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2024-09-14

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通用11篇)

1.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篇一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有哪些方法?

城市景观绿地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场所和精神家园,使心理景观概念与周围环境空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共存,一个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哪些中心景观应该被体现?怎样使人在景观绿地中取得良好的视觉关系?重要的景观植物之间通过什么可以取得联系?对于这些问题,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中会做出回答。

1 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选择上,要根据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进行选择,例如是观赏性绿地,可以选择一些尽观赏性强的植物,尽量采用自然式的布局,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姿态。同时也要考虑到景色的四季变化,可分区段配置之物。合理搭配植物,在平面上做到植物种植疏密合理,根据植物的树冠大小决定树的间距,在竖向上则做到高低层次、错落有致,也可以结合场地的地形和建筑组成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在植物的配置上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

2 景观绿地种植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例如在游园小路两边一般采用不对称种植,而在主要道路两边则采用规则式种植。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上尽量使植物以自然方式生长,充分利用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与慢生树之间的搭配,丰富视觉效果和空间变化;在道路两边应充分考虑遮阴效果的制造,同时宜选用树形优美、疏密有致、高低合适的树种,

在每一个区段应设置一个突出的季节植物景观,形成景观中心。除了种植成本之外,植物栽种以后的养护费用也应该充分考虑。

3 景观绿地设施设计

城市景观绿地中的设施是为了提供人们休息、娱乐或者装饰照明使用的小型设施,应该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设施的设计和布置。可用自然石块做成凳、桌,又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一些地灯、雕塑等,既方便使用,又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但是在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场地的安全性的考虑,如亲水平台、桥、假山,这些地方都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所以应该设置栏杆、障碍等保护人们的安全。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一个城市要树立自己独特有魅力的形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还需要有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做到城市景观绿地规划的自然生态性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健康的发展.

2.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篇二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 是指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花、地被等绿色植物和绿地范围内的喷泉、座椅、花坛、亭廊等小品组成的以视觉为主的景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 道路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景观印象的形成[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在他的名著《城市意象》 (《Linage of the city》) 中指出“道路在许多人印象中占统治地位, 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和感觉场所”。

2 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应用

人们在城市里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各种文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使得原有的区域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其负面影响正逐渐凸现出来。人们逐步认识到, 保护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城市中, 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平衡自然生态的作用, 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 这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2]。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 在大部分的城市中, 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5类, 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 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道路布置并与之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 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 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 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 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 加强道路建设, 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 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 是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2.1 道路景观的构成

2.1.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东西, 按其功能, 大致可分3类, 包括实用性如路栅、路障、路灯、路钟、坐椅, 电话亭、邮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桥等;审美性的如街道树、花坛、喷泉、雕塑等户外艺术品, 地面艺术铺装等;视觉传达性的如交通标志、路标、路牌、海报、地面标志等。

2.1.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道路两侧建筑的构成形式、物质功能、视觉印象以及社会职能, 决定着道路的空间特点。道路两侧建筑构成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的最有力的因素, 具体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牌的位置、样式等方面。

2.2 道路景观的营造

2.2.1 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在交通空间里, 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 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因此在设计道路时, 应充分考虑车行、人行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的速度, 不同的栽植方式, 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在具体的设计中, 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 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之发生变化, 尤其是落叶植物。

2.2.2 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 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 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 分隔竖向的空间, 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 在各路段的设计中, 要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 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 美化环境的作用[3]。

2.2.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

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 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 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4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 不同道路形式, 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 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 达到心境的平和, 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

2.2.4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本地区大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 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抗御自然灾害, 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 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 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 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 平面上简洁有序, 线条流畅, 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 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 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3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分析

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 其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来, 长沙新建并改扩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和广场, 如湘江风光带、五一大道、潇湘大道、长沙大道、黄兴路、五一广场、芙蓉广场、岳麓广场等。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也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道路绿地率低, 植物种类单调, 品种不丰富, 设计形式单一, 缺乏特色和创新等。因此, 加强对长沙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的研究和分析, 探索出长沙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图2) 。

3.1 缺乏对道路绿地体系的统一建构

除芙蓉路、展览馆路、韶山路、潇湘路等几条道路外, 大多数道路的绿化横断面形式都为“一板两带式”[4], 而且同一道路上还存在着景观不统一的现象。

3.2 路绿地面积预留不够, 绿地率偏低

长沙市目前的道路绿化整体达标率偏低, 就连近几年重点改扩建的几条城市主干道如五一大道、潇湘大道、枫林路等也存在着由于绿地面积预留不足而导致绿地率达不到规范要求的问题。

3.3 路绿地景观设计手法雷同, 形式单调

长沙市近几年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 但还存在着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手法雷同, 内容欠丰富, 缺乏特色和品味, 创新感不强等问题。

3.4 绿地绿化树种种类少, 配植单调

长沙市道路绿地的行道树树种主要集中在法国梧桐、香樟、广玉兰等几种, 虽然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 但过多地运用, 造成了景观单一, 缺乏个性和识别性, 季相变化少, 且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此外, 很多道路急于追求预想的树木壮年期效果, 采用了大树移植的方法, 但却由于移植季节不适或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 其绿化效果并不理想。

3.5 景观绿化等级与道路等级同升降

长沙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目前出现了高等级的道路其绿地景观水平要高些, 而低等级道路的绿地景观水平较差, 有的甚至无绿地景观。道路绿化与管线、建筑、交通之间的关系, 导致植物生长空间不够。在架空电线下盲目栽植香樟、广玉兰等大型乔木, 这种架空电线不但阻碍了香樟、广玉兰等大型乔木的自然生长, 而且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对乔木进行疏枝, 不仅影响了美化效果, 更严重的是在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 易造成线路中断,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立交桥、挡土墙、道路边坡等的垂直面积都比较大, 对其进行综合利用, 营造立体绿化景观, 力度还不够, 效果还不太明显。

3.6 元素的应用其内容有待丰富, 品质尚须提高

近几年, 长沙市的道路绿地景观建设在档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绝大部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单调、内容不丰富、品质较低, 没有充分体现长沙市城市文化和人文特性,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长沙市的城市精神风貌和景观形象。

4 道路绿化应注意的问题

认真调查道路的周围环境和条件, 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调查的指标有:周围绿化现状 (绿化的布局、树种及长势) 、土壤理化性质及地下、空中管线和大型公共场所。仔细分析, 合理规划, 道路绿化包括行道树、分车带、中心环岛和林荫带4个组成部分, 为充分体现城市的美观大方, 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条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绿化规划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 4个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密切配合, 做到景色的相对统一。

(1) 行道树以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 侧重落叶类, 夏季可遮荫, 冬季可为行人提供天然日光浴。在有架空线地段, 应选择耐修剪的中等株形树种。

(2) 分车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 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 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 以草坪和宿根花卉或灌草结合的方式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5]。

(3) 中心环岛地处道路交叉点, 目的是疏导交通, 要求绿化高度在0.7m以下, 为使司机和行人能准确地观察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可采用小乔木和灌木、花、草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种几何图案或变形设计。

(4) 林荫带以方便居民步行或游憩为前提, 参照公园、游园、街头绿地进行乔、灌、草、花的合理优化配置;同时, 可布置少量的园林设施, 如园路、花架、花坛、园桌、园凳、宣传栏等。

5 结语

美的城市环境, 宜人的道路绿化, 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 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 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 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 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 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 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 克服以往的“一条路, 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 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5]。

摘要:以长沙市为例, 从景观学的角度出发对道路两旁的街道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探究道路景观的设计, 探讨了以艺术的手法,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位, 从而改善城市精神风貌。

关键词:景观,道路景观,景观设计,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2) :27~28.

[2]韩丽雅.廊坊市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 2003 (1) :11~12.

[3]和丕壮.道路绿化工程的景观设计[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 :61~62.

[4]郑西平.北京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 2001 (1) :111~112.

3.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篇三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驾起了一座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重视在公园绿地布局分析、景观结构与空间布局关系、公园绿地设计与规划方面的研究、绿地管理与旅游发展、应对灾难性气候等方面的思考,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公园绿地设计;带状公园;绿地景观

一、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历史

(一)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人工塑造的城市环境中,城公园绿地以他独有的特性而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体,是城市中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二)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

城市公园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最近一二百年才刚刚开始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公园,是由美国景观规划师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的纽约中央公园。公园占地344公顷,设计精细巧妙,通过把荒漠、平坦的地势进行人工改造,模拟自然,体现出一种线条流畅、和谐、随意的自然景观。公园不收门票,供城市居民免费使用,全年可以自由进出,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市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场所。100多年来,中央公园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始终保持了完整,用地未曾受到任何侵占,至今仍以它优美的自然面貌、清新的空气参与了这个几百万人聚集地的空气大循环,保护着纽约市的生态环境。他在规划构思纽约中央公园中所提出的设计要点,后来被美国景观规划界归纳和总结,成为“奥姆斯特德原则”:即要保护自然景观并善于利用自然地形,用当地的乔木和灌木来造景,全园靠主要道路划分不同区域由主要道路将全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做到因地制宜,尊重现状。

二、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和接触绿色的开放空间提供了便利,而道路沿线的绿化对于更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带状公园的景观格局特征

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保障,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线性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连接城市中彼此孤立的自然板块,从而构筑城市绿色网络,缓和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和割裂,优化城市的自然景观格局。

(二)带状公园的类型

按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条件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三、城市公园设计

(一)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二)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面积比较大的公园会相应的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等。

(三)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动的区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园路、广场等铺砌地面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设计,而直线穿越草坪。同时由于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工作、学习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组织。

(四)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一般在公园中园林植物种类比较集中,所以在场地分析时,要调查当地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游人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相应考虑不同的活动空间内植物的特色问题,用植物区分不同的区域。其次,在植物的配置上一定要乔木、灌木、藤本、地被相结合,模拟自然植物群,组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这样不但丰富了园林中的绿化景色,增添了自然美感,而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增加单位面积的绿量,有效地提高了生态效益,更为有益地改善了环境。

(五)公园入口设计

公园的入口是公园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公园内在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公园的入口也是划分公园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除了集散功能外,还要注意结合整个公园的性质,所处地位,当地居民、地域文化等等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通过道路等级的降低、路面材质的改变、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等不同的形态,成为内外空间限定的要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属于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必然受到时代变迁的各种影响,不同时期的公园绿地规划,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西蒙德.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继忠.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J].华夏星火,2000(10)

4.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篇四

人类正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三大难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保作为保障经济的大事来抓。城市里的绿色主体是园林绿地系统,这些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

一、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从城市的小范围来说,由于密集的城市建筑和众多的城市人口,形成了城市中许多气流交换减少和辐射热的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目前许多市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超过自然界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常含量300mg/kg的指标,尤以在风速减小、天气炎热的条件下,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大量耗氧燃烧的工业区出现的频率更多。

要调节和改善大气中的碳氧平衡,首先要在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利用。其次是要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营养物质。园林植被的这种功能,也是在城市环境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二、吸收有害气体

当城市的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碳产生的二氧化硫,以及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等产生的空气污染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高达100mg/kg时,就会使人感到不适,当浓度达到400mg/kg时就会使人致死。

园林植物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对许多有毒气体有一定的吸收功能,在净化环境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园林植物具有很好的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通过其叶片的大量蒸腾水分而消耗城市中的辐射热和来自路面、墙面和相邻物体的反射而产生的降温增温效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和干岛效应。这也是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从城市里步行到森林、公园或行道树下,感觉到丝丝凉意的效果。

四、吸滞烟尘和粉尘

空气中的烟尘和工厂中排放出来的粉尘,是污染环境的主要有害物质。而从全国来说,大气污染是相当严重的。森林或园林植被,由于具有大量的枝叶,其表面常凹凸不平,形成庞大的吸附面,能够阻截和吸附大量的尘埃,起到了降低风速、对飘尘的阻挡、过滤和吸收作用,而这些枝叶经过雨水的冲洗后,又恢复其吸附作用。因此,通过乔木、灌木和草组成的复层绿化结构,会起到更好的滞尘作用。

五、减菌、杀菌

园林植被具有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的作用。有很多树木或植物能分泌出具有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为城市空气消毒,因而减少了空气中作用细菌载体的尘埃数量,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净化了城市空气。

六、减弱噪声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对人体产生了伤害,但茂密的树木能有效地减弱噪音,起到良好的隔音或消音作用,从而减轻噪声对人们的干扰和避免听力的损害。

七、美化环境

5.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篇五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我区城市绿化发展迅速,新建成了陶瓷园、中心路花园等一大批城区公共绿地,西过境路、大观园路、张博路等城区外围景观大道建设逐步完成,城区主次干道绿化带、街头绿地建设逐步完善,以大环境绿化为依托、以垂直绿化为特色的城市绿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截止到2005年底,城区园林绿地面积达730.6万平方米,从2001年到2005年,城区新增绿地107.2万平方米。

园林绿地的迅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艰巨的绿地养护管理任务。俗话说:城市绿化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绿化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加强园林绿地养护管理不仅巩固和维护绿化建设成果,而且提升绿化整体水平。

一、城市绿地养护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绿地养护是绿化建设的继续。绿化建设工程竣工,实际上是养护工程的开始。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是在后期的精细化管理中逐步显现的,随着树木的茂盛生长和精心修剪、养护,设计意图才会逐步体现,才会充分发挥园林景观效果。比如2000年建成的世纪广场,经过5年来各种苗木的茁壮成长和精细化养护,才有了今天大气、壮观的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效果与养护水平同步上升或下降,假设后期养护管理跟不上,可能设计意图、景观效果发挥不出

来,甚至前功尽弃,其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其次,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是最大的节约。如果把历年来城市绿化所种植的树木累计起来,城市绿化应该达到很高的效果,而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规划变更废除了,二是养护管理跟不上,树木夭折了。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种花花不活,形成了一系列的损失,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更可痛惜的是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同样栽植的苗木,人家养护好的已经是枝繁叶茂,花红柳绿了,而这里还是光秃秃的老样子,年复一年,多年培育的劳动化为乌有。再者,绿地养护的支出是对环境资本的投入。城市绿地是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主体构成的,在正常养护下,小树长成了大树,随着物质量增加而增值,同时优化了环境质量,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在激烈竞争的城市化进程中,绿化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区绿地养护管理的现状

目前,全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730.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5.25公顷,其中园林绿化专业管理城市绿地面积达110万公顷,行道树13710株,按照鲁建公发(1994)50号《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定额》等有关规定,需城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人员479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11394957.94元,而目前园林局现有在职职工56人,其中负责绿化养护管理的专业人员只有26人,2005年拨付养护管理经费130万元。养护经费的不足,致使养护管理被动,管理水平落后。除中心路花园、明园等街心公共绿地管理较精细化(占总数的约

30%),其余绿地基本是粗放管理,防病、防冻、防虫等预防措施无法预先处理,病虫害发生了才去防治,杂草丛生了才去除草,绿化景观效果很难体现。同时园林机械装备缺乏,绿地养护手段落后,操作技艺采用传统的方式,劳动生产率低,绿化养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部分绿地因后期养护管理跟不上,苗木成活率低,多次进行补栽和改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解决城区现有绿地养护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路

1、加大绿地养护管理资金投入。养护管理经费的落实是实现绿地养护质量标准的基础和保障。城市绿化管理和养护资金投入是相辅相成的,为确保绿地景观效果,应按照养护管理标准和经费定额,及时划拨养护费用。

2、建立绿地养护管理新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加强现有绿地养护管理的关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绿地管理的新路子,实行城市绿地建养分开,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绿,推动绿地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走向社会化。

3、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提高绿地养护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是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更新养护技术装备,加大水、肥、植物保护等技术投资,重视养护技术人员培养,提高第一线养护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

4、为绿地养护立法。绿地养护和绿地建设同样重要。克服“重建轻养”的倾向。强化绿化执法监察工作,坚持依法护绿,加大园林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树木等行为,确保绿化管理

6.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篇六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论文发表,发表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景观生态规划论文投稿

论城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人工湿地不仅仅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人工湿地在净化城市水资源的同时,还可以规划生态景观。基于此,主要分析和研究城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湿地是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生态系统,具备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及美化环境等作用。人工湿地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净化,拥有相应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城市景观环境,临水建筑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形式,人工湿地规划和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发展现状

湿地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环境资源。水生文明和水力文明的发展和建立都是以湿地为基础。湿地对于控制污染、调节和抵御洪水以及降解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之为地球之肾。湿地是很多动植物栖息的地方,尤其是鸟类。由于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不足以及人口的快速增加,使湿地的使用和开发不是十分合理,甚至遭到破坏。因此,促使湿地丧失自然特性,面积急剧降低,生态价值不断下降,很大程度影响了自然湿地的存在。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方式或者自然保护区域来对湿地进行保护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及生态恶化的速度。只有充分发挥湿地的作用和功能,正面面对湿地系统的自然交替和存在,才能抑制湿地的破坏程度。人工湿地基本概念和特点

人工湿地属于使用人为方式形成拥有湿地性质以及功能的生物、土壤、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相比较自然湿地来说,人工湿地的植物种类、基质等具有很高的人为选择,具有比较简单的空间结构以及简单的食物网、单一的营养结构,对于有机污染物具有很高的降解能力,可以合理地把水里的污染物变为氮、碳等被湿地植物吸收,从而达到净化湿地的目的。在人工景观上不断发展生态理论,人工湿地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成为重要的生态景观,形成的处理污水系统不但可以处理污水,还拥有水景观特点以及生态湿地系统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功能、结构等优势。人工湿地具有特定的消费者、生产者及分解者,利用流动水体、透水性基质、生物种群以及植被形成的能够适应污染环境的人工复合湿地系统,可以净化环境和水体,属于半自然水景观。人工湿地拥有生态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群落,视觉上具有自然特色和生活情趣,能够集景观与功能于一身的生态景观环境资源,对于净化城市空间具有很大作用,提高了城市湿地空间的活力。城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

在设计具有景观功能的人工湿地时应遵循生态理念,在保障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方式及工程技术,建立能够满足湿地需求、生态美学要求以及展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人工湿地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一,从设计布局角度来说,基于整体环境来全面统一规划,分析湿地系统所需要环境的实际特点,合理科学地设计和规划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和城镇发展的功能,以便于达到协调和平衡环境的目的,保证陆域环境和湿地环境的完整性。避免由于过分分割湿地环境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合理连接周围自然环境以及城市湿地,保证拥有良好的湿地生态通顺廊道,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第二,从工艺选择角度来说,依据水环境和水质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定量分析水体水质水量以及水污染情况,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明确处理水污染的规模和除去的污染物,从而保证可以合理设计湿地工艺,不断满足水质净化的实际需求。从人工湿地类型上分析主要有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及垂直流湿地。现阶段,构建的人工湿地是由一种类型或者一种组合的交替运用,也就是人工复合流湿地系统。

7.浅谈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 篇七

1 城市街头绿地的概念

如今,街头绿地的定义涵概很多种,有的资料把街头绿地定义为道路红线以外、沿街布置面积不大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转盘、花园、广场均为街头绿地,其主要功能是装饰街景,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并为游人及附近居民提供游憩、娱乐场所[1]。也有资料定义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街道绿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街头绿地均沿街道而设,面积较小,从数百平方米至1 hm2左右不等。由于这些沿街,有少量游憩设施的小绿地,常常布置成“花园”的形式,所以又称为“小游园”“街头游园”,或“街头休息绿地”。根据用地面积大小、所处位置及其功能,街头绿地一般可分成“装饰性绿地”和供游人活动的“街头休息绿地”两大类。但是,对比现有关于“公园”和“公共绿地”的法规和标准,主要不同点在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绿地”细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则使用“街旁游园”和“带状公园”,并注明其曾用名“街头绿地”“小游园”,而且将其归属于公园类型之一(注:在规范的条文说明中称之为“带状绿地”)[2]。

“街头绿地”并不是“公园”,而是与“公园”并列的一种“公共绿地”,这是目前业内外都已习惯的说法。但是,从功能上看,“街头绿地”与“公园”一样能够承担供公众户外游憩、观赏、娱乐的职能;从用地性质上看,“街头绿地”与“公园”一样同属于为公众服务的绿化用地;从环境效果上看,“街头绿地”与“公园”一样可以营造出优美的游憩境域。两者之间的差异为:1)在用地规模上,“街头绿地”的规模往往小于“公园”,可开展的户外活动内容受一定的限制;2)在经营管理上,“街头绿地”以敞开式为主,而“公园”一般采取以院墙围合的封闭式为主。如前面提及的《公园设计规范》,即在“街头绿地”设计中执行的正是公园的设计规范。

2 心理学中的设计结构与形态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我们知道人们认识城市主要是通过“路”“沿”“区”“节”“标”这5个环节来实现。其中“路”和“节”即是城市街道和城市广场。因此,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是人们感受城市面貌的重要场所。广场和道路景观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城市的认识。绿化与空间布局良好的街头绿地和道路可以改善广场及道路环境,提高景观效果,从而达到美化市容市貌的目的,同时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视觉上的美感。

人们同样还具有不喜欢雷同及追求就近布置的心理。但是,随着城市中主要构筑物建筑地方风格的削弱,各城市面貌越来越趋于同一,显得千篇一律,缺乏自身的特色,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越发挑剔与追求这些街头绿地的特色。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结合街头绿地使用功能,以不同地域乡土植物为骨干树种,根据不同的环境因子组成多种结构的植物群落,结合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街头绿地,从而可以形成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至于就近布置的心理,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使用的便利。街头绿地可以做到点多面广,均匀布局,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开敞式、全天候接待,真正满足人们对公共绿地的就近、随意及经常性的要求。

这些都属于大众的普遍心理特征,可是城市里还生活着另外一些特殊人群,主要是由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所组成。这些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但是,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锻炼身体、社会交往等日常活动提出了要求。而城市中1个~2个市级公园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因此,在城市绿地规划中考虑到将其他的公园绿地(如街头小游园、绿化广场、带状绿地等)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进行均衡地布局,形成一个可供全体市民方便使用的绿色休闲空间,满足全体市民休憩、游览、娱乐、健身等休闲活动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特别适用于老、弱、病、残、幼以及游览时间较短的游人,从心理上彻底摆脱了公园的那种高度理性化,表现出开放、自然与尊重。因而街头绿地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方便求得生存。

3 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3.1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城市这类公共空间景观布局设计中,除了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求,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城市街头绿地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3.2 体现文化景观

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有内涵的作品能使其所在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吸引人的好去处,寓教于乐是人们历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任何带有人文主题的公共开放空间总是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是沉思冥想的好场所。能够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在景观意象中,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4]。在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规划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体现美学原则的运用

街头绿地景观空间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景观体,其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地形、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一系列构筑物,这些组成要素也是街头绿地的规划设计要素[5]。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交揉的联系关系,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组合关系,这些要素都是围绕着设计长久依存的核心原则,即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以及相关的比例、尺度、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其他美学原则,强调“点、线、面”的运用手法。这些街头绿地景观空间组成要素主要是通过材质与材质、色彩与色彩、造型与造型、质感与质感及材质、色彩、造型、质感之间的交错运用所体现的。

3.4体现生态绿色空间

改善城市环境,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空间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城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用绿化创造高档次的城市街头公共生态空间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空气湿度、防风减尘、吸纳有害气体、减弱噪声等;城市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减少裸露地面又是排除热岛效应或温室效应的有力措施;绿色植物也是丰富城市街头绿地景观的重要方法。

4结语

向往自然是人的天性,城市中的居民渴望绿色,渴望沐浴在阳光、森林、鲜花之中。但现实能给予我们的却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在都市内很难找到自然的气息,更不容易找到想要停留的环境。现实的矛盾决定了城市街头绿地的出现。它不仅能够缓解城市远离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还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和改善已有的城市生态环境格局。如今,城市街头绿地已逐渐成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城市绿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之重要已不言而喻。

摘要:在引入城市街头绿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设计结构与形态理论,阐述了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得出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形态,还应包括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的结论。

关键词: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岗.南通市街头绿地设计简析[J].江苏绿化,2000(2):19.

[2]朱竹,吴素琴.北京市街头绿地调查[J].中国园林,1995,11(1):37-44.

[3]李金路,赵锋,徐波.关于“公共绿地”与“公园”的讨论[J].中国园林,2001(2):6-10.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篇八

关键词:公共绿地;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1 城市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对所有公民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布局,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同时兼顾娱乐、休闲、科教、服务等功能的永久性户外休闲场所。

1.1 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

第一,公园绿地。由政府出资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设施与功能,主要提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憩、娱乐、科教等活动,同时发挥美化城市的功能。在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建筑配套绿地等。

第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及各种林地。

第三,防护绿地。具有安全功能,为城市提供卫生、隔离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为防风沙、固水土而造的防护林。

第四,风景游览绿地。具有观赏、文化、者科学价值的大面积自然风景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经过园林部分开发,规划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人们进行休憩的大型绿地。

第五,专用绿地。指服务于城市中经济、行政、教育、卫生、设计等机构或设施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广泛。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第六,路道交通绿地。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包括分车带、行道树、立交桥绿化、安全岛等,主要起到组织交通、防尘、遮阴、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绿地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许多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市区的日照时数和照度减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同时,城市内的带状绿地能够引导风向,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音具有明显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绿化,布置绿化带、降噪带对降低城市噪音有显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灾避难。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叶面的阻挡,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风带可以减轻台风、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城市绿地能够成为有效的避难场所。

1.2.2 社会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内一般设有休息、运动、娱乐等设施,是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养。公共绿地在设计中往往结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科普知识等。同时,也可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盆景、工艺品等展出,从而提升游览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1.2.3 造景功能

(1)丰富城市天际线,软化建筑轮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质建筑为主,线条生硬、轮廓清晰。公共绿地则是柔和的软质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2)打造城市景观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观区域。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够形成特点鲜明,独树一帜的城市景观。同时,鲜明独特的景观效果能成为视觉焦点,起到引导交通和视线的作用。

(3)衬托构筑物、建筑物,营造空间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运用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能够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机。例如,纪念碑旁栽植挺拔对称的树木,可体现其庄严性;居住区内布置多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能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气氛。

2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公共绿地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进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1.1 注重不同年龄阶层,重视老年群体

不同年龄阶层在日常生活与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闲问题对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老龄人口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使用群体,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残障人士。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残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群体加以考虑,如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使用感受,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宝。设计师广泛采纳公众提取的意见与建议,以弥补个人考虑的欠缺,使设计更加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态原则

景观生态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以生态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景观生态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应当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同时权衡景观、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

2.2.1 乔、灌、草多结构造景

单一植物造景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环境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乔、灌、草结构造景创造出了一个物种多样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景观上达到一个最优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绿地的质量。

2.2.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城市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正是这些地域差异,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城市绿地公共景观同样应该强调景观的地域性,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打造符合该城市绿地景观。

2.2.3 高效、经济原则

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功能。

3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内容研究

3.1 空间

3.1.1 选址

城市公共绿地在选址上应当满足能够吸引使用者到来的要求。首先,调查场地能够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离空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场地辐射范围。总的来说,位置是否接近是一处公共空间能否最大化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绿地的可见性也是决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倾向于前往可见性高的场所,相对较小且隐蔽的公共绿地服务范围会较低。

3.1.2 边界与过渡

公共绿地在形态上应当是开放的突出空间,在通达性上要便于观赏者进入。在设计中,尽量做到一面、两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通过绿化带向道路边缘延伸,暗示行人进入了绿地范围。

3.1.3 亚空间

除为大型集会、集散而设计的空间外,大型公共绿地应当设计出亚空间,以此,来鼓励观赏者使用。大型开放空间往往会使观赏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围合的亚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赏者感到安全,观赏者往往会快速穿过大型开放空间来到亚空间内。亚空间可通过植物、坐凳、构筑物等来进行划分,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不仅能打造出一个怡人的景观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来此驻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

3.2 景观要素

3.2.1 植物

经过慎重思考的种植设计能够大大地提高公共绿地的使用率。通过植物的色、香、质感、密度等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赏者的到来。

(1)多样性。通常来说,在一定空间内种植多种植物,能够对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产生更好的观赏感受,通过绿洲效应,达到赏心悦目游览体验。

(2)种植的高度。植物种植高度应当遵循不遮挡观赏者观赏视线为原则。植物种植高度过高会遮挡观赏视线,使得观赏者不得不调整姿势进行观赏,造成不愉快的观赏体验。

(3)边界种植。边界种植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可进空间与禁止进入空间。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长得浓密的树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篱。除了划分空间外,在建筑和路沿石边缘进行种植,可起到软化轮廓的造景作用,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

(4)色彩、气味。在公共绿地的种植槽内,可选择一些色彩明亮、气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树种内,也可点缀几株彩叶或彩花类植物,使整个景观效果更加明亮、欢快。

3.2.2 地形

地形变化具有重要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效果,适度的地形变化往往具有更强的美学吸引力。同时,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集中视觉焦点以及划分空间的作用,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形,达到不同的观赏体验。

3.2.3 水

水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观赏感受。为观赏者争取过多接近水的机会是水体设计的关键,我们除了要创造水,还要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创造便利。水体设计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体、驳岸处理、水池、喷泉。

3.2.4 设施

公共绿地内应当包含多种设施,他们不只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为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如长椅可满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观赏者青睐的形式。台阶和边沿也可发挥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应注意不宜过高,边沿在样式和材质上也应当力求丰富多样。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响着观赏者的视线和观赏者的阳光需求量,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观赏者选择想要的位置。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能够造成自然间隔,围绕水池或花坛的圆形长椅能够使观赏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设施。为了更好地满足观赏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绿地内还应当有一些配套的基础类设施,以更好地服务游人,如标示系统、公共厕所、垃圾箱、照明水电、停车场、公共雕塑等。

4 结语

绿色城市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态、更美好的城市户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打造一个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生态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高亦兰.建筑与闲暇[J].世界建筑,2003.

[3]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宝江.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园林,1999(2).

[5]黄肇义,扬东援.国外城市生态理论宗述[J] .城市规划,2001(1).

9.城镇街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九

关键词:城镇街头绿地;景观设计;生态环境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愈演愈烈,而城镇街头绿地作为一种公共开放空间也备受人们关注。街头绿地作为整个城镇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一个城市容貌的窗口,城镇街头绿地的合理规划可以缓解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压力。同时,良好的街头绿地环境可以丰富城镇道路景观和居民室外活动,对改善和保护已有的城镇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1城镇街头绿地的概念及作用

街头绿地是指道路红线以外,沿街道而设,面积较小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转盘、花园、广场以及街头小游园都属于街头绿地的范畴[1]。街头绿地是城市开放性公共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城镇、提高环境质量、装饰街景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游憩、娱乐场所[2]。根据用地面积大小、所处位置及其功能,一般将街头绿地分为装饰性绿地和供游人活动的街头休息绿地2大类。根据国家标准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绿地细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则使用街旁游园和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属于公园类型之一(在规范的条文说明中称之为带状绿地)[3]。城镇绿地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服务市民、净化空气、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开展各种重大社会活动等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2五岔路口位置概况

五岔路口位于民权县南华大道、冰熊大道和江山大道交叉口,紧邻东北角的梦蝶公园、东南角奥斯曼大酒店、西南角香雪海、西侧加油站和西北角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制冷技术学院,是民权县新区的主干道路口,也是展示一个城市容貌的重要窗口(见图1)。

3五岔路口绿地设计原则

3.1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每个城镇的气候、地形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城镇居民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因此,城镇街头绿地设计要充分体现民权县当地的特色[4]。本次设计主要遵循“300…m见绿、500…m见园”、“三多三少”(即树木要多,草坪要少;高大植物要多,低矮植物要少;自然景观要多,人工雕琢要少)的绿化设计原则,对民权县五岔路口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5]。

3.2体现安全性原则

位于交叉路口的景观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性功能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五岔路口地处冰熊大道、江山大道和南华大道交叉口,车流量较大,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6]。

3.3体现生态价值原则

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设计者运用植物造景时已不单纯是景观和人工结合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而是更加注重景观绿化与城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体现植物造景[7]。改善城镇环境,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镇空间,已成为当前城镇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美化环境、增加绿量,用绿色植物打造街头绿地是改善居民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民权县五岔路口绿地设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坚持生物多样性,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实现优化配置[8]。

3.4体现乡土树种原则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社会历史选择,是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达到良好循环的骨干,它们能与地方植物迅速建立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并能有效缓解病虫害[9]。乡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并对当地的恶劣环境气候也有很好的抵抗性。乡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美感和氛围,也起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五岔口绿地设计中选用的当地常见树种有:雪松、国槐、广玉兰、大叶女贞、桂花、高杆石楠、小叶紫薇、造型景松、紫叶李、洒金山湖、金森女贞、常春藤、矮生天堂草等。

3.5体现美学原则

植物是不断生长的个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季相特征更具有一种时间流动的变化之美[10]。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植物呈现出的姿态、色彩、形态和质感也独具特色。运用植物空间美营造出道路的自然景观层次,突出植物季相、叶相变化,形成乔灌错落有致、花木团花似锦、地被自然清新的景观效果。

4五岔路口绿地设计思路

(1)5个景观节点结合景观长廊、艺术景墙和特色雕塑等小品丰富交叉口位置的景观,同时满足引导和展示作用。(2)结合场地环境和现有雕塑等,通过布置游路和植物组团半围合的活动广场,打造游园式节点,增强绿地对游人的吸引力。(3)东侧种植疏朗通透烘托展示馆和大酒店的建筑效果,西侧种植较为封闭,遮挡加油站、学校围墙等消极景观因素(见图2)。

5五岔路口绿地种植特色

(1)大面积的草坪和植物组团结合,形成疏朗通透的节点环境。(2)选用银杏、红枫、黄栌、紫叶李、金叶复叶槭等色叶类植物,利用其不同季节的绚丽色彩,加强植物景观变化,丰富整个植物景观的内容。(3)利用乔木、灌木、地被等合理搭配,划分出围合、半围合和封闭式等不同形式的景观空间。

6结语

城镇街头绿地是城镇绿色体系中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室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权县五岔路口绿地设计通过充分发挥城市门户功能、交通干线功能、景观大道功能和绿化功能,实现了自然美观、简洁大气、绿色屏障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0.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篇十

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若能够将生活、历史、文化等象征性元素更多地融入景观形象及设计布局之中,就能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使一个人能深刻地记住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途径

设计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景观,需多方撷取各类地域性文化元素,提取后再以现代设计原则及手法分解、抽取意象并重构,生成一个新的景观作品,具体获取途径如下。

1.撷取当地最辉煌的历史中的象征性元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地域性色彩。城市景观设计要从这些丰富、海量的地域文化元素中,搜寻设计的灵感和素材。如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就是成功传承了地域审美性的示范,此广场所有景观小品及建筑都是仿唐设计的,如仿唐朝祥龙造型的路灯,有中国戏曲文化经典脸谱造型的灯柱等,让人对西安唐朝盛世文化印象深刻。

2.撷取当地传统建筑或工艺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每个地区传统的建筑及工艺品,也是其宝贵的城市景观设计元素宝库。我们的建筑流派按地域性就可分为徽派、闽派、粤派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古民居更是文化内涵丰富。城市景观设计时从这些传统建筑或传统工艺品中,借鉴其造型元素用于现代景观设施的设计,如公交车站牌、路灯、街道围栏等景观,这些标志性文化元素最能唤起人的情感共鸣。

3.撷取当地传统纹样、图案、色彩中的象征元素

11.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综述

城市互通立交是城市区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立交桥体、立交绿地、道路和周边建筑等共同组成。设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形式、空间与形象,而是体验(Experience)”[1],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立交绿地景观的生态性和科学性。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应避免过分强调立交自身,将立交桥与其周边的环境进行机械的分割,更不能脱离立交桥体应具备的交通功能以及周边环境对立交的影响,而应将其作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一个部分进行景观设计的研究。目前可用于指导城市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尚未确立。

一、国外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

在美国和英国,高速公路的线路选定常常先由园林设计师或建筑师来完成[3]。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均有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方面的规定。相关法规有:1965年美国制订的《公路美化规定》、1976年日本制订的《公路绿化技术基准》及1975年原苏联制订的《公路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

(二)生态角度的研究

1.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德国巴伐利亚省于1993年6月通过“生态补偿原则”法案,以期通过科学、生态的景观设计使道路包括立交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能得以补偿。

2.生态规划

英国园林设计师伊安·麦克哈格最早将生态规划的理论运用于高速公路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上,其中包括互通立交。在美国里士满公园路线规划中,研究和分析了高速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且运用地图叠加技术获得了良好的规划结果。

美国景观设计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一书中提出绿色通道的概念,是“为车辆、步行者运动和野生动物迁徙提供的通道[3]”,其中包括作为城市道路节点的互通立交。

(三)城市景观角度的研究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道,道路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之一,且“高速公路的交叉口由于缺少典型特征而令人迷惑”[4]。他又在《总体设计》一书中指出,在考虑景观设计问题之前,应使立交桥体和立柱绿起来,并利用色相与季相变化突出立交的动态景观变化[5]。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的制定

1994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对匝道的平面设计提出要求:“互通式立交的景观应与匝道线形布设相配合,并与环境相协调”[6];

1997年,国家建设部发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其中第5.1条对交通岛绿地设计提出了规划与设计的规范[7];

1998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其中第6条对互通立交的景观设计作出规定[8]。

(二)立交美学方面的研究

根据立交环境美学,互通式立交既属于道路系统,也是城市区域景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它需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也需要与原有的环境共同作用,构成新的城市区域景观。

立交美化主要阐述立交绿化、桥体照明、小品、构筑物等布置的内容和要求。立交装饰主要阐述桥体线条、色彩、图案等装饰方面的要求和原则。

(三)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

相关文献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定位有不同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互通立交的景观问题属于桥梁建筑学或美学的研究范畴[11、19];将互通立交作为一个独立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范畴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景观设计又是立交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把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中的设施,使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对其进行讨论和研究[20];在符合道路绿地景观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对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作为个案,单独进行规划设计[21];将立交桥体围合形成的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在此前提下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及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讨论和研究[22]。

(四)互通立交绿地特点与功能

1.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

立交地段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归纳为立交桥体景观、建筑与立交周边环境景观[9]。

高速公路立交绿地景观具有多功能性、景观的大尺度性、视线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等特点。相较于高速公路立交,城市立交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的影响 [10],其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总体造型的多样性、观赏的多方位性、较强的观赏性和游乐性[11]等。

2.互通立交绿地的绿化形式与功能

根据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所处环境不同,可将立交绿地设计形式分为田园型、田园型和中间型[13]。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的植物配置形式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2]。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布局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图案式、街心花园式和垂直绿化六种[14、21]。其中开放式的景观林地和街心花园可以为市民提供户外游憩的场所[15]。

为弥补藤本植物难以完全绿化覆盖桥体两侧这一缺点,立交垂直绿化主要采用挑台花槽、桥体种植槽等方式[16~17],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可以用灯光补充自然光照[18]。

(五)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整体性、景观个性[2]。

重点保护立交用地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将立交桥体和照明设备作为区域地标,保证视觉效果的连续性和舒适性[20、23]。

注重路网中联系的多个互通立交的景观协调性和整体性 [24~26]。

注重立交景观在桥体尺度和比例、起伏规律、光影、色彩等方面和周边建筑、街景的协调,并精心设计桥墩、桥头、栏杆等部位的景观[27]。

植物造景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保证足够的安全视距;以大体量植物景观营造大气势;与周边建筑、照明设备、硬景等紧密联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适应粗放式后期管理[28]。

(六)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单元分类

在相关硕士论文中,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对象单元有不同角度和分类,主要包括:

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城市互通立交的总体设计风格与一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建筑甚至政治环境是否协调;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城市互通立交与周边环境协调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10]。

根据互通立交所处位置不同,对地处历史文化遗址处、风景旅游区、农村郊野、城郊的高速公路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18];对地处城市入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城市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9]。

根据互通立交景观的影响因素,从绿化设计、光的运用、节点处理、雕塑及小品处理、视觉空间序列等六个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研究[30]。

从互通立交工程结构的角度,以桥跨、匝道、边坡等桥体的组成部分作为景观设计手法的探讨单元[29]。

三、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立交绿地景观角度出发的理论有道路景观理论和立交美学理论。而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零散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探讨不具针对性,未充分把握城市互通立交区别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自身特征。

其次,现有相关理论都停留在将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附属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未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再次,注重动态景观研究,忽略了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应承担的生态功能与活动功能。

(二)建议与展望

1.景观设计的提早介入

在互通立交规划设计中,逐步将景观设计和立交选线、桥体线性设计和构造设计等置于同一阶段,在互通立交立案时即开始介入。与此同时,将互通立交绿地作为与城市广场、街头游园等同样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对其进行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

2.功能性的完善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其功能:生态功能;交通组织功能,即绿地辅助立交更好地组织交通;游憩、休闲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保护功能,即保护城市肌理、防震减灾等。

3.弹性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保留一些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保证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如事先把握互通立交周边用地性质和发展,预见桥下空间的用途,避免重复建设。

4.人性化设计

由于市民对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提高,互通立交绿地的开放程度也应相应提高,桥下活动空间的合理利用,成为其景观设计的另一重点。设计中应充分把握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考虑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与舒适度。

5.加大后期管理力度

在建设的同时加强后期管理维护,才能更好地保证城市互通绿地的实用价值与景观价值。如规定维护责权,建立相关设施的管理档案,普及民众维护技术与意识等。

参考文献:

[1]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静.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黄富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JTJ01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7]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8]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9]梁竞.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设计与改造原则[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徐玉莲.城市道路网立交布局与形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5.

[11]李海涛,汪莲.立体交叉景观设计与美学的考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2):18一20.

[12]孙大江,王自勇,刘光立.城市快速路立交区绿化模式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4,(01):25~27.

[13]林瑛.高速公路環境设计中景观与生态、文化的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4]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7~95.

[15]屠苏莉.都市生态景观的营造——苏州官渎里立交景观工程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3,19(3)∶68~72.

[16]段大娟,周瑞林,张涛.立交绿化布局形式与植物选择的探讨[J].河北林果研究,2001,16(3):287.

[17]申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18]刘光立.垂直绿化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2

[19]Florida highway landscape guide.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5.4

[20]薛峰.城市道路相关设施景观设计要则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1]文友华,范俊芳.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6,(01):59~60.

[22]于爱芹.城市高架桥空间景观营造初探[D].东南大学. 2005.

[23]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4]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25]张铭,向剑.论城市互通式立交景观特性与景观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6.22(2)∶42~45.

[26]潘丽霞,吕明伟.北京市六环路京石立交景观绿化设计[J].技术与市场(下半月),2006,3∶16~18.

[27]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3~140.

[28]朱仁,金涛.城市道路·广场植物造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5~95.

[29]慎小嶷.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建筑的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

[30]韩效.城市立交桥节点景观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作者简介:

罗媛媛,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植物景观设计。

周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张梁,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设计。

上一篇:学校十佳歌手决赛主持词下一篇:个人理财-职业道德和投资者教育课后测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