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共8篇)
1.广西文化 篇一
广西百色:打造文化品牌 促进经济发展
2009年,广西百色市着力整合文化资源,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打造文化精品,文化亮点闪现。正以一座“文化名市”的姿态从幕后走向台前。
文化品牌遍地开花
在2009年自治区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百色市推出的广西首部大型原生态壮民族歌舞剧《壮锦》作为重头大戏浓情登场,以一位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寻找带有壮族“幸福密码”的壮锦为线索,将民歌、民舞、民饰、民俗融为一体,把“壮锦”、“马骨胡”、“驮娘江”、“红棉树”等广西最富特色的传说故事,“黑衣壮尼的呀”、“嘹歌”、“八音”、“壮剧”等壮民族经典艺术元素和壮族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以及内涵丰富的民风习俗展现在观众面前。
去年9月该剧参加第七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大型剧目展荣获桂花金奖,同时获得7个单项奖。12月,该剧参加在厦门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展演,荣获“中国戏剧剧目奖”,主演韦艺荣获优秀表演奖。
由乐业县和区直文化团体联合创作的古骆越歌舞剧《谷魂》也在第七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大型剧目展上将桂花银奖收入囊中。《壮锦》、《谷魂》这两部剧一亮相,各界好评如潮,成为了外界了解壮民族文化、了解百色的一张文化名片。
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右江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舞蹈《爷孙》荣获节目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编导一等奖、作曲二等奖;隆林各族自治县歌舞团创作的舞蹈《迁徙记忆—腊染》荣获舞蹈编导一等奖、节目二等奖、乐舞表演二等奖、作曲二等奖、服装设计奖,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舞蹈比赛;西林县歌舞团创作的舞蹈《彝乡酒趣》荣获节目二等奖、表演二等奖、编导二等奖、作曲三等奖;百色市粤剧团创作的小粤剧《红棉》荣获第七届广西剧展小戏小品展桂花铜奖。
舞台文艺大放异彩,县(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年来,田阳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田林瑶族盘王节,平果“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隆林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吃新节,田东芒果节,西林句町文化艺术节,那坡彝族跳弓节,靖西端午药市,乐业映山红摄影艺术节,凌云茶文化艺术节,右江区山歌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不但繁荣了民族文化,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节庆活动中,促进了民族和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深入探讨,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层次。在布洛陀文化、古句町文化、百色起义红色经典文化、壮族歌圩文化的探讨上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艺术创作也找到了新的基点,有了新的尝试。
文化走在广西前列
在百色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从来都不缺乏文化食粮,而相关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广西的前列。去年,百色市稳步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市累计投入普查经费210.36万元。全市12 个县(区)全部启动实地文物调查,按乡(镇)计,全境普查启动率97%,全境普查完成率89.6%,平均完成普查任务87.9%,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99处,其中新发现430处,复查459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73处;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专题调查工作也正式开展。
在抓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12个县(区)共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17035项(条),其中完成重点项目普查488项。
百色市文化局一名负责人介绍,目前,百色市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237项,居广西第一位。其中,田阳布洛陀、那坡壮族民歌等6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等12个项目列入自治区民族文化保护名录,另有16个项目和203个项目分别被列入百色市、县(区)级民族文化保护名录,形成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
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百色市花大力气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去年,百色市争取到国家、自治区项目经费890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凌云、乐业、平果3县文化中心,31个乡(镇)文化站,12个县(区)图书馆的馆舍维修,7个县级、65个乡(镇)级、46个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任务已经顺利完成;65个乡(镇)文化站的基本设备、200个村级业余文艺队的演出器材得到配备;百色旧石器檀河遗址保护工程、红七军军部旧址安全技防工程、右江民主政府旧址安全技防工程、右江民族博物馆安保监控系统、凌云县水源洞石刻保护工程、隆林民族博物馆建设等项目全面实施。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近来年,百色市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权益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百色素来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厚富足,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拥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七彩民族文化、古人类文化、特色生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如此,百色奇特瑰丽的山水地理资源,琳琅满目的物产,无一不展示百色这座城市的恢宏与神秘。
有民间文化研究人士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活力与凝聚力,而且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城市经济发展的背后必须要靠城市文化作支撑。
城市的发展历程也证明,经济社会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越需要文化为其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后劲,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在2010年百色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百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提到要把发掘、发展百色文化、繁荣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百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化将成为百色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载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2.广西文化 篇二
中国政府自觉发展文化产业已有10年历史, 广西自觉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也起于20世纪末, 大体同步。广西文化产业有成绩, 2007年出版业三项重要数据占到了全国第九位;但其他产业如报业、演出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动漫业等, 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有亮点, 但还有很大缺陷。经过近几年的研究, 我认为, 广西应当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一) 加大投入, 使其成长为支柱产业
现在是对文化产业加大投入的时机了。首先是有市场需要。据对世界进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过程分析,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 人们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转变, 物质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减少, 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家庭收入的支出在教育、旅游、休闲等方面开始增多。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 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加快, 支出比重向精神文化消费方面倾斜更大。2008年, 广西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2009年, 有望接近2500美元。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 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市场容量在加大。其次是文化产业产出效益好, 有利于广西GDP总量的提升。据统计, 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一般在15%以上, 高于经济的综合增长速度。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 广西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产业”, 而不仅仅是“文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像办糖业、办旅游、建高速路那样作为广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培植和促进, 文化产业可以在2~3年内成长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占到广西GDP的6%左右 (若含旅游业可达15%左右) 。再次是促进广西经济结构调整, 改变增长模式。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但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一种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组织上粗放的增长模式。而文化产业, 恰恰是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一种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 与粗放经营正好相反的新的增长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将改变原始产业依赖资源、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负面影响, 改变资源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浪费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经济高效、环境安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形成以生态型经济和创意型经济为中心的产业模式, 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尤为重要。
因此, 我们有理由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 确保文化产品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
(二) 组建实体, 市场运作
应当构建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 授权经营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可以结合文化体制改革, 组建一批国有文化控股公司、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 使之成为文化领域国有资本的运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自2003年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广西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组建了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接力出版集团, 并对广西电影制片厂进行改制, 取得一定成效。目前, 应该进一步推进。可以以文化体制改革意愿迫切、文化生产力活跃度高的广西文化厅所掌控的资源组建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 将财政支出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以及财政对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集中使用, 经过一定的扶持和培育, 使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成为广西大型国企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风貌发挥重大作用, 并逐步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据悉, 广西文化厅已在组织一批专家制订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组建方案。借助政府财政支持之力, 一支广西文化产业航母有望下海远航。
(三) 改革体制, 建立产业体系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 产业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文化产业分属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广西日报社等厅局, 没有自治区级别的统一管理实体。政府的文化发展资金的使用, 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的方式, 产出的更多的是宣传品、公益性文化成果而不是文化商品。文化产业在一些厅局里没有独立的运作空间, 基本还是文化事业的附属物, 还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针对这种情况, 广西应当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实体, 并指导和管理全区民营文化企业, 将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政府的文化投资, 要更多地采用“政府采购”和产业投资的形式, 使国有资本的投资机制逐步从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向项目投资、差额拨款、产业投资、战略投资转变。
在以上体制改革程序复杂、时机待定的情况下, 对于文化与旅游两厅局的协调、联动应首先予以考虑。近两年笔者在主持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规划课题《广西抗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与项目设计研究》的过程中, 接触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 了解到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一些利益矛盾。一是有的文化部门对文化遗产只重保护, 旅游部门只讲开发, 双方不能对接;二是文化部门辛苦保护, 旅游开发造成较大破坏;三是文化部门的一些文化遗产开发成果, 最后往往被旅游部门享用, 挫伤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引发一些利益矛盾。四是文化旅游的统计数据, 两厅局各有一套, 无法统一。有道是:文化开发须得旅游引路, 旅游收益还靠文化填充。因此, 有必要将文化和旅游两厅局统一管理, 协同发展, 一道做大做强。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的经济形势和广西承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先锋的责任, 给广西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广西应当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发展对策是:加大投入, 使其成长为支柱产业;组建实体, 市场运作;改革体制, 建立产业体系。
3.翻译与广西壮族文化 篇三
关键词:全球化;壮族文化;英译;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059;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127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也纷纷走出地域限制参与到全球化对话当中。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是否取得民族身份认同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之一。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表明我国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到了战略高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分支,近年来参与全球对话的程度日益加深,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举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等这些活动使壮族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上升,树立了广西文化新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广西的民族文化软实力。然而,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方面,目前所做的这些还远远不足。
一、壮族文化英译研究现状
壮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近年来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目光。国外涉及壮族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有:
东南亚:2007年,泰国玛希隆大学乡村开发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发行了《(北部)壮—汉—泰—英词典》,其出版发行,对提高壮族、壮语和壮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太平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Jeffrey Barlow教授的The Zhua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对壮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贺大卫(David Holm)的代表作《杀牛祭祖宗》和《招魂》在历经10多年的实地采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布洛陀经诗》内容写成,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和泰国出版。这两本书是用汉、壮、英、国际音标“四对照”方法著作的,为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1]。
在国内,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翻译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愈发重視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跨文化方面的壮学研究:改革开放后,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壮学(壮文:Cuenghhag)研究,著名的壮学学者李富强从事民族研究20多年,出版《人类学视野下的壮族传统文化》《让文化成为资本》等各类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译文约100篇。其中,发表的《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等文章,以充足的事实和历史依据反驳西方学者白荷婷的“壮族是创造出来的”的观点。蒙元耀教授则运用国外先进方法来研究自己的母语——壮语。他先后主持编撰《壮语词典》《壮汉英词典》,出版《壮汉语同源词研究》、英文版的《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与分类》《生生不息的传承——孝与壮族行孝歌之研究》等著作,为壮族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西民族大学的金丽教授著有英文版《壮族历史文化导论》,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面向国际社会用英语撰写的系统介绍壮族历史文化的英文学术著作,为壮族文化的英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
壮族典籍英译研究:在壮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中,韩家权等学者的译著《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则是对壮族文化典籍英译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壮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对壮族文化的外宣翻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其他学者如黄中习、卓振英、陆莲枝、陆勇、苏慧慧等,对壮族典籍英译从翻译策略、理论、技巧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深化了壮族文化英译的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整个研究领域还是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不足:
1.在国外,现存的与壮族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成果不多,而涉及壮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学术成果很少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深和全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壮族文化外宣翻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在国内,虽说目前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中,典籍类英译成果较多,其他各方面的研究也都有所建树,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典籍类英译研究、词汇英译研究以及壮族诗歌英译研究都只是壮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没有对壮族文化信息内涵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分析,无法对外展示壮族文化的全部魅力,在推动壮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3.目前的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大多数局限于文本的英译,也就是仅仅单纯以某一源文本翻译为目的,没有形成系统的以壮族文化研究为基础进行翻译的目的辨识与策略选择,无法实现更全面的外宣翻译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
4.纵观整个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可发现,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翻译学上,现有学术成果绝大部分都没有涉及外宣翻译,在理论研究上也没有提及功能翻译目的论的应用研究,很少把相关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等民族文化研究学科结合起来,所以研究的基础和层面略显单薄。
二、翻译之于广西壮族文化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很大的价值。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较之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来说,目前针对壮族文化英译的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现存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大多局限于提供一些零星的翻译技巧,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分析。对壮族文化英译进行研究,可以对壮族文化的英译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探析构建适合壮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模式。其次,目前国内学者的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从宏观角度把翻译理论和翻译文本研究结合起来,很少有把某个具体的翻译理论和某一具体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壮族的文化构成比较独特,如,深受壮族民族认知模式影响的壮语、独特的歌圩文化、稻作生产中的“那”文化、农耕文化中的原始图腾崇拜等等,这些文化只存在于壮族当中,所以泛义层面的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并不能真正满足壮族文化对于翻译的需求。所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对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进行翻译指导,在把壮族语言及其文化表述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与英语文化的相关方面进行较全面细致的对比之后,为壮族文化从壮—汉—英的转译过程找出恰当的外宣翻译策略和技巧,把本文化中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呈现给异文化受众并获得理解,是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最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最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源流、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既存在差异,也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针对壮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可以为与其同源的民族,特别是和壮族同源的侗族、傣族、布依族等民族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3]。
在实际当中,壮族文化英译研究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国家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壮族作为一个族群正在日益积极主动地通过语言翻译这座桥梁在全球化的文化舞台上展示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话语权,在获得更多国家了解的同时保持建构相对稳定的文化身份,为本民族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增添更丰富的内容。其次,把壮族文化通过英译的形式进行对外传播,可以在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增强壮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树立独特壮族文化的国际形象,提升壮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壮族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最后,以翻译为窗口,可以向世界其他民族展现壮族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国外学者加入到壮族文化研究当中来,促进壮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通过翻译可以号召更多有志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海内外壮族人士加入到壮族文化翻译研究当中,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性,树立全球化意识和主体意识,在翻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到各个研究领域的今天,壮族文化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大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视域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壮族文化的英译研究,找出在壮—汉—英的转译过程中对壮族独特文化信息的保留、处理与传递的有效策略,并实现系统化的壮族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探索出较有效的壮族文化翻译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模式,力求保持壮族文化在对外宣传中的真实性,实现较好的跨文化翻译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让世界各国得以了解尽可能真实全面的壮族文化,最终在全球文化对话中获得民族身份认同并取得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韩家权,等.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2]黄中习,陆勇.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研究——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4):121—125.
4.广西机场集团企业文化 篇四
一、广西机场人的使命:“架起空中桥梁,构筑温馨港湾,让世界拥
有美丽,开放的广西!”
二、广西机场人的愿景:“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化大
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集团”
三、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1、行于责 责任是我们的行为之基
2、立于规 规范是我们的立业之本
3、兴于和 和谐是我们的兴业之魂
4、成于新 创新是我们的成功之源
5、卓于超 赶超是我们的卓越之路
四、广西机场集团的企业精神是:诚信正直 自我超越
五、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1、安全理念 安全是天大的事
2、服务理念 让大家都满意
3、学习理念 学习永无止境
4、团队理念 我们永远在一起
5.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篇五
摘要
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的二十一世纪,旅游者对民间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是他们出游的重要目的。民间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旅游经营者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
关键词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㈠调查背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 ,也包括传统习惯、礼仪、宗教、公共道德和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其文化特征反映了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继续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此外,民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繁荣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互动关系,越来越凸现出来。探讨民间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对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㈡探索目的本次探索的目的在于通过网上资料查找和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的方式了解并熟知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有必要为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打开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懂得民间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㈢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专业的文化人才、国办图书馆和文化馆、文化创作小组、专业剧团、民间业余剧团、皮影剧团、电影放映队、国办电影院、铜管乐队、文化经营户。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弘扬了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
壮族神话传说富于想象,美丽动人,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远古社会的痕迹,如《太阳、月亮、星星》、《妈勒访天边》等。《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壮族的始祖如何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反映出壮族先民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朴素愿望。《布伯》歌颂了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从中亦可窥见古代氏族部落间相互攻伐的历史痕迹。《莫一大王》更富于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其他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逃军粮》等都反映出壮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刘三姐的传说尤为群众所喜爱,经整理改编后已搬上银幕和舞台,《公颇》、《公天》、《老登》、《汪三头》等机智人物故事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机智、勤劳而又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这和壮族有歌圩对歌习俗有关。民歌,壮语一般称作“欢”,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壮族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但都按本民族的生活风貌加工改造过,《梁山伯和祝英台》即为壮族化了的长诗。汉族已失传的作品,如《文龙与肖尼》等,也在壮族民间广泛传唱,留存至今。
壮族的作家文学有着反对农奴制、土司制和封建压迫剥削的传统,与汉族文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明清以来,出现过不少壮族诗人,他们大多用汉族旧体诗词的形式写作,韦丰华的《宾阳杂感》、黄焕中的《苦农行》、黎申产的《朱仙镇道上书所见》、黄君钜的《易门任内感事》都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不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农赓尧、韦天宝、郑小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作家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陆地以其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韦其麟以其长诗《百鸟衣》在壮族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形成六大特点:
(一)历史源远流长,(二)群众参与广泛,(三)内容丰富多彩,(四)文化形式多样,(五)成果丰硕,(六)影响深远。广西的优秀民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影响了一批人,凝聚了一批人,教育了一批人,也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了广西壮族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对策,繁荣发展,为市域经济建设服务。
㈣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民间文化事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就当前现状看,虽然发展是主流,前景可观,而其落后面也是非常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福利型”文化思想严重,认为文化只能创造精神财富,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文化部门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但这个强调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活在沿海、僵在内地、死在山区。其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经济意识,“福利型”文化思想还在不少乡镇文化人脑海中根深蒂固。二是“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国办文化思想。这些观念桎梏、束缚着文化人的思想,一讲开展文化活动,就去向财政要钱。这样以来地方文化经济不但没有随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把原有的文化阵地丢失了,乡镇文化站就是名存实亡的典型例子。三是“小文化”模式的思想。认为农村只是放放电影、录像、办办舞厅或卡拉OK厅,出出墙报,逢年过节组织一下群众文化活动之类的事。现在农村逢集日放电影、放录像都放不起来,还有什么文化经济可言呢?这种“小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载体滞后。文化载体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广西壮族文化设施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文化设施不是破旧不堪,就是早已过时。从8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直在滑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少,而文化部门自身力不从心,社会办文化的机制又缺少,所以造成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第三、文化产业滞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广西壮族文化产业投入极少,特别是农村,一个乡镇年产值不过五、六千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财政供不应求,农村文化产业举步维艰。现在有的乡镇虽有一些文化经济项目,乃是零散的小本经营,效益
差、设施落后,有的乡镇还处在零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虽然敞开山门,集市也较前繁荣,但将其摆到全国发达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无不显得非常滞后和孱弱。这种滞后和孱弱,并不是乡镇领导无方,文化专干无能,而是属地理位置、文化素质、市场信息、科技能力,尤其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使其仍处在作坊式生产、粗放型经营、墟场式贸易等传统模式中,从而导致了农村文化无生机活力,不能很好地围绕市域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和促进作用。
㈤繁荣广西壮族民间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更新观念,打造经济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特别是艺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后尤其如此。因此,文化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一是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许多事实证明,凡哪个地方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哪里的文化事业就得到发展,哪个地方思想观念陈旧,哪个地方的文化事业就滞后不前,甚至倒退。因而,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破除旧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从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一些文化人认为文化是一种“福利型事业”,无论创作、演出、展览等一切文化活动都依靠政府投入。这种福利型观念必须改变,我们要放下架子,放下“包袱”,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生产,在市场搏击中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效益。三是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目前,广西壮族的文化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求生存,求发展的路子,千方百计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配合中心工作,绘制街头宣传画、制作宣传广告和乡村文化室的专刊、专栏,举办各种文化培训班,开辟一些小规模、零散的艺术品经营店。这些小文化、小产业、只能是小发展。我们要转变这一观念,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开辟大型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办大文化、发展大产业,才有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加大投入,提供软硬环境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不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就不能为文化繁荣提供硬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软环境,那么繁荣文化事业,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投资体制、加强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一是财政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投入,采取发展文化产业挣一点、依靠社会力量筹一点,政府财政拨一点的“三点”式滚动发展方式增加投入;二是借鸡下蛋,出场地、出技术引资扩展设施、扩大规模;三是要发挥个体投资,股份合作投资和发达地区联姻等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设施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设施发展态势,解决全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繁荣文化经济和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第三、发挥优势,搞活文化经济
民间文化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这一优势,开展全方位服务,搞活文化经济。以市歌舞剧团、市文化馆、市电影公司和各乡镇文化站为“龙头”,组织好全市民间文化团体和艺人,紧紧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承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大型展览、剪彩、竣工庆典等开展文化活动。开辟旅游景点文贸文经相结合的文化艺术节,举办“节杯会”等各种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成立秧歌队、“树新风”文化演出队,“星期五大家来欢乐”文化演出队、民间文化协会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团体和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办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故事、诗朗诵、声乐、美术、摄影、舞蹈、戏曲、器乐培训等各门类的文化培训班,讲座班、培训更多的文化人才,以服务搞活文化经济。形成民间文化练好市场功、群众文化合上产业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㈥展望与思考
通过对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的探索,我们发现,广西壮族总体来说存在着一种加快与汉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尽管他们(尤其是上层阶层)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民族意识,但这种脆弱的民族意识似乎无力阻挡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由此,随着城市化发展高潮的到来,壮族很可能也会迎来与汉族融合的发展高潮。以下是我本次探索和学习后的思考:
民族融合是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也符合壮族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原军队进入岭南后,壮族先民就开始与汉族杂居,此后壮族先民积极地学习和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并且历代都有部分壮族融入汉族之中,成为岭南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自觉的民族融合取向至今在壮族地区的广大城乡仍然能够感觉得到。
参考文献
1.何秋;桂林民间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民间文化论坛》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6.广西雅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篇六
简介
目前国内的培训机构有很多,针对青少年的英语有新东方,计算机有北大青鸟等,针对企业的有陈安之、余士维、林伟贤等。却没有一家针对青少年成功素质教育及精英教育的知名培训机构。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更是有上百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此,中国迫切需要一家成功素质及精英教育类的知名培训机构,让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成功素质教育,成为社会领袖精英。所以雅立文化传媒要做的事情就是做一家专注于帮助中国青少年成长、成功、就业和创业的事业。一个民族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就是孩子的竞争。雅立文化传媒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民族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去培育更多的未来领袖精英,帮助中国青少年成长、成功、就业和创业。
“广西雅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是一家专注青少年潜能开发教育为核心,职前培训、活动策划执行、展览会展等为辅助经营的专业教育训练传播机构。承载使命,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雅立文化传媒开创性地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创造性地开拓教育培训业新的培训模式:震撼心灵的课程+ 家校互动跟踪教学+实战训练=闪电般改变命运的瞬间顿悟。其培训领域涵盖:潜能开发、公众演说、感恩励志教育、成功学、创业培训、职前培训、自我激励、时间管理、目标设立与管理、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沟通、商务礼仪等培训。通过开设飞跃极限系列课程、超级演说家俱乐部,举办各类主题训练营、比赛和“下一个状元年度盛典”等教育训练课程和活动,让青少年在学习中感悟、在实战训练中快速成长。
雅立文化传媒是以总公司提供教育辅导的一切资源,并对各地加盟教育机构或创业团队进行培训指导的方式强势进入教育培训行业,它即将以其独特、专业的培训和完善的发展制度在各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士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将点亮5亿人的生命。雅立文化传媒希望与国内外一切渴望在教育培训行业建功立业的人士或团队合作,愿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也即为他们提供最基础的条件,创立新的项目公司,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该公司的大部分可动股份赠给其主要参与成员或执行团队。
7.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研究 篇七
龙舟这项富有意义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之所以长盛不衰, 形成传统, 世代相传, 主要由于它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它不仅为汉族人喜爱, 许多兄弟民族也非常喜爱, 并且成为一些民族节日及文体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龙舟文化的起源和龙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广西经济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网上收集、整理有关龙舟文化的资料。
(2)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的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舟文化的起源
2.1.1 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
“龙”是我们祖先想象出来的一种奇异的神灵动物。对农耕民族来说, 天文气象是最重要的, 龙便成了作雨兴云的神灵。为了求得神灵保佑, 人们在图腾祭的日子 (端午节) 都要赛龙舟, 赛龙舟时还要祭龙。一方面把裹好的粽子投进水里给龙吃 (古人认为龙多居住在水中) ;另一方面, 各比赛队还要设香案, 设美酒犒劳下江祭龙者 (即比赛队员) 。唐宋时期, 竞渡者还要纹身, 如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说:“须臾戏罢各东西, 竟脱纹身清书上”[1] 。竞舟者纹身, 目的是使自己象龙子, 求得龙神保护, 逃脱船翻人亡的危险。达到与龙同娱, 讨好神灵的目的, 向掌管雷雨的龙神祈求无病无灾、风调雨顺。
2.1.2 纪念前人宣扬忠君爱国思想
以龙舟竞渡来纪念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从而赋予了龙舟竞渡以新的内容和意义, 使这项传统的文化体育活动更富有民族性和人民性, 更能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 打败吴国。吴越交战, 勾践败而被俘, 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 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 被放回越国。回国后, 他卧薪尝胆, 立志雪耻, 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 开始操练, 终于在数年后, 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 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 于5月5日这一天划船竞渡, 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 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 有曹娥驾舟去救。后世逐划龙舟, 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至汉代以来, 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因为屈原之死与泪罗人祭龙日 (端午) 正好巧合。从此, 每到端午祭龙, 人们一边划龙舟, 一边唱着哀歌, 纪念他们敬仰的屈原。从文献记载来看, 最初为纪念屈原的竞龙舟只在汩罗土人中流行, 南北朝时发展到南郡、襄阳一些地区。后经唐代文人这样大量的文学渲染, 纪念屈原的竟龙舟更是广泛流传[2] 。到宋代, 龙舟竞渡由民间传入宫中, 皇帝也亲自到场观赛, 场面十分宏大。众所周知, 北宋末年, 国势大衰, 宫廷想利用龙舟竞渡, 宣扬忠君爱国思想, 振奋国人的精神, 另一方面也是想祈求龙神保佑, 国太民安。
2.2 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区内开展的龙舟比赛
南宁市自1978年起, 每年都组织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1980年端午节。融安县溶江公社举行了大型的龙舟比赛, 有28个男队、13个女队共3300多名运动员参赛, 观众达5万多人次, 有不少外国来宾和港澳同胞。梧州市最近几年赛龙舟的活动也非常活跃。桂林市开展较晚, 到1985年才恢复中断了30多年的龙舟活动。1984年9月, 由横县横州公社江南大队龙舟队代表广西, 参加在广东佛山市举行的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比赛。1985年7月, 广西又派出龙舟男、女代表队共59人赴湖北省宜昌市参加全国第二届“屈原杯”龙舟比赛。
自1984年起, 每年自治区体委都举办全区性龙舟竞赛活动, 形成了传统。促进了群众性龙舟竞渡的开展, 梧州市政府1986年把端午节定为“市龙舟节”, 群众性的龙舟活动开展更为广泛。2008年举行的龙舟活动, 来梧州市洽谈贸易的广东、四川等省来宾和专程前来会唔的日本朋友与数万群众一起参加了龙舟比赛。
过去只局限于城市的龙舟竞渡活动, 近年来已逐渐扩展, 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永福、兴安、灵川、资源、贵县 (现贵港) 、田东、横县、防城、宁明、岑溪、容县等二十个市县都举行过赛龙舟活动, 此外, 不少乡、镇、街道也举行龙舟竞渡。如1987年北海市回洲镇的东风街、红旗街的渔民和驻岛海军战士联合举行了龙舟友谊赛;防城县的企纱乡、江平镇;地处高寒山区的中峰、梅溪等地都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
1987年, 广西5个市和20个县有257条龙舟下水, 出现了百龙开江, 万人盛会的世界。桂林市对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很重视, 当年市政府发出专款建造十二条标准龙舟。当年6月4日在桂林市举行的全区龙舟赛, 有13个男女队, 观众达10万之多。除市民外, 还有来自国内外贵宾及附近各县乡民, 人们为了饱观龙舟竞渡的盛景, 起早摸黑、扶老携幼, 聚集在漓江两岸的桥上、房顶、山头、水中, 观看的群众比肩接踵, 欢呼雀跃。
现南宁、柳州以及北海等沿江、沿海地区都有农历五月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每逢这一节日赛舟, 各船只聚集江面海湾。赛时, 舟上人手一浆, 竭力戈划, 其快如飞, 江岸海滩人山人海, 全城出动, 为胜者获奖旗、衣物、牲口等。南宁市的赛会, 还燃放鞭炮助兴, 为胜者奖励烧猪;梧州市在赛区举办龙舟节商品交易会, 增添节日风采;北海市的竞渡主要由渔村组队, 渔民们于赛后还给获胜者开庆功酒宴。当今, 这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 已展现出枝繁叶茂的风采, 洋溢出民族上进的精神。
2.3 打造“龙舟”品牌, 铸造旅游支柱, 发展广西经济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是世界各国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开发和保护文化时, 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措施。一方面, 加大政府投入, 设立专项基金;另一方面, 实施差别税率,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上来。在文化开发和保护上的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和规定, 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文化产业, 具有积极借鉴作用[3] 。事实上, 近年来社会资金已经以多种形式大量流入我国文化领域。目前,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但还处于小打小闹的低层次水平。人们对龙舟文化其资源还没有进行挖掘、开发整理。还有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 导致观念更新滞后, 甚至连龙舟文化产业化的概念都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区龙舟文化已初步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但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并进行大张其鼓的宣传, 同时还需要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有些先期工作需要政府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和指导。
2.3.1 把广西民族体育龙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 共同发展
近年来, 来广西旅游的东盟各国人数越来越多, 仅2002年来广西旅游的人数已达17.5万人次, 其中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不仅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国, 也是广西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1993年至2000年, 通过广西各旅行社组织前往上述3国旅游的游客达5万多人次。此外, 中国各地每年都有大约50万人次经过广西的凭祥、东兴、北海等口岸前往越南旅游, 东盟成为广西巨大的潜在旅游市场[4] 。由于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 给南宁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西将把南宁和桂林打造成为两大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产业建设。我们在这个难得的机会把民族体育龙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在广西旅游景点开展龙舟比赛, 吸引中外大批商人、游客到广西来观光旅游, 给中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2.3.2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 促进各民族体育的共同繁荣
文化产业的产业性, 是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转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5] 。我国当代文化长期以来一贯奉行的事业型和产业型转化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观念, 将文化和实现经济联系在一起, 文化大踏步地进入了经济领域, 而经济性质也成了文化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 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国家体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体育方面的差距, 促进各民族体育的共同繁荣, 提高广西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和水平。
2.3.3 积极发掘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资源, 宣传推广中华体育瑰宝
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资源, 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比赛项目是所蕴藏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在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内宣传推广的同时, 还要运用多种渠道和形式, 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在积极参加各种现代体育运动国际竞赛的同时,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国际交往。要努力把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比赛项目逐步走向世界。
3 结语
3.1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的功能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具有强身健体、娱悦身心、促进民族凝聚、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体育活动, 作为一种具有社会互动场所, 使人们在一定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的规范下, 拓宽社会人际交往渠道,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消除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封闭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的隔障, 为广大民族同胞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会媒介环境。通过开展龙舟比赛活动, 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 改善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有助于广西形成内有凝聚力, 外有吸引力的大好局面, 从而促进广西的繁荣与稳定。
3.2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的发展方向
加大对民族体育龙舟文化的发掘改革力度, 使之向着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民族体育龙舟文化的发展中, 思想观念上要逐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管理体制上, 逐步从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方向发展;演进方向上, 逐步从民间娱乐型, 逐步向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在形式上由单纯的民俗体育转变为经贸、文化、体育结合的方向转化;从交流上由单一的民族活动向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方向发展, 并逐步走向全国和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俊奇.简论宋代节令风俗中耳的体育活动[J].上饶师专学院, 1992 (4) .
[2]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J].中华书局, 1982.
[3]王强.社会资金: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J].文化研究, 1999 (2) .
[4]赛龙舟.壮侗语言文化网, 2003-6-15.
8.广西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语义 篇八
地域文化符号是指在特定地点,经过长时间的人类文明发展后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标志,本文选择广西范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及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地域文化符号,针对符号的形式特征,文化起源与发展,进行欣赏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设计语义进行分析探讨。
地域文化指在特定地点经过长时间的人类文明发展后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地域文化符号也就是特定区域的鲜明文化标志。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中国南部,广西地形复杂,桂西北搭在云贵高原板块的东南边缘上,于是桂西北地势较高而桂东南较低。广西山多地少,自古多民族聚居,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约3000年前,广西的社会文明开始产生,广西地域文化自此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当前人们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印象大都来自于两个著名的文化符号:
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自然景观,第二是“歌仙”刘三姐。然则除此之外广西还有许多富有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值得被了解,基于对传统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本文选择广西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符号语言并研究其设计语义。
所谓设计语义指的是在设计作品、艺术作品及与设计和艺术相关的事物及商品中所蕴含和表露出的代表其文化和艺术的语言,同时设计语义也是设计文化历史和设计精神的表露。研究广西特色地域文化符号中的设计语义,为广西地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寻求机会。首先以广西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之的广西壮锦中的凤纹符号为例:广西壮锦始于宋代,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当时叫“羰布”,主要由棉线和麻线织成,自宋代起就是贡品。壮锦颜色多彩,纹饰丰富,“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壮锦上常见的纹饰有龙凤、禽鸟、花草、回纹、水纹、云纹等,其中凤纹在壮锦中的运用率最高,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之说,凤纹经常使用在婚嫁、吉庆及日常生活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的蕴含着吉祥、美丽、尊贵、高尚、宁静的语义,壮族先民设计运用凤纹表达其在精神世界中对神灵的崇敬和膜拜,这与汉族推崇龙的习俗相似;也表现了壮族先民喜爱凤乌的文化习俗,并试图借助身边的凤纹实现与神灵凤凰和大自然的沟通;从艺术造型的角度看,壮锦中凤纹部分用抽象的几何形线条表现,另一部分凤纹造型具象,比较之下抽象的凤纹表现形式简练传神,更具形式感,最能体现壮锦织造工艺的特色。
其次以广西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的“蛙型”符号为例,“蛙型”符号出现在广西许多标志性地域文化符号中,如:壮锦、铜鼓、铜尊、岩画等其设计语义蕴含深厚意味深长。在广西西北部青蛙被称为蚂拐,民间有多个关于蚂拐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说有个名叫东林的孝子,怕蚂拐叫声惊扰了母亲刚去世的灵魂,就用滚烫的热水泼向蚂拐,谁知蚂拐死后,蛙声断,雨水绝迹,大旱降临,颗粒无收,生灵涂炭。原来蚂拐是天上雷神的爱女,雷神大怒治罪于民间,东林悔恨交加愧不当初,为赎罪就在春节将至时给蚂拐举办隆重的安葬仪式,仪式通过寻蛙,游寨,祭蛙,葬蛙和占卜五个阶段进行,之后这种葬蛙祈福仪式被承习下来,称为“蚂拐节”也叫“蛙婆节”。下面以具有“蛙型”造型的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为例,第一,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宁明县,主要表现了战国至东汉时期繁衍生息左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骆越人祭祀的场景。岩画呈红色,绘制在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的花山崖壁上,画面表达了壮族先民日常生活作息、使用武器、驯养动物、乘船渡江等内容,画面人和物的造型设计简洁,形式有力,呈剪影状,以正面造型为主,侧面为辅。岩画中有个有趣的造型设计细节,就是其中部分人物的手指数量设计为3根,看起来像蛙的前脚趾状,像“蹼”。并且岩画中大部分人都以正面双手上举的半蹲的造型出现,像似蛙前肢上举的动态,视觉认知近似“蛙型”。可否推测在战国或者更早的时期广西先民的“蛙神”崇拜已经形成。其次,广西铜鼓造型中“蛙”也是常见的设计元素,铜鼓是广西多个少数民族重要的乐器和礼器,也是广西特色地域文化象征符号。其中广西东南部的北流县出土的约为西汉时间铸造的六蛙铜鼓就是“蛙型”特征的代表,六蛙铜鼓纹饰以“云雷纹”为主,边缘对称环绕着六只蛙,其中间隔的三只母蛙背上还背着小蛙,铜蛙以立体造型出现,设计表达方式抽象简练概括。此外,蛙型还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蛇蛙纹铜尊及多地壮锦上,可见“蛙”是被广西先民广泛接受的文化符号,从设计审美的角度而言蛙型运用方式多样,设计表达方式简练,形式丰富,“蛙”图示化的大量运用展现出历史上广西人的审美倾向;从设计文化价值的角度看,蛙型运用的多源化表现了壮族文化传统中对蚂拐的喜爱和重视,是了解广西地域文化中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直观窗口,对蛙尊奉也是先民精神崇拜和美好向往的体现。
【广西文化】推荐阅读:
广西南宁晟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23
广西作文范文08-26
广西糖业发展10-01
美丽广西诗歌10-22
广西普法考试平台08-20
广西省煤矿09-03
广西发展规划09-21
广西南宁木业招聘简章07-06
广西柳州暑假放假时间07-10
浅论“美丽广西.清洁城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