民时刻都对国家和他本人有所需求,这样他们才会永远效忠于他”。在第十一章论教会君主国中,马基雅维利展现了他对教会的态度:“这种国家依靠了人类心智无法企及的更高力量的支持,因为他们是由上帝所提升和维护的,对他横加议论,只能是自以为是的鲁莽行为”“当今教皇将会依靠慈悲之心和其他无限美德,使他更加强大和令人尊荣”,可见,马基雅维利并没有摆脱当时的局限。

第一部分为《君主论》接下来的论述做了铺垫,但也初步展现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他的权术思想::“对人们应该要么爱抚,要么铲除,因为人们会对所受的轻微侵犯进行报复,而对所受的重创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人们对他人的侵害应该是那种不用担心受到报复的侵害”“谁促使他人强大,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他运用才智或诉诸武力促成的,而强大了的人们都会对这两者心怀猜忌”“人们不应为了逃避一场战争而听任混乱滋长延续,因为战争是无法逃避的,延续只会使自己陷于困境”。他崇尚武力:“赤手空拳者会被毁灭殆尽”“当人们不再相信的时候,就诉诸武力逼其就范”但又十分注重谋略,“掩饰自己的意图,与对手和解,极尽献媚取悦对手后最终将其拿下”“使用残暴,分为恶用还是善用,善用指统治者出于自身的安全,需要时可以偶尔为之”“损害行为应该一次干完,人民便会少受一些损害,怨恨就会少些;而恩惠应该循序渐进地施予,这样人民才能更好地品尝到滋味”……这些主张,无不体现了他“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思想,给君主提供了“有效”的治国之道。

第二部分(第十二章至十四章):论述了军队的种类,各自的利弊及统率的方法。马基雅维利把军队分为雇佣军,外国援军,两者的混合军和本国军队,并详细论述了雇佣军的由来、强烈抨击其危害,认为“意大利当前的衰败,就是长期依靠雇佣军的缘故”(第十二章)。而外国援军亦是有害无益的军队(第十三章)。作者主张君主要依靠自己建立的军队,“一位君主,除了战争、战略和军事训练外,不应该有其他任何目标、念头,不应以他事为业,这是身为统帅之人应当从事的唯一职业”为此,君主应该“采取行动、依靠思考、研读历史”(第十四章)。这就是马基雅维利的军事思想。事实证明,马基雅维利的军事思想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正确的。在马基雅维利14年的政治生涯中,建立过辉煌的军事业绩。他撰写了题为《论佛罗伦萨国民军队组织化》的军事改革方案,并负责监督新国民军进攻比萨,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第三部分(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三章),论述了君主的统治和处世之道。这一部分为《君主论》的核心,集中阐述了马基雅维利所崇尚的权术与谋略。

“君主都拥有某些招人或褒或贬的品质”但马基雅维利主张利用恶行,“一个人如果在任何方面都持有善念,那他在众多不善之人中必会遭到毁灭。所以,君主如果要保住位子,就必须学会不仁之举,并知道何时当用,何时不当用”(第十五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马基雅维利认为“慷慨出了名,就会受到损害”“君主不应对吝啬之名挂系于心”(第十六章),“也不必在乎背负残酷的骂名”“如果不能得到人们的爱戴,也要免遭人民憎恨,要令人畏惧又不憎恨”(第十七章)“君主应当极少守信”“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功立业的君主们极少守信,他们懂得如何玩弄诡计,最终击败那些立身诚实的人们”(第十八章)马基雅维利极力反对君主遭人憎恨或蔑视,认为这两者极易使君主失掉王位,“君主应该规避那些使他遭人憎恨或被人轻视的事情”(第十九章)“最好的堡垒就是不要被人们憎恨”(第二十章)。一个君主如按照马基雅维利所说的做,利用恶行,极少守信,又如何受人尊敬呢?马基雅维利主张赏罚分明,并“在两国处于战争状态时,应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最为重要的是,君主应该不遗余力,通过自己的每一举措为自己赢得美名,让世人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不

同反响的人物”(第二十一章)“君主必须精于掩饰兽性,成为一名卓越的伪装者和假好人”“君主具备那些好品质并且持守不懈,那将有害,但如果显得具备那些品质,却是有益的”(第十八章)。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马基雅维利,他的谋略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看似绝对矛盾的两种品质能在君主身上完美结合(前提是君主按他说的去做),这应该和他深刻的洞察能力,把人性的弱点牢牢把握分不开,只有这样,才能玩弄人们于股掌之中。对待大臣,马基雅维利认为,应该起用那些为国事殚精竭虑的人,“应多关心,让他保持良臣本色;应赐给他荣誉财富,让对方感恩戴德;也要委以重任,和他一块分享荣耀”(第二十二章);而对待小人,“除了广开言路外,君主应采取第三种方法——在国内选拔智囊团”(第二十三章)

然而,谈到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不得不提到他著名的“狐狸与狮子论”。这也是这一部分所主张的权术的代表:“君主必须熟谙为兽和为人的作战之道”“君主既然要懂得善用兽性,就应当取法于狐狸和狮子,狮子不知道防备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御豺狼”“因此君主需要成为一只狐狸以识别陷阱,又需要是一头狮子以震慑豺狼”,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是狮子和豺狼的结合体,像狮子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狡猾。这个观点常常被人引用,作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最好诠释。他也因此受人褒贬不一,成为历史上争论不休的人物。

第四部分(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六章),反思了意大利君主失败的原因并呼唤强大的君主以统一意大利。

马基雅维利总结了意大利君主失败的原因:“吃了军队的亏,有些人遭到国人敌视,不知道如何防范贵族以保全自己,缺少危机意识”等等。他主张积极改变命运,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并果敢坚决地行事。最后,马基雅维利把希望寄托在梅迪奇殿下,“组织一支既能抵御骑兵,又不惧怕步兵的新军”来完成统一意大利的大业。

二.《君主论》的历史背景、立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君主论》千百年来备受争议,在书中,马基雅维利是一个绝对的君权拥护者和一个鼓吹暴力和权术的谋臣。有人把他称为历史上第一位无情的解剖师:他把欧洲历史上所有的阴谋诡计一一揭穿,毫不留情地告诉人们他周围这些道貌岸然的人内心的真实面目,并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因而,在反对者眼里,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是教人如何学坏,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莎士比亚说“凶残的马基雅维利”,利奥·斯特劳斯则将其视为“邪恶的导师”;但在支持者眼里,他是历史的伟人,被称为“现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导读)他身后,毁誉尖锐对立。但是,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人物,决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决不能不注意马基雅维利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这一点来讲,马基雅维利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军事理论家,是历史造就的巨人。

青年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当时的意大利,已经失去了罗马时代的辉煌和中世纪宗教中心的地位,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城邦林立,各个邦国之间征战不断任人宰割;而在文化艺术上,意大利正创造着无以伦比的伟大奇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开始闪耀光辉,启迪人们摆脱中世纪宗教的束缚,以全新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乱世出英雄,马基雅维利自己都说,“目前意大利的局势有利于新君创造光辉的业绩,给有胆识、美德的伟人提供了机会,让他展露才华,为自己赢得荣誉,造福于国人”。历史造就了他,但却没有如他所愿造就一个统一意大利的伟人。直到1870年意大利才由如狮子般勇猛的加里波第和如狐狸般狡猾的加富尔统一。此外,马基雅维利个人的经历也是促使他产生自己思想的必要条件:十多年的政治和外交生涯,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出使法国使他对佛罗伦萨软弱的政治统治感到极度失望,也激起了他谋求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而佛罗伦萨政权的更迭令马基雅维利失去了从政的机会,相对清闲的生活使他能有机会思考领悟,最终完成了伟大的学术著作。但仅仅外部条件是不够的,马基雅维利从小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博览群书,最重要的是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的国家关系及人际关系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在这些主客观条件下,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产生的确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也不难理解他过激的思想和主张产生及马基雅维利主义穿越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了。

此外,我还想谈谈《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础,即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马基雅维利是把性恶论引进政治学的始作俑者,他认为,“一般来说,人类都是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他们妄自追求、伪装良善,见危险就闪、见利益就上。当你给他们好处,他们会对你全心全意,但你急切需要他们时,他们却离你而去”“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由这一人性恶理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师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使用各种权术与计谋。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人性善还是恶历来是各种政治理论的基础。近现代西方政治学的许多主张也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比如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不禁思考: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貌似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古今中外思想家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思想主张。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从而把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而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有“原罪(sin)”,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所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再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而再邪恶的人心灵深处也不可能没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恶是统一于人当中的吧,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无法分离。(个人思考结果,其实还是思考不出来)

但是我发现了马基雅维利的性恶论中一个有趣的悖论:既然他认为人都是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只为一己私利的,那他为什么要写《君主论》呢?毫无疑问,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朴素的爱国之情,对一个统一强大的意大利的出现的渴望。可见,他自己就是心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学者、政治家。这么说来,人就不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他们至少有一种家国情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马基雅维利自己又会作何解释呢?但至少在《君主论》中,我没有得到答案。或许,这个问题,马基雅维利在提出性恶论时根本就没想到吧。

《君主论》还有与众不同的一点,即是马基雅维利的研究方法。在书中,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可以说,这些业已发生的事件是马基雅维利得出结论、形成自身理论的事实依据。没有这些事例及对他们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就不可能产生马基雅维利主义。因而,我认为,马基雅维利采用的是基于历史与现实上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及其地不容易,因为前提必须是挣脱中世纪宗

教政治理论的束缚,以“人”的眼光观察历史与现实。这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政治学的发展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基雅维利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调查分析方法,把研究从“天国”拉回“人世,对以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君主论》导读)。

三.《君主论》中至今闪耀的思想光辉

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谁都承认,《君主论》是一本政治学巨著,其历经千年却依然闪耀着光辉必然有其原因。我认为,这不是因为他的功利主义,他的权术思想能古为今用(许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把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奉为圭臬),而是贯穿于整本书中的思想精髓:他的哲学思想。

马基雅维利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世界观。“许多人认为人类智慧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对此他们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干事业,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但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不顶用。其实命运主宰着我们一半的活动,而我们另一半的活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想要征服他就应该痛打她,将她击翻在地”(第二十五章)。可见,马基雅维利并不否认命运(规律)的作用,看到了客观规律与外在条件对社会和人生的制约作用,但他更强调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认为对待机遇也是如此,“机会使选择的形式有了内容。没有机会,他们的意志力就没有用武之地;而没有意志力,机会只有徒然溜走”“所以,机会成就了这些人的伟业,而卓越的才干使他们得以洞察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使祖国日益昌隆”(第六章)。马基雅维利十分清楚机遇与人自身能力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当时是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至今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次,马基雅维利认同发展观点,认为人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获得成功。“一个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君主,才会事业昌隆,反过来说,一个君主悖天行道,事业就会日薄西山”“我的结论是:命运千变万化,人们往往墨守成规;顺应潮流者兴旺发达,逆流而动者势衰运退”。我们今天讲与时俱进,没想到500年前,马基雅维利早已参透了其中的道理。

此外,马基雅维利主张居安思危,“君主不应对军事训练掉以轻心,而且在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更应注重这个问题”(第十四章)“我们那些享国多年后来又将其丧失的君主们不应去抱怨命运,而应归咎于自己的庸碌无能。在和平时期从不思考可能的变故(风和日丽之时想不到暴风骤雨,这是人们共同的缺点)”(第二十三章),因而,他欣赏预见性,主张防微杜渐,“一个君主不能在灾祸初露端倪时观察入微,那就不是明智的君主,只可惜,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第十三章)。同时,马基雅维利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主张趋利避害,“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人们在躲避一种不利因素时势必会遇到另一种不利因素。但谨慎的人知道如何区分不利因素的性质并选择危害性最小的不利因素以趋利避害”(第二十一章)

然而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有人认为马基雅维利陷入了唯心主义。但是,从《君主论》来看,我得出的结论是马基雅维利是唯物主义者。我们都承认他是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任何观点都出自现实又回归于现实,他也主张直面现实,拒绝幻想,“我的目的是给那些能够理解它的人一些有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最好直

面事物的现实层面,而非耽于对它的幻想。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应当怎样生活相去甚远,一个人如果沉迷于应当怎样办,而将实际抛诸脑后,那他学会的不是如何自保,而是自我毁灭”(第十五章)。他的历史观也是唯物的,也许有人认为他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意志,这的确给人以英雄史观的感觉,但他并没有忽略历史客观规律的作用,如我在这一部分讲的,他强调客观规律与条件和人的主观意志的结合。

总而言之,我认为,马基雅维利虽然不是一个哲学家,但他的政治思想中无不闪耀着哲学思想的光辉,他真的很伟大。(个人观点)

四.其他方面的简单概括,浅谈马基雅维利

这是一本巨著,这是一个伟人。对于《君主论》还是有很多可以说,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当今各方面尤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意义以及这本书的缺陷: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在当时可以称作完美无缺,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会显示出他的局限性。《君主论》也是。马基雅维利对教会的态度,他的观点的统治者(剥削阶级)立场,对人民力量觉醒的意识及局限,以及凭当时条件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的人治思想,对法律的态度等等,都是《君主论》的缺陷。但是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还是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观察。这样说来,《君主论》几乎无懈可击了,一本历史造就的巨著,一个现实造就的伟人。

最后还想谈谈作者,马基雅维利最后的结局并不好过,落到为各方猜忌排斥的地步,在贫困交加、志不得伸中离世。他的愿望也是经过了漫长的300多年才实现。为什么呢?看《君主论》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是君主,看了马基雅维利的书,会犹如守财奴发现金子一般欣喜若狂,但我绝不会重用马基雅维利。他把人性把现实看的太透了。这样的一个臣子在身边,就算他如何爱国、如何忠诚,都不能使我放下心来。我的想法是对的,伏尔泰一语道破:“因为他泄露了天机”“他从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掩饰,而把自己看透的权力政治中的权术和盘托出;他聪明绝顶,但还没有聪明到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并消除别人疑惧的地步”(《君主论》导读)。他这种外露的性格和理想化的追求使他不可能顺应或改造现实,这也造成他怀才不遇的悲惨结局。但我认为这是他太爱国,太忠诚渴望意大利统一的结果。这位伟人,是历史的宠儿,但也遭到了历史的惩罚,上帝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啊。(貌似有宿命论思想了)。

以上就是我对《君主论》的思考与感悟,读这种蕴含人类伟大思想的书,真的很有收获。

2.《君主论》书评 篇二

国内外学者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这部作品对现代政治发展和国家管理的影响以及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政治主张的批判,对该书体现的君主应重视人民力量的思想研究得不多。不少研究者认为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应采取一切手段维持其政权,过度强调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从而忽略了他对人民力量的重视程度。其实,“马基雅维利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当人民对君主心悦诚服的时候,君主对于那些阴谋无需忧心忡忡;但是如果人民对他抱有敌意,怀着怨恨的话,他对任何一件事,对任何一个人就必然提心吊胆。’”[1]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多次强调说明人民力量对于君主政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人民支持对君主政权的重要性

1. 政权建立前人民支持的重要性

在《君主论》的前几章,马基雅维利提出建立一个君主国的方式有多种,包括世袭、征服、自己的军队和能力、别人的军队、好运气和国内支持等。尽管建立君主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马基雅维利认为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是依靠国内势力的支持,尤其是人民的支持。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十章指出“一个因贵族支持而获得君权的君主比因人民支持取得君权的君主更难维持其统治,因为前者会发觉自己周围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因此,自己很难随心所欲地统治或管理他们。而通过人民大众支持获得君权的君主则会发觉自己是巍然独立的人,周围所有人都准备服从自己或者只有很少数人不准备服从自己。”[2] 从这点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支持对君主建立一个君主国更加重要,而不是贵族的支持。事实上,那些能取得政权的君主大多是因为他们取得了人民的支持,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2. 政权建立后人民支持的重要性

在《君主论》的中间几章,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应使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去夺取或维护其政权,而不应被所谓的道德和美德所困。“凡是有利于政治统治及权力获得巩固的事都是可行的,欺骗是君主政治第一等重要的事情。” [3] 这一主张无疑跟马基雅维利所处时代的主流政治思想——君主应具备美德和良好的品行背道而驰,因此,马基雅维利的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种争议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尽管马基雅维利提出了充满争议的主张,但他始终强调人民所具备的强大力量。他认为,一位君主应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不能让自己的人民厌恶或憎恨自己,不仅如此,还要尽其所能让自己的人民满意自己的政权统治。也就是说,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地维持其政权的前提条件是君主的所作所为不会引起人民对自己的憎恨,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政权建立后君主取得人民支持对维持其政权的重要性。

3. 失去人民支持的危险性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列举了许多君主因失去人民支持而导致政权被推翻的历史案例,其中包括了他在该书的第十九章指出“当人民敌视君主,用憎恨的眼光看待他的时候,他就一定要惧怕所有事情和所有人了。组织有序的政权和英明的君主都会特别注意,不把贵族逼入境地并满足人民的要求,让他们保持满意,因为这是一位君主最需要关心的事情之一。” [4] 君主一旦失去了人民支持,

无论他用什么手段都很难维持他的政权,正如前两节所说,人心向背对君主政权的命运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政权危急时人民地位的重要性

人民支持对一位君主夺取或维持政权至关重要,此外, 马基雅维利认为在政权危急时,人民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1. 人民支持是君主粉碎阴谋的武器

在位的君主面临众多的挑战和危险,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君主国内有众多贵族窥觊他的王位,这些贵族将使尽各种手段把他从王位上拉下来以取而代之,比如政变、叛乱、起义、暗杀、投毒等。但如果一位君主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他将凭借此优势有效地粉碎这些阴谋,从而保护自己及自己的政权;但如果一位君主没有得到人民支持,这些阴谋很有可能让他的政权垮台。

在《君主论》第十九章,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对付阴谋政变的一个最有力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不被人民所憎恨, 因为不论谁策划政变,他总是相信他可以通过杀死君主来满足人民。但是一旦他认为这样做会不利于人民,他就没办法鼓起勇气来采取这样一种行动,因为谋叛者将遇到无尽的困难。”[5] 马基雅维利认为,历史上大多数政变发动者都没有善终,特别是对得到人民支持的君主发动的政变。马基雅维利引用了意大利一个历史案例——坎尼斯基家族阴谋杀害博洛尼亚君主安尼巴莱 · 本蒂沃利奥殿下。

2. 人民是君主政权最好的堡垒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多次强调军事对于君主政权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为了确保其政权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此外,还应修筑大量防御性的堡垒、要塞以镇压国内反叛和外敌入侵。但在马基雅维利看来, 君主政权最好的堡垒并不是修筑的堡垒,而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在《君主论》第二十章,马基雅维利指出“最坚固的城堡就是不被人民憎恨。君主可以修筑许多堡垒,但如果人民憎恨他,这些堡垒也无法挽救君主,因为一旦人民拿起了武器反抗,外国势力势必会帮助他们推翻他的政权。”[6] 马基雅维利用了两个历史案例证明这一观点:一是弗朗切斯科 · 斯福尔扎修筑的米兰城堡;另一个是弗利女伯爵,当恺撒 · 博尔吉亚进攻她的时候,当敌视她的人民与国外势力联手时,城堡对她毫无用处。

三、《君主论》中君主对人民力量的畏惧

马基雅维利非常清楚人民在决定君主及其政权命运时的巨大力量,因此,他不断在《君主论》中强调一位君主应重视人民力量,而不是忽视,想方设法赢取人民对他的拥护和支持并与他们保持友好的关系。因为相比较外敌入侵而言,内部威胁对君主政权更致命,特别是当国内的人民反对君主的统治时。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十九章指出“一位君主应惧怕两件事:一是来自内部的矛盾,与他臣民之间的矛盾;另一个则是来自外部的矛盾,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对抗。”[7]与此同时,他认为与外部势力的对抗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军队和盟友来解决,而与内部势力的矛盾则更难解决。他还提出一个的建议:如果君主无法取得人民的支持,那么他应消灭这些人。

虽然这个建议是残暴、骇人听闻的,符合马基雅维利在 《君主论》中一直强调的主张——君主应用一切手段达到他的政治目的。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君主对人民力量的畏惧,因为马基雅维利知道,人民力量足以推翻君主的政权, 对于人民力量,一位君主应当有所畏惧。马基雅维利也总结道,意大利亡国者、失国者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神的原因, 而是在于是否赢取了人民的支持。

总之,马基雅维利提出的重视人民力量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君主论》中,尽管他在该书中也提到了军事和君主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但归根结底还是落到了君主应想方设法赢取人民支持、既畏惧又重视人民力量这一点上。人民支持对于一位君主夺取政权、维持政权至关重要;人民在君主政权危急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君主对人民力量的畏惧充分体现了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摘要:《君主论》是意大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该书从多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作者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夺取或维持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重视人民的力量,否则君主可能失去其政权。本文将从人民支持对君主政权的重要性、政权危急时人民地位的重要性、君主对人民力量的畏惧三个方面论述《君主论》中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3.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 篇三

佛罗伦萨·尼科洛·马基雅维利于一四六九年五月四日生于阿尔诺附近,五十八年之后,也就是一五二七年,他在这里溘然离世。除了外出执行过几次外交使命,他一生都在佛罗伦萨度过。他的家庭属于“胖子”阶层(Popo1arigrassi,即享有一些世袭遗产的阶层),但是并不富有 。对于马基雅维利的生平,西方学术界也有争论。有人认为他是一位高高在上、荣华富贵的达官显宦(R.Naves《君主论》),有人却把他描绘成一位衣衫褴褛、受冻挨饿、经常提着菜篮子在陋巷中蹒跚行走的穷人(GiuseppePre-zzolini《马基雅维利的一生》)。一般认为,在佛罗伦萨永恒首领皮埃尔·苏德里尼统治时期,他任过自由与和平委员会的秘书,掌管过共和国的其他几个委员会,官运亨通。后来,西班牙人袭击了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卷土重来,这时他倒了运,丢了官职,甚至被当作阴谋分子关入监狱,受到虐待。后因查无实据,统治者才没有加害于他,只以流放罚处。在流放期间,他埋头著书立说。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详尽地谈论了称霸之术。他要告诉君主的是如何取得和保持统治国家的权力。

马基雅维利的理论基础是人性永恶论。他把特定历史阶段各个阶级斗争的激烈状况永恒化和普遍化了。他断言人有亘古不变的本性。这种本性是恶的、自私的、伪善的、狠毒的,大有后来霍布斯所谓“人对人如狼”之意。因此,他认为驾驭人类需要有强力的手段。既然人身上综合了人性和兽性,那么治国之术就有两种:强力和法律。法律适用于人,强力适用于兽。统治者应善于既为人又为兽,这样才能保证统治稳固长久。

他在《君主论》中描绘了一位理想君主的形象。君主应具有实力。君主不必操心应该如何去做,而应全力以赴地做好正在做的事情。在恶人之中,君主应学会做恶人,不做有道德的人。君主应令人生畏,而不应让人爱戴 ,因为令人生畏取决于君主,让人爱戴取决于他人,只有这样,君主才能令行禁止、一呼百应。君主应摆脱传统的善恶观,不必害怕臭名远扬,他应拔剑在手,树立自己的绝对威信。主不能信其民,民亦不敢亲其主。他告诚君主:“在辨认陷阱时,您应当是狐狸;在吓唬恶狼时,您应是狮子。”(《君主论》,第92页)这便是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基本内容: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利对军事格外重视,视之为君主进行统治的主要手段。他在《君主论》中花了很多笔墨谈论军事,还曾写过专门的论文(《战争的艺术》)。他断言君主首先是军队的统帅。他十分蔑视那些“没有武装的先知们”。“他们(君主们)是靠自己的祈求还是靠力量来完美地开展他们的事业呢?如果他们只靠祈求,他们便不可避免地要失败,可是如果他们使用力量,失败是很少的。”“国家的主要基础古今都有两个:良好的法律和精良的军队。没有精兵良将,法律不啻一纸空文。”(《君主论》,第30、61页)所以他主张以佛罗伦萨的市民取代雇佣兵。雇佣兵享领重金,但作战很不卖力,不能成为君主的得力工具 。

马基雅维利反对罗马教会,指责罗马教会利用各领主、大公、君主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制造分裂,削弱和毁坏了国家,“是意大利衰败的根源”。他曾气愤地说:“教会使我们国家四分五裂,现在仍让它四分五裂。”(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21页)他主张国家管理信仰,使其成为统治的手段。

马基雅维利鼓吹专制君主用权术和强力进行统治,目的究竟何在呢?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也提出了各种解释。如假装论,马基雅维利为了让君主的丑陋面貌暴露无遗,才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君主的可恶特征,卢梭就持这种观点。许多人指责马基雅维利抛弃了道德原则,陷入邪恶。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用最卑鄙、最下流、最无耻的手段。

实际上,马基雅维利推崇称霸之术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统一意大利,“建立和维持国家。”(Berki《政治思想史》,一九七七年英文版,第124页)雅各布·布克哈特也说:“尽管他象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一样,言行放任,但国家的兴隆始终是他的想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84页)隐居期间,马基雅维利曾在一家小客栈里住过一段时间,他常同客栈里的酒客争论,对意大利分裂和腐败的状况大发议论。有一次,一位酒客向他发问:“那您的旗帜是什么呢?”他用手指蘸了蘸杯子里的里昂蒂葡萄酒,在桌子上划了一面旗帜,在旗帜上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 :“统一、武装和非教士化的意大利。”(Prélot:《政治思想史》,一九七五年法文版,第207页)这就是马基雅维利的目的。

为了统一,他呼吁君主采取强力行动,排除阻力,认为只有一位君主脱颖而出,制服群雄,各封建领主才能统一在他的权力之下。在意大利这块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力量狼争虎夺的土地上,用所谓道德的手段,不掌握武装力量,不冲破宗教束缚,君主便一事无成。他对当时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法兰西羡慕不已,称之为管理得最好的国家,“那儿许多完善的制度保证了国王的行动自由。”这就是他对国家制度的憧憬。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一开始它帮助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突破和战胜封建领主地方割据的壁垒。“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马恩全集》,第二十一卷,第453页)

十五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大大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城市在西欧迅速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封建割据却妨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当时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外敌遍布,任人宰割。城市共和国、王国、公国、教皇辖地及大大小小的封建领地均各自为政。封建统治者之间尔虞我诈、相互攻伐、战火连绵。此时意大利的政治结构类似于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正趋于突破这种在质和量上都陈旧了的政治结构。资本主义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战胜封建领主阶级,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其次,意大利长期以来受外敌蹂躏,西班牙、法国、德意志和罗马教廷分割着意大利。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法国、西班牙和英国都已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扭转了领主国家互相倾轧的局面,因而国力大振。面对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土地,新兴的资产阶级痛感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怎样统一意大利呢?资产阶级受其历史和阶级地位的限制,只能寄厚望于集权的君主,企图借君主之手实现他们统一意大利的夙愿,打垮割据的封建领主,完成他们梦寐以求的事业。马基雅维利恰恰反映了这一愿望。他耳闻目睹了这种景象,深感意大利要统一,要排除外敌,必先自强。自强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然而,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只能得出“没有君主,便没有统一”的结论,为理想的君主提供霸术。因此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君主论》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人才设计方案。也有些学者认为,马基雅维利让君主出面统一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君主消灭了封建领主的分立主义、统一意大利之后,便应组织自由的国家,弃霸术而兴王道。

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真实用意是希望有一位君主能纵横捭阖、力克内乱、驱除外敌,统一意大利,为新兴的市民阶级和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有人说他写此书一方面出于生活拮据,另一方面是为了博得新主子的欢心。这两个因素可能成立,但是他们并不能说明《君主论》的内容和用意,真正的解释应当在当时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中去寻找。

在政治思想史上,马基雅维利贡献很大。他首先在近代的意义上使用了“国家”一词,赋予这个词以民族国家的意义,后来欧洲大部分语言都采用了这个词。不过,他尚未清晰地规定国家的性质,他的国家仍然与君主的人格混同一起。他第一个用“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摆脱了宗教神学、道德伦理和形而上学的传统方法。马克思肯定了他的这个贡献,“……从近代马基雅维利……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

(《马恩全集》,第三卷,第368页)

马基雅维利对后世起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上述观察事实、不凭主观思辨进行政治研究的方法论;二是他对玩弄权术、讲究计谋、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论述。这后一种影响被人们称作“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后者,我们应当尤其注意加以识别和批判。

前面我们说过,马基雅维利主张统一意大利的政治理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怎样评价他所主张的不顾一切道德原则的手段呢?手段的卑鄙证明目的的卑鄙,这个推论似乎不适合马基雅维利。因为在他那里,“恶”是历史的杠杆,手段是不正当的,而他要达到的目的却是顺乎历史潮流的。造成这种分裂的原因,一是他所处的动乱时代,二是他的阶级局限性和个人的悲观主义。他不仅看不到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而且出于他狭隘的眼界,他不能用正确的历史观考察历史的变迁,把个人和权谋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把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权谋上。他只能在历来统治阶级的统治术中寻找灵丹妙方,不惜采用最卑鄙、最无耻、最没有道德的手段。他的政治理想虽然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但他最终把它寄托于君主。这种主张不免流为剥削阶级争权夺势的“法宝”。归根到底,他所推崇的手段仍然是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所迷恋的手段。这是马基雅维利思想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和批判。

这种倾向同时反映出,资产阶级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剥削阶级,一开始就要求把自己的统治建立在不讲道德的权术之上。马基雅维利主义后来被剥削阶级的统治者视若珍宝,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卑鄙野心和目的。他们正象马克思所指出的,“所依据的原则就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但,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是不正当的。”(《马恩全集》,第一卷,第73页)马基雅维利主义作为手段本身就产生于剥削阶级的权术政治,因而它为剥削阶级崇尚是不足为怪的。

4.君主论读书报告 篇四

这位伟人的名字使任何墓志铭都显得徒废言辞。

——后人书马基雅维利之墓志铭

《君主论》一书,薄薄一册,百来余页,流传百年,是为经典。政界、史学界、军界无不将它奉为必读书目。然而它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纵览全书,无非人心险恶,为君之道,当独立,当厚黑而已。然如此,便已道出帝王学的本质。

该书全书有26章,可以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作者主要阐述了君主国的种类及保有它们的手段的手段。作者将君主国分为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全新君主国、市民君主国以及教会君主国等5种,并就不同君主国如何进行巩固和统治提出了建议,如世袭君主国的君主只需遵循传统法律和制度,做到随机应变,即可保住国家;全新君主国的统治者最初也是最大的困难是建立并确保臣民遵守新的规章制度;市民君主国的统治者需要争取人民,安抚贵族;混合君主国的君主为了保有领地,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消灭旧君主血统,不改变原有的法律和赋税,或亲自驻守,或扶植一个傀儡政府,或殖民,或驻军等。

第二部分为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作者讨论了当时的军队种类(包括雇佣军、外国援军、混合军队和国民军),分析了依靠雇佣军和外国援军及混合军队的弊端,最后指出合格的君主应建立一支只忠于自己的军队,并时刻注意学习军事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领导才能。

第三部分为第十五章到第二十五章,作者对一个合格的君主的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一位合格的君主,应慷他人之慨同时爱惜国库;应学会保持威严同时圆滑处事;应当使其臣

民对其畏惧和爱戴;应在表面上向圣人看齐,但关键时又能及时转变角色;君主应避免对城堡的依赖;应小心避开佞臣;应时刻警示自己;应学会看清并顺应时势等等。按李宗吾的思路来表达,就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当具有深沉的厚黑功底。

第四部分为第二十六章,作者以发出了激情的呼唤,期望能有一位君主将意大利从分裂战乱中带出来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

世人一直在疑惑,马基雅维利到底是君主主义者还是共和主义者,就《君主论》一书来看,马基雅维利无疑是君主主义者,而其另外一部著作《论李维》,又似乎暗示其为共和主义者,而众人就为此争纭不已。或许就如同路易·阿尔都塞所说,一旦提出这样的难题,就等于先接受了一种先在的政府分类,而马基雅维利恰恰是拒绝接受或实践这样的政府类型学的。在我读《君主论》的过程中,我始终将马基雅维利当做一位民族主义者与爱国者来看待,他所提出的所有对君主的劝诫,目的都指向培养一名合格的君主,这君主能抵御所有的压力(不管用什么手段),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

其实,在第一次接触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时候,并未觉得有多诧异,其一是因为众多小说和电视剧早已把这些勾心斗角的手段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二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早在战国时代就产生了类似的思想,即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君主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强大的君主专制统治,其中以“术”“势”驭臣的思想,与《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的主张相似。冯梦龙的《智囊》同被列为禁书,据说被康熙帝称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虽没有马基雅维利的理论框架,但是较之更为入微地描写了权术之道。近代的李宗吾先生也以辛辣讽刺的笔调写过《厚黑学》,道破古往今来成功之人无外乎都因做到了面厚心黑而已之实。虽然对象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样,即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中占据优势。

但不同的是,马基雅维利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足以使他成为政治科学的奠基人。在以往,政治家研究的基点和归宿都是为了道德目的,如伊拉斯谟就写了《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一书,探讨如何对君主进行正确的教育,使君主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现出德行。而马基雅维利则是力图教导统治者如何攫取权力,并如何维持这权力的。可以说,在马基雅维利看来,现实的政治权力,才是政治问题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

古典意义上的君主,他们若着手实施一项政策,就会始终如一地贯彻这项政策,不会轻易改变。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所要承担的责任,所要做的事,并非在他们的原则的推动下前进,而是受他们对行动效果的考虑的影响,他们若得到荣耀与财富,这也一定是因为他们审时度势的成功和他们玩弄权术的高超技巧,所以他们并不遵守原则,而是根据时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动。这和古典意义上的君主显然不同。

书中以瓦伦蒂诺公爵作为范例,描述了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应该是怎么样的:“有必要争取朋友,依靠武力或者欺诈制胜,使人民对自己又爱戴又畏惧,使军队既服从又尊敬自己,消灭掉那些能够或者势必加害自己的人们,采取新的办法革新旧制度。威严而使人们感恩,宽宏慷慨,并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还能保持同各国君主的友好关系。”

马基雅维利认为根本不存在最佳政体,但统治者可以很优秀。基于此,他对君主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以建议善用残忍、甚至“非人性的残忍”而恶名昭彰。马基雅维利认为,暴政于良好的统治是必要的,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就足以保证良好的法律。既然法律无法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因此就需要暴力来强迫人们服从。他认为残酷的刑罚损害的是个别人,而无差别的仁慈只会招致恶果。例如,1501到1502年间,佛罗伦萨统治者对城中两个家族的争权夺利采取容忍态度,最后酿成无法收拾的流血冲突。若统治者能够及时对当时的情况作出反应,并对肇事双方施以惩戒,或许就能避免流血。马基雅维利可能认为,是统治者的仁慈导致了这一悲惨事件的发生。但是,两派之争使得城内贵族的实力都遭到削弱,更不可能联合起来反对君主,这正是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容忍的原因吧?这不正是马基雅维利驾驭臣民理论的体现吗?如果说该君主有错,他应是错在能力不足,以致让事态超过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而不自知,而不是错在仁慈。

个人认为,仁慈之所以能成为千百年来普遍认同的美德,正是在于它广泛的可受性。仁慈的君主远比残酷的君主更得民心。在残酷的君主的统治下,民众固然会因为畏惧而不敢触犯龙颜,但残酷的度却极不易把握,如何才能确定现行的制度仍然处在民众的忍耐限度之内呢?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法即以严酷著称,然终使人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以致二世而亡。众多史实为证,毋庸赘述。英明的君主,应使自己显得仁慈因而深受爱戴,将触犯人民而不得不做的事交由臣下去做。同时要注意,即使可以将大臣作为挡箭牌,触犯人民利益的事还是少做为好,毕竟君主偶尔可以被蒙蔽,时常被蒙蔽就是无能了。一名君主应能做到很好地掌控大臣与掌握民心,使他们甘愿被利用或不会引起他们的察觉。

这便又回到马基雅维利的课题了:作为君主,应时刻使人们有求于自己。如此,才能控制臣下;如此,才能不被人民所抛弃。安抚住贵族,并得到人民爱戴后,还有比这个更稳固的王位吗?

对基于人心险恶而诞生出来种种制人手段,书中有详尽的表述。决不能忽视的还有马基雅维利的另一重要思想,即君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民军队。这一见解颇受赞誉,被公认为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其本人也成为倡导成立现代化国家军队的先驱。

在数尽了雇佣军和外国援军的种种弊端之后,马基雅维利得出了以下结论: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

诚然,在当今国际社会,巩固本国国防是头等大事。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了拥有震慑力的人民军队之后,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独立。但即使拥有人民军队,却不得不接受外国驻军,这样的国家也是难以取得真正的大国地位的。现代国家当以史为鉴,提高自己的国防能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5.君主论读后感 篇五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课耀眼的明珠,他在人类历史让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君主论》是他的主要作品,成书于1513年,当时梅迪奇成为弗洛伦撒的主人,马基雅维利被免去了一切职务,他赋闲在家写了《君主论》这本书,并将其献给梅迪奇以求一官半职,但是这并没有让梅迪奇对他产生多少好感,最后马基雅维利忧郁而死。《君主论》在欧洲的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时的欧洲这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破企鹅的需要政治上的突破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个时期封建领主制即将崩溃,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教会的势力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消退减弱。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也迫切的需要一个政治理论上的引导,所以《君主论》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需要。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书的历史价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不自然的从哲学方面论述了国家改革的客观性,他说“随着统治年代的久远并且连续不断改革的记忆以及造成改革的原因也不是会被遗忘消失,因为买次改革总是会为下一次变革留下再次进行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时不能避免的。当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这个出发点,他认为作为君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在人民的大脑处于主题地位,在一个新的执政者上台的时侯首先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树立一面旗帜,其他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要在这面旗帜下去运作,这样人们曾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服从他的管理。当然这也要在新的政权建立时给予人民一定的物质利益的前提之下。从当时历史的角度来说,马基雅维利时在维护资产阶级已经获得的政治利益,反对改变时局。

马基雅维利说:作为君主,如果只是善良就会灭亡,一个君主必须狐狸般狡猾,狮子般得凶狠。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忘恩负义的,是易发生改变的,是没信誉的,人们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作为一个君主维护自己的政权的稳固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善的一面还是恶的一面,它都是一种手段。在国际上,外交能力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外交政策的对抗,君主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洞若观火,这样才能在纷繁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不过韬光养晦的政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强硬的外交立场时必须的,对待敌人要像狮子般凶狠。

6.《君主论》读后感 篇六

10级法硕(非法学)

王镭学号:201021733711

近日拜读完有“邪恶的圣经”之称的《君主论》,内心对这本书及其作者马基雅维利的感觉与世俗对他们冠以臭名昭著的评价大相径庭。

首先,为他的直白喝彩,只有一个真正纯粹的、直接的人才敢于说出在今世看来依旧惊世骇俗的魔鬼化的言论。而且私以为他本身及其身后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就被世俗评价妖魔化了:

世俗本身是一个婀娜摇曳着金粉雕琢的画皮美女,人们乐此不疲的遮着遮羞布,现实的政治世界,未必不如马基雅维里所言的龌龊。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单位纠结在社会这个盘根错节的蜘蛛网上摇摇欲坠的过一生,《圣经》也只感言“人,生来就是要受难的”聊以慰藉,有几个人能直接剖开凝脂嫩肤的血肉对着肮脏狰狞的血管直言不讳地教导你、告诫你尘世为人的道路、手段以及在布满暗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如何经历磨练?——只有至亲、最身边的人,告诉你他们人生经历历练出的技巧和防身之道。其他人或者指出一条玻璃罩下的康庄大道给你貌似前途光明却无处践行,要么混淆视听、指向南辕北辙,能委婉指点迷津已存厚道之心实属不易。今天读马基雅维利,只觉得痛快,够干脆,毫不矫饰,所以才能说出很多肺腑之言。他的言论是以他那个时代的史实为鉴,不消说,作为在混乱的、亟需君主专制统一国家的年代应势的产物——这本为君主安邦定国的实用读物无疑是那些角逐者(包括后来臭名昭著的独裁者)的最爱;但同时它也能给我们平凡人的为人处世很多启发、思考和教导,并且一直徜徉在时间的瑰河中经受住更多风云迭起的历史考验。

如上所说,《君主论》它不仅是写给君主看的,平凡的人也能从中读出适应于平凡生活的受益匪浅的东西。

譬如他说君主“如果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就会受到轻视。因此,他必须象提防暗礁一样提防这一切。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这也是一个对努力走向成熟道路的平凡人的要求,以前看过著名媒体人杨澜一篇《对气质的培养》的文章,现在看来

不过全拾了马基雅维利的牙慧。

他说“要象那些聪明的射手那样行事,当他们察觉想要射击的目标看来距离太远,同时知道自己的弓力所能及的限度,他们瞄准时就比目标抬高一些,这并不是想把自己的箭头射到那样高的地方去,而是希望由于瞄准得那样高,就能够射中他想要射的目标。”时至今日,我们要成功地完成一个目标时都也会按上述所说。比如考试,有通过者总传授经验说:你不能按着360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那样你可能连360都通不过,要按照400的目标来执行自己的计划,即使最后不能达到400的愿望,360也能足以达到。而早在500年前,他就有这样的经验与见识,实在让人为其惊艳的智慧折服。

同时他又像个父亲一样告诉我们:“用金钱而不是依靠伟大与崇高的精神取得的友谊,是买来的,但不是牢靠的。”

他告诉君主:“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来好象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这正是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在君主那边是以社稷为重,在个人方面,是以大局为重。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是无奈的,只能从长远出发,两害想权取其轻。

他清醒的看到:“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当多数人能够站得住脚的时候,少数人是没有活动的余地的。”并且很早的就指出:所谓的民主,就是多数人的暴力。

他甚至告诉年轻人命运就像女人,年轻人在征服命运如同征服女人一样要“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正因为年轻人“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所以,命运和女人都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她们也有被征服感,她们都喜欢做事勇猛果敢的人。所以“当命运正在变化之中而人们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方法时,如果人们同命运密切地调协,他们就成功了。”

纵观《君主论》整本书,其立论基础,是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由这一人性恶理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师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使用各种权术与计谋。

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与中国荀子、杨朱的“性恶论”一致,只不过荀子由此出发教人怎样治学养性,弥补不足,而马基雅维利却刻薄而精彩的一针见血,角度不同而已。

那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抽象的人性,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抽象人的本性来讨论毫无意义。并且,一只小兔子心里会沉睡着一只老虎,一个老虎心里也会潜伏着只柔软的兔子,善恶是统一于人之中,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无法分离。

而且马基雅维利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本身在神权不容挑战的年代,就是一个飞跃的进步。

首先,他并不否定命运(或者说是规律)的制约作用:“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我把命运比作我们那些毁灭性的河流之一,当它怒吼的时候,淹没原野,拔树毁屋,把土地搬家;在洪水面前人人奔逃,屈服于它的暴虐之下,毫无能力抗拒它。事情尽管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当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不能够修筑堤坝与水渠做好防备,使将来水涨的时候,顺河道宣泄,水势不至毫无控制而泛滥成灾。”我们看到,他只说命运为“半个主宰”,还有半个,“归我们支配”,他更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我们的力量没有作好准备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就显出它的威力。”换言之,当我们做好足够的准备,已经酝酿了长足的实力时,命运的咆哮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同时看待机会也是如此:“在和平时期绝不能够无所事事,相反,应该努力地利用这些时间,以便在命运逆转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他说这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遵守的,同样,这也是放之任何人也皆准:机会只给奋力准备的人。

这里面也包含居安思危的思想,并且还在其他多处提及:“如果曾经享有王国多年而后来丧失了国家的话,他们不应咒骂命运而应该咒骂自己庸碌无能。”

他还提出与时俱进的发展的观点,“如果他的作法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得心应手;同样地,如果他的行径同时代不协调,他就不顺利。”

并且,他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主张趋利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人们在避免一种不利的同时,难免遭到另一种不利。但是,谨慎在于能够认识各种不利的性质,进而选择害处最少的作为最佳的途径。”

而且他在人性的研究上真的很通透,他建议为恶,是妥善的使用恶,为了最终的国家的平稳和善而为恶,不是横征暴敛不是穷凶极恶,而是善于用恶去达成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更大的善,他要求君主得民心、明辨识才、对自己国家应厉行节约,可以去慷他人(国)之慨而不可以慷人民之慨„„但这些观点和言论被许多人冠以欺骗狡诈、狠厉毒辣之名,其实透过他这种价值下的堪称冷峻的思考来看清事实,我没有觉得这些言论有多少功利及可鄙性,因为他说的是事实,而事实在赤裸裸时让人难以正面其狰狞。曾经有无数政客在发动战争时都借以口实说:“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当他们想要结束战争时,又会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而马基雅维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没有华丽雕饰,只有最真实直白的内容,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和虚妄的道义之袍,我就激赏其不解释、不伪饰、直接实用的态度。只有那些自命清高的道德家们和胸怀广博的宗教家,才欲盖弥彰的遮羞一切美好下的悲哀和丑恶。

我从来都相信这世上还怀着真善美,但这是基于我们也真实而不逃避地知道并且能防范应然的真善美和实然的真善美之间隙中的龌龊和卑鄙。

而且在哲学的观点上,他也是历史的、唯物的。在最后期盼意大利统一、抵抗外侮的振臂一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势出英雄,英雄造就时势”的辩证的看法,从来没有忽略历史客观规律的作用,即使给人感觉英雄史观的感觉,也是他出于爱国的一腔热忱,呼吁当权者绝地逢生,给予“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的感慨。

书越往下读,能惊奇地发现他的有些话,和我们熟悉的历史扣合。

“所有明智的君主都应该做的: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当前的患难,还有未来的患难。他们必须竭其全力,对那些患难作好准备,因为患难在预见的时候是容易除去的,但是如果等到患难临头,病入膏肓时就无可救药了。关于这一点,正如医生们就消耗热病患者所说的情况一样,在患病初期,是治疗容易而诊断困难;但是日月荏苒,在初期没有检查出来也没有治疗,这就变成诊断容易而治疗困难了。”他所阐述的罗马人的历史与我国古代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交辉了:同

样阐释了防微杜渐防止病入膏肓的道理,在个人的生理调整、个人的生活境遇以及国家际遇都是相通的。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多么一针见血地指出康有为戊戌变法的惨烈之处。

“遽然勃兴的国家,如同自然界迅速滋生长大的其他一切东西一样,不能够根深蒂固、枝桠交错,一旦遇到一场狂风暴雨就把它摧毁了。除非象刚才说过的,那些突然之间一跃而为君主的人们是很有能力的人,他们知道必须立即作好准备保持由幸运投到他们怀中之物,并且在当上国王以后奠定基础——这些基础在他人说来是在作为国王之前就已经奠定了的。”马基雅维利在地球的另一端先验了隋朝还没站稳便轰然坍塌,迅速谢幕为唐做了完美的嫁衣,隋狂风暴雨后的初生阳光洗礼了唐初的庭院。

“一位明智的君主必须选择第三种方法,在他的国家里选拔一些有识之士,单独让他们享有对他讲真话的自由权,但只是就他所询问的事情,而不是任何其他事情。但是他对于一切事情都必须询问他们,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按照自己的看法作出决定。”可怜我们贾谊却曾被“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7.《君主论》书评 篇七

一、《君主论》的主要思想

(一) 人性恶

马基雅维利主张性恶论, 并把人性恶作为他政治学说的基础。其认为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候, 人们只会出与本能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因此, 他并不把善恶作为判断君主好坏的标准。相反, 强调“人们容易忘记父亲之死而不易忘记遗产的丧失。”①马基雅维利把人性恶贯穿于整个《君主论》, 并认为国家的产生根源于人的性恶本性。为了防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 人们自愿结合, 选举领袖, 并颁布约束邪恶的法律和刑罚, 然后就产生了国家。所以, 国家的核心问题就是维护权力, 君主应当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并且为了这一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二) 权术论

第一, “狐狸与狮子”。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 因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 而狐狸不能抵御豺狼, 因此, 一个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 以便认出陷阱, 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 以便使豺狼感到恐惧。”②他教导君主应当像狐狸一样狡猾, 像狮子一样勇猛。因此, 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应当懂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善于去灵活使用怀柔和高压, 欺骗与暴力的手段, “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 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③君主必须懂得如何运用人性与兽性, 为了好的目的可以适用不当的手段, 因此人们评价君主的好坏依据的是他的政绩, 只要结果是好的, 人们就赞美他, 认可他。

第二, 法律与军队。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离不开法律和军队。“一切国家, 无论是新的国家还是旧的国家或者混合国, 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 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 那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 同时如果那里有良好的军队, 那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④而且法律能够遏制人内心的贪念和恶欲, 引导并约束人们, 是维护国家安定有序的保证。君主夺权是要依靠军队, 但国家的巩固是靠法律的完善。

第三, 受人爱戴与令人畏惧。关于这两者本来是外界对个人的评价和反馈, 但是马基雅维利把它运用于君主之道中。马基雅维利认为,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 如果二者必须有所取舍, 那么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为有利。这一点似乎与我们的正统思想所背离, 但马基雅维利辩解说:“人们对于君主的爱戴是基于自己的意志, 而对于君主的敬畏则基于君主的意志。因此, 英明的君主应当确保自己立足于自己意志的基础上, 而不是立足于他人意志的基础上。只是, 君主必须努力避免被人憎恨。”⑤此外, 马基雅维利还告诫君主, 不必过于仁慈。人们都是忘恩负义的伪君子, 君主治国应当用威严使人民诚服于他。

二、《君主论》对后世的启迪

一直以来, 大家都以习惯了以道德优先作为对帝王家的信念准则, 但是马基雅维利却提醒着我们, 强者只与自己有关。其对人性的看法, 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呼唤理性、崇尚人性的根本反映, 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一) 从历史研究中汲取现实教训

马基雅维利认为我们的历史总是在无限的循环反复。因为人类对权力与地位的激情与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退却过。如果一个人勤勉地观察过去, 就能轻易预见任何国家的未来, 并能应用曾经使用过的补救措施。但是这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统治者也总不去付诸实践, 或者因为对权势的贪恋, 不能认识真正意义的自我, 其结果就是历史上总是发生相似的“愚蠢行为”。放眼中国古代历史, 这样的“周期律”也一次一次被循环重演。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之所以能够产生, 也正是他立足于当时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背景下, 借鉴当时西欧的历史经验, 并结合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认真分析了意大利长期分裂的原因。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经验和教训与现实的社会情况相结合起来, 通过总结历史上一些君主进行统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将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君主如何获得并维护君权以及那些无能力的君主又是如何丧失君权的原因进行对比研究, 并多次引用以往君主成败的典型历史材料作为论证根据, 为现实中的君主应当如何吸取教训以及采取有效统治措施提供借鉴与帮助。

(二) 《君主论》对现代国家建设的启迪

第一, 重民思想。虽然马基雅维利一书中极其维护君权, 但是文字背后仍深深地体现着以民为中心, 关心民生的思想。这一点如同中国古代传统儒家学说所倡导的“民本”思想一样。马基雅维利说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 人民的力量可以推倒一座城墙, 可以摧毁一座城池, “所以, 你最好不过的堡垒就是不要被人民憎恨。因为即使你拥有堡垒, 如果人民憎恨你, 任何堡垒都保护不了你, 因为当人民一旦拿起了武器的时候, 外人就帮助他们, 这是少不了的”。⑥马基雅维利是极其重视人民的, 强调君主应得到人民的承认和拥护, 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第二, 依法治国。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法治理念就已经产生并不断发展。马基雅维利肯定法律对治国的重要性。虽然其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 在《君主论》中对法律也涉猎不多, 但是他从一个个君主统治思想中旁敲侧击表达出法律的重要性。虽然马基雅维利提出的法治理念有其局限性, 他倡导的是君主至上, 而我们如今所倡导的是法律至上。不过, 其处于一个教权和皇权竞争激烈的年代下, 其用理性的眼光代替神学, 对现实、对动荡不安的社会进行了攻击, 无疑是走在了历史的前端。历史的经验证明, 马基雅维利提出的法治思想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被一一成为现实。因此, 他的法律思想也成为我们现今治国的一个指引, 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源。

第三, 从实际出发。马基雅维里并没有要试图构建一个完全脱离于现实, 脱离于人民的“乌托邦”式国家, 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实际怎么样的生活”, 而并不是告诉我们“应当怎么样的生活”。他主张用现实的眼光观察历史, 用经验主义态度去看待问题, 《君主论》也是从具体现实出发, 研究现实的政治生活, 而不是从君主的抽象形象出发的。《君主论》揭开虚幻的丑陋面, 告诉我们, 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残酷, 野蛮, 功利”的世界, 那些“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也是我们无法达到的, 这便是社会现实。

三、结语

任何思想家及其理论的形成, 都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 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思想特征。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古人, 每个时代对每一个定义的理解都会不同, 对于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评价也应如此。我们应当看到的是马基雅维利开拓了历史的新起点, 为政治学说开辟了新的疆土, 并且其中所囊括的现实主义研究方法, 用词的尖锐准确, 使人们可以更好的认清这个世界, 这或许才是马基雅维里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所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权术论就像一把利剑, 冲破各种批判嘲讽的重围,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它的光芒。

注释

1[意]马基雅维利, 徐继业译.君王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4:101.

2[意]马基雅维利, 徐继业译.君王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4:80.

3[意]马基雅维利, 徐继业译.君王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4:80.

4[意]马基雅维利, 徐继业译.君王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4:80.

5[意]马基雅维利, 徐继业译.君王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4:94.

8.《君主论》书评 篇八

关键词 阅读推广 馆员书评 专业职能

分类号 G252.1

馆员书评是图书馆馆员以介绍馆藏优秀图书的内容、作者以及馆藏位置为目的,具有明显的引导性;是为提示馆藏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好书,而做的主动的、积极的导读工作。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指导读者阅读,引导读者明辨是非,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1],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的导读和推介作用在全民阅读推广的语境下受到了重视。徐雁教授认为馆员书评是一种站在知识传播的出发点,面向大众进行的公益性、义务性的阅读指导和读物推广文体,其终极关怀是,入藏在图书馆的佳作、好书、名著、经典,能够及时地被读者所关注、所利用,发挥其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出自图书馆员之手的书评作品,体现的是“为书找人,为人找书”的图书馆存在价值和服务理念,馆员“爱读书、善作书评”是从“服务型馆员”向“学习型馆员”转型升级的基本人文素养,也是走向“研究型馆员”的重要路径。

近几年来,我国图书馆界越来越重视馆员书评的创作。2011年初,《图书馆报》特别策划了“馆员书评”栏目,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标志着图书馆界越来越重视馆员的精神力量和作用,并将逐步落实到实践中去,此次活动收集到我国各地区图书馆员来稿320多篇,从读者服务、阅读指导、语言文字等角度考量,评选出《不应只留下廉价的泪水——读<巨流河>》等15篇一等奖作品(见表1),以年会特刊的形式刊登在《图书馆报》上,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

1 馆员书评的特点

书评依据撰写者身份不同大体可分为:图书馆馆员书评、普通读者书评、专家学者书评、专业书评者书评[2]。馆员书评是以经典著作或优秀图书为评论对象,以读者为阅读对象,以引导、辅导、和指导读者阅读为目的,以是否客观合理、是否能真正起到阅读推广的作用为评价标准。较之其他几种类型的书评,它应具备如下特点:

(1)实效性。馆员书评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心理需求,在思想观点、评价标准、阅读理念、阅读态度等方面进行正面的指导和帮助,以引导读者形成多元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针对性。即馆员书评要有明确的读者定位和预设目标,定位越准、目标越明确,其效果也就越好。如《这样的女性才具有永恒魅力——读<简·爱>》主要为女性读者推介名著,《假如你家宝宝是本书——读<书宝宝>》为年轻的父母推荐读物,这样的书评针对性极强,起到的推介效果会更好。

(3)引导性。馆员书评对书籍作者(译者)的评介、对书籍内容的揭示,能够引导读者有目的地选择适宜的书籍、用正确的思路去阅读书籍。

(4)教育性。馆员书评对书籍内涵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分析与评价,便于读者用正确的方式去理解书籍内涵,吸取精华。

(5)广泛性。馆员书评不应主要关注畅销书,迎合大众口味,应向读者推介各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书籍。

(6)多元性。馆员书评固然要有作者的观点,但同时还要适当地介绍一些其他观点,从而为读者阅读和理解阅读提供更丰富的背景和更广阔的思考平台。

2 馆员书评的撰文原则

基于以上所分析的馆员书评应具备的特点,图书馆馆员在撰写书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必须坚持客观的立场,公正的态度

馆员在撰写书评时,要对书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作者和书籍的内涵进行客观、公正的介绍,使读者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所评图书。

现今,书评的公正性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书评界存在着“书评广告化”和“广告书评化”的异化现象,这背离了“公正性”,既误导读者,使作者、评者、出版者受损,也有害于整个书评事业[3]。馆员在撰写书评时要坚持客观的立场,公正的态度,重视书评的写作规律和社会作用,重视书评者的社会责任,“让浅薄与媚俗走开。唯如此,书评写作才会重新赢得应有的地位和尊严”[4],如15篇获奖作品,立场客观,态度中肯,体现了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为读者选书的宗旨。

2.2 馆员书评的行文风格应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因馆员书评是以引导、辅导和指导读者阅读为目的,所以其行文风格应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以便读者依据各自的阅读需求,选借被评价、被推介的读物。如15篇获奖佳作,是在对读者负责任的前提下,准确判读出图书的价值,文章中没有以渲染八卦的神秘色彩为噱头,也没有板起面孔故作高深,而是以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他们阅读。胡益芳的《平凡而闪亮的光——读<平凡的世界>》开头这样写到:“此刻,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名字很普通的书——《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时隔这么多年,我再次翻开它时,依然感到那么亲切,那么热血沸腾,那么鼓舞人心。”[5]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引人入胜。

表1 “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

活动一等奖作品

2.3 馆员书评的语言应具有文学性

馆员书评的语言应在坚持内容介绍与价值评价、客观性与公正性统一的前提下倾向文学性。因为“书评的文学性不但能够影响读者对图书进行判断作出选择,还能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引和调节读者的阅读行为”[6]。如获奖的15篇佳作均用优美的语言向读者推介好书。周沙莎在《唤醒第三只眼睛——读<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写道:“冰雪消融,褐色的沉静大地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你的眼睛看到的是绿芽,还是春天?┉┉”[7]优美的、富有文学技巧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会把读者带入到预设的阅读情境当中去,让读者对阅读对象产生兴趣,并且体验阅读。

上一篇: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探析论文下一篇:羊角面包的折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