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思考

2024-11-05

读书的思考(精选8篇)

1.读书的思考 篇一

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如影随形。只读书而不思考,则读书便觉得乏味;只思考而不读书,则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所以,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读书与思考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边读书边思考,还是读完后再思考呢?这个要按照个人的读书习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别人的读书方式不见得对你管用。若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读书与思考的方式,那么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岂不统统一样了么?到那时也就无所谓学者与博士,因为大家都是半斤对八两。

所以,读书与思考是因人而异,实在很难找出一个对大家都适用的所谓“方法”。但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先读书而后思考的顺序进行的。因为只有对一本书从头至尾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对书中的有关内容做深度的思索,穷其就里,探其根本,并从书中发现与发掘与己有益的内容,这就是读书的佳处。若边读书边思考,不但读书的速度放慢,而且由于没有掌握书中的整个内容及结构,未免使自己的思考产生偏颇,影响了对书的兴趣。因为不论哪一本书,其中的内容、结构、情节等,都是逐步展开的.、慢慢地又浅而入深的。若一叶障目,光看了开头就觉得无聊甚至恼火,使自己丧失了对书的兴趣,岂不是丧失了一次与“好友”结识并做心灵交会的机会。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其实重要的不是怎么阅读,如不求甚解、粗通大意、精读细思等方法,都是读书的好方式。读书不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的,读书是对自己的心灵的喂养与呵护。因此,读书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如古人的“马上、厕上、枕上”等读书方式,与其说是他们惜时如金,莫不如说他们就是有这样的癖好。因此,才曲不离口,书不离手,把有限的一点时间都用在用功读书上。如鲁迅先生是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所以,读书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而不是讲究哪种方法更有效。只要你从书中受到了启迪,增长的智慧,增加了才干,那么你的读书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所以,不要盲目相信或崇拜其他人,甚至是伟人、圣人的阅读方式,因为对他有效的,对你可能低效或者干脆无效。读书的方式要自己摸索,要用心去体会,去揣摩,若有一天你发现了一种很好很有效的读书方式,那么你已经向智慧跨近了一大步。

而思考却是需要安静的,因为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或黄昏日落,或夜深人静,或半夜醒来,或乘车小憩,或排队等候时,都是闹中求静,让自己的心灵与书做直接的碰撞的好机会。因此,若你在车上座位上或者在公园的某一个角落的长椅上,发现一面目慈祥的老人闭目养神,请千万不要打搅他,他可能已经陷入沉思,在书海中畅游呢。

至于什么季节读什么,古人已有论述,如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说:冬宜读经,可专心;秋宜读诸子百家,有情趣;春宜读诸集,心智机畅;夏宜读史,天长有时间,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实践中尝试,找到契合自己性格特点,符合自己职业规律的读书与思考的方式。

读书可以使人心灵纯净,读书可以使人胸怀宽广,读书可以使人睿智涵蓄。读一本好书,就是结交了一个好朋友,个中的妙处,只有读者自己才能体会得出。

思考可以使人清明,思考可以使人和谐,思考可以使人缜密。对一本好书籍做深度的思考,便是让你自己的思想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在那书中所描述的时空里翱翔,那是多么幸福一件事情啊!

2.读书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读书,报告会,思考

普希金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 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教育部也早在2003年4月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就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如何在高中三年将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必须努力寻求的。为此, 我做过很多尝试, 比较成功的是今年5月份开的一堂读书报告会。

学期初, 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比较好的课外读物,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后, 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报告会。会前, 我对本学期同学们读的书做了一个统计:全班共读了26本书, 有《美的历程》、《周国平散文》、《谈人生———鲁迅》、《巴黎圣母院》、《麦田里的守望者》、《觅渡、觅渡、渡何处》、《长恨歌》、《病隙笔记》、《文化苦旅》、《呼兰河传》、《傲慢与偏见》、《浮生十记》、《千年一叹》、《骆驼祥子》、《名人传》、《围城》、《百年孤独》、《双城记》、《复活》、《贾平凹散文集》、《刘墉作品集》、《林清玄散文集》、《盗墓笔记》、《三重门》、《帝国的惆怅》。这些书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 有美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经典小说、流行文学等。相对集中是《周国平散文》、《文化苦旅》、《三重门》、《围城》。

老实说, 因为大家读的书比较杂, 对这次读书报告会我期望值不是太高, 也只定位于学生能向大家推荐自己读的并认为可以值得一读的书。但同学们的表现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他们很积极地用各种形式纷纷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有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书编写成对联介绍给大家;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贾平凹散文集》的精彩章节;有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表演《骆驼祥子》中经典情节;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有学生用图画来描绘《盗墓笔记》中的情景;还有学生整理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自己制作了一些PPT, 比如殷嘉曼同学把《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走过的一处处令人流忘返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激起了同学们极高的兴致。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鞠亚星、王彬、马骥、姚奕、季节、赵鹏飞等同学对《周国平散文》中孤独这一境界的热议。至今这些智慧的语言还时常在我脑海浮现: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 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 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 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 穿梭古今, 吞吐千年, 与尼采, 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 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

最后, 把整节课推上高潮的是80后作家韩寒呼喊出他们心声的《三重门》同学们讨论中国当代的教育制度, 品读了韩寒幽默的经典的语录, 甚至将《围城》中的经典语录做了比较, 还就韩寒和钱钟书进行了辩论。这节课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很多同学下课后恨不得立即把这几本书找来, 当时听课的老师也用了叹为观止来给以高度评价。

惊叹之余, 面对一群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也引发了更多思考。

一.要不要读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事实上, 活跃在读书报告会上的同学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 总是如饥似渴地读我们介绍的书籍, 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内容, 并有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的乐趣。我们也常常发现有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的学生, 知识面广, 理解能力强, 思维活跃, 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 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 个人以为, 课外阅读不仅要读, 还要做到像毛泽东所说的“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样。

二.什么时候读

多年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 语文学习也带上了功利色彩, 甚至有些学校打上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旗号, 特别是到了高三, 语文教学就陷入了学生做题, 老师批改、评讲, 学生再做, 老师再改、讲, 学生越考不好越要考得怪圈。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有些学生在家进行阅读, 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 影响教学成绩, 一票否决。长此以往, 学生能阅读时间几乎为零。渐渐地, 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 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

所以我认为, 什么时候读根本不是问题。不是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点阅读时间, 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者是功利语文的理念而已。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要的是转变我们的固有思维, 教师、家长要联手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正如郭沫若所言:“读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我想, 剩下的顶多也就是坚持的问题了。

三.读什么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狄慈根在他的《辩证法的逻辑》中也有这样的言论: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 所用的方法, 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 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 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 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 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我以为学生读什么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阅读时正确把握要领、体会内涵、理解意图, 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也就是下面要说的怎么读的问题了。

四.怎么读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 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情感的体验。因此, 阅读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有获, 他们才能有兴趣读, 主动读, 课外阅读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朱熹在《训学斋规》一文中提到: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诵浪读, 决不能记, 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甚至在《朱子语类大全》中有这样精彩的描述: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 耸起精神, 竖起筋骨, 不要困, 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 击其首则尾应, 击其尾则首应, 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 掩了册子便忘。

朱老先生的精辟言论无不强调着学生阅读时动口与动笔的重要性。动口, 就是要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而动手我把它理解为做好读书笔记, 要像赵树理“沙里淘金”般在书中圈圈点点, 要响应孔子“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去对文章内容做一点点评、反思或怀疑, 要牢记韩愈“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的古训分门别类地做知识卡片, 还要用陶渊明“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的感悟写一点读后感。

3.基于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书思考

1. 读书

1.1读书有三道:眼到,口到,心到。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的,也有大部分靠自学成材,即使升学,也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才能很好完成学业。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不足。教 师在 教授知识时,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目前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

(2) 看书,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

(3) 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

(4) 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

(5) 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

1.2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2.1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1.2.2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 ,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讲后阅读。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本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1.2.3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

1.2.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 ,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

1.2.5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

1.2.6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1.2.7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 ,达到督促的目的。

2. 思考

培养能力,必须基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入手,因为它比较具体、直接。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2.1类比联想。所谓类比是指同类的比较和类似的比较。要比较,就要思考。 通过类比提高想象力,加以分析归纳,再进行抽象思维,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数学中类比是比较丰富的,如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以二次函数为最基本,二次函数的零点( y=0)、正数值(y>0)、负数值(y<0)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紧密联系,可以通过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综合其它相应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想比较,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了解它们的相互联系。再如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也可以进行“类似”比较。

2.2形数联想。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 “数”来巩固与研究“形”,利用“形”巩固研究“数”。讲函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记性质、想图形,画图形、想性质;对于不等式、方程一类的问题也要强调学生形数联想,利用图解。

2.3结构思考。数学结构是数学知识中心和灵魂,如果搞不清数学结构,学生知识是支离破碎,以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数学概念、定义、法则、性质、定理、推论等等可以自成体系,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概念问题想定义,计算问题想法则,推证问题想定理。引导学生结构联想也要注意年级特征,如初一年级有理数概念,只作描述来下定义,重点放在法则上,可启发学生看例题想法则,对照法则看例题,作习题想法则,对照法则想习题。又如平面几何中要强调学生根据每一单元的公理、定义、定理的逻辑关系,综合分析以结构为中心把知识系统化。

2.4新旧关联。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如讲解用求根公式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时,就应引导学生回忆联想用乘法公式和十字相乘法等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这种平行的新旧知识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总之 ,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之间联系的规律,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对学生读书现状的思考 篇四

江苏省如皋中学李娟

摘要:学生热衷于网络作品或少年作家作品,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挖掘:这些作品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学生如此着迷?认识阅读教学的不足并找出一些引导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解决学生做阅读题难、写作文难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阅读现状阅读教学的不足引导策略语文素养

每每与家长交流,家长总是提出希望老师对孩子的阅读和作文要多加指导。我经常会问一问他们,孩子平常都读些什么书。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喜欢读一些网络作家或者少年作家的书,言辞中多有不满之意。其实,只要孩子肯读书就应该是好事,如果在此基础上能选择一些好书读就更好了。

很多老师会不定期的推荐一些名家名篇,一些家长在为孩子买书上也是毫不吝啬,一些专家学者更是精心编撰了学生必读篇目,一些报刊杂志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书目供学生选读。那么学生对此是如何反应呢?我想家长的回答给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相较于老师推荐的、家长挑选的、专家编撰的、杂志推出的,学生们更喜欢那些网络作家或少年作家。课堂上讨论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学生反应冷淡,可是一旦提及韩寒、郭敬明等作家作品,便会个个热情高涨、如数家珍。面对这一现象,我想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不听话,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去挖掘:这些作品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学生如此着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这些作家大都是80后,他们的作品大都是描写青春期的故事,特别是情感故事,这些恰恰是青春期的中学生们最关注的话题。例如: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对青春校园生活的纪念;韩寒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中学生生活的对照;郭敬明则说自己的《幻城》是写给“所有有着美丽希望而忧伤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关注网络;他们的朦胧的爱情在中学时期是压抑的,所以他们需要从这些作品中去感受美好而又单纯的爱情;他们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充满坎坷曲折、失败艰辛,需要找到情感的共鸣点。这些都促使学生们更愿意去读这些网络作家或少年作家的作品。

二、90后是崇尚个性的一代,他们爱梦想也敢于做自己,同时他们又是孤独的,而这种特质在这群作家作品上同样存在。例如: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心路历程的:“从童年开始,我就幻想通向远方的路途,这种追寻对我来说代价甚为巨大,它使我的生活与其他人不同,而一直沉浸在孤独之中,这也是所有对生活的真相产生怀疑、不愿屈服的人的孤独。”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也有这种孤独感,而他们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急于长大,却又在不断迷失。而这类作家作品并不能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到领航灯的作用。

北大教授曹文轩曾这样评价现在学生的作文:“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一副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太尖刻,少宽容。情绪低沉落寞,爱将问题搞大,爱摆破罐子破摔的姿态,爱作出哀怨的神情,甚至爱给人一副充满敌意的形象。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这番浓重的秋意与敌意,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是故意做出来的,还是对自己的曲折与不幸太夸张了?是觉得这样一种样子很时尚很迷人,还是觉得沉浸于这样一种感觉很有快意?”

我想学生这种文风的形成跟他们平时阅读网络作家或少年作家作品有很大关系。既然我们不能阻止学生们阅读这类作品的热情,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当今阅读教学的不足,想出相应的引导策略。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了些思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来启发、引导阅读兴趣。重大社会新闻往往是处于敏感年纪的中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可以利用他们在这方面的热心,由此及彼推出

有关的读物供其阅读。

二、青年时期的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展示自己的,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例如课前演讲会、读书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学生在演讲前一般都会做精心的准备,就像老师备课一样,为了在同学面前展示一个优秀形象,他一定会认真研读相关书籍。同样,如果在读书交流会上,学生能够对某部作品提出独到的认识或者能够给同学们推荐一部好作品,那都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走弯路。老师还可以定期给出一个议题,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议题寻找相应资料书籍进行阅读,然后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让学生的阅读成果资源共享,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巩固阅读兴趣,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我们还可以把经典文本的阅读跟现代社会文化联系得更紧密些。例如: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我们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以多元一点,例如:《渔夫》一文,未必一定扬屈而抑渔夫?当然这对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老师就无法在经典和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更谈不上对学生读书选择的有效引导了。

总之,面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不能像鲧治水而应学大禹治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扬帆远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5.读书后的思考高三作文 篇五

当我在读《终身学习——10个你必须掌握的未来生存法则》时,我觉得我要把那想的那些写下来。

读书对我来讲,不管是因为什么目的而去读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增长我们的认知等等。

我认为读书的本质到最后是为了更好的自己,不管是为了显摆自己,还是为了工作,或者是消遣时光,都不还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强大吗,不够强大的我们需要靠看书读书来获取别人的存在感,因为不够强大我们才会在工作中感到压力,才会便工作便学习知识。

所以,读书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就读书这个行为就足够预示着我们的东西,各种能力、能否主动的去接受新东西等等,有些可能并不能直接体现,但却也能从侧面得到结论。

读书,带给我了很多改变,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在读书的这个过程,我的内心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思想上,我便的越来越喜欢读书,我发现读书使我对书的上瘾,不亚于玩游戏,读书的过程带给我的乐趣是我干其他事情的数倍,而且是你自己能在当下就能感受得到这个过程的,所给的反馈能自己随时的观测的到的。而对于我的`自卑有着很好的自愈功能,随着我接触的书更多更广的时候,我了解的更多了,我更了解我自身了,更加了解了我的行为了,自导日常中我为什么会是那种反应,而不是另外一种,为什么我要那么做,而不是这么做。我能了解到我自己自卑的地方,原来在书中的某个人,也有,但他们却能做的比我们好,有着我们截然相反的结果。久了,我就会自我反思,随之一步一步的做出改变,把原来所自卑的地方看成是一种人生助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长处,而不是一直盯着自己的短处。

而在行为上,我变得更加的敢去尝试,不仅是因为思想上的改变了,还有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正能量,让我更愿意的去尝试未知的、已知的。

这些并不是在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而是我自我观察,在这些年读书所带给我的变化。

读书还让我知道了很多比如,我们在学“权术”时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术”上,这样最终会害了我们自己,偏离我们原本的轨道。

6.读书的思考 篇六

――――读书笔记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 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

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二、分层教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学生分层原则。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分层自愿。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然后每个学生填写分层自愿,并说出其理由,我们将理论分层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分层教学动机。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

己的位置,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教师配备原则。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即用最优秀的老

师教最好的学生,最差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老师任教c层学生,二者兼而有之的老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课堂标高设置。因为学生层次不同,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层次的状况(即层情),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a层学生主攻基础,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由学生申请,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三、理论上的分层探究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的数学问题是答案唯一,不可更改的。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给学生以经典、神圣、庄严甚至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给人以至臻完美、无一缺陷的姿态,对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显得高深。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层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也可以全部变为后进生,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这里的“分层”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后进的班级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良、中等,后进三部分,分的结果不向学生公布,只由教师自己掌握。如果向学生公布那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有圣者认为老师歧视他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不赞成分好、差班进行教学,分好、差班一般是按学生的各科的总成绩进行的分班。好班的教学从深度到广度都要进行拓展,好班中有因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他们跟不上好班的节奏而变成了新的后进生,笔者经历过的三次以分好、差班进行的教学后进班的学生一半以上2 伤失学习积极性,少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分到差班而更差,这是很多做班主任工作优秀的班主任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分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此分层不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设计

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怎么教,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是不易设计的。

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作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

②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赞许落在他(她)们身上。

③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④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后生,或后进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讲解,到会为止,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必须落到实处,检查时间既可以先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进行。

3、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数学教育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置,驾御、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积极投身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严格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4、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昏昏沉沉,从而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5、课后辅导练习

以落实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3 广度,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

6、张扬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一位大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时两次忘记了本以记熟的演讲稿评委没有给分数,他伤心之极,演讲完毕后,当评委的一位教授给了这位演讲者一次机会,他精彩的演讲获得听众喝彩,他虽然没有分数,但他战胜困难,获得了自信心,同样,老师要给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五、教学中我的具体实施方案:

我以前的教学是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中等生的教学上,认为只要中等生和尖子生能听懂就行,备课时,抱着提高中等生的成绩而进行,各种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中等生的状况而设计,忽视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以至于尖子生上课没事做,差生没办法跟上来,班上的整体成绩总跃不上去。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变为‘抓两头,促中间’,教学侧重于对尖子生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提高上。在教学中,我发现这种方法比较适用:在我培养尖子生的时候,中等生不服气,开始主动出击,在学习上下的工夫明显多了,因为他们也想成为老师关注的对象,也想成为尖子生,更想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在我辅导后进生,给他们开小灶的时候,不少中等生有些担忧,害怕那些后进生赶上来,而将自己拉下去,于是也鼓足劲认真学习。于是,在我班的数学学习中,出现了一股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班上的整体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我班由第八名而一举跃升到第二名。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三个学习大组,„„‘攻尖组、创优组、发展组’。攻尖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在数学学习上有钻劲,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创优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但又不拔尖,在数学学习上有矛盾、课堂上‘刚刚好’的学生;发展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缺乏主动性、课堂上‘吃不了’的学生。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每一位学生必须而且只能选择一个组,第一次自由分组,走向攻尖组的有二十六位同学,选择发展组的有十五位同学,多数人钟情于创优组。(按:如此看来,这个班至少有67个学生!)

我对攻尖组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在两周之内学会自学的基本方法(当然,我得面向全体学生传授自学方法),然后,在每堂课前必须自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要求他们拓深自学内容,基本也经常给予必要的指点。在课堂上他们只须听一些难点就行,对于他们已经懂了的内容,他们又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不至于闲着。对创优组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在本期内学会自学的基本方法,每堂课前必须预习,上课必须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课堂上提问,他们组的学生是回答的主要力量,在练习上,他们必须如数完成。对发展组的要求是:每个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上课必须认真听课,在备课时,4 我经常针对他们而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与其他组的学生一起上黑板演练,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

我让各组内部产生竞争,每个大组设立一正二副三位组长,这三个是由学习综合成绩的高低来,学习综合成绩是指学生的课堂作业(按:疑为‘课外作业’之误)、课堂练习、单元检测、快速训练的正确率以及考试成绩来确定的,第一名当选正组长,第二名、第三名当选副组长,正组长任期一个月,副组长任期一周。

对三个大组的竞争我采取升降级制,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即每个大组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改变的,每组在月综合考评中的最后三至五名学生要降组,而每组的前三名至五名学生则升组。

在一个月重新分组后,为了稳定升降组的学生的情绪,我分别找他们谈心,对升组的学生讲明形势,让他们„„通过努力使自己在这一组中生存下来;对降组的学生,我先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然后引导他们找出原因,寻求改正的路子,不让他们因此而沉沦下去。

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学生的学习面貌已大大改观,攻尖组已有了35个学生,而发展组只剩下8个学生了。这时,我感到攻尖组人数有些多,也不利于一部分尖子生的发展,于是又分出一个翱翔组,把攻尖组的前十名列入这个组,而这十名学生成了班上学习的领头羊。”

7.读书的思考 篇七

2014年第19个世界读书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 就调查结果来看 ,也许是受新兴电子传媒的影响,与2012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39本相比,2013年4.77本的阅读量仅增0.38本,可谓进步甚微! 相比之下,数字化阅读则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较2012年大幅增长了9.8%。

一项调查曾显示,我国近40%的年轻人除了课本一类的书外基本没有藏书。第18个世界读书日期间的“2012年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对比”调查显示,以色列以人均64本的纸质图书阅读量远远超过韩国、日本、美国和中国,从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聪敏与智慧必定来源于书籍的熏陶。

其中,广大的中学生群体本应是图书阅读量的重要贡献者,但如今受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电子书泛滥、图书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说,文化沙漠已从社会蔓延至中学校园,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笔者在一所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数字化阅读的普通高中学生为41.9%,接近半数;有54.3%的高中学生每天读书的时间在“半小时及以下”,13.9%的学生根本“不读”任何课外书籍;46.5%的同学选择“双休日和假期”时间来读书,64.3%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读书,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 升学压力过大”;73.6%的学生平均每学期用于购买图书的钱在100元以下;而在阅读质量上,高中生的读书取向偏重“快餐式”和“ 浅阅读”,言情、武侠、动漫等类读书在最喜爱的图书类型中占到55%,文学名著、史哲经典、科学著作等类图书鲜有人问津;在回答家中纸质图书的藏书量时,75.9%的学生回答不到100本; 在回答一般 多长时间 去一次书 店或图书 馆时 ,37.2%的学生回答“很少去”。

二、加强普通高中学生读书的必要性

首先是个人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需要。说得功利一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得现实一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一本广为流传的名著其价值在于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从而使人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高中生仍在走向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上,读书是弥补性格缺点、完善品性人格的重要途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不同类型的书籍有如不同类型的食物给予高中生不同类型的精神营养。

其次是公民社会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的需要。现如今有一类新闻报道几乎每日可见,那就是个别的中国游客在一些景区因不讲公德所做出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刻乱画、高声喧哗、疯狂抢购、举止粗鲁等。一些中国人的钱包确实是鼓了,但思想与文明还远没有进入富裕阶段。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文明的发育上还缺少自觉。个人的一小步,社会的一大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青年人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希望,是急需培育的对象,是急需自我觉醒的群体。而文化自觉需要读书去唤醒,去培育。

再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高中学生承载着社会的期望, 担负着历史的使命。在我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里,这一代人的学习和成长、思想状况和精神风貌,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正因如此,全社会都应热情关心青年学生,以激发其自觉读书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增强其读书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加强普通高中学生读书的思考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一次出席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暨少年儿童数字图书馆开馆仪式时曾强调“: 要努力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这个环境,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既包括社会大环境,也包括学校、家庭小环境和个人读书小环境。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1997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等9个部委共同提出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0年, 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2006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共同向全社会提出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这些都是在营造读书的大环境。这样的环境,必然有助于重新播种我们的文化绿野。

在学校和家庭中,应注重青少年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倡经典名著阅读,倡导家庭读书。有计划地开设“语文读书课”“图书馆课”“ 校园读书节”等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树立文化品牌”“诵读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学校连家庭、读书意浓浓”等系列读书活动,经常举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之星”“班级读书会”等系列竞赛,还可开展“书迷俱乐部”“书迷故事会”“书迷沙龙”等展示活动。

在个人读书生活中,重在习惯的养成。古人有“三上”之说,即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读书。面对高中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可提倡利用每天10分钟时间读书。10分钟虽短,但日积月累,最后一样可收到博览群书之功效。

8.读书关键在于思考 篇八

“对,就像鸭子吃田螺,整个儿吞了下去,田螺是什么味道,它一点都不知道。”

“可是,怎样思考呢?总不能读一句就停下来想一想吧。”

“嗯,总可以一件事一件事地想一下吧。”羊老师顿了顿,说,“有一部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的电视剧《神雕侠侣》,其中一集讲到了无情谷谷主练功,你看了吗?”

“看了,那个谷主很厉害,杨过、小龙女想点他的穴道,明明点中了,却不起作用。原来是他练就了一种很邪门的武功。”小鼹鼠说得头头是道,“据说,练这种功夫只能吃素。要是吃了荤,功夫就没了。”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这个代价可不小啊,不能吃肉。要是我,非馋死不可。”

“哈哈,为了练就一种绝世武功,终生吃素,的确不容易。”

“羊老师,你让我想这件事做什么?”

“我们刚才就是在思考这件事。”羊老师进一步启发小鼹鼠,“不过,我们的思考还不到位,只是停留在表面。”

“还有更深一层?”

“是的。其实,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点你不想清楚,将来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为什么呢?”

“凡是做好一件事,都是背后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你以为凡事轻而易举就做好了?这样想的后果是,遇到了困难,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事肯定就会半途而废了。”

“嗯嗯,我当时只顾着看热闹去了,没有想这么多。”

“所以要读原著,少看电视。”

“对,读书是可以停下来思考的,有个词语叫什么来着?”

“‘掩卷深思。”

“对对对,‘掩卷深思。”

上一篇:我有一个梦想培训心得下一篇:《妞妞》参考资料 (高二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