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2024-07-25

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通用10篇)

1.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 看+说+做

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看+讲+想+做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做+小动+大动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1.下课活动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看+讲+想+做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做+小动+大动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 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3.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1.下课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作业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2.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二

一、对选学课文的认识

1. 厚实单元主题。

人教版小语教材以专题组元,而附录的选读课文也基本与主题遥相配合。“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推荐孩子阅读相关文本,但寻找适切材料往往费尽周折。有的老师让孩子自己搜集阅读材料进行补充性阅读,可是良莠不齐的阅读环境又难以保证阅读质量。其实,选读课文就是补充阅读的“近水楼台”,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现成资源便捷引领,让孩子通过拓展阅读,对单元主题了解更全面,体会更深刻。

2. 补充训练载体。

教师通过一篇篇优秀的范文,对孩子进行识字写字、口语交际、想象启迪、语言积累、文字表达等能力的训练。但有时教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对某一目标的达成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或稍欠火候的遗憾,此时选读课文就是补充载体。我们可以在充分解读文本后,从文本中科学建构出我们需要“训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或启发孩子关注作者写法的精妙,或发展孩子自我设疑解疑的能力,或检验学生边读边用工具的能力等等。这样,选读课文就成了我们单元知识的“整理场地”,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以及目标的设置,合理“修补”,逐渐“更新”,以期经过整理之后,以愈扎实的基础迎接新的挑战。从另一方面说,选读课文更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空间。它没有编写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正是教师摆脱条条框框,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努力形成自我特色的练兵场。

3. 提供营养元素。

学生是独立个体,新课改鼓励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孩子的“自我”成长。合理利用选读课文,学生能从里边汲取自己所需的“微量元素”,喜欢朗读的孩子读到了语言的美妙,喜欢思考的孩子得到了人文的熏陶,喜欢创作的孩子积累了佳句……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各练所需。选读课文还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实践的扶手,课本剧、诗朗诵、过关测试等,形式多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以丰实,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得以发展。

二、对选学课文的处理

1. 厚实主题,深化体验。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通过4篇课文的学习,一次春游的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建立起春天的概念。《语文园地一》提高了要求,让孩子说说春天发现,写写春天变化,收集春天词句,以期帮助孩子们对春天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习时,我及时穿插了选读课文《春的消息》,通过“找春天——读春天——写春天——背春天”的流程,将选文整合进“多彩的春天”单元主题。第一步,在口语交际后请孩子自主阅读选读课文,找找你在哪些语句中找到春天,交流反馈。第二步,多形式朗读,读出春天带来的消息,并在音乐伴奏下读出春的快乐。第三步,结合展示台,摘抄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语句。第四步,背背自己喜欢的语段,鼓励用到自己的“写一写”里。这样的设计始终把握主旋律“春天”,将选文作为“扶手”有机教学,学生再一次体验了“听说读写”的成长,再一次解读了春天的美丽。尤其是第一步反馈后整理的板书“我们换春装,蝴蝶齐飞翔,雏菊竞开放,枝头吐绿苞,小草来瘙痒……”既厚实了单元主题,深化了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又让孩子经历了阅读再创造的愉悦,真是一举三得。

2. 反思得失,弥补强化。

一个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静心下来,反思一下教学得失:哪些知识、哪种能力是本单元或某一课的重点、难点,需要强化;哪些知识、哪种能力学生掌握得不好,成了教学遗憾,需要弥补。如二下第五单元“口语交际”是《奇妙的动物世界》,习作是“写一种熟悉的动物”,而选读课文《精彩的马戏》(二下),不仅内容充满童趣,表达更是值得借鉴。现在的孩子,课外生活逐渐丰富,观看各类比赛与演出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日记中,但是节目描述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确实有难度。于是,在学完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精彩的马戏》,在引领孩子把握整体后发现,每一段的开头都先介绍节目名称,然后具体描述动物的表演,最后写观众反映。其中表演的过程紧紧抓住节目的最精彩之处进行重点描写。学生明确后,我们可以出示课文提供的小插图,引领孩子对“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进行看图观察,想象说话,最后选一个节目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设计,基于单元训练,从文本特点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紧扣“抓住动物的动作特点表现节目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说写训练,强化了《语文园地五》中的这一训练目标。

3. 自主阅读,自我检测。

《教师用书》指出,选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更有方向与效果,我喜欢根据学段目标与学情,设计几个练习,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教学《特别的作业》,我设计了5道过关题,激励孩子在闯关中逐渐发展。

①我会选。

小朋友的课桌上,有用水碗盛(shen_chen_)的紫丁香。小丽的桌子上只有一幅画,画的是一朵盛(shen_chen_)开的玉兰花。

②我会查。

“插”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画。

③我会读。

文章中“特别的作业”是什么?请用“——”画出来。

④我会填。

小丽的作业是(),小龙的作业是(),老师说他们完成得很好,因为()。

⑤我会做。

如果我来做这个特别的作业,我会()。

五道过关题既有熟练查字典的技能检查,又有联系上下文的语句理解;既有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表达。自我体会的表达空间,能很好地吸引孩子深入阅读,在不断阅读中提升自读自悟能力。

参考文献

3.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三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钟面的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认读表示整时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猜吗?那让我们来看这个谜面(利用多媒体出示)——小小骏马不停蹄,嘀嘀嗒嗒不休息。告诉我们按时起,提醒人们争朝夕。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看那是什么?(钟表)恭喜你们,你们都答对了,这就是钟表。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利用谜语引入,可以有效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2.找生活中的钟表

你们都在哪里见过钟表呢?

生答:钟表店、商店、家里等等。

3.欣赏钟表

小朋友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钟表,钟表的样子多种多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钟表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进行钟表图片的欣赏,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教育又提高到一定的层次。】

4.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些钟表这么漂亮,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钟表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二)引导探究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钟表,我们先要认识钟面,让我们来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引出12个数字、分针、时针、还有12个大格)

师:钟面上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总结出时针与分针长得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认识整时

(1)师:早上,闹钟响了,你知道闹钟显示的是几时吗?为什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2)(出示3个整时的钟面)师:你能告诉我这三个钟分别是几时吗?(指名说)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出结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模糊。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重点。】

3.写整时

师:同学们都已经会说、会读时间了,那你会写吗?谁能教老师写出8时?有几种写法啊?(并说明写整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写整时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写出课件中出示的两个钟的时间,学生答题,教师评讲。

师:像8时、3时、6时这些时间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整时,那除了这些,你还能说出哪些整时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的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2.操作拨时间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棒,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来拨时间,你们来说时间好吗?(练习:4时、12时)下面哪位小朋友要根据老师说的时间来拨呢?(让学生自己动手拨时间,使其熟练掌握整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互动练习,既巩固了整时的知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1.没有数字的钟,让学生认时间。(出示钟表)

师:这些钟表漂亮吗?像这样的钟你会看它的时间吗?(学生发表见解)

2.利用多媒体出示有4个数字的钟表。(3、6、9、12)

师:像这样的钟你有见过吗?谁来说说它们是几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牢记钟面各数字的位置,并认读整时,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拓展的空间。】

3.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整时,对吗?现在请你拨出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说你的理由,告诉大家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自己拨整时,同桌互说,再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古代的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因为有了钟表就能马上知道准确时间,那你知道古代的人没有钟表的时候他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吗?(出示太阳升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出这个是几时)

师:看来钟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它可以帮我们合理安排好时间,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美好。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通过古代的人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作对比,既能让学生感受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请你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的感受,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课堂气氛创设,内容开放,呈现方式多样化,教法灵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4.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认识厘米”这节课实际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有个直观的认识,会用几厘米来表述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 师: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生:cm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尺子,回忆一下上节课小结的内容。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 生:几厘米

师: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生:得几就是几厘米

师: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师:刚才我们说了,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测量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新课。

学习用厘米量

师:每个同学都打开书,我们来看一看着三幅图,仔细观察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三幅图的测量方法不一样。

师:那你们大家想一想着三种测量的方法都正确吗?前后桌商量一下,大家商量好后,就座好不许说话了,我看看谁做得快又好。(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生:第一幅图正确。

师:那为什么,第二幅图测量得不正确呢?

师:提示(想一想昨天在我们上课测量铅笔盒时是怎么测量的呢?在用曲别针测量时,我们要一个一个的摆放,放平,放直)

生:铅笔没有放平。

师:那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正确呢?这支铅笔可是竖直放平了呀。生:没有对准零刻度。师:对,说得真棒。(ppt)

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幅图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看的?

师:(ppt)测量方法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几幅图哪个测量的正确。

三、小结。

所以我们在测量时一定要将尺子的零刻度读准测量物体的左端(学生伸出左手演示),其次要用尺子测量物体时尺子要放平。现在我们要想测量我们的书尺子应该怎样摆放?现在你们动手摆放。

师:现在老师发给每个人一个小纸条,大家量一量它是几厘米注意量法。生汇报。课后反思:

5.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xiaoxue.xuekeedu.com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上课伊始观看动画片“阿福的新衣”,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刻度尺,通过看、量、说等形式形成1厘米的表象,并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在讲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特点,以活动为主,图片动画展示为辅,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厘米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尺子已经有一些了解,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测量长度,对长度单位的概念,1厘米究竟是多少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本节课重难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把直尺,一个学具盒(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块、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部,你们想看吗?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片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1.播放动画,师生共赏

2.2.师:谁来告诉大家故事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3.学生汇报(师生同做“一扎”的长度,并比较是否一样长。)

xiaoxue.xuekeedu.com

4.师:由于师傅和徒弟的扎不一样长,结果闹出了笑话。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使师傅和徒弟量的衣服一样大呢?

5.学生讨论并汇报

6.教师小结:有的同学说用木棍量,也有的同学说用绳量„„但是这些办法都不统一,也不方便,于是人们在不断地测量、实践过程中逐渐确定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课件展示图片)

7.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认识学生尺来学习一个比较小的测量单位(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一)认识尺子

1.师:同学们的尺子大小不同、长短不同、颜色也各种各样。那么他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同桌两人把尺子放一块,仔细观察,找出尺子上的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梳理总结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认识1厘米

1.师:尺子我们已经认识了,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课件展示0—1,1—2)2.师:你能发现这几个1厘米的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交流

4.小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不一样的1厘米吗?

5.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三)感知1厘米

xiaoxue.xuekeedu.com

1.师:把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块放入拇指和食指之间轻轻地捏着,然后轻轻地抽出小块,保持手指间的距离不变,这大约就是1厘米。

2.师生同做。

3.寻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4.学生交流汇报。

5.小组合作,从准备好的物品中找出大约1厘米长的物品。

[设计意图:1 厘米表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借助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直观上使孩子对1厘米长度初步建立表象,通过各项活动使孩子们在比划——找的过程中深刻丰富了表象。]

(四)认识几厘米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这么多长是1厘米的物品,看来的确认识1厘米了;那么2个1厘米拉起手来你知道是几厘米吗?你能从尺子上找出来吗?

2.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

3.找5厘米、10厘米

4.结论:几厘米就是几大格。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纠正测量方法

1.师:师傅与徒弟给阿福把衣服做小了后,意识到了测量的重要性,于是组织了一次测量比赛。他们邀请同学们来做评委。下面是几位选手的测量过程,请各位评委评判一下。

(课件出示图片,老师喊开始后,认为对的举右手,认为错的不举手。)2.讨论:我们在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3.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二)测量

1.量一量红色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课件出示)。2.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红色正方形动手操作量一量。

3.巡视观察学生测量的方法,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4.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xiaoxue.xuekeedu.com

5.一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测量,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6.小组合作参与到测量比赛中:测量曲别针、长方形的长和宽、三角形的长边,并填入表格(每小组一张表格)

四、课堂总结:

6.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六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学生状况

学生6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题: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7.两次教学《认识厘米》的思考 篇七

一、第一次教学

(1)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通过故事引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板书:长度单位)

(2)观察操作,探究新知。①认识直尺。②认识1厘米。③认识几厘米,揭示几厘米和1厘米的关系。④用厘米量。

(3)巩固应用。①一场测量比赛的情况报道。②量实物:选择你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它的长度。

……

这是《认识厘米》的第一稿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后,我们组内教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采用故事引入,大约用时6分钟,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而前一节课,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统一长度单位》一课,让学生感受过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里的故事引入还有必要吗?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再让学生去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吗?

(2)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能在物体中抽取出长度是一条线这一概念吗?他们拥有这样的能力了吗?我们整节课下来,有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是物体的长度了吗?再者,单位这个词语,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一板书出来他们理解吗?我们有给他们建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样的过程了吗?

(3)认识1厘米,尺子上找,课件每个1厘米一段段弹跳着显示比较好,但只让学生说、看,就能很好地建立1厘米是一段的概念吗?还有没有更多地方让学生感悟到1厘米是一段呢?比起用小正方块等材料,用小棒比画,更能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是一段的概念,1厘米的小棒已经是一条段的感觉了,不需要学生再在实物上抽取出长度的感觉了。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还要带领学生抽取实物中“线性”的1厘米。

(4)让学生理解几厘米是“段”的延续(几个1厘米),只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就能建立地起来吗?这个环节的设计怎么更合理呢?另外,由1厘米到3厘米这样的认识梯度,层次还是偏高。

(5)用厘米测量的方法在教学1厘米时介入,还是几厘米时介入呢?课堂教学上来看,用厘米测量与认识厘米显得联系不够, 有些脱节,是为了测量而教学测量的方法。

通过组内争鸣与深度研讨,最终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虽然上节课学习过,但本节课还是需要,时间上则要减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重新建构,而是以回顾的目的为主。

(2)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并不是只有国际长度单位,一拃、一块橡皮、一颗纽扣的宽度等都可以作为长度单位来使用,只是交流不够方便,因此,必须让学生感受1cm也同一拃、一块橡皮一样, 是我们全世界人们为了交流方便而规定的用来度量长度的单位。用1cm这个单位去度量的过程也应展示出来,而不仅仅只展示用直尺上抽象过了的1cm。

(3)对物体长度的感知,应该让学生突破由点到线,建立1厘米的“段”的概念。除了说,课件直观演示,用1cm小棒比以外,还应寻找更多的方式放大每个小细节让学生建立1厘米这一“段”的概念。

(4)用厘米测量的方法的教学应该时刻渗透在认识厘米的各个环节中。

基于以上探讨,我们对上面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将教学设计细化为以下六个环节,并展开了说、描、画、比画等各种活动,通过类比和对比,使学生明晰1厘米是一个度量长度的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第二次教学

(1)引出长度单位“厘米”。①描述蜡笔的长度中引出“单位”。②说明“厘米”是一个单位。③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2)感悟长度单位1厘米,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①(出示小木条)小木片有多长,我们可以用什么做单位来量出它的长度呢? ②我们以后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带很多1厘米,边摆边数,你觉得怎样?

(3)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①尺上找1厘米。②借小棒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刚刚我们找的1厘米都是屏幕上放大了的1厘米,真的1厘米就在我们的小袋子中,把你认为大约是1厘米的那根小棒拿出来。③借食指的宽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④现在你能用手直接比画出1厘米吗?你是怎么比画的?

(4)认识几厘米。①认识2厘米。②认识几厘米。

小结:有几个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5)用厘米测量,培养估测意识。①取出最长的小棒(5厘米),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你是怎么估的?②那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来量一量。③课件出示另外一种量法。(小棒对准尺子的2~7)

有个小朋友的尺子断了,你觉得尺子这样放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明明小棒的右端对准7,怎么是5厘米呢?(课件演示:一段一段去量)

(6)量实物。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独立量, 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量。②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7)总结回顾。①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1厘米有多长? 用你的手比画比画。②说说用尺子测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又一教学目标。第一次教学中设计了“指一指,看一看,找一找”等活动,并提供了1厘米的学具,让学生来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学生的反馈不难看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知道了1厘米的概念,却没有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而第二次教学同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1厘米的学具,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这比单纯根据直尺上的刻度来体验更为直观;同时设计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小棒比、食指比、用手比画”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数学活动,从而真切地体验到1厘米是“段”的感觉。第二次教学设计的“体验1厘米有多长”的几个活动,同第一次通过观察、小棒比画认识1厘米相比较,显然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对于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更牢固,对于1厘米是“段”的认识更深刻。

8.从《厘米的认识》浅析以生为本 篇八

【关键词】《厘米的认识》 以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68-02

学校生本教育改革,相应号召,我带着学生进入改革的行列队伍中,自己利用课下时间阅读理论书籍,学习生本理念,在课堂上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进,由于一开始就“大跃进”,完全的解放了学生,学生自己看课本,小组内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感觉特不好,是真的以学生为本了,但由于老师基本功和自身素质的欠缺,课堂上很乱,这个时候明白了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必要性。一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看数学课本,理解课本上所说的说实话很有难度,我当时受到很大的打击,伤心难过了一段时间,很多老师也帮助我,教育我要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等等。而后我好好的想了这节课在处理细节上的问题,自己并没有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后我就一点一点的改变教学方式,一句话一句话的训练小组,到了今天班里的小组基本成型,学生基本知道应该怎样合作互助,但是自己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我相信有孩子们的相伴,自己在路上并不孤单。孩子们,一起加油吧!下面就以我最近讲的一节《厘米的认识》为例子简单说一下自己对教学改革的看法!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绿点问题 “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练习”。第1、3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前小研究:

《厘米的认识》课前小研究

一、仔细看课本75页、76页,并根据75页的连环画编一个小故事给爸爸妈妈听吧!

二、(1)观察一下自己的尺子,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并把自己的小发现简单的写在下面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3)小朋友们,找一找你周围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朋友们,你还想用尺子测量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呢?把结果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课前小研究毕竟是通过学生自己看课本的前提下做的,所以小研究的设计追求简单、明了、直接。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哪位同学能够把课本75页上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呢?谈话:师傅量的时候是三拃,徒弟做时也是三拃,都是三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不合适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谈话: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引导学生联想到尺子)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讲故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下面学生的倾听能力。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关于测量方面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尺子

谈话:你见过尺子吗?看一看,你的尺子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并适时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谈话: 看到“厘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估计学生能够提出“1厘米多长?”“厘米是用来干什么的?等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明确探究方向。]

(二)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子上找1厘米。

谈话: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吗?同桌互相找一找,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大胆说、大胆找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小结:尺子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或者1个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说出这个结论。

4.找出学具盒中1厘米的小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尺子一起认识了1厘米的长,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出1厘米长的小棒吗?

5.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的长度。

谈话:把小棒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拿掉小棒,看看手指间的空有多大。endprint

6.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

7.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你能找到哪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读0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0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刚才我们一块儿认识了1厘米,大家看这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投影出示:0刻度到2刻度的线段)

(2)读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你还能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依次出示: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

(3)找规律、总结方法

谈话:通过读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規律:0到几就是几厘米,这个规律不难发现。)

2.读任意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长度(投影出示: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

谈话:你能读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时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地方放慢速度,重点交流学生是怎样读出来的,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就减法的方法去做。

(2)运用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投影出示6刻度—10刻度,2刻度——11刻度,6刻度——12刻度的线段或者读出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度量的过程中,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的方法。]

3.试一试(课本77页第2题)。

谈话:这是蟋蟀和蝈蝈在一场比赛中跑的路,仔细观察谁跑的路长?为什么?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由“谁跑的路长?”引入,能够引发学生之间进行争辩,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

(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

1.量5厘米长小棒的长度

(1)估一估

谈话:你认为这根小棒有多长?

(2)验证小棒的长度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小棒的准确长度?

(3)学生动手测量

(4)展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方法,抓住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实施以学定教策略。)鼓励学生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出现错误,尽量多的展示出具体在测量时会遇到的问题。

(5)反思

谈话: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说小棒的一端对准“0”刻度等等。

1.做一做(课本77页第1题)。

(1)独立测量

(2)班内交流(先交流线段的长度,再交流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量一量你的手掌、一拃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长度。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看到同学们学提这么认真,就知道大家今天肯定又有不少收获,谁想说说?

生:我知道了刻度线。

生:我认识了1厘米。

生:我学会了怎样用尺子量东西。

师:大家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就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知识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把我们的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把认识厘米,学习测量方法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知识,体会方法。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键处创设问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入新课时,抓住故事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关于测量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认识厘米,体会度量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针对学生只看终点不看起点的问题,设问:“到底谁跳得远?为什么?”引导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几厘米”的意义,体会到了度量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自主地认识了1厘米、几厘米,发展了空间观念。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节课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遇到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想法想说一说,遇到困难想问一问时,及时地组织合作交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不仅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体会到了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尽管这节课在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和去年的讲课方式确实有很大的改变,先训练几个优秀的“小老师”上台去讲,下面的学生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交流、提问题,然后再把这些“小老师们”分散到各个小组当组长,带动小组里面的其他3个人一起进步、合作交流。全班形成互帮互助的场面,不光是小组长说,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4号回答要比1号回答加分要多等等)激励小组里面的4号同学参与全班交流汇报,每个学生都参与道课堂中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我想更多的时候老师只是起到“助教”的作用,适当的时候帮助“小老师”,这个度还是很难把握的,我觉得现在自己就做的不够好,没有学会等待,这一方面还有待加强。

教改的路还需在实践当中不停地去探索、反思、前进,非常感谢学校有这么个大环境让自己能够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尽管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我相信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有这些可爱孩子的陪伴,我会越走越宽的!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郑毓信编著,《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9.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下教材第2~4页内容。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2、能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正确读写正数、负数。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初识负数。

1、师:学校国旗班的宋老师要招选一批新队员,要求身高150厘米。想想,你的身高符合要求吗?

2、学生汇报身高对比结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对比结果。

3、学生展示记录方式,教师组织评议,得出加“+”“-”的方式最简便。

4、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记录。

5、学生展示,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6、引导观察,发现每组数据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引出负数、正数的意义。

7、学习负数、正数的写法、读法。

二、联系生活,了解负数。

1、学生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

2、温度计中的负数。(1)认识温度计。

(2)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温度。

(3)学生展示,思考,发现0℃的重要性。

(4)小结:0不仅表示具体的温度,而且还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电梯中的负数。

4、存折中的负数。

5、判断正负数,发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6、了解负数的历史。

三、巩固练习,应用负数。1.做一做第二题。

海平面在哪?为什么这么填? 2.学生体重

A出示体检称体重画面及五年级儿童标准体重:35kg B正常体重范围:35±3.5kg 师:什么意思?

C将自己的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用正、负数记下比较结果。

四、课堂总结,延伸负数

10.认识厘米人教版教案 篇十

太平小学金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91~9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具钟、钟面;学生每人一个钟面、一张乐乐的作息时间表。

一、问题导入

1、星期六,豆豆对妈妈说:“妈妈,5点钟有好看的动画片,我要看。”妈妈说:“豆豆,妈妈有点事要出去,5点钟的时候你自己打开电视看吧。”豆豆可高兴了,心想:现在时间还早,我先玩一会儿。于是他拿出好多的玩具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妈妈下班回来看见豆豆两眼泪汪汪的,就问:“豆豆,看什么动画片把你感动成这样了?”豆豆委屈地说:“我不会看时间,等我打开电视的时候,动画片都已经放完了。”

2、师:哦,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你们会看时间吗?今天咱们就和豆豆一起来认识钟表吧!(板书课题)

二、认识整时

(一)认识钟面

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引出时针、分针,12个数,时针和分针的走向)

1、时针和分针(电脑闪烁,并移出)。指出老师教具钟上的时针和分针。告诉同桌好朋友你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2、12个数(电脑闪烁)。你们的钟面上有没有12个数,一起来数数看。

3、时针和分针的走向。

(二)分类

1、说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

2、同桌小朋友说一说,并把你喜欢的这个时刻拨在钟面上。

3、(师收集3个整时的钟面和3个半时的钟面,分开贴在黑板上)

提问:你能将这6个钟面分成两组吗?为什么这么分?

(二)教学整时

1、(第一个钟面)××,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拨的?(电脑演示)怎么读?(板书)

2、(第二个钟面)××,你又是怎么拨的呀?怎么读?(板书)

3、(第三个钟面)××,你拨的是什么时刻?(板书)

4、把三个钟面上的时刻连起来读一读。

5、师拨3个,生读。你们怎么能那么快就读出来了呀?(得出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板书:几时)

6、现在大家都会拨几时整了吧?请你拨拨看。(2时和7时)。

(三)认识几时半

1、很好,几时整我们都认识了,这三个钟面上的时刻还是几时整吗?跟左边的三个有什么不一样?

2、(第一个)××,请问你拨的时刻是多少?你是怎么拨的?(生说,电脑演示)

3、(第二个、第三个)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小朋友喜欢的是什么时刻?四个人小组讨论讨论。你是怎么认的?

4、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5、这三个时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钟面上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半,并板书:几时半)

6、师再拨12时半、5时半、11时半让学生认。

7、你会拨吗?拨出4时半,7时半。

8、刚才小朋友们在拨几时半的时候都是怎么拨的呀?

三、认识时间的表示法

1、示范时间的表示法。

上一篇:医院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湖南红色旅游主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