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音乐会观后感

2024-08-22

维也纳音乐会观后感(精选7篇)

1.维也纳音乐会观后感 篇一

奥地利维也纳是世界着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是由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还有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厅等,也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这篇课文让我读了之后,让我感受到了音乐之都的美妙和开心,还有音乐之都的五彩缤纷。这些我们的城市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而已,不过在我们眼中我们的城市永远都是那么的美妙和开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打造一座漂亮的城市吧!

如果我们要想把我们的城市装饰的像音乐之都那样的美丽、动人,我们只有一起来爱护花草、节约用电,让它变得更美丽动人。

2.维也纳音乐会观后感 篇二

依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欣赏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 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 在音乐活动中听辨、感受、认知回旋曲式的特点, 并会创编简单的回旋曲。

3.针对音乐主题, 运用图谱教学在音乐中对学生进行旋律记忆、速度、力度的变换练习。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 整堂课我把回旋曲作为主线, 围绕着这个点有层次地展开认识回旋曲、理解回旋曲、创编回旋曲的教学, 通过《维也纳的音乐钟》和《儿童回旋曲》这两首作品,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记忆主题旋律, 感受回旋曲式的特点。整堂课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在音乐中记忆旋律, 加深印象

1. 钟声导入。

点击播放音乐钟的声音, 学生聆听并描述钟声的特点。

2. 记忆《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音乐, 加深印象。

(1) 老师弹《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旋律, 学生聆听不同感受。

(2) 再弹《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旋律, 学生听辨节拍。 (学生初听主题音乐容易把2/4拍和4/4拍混淆,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感受4/4拍节拍的强弱规律) 。

(3) 再弹主题旋律, 学生按节奏在强拍处参与拍手、跺脚、打舌音等活动, 老师引导学生在重复多遍的主题音乐中感受速度、力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记忆《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旋律, 在重复多遍的主题音乐中通过聆听、拍手、跺脚、打舌音等多变的活动,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记忆主题旋律, 为后面学习回旋曲式作好铺垫。

二、分析回旋曲式, 感受作品风格

1. 揭示课题, 初听作品。

今天, 我们就来欣赏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 (点击出示课题)

(1) 初听《维也纳的音乐钟》, 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听辨熟悉的音乐旋律并举手示意。

(2) 老师小结:乐曲中反复出现的那段熟悉的旋律, 就是《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音乐。老师弹前奏, 学生用“当”哼唱主题旋律。

2. 感受主题旋律的特点及情绪。

(1) 出示《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音乐旋律图谱。

(1) 学生听琴按节奏边唱边划出它的旋律线, 感受旋律的特点。

(2) 学生再来唱一唱, (变换图谱) 找出这两句旋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 (再变换图谱) 学生找出主题旋律每小节的强弱对比关系。

(4) 老师弹主题旋律, 学生再来唱, 同时老师指出演唱的正确方法, 注意声音的强弱对比和演唱时声音要保持弹性。

《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旋律图谱一屏分为三层, 第一层的旋律线解决了主题旋律的音高;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 变换色彩, 通过演唱和图谱的直观对比, 找出两句旋律的不同, 加深了学生对主题旋律的理解;第三层通过变换图谱, 让学生找出4/4拍的强拍, 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

(2) 认知回旋曲式, 找规律。

(1) 再听《维也纳的音乐钟》, 学生数一数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并尝试找出主题音乐每次出现的规律。

(2) 老师解释回旋曲。 (图谱展示)

用字母a表示主题旋律, 在相同的主题旋律重复出现的中间, 又插入了不同旋律的曲子, 分别用b、c、d表示, 把它们按顺序排列起来, 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 就是相同的音乐主题和几个不同的插部是交替出现, 像这样排列而构成的乐曲, 我们把它称之为回旋曲。《维也纳的音乐钟》就是一首回旋曲。

(3) 感受旋律色彩变化。 (图谱展示)

(1) 再次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 感受音乐色彩变化。老师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每个乐段的音乐色彩, 是明亮欢快的, 还是浑厚低沉的。

(2) 学生说旋律特点, 主题音乐是明亮欢快的、插部音乐大部分是低沉浑厚的, 并展示色彩图谱。

(4) 演奏乐器类别级音色分析。 (图谱展示)

(1) 出示乐器, 学生辨别每种乐器的类别和音色。

(2) 学生聆听钟琴音色, 感受其清脆、灵巧的特点。

(3) 完整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 通过音画同步的课件, 展示每一乐段演奏的乐器, 学生听辨乐器并模仿演奏姿势。

(4) 学生通过聆听, 找出印象最深刻的乐段, 再次聆听最后一次主题音乐,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全曲的高潮, 主题音调的上升使音乐更加饱满。

(5) 再次完整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 老师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体验回旋曲式和音高、力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 重点是主题旋律的巩固和回旋曲式的认知, 学唱主题旋律, 通过看图谱:展示主题音乐的旋律线———旋律走向对比———突出强拍的直观教学展示, 引导学生对主题旋律的音高、力度和音色进行对比, 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 继续借助有效的图谱教学, 让学生在自我发现、理解的基础上来认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特点、不同的音乐色彩感受和丰富的乐器的音色,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巩固回旋曲式, 加深理解认识

1. 配合图谱欣赏《儿童回旋曲》, 用动作感受主题音乐和插部音乐的不同节拍。

2. 引导学生尝试回答回旋曲, 并分析回旋曲结构。

同样是相同的主题旋律之间又插入了2段不同的音乐, 这同样也是一首回旋曲, 叫做《儿童回旋曲》。 (点击出示课题)

3. 对比两首回旋曲, 找不同。

(1) 《儿童回旋曲》和《维也纳的音乐钟》同样是回旋曲, 却有不同的感受, 老师引导学生从两首作品的音色、节拍、情绪和风格上发现不同感受。

(2) 在此基础上, 老师提问学生:“你喜欢哪种形式的回旋曲?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对回旋曲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音画同步的图谱展示, 听辨《儿童回旋曲》的曲式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回旋曲的学习和了解, 自主地再来听辨《儿童回旋曲》的曲式结构, 从肤浅的、表面上的聆听, 过渡到对音乐的有效聆听和对调式的准确理解, 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同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理解音乐的能力。

四、创编回旋曲, 培养学习能力

1. 学生齐唱《小星星》, 感受节拍。 (2/4)

老师引导学生用这首歌曲来创编一首《小星星回旋曲》, 2拍子的《小星星》就是这首回旋曲的主题音乐。

2. 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能否从节拍上进行变化来创编歌曲。

老师指导学生创编3拍子, 4拍子的《小星星》, 并尝试演唱。

3.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 出示节奏图谱, 学生尝试拍节奏。

(2) 跟琴齐唱《小星星回旋曲》, 在音乐中老师引导拿响板的学生按节奏为2拍子的主题音乐来伴奏, 拿碰钟的学生为3拍子的插部来伴奏, 拿串铃的学生为4拍子的插部来伴奏, 并注意4拍子的强弱对比。

设计意图: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依据2/4拍的《小星星》来创编2/4—3/4—2/4—4/4—2/4拍的《小星星回旋曲》, 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通过前两首回旋曲的学习, 学生对回旋曲的特点和形式有了一定的对比认识和理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 把创编回旋曲这一环节定位在同一首作品, 变换节拍的方式上, 一是对回旋曲的形式有更新的认识, 二是便于学生进行简单有效的音乐创作,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错位 篇三

今年音乐会的开场就有点与往年不同,奥地利广播公司ORF从今年起只负责对奥地利国内转播。所以,今年的直播片头不再是在《感恩赞》的乐曲中出现的奥地利广播公司(ORF)和德国电视二台(ZDF)的标志,而是换成了劳力士金表。央视也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派摄制组赴维也纳进行与音乐会有关的采访与报道。这样一些变化虽然带来一些新感觉,但给人更多的是一种老习惯被打破的怪异。

音乐会终于开始了,第一首曲子是小约翰的轻歌剧《威尼斯之夜》序曲,这次特别注明是当年的柏林首演版。据说2001年演的也是这个版本,但是听起来却怪怪的,不要说和1994年马泽尔那火爆异常的一版,即使和2001年那版相比也显得很怪异。节奏上的缓慢就不用说了,进入正式的序奏之后没有使人感觉到那种习惯的气势和庄严感,而是一种断断续续中的延展。实在太怪异了,今年的这个《威尼斯之夜》序曲虽然听起来也有一丝的清新、淡雅,但不是我所能够接受的。

第二首是小约翰当年题献给来访的土耳其君主的《东方童话圆舞曲》,在这首曲子的开头部分,巴伦博伊姆没有让我失望,通过大提琴和钢片琴的反复渲染,东方君主所具有的神秘气氛有点显现出来了。而接下来的处理也不是像拿索斯出版的施特劳斯家族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中那样显得火爆而干脆,而是有一丝从容不迫,闲庭信步的感觉。依然是那么的怪异。

接下来的《安娜波尔卡》是一首名曲,1987年卡拉扬大师的演绎似乎还在耳畔回响。可是,巴伦博伊姆今年的处理却显得有一丝拖沓。《邮政快递波尔卡》处理得倒是和全集里的版本差不多,虽然谈不上怪异,但是听着却不像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出来的。而上半场的倒数第二首《南国玫瑰圆舞曲》的情况有些类似于《东方童话圆舞曲》,序奏部分也很迷人,可是序奏一结束就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上半场最后一首《魔弹快速波尔卡》就有点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如果和1991年阿巴多的那个版本比较一下,人们的失落感可能就更强烈了吧。

下半场的演出虽然总体上有所变化,但是依然让人有说不出来的怪异。当然,有几首曲子给人的印象还是不错。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的《西班牙圆舞曲》十分的曼妙动听,有着夏夜的灵动与清新,很像2007年演的《小精灵的舞蹈》,可惜实在太短,说它是“圆舞曲”似乎有些勉强。小约翰的《亚历山德拉法兰西波尔卡》处理得比全集中慢,但是感觉确实给营造出来了,尤其尾声那单簧管和长笛的缓缓倾诉使人享尽了缠绵和醉人的音乐之美。《赞帕加洛普》则改变了全集中以单簧管作主打的处理方式,没有了全集中那种过于嬉皮的风格,算是个成功的演绎。

由于今年是作曲家海顿逝世200周年,因此乐团特地在正式曲目单最后一首演出了海顿第45交响曲《告别》的第四乐章。这首曲子在设计上很有特色,作曲家当年设计了让演奏者在这个乐章一个个离开舞台,最后只让指挥家一个人留在台上的情景。在欣赏这首曲子时,那种怪异的感觉突然消失了,越听越觉得习惯,而当乐手们真得一个个“抛弃”指挥而离去时,巴伦博伊姆的表演天赋也显现了出来,面部表情变得极其丰富。最后,当舞台上只有他一个人时,他居然还“伤心”地流出了泪水!全场观众抱以热烈的掌声,而在这掌声中,我的怪异感也最终荡然无存。好了,事情到此全明白了,为什么此前一直伴随的怪异感到演奏《告别》交响曲的时候就消失了呢?个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巴伦博伊姆一直就是按照处理交响曲的方式来处理整场音乐会。作为交响曲要注意在前期的铺垫和酝酿,这和相声中的“铺平垫稳”,环环相接,最后抖出“包袱”有些类似。无怪乎,此前听到的那些作品,似乎一直在和你兜圈子,因此,巴伦博伊姆今年其实就是在以处理交响曲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本该使人轻松的作品,这实在是一种理解上的错位,体现出这样一种怪异之中的错位。

当然,巴伦博伊姆在《告别》第四乐章和最后《拉德茨基进行曲》中那丰富的面部表情会为他抢回不少分数,但是,他今年的处理方式实在令人无法接受,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现场播报

4.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 篇四

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以色列钢琴家)

上半场

1、uard StraussHelenen Quadrille爱德华·施特劳斯 《美丽的海伦》四对舞曲

2、Joseph StraussFriedenspalmen, Walzer约瑟夫·施特劳斯《和平棕榈》圆舞曲(首演)

3、Johann Strauss VaterCarolinen Galopp老约翰·施特劳斯《卡罗琳娜》加洛普(首演)

4、Johann StraussÄgyptischer Marsch约翰.施特劳斯《埃及》进行曲

5、Johann Strauss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Walzer约翰·施特劳斯《万众团结》圆舞曲

6、Johann Strauss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约翰.施特劳斯 《浓情与舞蹈》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Johann StraussWaldmeister, Ouvertüre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护林员》序曲

8、Johann StraussKlipp Klapp Galopp约翰.施特劳斯《噼噼啪啪》加洛普

9、Johann Strauss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 Wald, Walzer

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10、Josef Hellmesberger jun.Vielliebchen, Polka francaise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心爱宝宝》法兰西波尔卡(首演)

11、Josef StraussBouquet Polka约瑟夫·施特劳斯《花束》波尔卡(首演)

12、Richard StraussMondscheinmusik理查德·施特劳斯《月光曲》(首演)

13、Joseph LannerDie Romantiker, Walzer约瑟夫·兰纳 《浪漫》圆舞曲(有芭蕾表演)

14、Josef StraussNeckerei, Polka Mazur约瑟夫·施特劳斯《插科打诨》波尔卡玛祖卡(首演)

15、Josef StraussSchabernack, Polka schnell约瑟夫·施特劳斯《恶作剧》快速波尔卡(首演)

16、Leo DélibesSylvia列奥·德里布《希尔薇娅》(首演)(有芭蕾表演)

17、Josef StraussDynamiden, Walzer约瑟夫·施特劳斯《动力》圆舞曲

18、Josef StraussOhne Sorgen, Polka schnell约瑟夫·施特劳斯《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9、Josef StraussCarrière, Polka schnell约瑟夫·施特劳斯《邮递员》快速波尔卡

20、Josef Strauss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314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有芭蕾表演)

5.维也纳音乐会观后感 篇五

在乐声中展示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一面 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指挥:古斯塔沃·杜达梅尔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合唱团:维也纳音乐者协会合唱团 视频:2017年维也纳新音乐会/完整视频解读《新年音乐会》不为人知的故事?新年音乐会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它还营造了一种氛围,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平时很少走进音乐厅的人愿意来感受音乐的美好。在辞旧迎新之际,聆听一场新年音乐会,成为了不少人的习惯。从人们熟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再到上海的各类新年音乐会,这其中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看看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趣谈新年音乐会。施特劳斯是如何与新年音乐会结缘的

在全世界各地的新年音乐会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每年在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被誉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正是新年音乐会的发祥地。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举行。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描述的:“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摆,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

这位肤色黝黑的指挥,就是著名的老约翰·施特劳斯。那场音乐会一直持续到1848年元旦的凌晨,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乐队演奏了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当圆舞曲与波尔卡的旋律奏响后,听众们跟随音乐翩翩起舞,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精彩的作品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这场音乐会开创了用音乐会庆祝新年的先河。

那么,维也纳爱乐乐团又是如何与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结缘的?1929年8月11日,非常热爱施特劳斯作品的指挥家克莱门斯·克劳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由于音乐会的巨大成功,一直到1933年,每年都举行类似的音乐会。

然而,直到1941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从1959年起,电视台对新年音乐会进行转播,从此,这一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文化的象征。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次在电视荧屏上和中国观众见面。

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始终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会进行现场直播,而音乐会的现场门票则需提前几年预订。视频:拉德斯基进行曲 / / 指挥家马里斯·扬颂斯《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彩蛋”是怎么来的

每年,维也纳爱乐乐团都会在全世界的一线指挥家中挑选一名新年音乐会的执棒者,而这一人选的公布总会引起全世界乐迷的关注。卡拉扬、洛林·马泽尔、克劳迪奥·阿巴多、祖宾·梅塔、里卡尔多·穆蒂、马里斯·杨松斯等一大批世界知名指挥家,都在金色大厅展现过他们的独特魅力。

在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们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著名指挥家卡拉扬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观众在乐队加演《拉德斯基进行曲》时跟着音乐一起鼓掌,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保留“彩蛋”,整场音乐会也达到了气氛最热烈的时刻。

在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旋律响起时,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以流利的德语向现场听众、同时也通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观众说道:“我敬祝大家:新年快乐!”这声问候,给了观众大大的惊喜。

此后每年当《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旋律响起时,指挥都会经过精心准备,代表乐队向广大观众致辞,而致辞的语种也不再局限于德语,英语、中文等几十种语言都会出现在新年问候中。

视频:蓝色多瑙河 / 指挥家乔治·普莱特《蓝色多瑙河》首演时曾惨败

随着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也深入人心,哪怕不是音乐爱好者,也能或多或少哼上几句。

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分别被誉为“圆舞曲之父”和“圆舞曲之王”。此外,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次子约瑟夫·施特劳斯和幼子爱德华·施特劳斯也创作了大量圆舞曲。面对这一家族留下的庞大曲目库,指挥在曲目的选择上并不轻松,工作量是观众想象不到的。一般来说,指挥会兼顾保留曲目与“新鲜曲目”。传统的“一线曲目”包括《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方的玫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等。在一线曲目的基础上,指挥会再挑选几首相对冷门但有趣的。有时,曲目也不都出自施特劳斯家族,2006年适逢莫扎特诞辰250周年,音乐会上还增加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告诉记者,如今被人们视为欢庆象征的施特劳斯圆舞曲,其实在诞生之初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时代背景。

事实上,施特劳斯家族尤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生活的时代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没落的年代。小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很多圆舞曲并非为了表现欣欣向荣,而是当时的王公贵族用娱乐来冲淡帝国的衰落与战争的失利。

以人们最熟悉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为例,在施特劳斯生活的那个时代,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在一年中有6天呈棕色、55天为土黄色、24天为铜绿色,剩下的大部分时间为宝石绿色,几乎从来没有呈现出蓝色。那么这首曲子为何如此得名?

原来,施特劳斯当年很喜欢一位匈牙利诗人贝克的作品,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有我宁静幽美的家园”。但维也纳周围的多瑙河并不像流经匈牙利的那段美丽,河沿岸几乎无人愿意居住,到了洪水泛滥的季节,河水总是污浊的。当时还有一位作曲家写过一首悲伤的圆舞曲,名字叫作《灰色的多瑙河》。

1847年,年仅22岁的施特劳斯为男声合唱谱写了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但首演时却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惨败,原因是歌词与旋律的意境格格不入。后来,施特劳斯将其改编为器乐作品,在巴黎和伦敦演出时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巴黎第一次演出时,此曲还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当时正值奥地利与普鲁士战争期间,奥地利想在法国营造一种亲奥反普的情绪,期待法国与其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普鲁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施特劳斯受邀担任了这场音乐会的指挥。音乐会就在奥地利驻法国大使馆举行,《蓝色多瑙河》的旋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法国王宫贵族,拿破仑与皇后随着乐声跳起舞来。此曲在伦敦演出时,观众强烈欢呼要求乐团再演一遍。从此之后,《蓝色多瑙河》名声大噪,连维也纳人也开始热爱起那条当年并不怎么美丽的河来。新年音乐会市场逐渐火热

对大多数普通观众,尤其是古典音乐的入门级观众来说,听施特劳斯的作品最为合适,曲目不难懂,气氛又轻松。但对资深乐迷来说,听新年音乐会就可以不局限于施特劳斯了。

“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并不是新年音乐会的代名词。”陶辛教授说。在同样拥有深厚音乐传统的德国,每个新年前夜,在柏林爱乐大厅举行的柏林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也已成为了一项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齐名的盛事。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主打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不同的是,柏林新年音乐会每年都以某位音乐家、某一音乐体裁或一部著名音乐作品为主题,比如现代音乐主题、美国音乐主题等。

6.音乐之都维也纳 篇六

【教材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表达课文及段落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与视频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聊聊音乐,走近维也纳

同学们,你们喜爱音乐吗?能说出原因吗?(①让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淡忘怨恨,转移痛苦,使人心情愉快,所以能减少慢性疾病,保持身体健康;②常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使人思路更为清晰,精力更易集中,从而增强记忆力与注意力,提高智商)

过渡: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充分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的轻松与愉快。请看大屏幕———

二、聆听音乐,感知维也纳

1.大屏幕展示维也纳的相关资料与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2.请学生谈谈对刚才所看所听之后的感受。

三、走进文本,融入维也纳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说出课文的分段情况,把握重点,理清脉络。第一段(1)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位置及美丽景色。第二段(2~4)具体介绍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第三段(5~7)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与金碧辉煌。2.学习第一部分

(1)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内涵。

(2)鼓励学生谈读后感受。•你读到了什么?‚读后你的心情怎样?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三个中心句。(2)谈谈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总分)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品词析句 出示大屏幕:

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主要原因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离不开音乐

体会:

“摇篮”(本义是指婴儿睡觉的地主。这里指维也纳是孕育音乐家及古典世界名曲的地方),本自然段回顾了维也纳悠长的音乐史。

“装饰”(本义是指用各种材料使某样东西变得更漂亮,更有特色,这里突出了维也纳这座城市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本自然段展现了城市的外在形象。

“几乎一天”是指“差不多每天”的意思,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维也纳市民对音乐的酷爱,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使得这儿成了音乐家的“摇篮”,诞生了无数首世界名曲,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才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自然段着重展示出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维也纳人民的生活习惯。4.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轻声读文,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出维也纳国家大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建筑特点。(历史悠长 宏伟壮观 / 装饰精美 金碧辉煌)

(2)填空

出示大屏幕:

在维也纳众多的建筑中,作者从中选择了——和——来介绍。国家歌剧院创建于——年,被称为“————”,它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金色大厅”的特点是——、——。同时它也是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象征,因为每到新年,在这里都要举行——的新年音乐会。

四、感悟音乐,惜别维也纳

1.通过学习课文,你对维也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补充,最后出示板书。)

2.播放视频,再次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美。(网址:56.com/音乐之都维也纳视频)

五、提升情趣,留驻维也纳

出示大屏幕:

作业:

1.摘抄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上网搜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及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作品,用心欣赏。【板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自然美

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音乐美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国家歌剧院

“金色大厅”

7.音乐之都——维也纳 篇七

古老历史

宁静的多瑙河畔,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维也纳盆地,维也纳良好的天气条件和富饶的土地资源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提供了很好的居住环境,铸造石器所需的赤褐色和绿色的石块也能在维也纳开采到。铜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同样也在维也纳留下了人类居住的痕迹。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在现在维也纳的位置上建立起一座名为“Vedunia”的居住区,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在多瑙河附近(现在维也纳的市中心)驻扎军队并建立城市,以守护潘诺尼亚行省的边界。罗马人一直呆到了5世纪,5世纪初维也纳曾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火灾,接下来的记载出现在881年同马扎尔人的战斗。955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了马扎尔人,标志着维也纳和奥地利的崛起。

我们熟知的神圣罗马帝国在976年,将巴本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一世封为巴伐利亚东部边区的藩侯(封疆伯),这块匈牙利边境上的封地后来演变为奥地利。996年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奥地利”这个名称,Ostarrichi意为“东部马克”。11世纪维也纳已经是一座重要的贸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将维也纳作为首都,一年后的1156年9月1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奥地利亨利二世以小特权,将奥地利从一个附属于巴伐利亚的藩侯领地提升到独立的公爵国,而维也纳成为公国的首都。维也纳在1221年继恩斯之后成为奥地利第二座享有发展经济权利的城市,途径维也纳的商人必须将他们的货品在城市内提供销售,这使得维也纳很快成为多瑙河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关重要的贸易城市。

好事多磨,虽然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1273-1291在位)在多次征讨后战胜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地利的历史。但在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建立统治地位,奥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战斗中阵亡后,他在维也纳的支持者势力依旧强大,发动了多场反对德意志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98-1308在位)的起义,而接替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卢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1313在位,1312-1313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首都定在布拉格,维也纳的城市发展进入了阴影。此后鲁道夫四世(1358-1365年奥地利公爵)颁布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使得维也纳恢复了生机,他在1365年建立了维也纳大学,并下令建造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他为维也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因此被誉为“维也纳的建造者”,但是此后他参与了对哈布斯堡继承权的争夺,这使得维也纳不断发生骚乱,经济呈现衰退。1438年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404-1439奥地利公爵,1438-1439德意志国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后,维也纳再次成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间发生了1421年至1422年对维也纳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规模驱逐和迫害。软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1493德意志国王,1452-1493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失去了包括维也纳的几乎全部奥地利领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并入哈布斯堡后,维也纳最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爱国主义第一次在维也纳真正发扬,是1529年奥斯曼帝国首次围攻维也纳,奥地利人依靠中世纪时期遗留下的城墙,艰难地抵御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在流行病突发和冬季提前到来的情况下,土耳其人被迫撤军。土耳其人的围城暴露出了维也纳城防御的薄弱,因此从1548年起维也纳决定改造成一座由11栋堡垒和1条壕沟构成的要塞。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改造后的要塞保卫了维也纳长达两个月,直到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维也纳之围,也导致奥斯曼帝国开始了衰落。经历了土耳其人的两次围攻之后,维也纳开始了辉煌的建设时代,在重建的过程中继续展现巴洛克艺术风格,贵族们纷纷在城墙内建造花园和宫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子欧根的贝尔佛第宫。在经历了1679年和1713年的两次大虫害传染病导致的人口大衰减以后,维也纳的人口持续增加,1724年达到15万,1790年突破20万,在这个时代,维也纳建立了第一批工厂,铺设了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洁系统,改善了城市的卫生条件。维也纳也是最早一批引入住宅标号制度和国家邮政系统的城市。在约瑟夫二世在1783年对城市管理进行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公务员制度,还将内城的墓地迁出城市。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维也纳很快成了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顿、萨列里、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将维也纳古典主义推向顶峰。

音乐之都

好多人一提到音乐,就会想到维也纳,而几世纪以来音乐也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每当到夏天夜晚公园便会举行音乐会,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的圣地。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阖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议事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

音乐大师

想必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这些名字,在全世界都如雷贯耳,而他们都曾在维也纳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小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的古典主义音乐在世界上闻名遐迩,几百年来贡献了不计其数的作曲家,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当代音乐家。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的1月1日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举行并向全球直播,维也纳歌剧院舞会是每年维也纳狂欢节的高潮,其它如维也纳华尔兹、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等和维也纳众多的歌剧院和戏院一起闻名世界。

旅游景点

上一篇:《航天飞机》教学设计下一篇:大一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