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劝学

2024-09-05

高中文言文翻译劝学(11篇)

1.高中文言文翻译劝学 篇一

高二《劝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2.高中文言文翻译劝学 篇二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播放完毕, 教师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 刚才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听着这雄浑而沉淀着历史沧桑的乐曲, 我们仿佛又回到三国时代。“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 在三国时代, 人才辈出, 群星璀璨。当时, 吴国有位名叫吕蒙的大将, 他武艺高强, 战功赫赫, 颇受孙权的信赖。但是, 吕蒙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喜欢读书。有一次, 孙权召见吕蒙, 不知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对话, 后来吕蒙广泛涉猎, 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大家想知道内幕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了解事情的真相。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 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开课伊始, 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 创设了较好的情境, 然后激情导入, 引出文中的人物孙权与吕蒙, 自然而然引出课题,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开来,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奇。这样, 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了, 真正动了起来,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也很自然地引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巧借课件突出重点

师:同学们,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必须读懂文意, 这就必须会翻译文言文。文言文一般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下面要求大家掌握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留:保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可以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一般可用组词的方式, 替换。

调:调整语序, 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师:现在, 请大家运用“五字法”疏通文意。要特别注意下面重点词语和句子如何理解 ( 投影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子) 。

评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文言文, 就得先读懂文意, 而读懂文意, 必须掌握如何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展示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法, 为下面的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者, 文言文生字词数量较多, 难以掌握。借助多媒体, 以屏幕代替黑板, 板书时间节省出来了, 课堂教学密度增加了, 教学容量加大了, 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易化了教学难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调动感官充分展示

师: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分析了人物形象, 揣摩了本文出现的3 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关于本文的课本剧, 说说这段视频中, 同学们扮演的角色是否到位, 成功与不足之处在哪里, 大家能否更好地表演出来?

播放视频课本剧《孙权劝学》, 观看结束,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生1:孙权表演到位。作为江东的统治者, 他成熟稳重, 关爱部下, 对部下循循善诱、耐心劝导, 这些性格特点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生2:我认为, 剧中吕蒙表演得更精彩。他说话的语气, 他的动作、神态都很到位。把一位能虚心接受别人劝说、知错能改的吕蒙呈现在大家面前。尤其是一句“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把吕蒙豪爽的军人本性表演得活灵活现。

随后, 由学生自由组合, 登台表演课本剧。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 教师采取满堂灌, 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但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会使教学发生重大变化。利用多媒体中音像资源, 学生的感官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 学生通过观看课本剧, 联系所学知识, 结合自己的体验, 更好地把握了课文主旨。再者, 在观看和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 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大胆突破,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 豁然醒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抓住时机拓展延伸

播放Flash视频动漫朗诵《伤仲永》。

师:同学们,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劝告吕蒙读书, 吕蒙读书后才识大有长进的故事。学习了本文, 结合这段动漫朗诵, 谈谈你什么感受?

生1:只有学习才能进步。视频中的方仲永幼年时聪慧过人, 但没能接受教育, 最终才华消失, 毫无所成;课文中吕蒙起初学识平庸, 但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说, 好好读书, 最后学有所成。

生2:读书真好。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 就会增长知识。方仲永虽然是神童, 但是他的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 不让他学习, 最终泯然众人矣。吕蒙能虚心接受孙权的劝说, 广泛涉猎, 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生3:开卷有益。博览群书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 能言善辩, 受人尊敬。吕蒙的成功与方仲永的失败, 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学生, 我们就应该以冰心奶奶的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来勉励自己。

评析:教语文并不是为了学语文, 而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 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 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使他们受到思想启迪。这个环节, 抓住时机, 利用Flash视频, 适时拓展延伸, 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 突出了文章主旨, 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更高的认识, 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结束语

目前,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瓶颈, 而文言文作为探寻中华文化瑰宝的主要工具,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技术与文言文教学有效整合, 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有理由相信, 桃红了, 柳绿了, 瓜果飘香的季节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杨志梅.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林颖.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吴晓香.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出路[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4]覃晓虹.初中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质量和效果的调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1.

3.浅析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三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指文言文的翻译必须准确无误,让译文达到不让人产生歧义,没有文字的遗漏或者增加意义。达,指译文要语句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使用习惯。雅,指翻译出来的文章流畅自然,不仅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优美、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译文的信和达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想达到雅的层次,对于古今汉语的掌握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还要有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对多数高中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加上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不注重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达到信和达的水平就已经属于较高档次了。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方法

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的学习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学生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教师要以问题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师生进行欣赏、修辞的学习。在这其中还要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和句式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1.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进而逐步树立起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一些相对容易的文言文作品,比如《世说新语》《孟子》,或者从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半文言小说开始读起,之后再进行更难作品的阅读。

2.师生合作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链的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学习和翻译等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项羽的《垓下歌》作为引入点,让学生思考《垓下歌》为何表达得如此苍凉和悲壮,进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

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性格理解《鸿门宴》的艺术特色,能够有效地疏通文章,比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翻译更加有效。同时能引发学生思考,触类旁通,对于其他文章的分析和翻译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六个,运用得好,可以有效促进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

1.做保留

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在翻译的时候无需做任何改变,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和书名等。

2.换词语

对于文言文中的常用或习惯用语,现代汉语已经变为其他说法的,都要通过词语替换的方式换为现代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将“吾”“余”换为“我”,“尔”“汝”换为“你”。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一句话当中的“倍”应当翻译为“背”,即“背叛”的意思,进而翻译为“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3.加内容

有的文言文语句在使用时会因为固定习惯等原因省掉部分成分,或者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增加了成分。对于这些省略,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词语的适当添加,使得译文通顺连贯。

4.调顺序

文言文经常会出现倒装句,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调整为正常的顺序进行翻译。比如《张衡传》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前半句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应当为“以事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用事实来验证它”。

5.选意义

很多文言词语有很多的意义,尤其是一词多义。因此在选用词义的时候必须恰当选择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需要学生日常多阅读和积累。

6.译借代

在文言文中,利用借代进行修辞的现象非常多。这个时候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因此须采取意译的方法,复原本义。

比如《陈情表》中,“当侍东宫”一句,“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以此借指太子,需要翻译成“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译成“担当管理东宫这座宫殿”,就会出现错误。

四、应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时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义和句义理解不准,都来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分析语境,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也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即所谓“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所以,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某年全国卷的第14题考查对“行旅”的解释就要联系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从上文的“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和下文的“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来推断,“行旅”应为“商人”之意。“旅行,游览”是动词,从古文上下句对照的特点来分析,下句“人物”是名词,故“行旅”也应是名词才对。

2.知识迁移

文言知识扎实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高考复习时,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抓赋分点

有些学生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动笔就写,致使只写出大意,而重要的赋分点没能译出,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要有意识地抓赋分点,分析在所要翻译的句中最重要的考查点(即得分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不遗漏要点。

总的来说,高中文言文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对高中生的要求,更是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文言文远离了这个时代,对于高中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学生多加阅读和积累,总结经验和技巧,文言文翻译还是可以实现质的飞跃。

4.高中文言文翻译劝学 篇四

10、《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 政治家 家、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2分)

11、解释下列词语。(2分)(1)当涂: 当权、当道(2)孰若: 哪里比得上(3)才略: 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4)刮目:擦擦眼

12、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读书,了解历史罢了。(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3、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2分)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4、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2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读书人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不要拿老眼光看人)

5.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及知识点 篇五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劝学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高中劝学知识点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老子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六

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0.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七

一、考情分析

当前, 考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过于程式化, 追求僵硬化的逐字逐句直译, 不懂得知识的迁移, 不能得高分。就文言文翻译而言, 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只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大量诵读, 加强语感培养, 做到文言并重,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点精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 既能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 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文翻译, 考生可借鉴以下方法。

1.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 (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官名)

(2)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人名)

(3)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崤函之固, 自若也”。 (人名、地名)

2.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如: (1)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凑足音节的助词)

(2) 夫赵强而燕弱 (发语词)

(3)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偏义复词)

3. 换 :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 留的留下, 删的删去, 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 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如: (1)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单换双)

(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 (古今异义)

(3)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4) 既泣之三日, 乃誓疗之。 (动词为动用法)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如: (1) 夫晋,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短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4) 甚矣, 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5.补: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得通顺。

例如: (1) 沛公谓张良曰:“ (你)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省略主语)

(2) 夫战 , 勇气也。一鼓作气 , 再 (鼓 ) 而衰 , 三 (鼓 ) 而竭。 (省略谓语)

(3) 竖子, 不足与 (之) 谋。 (省略宾语)

(4)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 (省略介词)

6.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 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例如: (1)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 (注:牛马走, 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

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2)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译: (秦) 有并吞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高考链接

《申甫传》 (2010年山东卷)

13.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入嵩山, 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 师事之。

译: (申甫) 进入嵩山, 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 (向他) 请求 (学习) 那本领, 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译: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见各位公卿, 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 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能了解别人 (的优劣) 。

从以上例题不难看出:在做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时, 考生要抓关键词语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 找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 。抓住关键词句, 洞悉得分点。代入原文, 联系上下文准确翻译。这样就能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四、方法归纳

第一步:通读语句, 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 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 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题卷。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义;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

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遇到通假, 换回本字;

古今异义, 仔细辨析;虚词无义, 删去不译;

遇有省略, 补充整齐;前置后置, 调整语序;

被动判断, 语气清晰;固定结构, 不要乱译;

修辞用典, 辅用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8.高中文言文翻译劝学 篇八

一、《劝学》一文字词补释

1.知

人教版《劝学》在解释字义的时候,并没有解释“知”字。

《汉语大词典》(第七卷)[2]释“知”义:《集韵》知义切。“智”的古字。聪明;智慧。《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汉语大字典》(第五卷)[3]释“知”义:同“智”。智慧。《集韵·寘韵》:“智,或作知。”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矢部》:“知,智慧即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

郭锡良在《古代汉语》[4]中指出:知,“智”字的古体,指见识。

可见,“知”,古今字,智慧。“知”同“智”。“知”,由本义言词敏捷逐渐分化引申为了解判断事物的能力,即聪明,智慧。《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知”与“智”,古本一字,后来人们用“智”来表示“知”的意思。

2.跂

人教版《劝学》在解释这个字义的时候,只是说“提起脚后跟”,注音为第四声,去声。

《汉语大词典》(第十卷)[5]释“跂”义:《广韵》丘弭切。踮起脚跟。《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汉扬雄《太玄·文》:“履于跂,后其祖祢。”司马光集注:“跂,举踵也。”

《汉语大字典》(第七卷)[6]释“跂”义:通“企”。踮起脚跟。《集韵·纸韵》:“企,举踵也。或作跂。”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跂,假借为企。”《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杨倞注:“跂,举足也。”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7]释“企”义:《广韵》丘弭切,又去智切。踮起脚。《老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可见,“跂”,通假字,提起脚后跟。“跂”本应写作“企”。“跂”通“企”。此外,课文中将“跂”注音为第四声,去声,也是不妥的。“跂”,《广韵》丘弭切。应该读第三声,上声。《汉语大字典》和王力的《古代汉语》[8]解释“跂”的时候也明确说明了应该读上声。

二、对“用心”的分析说明

在高中语文课文《劝学》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略“用心”这个特殊的词组(短语)。《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8]将“用心一也”解释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人教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也采用了这个解释。这个解释是恰当正确的,这点毫无疑问。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学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讲述“用心”这个语法现象。古代汉语的“用心”,是由“用”和“心”两个词构成的词组(短语),“用”是动词,“心”是名词,用心构成一个动宾结构。现代汉语的“用心”则是一个词,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名词,作形容词,表示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汉语大字典》(第一卷)[9]对“用”字的解释:

《说文》:“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广韵》余颂切,去用以。东部。

(1)施行。《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易·乾》:“初九,潜龙勿用。”王弼注:“勿可施用。”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2)奉行。《书·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3)使用。《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4)运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韩非子·扬权》:“(智与巧)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

(5)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诗·邶风·雄雉》:“不枝不求,何用不藏。”王引之释词:“用、以、为,皆一声之转,故‘何以谓之‘何用,‘何为亦谓之‘何用。”《礼记·礼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6)连词。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书·益稷》:“(丹朱)朋淫于家,用殄厥世。”《楚辞·离骚》:“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矢乎家巷。”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7]对“用”和“用心”的解释:

《广韵》余颂切,去用,以。

(1)使用;任用。《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用之。”

(2)介词。犹言以。表示凭借或者原因。《书·顾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史记·佞幸列传》:“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3)连词。因而;因此。《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三国魏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修者以志餐。”《晋书·庾亮传》:“朝政多门,用生国祸。”

用心

(1)使用心力;专心。《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北齐书·方伎传·信都芳》:“尝语人云:‘算之妙,机巧精微,我每一沉思,不闻雷霆之声也。其用心如此。”

(2)存心;居心。《庄子·天道》:“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3)费心;留意。宋丁谓《丁晋公谈录》:“(真宗)谓晋公曰:‘今来封禅礼毕,大驾往回,凡百事须俱总办集,感卿用心。”

在古代汉语中,“用”的动词性用法很多,介词和连词的用法比较少;“用”和“心”这两个词的连用还是很紧密的,它们以词组(短语)的形式出现的例子有很多,其涵义主要有上文提到的这三个义项。课文《劝学》中的“用心”应看作一个动宾词组(短语)。首先,从句式结构上看,“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的句式结构是典型的判断句式,翻译时需加判断词“是”。其次,从词语释义上看,“用”作动词“使用”讲,“心”即“心思;性情”意,“用心”构成动宾词组(短语),“用心一也”当解释为“(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以前曾有把“用”作连词“因为”讲这一说法,“心”是“心思;性情”意,“用”连接句子的大主语“蚓”,“用心一也”解释为“(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但是,从整个句子来看,“用心”这个动宾词组(短语)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用”做动词讲更恰当,这也符合“用”这个词的基本意义和普遍用法。而且,“用”并非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作连词讲的例子很少。“用”虽然有连词和介词的用法,但是在这个句子里不论作连词还是介词讲都是很牵强的。现在普遍认同的说法是作动词,“使用”义,认为“用”在句中的古今义基本是一致的。

“用心”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也有出现。“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0]这里的“用”是一个弱化了的动词。由于介词“之”的存在,“寡人用心”这一主谓结构在形式上词组化为形容词,成了名词词组“……者”的一个成分。但是“用”的动词性特征还是很明显的,“用心”在这里也是一个动宾词组(短语)。从语言的演变来看,“用”和“心”连用反映了汉语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变化的现象,现代汉语的“用心”是逐渐演变来的。

中学语文不是文字学或训诂学。教材出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回避了一些字词的解释,但是,学生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难免会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出现误解。本文对教材进行的补释和分析可作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延伸阅读,希望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七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五卷).武汉:崇文书局,2010.

[4]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古代汉语(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十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七卷).武汉:崇文书局,2010.

[7]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8]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

[9]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卷).武汉:崇文书局,2010.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

9.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九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高考全国课标卷Ⅱ)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10.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篇十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绝对是关键。掌握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在了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对下面这些方法一定要认真掌握。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要点: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三语文复习,我们有很多的要点内容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掌握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这些要点内容,我们的复习效果才能变的更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理解一下。

一、端正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优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高三语文复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二、积累知识

语文经过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广是任何一门功课都比不上的,语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其间还涉及到古文现代文散文科技说明文社科类论文古诗词等的阅读水平的考核,没有一样可以轻忽,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两个本子。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11.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篇十一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将文言语句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分值为5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文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高考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如去年全国试卷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很多考生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計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为便于同学们记忆,我编了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对很多考生来说,译旬之难,主要在于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的理解。其中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

如译句:“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句话的难点是这样一个词:“说”,应译为“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应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这句话应译为:

上一篇:龙年对联下一篇:现代清正廉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