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挂靠升格”办学的思考

2024-06-28

对中职“挂靠升格”办学的思考(精选2篇)

1.对中职“挂靠升格”办学的思考 篇一

一、实施学分制对升格后高等师范学校的意义

学分制是一种与传统学年制相对应的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 学生以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的学分制在升格的高等师范学校中采用和推进, 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 在市场经济和高学历层次师资的需求下积极促进适合自身健康发展,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师范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载体, 承担着“教育母机”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师范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生源质量降低、就业形势严峻, 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等。2008年度江苏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今后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方向, 有“三个关键词”:一是“高等”。要有高等教育的视野, 对管理人员要加强高等教育方面的培训。二是“一体化”。要坚持五年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范与非师范一体化。三是“优质化”。要整合有效资源, 办好五年师范。刚升格的高等师范学校只有在教学体制的改革上有所突破, 超越常规发展, 着重加强内涵建设, 才有可能真正加入高等教育的行列。高等师范学校的成立, 是江苏省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和院校布局调整的产物, 对全省各市现有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了优势重组。高等师范学校应该走“素质强校、创新兴校、特色活校”之路,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前在全国高校得到普遍推广的学分制, 给刚升格的高等师范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二、升格后高等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的实施给刚升格的高等师范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既提供了契机, 同时更是一种挑战。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 生源质量难以满足实施学分制的要求。

学分制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具有自觉性, 要具有甄别和选择的能力, 然而高等师范学校由于在招生、就业上已并轨, 没有了国家的优惠政策, 因而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此外, 社会对教师资源配置的高学历化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使广大考生纷纷涌向重点中学, 高等师范在招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上及培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上都受到严峻的挑战。从就业形势看, 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特别是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已经亮起了“红灯”。大量的毕业生通过其它非教育渠道就业 (如工厂、企业等) , 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师范生一时找不到工作, 只好去打工, 学非所用, 发挥不出专业特长, 很多操作技能需要从头学起, 学生很苦恼。他们或到当地小学、幼儿园临时代课, 或做些与教书无关的事情。就业压力太大, “出口”必然影响“入口”, 学生不能很好就业, 会直接导致招生困难, 无法招取优秀学生。学生较低的素质, 客观上会导致学生学习不够主动, 选课不具有合理性, 这样也必然导致作为学分制的核心———选课制难以实施到位。

(二) 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不足, 影响教学质量。

高等师范学校刚刚升格为高等院校, 与老牌的高等院校相比, 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高校连续扩招和新校区建设的滞后使得教学资源如教室资源、多媒体设施和实验设施等严重不足, 导致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课程时间、考试时间冲突, 学生数量与实验设备紧缺, 等等。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学科建设的关键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 高等师范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学历、职称层次偏低, 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与高等师范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导致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很有限, 质量也不高, 学生选修的课程对自己设计的成才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没有起到实施学分制的真正目的。

(三) 学生盲目选课, 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分制是从西方引入的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不少学生对学分制及其特点不完全了解, 有的甚至模糊。在通常情况下,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来选择课程。不过, 也有部分学生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程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选择, 或者选课很“实际”:有的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 有的打听任课老师是否严厉、考核是否容易通过, 等等。这是因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没有做好指导工作, 没能指导学生合理、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四) 教学管理手段落后, 缺乏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在学分制条件下, 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跨系部进行选课, 教育资源要共享, 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特别是在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务管理等方面要实施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尽管目前大多数高等师范学校都在不断更新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 尤其是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造, 但由于教学管理过程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 多数学校的学分制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 成熟的适应学分制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尚不多见, 导致学分制的许多改革措施由于受到管理手段的制约而无法贯彻执行。

三、促进升格后高等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对策探讨

(一) 积极争取省、市政府的支持, 确保政府政策落实到位, 提高生源质量。

2007年3月5日,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2007年开始, 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政策回归师范大学,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喜讯。目前, 大部分地方高等师范学校在发展上, 自身积累少, 历史欠帐多, “自我造血”机能弱, 若政府的办学行为不到位, 这些高校就很难发展。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在南通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自2007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免费教育, 按照“择优录取, 协议定向;免收学费, 跟踪培养;考核合格, 落实就业”的政策要点, 开展五年制师范定向培养试点。2008年, 南通市的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继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南通市第二所实施免费师范教育, 开展五年制师范定向培养试点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也于2008年启动五年制师范生免费教育, 由扬州教育学院承担五年制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任务。2007、2008年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免费师范生的录取分数与南通市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相当, 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初中生报考。有政府的政策扶持, 有高素质的生源保证,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 将极大地有助于学分制的实施。

(二) 全面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

江苏省将现存的五年制师范学校更名为高等师范学校, 全面实现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但更名不是简单的挂牌子, 需要提升层次, 丰富内涵, 营造氛围, 要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兼容, 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 整体构建高师文化。从学校发展上来说, 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学分制的实行要求有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与之相对应, 刚刚升格的高等师范学校起点较低, 教学管理与其他高校有很大差距, 所以要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全面优化。

1. 建立起与学分制教学管理配套的资源配备、使用与管理体系。

首先, 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保证有相对齐全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基础实验教室,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满足多专业、公共性、流动性的选课制需要。其次,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 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健全选课制、选师制、弹性学制。

2.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实施学分制, 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学分制给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 教师要加大对工作的投入力度, 严格按照教学环节组织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高校要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选修课, 同时还要采用高比例、多层次、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学习、进修、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校本培训等方式,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 增设精品课程及特色专业选修课。

高校在推进学分制的过程中, 可以将本校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开设选修课,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结合师范特色, 加大实践性选修课的数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 加强宣传, 深化对学分制的认识。

师生如何认识和适应是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关键。因此, 高校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使师生充分认识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必要时可以编写《学分制学习手册》, 人手一册, 使得每个人对学分制有完全的理解。选课前的教师指导非常重要, 教师应把握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 正确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所修课程。这样学生选课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另外, 实施学分制, 需要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 以便做到有章可循。例如, 制订《学生选课办法》、《学生重修管理办法》、《选修课管理办法》等, 实现学分制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 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引进和开发与学分制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

高校使用学分制管理, 必须更新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效率, 我校自2006年实施学分制管理之初就从常州助手软件公司引进了一套综合教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分为教务管理人员系统、教务秘书系统、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 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数据管理、课表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秘书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计划管理、毕业生管理、教材管理、网上评教系统等模块。我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二次开发, 上述功能全部投入使用,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总之, 刚刚升格的高等师范学校由于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时间不长, 许多管理方法还处于试行探索阶段, 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高等师范学校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本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 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

摘要:学分制改革对于升格后高等师范学校而言, 是加强内涵建设, 推进学校改革的重要机遇。由于多种原因, 学分制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升格后高等师范学校,学分制改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宝芳, 孙百鸣.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

[2]熊卫华.学分制及其在中国高校的实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3:56-58.

[3]杨德广.建立中国特色的学分制.现代大学教育, 2001, (3) :6-7.

2.对中职“挂靠升格”办学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探索;思考

去年三月份在山东理工大学培训时,听了淄博工业学校校长的报告,同时也去了贵校进行参观,了解到山东省这所有名的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状况,他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其中他们的校企合作办学是最吸引我的。机械加工和数控设备两个专业搞的非常好。

实行校企合作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多方互惠共赢。

一、实施校企合作的背景和必要性

在职业教育进入市场竞争新阶段的今天,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了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是国务院发文在全国统一试点推行的伟大工程。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二)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实际情况却向我们显示,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窘境。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学校与企业的不协调已不是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而是学校输出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人力资源的不对接的矛盾,企业认为学校输出的往往是“劳动力”而不是“人力资源”。学生进入企业后,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培训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用工的高素质、高能力与生源低素质现状之间的矛盾;实训设备昂贵、维修及实习成本高;师资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学改革滞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虽有进行仿真教学但也只能停留在“仿”字上,无法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等。

(三)学生职业成长的需要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是人生中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的求职意向具有不确定性,入学时确定的专业并不一定是他们的职业兴趣。因此,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一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能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应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尽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职业规划,并实现平稳就业的需要,因为,任何的用人单位期望招聘来的员工能立即顶岗,完成生产任务。也就是要求学用要一致。二是由于现代社会青年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会多次转换职业,多次面临技术更新、设备改造等问题,为了跟上岗位的变化,不断在岗位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不会被淘汰。

二、工学结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

在探索中建立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流程,并确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为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提供了方法,而且也为学生进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架设起桥梁。

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的岗位学习,它要求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与外部环境的企业生产现场“交互作用”,构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实现学习。

(一)实习内容

校外实习的内容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和数控设备的生产两大方面.其中机械加工包括数铣,数车,普车,普铣,自动车,仪表车,钻床等机床的使用。车间里有各种各样的机床,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尤其是对学数控的学生来说,接触不同的数控系统,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车间里加工的特种工件,有特别要求的加工工艺,学生通过观看图纸和程序对各种加工工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就是在这种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比较在学校学的编程和实际车间应用的程序,能对数控程序的编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

在生产数控设备的公司,学生在车间里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学生能接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一台数控机床由光机到成品出货,在师傅的指导和学生的亲身参与制造的过程中,学生能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并能参与到机床的装配工作中进行相关操作。

通过两间公司间的调换实习,学生从数控设备的制造到数控机床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对数控这个专业就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二)实习管理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过程中,学生是扮演双重角色的。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学生的实习, 必须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制度》为前提。

1.实习前,对学生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并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断要求学生要能做到。

(1)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学生不能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2)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企业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工人的基本心态、企业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企业,增强适应能力。(3)安全第一,服从管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绝对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实习老师的统一管理。安全为了实习,实习必须安全。企业和学校都希望学生能高高兴兴的来、平平安安的回去。同学们的好奇心较强,为满足好奇心,往往会做一些违反操作规程的事,结果是眼高手低,有个别学生弄伤自己的手。所以安全问题还要进一步强调,使他们自觉产生安全意识。实习期间有学生因粗心大意而出现工伤,那对学生来说是血的教训,所以对实习指导老师来说:安全教育一定不能放松,一定要将安全意识灌输到每个学生的脑中。

2.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评价。评价,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应怎样评价考核?我们已提出的考核方式是实习态度占20%、工作能力占30%、实习报告质量占20%、实习单位评价占20%、实习日记质量占10%,从企业的考核来看他们主要从工作态度、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水平三方面来考核和衡量,并不只是以学习成绩来考核和衡量,这恰恰符合了我们对学生关键能力方面的培养。我们校外实习的考核制度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和细化,提高考核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三)实习效果

1.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一个学期的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有了感性认识。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机械加工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从课堂走向企业。通过实习,学生明白了专业知识的重要,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在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学习就更为深入了。2.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几年来,我校在教学实习单位的安排上侧重于对口实习企业,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的机械加工和工艺过程,熟悉企业管理的基本环节,实际体会一个机械工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前进道路。3.准备就业和预演就业。教学实习配合了所在企业的生产工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作为一位企业员工在进行生产工作。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工作认真,踏实,不怕苦,不怕累,在做好自己做的分配工作任务外也很乐意帮助其他同学,受到厂方师傅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收获

(一)学生方面

实习中,学生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的第一线,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一方面,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接受职业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提高了对企业的直接认识,也了解到一些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缓解他们对单纯理论课教学的畏惧、厌倦心理,提高学习的信心、兴趣和成功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食其力的精神。

(二)学校层面

学校能减少教学设备的投入,并能通过企业这一平台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让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企业实习及时地参与到教育中来,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同时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出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使学校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还能够加深企业与学生、学校彼此的了解,有利于招生、专业设置、推荐就业等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企业层面

企业在有所付出的同时得到的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通过合作,增强了企业对学生的了解,物色到自己满意的员工,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学校为企业员工的培养培训也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为了使新员工更快地适应新岗位,怎样培训新员工尽快适应新岗位给企业提出了深层次进行思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润红.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1):47-48.

[2]陈新宏.浅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应注意的事项[J].职业,2015,(6):137-138.

上一篇:“倡导文明礼仪,营造和谐校园”活动总结下一篇:《群鸟学艺》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