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教案

2024-07-22

苏武牧羊教案(共11篇)

1.苏武牧羊教案 篇一

33苏武牧羊

(六师二附小

王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学习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运用排比方式”等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2、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二、学习课文4、5小节。

1、齐读课题。

2、课文的哪几节写了苏武牧羊?

3、苏武牧羊的起因是什么呢?

(1)指名读第四节,找到句子: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

抓住关键词“屈服”、“又生一计”指导朗读质疑:“屈服”是什么意思?匈奴王要苏武屈服什么?为什么说“又生一计”,匈奴王已经使过什么计?(2)学习课文2、3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苏武的高贵品质。随机板书:威逼认罪

忠于祖国

诱劝投降

宁死不屈(3)说话练习:面对匈奴王的(),匈奴王()着旌节,他()。(4)小结:课文的2、3小节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4、匈奴王见前面的两计都没有让苏武屈服,于是“又生一计”,他又想出了一个什么诡计呢?

(1)引读第四节,引导学生理解本节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匈奴王又生了一个什么诡计?苏武明白了“一切”,到底明白了什么?

随机板书:牧羊折磨

意志坚定(3)理解“心坚如铁”,积累类似构词的词语。

5、苏武是怎样在北海边牧羊的呢?

(1)指名读第五节,找到这一节中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部分:苏武顽强地忍受这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2)“折磨”是什么意思?苏武忍受了哪些折磨?他是怎样忍受这些折磨的呢?通过引读,使学生明白是从两方面把概括句写具体的。(3)比较4、5小节中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第五节的“先总后分”部分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把概括句写具体的。)(4)这种结构、写法的语段我们还学过哪些?

(5)学习“先概括后具体分”的写法:用上排比手法把概括句写具体。第一层次:苏武还会忍受哪些精神上的折磨?用上排比手法把概括句“苏武顽强地忍受这着各种折磨”写具体。第二层次:“课后练习2”:任选一句写具体。A、家里要来客人,全家人里里外外忙碌开了。B、老师关心爱护这着周围的每一个学生。

(6)继续前面的说话练习“面对匈奴王的(),匈奴王()着旌节,他()”,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6节

1、苏武牧羊的结果怎么样呢?

2、指名读第6节。

3、比较句子: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看到苏武坐在车上,怀里揣着旌节,人们都很感动。(1)文中用哪一句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的写法把下面句子写具体:

看到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捧着那张奖状,同学们都很高兴。

四、总结延伸

1、读课文:说说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人我们还知道哪些?

2、欣赏歌曲,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威逼认罪

忠于祖国

诱劝投降

宁死不屈

2.苏武牧羊 篇二

我离开的时候没有回头,或许是有预感,或许是知道早已注定。当我接过他赐予的旄节时,我抬头望着坐在高台上的他,他一身的皇袍似乎已经模糊了,只剩下笼罩着的金色的光。我不知道他的眼神有没有略微地颤抖,我不知道他在思考什么,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挽留与不舍。

终于,我还是低下了头,我微微地笑了,这算是他的信任吗?明明知道前方一片未知还是要义无反顾,明明知道这可能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还是要前行,明明知道……但是全部都不在乎了,在他把旄节交给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不在乎了。这是我对他的承诺,这是我的责任,为他,为大汉。

王,我要走了。

【张胜】

我后悔吗?我不知道。

如果我没有结识虞常,如果我没有随苏大人出使匈奴,如果我不知晓虞常要谋反的计划,如果我没有在单于的威胁下投降……可是没有如果了。

最让我愧对的是苏大人,他未曾参与此事,却因我的失足而意外受到连累。当我看到苏大人为了尊严想要自杀时,我说不出话来,只有深深的自责。

在单于的威胁下,我终是选择了投降。我敬佩苏大人的不畏生死。但是,我做不到。

我只是个常人。

【卫律】

苏武的确是个有气节的人。

我好像忽然间感到无比失落。苏武斥责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我是忘恩负义,我是背叛了朝廷,我厚颜无耻,我打着不得已的名义做了汉奸。苏武说的都没有错。

看得出单于对苏武极有兴趣,他一向喜欢看到强硬的人屈服的样子。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汉人在生命的威胁下投降,在他们投降的那一刻,单于的眼中总是透露出满意的神色。但是苏武不一样,在我举剑向他的时候,他的冷静已经超出了我的意料,他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片赤诚,是对武帝的赤诚,是对汉朝的赤诚,而面对这种赤诚的我,只有说不出的不安与狼狈,我终是放下了剑。

单于舍不得苏武死但也绝不会放过苏武,苏武自然也明白。

苏武,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刘彻】

我已经感觉到所剩的时间不多了。这些年的朝政我也厌倦了,终究是要结束的,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的。

我突然想叫一个名字,它好像已经存在那里好久了,既清晰又模糊。我明明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它,可是又什么都说不出,我绞尽脑汁地去想,它就在那里,它应该有两个音节,它是……它是……

是苏武。

或许我早该忘了一个十三年前便在匈奴杳无音信的大臣,他是否投降我不知道,但不知为何我觉得他没有并且他还活着。也许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他拿着旄节望向我的眼神,那是让我足以信任的眼神,是坚定的带着倔强的眼神。

你还活着吗?你在哪,苏武?

【单于】

我说不清为何我不愿放苏武走,或许因为他太强硬太坚定太过于忠诚,我想看他因为坚持不下去而屈服的样子,我想看他被生活逼得不得不低头的样子。于是,我命他牧羊,给他一个让公羊生小羊这样永远不可能完成的命令。

我甚至有些自信地认为,有一天他一定会因坚持不住而投降,但是我错了,因为他是苏武。来报的侍从都说苏武的手永远都不离那根棍子,我知道那是汉朝的旄节,是象征朝廷的信物。

苏武,怎样都改变不了你的忠心吗?

【苏武】

十九年的岁月在我的脸上刻下印记,这么多年的牧羊生活已经磨去我的希望,我似乎忘了时光是怎样过去的。我在梦里见过许多次长安了。当我真真切切踏在长安的土地上时,我才体会到一种多年未有的归宿感。

是的,我苏武回来了,没有投降没有屈服没有低头,带着旄节回来了。我突然很想仰天长啸,是什么一根一根地斑白我的头发?是什么支撑我度过十九年的寂寥?十九年,十九年啊。

我去了他的陵墓,纵然他已经长眠,离别那天坐在朝堂上的他威严的画面仿佛是昨天。十九年,都过去了。

王,我回来了。

3.《苏武牧羊》课后反思 篇三

(第二课时)

张云蕾

《苏武牧羊》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本篇课文分别从苏武以死抗辱、怒斥叛臣卫律和荒漠牧羊三个生动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充分体现了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句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文学积累和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

这一课的课程安排是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从匈奴王与苏武发生了几次交锋为切入点,理清思路,让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依次逐段阅读,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苏武的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高尚品格。

本文重点是第4、5节,在第二课时中,我先以苏武以死抗辱、怒斥叛臣卫律和荒漠牧羊三个故事为切入点,复习引入。接着,我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第4节。本单元的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含义。在第4节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什么?然后,我引领学生抓住重点句中的关键词并结合具体语境中理解关键词,如: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心坚如铁”。让学生对难懂的字词有了更深理解,同时也强化了记忆。

4.《苏武牧羊》阅读答案 篇四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白单于(2)乃幽武

(3)与旃毛并咽之(4)羝乳乃得归

2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3.翻译划线句子(2分)

24.这段文字表现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出“

的骨气(用孟子的名言填空)。(2分)

参考答案:

22、(1)报告、禀告(2)囚禁(3)一起(4)喂奶/产子/产奶/哺乳

23、D

24、苏武手持汉节放羊,由于每天从早到晚的把握,节毛都落尽了。

5.苏武牧羊读后感 篇五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武牧羊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上下五千年》的书,是林汉达写的。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感到很疑惑:五千年,居然一本书就给写完了?带着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清代的白莲教大起义,全书一共有262个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介绍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真是很“壮观”的一本书啊!

这本书中有很多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那还是汉朝的时候,与北方的匈奴一直在打仗,后来匈奴被打败后,单于派来使者求和,总算有几年没打了。虽然表面上看,是和平了,实际上,匈奴还是想着进犯中原。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却被单于扣押不得回朝。

单于看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想逼迫他投降。于是用断食、断水折磨他,还把他放逐到北海边去牧羊,但苏武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一直紧握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

十九年后,苏武终于被释放回汉朝。当苏武终于回到长安时,百姓们都出来迎接。看到他那满头的白发、白须和他手中那掉光了毛的旌节,都称赞他是有气节的大丈夫。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想了很多。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像文中所写的卫律、李陵之流贪生怕死之辈,但更多的却是像苏武一样的宁死不屈的大丈夫。从故事里,我们不难读出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他义正辞严,凛然不可侵犯,在冰天雪地的北海边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却依然不屈不挠,宁死不降,这些都表现出了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这本书中,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是忠贞爱国的大丈夫。正因为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苏武牧羊读后感2

每次读《苏武牧羊》时,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让我懂得要像爱妈妈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人不讲信用,把苏武囚禁起来,还不给他食物和水,苏武又饿又渴,昏死过去。就在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雪,冰凉的雪花飘在苏武身上,苏武被激醒了,苏武手抚旄节,心想无论如何不能这样死了。于是,他靠吃雪和身上御寒的毡毛活了下来。后来,狡猾的单于派人给了苏武五十只小公羊,让他去北海放羊,还说只要让公羊生了小羊,就能回到汉朝。苏武没有屈服,每天拿着视若珍宝的旄节,在天寒地冻的北海牧羊,向往着能有一天回到祖国。

十多年过去了,在汉朝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匈奴和汉朝讲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苏武终于回到了祖国。当白发苍苍的苏武手持光杆旄节出现在大家面前,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大家像迎接凯旋的大英雄一样欢迎苏武回来。

有人会问:“什么是豪放的英雄本色?”我想,像苏武一样,无论自己遭遇了什么,始终不忘精忠报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就是豪放的英雄本色!

祖国就像母亲一样抚育着我们,如果没有祖国的保护,我们怎么会有幸福安宁的生活呢?祖国像妈妈一样爱我们,我们更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爱我们的祖国。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那他的生活就没有了意义,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变得孤独无助,就像大漠里的流沙,不用风吹,自己就会陷下去。

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忠”字,让我们做一个跟苏武一样的人吧,心里时刻装着祖国,学好本领,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苏武牧羊读后感3

读《苏武牧羊》有感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苏武牧羊读后感。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直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爱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牧羊读后感4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我继续往下读,当看到苏武在北海牧羊19年的时候,他立场不动摇,精神不褪色,我敬佩之情更浓。他与羊群成为伙伴,遥望长安,思念自己的祖国。他经常取草籽与雪充饥。岁月悠悠,北海的风雪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他与风雪做斗争,与饥饿做斗争,与匈奴做斗争,他不怕磨难、不屈不挠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结局总是美好的,苏武回到了长安。

6.读史记苏武牧羊有感 篇六

每当我漫步在青山环抱之内,畅游在绿水潺潺之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时,便会想起一个人。他有着常人没有的爱国之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承担了常人承担不了的使命,他就是苏武,一个不朽的传奇。

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回来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苏武一行人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对苏武威逼利诱,劝其归顺匈奴,又找来汉朝降将李陵来说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誓死不降,匈奴便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去放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生下了小羊,便放苏武回去。苏武在北海边孤苦伶仃一个人呆了19年,陪伴他的只有公羊和使节,年复一年,使节上的毛脱落了,苏武的胡须和头发也苍白了。

19年后,新的匈奴单于即位,它与汉朝签订了和平协议,却扣住苏武不放,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汉朝的使臣找到贝加尔湖,却发现苏武健在,于是扬言道:汉朝天子射到一只大雁,演的脚上系着帛书,写着苏武还在北方的沼泽中。匈奴只好将苏武放回去了。苏武被以最高待遇迎进国内。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

7.苏武牧羊记叙文 篇七

苏武被匈奴迁移到北海,北海仍是荒芜之地,人烟荒凉,方圆十里不见人之踪影,鸟尽千飞绝,苏武被流放到此地,北海之地冬天之时,异常寒冷,寒风刺骨,仿佛刀子刮在脸上,异常疼痛。北海人烟稀少,数月不见人来往,自然粮食运不到,苏武为填饱腹饿之肌,只能掠夺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

可谓是天无绝人之路。单于的弟弟於y王到北海打猎,然而苏武有幸结识於y王,苏武常年在外,会多门手艺,编结猎网、矫正弓驽等等,深得於y王器重,见苏武孤苦伶仃,没有其他生活之用物,便赠送其衣物、食品,更是赠送苏武马匹和牛羊,圆顶的毡帐篷,苏武也算是有一个安稳的家了,更是有了牛羊的作伴,流放的日子不在是那么孤单寂寞。

至此,苏武开始牧羊的生活,他有一个习惯:拄着汉庭的符节牧羊,睡觉等时刻随身携带着。也许生怕自己在这里久了忘记自己是汉人,虽然人在匈奴,他那颗躁动的心永远在汉,生之汉人,死之汉鬼。

每天早早地就开始放牧,这是苏武每天必做的事情,似乎成为了习惯,每天抬头望着大汉的方向,许久,深深地叹了口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苏武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羊群,有时看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一看便是半个时辰,那是汉庭的方向,或许家的`太阳会更好看吧!他已经好久没有在家好好的欣赏家的风景了。风轻轻地拂过脸庞,好像是在抚摸那憔悴不堪的脸庞,似乎在安慰苏武:你很快就能回到汉庭了,很快

风吹过,草低见牛羊。苏武一边放牧,还得提防野兽偷袭牛羊,几十头牛羊格外的显眼。时间过的很快,只有牛羊陪伴着苏武,没有人能够和他说说话,他心中有太多的想法了,北海之日格外的艰辛和寂寞。

苏武甘愿生活在艰辛无比的北海,也不愿投降于匈奴,心中始终有颗不灭的火焰。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匈奴用流放之计想降服苏武,可惜匈奴之策,苏武一生坚毅忠贞,大义凌然,视死如归,怎么会投降呢?如此高傲的气节,从古至今几人有。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苏武慢慢地将牛羊赶回,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他始终相信国家的力量,始终相信他能够回去。

8.《苏武牧羊》读后感范文 篇八

《苏武牧羊》读后感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9.语文苏武牧羊课后训练题 篇九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núyǒushàn()shǐchén()wūrǎn()

zhōngzhēnbùqū()yánggāo()

二、给带点的字勾选正确的.读音。

单于(dānchán)不屑(xièxiāo)磨难(nánnàn)

居然(jūjù)娱乐(yúyù)侮辱(wūwǔ)

三、比一比,组词。

娇()慌()赚()

骄()谎()歉()

四、选词填空。

1.出现浮现

(1)近年来,儿童文学园地里()了许多优秀作品。

(2)一看见那所茅屋,往事又()在眼前。

2.飘拂飘荡飘扬

(1)起风了,小船在水中()。

(2)老水牛爷爷的下巴上()着花白的胡须。

10.苏武牧羊教案 篇十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马哈鱼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三五年。为了繁殖后代,它们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家园。大马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可达两三米。有些大马哈鱼经不起瀑布急流的冲击,便累死在那里。有些大马哈鱼虽然冲上了瀑布,但是也未必能到达目的地,因为浅滩处早有许多棕熊守在那里。只有幸运的大马哈鱼才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大马哈鱼经过长途跋涉,而且洄游时没有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加上生殖期间体力消耗,此时的大马哈鱼已经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大马哈鱼便相继死去。一代代大马哈鱼就以这样生生不息的方式,回归家园,上演着悲壮的剧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1.苏武牧羊说课稿 篇十一

说教材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说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说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说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说教法

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

1.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3.表演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说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讨论法

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说教学过程

本课围绕一个“节”字入手,先梳理文章,再分析人物。在说、演、悟中,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我设置以下环节:

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 2.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 3.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 4.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 5.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 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

说文解字,一课一字。节,繁体字�,形声字,从竹从即,左形右声。本义:竹节。

这一环节,我将以“节”的说文解字来导入新课,通过剖析“节”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同时为下个环节以“节”为线索梳理全文做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2.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

(1)承接上文的“节”字,引导学生围绕“节”来梳理全文,小组讨论,师明确。

明确:文章大致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持节出使 第二部分3―8自然段两次守节求死 两次为节拒降 一次护节求生

第三部分9、10自然段不辱使节,白发归国

进而让学生总结:“节”不仅是使者出使的凭证,也是一国尊严的象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学习讨论,不仅解决本课的知识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

在文章第二部分中,苏武的守节护节英雄事迹,使其人物形象得以彰显,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1)先从两次为节拒降入手,引导学生找出与苏武形象截然相反的三个反叛人物:张胜、卫律、李陵,再逐一分析。张、苏二人对比的内容较短,可一带而过;„„分析苏、李二人,可点派两名学生来分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段,再由学生自评,从人物的言语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

A张胜面对卫律逼降作何反应? 请降

B卫律劝降苏武,使用何种手段,苏武作何反应?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不动,不应

C李陵劝降苏武,使用何种手段,苏武作何反应? 晓之以理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动之以情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讨论法和诵读法,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讨论中剖析人物形象,在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达到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的目的。

(2)在这一环节,我将设置问题,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文中曾提到苏武两次舍身求死,从容就义,一次被阻止,一次被救活。后面囚禁在海上时,又极力求生,这是什么原因,前后是否矛盾?

A组织学生演一演两次苏武求死的内容,表演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谁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表演得更好。(可引导学生从对话、动作等细节描写方面,来点评分析。在这一演一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体悟人物形象)

B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苏武求生的原因,经过上一环节的一演一说,学生不难分许出:苏武为守护大汉的尊严,忍辱偷生,如此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

4.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民族气节千古流传。让学生说说古往今来,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及其事迹。

5.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 为苏武写一份颁奖词。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阳光运动 健康成长下一篇:学生提前离校申请表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