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旅行”的作文

2024-07-23

九年级“旅行”的作文(共14篇)

1.九年级“旅行”的作文 篇一

九年级关于“旅行”的作文

机会需要争取,成功需要奋斗。——题记

柔和的光晕宛如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云雾细腻的肌肤。隐约中,就在不远处,似乎有一个五彩光圈,中央好像有一个盘坐的人影在微笑,那是……

一步一步,一阶一阶,回望身后的五千多级台阶,我心中无比的苦闷,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身旁的行人也都在艰难的前行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地上。烈日当空,赶走了最后一丝云彩,与大地面对面。石阶旁光秃秃的,没有一处可以遮阳。

“爸爸!”我望着前面那个箭步如飞的背影吼道,“就不能坐缆车吗?这么热的天,而且这石阶修的也奇怪,一高一矮,一阶一阶走像小碎步,两阶两阶走又太高,啊!”说着我就绊倒了,一跤磕在石阶上,膝盖顿时青了一块,我索性赖着不走了,坐在一旁。

“儿子,来,喝口水。”爸爸微笑着递给我一个杯子,“再坚持一会儿,你看,比你小的小孩不也爬上来了?”说着给我一个鼓励的眼神。我没好气地夺过水杯:“三句话不离隔壁家小明!”伴随着的是一个狠狠的瞪视。不过,我还是不情愿的起身向上走。“这就对了嘛!”爸爸笑着拉起我。

一个小时后,就在我真的快要不行、坚持不住的时候,爸爸突然惊喜的.叫道:“到了!儿子快来!”我不禁在心中疑惑:什么然一向沉稳的爸爸那么高兴?走上了这个观景台,我才明白,顿时深深地震惊了。观景台底部架空,全部由玻璃铺成,只靠几根细细的钢筋支持,脚下即是万仞高崖,只不过云雾被我踩在了脚下,无法真正看清。观景台的围栏也很低矮,探头一望,重心较高的我头脑一阵晕眩。滚滚的云浪层层叠叠,前仆后继的向观景台涌来,朔风虽寒,却让我一个激灵,浑身的汗水一下子都蒸发了。远方,我似乎看到了金色的琼楼玉宇,玉皇大帝位列中央,文武仙官分列两旁,好像大殿正中还有一个人影被七彩光圈围住,这究竟是谁?我好奇的挠了挠脑袋,人影也挠了挠头;我抬脚,他也抬脚,就像是我的影子。想到这里,我吃了一惊,这难道就是传说中无敌至尊超级伟大无与伦比十年难得一见的佛光吗?简直不可思议!我突然觉得先前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目光落向左手边的一块木牌:唯有坚持不懈者,方能领略此奇观。半途而废者,不可矣。

成功,是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浇灌过后结出的果实,最重要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就像丘吉尔那样,坚持,坚持,再坚持!胜利的彼岸终将被我们征服。

漫漫征途就在脚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铸就辉煌!

我看着那个木牌,笑了。

2.九年级“旅行”的作文 篇二

一、让学困生有米可炊

1. 学会观察。

写作水平低主要的原因是学困生不会观察、总觉得无从下笔, 可是写文章离不开观察, 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学生看似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中也并非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刘伟同学在考场上用生动的笔墨展现了初三生活场景——教室背书战、食堂强夺战、宿舍躲藏战, 令人拍手叫绝。我们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写观察日记, 把观察到的人、事、物、景记录下来, 充实到自己的生活库存里, 储备可炊之米。

2. 注重积累。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的知识等非常重要。学困生语言表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里想得好但不会表达、语言平淡、口语太多等, 针对此类现象我让学生准备《优词警句本》, 随时记录课内外学到的好词妙句, 丰富语言储备;与此同时, 我还给这些学生推荐一些通俗的小说、美文、杂志, 让他们在喜欢上阅读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储存语言, 并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要留住情感的火花, 也应随时摄录生活点滴, 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随手记录, 不断积累, 并经常翻阅, 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我们还应让学生在平时的范文学习和课文学习时积累基本的描写方法, 修辞手法, 文章立意和感情抒发等知识。

二、让学困生有米会炊

1. 敞开心扉。

由于对作文长期的畏惧、厌烦, 甚至神秘化, 学困生望文生畏。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 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 没有丝毫的隐瞒, 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作文, 其实是心扉的倾诉。而学困生因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充分肯定而苦恼, 久而久之封闭自我, 他们大多不愿倾吐真情。教师应用真诚和尊重叩开他们的心扉, 让他们无所顾忌的倾吐心声, 用流淌在笔尖的真事、真情取代作文神秘的面庞。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真实表达情感, (即便这种情感是幼稚的、片面的, 甚至悖于常理, 也要鼓励他们大胆抒发) 。永驻真情是成功作文的第一步, 正如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

2. 耐心帮扶。

作文其实就是借题讲自己的故事, 我们既要把握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和他的心弦对准音, 还得对缺乏倾吐经验的他们耐心帮扶。如面对作文“爱是 () ”, 缺少母爱的学困生C偷偷抹眼泪, 我在扣开他心扉之后发现他感受最深的是奶奶的爱, 我又问他:“每当你想心事、难过的时候是奶奶哪个饱含爱意的动作带你斩断痛苦的思绪?”他受启发而写的作文《爱是奶奶的呼唤》语言平平但不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如面对作文“ () 你看我的”, 刚任班长一职不久的学困生D抓耳挠腮, 我问他:“你当班长是全票通过吗?”他坦诚地回答:“不是全票, 我虽然成绩差, 但责任心强, 大部分同学把票投给了我”, “那你有话对那些当时不看好你的同学说吗?”他兴奋地点点头, 马上提起笔。这样, 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诞生了。

3. 技法指导。

郭沫若先生的创作态度是:“无法求其法, 得法求其化”。虽然学困生不容易掌握较为复杂的作文方法, 但一些简单易学又实用的技法却能大大降低写作难度, 并让学困生的作文靓起来。如拟标题时可可采用直露法、引用法、悬念法、反常法等;开头段可开门见山、设置悬念、长句排比等;结尾段可自然收束、首尾呼应、引用名言警句等;装扮语言可善用名言、妙用修辞、巧用幽默等。

三、善于发现闪光点, 激发写作内驱力

作为教育者, 我们“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定性”,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困生, 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尊重、信任、激励、欣赏、期待。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 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学困生的起步作文往往是幼稚的, 我们应投入最大的热情用“放大镜”去寻找、发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 (即使是极细微的) , 并予以恳切地表扬与激励。如“语言明显比上篇流畅多了, 再加油!”“你试图生动表达, 若下次用时先查查词典就会特准确!”“敢于呈现真实水平, 请继续练笔, 老师相信你会进步很快!”“能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 你已迈出了成功作文的第一步!”“文中的引用棒极了!”“你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给文章增色不少!”等。老师的肯定与欣赏, 会让他们像优秀的学生一样享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 会让他们收获写作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从而激发起主动作文的内驱力。

3.春节旅行九年级作文 篇三

这里各种形状、风格的灯交相辉映,有的吉祥物-福娃,让人不禁想起20所发生的事;有代表老成都风貌的特色街道,让大人们回忆起儿时的欢乐时光;有用各种瓷器做成的孔雀,并且用代表自然的绿色映照,显得栩栩如生,美丽极了。

姑姑叫道:“开始放烟花啦!”

我和妹妹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只听天空中传来阵阵震耳的声音,也见天空中燃放的烟花多姿多彩、形状各异、五彩缤纷,有的在开始时是白色的,散开后是红色的,快结束时是绿色的,最后落下是又变成紫色的了;有的形状像蘑菇,有的像伞,有的像水滴,好看极了,我们不禁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哇”声。

4.小荷旅行社[九]作文 篇四

来到车上,我们惊奇的发现,孙雨和枫和蕾羽兄妹已经回到了车上。随后我打开了

龙云枫:你刚才到哪儿玩了?

皮卡丘009:去看仿古花店了!

龙云枫:怪不得找不到你!

皮卡丘009:本来想带你一起来的!但是王睿源把我给拉开了!

……

突然,我看见了寒雪映梅也登陆了,

我们打完沙子仗后,便去和她们一起去喝下午茶了。在路上,我们几个人一边说话一边走,

而在小屋里,那个男人要带我们去演出。蕾羽为了他这张脸,死活不肯去。结果男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枪打中了蕾羽新买的帽子上,头也成了爆炸头。蕾羽更不敢去了,可是谁让他有枪呢。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特警2队赶到了,

比赛即将开始,这是一位女将也来参赛。她就是枫的

5.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的体会 篇五

一、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 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对以后的学习受益匪浅。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 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 做进一步深化处理, 从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 尽可能使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 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二、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复习

由于现在的中考既有验收功能, 又有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功能, 因此在复习中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不能搞“一刀切”, 考什么就复习什么。例如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复习。中考对这三个概念只要求到“了解”层次, 对还原剂只要求学生知道碳、氢气、—氧化碳做还原剂。因此对基础薄弱的同学不做过高要求, 达到大纲要求即可。而对那些要上高中的同学来说, 只了解这些显然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 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升价→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性→还原剂”;“降价→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性→氧化剂”。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理解氧化剂, 还原剂。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对零散知识, 进行归纳总结

1. 归类记忆

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 没有系统性, 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中, 老师及时为学生总结, 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记忆, 有利于学生掌握。比如对固体物质颜色的记忆, 可以归类总结。还有, 对物质燃烧现象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硫、磷、铁、镁、碳的燃烧现象进行归类对比记忆。

2. 观察异同、对比记忆

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 许多概念相互对立, 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 抓住矛盾的关键, 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 往往会相互干扰, 影响记忆, 如果分类集中, 观察其异同, 分析对比,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四、在复习中运用类比方法, 突破难点

类比是根据被认识的对象间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 从而推出其他被认识的事物是否也有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

五、在复习基本概念时要分析透彻, 理解记忆

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就要把概念分析透彻, 分析其适用条件和要点, 掌握其内含和外延,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才能记得牢, 会灵活运用。

例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这个概念按意义分成三段: (1)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 (2) 用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3)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 (1) 段表明相对原子质量的衡量标准, 即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提醒学生注意“质量”二字。第 (2) 段表示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说明“比较”二字对应的是除法运算。第 (3) 段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 是衡量原子质量大小的一个概念, 但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6.难忘的旅行七年级作文 篇六

春天,小兴安岭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春寒料峭,缕缕春风中夹杂着几分寒意。你看,白桦树已吐出嫩绿的新芽,树下的小草正努力地探出头来,百花竞相绽放,一切都仿佛要一直留住春天;你听,远处传来了“哗哗哗”的春水声,仿佛是乐曲在我耳畔回响。偶尔有几只可爱的松鼠从树上蹦下来,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天的小兴安岭,白桦树、松树长得葱葱郁郁,形成一片片浓荫。灿烂的阳光如利剑般穿过树梢,照在草地上。抬头望去,白云好像在和我追逐嬉戏,那光洁的蓝天,像磨得很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很精细的蓝缎子。看上去,它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触手可摸一样;低头俯视,嫩绿的小草、鲜艳的百花都在热情地向我点头微笑……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呀!

秋天的小兴安岭落叶纷纷,金黄的落叶铺展在地上,成为大树妈妈的养料,孕育着新的希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相信,在明年灿烂的春光里,一定会有秋日落叶得意的微笑。一簇簇菊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金秋阳光洒在美丽的花瓣上、金黄的落叶上,也洒在了我们的心里,令人心旷神怡。

冬天的小兴安岭,大雪纷纷飘扬,树林里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轻柔松软、洁白无瑕,放眼望去,茫茫林海银装素裹。北风吹来,万树银花,犹如晶莹剔透的银条随风摆动。洁白的雪浪此起彼伏,美不胜收。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小兴安岭之行,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难忘那坚韧挺拔的大树、清澈潺潺的溪水和粉妆玉砌的雪景……

7.小学六年级作文:旅行的—— 篇七

前一天听到妈妈说要去旅游,我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整天都处于兴奋状态,到了晚上怎么都睡不着,心里期盼着明天早点到来。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兴致勃勃地随着妈妈坐上了大巴,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要做10个小时的车才能到杭州!Oh my god!这可怎么熬啊!原以为在车上会很无聊,可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行驶途中的风景真的很美!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路边高耸入云的松树、翠绿的灌木丛连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顺着松树的顶端往上看,湛蓝的天空,上面点缀着奇形怪状的白云,这种有灵气的景色,就算世界上最好的画家也是难以画出来的。而且在行驶途中,导游还给我们讲白娘子的故事,说其实很久以前,雷峰塔已经塌了,白娘子被放了出来,现在的雷峰塔是后来男人为了镇压女人自己建的。

听着有趣的故事,看着美丽的风景,时间不知不觉就流逝了,转眼就到了杭州。恰巧这是是晚上,我们可以摆脱旅途的劳倦,好好去睡一觉了!伴随着太阳的升起,我们也已睁开了蓬松的眼。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旅程也开始了!

8.九年级学生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一、找出问题

笔者参加了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网上阅卷,阅读过几千篇各类学生习作,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问题很多,但具有几个共性。

1. 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

现在的考场作文,我们的学生往往会学习和使用一些特别的结构,如题记、层次小标题、开头与结尾的排比。这样做一开始由于比较新鲜,的确一度让我们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给过很高的评价。但是,随着使用者越来越多,再漂亮的衣服变成了人人都穿的“校服”,美丽不再了。甚至有些老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拼凑组合训练,让我们阅卷老师看来看去都是那几套词句。有的作文甚至句不达意,什么作文都用同样的开头和结尾,几百份作文改下来,雷同语段都看腻了。更加奇葩的是有的学生为了求异,模仿高手的“文言作文法”“作文剧本法”等冒险创新,结果第一个遇到赏识者得了高分,后来者皆为低分。“文以载道”,结构形式永远应该是为中心内容服务的。教师为考试而教作文,为了批量提高中下等学生作文水平,结果造成学生作文的形式主义。

2. 作文假语言、假真情泛滥

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些“假”的风气现在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女生的作文里面。初中生要积累精美的词句,学习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是可以的。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都强调语言的靓丽,但是很多学生迷失在语言的靓丽外表中,忘记了语言的美丽需要内容的映衬。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它的语言普普通通,它的情节简单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过,可是它却成为我们学习的名篇,为什么?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语言靓丽是为了内容的“添花”,而不是用“花朵”代替内容。那些假语言、假真情的作文初读靓丽,再读华美,三读失望。请记住,真心真情才能动人心。

3. 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

现在考试作文要求中都是“文体不限”,但是我窃以为初中语文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一般性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写简单的议论文”教学专题,在“议论文”的前面有个“简单”的限制。实际上很多同学的议论文的三段论就是符合简单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的。有些地区的作文命题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在作文要求中注意了问题要求的设置,例如2015年福建福州的中考作文要求就是“请以‘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那么,文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教师的简单性强化训练,以三段论议论文为基本模式;二是作文教学较随意,不成系统;三是写作训练只“练”不“讲”,只“讲”不“改”。命题者淡化文体的要求本来是希望“百花齐放”,但是我们却搞成了动植物大综合,理想和现实出现极大反差。

4. 关注“他”人,从不自省

不论是“闲对风光独自游”的作文题目还是“苦趣”这一作文题目,都是倡导大家来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对生活的感悟。但是,我们在作文阅卷中,读到更多的是“他”的故事,个个都是“外婆家后面的小河”,个个都是中考前的大病大灾。我们学生考场作文选材都是读书读来的,没有自己看到的身边人身边事。写母亲,马上头脑中搜索看过的母亲作文;写同学故事,永远是让座,从七年级一直让到九年级。“编”作文代替了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来写去当然写不出好作文了。其实,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例如有个同学有次被老师罚站到办公室,他却写出了办公室“见闻”,实在有趣。所以,老师们要多想想,想出办法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从普通生活中找出不普通的作文素材来。

5. 简单不是简洁,而是少而精的追求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往往记叙一件事来写一篇作文。由于叙述能力的有限,他们记叙的事情主次不分,往往没有详略。他们的作文更像是杂乱无章的日记体。我们希望的作文是抓住典型的情节来描绘人物形象,能有生活的细节描写,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学生选材永远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故事永远是自己的小学生活,也许“小学生活”都是小学作文书里面的。这样的作文没有吸引力,没有起伏跌宕。

二、解决问题

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这样做。

1. 生活与作文也需要结合

现在的作文教学问题就在于脱离生活。学生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所以,我要让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从生活中发现故事的曲折,从生活中发现美。我们可以这样做: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写出外貌描写,看谁写得准确,之后进行“文字与人物连线”活动,让学生在猜对猜错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以每天请一个同学讲一个全班同学遇到过的趣事,这样,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大家就会关注生活,还会交流之前的生活。学习如何口头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斟酌语言排列顺序,间接地学会了作文的真谛。我们观察校园,写出我们的校园;我们参与校园活动,写出自己的参与经历;我们发现学校生活的精彩,抒发我们自己的真实情感。把生活及作文落到实处。

2. 毕业班的作文训练也可以系统

毕业班的作文课,有的老师这样上:印刷大量的所谓“满分作文”,人手一册,甚至让部分学生背诵“满分作文”。其实,每年的中考满分作文是有一定意义的,看看也好。只是,我们把它“万能化”显然是错误的。说到底,这样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自学无教”。我认为中考作文教学也可以系统化,如审题训练、选材训练、构思训练等。当然,关键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训练,你的班级学生是什么水平就用什么训练标准。有的老师直接使用他人的训练套路、训练资料,结果事倍功半,就认为训练无用,他们忘记了只有本班特色的作文训练才是最有效的作文训练,所以对于学生的情况前期了解真的很重要。之后,根据学生情况对于每个训练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对于部分学生还要制定单独的更高或更低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耐心和细心了。作文教学有序化之后,学生作文提高需要有个过程,但是请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经过作文的规范系统训练之后,我们的学生的作文就会渐渐入“格”,接着升“格”,走向作文的春天。

3. 阅读与写作也必须结合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读书少是写不出好作文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就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才可以打开文学之门,打开语文学习之门,具体来讲就是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做一个爱读书、善于作文的人。从时间上来说,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不足半小时。我们老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为学生挤出阅读的时间,也可以分享一些优质阅读材料,甚至利用班级QQ群分享。在阅读内容上,我们要选择一些教材必读的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考作者的文集,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提升思维深度的哲理书籍和期刊杂志。最后,利用好教材进行第二次阅读,向教材学习写作的技巧。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用好教材,学好教材,回到教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9.六年级作文:小伞兵的旅行 篇九

秋天到了,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打点好了行装,小伞兵个个精神抖擞地离开了妈妈的怀抱,踏上寻找自己的家园之路。

秋风姑娘鼓起她的樱桃小嘴,小伞兵——蒲公英的孩子们张开洁白无瑕的飞行伞,快乐地飞上蓝蓝的天空踏上寻家的旅程。其中有个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小伞兵”,他既留恋母亲的怀抱,又想去绚丽的大千世界观光。但终于新一横:为了自己的家,走!这个小伞兵,就是我。

飘啊飘,我遇见了前年去大城市的鸽阿姨。乍一看,几乎认不出,原本洁白的羽毛已是乌黑乌黑的,头顶光秃秃的,好似出家人一般。我亲切的询问:“你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白鸽答道:“在大城市里,工业废气、污水、垃圾随处可见,站在哪里都见不到蔚蓝的天空,也没有一片绿地,我的羽毛就是被烟熏黑的!所以啊,你还是不要去了!”说完,她就飞走了。

我始终坚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毅然决然地飘向梦中城市。

飞呀飞,我又遇见了蝴蝶妹妹,她以骨瘦如柴,几乎飞不起来了。我问她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惨,他说道“因为大城市随便乱排废气,寸草不生,何处来讨花粉吃?你还是别去了!”说完,趔趔趄趄地飞走了。

来到大城市。“咳!”果然不假,到处是高楼大厦,绿地不见踪迹。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这,我竟无处歇脚,失望的`情绪油然而生。前面是一处公园,进入公园,看见到处都是高科技的娱乐器材,还是没有发现一片绿地,我只好飞向花坛。花坛中花儿费劲地挑着几片干巴叶子,身下的土壤跟瓦砾一般的硬。花儿们说:“我们都快病倒了,你也快走吧!”我无奈地飞向烟雾缭绕的昏暗天空,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机器的马达声,只有林立的高楼,没有山林花草,何谈未来的家?

10.我的旅行七年级语文作文 篇十

你们猜我去过哪些地方呢?答对了!就是:北京、湖南、银川、深圳……旅行中,我觉得最好玩的事情是:去银川滑雪。

去年冬天,我乘坐大鹏飞机飞去银川,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银川,姑妈来接我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姑妈也起来了,我们穿上了衣服就去滑雪——那可是我心心念念的事情啊!

刚开始的时候,我走一步,摔一步,经过两小时的练习,我终于能滑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再不像两小时前的样子,走一步摔一步了。在冰天雪地里,我像一辆安装了轮子的小车,疯狂地滑动着,真痛快呀!

所有的旅途都离不开吃,旅途中,我觉得最好吃的小吃是湖南的粉。

每当放假的时候,我都会跟着爸爸或妈妈去湖南,湖南是我的老家。

一天早上,妈妈问我们几个小屁孩要吃什么?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粉,湖南的粉!”妈妈答应了。

妈妈带我们来到一家粉店,一位阿姨把我的粉小心翼翼地端来,碗刚放下来的时候,一股浓浓的香味飘来,你闻到了,心情就会飘起来!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粉,打了个似乎比雷声还要大的饱嗝,太心满意足了!

旅途中还会有很多好玩的事。印象中最有趣的是,一个巧克力把我的脸涂得满脸都是。

一天,我正在吃巧克力,突然,我家的狗直接冲过来,直接把我的巧克力抢了过去,咬得满嘴都是,接着,它的舌头像涂油漆一样,把我的脸涂得满脸都是巧克力。

11.九年级文学类课程文本的再开发 篇十一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备考误区

中考对语文学习及备考的导向作用无须多言。于是,很多毕业班的总复习开始之日,便是学生陷入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海开始之时,既有整体阅读,也有专项训练。师生大量研究往年中考试题,总结中考命题规律与趋势,进行科学的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术语,通过海量的课外文本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的学校甚至把这种备考策略奉为至宝,不但把这种策略的实施前移至初三上学期,甚至在七、八年级也强行入轨,融入教学中,进行训练。效果如何?如果只练习不评讲或不反思,恐怕收效甚微。如果有练有评,客观地说,还是有收获的。可是,即使收效颇丰,算算费效比,再看看学生疲于应对的苦与累,很多老师会心有不安和不忍。

二、对文学类课程文本进行再开发的价值

1. 通过“再开发”积累课程文本阅读经验

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虽是课外文本命制,但仔细审视,都有课内文本的影子。比如,很多以小说为考试文本的阅读题会考到“揣摩人物心理”这个考点,而在《多收了三五斗》《故乡》及《我的叔叔于勒》等课内文本的学习中,有许多心理描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掌握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再如,“叙述的角度”也是重要的考点,而这个要点,在选入教材的鲁迅小说的教学中几乎都有涉及。在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叙述的角度”,从“人称视角”进行分析,看“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由把握写作技能,提高阅读技能。通过此类阅读训练,积累阅读经验,为“举一反三”打好基础。

2. 通过“再开发”实现阅读经验的迁移

用课内文本的阅读经验解读课外文本,首要的前提是经验的有效形成和迁移。要想具备这一条件,就要循着“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寸积铢累,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运用自如。“建构”是学习时的目标,“储备”和“强化”则是复习的过程。如果“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畅通无阻,那学生在解答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就能从课内文本中迁移经验、借鉴方法。

但是,这种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经验的迁移,既可以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又需要老师想办法把感性的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搭建课内外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迁移的桥梁。如对“叙事的角度”的理解,可以由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类;从聚焦模式上,可以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从叙事的人称上,可以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从叙事的结构形态来说,又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样,通过对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储备阅读的知识与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优化复习效果。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已经学过的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与整理,这正如胃肠消化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揣摩、比较和思考一系列手脑并用的练习(历练)起到内化作用,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融化,积淀在自己知与行的‘图式’中,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

比起题海战术中大批量的课外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即使是两三年前学过的课内文本,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留有印象,若能稍加梳理,一些学习要点便能在学生的记忆中被激活,这样就能节省用于阅读、感知、揣摩、深究的时间。相反,若单纯地另起炉灶仅在课外文本上下功夫,便会留下事倍功半甚至是功亏一篑的遗憾。

三、文学类课程文本再开发的实践

毕业年级,时间紧,任务重,对课内文本再开发,当然不能逐课复习、逐课过关,那样做既无时间也无必要。开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让粗浅的理解深刻化,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套用灵活化,从而有效促进分析能力、生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升。

1. 筛选甄别

不是所有的课内文本都属文学类文本,所以要遴选———要把每一册教材中的小说、散文、诗歌及剧本筛选出来,剔除其他诸如说明类及论说类等文体的文本,这些文本也可另外分类并加以开发。这样一来,像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全部2册书即能选出20余篇(即使是初中全部六册书,也不过60篇)。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须熟悉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因此,筛选甄别的环节衍生的收益便是能辨析文体、了解文体特征。这个环节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来筛选甄别文学类课程文本。

2. 掘金挖宝

入选的每一个文本都能有一个或数个“宝藏”,对这些“宝藏”进行定位和挖掘便是所谓的掘金挖宝。定位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泛,一个文本确定1到3个点即可。这种“定点”或者“定位”必须依据使用的教材和当地中考的“考点”来确定,教师要先收集本地和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筛选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类考点,整理出这类考点所涉及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分析归纳出某篇教材的“宝藏”。如像《故乡》这样的经典文本,可以确定“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对比手法”三个点。再如《雪》《囚绿记》的“宝藏”锁定为“象征手法”即可。在“淘宝”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参阅当初所做的课堂笔记或课本上的评点批注,这样的淘宝自然要比在陌生的文本中寻寻觅觅更方便简洁。而且目标明确,过程清楚,学生印象深刻。

3. 分门别类

为什么要分门别类?因为所确定的要点可能会比较散乱,语文课本对其没有任何编排,对于这些知识点教不教、教什么也没有指导可循。加以归纳整合,就能让它们各归其位。另外,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再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甄别、审辨加深印象,融会贯通。归类可以知识点为依据,如描写手法可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类别;抒情手法又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类别。其他如结构情节、表现手法等也可分成数类。每一类可能包括多篇课内文本,同一个课内文本也可能分属不同类别。如归属“衬托”一类的就有《绿》《一双手》《鼎湖山听泉》等篇目,而其中的《鼎湖山听泉》又可列入“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类别。

4. 知识建构

分门别类的目的是为知识建构提供原料。知识建构,就是通过对这些原料进行加工、提炼、萃取、综合,从而认识规律、获取知识。以“环境描写”为例:归属这一类别的课内文本有《多收了三五斗》《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故乡》《囚绿记》等。加工的过程,就是从这些文本中搜索相关句段,通过对这些句段的研读探究,理解各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炼是把这些个例集中到一起加以比较、整合,合并同类项,提取公约数,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的过程。循着这个路径,通过进一步萃取和综合就可得出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交代社会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等。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下一番功夫,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树”就能生成。

5. 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的要领是活学活用,换言之,就是要能够用储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分析就可能不得要领,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无从入手,探究就更是步履维艰。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生搬硬套同样会失分。要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学会迁移运用随机应变,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也要注意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升迁移效果。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语句,解答时,若能在知识储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细节描写”,便能得分,但难得满分。如果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怎么用的”和“用得怎么样”,这样的答案才完整准确。

6. 充实完善

迁移运用是把课内文本的养料输送出来,供课外文本阅读之用。在训练课外文本阅读时,也可用课外文本阅读所得反哺,充实完善由课内文本的精妙之处整合而成的“知识树”。如在《回故乡之路》的相关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说说下列句子中“折叠”一词妙在何处:把故乡轻轻折叠起来,永远贴身装着,仿佛只有这样,你才感觉到离故乡最近,感觉到并没有离开故乡(考试文本对原文作了删改)。这是赏析句子的练习,答案是“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可是这种手法在“知识树”中却难觅踪影,因为苏教版初中教材的课内文本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表现手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条添加上去,不断地扩容增量,这棵“知识树”就能枝繁叶茂,富有生命活力。

12.小水滴的旅行三年级作文 篇十二

我是快乐的.小水滴,我在一条小溪中,和许多小水滴兄弟姐

妹们顺着水跑呀跑呀,汇成一条大河。

忽然,我们一起从山上向下跌落,像一个大的水帘挂在山崖上,太阳照在我们身上,画出了美丽的颜色,我变漂亮了。突然姐姐推了我一下,我飞快地滚了下去,掉到了“棉花”船上,又松又软,舒服极了。我伸出头来,一看,原来“棉花”船是天鹅,天鹅抖了抖羽毛,我被抖到湖里了。

湖里的小鱼,看见又有新朋友了,高兴得围着我跳起了舞,

忽然,一根管子伸了进来,我充满着好奇心走了进去,咦,可儿

姐姐,你怎么在这儿?“我被这根管子吸进来了”可儿姐姐说。

过了一会,来了一阵狂风,把我们吸到了底,人们把水龙头拧了拧,我们涌了出来掉到了茶壶里。

人们把拎到火上面煮起来,我跟着蒸气飞到了蓝天,一辆辆白色的云车,金色的云车,各种的云车,向我们行驶来。

突然一阵寒风吹来,我落到了花朵上,洗了个香香浴舒服极了,小水滴决定在花朵上住一段时间。

13.种子的旅行二年级作文 篇十三

春天,一个小女孩把几颗种子埋在土地里,想让它们生根、发芽,慢慢地长大,但是谁知道,这几颗种子耐不住寂寞,竟然悄悄地从土里钻了出来。

调皮的风儿将种子吹向远方。种子在天空上飘呀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天空一片漆黑,电闪雷鸣。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些脆弱的种子掉进了河里,淹死了。剩下的三颗种子克服了困难,继续前进。

冬天到了,种子们落到了地上,大雪像鹅毛一样把种子覆盖了起来,一只饥饿的`鼹鼠看见了,忙把一颗种子吞进了肚子。

春天终于来了,一颗种子渴望早些见到阳光,拼命地钻出地面,发出了点点嫩芽,可是,一个农民伯伯看见了,自言自语地说:“咦,哪里的野草?”他边说边随手把嫩芽割除了。

14.九年级“旅行”的作文 篇十四

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对新教学理念下的“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摸索出适合“自学质疑”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设计,探索出真正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高效,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概念表述

优化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要求就整体层面而言从诸多方法中遴选出更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高效方法,或者说为了在某一具体层面达到更为有效从而排除那些低效的、次要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做法,而使得行为实践更为突出的意思。

策略的优化指的是施教者在育人实践过程中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科学、高效地构建以发展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沿着科学、艺术、实效的途径高效发展,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要求,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及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就学情、教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建构更为高效的实施方案,完成知识建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六模块具体地说就是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模块。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就是指施教者以课程标准、教情学情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为宗旨,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紧扣教材,围绕目标,科学有效地选择运用六模块,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生态课堂,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动态中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课堂。

自学质疑是指学生围绕目标或要求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创新性地发现尝试知识构建的过程。

二、九年级英语“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设计优化的实践

“自学质疑”模块要求学生就呈现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系统地学习把握文本,尝试知识构建。本模块直接影响着其他几个模块的有效实施。

如何设计自学环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的首要环节。许多九年级学生自学起来比较困难,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自学,学些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对“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进行设计呢?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 明确目标,自学有章可循

今天上课用的导学案应该在昨天就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对导学案上的“自学质疑”模块进行解读。如教学九年级上册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Period 1 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第一课时,首先解读“学习目标”部分,让学生了解这节课要学些什么。然后,看“Step 1预习检查”部分,帮助学生明白要预习什么内容,应该怎么预习。本课时的预习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单词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先在课文中找出本课时的生词和重要短语,并用红笔在文中圈出来,告诉学生这些是要重点掌握的词汇,然后在词典中查出这些词的常用法,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写下来。再要求学生做如下练习来检测巩固:

根据汉语完成句子。

(1)你有问题吗?

______you______a problem?

(2)你没有必要担心变胖。

You needn't worry about______.

(3)当时饭店里的噪音几乎使我发疯。

The______in the restaurant almost_____then.

(4)他没有任何的亲密朋友可以交谈。

He doesn't have any______.

科学地设计“自学质疑”学案,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主动的自学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要做到大胆设疑,由浅入深。比如,我在教学九年级英语9A Unit 5 Films的Reading部分时,设计了一系列的自学问题:

(1) Is Audrey Hepburn famous only in the USA?

(2) What even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Hepburn'ssuccessful career?

(3) Which film made Audrey Hepburn famous?

(4)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Audrey Hepburn?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在课前已基本了解Audrey Hepburn的概况,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也更透彻。而且有的学生会质疑并提出这样的问题:“She had put most of her effort into ballet lessons before she entered the film industry.”“She was honoured with a number of awards because of her efforts in this area.”两句中“effort”的用法有什么不同?“honoured”可以用“presented”代替吗?“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慢慢地,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了。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英语自学的能力,又大幅度地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3. 在“自学质疑”设计上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自学质疑”设计上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次自学引导,使得每个学生在实践中都有事可做。例如,对于学困生来说,起点应该低一些,降低难度,从基础出发,让他们学会新词汇,读通、读懂文本;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要求正确地读课文,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找出要点和难点;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有效地提出新的问题。不同的自学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只要教师坚持设计好“自学质疑”导学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慢慢地提高。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自学质疑的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到质疑的快乐,养成思考的习惯,强化合作意识,增强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的信心。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自学质疑能力,它不仅是学生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还是学生步入社会后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加需要重视培养英语自学质疑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运用高效的教学设计来考查和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训练和学法的指导,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术语--采购常用英语下一篇:小学教育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