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初探

2024-07-22

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初探(共9篇)

1.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初探 篇一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增城市荔城街大鹏中学梁瑞涛

摘要:系统论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三中模式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正文:

在这个科技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悄悄的遍布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其中——就像是现在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课程整合”的目标。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完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这样一个模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这种崭新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例如:北京知春里中学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 1

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词汇、语法练习时,多媒体呈现的速度更快、容量更大。背景的介绍、听力的练习,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加上声音、动画、影像,可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和文化信息,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三位一体的将知识映射到脑海中;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对许多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挂图、模型、标本等是以往的主要教具,那些细微的生命结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无法体会,对许多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展开抽象思维。而声像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例如在教“水和无机盐”这一节时,通过放映教学软件,可以使学生作为水或者无机盐“进入”动植物,在动植物体内中运行,这种奇特的视角、逼真的效果既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好地渲染了教学情境,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既成功的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可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良好条件,从而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渗透在其它学科之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工具能像信息技术这样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技术能向学习者将一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通过虚拟技术清楚的表现出来,让那些现象和过程展现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直接从感官上认识,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媒体面前,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达到教学的总体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定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要灵活的创新设计任务,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将内容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启动任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单独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大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研究课程。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和自主学习比较强的学生。

实践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抓住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将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在上大学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将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从单纯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处理中的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我在教学中始终把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初一年级新生,我通过学习打字的游戏软件,把学生带入有益于学习的轻松环境中,解决了枯燥的键盘学习。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键盘操作并且指法规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了Windows、Word以后,经过练习,一般学生都能熟练地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中文输入及文字处理、表格绘制、编辑、排版等技能,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习了“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我让学生们自由作画,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练习

方式中,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构思非常奇妙,绘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锻炼了他们的抽象思维。我还举行了年级范围的计算机绘画、打字、编辑文稿等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彻底革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这一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当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两大问题:

1.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应该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法或学科教学论也要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灵活应用,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2.软件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就要由教师自己开发软件,但是教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是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的。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上。因此,我们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实际上,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对这些软件还不大了解,或是对如何应用这些软件还比较迷茫。其实,只要让教师接触到这些软件并有组织的探讨,那么在一些学科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非常有希望的。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2.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初探 篇二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增加, 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初中英语, 作为一门语言基础学科, 学习内容涉及到了文学、政治、数学等许多学科, 此外, “在教学中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这一观念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指出。因此,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能与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加强其知识掌握的整体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英语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英语和语文都作为一种语言学科 , 在很多方面具有着共同点 , 都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表达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因此,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 从而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正迁移”, 这样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 英语中的音标和汉语的拼音在构成形式以及发音规律上都是极为相似的, 如果能够有效的把两者结合起来, 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们学习英语单词发音将会更容易, 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英语课堂教学与音乐的整合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英语课堂与音乐的整合, 不仅会降低焦虑提高学习兴趣, 还将化解教学难点。例如, 学生接触的最早的英语就是26个字母, 这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对于那些还不懂得英语是什么的初学者,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英语表达比较困难, 常常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记熟, 但却能把那首26个字母的英语歌唱的滚瓜烂熟。这就是唱歌的教学的魅力, 三五分钟就能让学生学会且不易忘记。其次, 如果在上课之前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 不仅能够缓解学生们上课之前的紧张与疲惫感, 还会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 让学生放松心情来迎接新的知识。

三、英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渗透到英语教育领域, 使枯燥的书变得有趣、简单易懂,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 将书本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片和动画, 这样不仅使英语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逼真, 还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 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丰富, 更加全面。此外, 英语作为第二语文, 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难度, 但是,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 它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情景模拟,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综合化的大背景下, 提倡英语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教学, 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想品德的整合

学生发展以德为先,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但是, 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仅仅只靠说教, 而是要有意识地以某些知识点为中心展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内容虽不深, 但选材比较广泛, 涵盖了行为习惯、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 并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 英语教师应当关注课堂中德育教育的因素, 寻找适当的切入点, 使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 从而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的发展日趋多元化, 国际交往也逐渐增多, 为了在英语学习中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对自身、社会及国家的意义, 我们要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英语课堂教学与美术的整合

涂涂画画几乎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 它既能愉悦孩子们的身心, 陶冶情操, 放松心情, 还是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必要武器。英语老师们如果利用这个特点, 在课堂上让学生边学单词边绘画, 将有利于加深学习印象, 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英语课程教学与体育的整合

体育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门课程之一, 在体育课上, 他们如放飞的小鸟一样活跃奔放。如果英语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融合在一起, 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好玩好动的特质, 还能让学生们在动中学、动中说、动中用。所以说, 提倡英语课程教学与体育相整合, 既能开发其身体运动智能, 又能让学生活用英语知识。比如说, 老师在教学jump、play volleyball、playfootball、run等单词时, 让学生把单词与动作结合起来学习, 学生们就会很快地掌握单词的意思以及用法。

总之, 英语课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与各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老师们要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 与其他学科教师积极配合, 提供更好的英语教学服务,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让我们课堂活跃起来, 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参考文献

[1]朱庆林.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整合处理探究[J].英语教师, 2008.

[2]刘宪生.谈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中的不适应性及其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5 (9) .

3.浅析初中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篇三

对此,我努力探索它们的契合点,从美术学科与语文、音

乐、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下我说的美术指的都是苏少版七、八、九年级的美术教材。

一、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七、八、九年级的6册美术教材中,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两课欣赏课,分别在每一册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对

于欣赏课,需要让学生多说,可是面对欣赏课学生不知该说些什么。如在七年级第13册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查找资料,这时候就显示了这个学生的语文功底,文采好的学生说出的形容词或话语都是比较优美的,而文采弱的学生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我们在教学中,辅以美术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文学意境,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好美术也可以为自己的日记、作文配上插图,不但可以增加画面的效果,也可让自己的作业本更具有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性学习,鼓励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将自己所想,所要回答的内容以各种口头方式进行表达,利用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和广泛性来拓展,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思维的宽延性,从而为提高美术教学而服务。

二、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绘画与诗歌、音乐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们以特有的语言倾诉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美术课中适当引入音乐,可在欣赏与创作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听觉的信息,能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新课程实施后,作为姐妹学科的美术与音乐学科被列为艺术学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整合音乐学科资源是较为常用的教学形式。第17册教材中的第4课《熟悉的韵律》,在这一课中就是让学生用绚烂的画笔吟咏那一首首熟悉的旋律,让变幻无穷的色彩、线条成为跳跃的音符。在作业中学生用了吹、洒、甩、滴等技法在画纸上弹奏出一幅幅美妙的旋律,花季少年,如歌的中学时代,在美的感悟中,让学生倾听生命的律动,用画笔来吟咏我们熟悉的韵律。

三、美术与思想品德学科的整合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通过美术教学,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如在第14、15册的欣赏课中都有关于凡·高的作品,在分析凡·高的作品时,对凡·高要有全面的认识,不要纯粹认为他是一个怪癖的精神病患者,患有间歇性歇斯底里症,最后在无际的孤独与寂寞中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在分析凡·高性情时结合他的作品、行为和一生,分析凡·高的精神对艺术的态度和信仰,从而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

四、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随着信息化时代程度的提高,教学要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

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我们的课堂里,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来上课,而我们的美术教材里面也专门有了用电脑来绘画的课。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老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等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的学习资源,这些特点是单一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录音、图片等)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五、美术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成为现今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美术这门学科与综合实践课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苏少版初中美术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探索”这一单元,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美术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对一线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挑战,它要求美术教师成为“全才”。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像自然学科、地理学科、体育学科、数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数学发展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学)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 篇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整合的目标、整合的原则、整合的途径以及注意的问题几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整合【正文】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大会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如今,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但许多教师还停留在CAI课件层面上,对整合的目标、整合的原则、整合的途径缺乏了解,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目前,不少的教师认为用课件上课就是整合,整合只是以前电教课的翻版,另一种说法而已。然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所带来的交互性、非线性等特性为课程整合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整合就应该是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我们不仅要在内容、方法、特优上进行整合,还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才是“课程整合”的核心。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就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进行合作学习,采取多元教学方式,使课程改革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为此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进行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相整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就确立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要避免盲目的实践,就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而建构主义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在进行整合的同时,就应该多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整合更有目的性。

(二)坚持科学性原则

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注意到各门学科的组织形式,需与各科内容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为电教而电教,背离了整合教学的目的。同时,信息技术经过与课程的整合,本身也是一个软件,而软件也要符合教材科学性,所展示的内容应该科学、严谨,表现手法和形式也要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

(三)坚持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四)坚持实效性原则

任何一堂课,我们都要考虑它的效果,评判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在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我们在整合过程必须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针对性、实用性,使用过程切忌粗制滥造,不是说你使用的动画、图片多好,而要看信息技术是否真正融入到该学科中,是否达到该课的目标。

(五)坚持层次性原则

美国教育学博士Jeannette Vos 和Gordon Dryden 认为:人类的学习类型有听觉型、动觉型、视觉型,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相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更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策略,运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目前,全国上下许许多多的学校和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的从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方面的整合进行了探索;有的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有的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为我们进行的整合提供了不少经验。我们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展的一些整合实践,在整合实践过程中,归纳了以下几种途径,以飨各位同仁。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素材,受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来,整合各种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信息时代的到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对班级授课制中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不消化的弊端进行补充。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可以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挂在网上,共享成果,同时有问题可以到学校的聊天室讨论,互帮

互学。真正做到随时学习,随时交流。这样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新课程要求,要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非线性化。这些变化使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对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进行扬弃,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最后,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2. 整合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确定的目标太大,难于实施,最终使整合的探索出现问题。这种情况,教师将整合的目标划分更小,更具有操作性。

3. 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4. 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姓名:秦光炯 冯雪梅

单位:涪陵区镇安镇中心校

地址:涪陵区镇安镇中心校

邮编:408103

联系电话:72190308 ***

5.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初探 篇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己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开发和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倍受学校和教师所关注。几年来,我校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本文仅就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探索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一开始,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一命题还不太理解,在网络教室里上一堂语文课,怎么去上?算信息技术课,还是算语文课?这和以前的多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有区别吗?经过查阅资料和学习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登录英特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五年级《三峡之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教学设想与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三峡之秋》是现代著名作家方纪于1956年10月所作。课文节选了其中写秋景这一小部分。这部分课文内容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三峡从早晨到夜晚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体会一天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

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这便是教学中必须着重注意,着力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如教这一课时,有关三峡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教者课前特意设计了专题网站。网站布局如下:

有了这个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通过观赏《三峡风光》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通过再现三峡情境,让学生畅谈学习体会,进行自评自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教学中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学生自由表现的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组织二次教学的依据。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教学反思与构想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氛围,帮助学生自然、准确地理解语言。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巩固练习就能“寓练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教师施教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特点,帮助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让他们各有所得,都有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进度“齐步走”,“已经会了的,还要继续听;没有学会的,也要拖着跑。”的弊端。在教学《三峡之秋》这一课时,教者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引导学生以文本为拐杖,利用网络优势,因人而异,从各人的具体实际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搜索所需资料,自主练习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受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教学实践使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合应是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是两者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凑合。我们认为至少应做到“三个融合”。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其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再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此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2)整合要讲实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足取的;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2)整合贵在坚持。网络教学的研究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凭一时的冲动,五分钟的热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贵在坚持,知难而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方能成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可避免。必须是志者、勇者才能顶得住,坚持得了,为了走出一条教育教学领域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开拓直前的志向,百折不回,踏实探索的决心,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新路作不懈的努力。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真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在“整合”这个课题上不能持之以恒,最后还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仅是初步的,今后,将与有志者一道,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心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黎加厚:电子作品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6.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篇六

一、调研的背景与课题提出 1、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开展电教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俊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如何处理好学与教的问题,关系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大课题。

2、基于网络或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要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虚拟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

3、恰当运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达到作者的意志、动作运行,帮助学生建立美术模型、创设美术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课题的界定

信息:指与美术学科教学相关的,以各种电子技术为载体的反映知识运用与规律的现象和特征;技术:指教学资源人设计、开发、利用的能力,中小学美术学科整合指南,有目标地搜索所有人相关信息,并有计划地进行浏览、搜索、兴趣、选取、整理、工作优化组合成超文本素材包;研究: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操作过程,有检测的试探性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思想与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激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把“人的目标”放在美术教育的首位,而我们的教育却长期背道而驰,存在着手脑分离、“满堂灌”的陈规陋习,即使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是变“人灌”为“机灌”,其价值取向和教育内涵却是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动手又动脑,而不是只看美术作品模仿得像与不像,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互动理论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互动理论为支柱,在实施开放式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各要素的互动,使学生在与网络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知识,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网络、师生与教材的互动。而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美术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为建构主义理论提供理想的教学平台。

3、信息教育论

学校信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有效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教学信息多元化、教学内容立体化,使师生增强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构想与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丰富视听,增强感官效应,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创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评价制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4、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实验的内容

1、以学生为本,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2、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动---交互式和创新性与实践性教学模式”。

3、创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结构。

(三)、课题实验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求实态度开展实验研究,发挥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优势,不摆花架子。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美术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与时俱进的角色转变,能够更有效地改变以往脱离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归还学生学习自我主动权,更加优化教学过程。

3、整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学习目标和要求,因材施教,借助信息技术的立体多维空间开拓美术认知领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4、民主化原则

教学实验民主化。创建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在实践中探索各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5、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题实验中,实验探索和理论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摸索、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课题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摩法、调节法、文献法、调研法和数据统计法。实验中坚持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分类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实验前要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实验中要注意观察,记录对象的各种变化情况,及时地进行综合分析,整个实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着手,以教育科研数理化统计法科学地检测实验结果,争取最佳实验效果。为提高整个实验效果,控制干扰因素,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预告排除法(2)相对稳定法(3)分散均衡法(4)提高能力法(5)减少偏差法

(五)、实验对象 小学至中学的部分年级

(六)、课题的实施与检测

1、在课题实验操作过程中,课题组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操作性等从理论、实践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使课题研究按照目标有序地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积累电教媒体素材优化组合设计)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实施实验目标、摸索积累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问卷调查、撰写论文)

总目标确定之后,拟订各阶段的实施方案,每学期实验计划落实到每周。拟订实验教师的学期实施计划、课时计划、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

2、保证机制

建设实验组织机构,加强硬件、软件建设,满足实验要求。

3、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对比班。

实验教师由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实验经验的教师担任。

实验班与对比班在各年级平行班中各取一个教学班。

为控制无变量的干扰,整个实验在“半育式”下进行,实验教师的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周课时数同平行班相同,实验周期为2年。

4、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

实验教师的选聘、培训,实验班、对比班的选择,确定电教教材,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各项制度,印刷各种量表等。

实验阶段:2006年8月——2007年12月

(1)、实验班、对比班检测

主要检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2)、确定每学期实验课时数,编制教案。

实验的第一学期(三个学期)实验课时暂定为二节,以后可根据实验的情况,增加课时数。实验课教案的设计依据实验目标编制。

(3)、选择各种信息技术要有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激发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填充教材中音像和交互式的空白,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多媒体软件在虚拟环境下学习,培养各种能力。

(4)、跟踪检测

制定完整的检测体系及标准,做到随时观察,随时检测,随时调整,使实验沿着科学的、正确的轨道发展。

检测项目:学生行为检测、学习兴趣检测,学习习惯养成检测、基本能力检测。检测工具:实验教师在实验班随机抽取十名学生为样本,在听讲,回答问题,相互讨论,实验,新创意上分为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进行观察。

每节实验课都由实验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观察,填写量表。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能力检测和分析,从横向、纵向对实验课和常规课进行对比分析,用以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寻找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有利于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效果。

(5)、阶段检测

依据实验确定的目标与检测学习的标准,由课题组统一拟订试题,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整、反馈,进一步摸索实践经验。

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1月——2008年3月

1、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评审实验结果

3、拟订实验报告

4、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评审

五、实验条件

1、场地与硬件:电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课件制作软件、微机、实物投影仪。

2、信息资源: 鹏博士 VCD K12 软件 VCD CD—ROM 光盘

3、积极参加省、州、市、校组织的有关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各种培训。购进、自制、网上查找实验所需信息素材。

六、预计成果

1、自制教学课件、信息素材包

2、录制实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3、撰写实验总结、论文

7.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思考 篇七

一、 将优美的语言、 鲜活的现实生活场景融入体育教学,丰富体育课堂教学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与玩、训练与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负重搬运”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文中《挑山工》的片段创设情景;在“侧手翻、障碍接力”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山里的孩子》一课创设情景。再如,结合体育课口令特点和英语口语的特点,创设一些“趣味英语”队列训练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调剂教学活动的“调味品”。如选取以下体育英语:向左(turn left)、向右(turn right)、向后(turn back)、报数(count)、好的!(ok! )、一(one)、二(two)……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现代学生 的 特 点 ,将 音 乐 融 入 体 育 教 学 ,激 活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喜欢音乐、好动的特点,将欢快的乐曲引入课堂。利用节奏明快的旋律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激情奔放,心情愉悦;利用抒情优美的旋律,营造出恬静舒心的情境,使学生心情愉快,全身放松。

例如,在一年级“各种姿势的自然走”的教学中,创设“动物运动会”这样一个情景:在课的开始部分,可选择一年级音乐教材《动物说话》这首歌,这首歌曲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不仅教过,同时还教学生模仿过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如果把它用到体育课上,学生们会感到既亲切又新鲜。学生一边和着音乐,一边模仿动作,很快就能进入角色。

三、优化现代体育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成为当今体育教学的一个新亮点。如,在教“立定跳远远”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优势将正确的示范动作在大屏幕上上反复播放,让学生们感知;也可将多种错误动作演示出来来,让学生进行正误对比。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生练习,而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有许多优势。如,教师的示示范是无法分解和做慢动作的,而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用慢动动作或定格来细致地演示。立定跳远的各个环节都能一清二二楚,使学生很快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也也可以避免由于错误的动作而使学生受伤。

四、将科学数据融 入 体 育 教 学 ,有 效 提 升 学 生 思 维 ,精确判断体质健康水平

如,在体育课与数学课的整合课“看图像分析数量变化的的趋势”中,可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一口气吹气球”,结结果每个人吹得气球大小不一样,从而引出肺活量的概念,再再当场随机测查8个学生(四男四女)的肺活量作为研究数据据,然后运用数学知识画成图像,让学生从图像中了解有关知知识并找出规律。很快,学生就会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看,男男学生的肺活量要比女学生的高;2.一般情况,高大一些的学学生的肺活量要比矮小一些的学生肺活量高;3.经常参加体育育锻炼(爱玩)的学生的肺活量要比不怎么锻炼(很少活动)的的学生肺活量要高,等等。最后得出,在无法改变性别和较难难改变的体形外,最能提高自己肺活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是加强体育锻炼。

8.浅谈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体育学科;其他学科;整合;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441-01

当今,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学校教学中体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有内在联系的,但是在现状基础教学中体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搭头”,没有真正地利用好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旨在研究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体育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 体育与语文

把语文教材和体育教材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能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更好的体现“生活即教育”的原理,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体现快乐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与玩、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负重搬运的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挑山工》的创设情景;在侧手翻、障碍接力地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山里的孩子》一课的创设情景。

二 体育与数学

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内容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把数学知识融于体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报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按奇数或偶数报数,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可采用“叫号结合、明七暗七、叫号摸位”等练习,在“叫号结合”的练习中,可以加强游戏的难度,结合加减法的方法玩。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己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篮球场的长和宽;测一侧篮球、排球、足球的周长,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

三 体育与英语

把体育与英语相结合进行体育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且能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如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one world,one dream”,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合开始部分的报数练习可以用英语数字one two three进行,整队时“立正、稍息”等口令可用英语“attention、atrease”来代替等等。而在结束部分的放松和整理活动时则可用英语歌曲来进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有趣,练得高兴。

四 体育与物理

把体育教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及能力。如短跑教学中“蹲据式”起跑,大小腿的夹角,两脚的占位及身体重心等:跳远、跳高、投掷运动中起跳、投掷的角度,起跳、出手的初速度等。都直接决定成绩,又如跑步时,跑弯道必须是逆时针方向,主要就是克服向心力对心脏的影响等。再如质量大、惯性大在篮球上篮时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与物理知识贯穿联合起来,使学生练得清楚、明白。

五 体育与化学

体育与化学教学的关联就是运动后体内产生的废物及营养物质摄入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如大运动量后体内产生的乳酸引起肌肉酸痛,如何减轻并消除这些酸痛:运动后喝可乐、矿泉水、葡萄糖、蜂蜜、吃水果这些物质在体内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些都是与化学相联系的。

六 体育與生物

体育与生物教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兴奋剂的问题,就是高科技的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产品。体育田径教学中,短跑类学生主要是进行无氧耐力的训练;中长跑学生主要是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以及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这些过程都与生物学有关。

七 体育与政治

体育的发展与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决定体育的发展。体育又影响政治。如美、苏冷战期间,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奥运会两大政治集团相互抵制:再如各届、各类运动会的申办。这些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如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失败及2008年奥运会成功申办,这与我国在世界政治地位提高成比例,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又是我国政治体育史上的大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办好这届奥运会。

八 体育与历史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如乒乓球运动成为我们的国球,但它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足球虽起源于我国唐朝宫廷,但它兴起于欧洲。因此。各项体育运动都有它发展的历史。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讲述这些历史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体育与历史的兴趣。

九 体育与劳动

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受到父母的宠爱,缺少劳动的习惯。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劳动教育的因素,因此,教师有充分利用搬运器材、打扫操场、捡树叶和小石块清扫跑道等劳动,借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胡锦涛书记的教导:“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

9.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篇九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数学教学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整合是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2011版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对数学课堂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初三几何《圆》第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h动画,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

1、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如:在讲初三“二次函数”时有一道习题

如图1,Rt△PMN中,∠MPN=90,PM=PN,MN=8cm,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8cm和2cm,C点和M点重合,BC和MN在一条直线上,令Rt△PMN不动,矩形ABCD沿MN所在直线向右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如图1),直到C点与N点重合为止,设移动x秒后,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PABDCMN

由于图形不断变化,所以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画,让矩形ABCD运动让同学们感受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结果,如图

2、图

3、图4 PADEMCN B图2

PABM图3

FDCN

PABM图4

FGDHCN

最后达成共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

2、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当C运动到N点不停止,继续向右运动直到B与N重合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图

5、图

6、图7)

PAFHMBG DNC

图5

PAMB图6

GDNC

PAEM图7

DC

BN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2、几何画版进行课堂教学带给我们的好处

数学新课程理念中提到:新课程应体现信息社会的精神,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中的几何部分,又添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等,传统教学模式就更难适应了。所以适当引入信息技术,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扩展思路,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平时我充分用几何画版进行课堂教学,尤其是近四年一直在毕业班上课,每年进行中考专项复习时,我都会制作一些学生不太好想不易理解数学题的“几何画版”动点课件,尤其是针对中考最后压轴题的动点课件。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研究表明: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它的特色首先能把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形象化,最大的特色是“动态性”。普通的几何教具往往很难表现的运动的几何问题,几何画板很好的解决这一点,而且能深入几何的精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难点。教师利用该平台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

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4、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通过QQ、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上一篇:广告学专业求职简历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