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

2024-08-17

应用型人才(共8篇)

1.应用型人才 篇一

(二)以审核评估为抓手,推动全面内涵建设

1、切实做好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明年,学校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状况进行评价,它重点关注“四个度”,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虽然评的是本科教学,但看的是全校整体工作。审核评估既是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人才培养等整体状况的一次有针对性的检验,也是对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整体发展的一次全面考察。因此,审核评估对于我校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深入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一次重要机遇。我们必须以这次审核评估为契机,严格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不仅要在“评”字上多努力,更要在“建”、“改”、“管”字上见成效。要着力在打基础上下功夫,与常规性工作有机结合,把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要着力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注重挖掘教学亮点,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打造本科教学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要着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在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加以整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四个度”。

2.应用型人才 篇二

高等学校办学任务是非常明确的,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就要参加工作, 继续较为深入地搞科学或工程理论研究的仍然是少数。因此, 本科应用型高校办学是有明显大众化趋向的, 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办学定位, 与研究性大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同等重要的。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是本科应用型高校应当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文件, 是影响一批本科生的指导性文件, 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科学的论证后才可以投入使用。科学有效地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 搞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化, 是在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就业形势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办学实力较强的专业通常可确定2-3个专业方向,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设定通信技术方向、嵌入式系统设计和物联网技术等方向。各专业方向在共同的专业背景基础上, 直接针对具体岗位增设有关专业技能课程, 以达到接近岗位需求的能力。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技术方向可以把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掌握现代通信技术,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通信工程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能在信息通信、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可开设相关课程如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方向课。

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不可过窄或过宽。过宽的话在论证时则很难通过, 甚至给专家这么一个错觉, 就是该专业培养的人什么活都能做, 过窄当然也不行, 过窄会限制大学生就业范围。人才培养规格既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与专业有关的岗位需求制定, 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即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研究基础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如某省属师范学院, 其前身为省教育学院 (大专编制) , 该学校升为本科后, 结合市场用人需求和自身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方面, 确定了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类微波技术方面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这既适应了市场对微波技术人才的需求, 又充分发挥了自身微波技术方面的优势, 成功实现了从“师范教育型”向“工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转换。再如某省属高校立足地方, 一方面发挥煤矿资源优势, 申办了地质工程专业, 并在专业建设基础上, 创建了省级煤矿勘探技术中心, 为地方煤炭工业建设培养了人才, 同时通过产学研服务了地方企业。另一方面在相关专业中设置了煤矿电子技术专业方向, 联合多家地方煤矿电气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达到了服务地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设置要紧扣人才培养规格, 现在有不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举办了一些“冠名班”, 实际上是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 有些学校把它称为“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这类办学方式成功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但在开办这类专业时要注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的课程设置时, 应该首先回答好一个问题, 即“这些学生除了去这类企业, 还能不能去其它类企业工作?”, 绝不能追求短期效应而失去了与高职高专办学的区别性特点, 应该把厚基础的特点适度地体现出来。课程体系设置要放眼全局, 应注意以下几点:

2.1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专业性特点

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明显的专业性特点, 应能从课程体系设置中很容易看出对应的专业, 如某专业课程设置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列到这为止读者基本上大致可以看出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了, 这些课程顺序性、专业性较强, 也是教育部在专业设置中指定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也是“厚基础”而有别于高职高专“纯技能”型的重要体现, 本科“应用型”专业继续保持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2.2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在就业方面“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学历上与985/211名牌高校相比是很不利的, 但与企业用人之道却是极其吻合的, 企业招人要的是受聘者能直接或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能上岗, 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基础条件, 而在人才培养环节上,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因此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学分比例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很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本上都明确规定了实践学时学分所占比例的下限, 如不低于30%等。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家论证时, 也经常会提到“应用型”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是如何体现的等类似问题。如某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把每学期的20周, 分为16周理论课程教学、2周集中实践、2周考试考查。2周的集中实践教学与本专业的已开设过的理论课程相对应或以培养某种专业技能为目的。16周的理论课程教学的学时分配中又有1/4以上的课内实验以达到学生对理论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了学时分配和教学内容划分的一致性问题。

2.3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专业建设的综合实力

很多专业建设在项目验收时, 都要被问及专业建设特色, 其实就是对专业实力的展示。“应用型”本科教学存在科研促进教学的过程, 本科教学质量要依据产学研技术来推动, 产学研是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最科学有意义的来源, 另一方面产学研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产学研对教学质量的推动是全方位的、是存在持久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时应该把产学研成果和实际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加工凝练后加入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上来, 可以把产学研应用情况分布式的放入到对应的课程中, 进而通过修改课程教学大纲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如某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中国电子学会合作举办了电子工程师认证考试、板级设计工程师认证等多项认证考试, 在多次承担相应的认证培训工作后, 根据实用化的考试内容分布式地加入到相应的课程中, 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建设。

2.4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专业就业的导向

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了切实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应科学有效地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目前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数专业培养方案中, 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课程, 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宏观性较强。为提高效果, 就业指导课程应坚持分类指导、分段教学, 最好选配有企业生产背景的专业老师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应加入就业指导环节,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学有所用和用到实处, 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对专业岗位的逐渐靠近和逐步熟悉。

三、培养方案论证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环节

培养方案论证要完成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审定, 辩证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在培养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完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二是要明确可预见的培养效果, 三是要理清实现预定培养目标的思路和方法, 四是要审定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划分和对培养目标的阶段性支撑, 五是要完成必要的教学条件准备和资源建设日程。经过科学论证后的培养方案, 能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课程调整频繁、教学条件不足、教学效果失准等现象, 并能有效避免出现培养目标不能达到、就业效果过差等不良后果。目前在很多应用型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中均设置了毕业实习环节, 如有的专业采用了“3+1”教学模式, 就是前3年在校实现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最后1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那么在培养方案论证时就应该提交操作性比较强的毕业实习方案或建设方案。

四、结语

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 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也是安排教育教学进程和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依据。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的社会需求分析和就业形式预测的基础上,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细化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审定课程体系设置、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勾画人才培养效果, 并经过多重论证后最终制定出理论上完善、实践上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同时制定出与培养方案执行有关的教学过程监控、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考核、教学进程调整等相关文件,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继兵, 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 江苏高校, 2013, (1) :45-47.

3.应用型人才 篇三

摘要: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创新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思想的探索是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有利于解决现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自主办学实践,必然伴随着学校定位及学生培养质量等诸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能否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独立学院从很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但就当前独立学院的现状来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于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定位,优化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自身优势,最终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我国独立学院已具有一定规模,有的还形成了显现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办学模式概括为“五三一一”。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制定培养计划,二是培养目标,三是培养方法,四是有力措施,五是培养目标;“一个中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中心,“一个关键”——关键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实用、够用等特点。

1.制定培养计划

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前期为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本科重点大学的培养待遇,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上复制了重点大学的培养计划,这种不顾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重复照搬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教学质量。为了突出独立学院自身的特色,我院专门出台了自己的培养计划。主要依据考虑到我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整体素质还是比较好的,学习的潜在能力也很大,对他们加强必要的引导、个性关注很重要。在学院的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较大,他们和学生的年龄差距相对小些,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比较方便。利用青年教师学术空气活跃,学科信息量大的优势和学生交流,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十分有利。在教学设施方面,学院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了实验室和图书室,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学院在立足实际情况的摸底调研中,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

(2)深入社会,把握市场需求。调研、摸底、深入社会,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院教学计划的制定很有必要。我们对当地企业、事业、政府部门等行业进行了调研,了解某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等,调整原课程设置方案。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了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

(3)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我们教育学生要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要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立学院的优势。我们结合企业、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技术方面的联合工作,取得了客观的效果。

2.制定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要体现自己的特色,要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别于同高职院。我们培养目标定位为:理论基础扎实,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制定“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和“过级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资格证”等评价标准。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高素质”高校本科生普遍规格的要求下,突出了独立学院的特色。

3.改革培养方法

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我们加强了实验课的开设,加大了实验课时量,更新实验内容。在选择课程和教材时,尽量突出社会急需的新知识和新科技,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还大胆革新基础课程教学。将必要的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相应的学时,确保了学生学习要求。如我们在内容上的重构,尤其是专业英语,我们用仪器说明书、器件说明书和WINDOWS屏幕等代替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对专科的离散数学等实用性不强的内容,结合学生今后择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

4.实施三个措施

(1)严格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纪律管理,设立了专职的辅导员。通过辅导员来督促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制定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管理,强化考核办法等,给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易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院组织各类学习研讨活动,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3)建立激励机制。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如对德、智、体诸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分别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还设立了专生本奖学金制度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生等制度。激励机制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保障并加大人才物的投入

为了保障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学院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一是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的主讲教师有80%以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我院还从多渠道聘请了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聘请了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二是加大物资投入。学院投入重资金建立了多个实验室,总容量大于6000人次/周。实验内容直接来自社会需求,方式是采用设计、安装、调试等,保障了学生的基本操作。三是优化教材。在选择教材上,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教材内容,或通过网络、资料收集补充教材缺少的内容。

6.“一个中心”和“一个关键”

“一个中心”是指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院要求课堂学习效果要达到所授知识的70%以上,要求学生弄懂基本问题、概念,掌握基本方法,达到基本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基本上消除了考试不合格状况。

“一个关键”是指教师的授课方式、教授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仅要各教材,也要准备动态的知识,传授学习方法。

我们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不断更新和实施非常重要,这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我们制定的“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富有生命力,主要是适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当然,这种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和应用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化、人性化、自主化,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创新,在实践中实施多规格的培养方案,使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人才辈

出;职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取向。

1.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改变长期以来专注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按专业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必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厚基础”和“通用”的作用。在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组成多个专门化的课程模块,学生通过教学,达到专业的学科要求水平和基本规格。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手,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依托行业、企事业,共同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将常规实习与挂钩实习相结合。挂钩实习又称顶岗实习,即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习生的选拔、指导、管理和评估的制度和办法。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办学的重要硬件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最重要保证。

3.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近些年来,独立学院虽然加大了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配置进行了优化,但是,还在实验室、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学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落到实处。

4.教师队伍的再建设

独立学院目前配备的教师学历、学位层面比较高,他们干劲足,学术气氛浓,对学院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作用。今后,在多渠道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需要聘请大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兼任教师,给学生提供先进的技术咨询和传授工作经验很必要,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兼职工程师或机构择业,为企业输送新的技术人才,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现有企业的发展,也为学生的就业谋生提供了方便,获得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阙海宝,王冲,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6):31。

[2]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27。

[3]斯荣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3。

[4]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编,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9~103。

[5]邹晓东,王忠法,开展新体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11。

4.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四

万在红 向 瑛

2013-1-8 17:03:02来源:2013-1-7 人民论坛(总第388期)

【摘要】采用新模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高度衔接的必由之路。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新形势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实现“学科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方向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协调发展,形成培养“双师型”、“双证结合”、“双领导制下的新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模块;培养模式;人才评价体系

传统技术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仍沿用了以理论知识授课为主,以考试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教学水平“区域化”、“老化”现象明显,没有突出的办学特色,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少;三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全方位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新形势下,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来解决与日俱增的行业新情况和新问题。此时,就需要打破传统技术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特色”的思想为指导,采用“三大模块”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坚持将学科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方向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三大方面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构建课程建设新体系;打造一支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真正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社会适

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综合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新模式

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一,随着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需求也会随之调整,相关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专业定位也须做适时的调整。及时增加市场新需的专业课程,删掉无需求的课程,适当压缩无关紧要的课程时长。形成“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实践知识”多方面、多学科知识既交叉渗透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新体系格局。第二,按照教育部专业建设的相关要求,以及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行业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程比例,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地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建设与行业标准相融合的课程新体系。第三,建立创新特色课程体系。首先要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其次,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形成以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课程体系,开发出一系列本专业特色精品课程和专业的校本教材。积极开展与同行的交流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发表高水平教学专业论文,形成一批有示范性、辐射性的教学成果。

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第一,采用“三大模块”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学科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方向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科基础知识培养主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包括教育部要求的相关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科学素养”为主题,以引导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核心,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系统性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为实现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专

业技能方向培养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它,学生才能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在行业实践中解决相关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动手能力的全方面培养,该模式形成职业与教育的特色,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原则:培养的人才既有专业特长同时兼有岗位适应性和创造性。

第二,在分方向培养的时候,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考证的需要,让学生在毕业时同时拿到学位、学历和岗位技能证书。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教育,并针对不同的行业岗位设置匹配相应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比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三个培养方向:应用电子技术、嵌入式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培养“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时,应根据这个岗位的要求开设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形成了学以致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新方案。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将学位、学历教育与岗位从业资格证相结合。建立“工学交替”的培养新模式,教师要熟悉相关专业学位考试内容、岗位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灌输这些知识,并定期举办相关考试的专题讲座,进行技能上岗证书培训,或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或一线实践,重视学生学位、学历教育证书和岗位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

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院校、企业的交流合作,不断引进、吸收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制定与时俱进的“教育-市场”一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设立“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管理中心”专门负责管理人才培养的所有相关事宜,这样才能真正将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大学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贯穿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就业竞争

力的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加强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指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进取、勇于创造,阅读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喜欢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时代信息结合起来,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接受新知识,在社会中不断丰富、完善理论知识,将教育和时代紧密结合;师德高尚,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本着“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应积极打造新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跨地域、跨国际”教师交流、进修培训计划。根据现有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选送部分教师到国内、国外的相关高校进修、学习、访问,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及有结果的人才培养经验。积极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知识,不断调整、完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全方位、分层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打造高素质、硬专业的教师队伍,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创造条件,开展与相关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合作,分批次、分阶段组织中青年教师到这些一线的电子信息类企业考察、挂职锻炼、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分配适当的员工工作任务,在实践中累积经验,不断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鼓励这些教师以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的身份和心态,积极参加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换一种角度感悟教育,升华自己。

多方案并行,加大优秀教师的储备工作。实施“行业兼职教师人才库”方案,在相关专业企业中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优秀工作人员来校担任兼

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同时实施“高学历”人才引进方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精匹配的方式引进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性、高学历人才,形成以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为带头人的集教学、科研、实践相互融合的师资队伍。

实行“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在办学实践特别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竭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与企业积极互动、既能提供就业又能为创业做准备的教育模式,培养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实行“双领导制度”。设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工程”项目,该项目的负责人由高校和合作企业各自选派一名相关人员担任,全权管理该项目的一切事宜: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计划等。

校企共同努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同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高校按照双方签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提供相应的平台供学生实习,这是目前实现教育与职业无缝对接的最佳选择。

建立严谨、可操作性强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师德高尚、才能突出的教师,应该树立为本校的典型,根据他们为教育教学所作出的贡献,授予他们“德育标兵”、“教学能手”

等光荣称号,在校内宣传并组织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在全国各种专业设计大赛中取得成绩和名次的学生,可以颁发奖状、荣誉证书、奖品,减免学费等;给予相应的指导老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将教师职称的评定、奖金、津贴以及晋升与学生的培养相挂钩,这样师生一体,可以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长期开设科技创新专栏,及时更新、展示创新成果。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校园网、多媒体平台、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创新成果、表彰在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应用大赛中的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同时,对获得创新设计大奖的产品应高度重视,并在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中孵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产品。随着创新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将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同时,创新的成果必将不断提高。

5.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篇五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千万不要仅仅理解为动手能力的教育。应用人才包括动力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适应复杂多变情况的应变能力,适应自我学习和再创造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从应试教育和应试状态下解脱出来。当然这要教育硬件、软件都有大的发展作基础。从教育观上讲,人们再不是为了升学、为了高分、为了考大学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工作要求而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讲,学习者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是“让你学”变为“我要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受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搞好素质教育,我们的前辈为儿童开出了“解放”的秘方。可几十年来,这一“解放工程”进展并不理想,实有重提之必要,一是把儿童从“名次”束缚下解放出来。长期以来,考试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子”。“分分分”,使孩子始终生活在重负之下,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和学校要真正为孩子们“减负”,注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二是把儿童从“呵斥”高压下解放出来。现在,有些家长和教师动辄“呵斥”孩子,使孩子处于长期“呵斥”的高压下,产生逆反心理,阻碍了其智慧的开发和提高,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孩子的优长。三是把儿童从“溺爱”中解放出来。善于把孩子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放开手脚,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培养其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精神,更好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教师和学生大概都知道阅读的写作,认为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仍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想,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这对语文教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阅读,只承认主体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判者,而我觉得,阅读应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创造,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是作者的一处脑力劳动,是作者的某种思维运动过程,阅读者应是课程和作品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积累,对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 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的过程。

6.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会计论文 篇六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学的重要分支,是把“会计”和“管理”融合在一起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计划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为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事务,企业迫切需要理论知识全面、适应能力强、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因此,在管理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更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管理会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涉足领域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教学目标偏离现实

当面对实际工作时,却不知从何入手,缺乏必要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无法指导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管理会计人才,有必要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重旧轻新”

第一部分介绍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是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第二部分介绍管理会计职能的相关理论与具体应用,是管理会计课程的核心;第三部分介绍管理会计的前沿领域,是管理会计内容的拓展。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通常将前两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花大量课时进行讲解,而对新拓展的领域,诸如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计分卡等只投入很少的课时,甚至让学生课下自学,而此类内容恰是与企业经营管理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这种偏重传统理论而轻视前沿理论的教学惯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动态,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利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管理会计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方法,学生往往被看成说教的对象,师生间缺少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实践教学缺乏,在多数高校,几乎没有关于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个别学校即使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多变成了简单的案例分析课,或者随便找个企业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一下,实在有违实践教学的初衷。三是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标准化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缺少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核,以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现象严重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审计专业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纵览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见图1)。这种现状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财务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及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高校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管理会计教学进行改革。

(一)调整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新型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应转变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承式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理念。在确定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时,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承担企业计划、控制和评价等相关的各项工作,并能够通过设计企业流程、协调组织企业工作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二)平衡管理会计的“新旧”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管理会计领域也随之掀起了一场观念革新的高潮。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促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形成了许多新的领域。例如,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形成的作业成本法,与现代社会整个价值链优化相联系的战略成本管理,基于战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系统等。这些内容多与企业经营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应将这些新的内容及时补充进去,并进行详细讲解。首先,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应系统介绍作业成本法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深入讲解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以作业为计算对象的成本计算代替传统的以产品为计算对象的成本计算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成本动因除了与企业生产本身有关外,还与企业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情况等因素有关,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从企业长期战略的视角来分析成本动因。其次,由于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业绩衡量系统,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对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

(三)创新管理会计的教学方式

1.重视案例教学,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是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有效途径,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将管理会计案例分为导入式案例和讨论式案例两种形式。导入式案例安排在新内容开始之前,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案例中某些现象或者某种现实问题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讨论式案例安排在某一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再展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并培养学生利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并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管理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与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环节。针对校内实践,高校可以结合管理会计课程部分的典型领域设计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如以全面预算为中心,将预测、决策、预算结合在一起编制一套内容,安排部分课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另外,也可以购买或和其他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一套适合高校实践教学的软件,为学生创造模拟操作的机会。对于校外实践,高校可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接触管理会计的具体事务。这样,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也许就可以留在实习企业工作。此外,可以邀请实务界资深管理会计人员来校授课,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管理会计具体工作的了解,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教学评价是对学生信息反馈和激励的重要手段,其评价方式具有导向功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管理会计课程实务性比较强的特点,应该打破原来的单一考核方式。在对学生评价时,除了考虑学生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外,还要重视其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的出勤率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对以上的各种因素,可以分别给以合适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从各环节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会计课程的各项学习活动。

(四)整合相关学科教学资源

7.应用型人才 篇七

1 广西工学院董事会概况

学校始终坚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优先满足柳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为地方培养适用人才。1994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柳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下,广西工学院和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广西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人才培养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基金委员会三个工作委员会。董事会章程明确规定,时任柳州市委书记任董事会名誉董事长,时任柳州市长任董事长,时任广西工学院院长任常务副董事长,市委、市政府、学校的主管领导和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任董事。董事会的成立,各董事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使学校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大大加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建设办学条件、培养应用型人才、科技开发等方面的联系,搭建起一个“校市企”合作的良好平台,使学校走出了一条“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办学之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董事会的董事单位已由成立时的14家发展到现在的41家。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董事会主要在办学经费、校园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校市企”合作。

2 董事单位与学校互动,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广西工学院董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属的三个委员会之一,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在各董事单位的支持下,按照董事会章程所规定的原则,不断发挥学校和董事单位各自的优势,不断加强学校和董事单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为柳州市和董事单位培养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学校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教学管理,加快师资建设,努力确保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

为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大力推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努力确保学校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学校出台了《广西工学院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和《广西工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广西工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在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学校注意把握好“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种能力”的培育,全面启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程,切实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使学校的教学建设步伐加快、教学改革日益深化、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培养青年教师的政策。

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创建了“化工类创新实验室”、“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室”等多个校级创新实验室;学校长期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访问、讲学;2006年以来,两校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的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共计2338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奖励718项。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奖项32项。2001年,学校的教学成果《依托社会生产大环境建设校外专业教学实验室的探索》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得,是“校市企”产学研合作的结果,是国家对学校开门办学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肯定。

2.2 董事单位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为学校的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设备和场所,并指派专家指导学生实验和实习。许多董事单位对学生的实习,不但不收费,有的还发给学生一定数额的酬劳,有的还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目前,学校在董事单位等有关企业建设了汽车车身、汽车性能、食品工艺学等19个设备先进的校外专业教学实验室和119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与董事单位联合组建了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培养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2)部分董事单位的专家,受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他们有的承担课堂教学任务,有的参加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有的直接参与教学管理。所有这些来自董事单位的兼职教师,不仅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而且还在学校办学方向、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3 校企多层面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满足柳州市及董事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在专业建设上,学校近几年主动适应广西及柳州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动适应董事单位人才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把一些学生知识结构较狭窄、社会人才需求不大的专业调整为急需人才的专业。近年来,学校还为部分董事单位培养“订单式”人才,例如:学校与董事单位柳江造纸厂联合创办产学合作试点班,按“3+1+1”模式为该厂培养急需的“制浆与造纸专业”复合型人才。以上改革,使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学科门类由过去的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发展为现在的工、理、文、经、管、法、教育、艺术等8大学科。学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口径宽、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

(2)从2004年开始,学校为满足董事单位等企业人才需要,积极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目前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与检测诊断、软件工程4个应用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实习、设计和就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实习、设计、企业现场实践和就业”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还较早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工作,目前有6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3)学校根据广西及柳州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态势,于2000年争取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经过10多年的建设,该基地现已发展成为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的教学、科研、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办学实体。依托董事单位的资源优势,校企双方在教学科研上的深度合作为基地的培养培训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00年以来,基地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培训55期,培训学员3234人,其中国家级培训7期,培训学员385人,自治区级培训48期,培训学员2849人。2005年以来,基地还招收培养了交通运输(汽车电子检测及诊断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2个方向)、电子信息工程、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方向)4个专业5个方向的职教师资本科生1430人,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4)学校还开办自考助学班,帮助柳州学子提高学历。学校每年培养的成人教育系列的毕业生,其中相当部分是为董事单位输送的;与此同时,学校还学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结合柳州企业实际,与柳州市政府职能部门或董事单位合作,举办各种培训班或技能考试班,有针对性地为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干部、职工进行专题培训,目前约有4000名下岗人员或在职职工经过学校培训,掌握了新的技能或提高了业务水平。

3 坚持董事会办学机制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特色办学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生命线。广西工学院依托董事会办学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董事会办学机制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找准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是学校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关键。广西工学院在坚持董事会办学机制、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过程中,把握了柳州及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找准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推动了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学校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重要抓手。广西工学院紧密结合柳州及广西一系列重大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培育与产业需求相关的优势学科群,依托学校董事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校企在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共享、“双师型”教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安排、就业合作、科技联合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了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3)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更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培养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工学院在柳州办学20多年来,始终坚持“扎根柳州、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新学校董事会办学体制机制,密切结合柳州和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动为地方服务,经过校、企多方努力,形成了鲜明的“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4)“互惠互利”是学校坚持董事会办学机制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保证。所有合作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愿望都是“互惠互利”。学校要想董事会办学机制得以健康发展,必须从上到下都要贯彻“互惠互利”这一原则。因此,学校在向董事单位争取人、财、物等各种支持的同时,也必须想方设法为董事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助或回报。与此同时,董事会还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积极探索能使董事会发挥更大作用的运行机制,探索更多“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与新途径,为学校、为企业、为师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董事会办学机制得以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特色人才。

年重大项目《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D018)研究成果之一;(2)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公办高校董事会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1C0065)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本文结合广西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提出地方工科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一定要强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关键词:高校董事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

8.应用型人才 篇八

关键词:日企;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与日本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特别是对日贸易增长迅速,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据中国日本商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2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同比增长49.6%,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了78.3%,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吸引了大量日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以这些日资企业为依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要相对好于英语专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日资企业在人才雇用上某些特点和日语专业学生进入日企后的不适应,导致了企业在招聘日语专业学生时出现了种种顾虑。

这说明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日资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直接导致所输送人才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要求。对此,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卢贤梓的《社会需求与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研究》,李筱平、范苓的《关于企业所需日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实证研究》等。笔者认为,目前有必要在对日语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对日资企业招聘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高校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使毕业生真正成为日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期提高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

一、日语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在华的日本企业因此迎来拐点,但中国作为市场本身的潜力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这就是从整体上看,日资企业不但没有撤出中国市场,反而加大投资力度的原因。中国日本商会会长小关秀一在《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2年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许多日本企业认为中国市场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仅认为中国是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而且更看重中国广袤的市场。目前,不仅是大型跨国企业加大了投资中国的力度,日本中小企业也在加入这一行列。尽管一些民意调查显示中日民间情感因钓鱼岛事件在恶化,但从数据来看,双方的经济活动并没有受此影响,日本在中国投资大幅增长,并且日资企业在华运作正常。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对华投资增长49.6%,对华投资整体增长9.7%。”

这些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需要在中国招聘大量的日语人才。从2012年上海日企专场招聘会上的情况来看,整体上日资企业最需要的是本科日语人才。书写、听说、翻译、阅读能力中最注重的是听说能力。单纯只会日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日资企业在招聘日语人才的过程中,对技术类翻译人员的需求有上升趋势。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流利的日语,此外还应懂得该行业的常用专业术语、商务礼仪、日资企业特有的文化等。因此,语言能力出色,又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学生最受青睐。

此外,招聘方在提问求职者时,较为关注求职者是否能够在该岗位长期工作。从近日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2年上海日资企业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日资企业平均工资增长率虽然超过欧美企业,但日企的员工主动离职率始终居高不下。因此,是否有意愿在企业长期工作也成为招聘时人事经理考查的重点。

二、日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是日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鼓励员工长期服务,不主动解雇员工、保持人员稳定。重视资历(工龄、年龄、学历等),如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秩序、采用资历制,员工工资的高点一般在45-50岁;强调生活保障色彩(如员工工资结构中,保障性收入占收入比例一般在65%、鼓励能力占25%、其余为补贴)。重视员工意见、强调内部沟通与倾听,发挥工会决策角色。在员工招聘和晋升过程中重视企业自身培养;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强调“经营即教育”,在工作中采用轮岗、外派总部等方式进行培训。

这些管理特点对于在华日资企业,由于中国自身文化、经济环境等的不同,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挑战。如:如何优化薪酬激励体系提升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在不试行终身雇佣制的条件下如何保留关键员工,在逐步弱化年功序列制的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员本地化步伐亟待推进。

目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占有中国市场,日本企业从原有的“生产基地”模式逐步转向“当地市场化”模式,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需要尽力吸纳熟悉中国市场并具有较强日语能力的本地人才。但由于中日双方文化差异、双方信任程度、双方沟通渠道等等因素,本地化整体推进效果还不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虽然日资企业日益重视人才的本地化,但在实际聘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其本地化推进的步伐。例如,毕业生的日语水平与企业所要求的商务日语能力尚有一定差距,不能在翻译方面直接顶岗工作。尤其是电话的应对能力、邮件和文章的书写能力比较欠缺。对于这些毕业生,企业往往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来使其熟悉岗位内容和操作规范。但有不少毕业生由于缺乏对日资企业特有文化以及组织结构的了解,会因为升迁难、工资涨幅慢、加班多等原因马上辞职,使日资企业沦为毕业生进入下一家企业的“培训班”。

三、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能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其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应用”,即要教育学生利用某个学科领域的概念、定律和学说去解决各种社会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在日资企业加大力度录用本地职员的同时,高校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应依照企业需求,建立一套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明确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有较强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胜任外贸、翻译、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日语人才。

其次,实施“日语+专业方向模块+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日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本科日语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同时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今后的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和整合理论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较为厚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必要的日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重视基础阶段教学的同时,抓好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灵活合理地采用知识点更新较快的优质新教材或日语原版教材,尽量使学生在“原生态”的语言环境下学习并掌握该专业方向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内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应用能力。同时,要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精干而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及外籍教师队伍。

第三,强化对学生日语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日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为此,要构建以培养学生日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听说领先,重在应用”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精讲多练”为原则,加强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同时,重视第二课程和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通过组织日语演讲比赛、配音比赛、原创小品比赛、日本社会与文化知识竞赛、专题发表会等一系列专业活动,在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给学生创造锻炼听说能力和翻译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学合作”,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商务交际能力达到日资企业的要求,同时,切身体会并深入了解日资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管理特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日资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第四,形成以能力为主导的多元化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期末考试在总评分中所占比例,提高出勤、课堂表现、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平时测试等的比重,同时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课堂发言、团队大作业、调研报告等,使考试能够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培养应用型本科日语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我们应当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卜宪华,尤淑惠.谈复合型日语人才与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共性和个性[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

[2] 教育部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中国日本商会.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1年白皮书[M].北京:中国日本商会,2011.

[4] 杨银千.SPT人才培养体系为越秀的主导性办学理念[J].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8,4(2).

[5] 佟虎,陈洁玮.当前形势下,华日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挑战[EB/OL]:http://www.hroot.com/contents/68/88739.html,2009-11-18.

上一篇:怎样建立员工档案下一篇:内部承包协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