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2024-06-28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1.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篇一

初三化学酸、碱、盐九大知识点

一、化学用语

1、电离: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食盐——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H+(溶液中):1、石蕊、pH值试纸; 2、加入铁粉,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Fe(OH)3+3HCl==FeCl3+3H2O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9) 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CaCO3高温====CaO+CO2↑;2NaHCO3△==== Na2CO3+ H2O+CO2↑;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高中化学记忆方法

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如:在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特别是有关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如果没有理解记忆是很难掌握的。

口诀记忆

由于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在化学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容易记住的口诀,老师要求我们去记忆它。

首先,要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然后在深刻的理解它的内涵,最后记住了,就会成为你学习化学的利器。

如:“升失氧,降得还”、“见量化摩,求啥先求摩”、“有弱才水解,都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热越水解,越弱越水解”。

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

比如,可以把生边的实际生活甚至自己的经历和观雪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富有趣味。

特别是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现象。

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很多同学学的快忘得快也就是这个原因。

短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才能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在以此类推。

如:电解质判断的时候,把所学的化合物归类,再把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包含的类别记住,对于我们掌握本质就很有帮助;

再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

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比如: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黄色粉末并不多见,主要就是硫磺和过氧化钠,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很不相同。

再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方面的相似性。

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

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孤立地记忆很难,如果扩大联想,对比类推,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等、定、动、变”。

知识网络记忆

用表格或图示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

如以一主族代表元素的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为线索的学习思路,以及以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保存之间相互关联的元素化合物类知识,在有机中还要特别注意官能团的性质。

以上的9种方法大家在化学学习中可能也在有意识无意识的用到。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中常常有些个别物质性质特殊,这些特殊性最好同类似的对比起来记忆,这一点有时候在解题过程中很重要。

不管怎么样,只要能用合适的方法是自己最高效、最牢固的记住并理解所学知识,那么我们的学习就变得轻松有趣了。

2.初三化学酸碱盐复习教案解读 篇二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区别方法。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 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a(12、Fe(2)CaCO

3、CuSO 4(3)BaCl

2、CuSO 4(4)Na 2CO 3

(5)BaCl

2、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

2、Ca(OH2(10)2 1)看颜色、Na 2CO 3(2)CuSO 4(3)Fe(4)测pH 值(5)(6)看颜色、NH 4NO 3(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 2(9)10)组内的物质反应

(1)HCl、石蕊溶液(2)H 2SO

4、石蕊溶液、CO 2(3)用组内(4)Na 2CO 3(5)大理石、酚酞溶液、H 2SO 4(6)CO

2、酚酞溶液(7)28)HCl、CO 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 组的方案有:(1)CuSO

4、Ca(OH2或 Ba(OH2(2)Fe、BaCl 2(3)Na 2CO

3、BaCl 2(4)石蕊溶液(5)AgNO

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

2、石蕊溶液(8)Na 2CO

3、CuSO 4(9)NH 4NO

3、BaCl2(10)BaCl

2、AgNO 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

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教学设计说明:

3.《酸碱盐化学性质》说课稿 篇三

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区分酸碱盐。

2、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联系。

3、复习复分解反应,金属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4、会解共存鉴别题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讨论离子共存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 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或者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 所以这节酸碱盐的复习课首先让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出发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酸碱盐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如:物质的鉴别、离子的共存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1、引入课题:

利用氢氧化钠遇酚酞变红的实验现象 营造春天延边地区金达莱花开的教学情景,由酸碱遇指示剂变色的知识点引入课题。

2、复习旧知,梳理脉络

课件演示习题回忆所学的酸碱盐知识,将各物质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并组织学生讨论,找出能相互反应的并写出方程式,再进一步深入拓展归纳整理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总结完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复习常见离子反应,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哪些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的问题,跟进组织学生动手实验鉴别题,应用酸碱盐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基本知识点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知识点解题的意识。

六、总结评价与反思

4.九年级化学酸碱盐优秀教案设计 篇四

1、复习引入:《掌握化学》234/1 ;238/4

引问:分别观察三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从名称、化学式和电离出的离子有

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及用通式表示电离方程式

酸 = m H+ + 酸根离子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提问:1.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一定是酸吗?如:NaHSO4 = Na+ + H+ + SO42-

酸根离子一定是原子团吗?如: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2. 《掌握化学》235-236

练习:《掌握化学》237-238

常识性介绍:生活中的酸、碱、盐

醋酸、胃酸、乳酸、柠檬酸、果酸

熟石灰、氢氧化铝(胃药)、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

食盐、纯碱、石膏

【板书设计】:

一.溶液的导电性

1.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 的离子

2. 判断物质能否导电的依据:

看物质是 固体:除金属外一般不导电(不管物质中有无离子)

液体 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如:酒精、蔗糖等)

有离子且能自由移动,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

3.电离:物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意:电离是在物质溶于水时就发生的过程,与通电与否无关.

4.电离方程式:

书写方法:

(1)写:正确写出化学式。

(2)拆:离解发生在正价与负价元素(或原子团)之间的连接处;

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相同;

原子团不能拆开;不溶于水的物质写不出电离方程式。

(3)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否相等来检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二.酸、碱、盐的电离

1.酸: 酸 = m H+ + 酸根离子

2.碱: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5.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篇五

(1)酸 + 碱--------盐 + 水(中和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Cl + NaOH ====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硝酸和烧碱(氢氧化钠)反应:HNO3+ NaOH ====(2)酸 + 盐--------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3)碱 + 盐--------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4)盐 + 盐-----两种新盐

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5)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要注意能否反应!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铜和稀硫酸Zn + H2SO4==== 锌和稀硫酸Mg + H2SO4==== 银和稀硫酸Zn + H2SO4====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铜和稀盐酸Fe + 2HCl ===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6)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要注意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置换反应)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7)碱性氧化物 +酸--------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8)酸性氧化物 +碱--------盐 + 水

6.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知识点 篇六

溶液中酸碱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显酸性、显碱性或中性,指示剂可以判断溶液显酸或碱性,却无法判断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为了能够表示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常用pH表示。

(2)pH的范围通常是0-14之间

(3)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pH数字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pH数字越大碱性越强。

注意:pH是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酸性越强,溶液中H+含量越多,pH值越小;碱性越强,溶液中OH-含量越多,pH值越大。

(4)pH的测定方法:测定溶液的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值。

注意:①不能直接将pH试纸侵入待测溶液中,这样会污染我们的溶液。

②润湿的pH试纸测得的结果不准确,因为相当于把溶液稀释了。检验气体的酸碱性时可将试纸润湿。

③pH测得的数字是正数。

④通常情况下把pH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数值越小,污染越大。

酸的五条通性

(1)酸与指示剂反应,遇紫色石蕊变红。

(2)酸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碱的四条通性

(1)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遇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氮的物理性质

氮气,化学式为N₂,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08%(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

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至-195.8℃时,变成没有颜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防腐剂。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

化学中化合物有哪些

有机化合物

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碳化物、碳硼烷、烷基金属、羰基金属、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物质。

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指与机体无关的化合物(少数与机体有关的化合物也是无机化合物,如水),与有机化合物对应,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含碳的碳氧化物、碳酸盐、氰化物、碳化物、碳硼烷、羰基金属、烷基金属、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在无机化学中研究的含碳物种,简称无机物。

离子化合物

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活泼金属(如钠、钾、钙、镁等)与活泼非金属(如氟、氯、氧、硫等)相互化合时,活泼金属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a+、K+、Ca2+、Mg2+等),活泼非金属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F-、Cl-、O2-、S2-等),阳离子和阴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7.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七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8.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 篇八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元素的种类 ③元素的质量 ④原子的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 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①分子的数目 ②物质的状态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9.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篇九

1.巩固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学会运用酸碱盐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课前准备】

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颜色:

⑴无水硫酸铜固体 ⑵硫酸铜溶液 ⑶硫酸亚铁、氯化亚铁溶液 ⑷氢氧化铜 ⑸硫酸铁、氯化铁溶液 ⑹氢氧化铁 2.常见的特殊沉淀:

⑴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⑵溶于酸有气体产生的白色沉淀:、;

⑶溶于酸无气体产生的沉淀:、、。【学习过程】 【交流讨论】

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下列2组物质: ⑴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⑵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活动探究】

一、物质探究

例:某校兴趣小组在我市某地收集到两种岩石样品A 和B。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B 是常用的建筑材料,H 是单质,图中部分产物被略去):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 的主要成分B 的主要成分

(2)写出图中下列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⑤ ⑥。【方法点拨】

二、关系探究

例:现有H 2SO

4、BaCl

2、NaOH、Na 2CO

3、Ca(OH2五种溶液和CO 2一种气体,有下列所示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的化学式填入图中相应的六个方框中。

【方法点拨】

【课堂训练】从Ba(OH2、Na 2SO

4、稀HCl、BaCl 2四种溶液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入下图方框中。

三、组成探究

例:现有一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BaCl

2、KOH、KNO

3、MgCl

2、CuSO 4中的几种混合而成。为证明其组成,做如下实验:

(1)取一定量该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 和无色..溶液①,则原混合物中一定有,一定不含有 ;

(2)向无色滤液①中加入KOH 溶液,无任何现象,再加入过量..的某可溶性碳酸盐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B 和无色滤液②,则原混合物中一定还含有 ;(3)向无色滤液②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然后将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固体C。如果固体C 中只有两种元素,则原混合物中一定还不含有,则加入的碳酸盐溶液是 ;如果固体C 中含有两种金属元素,则加入的碳酸盐溶液是。

【方法点拨】

【课堂训练】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 2CO

3、CuSO

4、Ca(OH2、Na 2SO

4、NaCl 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部分该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

。请回答: ①该固体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②写出其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⑴酸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⑤ ⑵碱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⑶盐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四、拓展探究

例: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 ”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 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请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 的化学式: ;。

(2试写出HC l →B 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方法点拨】 【课后拓展】

1.右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 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④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 点、。

2.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铵、碳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无色溶液;

(2)在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3)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并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在滤液里,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色。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5)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

3.(1)白色沉淀A 的化学式为,Ⅰ、Ⅱ分别为 操作。

(2)向无色溶液中加Na 2CO 3溶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经分析知,原溶液中的杂质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杂质的成分可能是(有几种填几种):① ②

③ ④

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变质程度怎样? 【设计方案】先称取21.2g 的NaOH 样品(杂质为Na 2CO 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直至过量,根据生成CO 2的质量计算出Na 2CO 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 的质

量分数。

【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CO 2 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数据处理】写出以下计算过程:(1)该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为多少?(2)该样品中NaOH 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反思与交流】①从图中0~A 点说明:在NaOH 与Na 2CO 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强酸,首先反应的物质是 ;②根据反应方程式分析,NaOH 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与没有变质的NaOH 相比,中和反应时消耗强酸的量。【自主探究】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图书馆作文下一篇:另类爸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