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4-10-07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9篇)

1.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一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案例与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组织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而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不再是教师一成不变地上演“教案剧”,而是师生、学生之间不断互动而生成的精彩华章,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关注英语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平时的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以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关注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英语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案例一

在讲授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Topic2 Section C时,其中阅读文章“Healthy Eating Habits”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涉及到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对这方面了解的其实很多,假如直接进入正题学生很可能缺乏兴趣,我想起电视上中医养生的节目,于是就截取了其中一段视频:由著名中医通过中医知识讲解,妙趣横生地解释了饮食不能偏阴或偏阳,讲究的是一个“中”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课文段落的好奇心。

T:We need a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o be healthy, what will you be if you have too much yin? S:We’ll be weak and tired.T:What should we do? S:We should eat hot yang foods like beef.Eating DangShen and Huangqi herbs is also good for this.T:So it’s easy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it’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教学反思: 1.取材于现实生活实际素材,以轻松的话题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该案例注重课堂的导入,这也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由于充分考虑“源于生活”这一点,用我们熟悉的话题,熟悉的身边事来联系教学。

二、巧设任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可见,好的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任务活动的开展是运用或理解语言的结果。这就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有效性: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in doing.案例二

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We a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这个单元是一个很生活化的话题。为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的快乐,我以上海世博会这个热门话题为切入点,设计本小组成员暑假期间世博游的计划。

教学片段

StepⅡ:Present the sign Expo Shanghai and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it.T:I am going toShanghaifor vacation.Expo is holding inShanghaifrom May1, 2010 to October 31 2010.Do you want to go toShanghaito visit the Expo?(两个月的暑假是学生十分期待的假期,暑假世博游既具有现实意义,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StepⅢ:Offer the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show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 Shanghai Expo.(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对世博会各场馆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活动做铺垫。)StepⅣ: Group work :make a plan for your group.And let each group prepare for the task.(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带有明确的目的使用语言。)教学反思:

1.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然而做事离不开生活,即任务的选定是真实的,作为教师要很好地把握主题与生活的结合,显然任务的选定是非常有效的。

2.教师在善于创设情境的同时还要巧妙地设计任务,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任务型教学旨在使用语言来完成任务,任务驱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运用中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本环节的设计,离不开生活,任务的设定是真实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真实化。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开发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要设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需求的任务型活动,以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三

在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3Topic 2 中主要的任务是talk about jobs,它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的名称,并掌握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除了课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还有一些课外相关职业拓展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信息目标分层。如A 层学生即学习较差的学生目标定为能理解短文的内容含义,看图说出其中的职业名称。B 层学生即中等生要求在了解短文的基础上,能使用句子what does she do? Where does she work?”进行交流和描述;而优等生要求在描述课文的同时,拓展自己对职业的看法。“Why do you like the job?”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目标分层,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一个信息目标。2.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动性,实现有效教学。

3.分层教学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实现任务的目标,还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内外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只有各要素有机融合,才能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入和课堂内的切合实际的任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使课堂教学真正能达到老师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继续努力和探索的目标。

2.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二

“任务型 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指一种 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即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1]。这是由Prabh经长期实验基础上在80年代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流程一般如下:(1)创设情境;(2)提出任务;(3)学习完成有关任务所需的知识点;(4)解决问题;(5)评价与总结。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任务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组织、控制、提示和评估。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状况,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被广泛推广运用,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会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全程使用英语,这样便为学生创造一个微语境,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非目的语环境的不足, 增强学生的目的语运用及交流能力。目前,有关任务教学法的著作所涉及的外语学科多为英语,关于日语等小语种的教学研究很少,初中日语更甚。但随着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中学开设英语外的第二外语课堂。由于初中生往往是零起点学习日语加之接受能力还未提高,如果生搬硬套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强调单词符号和语言理论体系,则很难理解,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热情,因此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每位中学日语教研人员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研究设计

1.研 究问题

(1) 任务教学法能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二外日语课堂教学。

(2)初中二外日语应用任务教学法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如何改进。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外国语学校初一两个日语班的学生,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共18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10人实验班共2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12人。两个班的学生在上初中以前均为日语零基础,无日语相关学习经历,在年龄分布日语基础、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研究方法

对同一授课内容,对照班实施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借助PPT口头讲述、采用提问和习题进行巩固的教学方法 ;对实验班采取任务教学法。完成授课后,两班统一测试,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包括口语测试和笔试。收集两个班的测验数据,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论证在初中二外日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法。

4.统 计学处理

将测试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描述和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下面笔者以《新文化日本语(初级1)》准备篇中生活会话句型2———“いくらですか”这一知识点为例,探讨任务教学法在初中二外日语中的实施效果,具体分为任务设计、任务布置与相关知识点教授、任务实施、展示与评价等步骤。

1.任 务设计

任务教学法的首要步骤就是任务设计。Rubdy(1998)指出,任务教学法所说的任务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具体的目标或结果;一定的输入材料;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关活动或程序[2]。本例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询问价格的方式及日本常见的料理、饮品等的读音。根据教学目标,笔者将“点菜”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设计如下任务:(1)收集日本常见的料理及饮品并定价制成菜单;(2)角色扮演———在餐厅点菜用餐。

2.任务布置和相关知识点教授

上课之初,笔者先向学生宣布本节课的主题———点菜,并告诉他们要利用所学内容完成规定的任务, 这样便能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譬如在被告知“点菜”这一主题后,学生纷纷提出“寿司怎么说”、“点菜的时候要说什么”等问题,笔者以此为契机 ,运用Power Point这一多媒体,结合图片逐一向学生展示日本常见的食物,示范读音并让学生跟读;完成所列食物名称的学习后,笔者向学生教授本节课的重点句型———“いくらですか”, 通过举例讲解这一句型是询问价钱的意思,通常用于买东西及点餐。最后和学生一起重新复习关于钱数的读法。

3.任 务实施

完成新知识讲授后,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小卡片,让他们根据已学内容在卡片上写出两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并标上价格。随后布置任务———根据已学知识分组模拟在餐厅点菜情景,这个主任务实际包含两个小任务, 即整合制作菜单和模拟点菜场景。为了避免因水平差异造成效果悬殊,本节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四五人的水平分组, 根据学生现阶段的日语水平将水平较高的和暂时滞后的混合分组, 一定程度上保证各组水平的均衡性。

分组完毕后, 让每个小组根据组员已有的卡片整合制作出一份菜单,然后进入小组讨论阶段。由于这个主题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基本都能积极参与话题设计,踊跃发言。在整合出菜单后,有的学生发现某种事物同伴标价过高或过低,便向老师提问“太贵了”和“很便宜”分别怎样用日语表达; 有的学生在设计话题时并没有局限于单纯地问价钱,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向同伴推荐某种食物,于是他们会向老师提问,“好吃”用日语怎么表达。教师可及时在白板上写出“たかい”“やすい”“おいしい”及相应的中文意思,并提示学生可以用这三个词分别描述价格的和食物的美味。

4.任务展示与评价

在最后15分钟,进入任务展示阶段。让各组学生分别上讲台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点菜情景。为了让学生更易投入所扮演的角色中,事先在讲台上准备桌子和椅子,模拟出餐厅场景。各组的展示中几乎都包括当天所学词汇, 并且都用上目标句型———“いくらですか”。并且有的“用餐者”听到“服务员”报价过高,立刻拍桌而起,大喊“たかい”,表情、动作夸张到极致,令人印象深刻。

全部小组展示完毕后,进入任务评价阶段。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三者结合。首先让每组派一位代表对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一个较短的总结, 然后说出哪组做得比较好,好在哪里;哪组哪些还需注意和改进。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水平,达到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最后就是教师点评,教师先对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合作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然后针对各组的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上文提到的“拍桌而起”, 要肯定学生的表演, 但要指出日本人一向“以礼待人”,在公共场合更是会注重礼仪,不会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所以日本人在餐厅用餐时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拍桌。这样既能向学生普及日本文化,又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激励和提醒。

5.测 试

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均用一个课时完成选定的教学内容,在第二节课,分别安排两班学生进行闭卷测试,测试包括口试和笔试,总分为100分,口试占30%,笔试占70%,内容为日本常见食物名称和询问价格的方式。笔试由选择(20%)、连线(20%)、写读音(30%)三个部分组成。

四、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任务教学法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法, 对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测试成绩利用SPSS1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总平均分分别为76.43和76.14, 两班平均分相差0.29。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 ,t=0.10,P=0.920>0.05,无显著性差异 ,可断定两班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基本一致。

其中, 口试平均分对照班为22.00, 实验班为25.43,t=3.15,P=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说明与对照班相比 ,同一教学内容,实验班口语方面较良好。笔试部分选择题平均分对照班为14.56, 实验班为15.14,t=-0.34,P=0.740>0.05,无显著差异; 连线题平均分对照班为16.57, 实验班为16.28,t=0.75,P=0.753>0.05, 无显著差异 ; 写读音题平均分对照班为23.00,实验班为19.29,t=3.36,P=0.00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书写识记方面,传统教学法实践的班级效果优于任务教学法。

五、讨论

根据课堂观察和课后测试可知,采取任务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显著的提高, 且任务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符合外语教学提倡的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应用于二外日语教学是可行的。但从测试成绩看,采用两种教学法授课后学生的整体成绩无明显差异,甚至采用任务教学法的班级在书写识记方面相对滞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虽然本次实验是以传统教学中的“结果法”为评定标准,未能完全测量出学生的真正能力水平,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任务教学法的不足,因此,教师在采用任务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设计难易程度的把握

任务教学法中所设计的任务必须有明确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把握好程度问题, 否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语言信息。学生难以在情景模拟中得到有效训练和学习,整个活动便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另外,成功的任务设计不是不变的,应有一定的弹性范围,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分为不同具体目标, 以兼顾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完成任务的个体差异[3]。任务设计不面向全体学生,使课堂出现“优生表现,众人旁观”的现象。

2.切勿过分追求任务设计忽略基础知识训练

任务教学法确实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情景模拟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微语境,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非目的语环境的不足, 增强学生的目的语运用及交流能力。这些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同时要清楚,外语初学者,尤其是初中阶段将日语作为二外的初学者,由于是零起点,加之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够强,学习时间有限等原因,基础普遍薄弱,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特殊性, 在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采取传统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一味追求任务设计忽略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只能让任务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适当与文化相结合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还要适时地进行文化讲解。如在本实验中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针对“拍桌而起“的行为,教师应在点评时向学生说明中日两国在礼仪、性格及公共场合表现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便可根据目标国、目标民族的文化习惯设计相应的行为和会话,达到训练的目的。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只有正确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它的语言,真正实现异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六、结语

3.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二、教学反思

综合上述教学实例,可见,新时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撑,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多媒体技术普及范围越来越广的背景下,一支笔、一言堂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载体是教材、黑板和讲台。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学习知识,在每堂课中获取的知识量受制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思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动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完全颠覆了传統教学模式,它将抽象的知识信息以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来说,多媒体技术削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黑板、讲台在课堂上的作用,转而以更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形式发挥了“新载体”的价值,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柱。

4.初中教育案例与反思 篇四

初中教育案例与反思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x的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x/5;③y = 3/x;④y = 4x;⑤y =x(3x+1)-3x;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正比例函数

y=kx

k>0 图象 位置(经过的变化趋势(从增减性(y随着x的变化情况)象限)一三

左至右)上 升 y随着x的 增大而增大

k<0 二四 下 降

y随着x的 增大而增大

7、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当k>0时,直线;当k<0时,直线。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为此直线y=kx+b(k≠0)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当k<0,b<0时,直线经过。

基础训练二: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 =-2X-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

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 = ax+b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4。

9、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10、将直线y =-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综合训练: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做的一节汇报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综合训练题没来得及探讨,留作了课后作业。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

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后我找到了学委和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教育案例与反思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

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 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 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教育案例与反思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x/5;③y = 3/x;④y = 4x;⑤y =x(3x+1)-3x;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后我找到了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总结记录

5.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五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篇二: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篇三: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6.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篇六

一、 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优秀课堂成功之门

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一节课的门面,同时也对整堂课起到决定的作用。之前所接触到的案例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式的导入,总是千篇 一律的开始给学生“放视频”、“看图片”。久而久之,这样的导入非但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尤其那些参加赛课的老师,更要注意这个环节。因为,在外赛课面对的事陌生的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就非常关键。这样的例子在岳宁老师身上尤为突显,记得她说那次传奇的赛课经历,就是抓住了当地一特有的植物,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顿然消失。在培训过程中吴丹和王永强老师也将这点做的非常好,例如:开课前和大家分享旅游经历,以旅游带来的种子作为奖品,激励大家踊跃发言获得分数;开课前不是谈学习,而是谈谈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由他们熟悉的班主任特有的爱好及家乡的特产引入课题。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 把课堂的舞台留个学生,教师只是勤劳的后勤人员和导演

以前总是认为,上课的重点就是先备课、备知识、备教学过程。在新课标实行后,整个教育体系发生著改变。尤其是现在沙区正打造的“学本式卓越课堂”,以及廖兴建老师所讲授的“演导式教学”,无不都在向我们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多实现生生互动”等理念。以前的课堂看似也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活动似乎也很活跃,有掌声也有发言。但实际上都是教条式的,例如:学生发言正确之后都整齐划一的鼓掌;学生起来发言只面向老师,正确与否都由老师来判决;学生说的一些想法,只要不是“标准答案”,都会被否决,等等。而现在的课堂则是尽量让学生多讲,就像刘恩山等所强调的“新课标重要概念的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来”。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我不能把这些自以为熟悉的事情传授给任何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因为我不会描述它们,比如让一个盲人猜猜蓝色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学习和获知过程也是如此,只有让他亲身经历、体验才能理解。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所以学生与他的同伴之间的沟通似乎更为容易。对于教学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有效。例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

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对某个图示进行讲解;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并不马上做出评判而是让其他学生来判断;一个学生起来回答,同组的其他学生可以帮他补充等等。

7.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的案例与反思 篇七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特征有哪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教学反思

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在新课程发展下要求,一名称职的小学英语教师,决不能以“教书匠”的角色“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日常教学反思呢?

1.阅读教育书籍指导自己的教学。

把别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学习教育教学文献,接受新的信息、观点。

2.不断的自我审视反思和创新教学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设计理念,并进行深刻审视,和创新教学方法。笔者执教几年以来教学还处于模仿阶段,教学的关注点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经过自我审视反思与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实践,拓宽与充实学科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从学生听课效果进行反思。

现今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线。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会反映我们的教学状况。如,一次笔者在五年级一个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原本上课一直积极回答问题的个别同学状态大不如前,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课后经过反复思考总结,原来由于一些知识点在课前准备不充分,使学生不易理解,另外本课单词量过大,内容又较为枯燥,教学方法不灵活,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这种状况。因此,应当改变教学方式,设置有趣的教学游戏以激发学生兴趣。

4.通过邀请专家或同行进行听课评课。

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与他们交流和对话及自己的潜心琢磨,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会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5.注重及时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许多的问题,反思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有些最新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在课后及时简短的小结中提升出来的。

8.《尊严》教学片段案例与反思 篇八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说明了人要自食其力,要自爱、自强、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对于这样一篇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语言世界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验,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这个人名字叫哈默。我们知道,他曾经是一无所有的逃难者,可后来却成为石油大王,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我认为哈默刚开始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后来是个腰缠万贯的石油大亨。

生2:我发现哈默即使在饿得踉踉倒的情况下也坚持通过劳动换取相应的食物,这叫不劳动不得食。

生3:通过读书,我又有了新的见识。原来,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叫有尊严的表现。

师:哈默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同学们,有声的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印象呢?

(学生默读)

[反思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巧妙地用“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要求,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他们从多角度感知课文,捕捉信息,相互补充,话题辐射全文的相关内容。

[片段二]

师:通过读书,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对年轻人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现的。作者把对哈默的描写置于逃难的人群中,通过对比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哈默的与众不同的人格。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开始吧!

(生大声读书)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已找出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一下。不动笔不读书!快拿笔作上记号,并读熟练。

(生用笔在书上作上记号)

师:咱们先来谈一谈相同之处,请通过读书来告诉大家。

生1:第一段中“面呈菜色……”

生2:吃食物时都是狼吞虎咽。(开始读)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找得真准确,谁愿意读读这句子呢?(生读)你们在读到这些相同之处时有什么感想吗?

生1:逃难的人非常地饿。

生2:逃难的人好久都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生3:他们总算吃到像样的食物了。

师:是啊,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们体会了这么多的知识。那么,你们能否读出逃难人“非常饿” “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终于吃顿饱饭了”这些体味呢?试试吧!

(生读)

师:现在逃难的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生:缺少食物、水、休息……

师:他们为了食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连最起码的道谢都顾不上说了。此时的哈默是什么样的呢?

生: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师: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逃难的年轻人,他此时最需要的是( )

生:食物、水、休息……

他选择了什么?(干活)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文中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中看出。

师:课文中的第二、三、四段中,对年轻人哈默的三次语言描写,同学们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从第1次语言描写中,我体会出了哈默是真诚地请求杰克逊大叔给他活干。

生2:从第2次语言描写中,我认为哈默不想不劳而获,坚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生3:从第3次语言描写中,我发现哈默的态度十分坚定,绝不是装模作样。

师:是啊,这3次语言描写将一个有骨气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这个年轻人的高贵尊严。

[反思二]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散见于课文中,学生不一定能够找得全面,理解的透彻。此时,通过小组内部、班级同学以及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些句子,突破课文的重点。同时,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逃难的人此时最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去领悟年轻的哈默即使在当时饥寒交迫、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还是不肯接受施舍,突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活”,是有尊严的表现。

[片段三]师:逃难中的哈默如此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后,在美国的石油界,哈默更是赫赫有名。然而,有关哈默的情况你了解多少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查找的资料。

(生相互交流)

师:其实,当年收留哈默的杰克逊大叔早就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课件出示这句话)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精思,必知其义”。要想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如果体会到了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这里的“富翁”不是指金钱富有者,而是指精神富有者。他拥有“尊严”这种精神财富。

生2:我觉得这里的“富翁”也不是指巨大财富的拥有者,因为哈默当时一无所有。所以这里的“富翁”百分之百指的是人的精神,在这里指“尊严”这种人格。

生3:当年的哈默什么也没有,可他并不因为贫穷而乞哀告怜,不因为穷困而潦倒自悲,而是凭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以挣得应得的报酬,这就是有骨气、有尊严的表现。有了这样的骨气与尊严,何愁创造不出财富呢?所以杰克逊大叔真有远见。

生4: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是一种尊严。在杰克逊大叔的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百分之百是富翁。

生5:我想列出一个等式:高贵的尊严等于巨大的财富!所以我完全同意杰克逊大叔的话!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尊严是无价之宝!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这句话的体会吗?(生读)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有尊严的人又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反思三]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本色”的,有没有“语文味儿”,“味儿”浓不浓,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上述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

9.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九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Δ=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习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 3、4.

2.(备选题)P97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017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篇三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

忽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上一篇:6.29 网络会议总结心得下一篇:旅游管理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