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共10篇)
1.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广西桂平市金田镇田江小学
黄梅
电话
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极为重要,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心里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总希望学生的回答是自己预设内的答案。当课堂出现意外,或者是学生有不一样的发现时,老师匆忙下评价,草率结束了学生可能是很精彩的回答,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课堂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评价语言,实则是教师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的品位和水准,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要具有激励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中听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于老师。
我认为,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现在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激励性评价能提高学生成绩。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心剂,推动着他们向前。评价不紧紧是左右着学生一堂课的学习情绪,还会延伸到课外。所以在我们的评价中尽可能地多激励孩子,尽量少一些批评,这点对于后进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要具有巧妙幽默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明确地给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所以教师的评价也不可缺少幽默风趣的语言,它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解除尴尬的气氛;课堂中的幽默能令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课堂中师生能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
充满巧妙有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草原》一课,有一位模样可爱的男孩对草原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草原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称赞道:“你也可爱得并不空洞呀,你看,样子可爱,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可爱草原呢?”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开心地笑了。这样巧妙有趣的评价是根据教学进程随机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们班的学生们经常发出的一阵阵笑声。一些老师会问:“为什么你们班的上语文课的时候老是有笑声呢,在搞什么?其实,这些笑声,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幽默式的言语评价。我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文中课后拓展部分提到杂草被祖父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该 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
生活处处是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幽默的语言会无处不在。
三、概括性评价
在教学中,概括性评价语言是重要功能之一,好的概括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学生读书时可以这样评价:“古人说,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读完后可以说:“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会更佩服你的,继续努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金色的鱼钩》时,在一学生朗读后指出:“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学生思维自然活跃升华而灵光闪动,当再一次朗读时,读得入情入境。教师短短的几句评价语言,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概括性的评价语言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概括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要点。我上关于写信的内容的时候,问:“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写信呢?”学生说:“我给好久不见了的爸爸或妈妈写信。”我点评:表达思念之情。学生说:“我心里不愉快的时候给我的朋友写信。”我点评:“倾述自己的烦恼。”学生说:“我在遇到快乐事情的时 候给好朋友写信。”我点评:“跟别人分享快乐。”学生说:“在过新年的时候,我给亲人写信。”我点评:“节日上的祝福。”这些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有帮助,让他们愿意去写真实的东西。因此,概括性评价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导向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上儿童诗两首《我想》一文,开课时要学生先谈谈自己有什么梦想,学生们踊跃发言极为热烈,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画家、有的想老师、还有的想成为最聪明的调查员,„„答案可谓精彩纷呈。突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的梦想就是当孙悟空。”听到这个回答,我明显一怔,但我很快走到男孩身边,微笑着说:“你的想法很特别,那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孙悟空吗?”男孩答:“没有”。我顺势引导说:“那就很遗憾,看来你的这个梦想是无法实现了。”很显然,课例中男孩的回答是缺乏合理性的,也是我始料不及的。但对这独特的回答我既没有热情赞赏,也没有断然否定,而是通过适度评价(想法很特别!)和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孙悟空吗?),使学生自主意识到自己价值取向的问题,从而纠正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错误倾向。在这一教学细节中,我就是机智地运用了教学评价语言的导向性,成功地生成了课堂的精彩。能够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从而让学生学 会学习,促进发展。因此,导向性能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是妙处横生的表述,是精辟见地的分析,是画龙点睛的概括,是恰到好处的点拨,是由衷的表扬。它如一股清泉,注入学生心田,催开学习兴趣之花;教师精彩的评价语言,虽然不是磁铁,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虽然不是蜜糖,但能让学生感觉到甜蜜;虽然不是矿产,但能开发出无穷的资源;虽然不是航标,但能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2.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篇二
一、激励性评价艺术,促进孩子的成长
在民间有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即“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这就是语言独特的魅力。语言评价能够用好,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而任课教师则可以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境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昊曾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在对学生的苛求上花费精力和时间,不如多花一点心思挖掘学生的优点,对其进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滋味。
例如,在对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进行讲解时,课下对“日晚倦梳头”的注释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整理头发。然而,有位学生却提出了质疑:“老师,我觉得‘日晚’是并非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日上三竿的意思。”“这位同学很不错,很好,敢于大胆提出质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那么请你来谈谈你的想法。”在得到任课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后,这位提出质疑的学生自信地说:“通常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在清晨醒来后进行梳妆打扮。”老师肯定地点点头,其余学生也都表示赞同,这时,任课教师顺势引导,提出疑问,“这究竟是同学的看法对还是课本对呢?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讨论,找到充分的理由。”此时,课堂的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日晚”的意思就是日上三竿,有的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进行证明,有的引用古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进行证明。激烈的讨论后,任课教师深远感触地说道:“是你们让我知道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这番话一说出,这样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感动吗?有人曾经说过,一句好的赞美,比任何狂风暴雨的责备批评和苦口婆心的说教都要更有力量。因此,老师应该对优秀学生进行鞭策和赞誉,对中等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对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激励和宽容,确保教学语言评价的有效性。
二、幽默性评价艺术,唤起课堂的生机
幽默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有效语言方式,是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催化剂,也是提升课堂趣味度的添加剂[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表现采用幽默诙谐式的语言进行评价,可以为乏味苦闷的课堂增色增味,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让学生在大脑略感疲惫之余能够得到有效放松,从而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延伸性教学时,采用幽默性评价可以增添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延伸知识的传播度,让学生能更好掌握教学知识。
例如:很多学生在书写“海内存知己”这句诗时,容易将诗中的“己”字错写为“已”,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幽默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己”可以用“自己”这一词语来帮助记忆,“自己”的眼中容不得沙子,所以“己”里面并没有“已”中的那一点,这一点请眼睛里面进了沙子的同学仔细揉揉,将眼里的沙子弄出来吧。这种幽默性的语言既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记忆字形。
三、机智性评价艺术,点燃智慧的火花
教育的技巧关键点在于随机应变,并猪种课堂教学的鲜活性和生命力。预设课堂往往缺乏这种生机,而民主开放课堂在知识讲解中却常常可以收获到意外惊喜,因此在针对一些突发偶然事件是,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机智性,其基本原则为:反应快速,反馈及时,应对巧妙。
例如:若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不小心读错字,教师切忌不可一味批评,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个字很多学生都容易念错,老师正要强调,谢谢你帮老师这个忙”。教师采用机智性评价可以将学生拉离错误轨道,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机智性评价还可以有效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自身错误而出现的尴尬情况,维护学生至尊,进而帮助学生点燃智慧火花。
四、多元化评价艺术,激发其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注意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方式来最大程度上发挥评价作用[2]。其中师评是推动学生发展的重点,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起到引导作用;自评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兴趣所在,才可以更好明确学习方向;互评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可以为学生增加不同知识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恩父母》这一类型作文写作时,很多学生都选择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平常小事作为写作素材,教师在作文评价上除了自身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体验更多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而提高作文写作质量。
课堂教学评价并非仅仅只有上诉几点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重评价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并不断观察总结所取得的效果,对课堂评价进行反思,让学生因有效评价而更加享受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生命的精彩也能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边梅荣.实施教学评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赤子(上中旬),2015(16).
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篇三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19-02
现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尽管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了,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发挥得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可能会采取评价的方式,但是这种评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教师对学生评价好也没有指出好在哪里。答错的学生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也无从知道。结果往往是学生一头雾水,或者盲目自信,甚至打消积极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少发言,甚至课堂越来越安静了。
一、注重激励式和公平的评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激励式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自信,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给学生更大的展现空间和平台。在教师给学生做出评价时,很多教师往往会不给学生留情面,批评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勇气,这种评价不仅不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还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倦,不喜欢上这门课,不喜欢任课老师。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它们的勇气进行鼓励,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让学生都引起注意,对这种错误进行代表性的点评,对学生直接提出表扬。这时,学生会将自己说错的地方记住,同时还留下面子,对以后的学习还会更加有自信。
二、注重评价的语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因为语言的表达不仅和教学质量有关,还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内容,更在于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评价更是多了一层要求,也就是应该具有汉字的艺术。由于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句话都有着斟酌的必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评价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语文环境中受到熏陶,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自觉地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相信在这样的教育下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文采,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可以说,这样的评价才是最有内涵和水准的评价。当然,拍肩膀还能提醒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只是这样简单的动作,这种提醒能让学生放松,可以说美好的体态语文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标本,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使用激励性评价,在鼓励中促使孩子的成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理想的教学境界。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要求学生,不如花时间在发现学生的优点上,毕竟每位学生都会存在值得别的同学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教师利用学生的优点,以此鼓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比较好,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将其理由说明,这样其他学生能从中学习到知识。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好,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勇敢,然后讲出学生回答问题存在的片面性和普遍性,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张杨学生的个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当然,激励性的评价,并不是一味地进行肯定,而是提倡在否定时应该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指出学生不足时,应该委婉,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能够得以有效地发挥。
四、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参与,一定要充分和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精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学生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空间。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还要努力改变教师的评价权威形象。将对学生的评价交给学生,让小组之间评价,或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自评,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分组,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然后按照小组进行汇报,这样学生可以进行小组互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4.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四
作者:谢明珍 小河初级中学校 邮编(405803)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5.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篇五
福建泉州南安东溪中学 黄春雷(***)邮编:36230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当然,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设疑新颖。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迂回战术。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学习《孔乙已》,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外开了作品的审美成分,程式化的设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 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照顾到学习因素。(3)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三是抓住关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四是拓展比较。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是递向思维。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而假设,刺激学生递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递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递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六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七是发散型思维。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6.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篇六
罗先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点和难点,与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相比,评价似乎始终是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坚冰,让人望而却步。通过培训学习,下面简明扼要的谈谈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现状的认识及今后转换的方向,供各位讨论。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1.评价功能失调 ,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 , 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评价的主体错位 ,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 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鉴于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谁来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怎样评价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对评价要进行改进。遵循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行多方参与,做到评价多元化。我们还需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学习,以便能更好的教学,不断提高评价学生的能力。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要围绕以下原则展开:
1.形成性评价应当是有效的教与学准备的组成部分,即是有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备课应当为师生提供获得和运用达到学习目标的信息的机会。备课也必须是灵活的,使其适应(教学中)最初出现的观念和技能。备课应当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证学生理解他 1
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和用于评价他们学业的标准。学生如何接受反馈、他们如何参与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都应当在备课中加以考虑。这也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个方面。
2.形成性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在策划评价和解释评价结果时,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必须考虑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不但要意识到学习的结果,还要意识到学习的方式。
3.形成性评价应当被看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在教室里的许多活动即提示学生展示其知识、理解力或技能的任务、问题等,都可被认为是评价。学生的回答或行为被观察和解释,并得到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意见。这些评价是日常教室活动的基本部分,而且包括师生的反思、对话和判断。
4.形成性评价应当看成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规划评价、观察学习行为、分析和解释学习结果、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初始教师教育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发展这些技能时应当得到支持。
5.形成性评价应当具有敏感性和建设性,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语、分数和等级都可能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当尽可能地具有建设性。评语针对学业而不是针对人,对学习和动机都更具有建设性。
7.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篇七
一、纠错追问,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出现理解偏差甚至错误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学生的理解错误,教师不能生硬否定,而是要抓住文本的关键进性适当的引导,同时激发学生反思、探究的热情,这样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在文本中,还有一群冷漠的看客,这些人总是在嘲讽孔乙己,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人对孔乙己的命运有没有影响?”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形成了这样的看法:“正是因为周围人的冷漠,才让孔乙己最后悲惨地死去。同时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作者鲁迅,使他变成一个冷漠的人。”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他们将文中的主人公“我”理解为就是作者鲁迅,这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教师追问:“这里面的‘我’真的是鲁迅本人吗?那么我们接触过的鲁迅先生的那么多作品,里面都是鲁迅先生吗?而且鲁迅立志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中国人,那么他还会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孔乙己吗?”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小说里的‘我’不一定就是鲁迅本人,只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角色,但是却具有很深的意蕴。”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思维定势等方面的原因,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抓住错误之处,及时追问纠错,引导学生在关键点深入探究,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正确的方向,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而且还会收获意外的惊喜,让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启迪追问,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也会出现动态生成,让我们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注意抓住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启迪追问,让学生的智慧碰撞,深入思考,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在教学百草园一段的过程中,教师预设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用了细腻的笔墨来描述百草园,从中不难体会百草园是‘我’生活的乐园,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关于美女蛇的内容呢?”这个问题已经提出,马上就有同学说:“这是在说长妈妈封建迷信,或者百草园中真的有不干净的东西存在。”这样见解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透彻,还流于表面,于是教师进一步启迪追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对美女蛇的故事抱着怎样的态度?是感觉有趣还是害怕?”这个问题将学生的视线再次引向文本内容,在大家的深入思考下,学生发现作者当然非常喜欢听美女蛇的故事,这样对于这段内容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讲述美女蛇的故事,目的就是让百草园笼罩上一种神秘的色彩,这样的故事对小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让百草园更加充满趣味性,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孩子的乐园。”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可以发现,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文本的关键内容掌握不够透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读,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而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将这种资源巧妙处理,画龙点睛,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顺延追问,水到渠成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困难就会导致整个课堂的停止不前。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突破点,获得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时,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这句话的理解出现了困难:“‘北大的书’,我们当然理解,因为在北大的图书馆中藏着的书籍浩如烟海,但是‘北大的人’怎么理解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北大的书和人”,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追问:“‘书’当然能读,‘人’怎么读呢?这里的‘读’我们怎么理解?”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解读,学生找到了北大学生身上的特殊气质——“敏感,纯洁,机智,生机勃勃”,还找到了北大的老师的内涵——“严谨治学,以诚待人”,于是体会到“读北大的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困难,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要在学生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顺势追问,引导学生在细节处反复品味,体会文本中的深刻寓意,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这样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
8.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评价 篇八
一、课堂评价要注重正面引导、激励为主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期,心理发展渴求期,他们渴望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思维的活力,挖掘他们创造的潜能。许多老师正是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用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予引导和激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朗读训练中,有的教师这样进行评价:“你读得真不错,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读出了感情,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请你再给大家示范一遍”,“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评价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呢?怎么会不受激励呢?激励性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这并不是要我们盲目地当“好好先生”,对学生的一切表现,包括不当行为均以“好”字而论,而是要在正面引导、激励赞赏的同时注意评价的客观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良性发展。
二、课堂评价要注重语言鲜明、诙谐幽默
有人曾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学生多有求新、求奇、求趣的心理,假如教师的评价语言和方法一成不变、机械死板,既容易降低评价的作用,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当今语文课堂上,有不少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复使用“很好”、“很棒”这类单一肯定的评价语言,殊不知这样的含糊评价,缺乏因势利导的作用,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起不到真正激励学生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课堂评价要注意语言的丰富生动,使评价更富感染力。比如,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说:“你用一颗智慧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终于获得了成功。”对学习稍有起色的学生说:“你确实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以后能做得更好!”对有创意的学生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具有当科学家的潜能了!”对作业书写不认真的学生说:“你把作业本保护得很好,如果字写得再漂亮点就更好了。”诙谐幽默的评价语言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教学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到既不伤人自尊,又能指出不足,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发展特长,弘扬个性,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三、课堂评价要注重手段独特、创新
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除了语言评价外,有时也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有力的大拇指,都会带来“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许多老师经常在课堂中灵活采取各种动作对学生予以评价:当学生做出精彩的回答时,他高高竖起大拇指:“你真棒!比老师说得还要好!”当学生朗读得抑扬顿挫、感情迸发之时,他抚摸学生的后脑勺:“啊呀,真像一位朗读大师!”当学生说得动情时,老师可与学生握手、击掌、祝贺……这些亲切温暖的举动,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四、课堂评价应注重多元互动、多层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只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上,教师总是以一种“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心里产生许多困惑,担心出错受批评而不敢积极回答问题。课堂评价应该进行多元化改变,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多种形式。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互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习惯,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互评中有更多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作用,促进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真正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五、课堂评价要尊重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要发现其闪光点,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平时表现差的同学,针对他的进步情况进行奖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不是回答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奖励,而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评比。有的同学第一次完整地读下了课文,或写对了几个词语,也要及时鼓励,奖励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再次好好表现的动力。有的同学从来不回答问题,今天他在课堂上有了进步,敢回答了,这时当然要奖励他。另外,对于某些性格内向,偶而学习退步,某次测验或默写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采取不告诉家长,不记录成绩,鼓励他通过努力争取好成绩。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构建和谐课堂、实现师生平等、增进师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
9.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篇九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语艺术
滨海县界牌镇周庄小学李燕华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评语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师生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评语,不但对学生的思维起指导作用,而且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语艺术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评语如号角,振奋学生的心;评语如春雨,丝丝润心田;评语如和风,拂散孩子愁„„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认识性的学习,而且也进行情感性学习,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驱使人的积极行动。在教学活动中,评语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师生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使用评语,不但对学生的思维起指导作用,而且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语所遵循的原则
1、赏识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种控制行为的手段,鼓励胜过批评,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肯定的印象,渴望教师的褒奖,哪怕是最差的学生。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改变以批评教育为主的方法,代之以鼓励、赞赏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同时要有一双善于洞察学生心灵的眼睛,对学生的细微闪光点加以表扬。因为要使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最好方法便是赞赏和鼓励。例如在学生们齐声朗读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后,读得很流利、很投入,我对学生们说:“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学生们听完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包容与公平相渗透的原则
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小学生本是一个不完善的、未完成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语文教师能给学生以宽容、谅解,并尊重他们的隐私,让学生感到自己行为上的失误并不影响自己的整体形象时,学生也会学会宽容,学会尊重。例如:有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在欣赏一首小诗时,能理解诗的意思,但是却表达不出来!我对这
位学生说:“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学生受到鼓励后,不紧张了,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3、期待与引导相融合的原则
人的任何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愿望达到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产生一种继续追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动力和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以信任、期待来激发学生的动力。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在表扬中渗透批评,以不断的引导、支持、指点来磨练学生的意志。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读《再见了,亲人》,学生声音很宏亮,但就是缺少感情,学生读完后,我评价说:“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学生听了我的话后,主动再读一遍,感情很是投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语形式
1、启发式评语
这种评语,要突出教师“导”的作用,指出问题所在,促使学生思考,并能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显著效果。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学生初步了解第一段主要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后,教师应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读武松说的话,从中体会武松是怎样的人。学生读懂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同学们从描写武松语言的语句中知道了他是一位豪放、倔强的人。你们读得真认真!课文中还运用了其它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武松形象的,你们想知道吧”这一引导,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强烈的欲望。在学习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时,准确地抓住了描写人物心理、行动的词句分析体会,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武松这一豪放、倔强、机敏、勇武的打虎英雄的形象。
3、表扬式评语
这种评语,要多给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哪怕是一点一滴,都会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增强进取信念。最终达到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如课堂上,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起了手,我连忙请她站起来读课文。她读得很好,只是声音小些。读完后,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微笑着对她说:“你读得真好,同学们都在认真听。如果你再大胆些,声音再大些,你会读得更好!”从那以后,这位学生上课发言的次数增
加了,朗读能力也提高了。
3、期待式评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要付出同样的爱。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期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而且让学生知道老师希望他成才,而且对他们有信心。例如学《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的回答很踊跃,回答完毕后我对学生们说:“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是在提高。„„这些充满鼓励、期待的评语可以送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4、欣赏式评语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学生必不乐意听,如此也就起不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而一句具文学色彩的评语,定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乐于接受。文学性的评语可以成为师生关系的粘合剂,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可亲;可以成为学生接受教师建议的催化剂,达到一种“欣赏过后又不能不令人深思”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而教师的评语却干瘪无味,那这位教师也就没有资格要求学生对那一套老掉牙的话题表示兴趣。看来,教师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的评语不仅能为学生做表率,而且能使学生在心服口服之下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评语艺术
1、准确到位,适时鼓励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语需要讲求一点艺术,必须做到准确得体,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语文教师要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要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如:“你读得很正确,要是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读得不够好,跟教师再读一遍。”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使用鼓励式的评语再加上教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的回答或朗读就会一次比一次好。
2、活跃氛围,灵动多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评语言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使学生觉得犹如春风夏雨,欣喜不已。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这样评价:“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读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读得比教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会深深感染并受到激励。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3、巧妙机智,细心引导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好多教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我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而我却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一下明白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我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教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
4、诙谐幽默,独特创新
幽默是思维的花朵、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诙谐幽默的评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评语幽默而充满爱心,课堂就会笑声不断,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要多种多样,要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先设定的口语流程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上,我经常会翘起大拇指,或鼓掌,或摸摸学生的头,或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麻雀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正好有一只麻雀从窗户飞进教室来,在教室里飞个不停,于是我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小麻雀亲自来感谢你了!”说着,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
真正的教育正是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苏霍姆林斯基:“所有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我们的学生同样能够及时摆脱学习和发展的困境,以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充分的自信投人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评语,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一定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采用多种行式,注重评语的艺术。这样,所加的评语,才能起到教育、启发、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马艳云:《教师态度对视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2期。
10.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篇十
简阳市坛罐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都安忠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主体性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方面愈显重要,新课改给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职责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逐渐使学生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而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教师的设问是个关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故设问应朝着启发思维式教学方向发展。在启发式教学中,设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准确、科学地运用课堂设问技巧,能起到传统教学法中传授知识之功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效。近年来,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就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设问方式、技巧以及教师在设问时应注意的原则和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历史课堂的设问技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设问的切入点,运用灵活多样的设问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设问要注意艺术,要紧紧抓住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1、设问要理论联系实际
历史学科的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特点比较突出,而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因此教师在设问时应充分考虑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在讲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世界的格局,可以这样设问:苏联解体之前,世界的主要政治格局怎样?苏联解体后,世 界政治格局有哪些变化?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有哪些事件体现了这种影响?通过设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又达到联系实际的目的。
2、设问要由浅入深
由浅入深法设问,能够紧紧抓住学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如:讲述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时,可以这样设问:这场危机首先是从何时何国开始的?有何特点?面对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什么方法化解危机?你认为哪一个国家处理这场危机的办法最有效?哪些国家处理这场危机的办法最愚蠢?并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提问,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问要灵活比较
比较法设问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事件,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找出其内在联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如讲述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中的明治维新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国历史中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性质上和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两个变法,在性质和内容上十分相似,但为何结果却完全不同,这给我们有何启示呢?又如:在讲述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可以这样设问:欧洲的联邦德国和亚洲的日本同是二战的战败国,比较它们在战后都面临怎样的问题?它们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相同的措施?结果怎样?它们的恢复和发展之路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这样通过比较设问,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设问要巧妙质疑
质疑法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述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十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中的“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这样设问: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这样一句话:“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今天绕地球一周(假如坐飞机)要花多少时间?世界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又花了多少时间?采用的是什么工具,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由此过渡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5、设问要兴趣激励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要充分体现学生这一主体,就要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时,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看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后,对剧中的曹操有何印象?历史上的曹操真如电视剧中的那样“坏”吗?诸葛亮确有其人,实有其事吗?这样通过现实与历史的结合,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辩证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无定法,设问也无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是设问的目的和宗旨是肯定的,教者须充分熟悉、研究课标教材,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努力探索设问的技巧和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二、历史课堂的设问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设问不是想设就设,也不是问题设得越多越好,机械简单地提问并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设问应讲究一定的原则,灵活把握时机,控制数量,找准方向,逐层推进。
1、灵活多样性原则
设问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可以自己问自己答,可以请学生自问自答,可以分组设问,分组回答,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旁观者提问,扮演者回答等等。通过多角度的设问,各种方式交替使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知识,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师生融为一 体,寓教于学,寓教于乐。
2、实效针对性原则
设问不是泛泛而设,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找准设问的切入点,在要害处落题,在疑难处设问,要研究课题类型和课堂结构,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设问方法,并针对班级实际和学生状况,有区别地设问,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围绕解决问题而设问。如在讲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时,针对“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时,设问:“又一大障碍”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又一大障碍”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到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既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恰当地进行了比较。
3、层次艺术性原则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设问要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设问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讲,开始时,多提一些“是什么?”,以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再提“为什么?”,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联系实际多提一些“怎么样?”,使学生把所学内容连贯起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08-0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作文批语07-26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06-24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08-09
浅析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09-09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家10-2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7-17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法教学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