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共9篇)
1.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忧
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祖辈一起生活,甚至自我照顾,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及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很小就让孩子辍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品德发展不理想。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
3.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阿都乡一中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僻、厌学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厌学。在接受调查的120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只有少数表现得较为坚强。
2.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3.学习不积极,缺乏自觉性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加大打工子女学校兴建力量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制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1)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
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
(2)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
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2]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3]梁岭,郑丽.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84-86.[4]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报,2005(S1):121-124.[5]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作者单位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第一中学)
2.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对我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达到18%,而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上述材料足以说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近年来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习压力严重导致心理障碍
现在,学生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又高,这就使得学生精神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例如李琼同学,刚进班时位列班级第5名,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本人经常感觉很困惑,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苦闷、烦恼、忧愁,看见书就又恨又怕。还有一位男生也经常说,自己平常学习成绩不错,偶尔还可以指导他人,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张的地步。
(二)厌学
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优秀学生就谈道:“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讥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道:“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同学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反映,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付出得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她的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么做。
(四)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的学生,虽然父母满足了其生活需求,但其还是,怪父母不了解自己;有的学生谈道:“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的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心里烦闷,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不良的行为,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五)早恋问题
这是一个老话题,但也有了新发展。那就是由高中生群体下移到初中生群体,甚至小学五、六年级。特别是农村初中生,尤其严重。每个班级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大约有20%~30%,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包括成绩优秀者和成绩一般者,分布在学生中的各个层次。在语言上也比较成人化;态度上,在同学中也不避讳,甚至连老师也不隐瞒;形式上,“情书”在课堂上满天飞,老师在认真讲课,学生在“奋笔疾书”。早恋问题成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事。
三、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但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在生命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青少年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引发违法犯罪。欲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令家长头疼的毛病和缺点,很可能就是不久前被家长欣赏的长处或闪光点。另一方面,孩子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考得好,得到赞扬和奖励;考得差,便是训斥和打骂。致使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思想,敬而远之,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可见,家长的行为、教育方式、处事态度,以及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细心发现学生的一点点的进步和变化,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成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有的老师对于“问题学生”往往贴上“标签”,导致这些学生不喜欢学校,厌学情绪严重,进而逃学甚至违法。所以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育规律,利用人文化教育观念,还要在各中学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课,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 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老师在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上课时注意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能达到目的。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意志力。
3. 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除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开展心理讲座外,也可个别谈话,单独诊治。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 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常常不能自控。心理教师应理解他们,为他们设计合理发泄的途径,防止不当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这一过程也可以由班主任完成。 (2) 注意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
(三)社会教育
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浅谈 篇三
一、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首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其次是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对一切比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再次是任性。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总觉得在心理欠孩子的,孩子无论提什么要求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再者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出于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爷爷奶奶大多过分溺爱孩子,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过度的溺爱、放纵造成孩子的任性。
二、道德品行欠缺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孩子,总觉得自己对不住孩子,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愧疚感。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欠妥,他们认为只要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他们去索取爱,不知道去施爱,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表现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再次,由于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年龄较大加上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对留守儿童出于物质上关心多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缺乏了解,对孩子过分放纵,没有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使得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由于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容易沾染—些不良习气。
作为一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转变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管理机制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第二阵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局限性,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主要教育者的角色。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这样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体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留守儿童问题,仅凭家庭或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首先要加大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留给青少年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其次是学校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如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努力形成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四
恩施市盛家坝乡大集场小学覃艳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其思想世界凸显出自我封闭、放任自流等问题,已[1]
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在寄宿制的农村小学里,即使物质方面的需要可以解决,但留守儿童心灵关爱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如何塑造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着力提升留守儿童独立自主意识;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创新留守儿童德育培养新模式;落实政府相关决策,夯实留守儿童精神关爱的现实基础等方面,经多方协同治理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德育工作 心灵关爱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年到沿海城市务工,其中仅很小一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孩子可以随父母到务工城市读书。但更多的孩子无法随父母到城市,只有继续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有的甚至还寄放在其他亲戚朋友家里。这样在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作者所执教的学校当中,有大约70%以上的学生属于该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正确的监督和引导,形成了自我封闭、性格忧郁、脾气暴躁、学习懒惰等问题。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了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思想品德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归根结底在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因此,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恩施市盛家坝乡大集场村属于经济落后的山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非常薄弱,十多年前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务农。由于地处山区,农业水平低,农民的年收入水平一直不高,故造成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18-60 岁年龄段的男性,以及年富力强的女性基本没有在家的。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大人的引导、关爱和教育,监护人的思想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基本都是隔代监护,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 1
低。近年来农村隔代监护的规模呈增长趋势。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第一,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第二,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即便是有时间,因为代沟原因,他们也很难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滞后,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农村中的老一辈人大多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很少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开发。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首先是学习环境差。我校由于地方经济落后,资金投入少,导致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水平低。孩子们的所见所闻与城市中的孩子相比相去甚远。而在家中,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就更加恶劣,很多家庭甚至都没有孩子的学习空间,除了睡觉的一张床,基本上只是再有一盏昏暗的灯。贫困的生活条件大大限制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
第二是志向不明确。很多孩子由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因此对学习的目的以及未来的理想缺乏认识。有些孩子来到学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等待到了合适的年龄,可以跟随父母一起出去务工。
第三是学习成绩差。极小部分有父母在家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其他留守孩子要好很多,这种差距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明显。据老师反映,留守的孩子升学到中学,不仅思想行为方面表现普遍很差以外,学习成绩也非常糟糕。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正处在人心理成型的关键时刻,若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模式,将会影响到个体未来的发展,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缺乏心理关爱和对现实的不满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
首先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孩子与祖辈在一起生活,与父母相处和沟通的机会很少,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很少,因此孩子的内心不免感受到失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有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存有抱怨。在于孩子们沟通当中,绝大部分孩子表示他们都希望父母不要外出打工。
第二是留守的孩子大都认为自己家里很穷父母才出去打工,自己的很多方面都不如他人,尤其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方面,再加上他们的这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便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少,能力没得到发展,[2]
导致自我封闭,消极退缩的人际交往模式。寄养家庭的不良代养方式,使孩子变得内向、敏感和多疑。
第三、留守儿童经常对临时监护人无理由地发脾气,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这是由于留守儿童内心需求长期得不到关注和维护,压抑的内心情感没有得到正当的宣泄,没有安全感,焦虑地担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警惕甚至是敌意。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留守儿童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监护的义务和责任,千方百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应当从一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第一是要加强对子女德育的重视,鼓励留守儿童提升独立自主意识。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理想。康德曾言:“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应该有鼓励孩子多锻炼和实践。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使留守儿童获得“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生活”及“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要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勇于面对和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是要重视与子女的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交流,尽可能做到多关心鼓励孩子,而不仅仅是以金钱弥补。很多孩子家里没有通讯设备的,学校可以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室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和家长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第三是家长应当重视与学校的联系。不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代理监护人,都应当与学校保持联系,时刻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以便及早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二)营造社会教育环境
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值得施行的。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小环境的社会风气治理,给予儿童正确的道德引导。儿童因为交际范围的限制,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主要限于所在的村镇,社会信息的来源也主要
依托电视和社会人员对社会现实的评论。因此,社会要重视多给孩子以正确的社会道德引导。
[3]
(三)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应该加强对政教处或德育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和考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进行,落实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之联系起来,互相补充,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学校应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其次学校要提高监护力度,学校要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数量上确保“一个不能少”,在内容上确保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监护状况等,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再次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带去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同时也能拓展孩子们的视野。[5][4]
三、结语
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塑造,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共同努力。但是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只有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整体加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才有可能获得解决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多秀.心灵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J].德育研究.2011,01
[2] 刘桂智 洪庆喜.“类学校”模式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运用———对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反思[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25)
[3] 卞桂平,焦晶.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困境与多方协同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0,(4)
[4] 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5.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五
至2013年,我县已建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515所,做到了全覆盖,也配备了图书、电话、电视、电脑等设备。
虽然留守儿童之家的硬件设备已全覆盖,但现状事实是:很多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就是聋子的耳朵——是个摆设。
我问过全乡十多个学校的校长,他们的留守儿童之家是怎么操作的,他们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不用、无用、没用、没法用。
很多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根本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发挥过一点应该发挥的作用。
2013年10月,我倒过一些学校去做调查,我自己进行的,没有领导指示,没有组织安排,虽然不具备权威性,却是事实,想看看我调查的这几所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么?想的话,请随我来……
A校:两间小平房,玻璃门,电脑、电视、电话都有,还有一副乒乓球台,两块体操垫。猛一看,硬件配备不错,很好的。
但是,电话:打不通;
电脑:没联网;
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六
-----东宝区仙居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仙居,地处荆门的西北边陲,与南漳、宜城、钟祥接壤,这里山高林密,土地十分贫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穷、自足而落后,自从90年代初期这里一小部分农民先行去了沿海的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以后,他们在外面尝到了甜头,回来后确实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这里的人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个个看到了新的希望,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一窝蜂地涌向了沿海的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每一村,每一寨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人数达到80%之多,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位于荆门的后花园——仙居,是一所山乡完小。现有在校学生556名,其中留守儿童10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3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9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9.1%,残疾学生18人,孤儿5人,单亲家庭子女48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爷爷奶奶吃咸菜,根本没有父母爱,爷爷奶奶说得好,成绩不好我不怪,千万不要去学坏……”所以“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失,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比如我校地处城北山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乡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山区小学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仙居乡区域留守学生心理特点,探寻、优化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4、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尤其是心理现状。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六、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
(一)基本过程和方法
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
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
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
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
(二)调查结果: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我校12个教学班,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儿童10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18.34%。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57人,女生为45人,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有68人 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 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 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 四年级19人; 五年级21人; 六年级24人。
七、课题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心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82%!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 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A、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等等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B、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C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D、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了解和转化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最重要手段,并且也把活动和实践作为留守学生实践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没有活动和实践就没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的基础。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一定要相信留守学生,放手让他们多参加活动;二是要在活动设计、策划上求变,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三是及时总结评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持之以恒。四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三)我校几点成功做法
1、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四掌握:就是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四掌握”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四管理:就是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五员”:就是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学困生受教育的断层与情感世界的真空。首先,在班级做到 “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本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其次,在班级开展以“互相关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认真组织“五个一”活动,为学困生架起情感的虹桥,让其健康地成长。①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对于 “留守儿童”,除了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走入他们的心灵,还必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②每月开展一次等级制评价活动,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了“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留守儿童”作业成绩的评价方式.③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评奖活动,让学生点燃希望之光。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个导火线,激发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④开展“三联三帮”活动,让关爱之情充满校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帮扶“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困惑。学校制定了“三联三帮”工作方案,具体做法是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即确定一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帮扶“双差”(纪律差、成绩差)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确定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扶教学上感到吃力的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确定一名学科教师或几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为把此项工作抓到点上,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方面我们建立班级转化“留守儿童”信息库,并落实结对子名单上交学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帮扶“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⑤每月开展一次“星级班级评比活动”,让学生扬起前进风帆。为了积极地创造性地抓好“关爱工程”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每个学生成长,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个学生都进步。为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星级学生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五星评比活动,并实行星级学生挂牌行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希望,都去争当星级学生。
4.开展“十个一”工程,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①【建好一个家】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把班级建成“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切实当好家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即: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及外出父母的联系办法,同时管理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免费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让“留守儿童”在课间、午休时与家长联系,为他们的沟通提供方便,以此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③【落实一个学习小组】白天,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学对子;晚上,分区域将“留守儿童”与健全家庭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共同进步,让他们不因家庭管理真空,而沾染上一些社会恶习。
④【每月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要求各班每月必须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⑤【每周一次谈心】要求班主任每周要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情况。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⑥【举行一次结对帮扶活动】各班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每位教师必须联帮三名“留守儿童”,给予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⑦【写一封亲情书信】教师指导“留守儿童”给远方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⑧【开展做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⑨【举办一次培训活动】学校每期举办一次“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及其代管人的培训活动,教给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教师和代管人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
⑩【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学校要求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生日档案,开展给“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唱、点一首生日祝歌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七、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师生优质课、论文、案例、电脑课件、学生作品有68人次在市以上交流或获奖。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4.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八、课题后继研究工作:
7.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七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 亲子关系的疏远, 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教养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 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娇惯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 加上父母不在家, 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 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 把小孩看成“心肝宝贝”, 对他们过分溺爱, 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不吃不喝, 也要让孩子耍好、吃好。他们对于孩子的生活细节很少给予指导, 有时甚至误导, 出现了问题往往却不以为然, 或是包庇, 或是纵容, 严重时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
(二) 自由放任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生活在那些家庭条件差, 同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中。这些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农活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 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 连吃饭都顾不上, 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 或是送上社会上的学托机构, 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管教方式, 只要能吃饱、穿暖, 不惹事生非就行。还有少部分孩子还承担起家里不少的家务事, 使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为了生计而忙碌。
(三) 简单粗暴型
由于爸妈长年在外打工, 对孩子的关心、沟通、教育得太少, 因此, 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的心理。一旦假期回家, 由于在家待的时间短暂, 所以, 总会用“迁就”和“忍让”来弥补自己爱的缺失。要钱买玩具, 我给;撒娇耍性子, 我容忍;不读书不完成作业, 我默认……但一旦在学期中途得知孩子成绩不好、在校老犯错误时, 又急又恨, 要么电话里, 责骂与喝斥, 要么赶回家棍棒相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一)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调查显示, 由于祖辈们或亲戚们的溺爱或放纵, 使得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 怕困难, 怕挫折, 或对人无礼貌, 喜欢惹是生非等不良习惯。
(二) 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调查显示,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 大半的“留守儿童”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僻。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 甚至会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 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
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总体较低, “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的溺爱和放纵, “留守儿童”在长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他们逆反心理严重, 对待唠叨和批评, 容易采取顶嘴、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管教, 口袋里又有大把的零花钱, 他们把打游戏、泡网吧视作“正业”, 却把学习当作“副业”, 对学习毫无兴趣, 由厌学到逃学,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对策与建议
本应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 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 加上社会不习气的影响, 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 我们有责任给留守儿童送去一份关爱。
(一) 关爱第一步:观察+了解
身为学校的教师, 应利用在校时间, 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 了解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关注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 与人交往的能力, 和同学相处的关系等, 及时发现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二) 关爱第二步:关怀+引导
都说,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作为孩子“新家”的监护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 并带领他们在组成的新群体———班级乐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的互动和分享排解孤独, 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关爱。同时, 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树立自信、学会自省, 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培养对未来生活向往和憧憬。这个过程有着可以预知的艰难, 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动员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个“互助团队”, 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 开展互助活动。引导他们在人格上做到独立, 生活中学会自立, 独处时能够自律, 成长中力求自强。
(三) 关爱第三步:家庭+学校
目前有一种“5+2=0”的教育怪象, 即学校5天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被家庭2天的不良影响冲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所以为了更好地巩固“留守儿童”的教育, 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
一是通过召开家长会, 对孩子的代监护人积极沟通, 转变爷爷奶奶们过分溺爱孩子的观念。使他们参与到培养孩子耐挫能力的队伍中来, 让这些留守孩子在家里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家校通平台, 多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 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及时向他们汇报孩子的在校情况, 使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 建议他们通过电话等渠道多与孩子进行相互交流, 让沟通无处不在, 让沟通架起父母和子女间的心灵桥梁。
8.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82-01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父母都长期在外务工,孩子留在农村由老人或亲戚照顾的14岁以下儿童。由老人监护这些留守儿童的占大多数。
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滑的原因:
1、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所以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常常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学习习惯差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得越早越好,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有发生。
3、学习视野不开阔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信息传播速度缓慢,不能及时了解外界信息,从而限制了孩子的视野。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老师不是万能的,根本不可能全方位的对孩子进行传导,这需要学生放学后从其他渠道获取对学习有得的信息,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孩子获得大量的课外知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对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这一关键部分的缺失。
4、缺乏家庭和学校沟通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老师与家长得到顺利的沟通交流,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最大化。但现实状况是农村学校家长座谈会次数较少,而且来的都是爷爷奶奶辈,学生信息根本无法与家长交流,导致学校与家庭联系脱节。
以上四点,是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成绩容易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容易下滑的解决建议
1、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老师和家长都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前人的知识。我们用的书是前人编出来的,掌握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掌握知识来发展智能,使我们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不仅仅是因为所学的这些知识内容能够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如何去探索未知世界,如何去克服各种困难,如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发展只有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取得。
2、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能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所以尽可能利用利用节假日回老家看看或接孩子到务工所在地短期居住,关心他们的学习,使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3、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因为学校要承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责任,所以要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记录袋,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打工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以便跟踪教育。
4、加强家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孩子的学习不仅要靠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者应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用。首先,留守儿童父母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每月至少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和发展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其次,留守儿童父母要和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交流施教方法,每次来电要注意沟通方式,要耐心地询问他们的学习等情况,多给予鼓励。临时监护人也要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要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最后,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9.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九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成为了农民工,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他们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其安全、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一代或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并未受到社会的实质性关注,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因此,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它家人照顾的年龄在 14 岁以下的孩子” [1]。基于一些客观情况的限制,将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主要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6-14 岁)。和“留守儿童”相对而言的概念是“非留守儿童”,是指跟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农民子女,其父母亲没有外出务工。在“留守儿童”这个概念中,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的子女,必须是以异地转移的形式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不包括那些以就地转移的形式务工的农民子女。这是因为,尽管这些农民也务工,但每天完工以后仍然回到家里和子女一块儿生活。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三是教师监护,教师监护是这几年才产生的。即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所读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一般,一个老师会带五六个左右的留守儿童。这种监护制度的弊端是教师所带学生过多,还有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的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监护人的各种因素,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1.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在农村的看护人队伍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类“隔辈看护”较多,孩子认为他们年龄大、体力劳力不如自己,在认识和思想上落后,对他们的话听而不从,甚至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唯我独尊。2.道德缺失
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二)学习情况
1.缺少监督,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业。而放学回家后,其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另外,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孩子家务负担加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缺少学习监督
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儿童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20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著《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系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本应与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监护人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在某种程度上,母亲在家能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但男性外出也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
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负担过重,很少顾及到留守儿童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也没有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的意识。这充分说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较少。这些不利因素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目前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辍学。同时,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此外,学校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由此可见,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不仅对留守儿童问题缺乏重视,而且由于师资力量和经费的限制,也很少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加以解决。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留守儿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寻求的援助对象是同学或好朋友。原因是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需求既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又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时,他们就往往把这些需求的满足转向朋友。但留守儿童因自身年龄的因素,阅历和经验并不充足,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从儿童与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时就想他们,但父母回家时就烦,因为父母总问他们的成绩,而且禁止他们看电视。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发挥学校优势,为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1.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增设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
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能体验到生命成长的
实际行动。因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别人赋予的,自己才是保存自我价值和意义的真正力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和紧迫.如何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使更多的人更有效地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的策略08-1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08-30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29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10-2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08-15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07-10
浅谈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现状及对策07-27
农村留守儿童走访记录06-17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08-0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