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2024-08-22

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精选8篇)

1.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一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体教结合的现状探究论文

1 研究目的

1987 年 ,经 过28 年的发展 ,“ 体教结合 ”处于漫长的发展求索期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加之全国各地高校实际情况的差异 ,“ 体教结合 ”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5 所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

2.2 研究方法

(1 ) 文献资料法 : 本研究通过文献 、互联网检索方式收集 、鉴 别 、整理国内外相关着作、论文 50 多篇, 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 问卷调查法 : 对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 5 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管领导和教练员及内蒙古教育厅 、体育局相关领导,进行问卷和访问。

(3 ) 专家访谈法 : 走访专家和学者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领导和教练员进行访谈 ,探讨体教结合的现状和发展。

(4 ) 逻辑分析法 : 应用归纳 、演绎 、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 ,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 , 论证有关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水平运动队 “ 体教结合 ”的认识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主要有几个方面 : 一是免试入学或挂靠学籍 ,是现役国际级 、国家级高水平运动员 ;二是刚退役的专业运动员 ; 三是普通中学 、各类体校和二 、三线运员 .其中现役运动员多数是学籍挂靠培养方式 .退役运动员虽然有着较高运动竞技水平, 但竞技能力处于下滑期 , 可挖掘的潜力小。

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力军是高考特招的青少年运动员 .各高校由于没有自己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 缺乏从小学-中学-大学 “ 一条龙 ”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而制约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

3.2 高水平运动队 “ 体教结合 ”的.管理机制及经费来源

运动队管理是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环节 ,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都是从制定之日沿用至今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或增设 , 缺乏科学的目标管理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 运动队经费少 ,训练条件受限 , 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的正常的训练。

3.3 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状况

高水平运动员在进入大学后如何在保证正常训练的同时还能完成学业 ,是学校和高水平运动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 ,而学训矛盾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领导过分关注比赛结果 , 往往忽视运动员成绩提高的真实情况 ,训练过程中缺乏衔接性评价 ,不能及时获取训练反馈信息 , 导致训练过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3.4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现状

一般高校体育教师以从事业余训练为主 ,进行高水平训练的经验相对较少 ,各高校也缺乏培训机制 , 科研结合训练人才较少 .大多数教练员担负着教学 、训练 、比赛 、科研多项任务 ,精力难以集中。

3.5 场馆设备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各高校的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服务于高水平运动队 ,还担负着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任务 ,因此大多高校的场馆设施并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需要。

3.6 高水平运动队竞赛现状

目前高校竞赛主要有 :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大运会和教育部大体协下属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的赛事 ;内蒙古自治区四年一届的全区大运会和教育厅大体协下属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的赛事 .高校之间的竞赛类型少 , 时间短 , 次数少 .而有些高校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成绩 ,不惜聘请一些专业运动员冒名参赛 ,严重的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 学训 ” 矛盾突出 ,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单一的训练当中 ,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影响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

(2 )高校的教练员源于各高校的体育教师 , 多数未经过专业训练 , 缺少大赛经验 ,科研水平较弱 ,业 务能力有待提高。

(3 ) 竞赛制度欠缺 , 竞赛层次不合理 ,运动员参赛资格的审查有漏洞 ,不能体现公平竞赛的原则 .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单一 ,只能靠学校拨款 , 满足不了比赛训练的需要 .教练员 、运动员的补贴低 , 食宿条件差 ,部分高校因经费原因不能参加比赛 .经费匮乏乃是普遍问题。

(4 ) 场地设备虽然得到的改善 ,但训练仍受到体育课 、活动课等影响。

4.2 建议

(1 ) 各级体育 、教育部门共同成立 “体教结合 ” 领导部门 , 对学生运动员的选拔 、学习、训练 、竞赛 、就业进行综合管理 . 促进 “ 体教结合”

运作的顺利进行 . 从法律上明确体育 、教育部门在 “ 体教结合 ” 中应承担的责任 ,转 变观念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使 “ 体教结合 ”将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2 ) 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采取多种教练员培训提高方式 ,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 , 设专职教练员岗位 ,运动成绩与评聘职称相结合 , 采取竞争上岗 ,逐渐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化。

(3 ) 将体育和教育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建 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4 ) 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的引导 、管理和规划 . 加大引进体育专业技术人才 ,运用到高水平的训练实践中 , 与高等体育院校合作 ,学习和提高教练员科研能力。

(5 ) 建立合理的 “ 学训 ” 评价体制 ,加强科学训练 , 提高训练效率 ,建立灵活多变的学籍管理 , 如 : 延长学年制 、集中授课制 、单科成绩累计制等 . 缓解 “ 学训 ” 矛盾 , 培养发展全面的运动人才。

(6 )通过合作招商等多种渠道吸取社会资金 , 推动高水平运动队市场化 ,实现经费多元化 , 逐渐将市场机制的管理引入高水平管理中,使之具有自我造血发展功能 .激活大学生竞赛市场 , 更好的促进 “ 体教结合 ” 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振江。等 “ 体教结合 ” 发展趋势的探讨[J]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论文集 , ⑶。

[2] 张军 . “ 体教结合 ” 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 体育科学 , ⑴。

2.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二

1.1自选专业与普通生学习

这种方法的优点首先就是相对于运动员本身来说, 对专业的选择范围很大,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进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第二, 可以为运动员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运动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技能。第三,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普通生对运动知识的了解, 并能激发普通同学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符合国家针对大学生制定的阳光运动计划,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大不足。首先, 这种模式给运动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难以实现统一管理, 不仅造成训练方面的混乱, 也不利于运动员同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其次, 大部分运动员文化课水平基础一般, 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会造成一定的差异, 使其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普通在校生。最后, 运动员即使从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 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但是学习成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上升,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此时他们将产生自卑心理, 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期待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运动员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愿望几乎不会实现。

1.2指定专业与普通生一起教学

此种分班模式利于高水平运动员对于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 对运动员自身今后的发展比较有利。与普通生一同上课, 便于运动员们与普通生之间的交流, 使双方消除对彼此的错误认识, 并可以让运动员正确认知自己, 发现自身的优缺点, 同普通生共同学习, 有助于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生活。

但被编入普通四年本科班的高水平运动员, 因学制时间短, 加上入学学习成绩同普通生相比相差较多。他们要想跟班完成所学本科专业计划, 就必须抓紧时间投入学习中。这样在运动训练时间上、强度上、质量上都会受到影响, 其结果是运动成绩下降, 学习计划也难保证完成。

1.3指定专业单独小班教学

这样安排目的之一是便于统一管理, 统一编班后推行“半天学习, 半天训练”的模式, 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 又使得教练在训练时间上便于统一、易于调整, 具有相当的弹性。同时, 考虑到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较为薄弱, 思维方式较为欠缺等客观因素, 实施统一编班可以适当控制文化学习的难易程度。

但这种模式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首先, 在所学专业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 将运动员不分等级、不分基础的统一编班, 会使班级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最后, 统一教学计划又会改变普通大学生的培养标准, 很容易使“大学生运动员”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转而将自己定位成“运动员大学生”, 这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将来发展是不利的。

2对现行学习管理制度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此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笔者以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了小范围调研, 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2.1由于录取方式的不同, 导致了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 以当地二本最低分数线的60%降分录取及参加高校自主考试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人数比例极高, 其他两者的比例只占全部的5.56%。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有越来越多的现役或退役的优秀运动员想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和生活, 完成他们人生的转型;另一方面, 高校为了在全国及各省市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时候, 更倾向于这些运动成绩优秀, 尤其是来自于专业队的高水平运动员。

2.2学训矛盾导致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成绩无法保障

在针对中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中, “重运动训练, 轻文化学习”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就造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知识基础很差的现实。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水平运动员们, 有接近80%每周训练四到五次, 并且每次的训练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并且大多数运动员进行训练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其实有悖于高水平运动员进大学的初衷, 他们更像是运动员“假冒”的大学生。

在对他们的访谈中笔者也发现, 像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 经常会去外地比赛, 并且时间较长, 这期间的文化课不会因为比赛而暂停,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落下两周甚至一两个月的课程, 再回来上课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有时比赛还会与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冲突, 这些都导致了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比赛成绩不可兼得的情况。

3优化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

问卷调查有关课程难易度以及分班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行的学习管理制度, 更适合文化基础薄弱的高水平运动员, 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高水品运动员, 应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

基于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以及学训矛盾突出等问题, 我们提出, 应将每年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按学习成绩分成两个小班, 并分别教学。

3.1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培养模型

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高水平运动员, 由体育学院负责全面管理, 并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既要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的双重性任务, 又要适应队员的文化基础水平和运动训练强度的特点。

学生所学专业最好选择实用性强, 数理化相对运用较少, 难度较低的文管专业。学习该专业主干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 并相应降低授课难度。同时制定出适应高水平运动员使用的专用教学大纲, 并按大纲要求进行单独试卷考试, 适当降低考核标准的同时给予免费补考机会。学院可将文化课学习时间统一安排在上午或者晚上, 下午由各个运动队统一安排训练, 训练时间控制在2-3个小时。针对部分运动员由于比赛等缘故, 不能参加考试的, 可申请缓考, 但不能免考。如有不能修满学分的, 可实行累计学分制, 适当延长运动员的学制年限, 避免严格的留级、退学制度给高水平运动队带来的不利影响。

3.2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培养模型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高水平运动员, 可以借鉴美国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制度。因此, 针对基础较好的运动员, 学习应统一由学校的学业部门管理, 体育学院负责学生的训练及日常生活管理。为使各运动队便于组织训练及比赛, 两班作息时间基本一致, 即每天上午及晚上学习文化课, 下午各运动队统一安排训练, 训练时间控制在2-3个小时。

该类运动员学制为标准的四年制, 所学专业课程及课时与普通大学生相同, 并由开课学院的任课老师专门授课。允许学生少选, 除必修课程外的其他任意选修课, 将体育训练课时 (或学分) 作为选修课程 (或学分) 。考试不采取单独命题形式, 严格按照普通学生的考试要求进行, 不降低任何考核标准。对于比赛等缘故, 不能参加考试的, 可申请缓考, 但不能免考,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训练和比赛。

4结论

笔者认为,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偏职业化的, 一类是业余的, 而所谓体教结合, 应该是建立在培养业余类的“大学生运动员”的基础上, 而非专业化的“运动员大学生”身上。

对于专业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说, 高校应该提供给他们一个再社会化的平台, 让他们熟悉专业队以外的世界, 弥补自身文化素养上的缺陷, 为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而不单单只作为一个可以赢利的, 运动员大学生存在。

所以, 在对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制度上, 高校应该使其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合理和完善。有目的地, 有效率地培养不同类型的高水平运动员。

参考文献

[1]范果.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石颖.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7, (3) :50-51.

[3]李安娜.教育过程公平视角下的“教体结合”[J].体育学刊, 2008, (5) :58-60.

3.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结构;效益;政策;策略

1.绪论

1.1解决问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起点

在我国体育事业在政府以及相关企业下快速发展,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取得趋势瞩目的成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也会因为政府部门会给运动员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运动员在文化和锻炼之间不能兼得,大多运动员的素质教育以及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其二就运动员当他们退役之后就业困难的问题没有解决,造成这样的结果也与第一原因有关,由于知识能力不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和提高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这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创新了很多科技技术来支持我国运动员的体育运动。如1978年设立科教司,其职责就是管理和完善体育运动与教育的之间的关系,又如1979年,国家体委提出了一条“优秀运动员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等等举措。所以这些决策也说明了国家体育局开始对提议科技以及运动员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得到了重视,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囿于在体育圈子内办教育、搞科研的人来说,很少也很难与系统外进行有效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所以,这就影响到体育文化之间的一个交流与传播。

反观现代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研究的这条道路上面越来越突出了,表现在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所以说科学研究与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环境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体育项目的开发也与这些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在20世纪的时候我国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证实了,科学领域需要取得高度就需要与其他学科想衔接,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不单单只是文化程度上的教育,要经过实践教育,在实踐再去认识,这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所以就说明了,在普通高校里选拔优秀的运动员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体育系统吸收新鲜血液的最好选择。

我国在教育史上的德智体美劳都有一个全面发展的方针,党和政府一直关注学校的我们体育事业的发展路程,所以这个重任对于高校还是运动员自己本身,都存在很大的压力,但是只要努力,有信心,就不需要惧怕任何挑战。高校办运动团队,其旨就在于在青年学生中选拔出一批能够有文化的运动健将,提高大家对体育的认识。

1.2文献综述

按照现今的发展趋势来看,普通高校办运动队伍是中国教育体质改革的趋势,近几年来说,不仅仅只是体育局及教育部的专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以及国家都非常支持高校教育改革的措施,大家在围绕“高校运动队”这个主题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商谈与计划,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点事理论方面的研究,由朱桂林,董众鸣,周美芳等人为代表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方针上,他们提出了高校是作为学校教育的顶峰和向社会以及运动场输送人才的出口,二是实现运动员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三是提高高校运动员的质量,四是带动体育与知识的发展。。谷崎提出了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建设中,通过建设一系列的运动团队来推动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同时也可以和就近的学校进行比赛,学习别人队伍的长处,取长补短,才有利于促进各个学校的发展,周雷对成本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个高校运动员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劳工成本,开发和使用成本,安全成本等等。郭科明,薛峰提出了如何可持续发展高校运动队有以下几点的看法,首先,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一定要尽到位,不能三心二意来敷衍。第二,结合自己的能力来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第三,考虑社会效应,适时通过舆论引起大家的关注点,第四,学习领导在运动队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

2.1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

高校运动队的训练,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却又最为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而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却很难,比如说,在能力上,学员们得不到提高,遇到瓶颈期,这时候,教练员不应该在此时责怪他,而应该适时的鼓励以及安抚,这种从心理学上来说,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瓶颈期,情绪上引起肢体上面的不协调。所以教练员需要做的工作有了解每一个学员的性格特点,以及每一个学员的优劣势,对每一个学员都做好相应的记录,才能有对策来解决他以后的问题。

2.2高校运动员学习研究

在有关人员调查中发现我国普通的高校水平都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专业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分开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利在于集中知识点,不分心,但是弊在于运动量大,太累,文化课学习市,体能会因为没有锻炼而下降。第二是集中式学习,同时学习运动以及学习,这样的方法利弊与上面相反。影响我国普通高校的运动的因素:管理层做的工作并不到位,制定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思路落后,办的大多都是形式队伍,没有真实力可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文化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练员的管理模式不正确,引导的方向不明确等等因素。

2.3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研究

刘海元,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改革的研究导师,他知晓了我国的体育竞赛逐年减少,与美国的近几年的相对比,才发现主要是大学生的观念出现了不同,美国的NBA世界著名,而在中国,国足都不立于世界杯上,所以文化的差异也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影响,建议要先深入观念,让大部分大学生了解到体育赛事的亮点,引起他们的兴趣,其二,我国应从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统一入学标准、加强学籍管理、培育大学竞赛市场、弱化体育系统的管理职能等五个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大学竞赛市场发展。

3.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分析

我国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着两种思想,管制思想和放任思想,其意就可知,这是一组对立思想,所以也存在两种对策,管制政策以及放任政策,从历史的经验我们就可以得到,两种思想都有利有弊,最适合的政策模式就是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这样既能够牵制住管理对象,也能让他们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不受政策约束。

4.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办理高水平的运动队是指华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来与三个效益相联系(国家利益,组织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现在的高校队伍在效益上都还能够有不错的实现,但是在其质量上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目标与定位不够明确,大多都市冲着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使得比赛没有价值可言;文化程度与体能训练是一直有矛盾的地方,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让运动员这两个方面不相冲突。 [科]

【参考文献】

[1]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宋继新.论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新结合[J].体育科学,1997(6).

[3]池建.再论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4]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金玉.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管理的启示[J].体育科学,1997(1).

4.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四

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教育部规定,通过高水平运动员统一测试、学校体育专项测试合格的考生还要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要达到生源所在地本科第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对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确有培养前途,且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5%的考生,由招生院校提出申请,经公示和省级招办审核批准,方可录取。该类考生录取人数不超过院校当年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总数的30%。

此外,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可申请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单独考试。

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有的已结束,有的安排在3月。目前,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已公布,考生要及时关注高校招生网站。

具备2013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在京高校名单及运动项目

序号学校名称项目

1北京大学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赛艇

2中国人民大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

3清华大学田径、篮球、排球、游泳、射击、健美操、赛艇

4北京交通大学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跆拳道

5北京科技大学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

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田径、羽毛球

7北京邮电大学乒乓球、武术

8华北电力大学田径、篮球

9北京化工大学篮球、网球、健美操

10中国农业大学田径、足球、橄榄球

11北京林业大学田径

12北京中医药大学武术、足球、健美操

13北京师范大学田径、篮球、足球、橄榄球、健美操

14北京外国语大学游泳

1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篮球

16中央财经大学排球

17中国政法大学排球、乒乓球

18中央民族大学网球

19北京理工大学田径、足球、武术

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径、排球、足球、定向越野

http:///

http:///22 23 24 25 26 27 28北京联合大学足球、健美操 北京工业大学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羽毛球 北方工业大学棒球、垒球 首都师范大学健美操、定向越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篮球、游泳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田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田径、定向越野、攀岩、跆拳道 中国矿业大学田径、篮球、游泳、网球、定向越野

5.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五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以来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湖南省12所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编制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专家访谈法

走访湖南省内体育专家、学者12人。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成效

2.1.1高水平运动队队伍逐步壮大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5年之前,湖南省仅有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3所211的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项目也仅限于田径、男子篮球和国防体育3个项目共5支队伍;200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并出台《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进行了调整。湖南省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增加至9所,一些非211的高校也进入了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行列。运动项目也由当初的3个增加至10个,运动队更是由当初的5支增至25支。201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申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评审确定工作的通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开始了新一轮的评估,并调整了部分高水平运动队,湖南省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增至10所,2014年又新增补2所高校4支队伍。目前, 湖南省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中有985高校3所,省属211高校1所,省属一本5所,省属二本2所。运动队数量增至30支,但项目减少为8个。到目前为止,全国现有本科院校879所,其中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有274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32%;湖南有本科院校32所,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有12所,占湖南省本科院校的38%,超全国比例6个百分点。

注:数据如未特别说明,截止日期均为 2012 年 12 月;

2.1.2竞赛成绩有了一定提升

在2012年的全国大运会上,无论是总分、金牌和奖牌榜排名,还是“校长杯”,湖南高校竞技体育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突破。这些固然与全国大运会计分规则的改变有关,但也说明了湖南高校近些年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近几年多次组队参加湖南省乃至全国和世界比赛,成绩斐然(见表2)。特别是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三所211高校,在全国及以上级别赛事中取得了骄人战绩。中南大学的射击和定向越野, 湖南大学的定向越野和田径在国际大学生赛场上也是屡有斩获。

注:数据中未含湖南大学田径队和定向越野队参加湖南省比赛的奖牌数。

2.1.3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经过2005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性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检查和评估,全国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制度日渐完善。湖南省教育厅还在2012年对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9所高校(不含国防科技大学)进行了检查,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促进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2012年的检查结果表明, 湖南省具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均出台了各自的

招生规章制度,并在网上公布招收简章,实施阳光招生工程。 9所高校都制定了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文件,招收入学的学生运动员均有学籍档案并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注册。 各高水平运动队都制定有训练年度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 课时计划,较好地保证了训练的常态化。此外,对教练员的遴选、运动队的日常管理也实行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2.1.4

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每个方面的发展又是受经济所支配的。因此,经济是影响竞技体育的关键因素[2]。由表3可以看出,近3年,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投入总额逐年增加,各校每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人均经费投入都超过了1.5万元。其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年均投入均超过100万元,湖南工业大学在2012年的投入也超过了100万元。

(单位:万元)

注: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为近三年的平均拨款数。

2.1.5训练场馆设施有所改善

优质的体育场馆资源可以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提供有力保障。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由表4可以看出,湖南省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共有12个综合性体育馆、13个风雨训练棚或专项训练馆、30个400米标准田径场;每所高校都拥有综合性体育馆或专项训练馆,且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400米标准田径场,基本可满足各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需求。每所高校均在体育场馆中设有专用浴室,为高水平运动队员提供了后勤保障。

2.2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

2.2.1项目布局不合理

从表5可以看出,湖南高校现有的30支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设项最多的是田径,为8支;其它依次是篮球、排球、足球和定向越野、以及乒乓球、羽毛球和射击。 “田径是运动之母”, 而篮球是各高校用来促进高校之间交流的一项体育运动,湖南省各高校重视田径和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无可厚非。可是,排球和足球不但是湖南竞技体育的弱项,体育系统扶持力度小,使得这两个项目的省内优秀后备人才极其匮乏;而且除中南大学外,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省外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省外优秀运动员的来源较为稀缺。而体现湖南竞技体育精品工程“女、 小、轻、巧、水”五字方针优先发展的体操、摔跤、柔道、 跳水、赛艇、皮划艇、网球、武术项目,在2010年却没有设置一个队伍,仅有中南大学的射击队和湘潭大学的羽毛球队被列为2010年的高水平运动队。不能与湖南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协调一致,将成为制约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2重申报轻建设

湖南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与2005年相比,2010年湖南高校在新增3所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和1支队伍的同时,有2所高校被取消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并且减少了棋类和武术两个项目,其中武术属于湖南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项目之一。虽然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时,我们未将国防科技大学列入其中,但继2010年该校羽毛球项目被取消之后,足球和篮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基本上也处于停滞状态。湘南学院在2005年获批定向越野和篮球,由于经费不足、生源匮乏以及教练员水平不高等因素,2010年曾一度被取消资格。这种现象还存在于长沙理工大学和湖南工业大学中,虽然湘南学院和长沙理工大学在2014年被增补为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但不容否认的是,湖南部分高校确实存在“重申报轻建设”这一现象。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湖南省教育厅在2012年对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以督促各高校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2.2.3投入经费仍然不足

在2010-2012年,虽然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总额逐年增加,各高校每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人均经费投入都超过了1.5万元,但这些经费也仅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需求。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和人工成本提升等因素的话, 这种基本需求的底线就更低。各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仅有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有极少赞助,但也不到总经费的10%。但“仅在1999年,美国各高校对其体育部门的平均资助水平就达到130万美元。且美国NCAA中IA级别的高校从其经营的体育项目中平均可以产生2000万美元的收入,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门票、转播权以及募捐活动”[3]。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经费不仅与美国高校有着非常大的距离,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 无论是行政拨款还是社会赞助都有较大差距。如上海交通大学高水平年度预算为200余万元,其中学校拨款120万元, 自筹和社会资助80余万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4]。

2.2.4教练员力量薄弱

目前,湖南省高校大部分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兼有体育教学任务,除了中南大学的篮球队教练员是外聘专职教练员之外,其他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均是由本校教师担任(其中中南大学的定向越野和射击由学生工作部负责,湖南大学的定向越野由武装部负责)。共有教练员6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3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7人;具有一级及以上运动员经历的只有6人;仅有5人持有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如果说国家设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4],则大部分湖南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难以担当这一重任。

2.2.5运动员来源质量堪忧

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际级健将或国家级健将,基本上都是国家队现役或退役运动员,也有部分是省级(直辖市、自治区)专业队或职业俱乐部的现役或退役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学制非常灵活,大多属于挂靠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一般不到校训练,只代表高校参加比赛;第二层次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主要是各省市专业队(职业俱乐部)的青年队员和一些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运动员;第三层次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主要是各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运动员。虽然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这三个层次中均有运动员,但来自于第一层次的运动员除了中南大学的排球队和湘潭大学的羽毛球队之外,其他高水平运动队几乎没有。即便是第二层次的运动员在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比例也不多,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影响力和未能与湖南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最多的是第三层次,且大多来源于省内各普通中学,但除了田径、定向越野和射击外,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基本上不具备参加国际赛事的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成效显著

(1)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由2005年之前的3所高校3个项目5支队伍,发展到现在的12所高校增至8个项目30支队伍,具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本科院校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数。(2)湖南高校竞技体育在2012年的全国大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几年多次组队参加全国和世界比赛,成绩斐然。(3)湖南省教育厅在2012年对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9所高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项管理日渐制度化和规范化。(4)近3年,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投入总额逐年增加,各校每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人均经费投入都超过了1.5万元。(5)湖南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每所高校都拥有综合性体育馆或专项训练馆,且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400米标准田径场,基本上可以满足各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需求。

3.1.2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1)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设置不合理,未能体现“女、小、轻、巧、水”五字方针,没有与湖南竞技体育精品工程的重点和优势项目协同发展。(2)湖南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费不足、生源匮乏以及教练员水平不高等因素,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3)虽然近几年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总额逐年增加,但这些经费也仅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需求。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无论是行政拨款还是社会赞助都有较大差距。(4)湖南高校大部分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兼有体育教学任务,具有一级及以上运动员经历的和持有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人数极少,难以达成国家设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5)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是普通中学毕业的二级运动员,这些人的竞技能力离参与国际赛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2建议

3.2.1对接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

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提出了竞技体育“精品工程” 战略,确定了优先发展“女、小、轻、巧、水”项目的五字方针,确定了体操、跳水、举重、网球、羽毛球、田径、摔跤、柔道、射击、赛艇、皮划艇、武术等12个项目为重点, 这一战略也取得了极大成功[6]。湖南高校应积极融入湖南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规划当中,在项目设置、教练员交流、运动员招生等方面依托体育系统,优化教育系统的优势资源,突出湖南竞技体育特色,与湖南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3.2.2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布局调控

如果说“国家和地区优势项目竞争优势的获得是国家或地区长期重点投入的结果,是长期的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的结果”[7],则该国或地区肯定在这些项目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练员,拥有较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教育厅作为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管理。一方面需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的任务目标确定运动队的项目和数量, 并考虑省内各地州市高水平运动队的地域布局;另一方面也需要系统壁垒,借鉴体育系统的成功经验,制定与湖南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协同发展的规划,实现“体教结合”,这也是打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瓶颈的最佳途径之一。

3.2.3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的筹融资力度

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主要依赖行政拨款,筹融资渠道相对薄弱。这既是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不足的一个原因,但也给高水平运动队的筹融资提供了一个上升空间。“体育湘军”的影响力为湖南竞技体育提供了人才优势并树立了品牌形象,湖南高校可以与湖南省体育局联姻,将其中的奥运冠军引入到高水平运动队,共同利用和开发这一资源,为高水平运动队的筹融资创造先决条件。其次,“电视湘军”在国内早已名声在外,但“电视湘军”只是“文化湘军”的一个缩影,湖南高校借湖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东风,积极融入湖湘体育文化的大发展中,形成高校竞技体育文化品牌,为争取更多的社会赞助奠定基础。其三,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加强与体育中介组织合作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体育经营和经纪人才,拓宽高水平运动队的筹融资拓宽渠道并做好人才储备。

3.2.4提升教练员水平和优化运动员来源渠道

“教练员的个人智慧及执教技艺,永远不可替代且永远价高不换”[8],只有优秀的教练员,才能发掘出优秀的运动员。一方面,高校应将教练员岗位合格证和训练成绩纳入到职称评定体系之中,鼓励体育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练员培训班,提升训练水平;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优秀教练员,可以采取调入或高薪聘用等多种方式,灵活聘请切实本校实际的高水平教练员。中南大学聘请前篮球国手、曾带领两支高校篮球队获得CUBA总决赛冠军的白江担任篮球队主教练就可以为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一个范例。

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优化运动员来源的最好方案就是对接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实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共享。对于不易在高校开展的项目,可以实施类似于德国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之间的“竞技体育伙伴高校计划”[9],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灵活的学制;对易于在高校普及的项目,则可以参照NCAA模式,将将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办成省级、国家队或职业联赛一线队伍的人才输送基地[10]。在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的行政壁垒未能打破之时, 高校还应积极与省内外各传统体育项目中学联合建设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为优秀运动员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以期形成稳定的优秀运动员来源渠道。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在总结了近几年湖南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成果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就项目布局不合理、重建设轻申报、经费投入不足、教练员队伍薄弱、运动员来源不稳定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湖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不足,并从对接湖南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加强项目布局的调控、校体企三结合、多渠道选拔教练员和运动员等几方面提出湖南省高校高水平建设的几点建议。

6.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六

随着我国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办活动的不断开展,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一举措对我国高校的意义逐渐突显出来,并日益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虽然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我国民办高校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上开始的稍晚了一些,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仍然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另外,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其所试办的高水平运动队也深深地打上了民办高校的烙印。下面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对于我国民办高校具体有哪些发展意义做了如下分析。

1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以群众体育服务于大众身体健康,具有群众性的训练竞赛活动的性质,还没有到达竞技体育的水平,当然,也就更不会是奥运战略的一部分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才开始大规模出现,并且在其产生之初就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获得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又重新回到了奥运会,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国际竞技体育赛事,但是,由于竞技任务的日益繁重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财政压力的不断增大,体育部门已经很难再独家承担国家竞技体育全部任务。而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进行如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强烈,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之下,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开展起了竞技体育。

为了推动高校开展竞技体育,进而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竞争实力,从1986年4月到1987年,我国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等4个有关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2005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 其中提到“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虽然这些政策的针对的主要对象并不是民办高校,但是,这些政策对于我国民办高校同样适用。

在良好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民办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活动如火如荼地举办了起来,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意义

2 . 1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民办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具有极大的文化建设意义。在民办高校中,通过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从而使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促进其良好的文化环境的塑建与形成。总而言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是其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良好的机会。

2 . 2提高学校声誉和知名度

学校运动队水平的高低,对于民办高校的声誉以及知名度会有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开始的时间比较晚, 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其知名度远远不及我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而在教育大众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我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民办高等学校就产生了。但是,由于人们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仍然认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而对于民办高等学校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情绪。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外,各民办高校也通过寻找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声誉和知名度,而各种高校竞技运动会的开展也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契机。民办高校通过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在各种高校运动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进而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来获得更多的关注,逐渐地,其声誉与知名度也就提高了。

2 . 3全面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水平

由于受到我国文化传统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竞技高校体育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系统中比较薄弱的一环。高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只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上,对于学生竞技体育能力的提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参加各种国际竞技体育比赛,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成为了国家大力倡导的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竞技体育才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快速的发展,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也才真正获得了全面发展。但是,这里所说的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其实指的是公办高等学校,而对于发展历史还不是很久的民办高校而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发展还比较不乐观甚至都没有开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说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只有在我国民办高等学校也真正开始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这样说才是合情合理的。

2 . 4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为退役之后的竞技运动员的去向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高水平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可以进入高校再进行继续学习,或者也可以进入一些合适的运动队,担任教练员的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高水平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去向问题,还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师资资源,使高水平运动员资源得到了再利用,这样还有利于我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运动员,提高我国体育运动队的水平和质量。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 . 5创新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基本上都是按照“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来进行的,它的最底层是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等业余训练层,中间层次是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和专项业余体校以及竞技体校,最高层次是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和国家队。我国民办高校通过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队,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开拓出新的途径与方式,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分布更加的广泛。我国民办高校加入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行列之中,使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得到了革新与发展,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之下, 不仅可以使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成功率得到提高,还为体育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条件与便利。

3结语

由上可知,我国民办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有着众多的重要意义。而正是由于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对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具有如此之多且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我国各民办高校要对此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高水平运动队试办活动的顺利、快速进行。但是,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设施设备缺乏、教育系统自身动力不足等,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解决,那么,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还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要不畏困难,知难而进,积极采取措施确保高水平运动队的试办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进而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及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通过对民办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状况的回顾与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民办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加强学校品牌建设,还具有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等重大意义。

7.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七

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

目前, 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尚属于探索和提高阶段, 教育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 虽然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 但各院校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 且责任不明确, 管理不是很到位, 相当多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曾小松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的研究》中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办队模式分为三种:①联办型。与当地体委或体工队、职业队联合建队, 学生挂学籍, 平时训练及竞赛主要在体委或体工队。②自办型。学校招收中学或少体校的适龄学生入校后再培养, 代表学校运动队参赛。③混合型。一部分运动员挂靠学籍, 招收一部分中学体育尖子, 平时学校自己训练来自中学的队员, 比赛时挂靠运动员回校进行比赛。彭雪涵等人在《校体联合——体制转型时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中分析认为, 在现有条件下, 依靠高校高等教育, 充分利用体工队的场地设施和人才资源, 校体联合办队是过渡时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较好方式。但也有观点认为, 跟体育局合作办队并不是长远之计, 因为体育局本身也在市场中找出路, 最终的模式必然是跟企业合办, 是实践中最值得提倡的办队模式。这些学者是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模式的研究。

彭中东在《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探讨》一文中提到:“美国各大学招收运动员实行学校运动部、教练员负责制, 教练员对中学生运动员早期训练, 多年观察, 视野开阔, 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美国各大学训练设施先进齐全, 场地完备, 学校运动队通过商业活动和竞赛也有相当收入, 强大的财力有力地保证了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这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水平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新萍认为“美国高校完备高效的训练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学习, 经过长期的发展, 高校运动队基本形成制度化、法制化管理模式, 各级体育组织与机构运行良好, 虽然美国的体育体制与中国有所不同, 但其借鉴意义不容忽视。”

除以上研究内容外,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体制、招生制度、训练管理、教练员管理以及开拓市场方面都作了研究, 但是从文献反映的情况看, 关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功的管理系统及管理模型较少。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管理理论及笔者管理运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 提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系统模型, 并对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丰富现有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面的研究资料, 同时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建议。

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系统模型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2.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管理结构

从模型可以看出, 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分为决策层、领导层和执行层三个层级。决策层必须由主管体育的校长担任, 负责对领导小组中各部门与成员进行协调, 制订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领导层由招生就业处、体育教学部、财务处、教务处、总务处及运动员所在学院、研究生部、校医院的领导构成, 分别对教练员管理、运动员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竞赛训练管理、财务管理, 提供思想文化教育、科学训练指导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保障;而执行层由领队、教练员、队医与运动员构成, 在决策层及领导层的指导下完成高素质运动员的培养任务。只有这三个层级各司其职, 步调一致, 才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2.2 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各关键因素的管理分析

2.2.1 教练员管理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 国内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开始参与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中, 绝大多数教练愿意培养有文化、高素质的运动员, 并且也认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竞技体育必经之路。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管理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 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对教练员实行目标管理和竞聘上岗, 教练员还是主要来自于高校系统, 少数来自体育局系统。并且, 这些教练大多数都是教学与训练兼顾, 其中有些教练员的能力偏重于教学, 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经验, 所以很难培养出非常优秀的运动员。

同时, 各高校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参差不齐, 能力差距很大, 多数高校还没有引起对教练员培训的足够重视, 因此在教练员现有的自身能力基础上, 不能满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比赛需求, 但是也没有对教练员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与提升, 依靠这样的教练队伍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所以, 在本模型中对教练员的管理放到各项管理的首要位置。建议拓宽教练员招聘渠道, 从更宽阔的招聘渠道筛选出更多的高水平教练员;同时定期增加对教练员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或惩罚机制, 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 以促进教练员自身能力的提升, 只有教练员的水平提升了, 才有可能带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2.2.2 运动员管理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管理, 重在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每位运动员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如何做到在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合理分配, 是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建议运动员的选课与一般学生的所选课程进行差异化, 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文化课程、思想教育类课程, 同时, 教练员也应提高训练效率, 让运动员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

2.2.3 招生管理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中, 并未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体制、招生政策、学籍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作出具体规定。所以在前二十多年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 不同地方的招生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进行宏观管理, 由各省招生部门对招生学校的测试工作进行监督, 考生资格由各招生学校和省市招生部门负责审查, 而不是由全国统一的资格审查机构进行审查。并且, 招收的途径主要是, 省市体工队退役运动员以及部分现役运动员, 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的一线队伍的学生, 体育传统学校的普通高中生, 这样就降低了普通中学培养运动员的积极性, 致使运动员的招生范围变窄。建议面向普通高中招生, 甚至是加强与小学、初中之间的沟通, 从小学或初中就开始对体育特长生进行关注, 形成一条龙培养机制, 增加招生的成功率, 同时改变之前所招运动员文化水平不均衡的状况。

2.2.4 学籍管理

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学籍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 各高校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标准。绝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将高水平运动员分散安排在各个学院或统一安排在一个院系这两种方式进行管理。为解决好“学训矛盾”部分学者主张高水平运动员应进行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 将高水平运动员单独编班, 即开设体育班, 单独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的实际情况降低一些要求, 实行特殊政策, 并完全实行学分制。针对此种情况, 急需加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学籍进行规范化管理。

2.2.5 竞赛训练管理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首先要处理好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之间的时间分配;其次是要选择能提高运动员竞技经验的比赛。目前, 多数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都没有做自己的竞赛训练计划或安排, 以至于在选择比赛时很盲目, 在参与比赛时又很被动, 丧失了利用比赛提高技能的机会。建议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 在学校领导下成立竞训中心或在体育部领导下成立竞训办公室, 加强竞赛训练管理, 提高竞技水平, 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

2.2.6 财务管理

经费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正常运转的保障,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所以财务管理非常关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很少是通过社会赞助而获得, 主要还是来源于国家、学校的行政拨款, 但拨款毕竟数量有限。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加强上级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与重视, 使其增加投资, 这也是本模型中为什么要把主管校长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最高决策层的原因所在。二是通过高校与企业或体育局联合办队, 使运动队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三是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助, 这需要运动队有突出的成绩, 最好是拥有自己运动队的团队文化, 以鲜明的团队文化增强运动队的特色与口碑, 这样才能容易赢得社会各界关注的支持。四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将高校运动队推向市场, 通过俱乐部有偿服务来积累资金。五是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自身造血功能和体育部自筹经费的能力。但是, 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行政拨款, 单一的经费来源使运动队的运作费用相对紧张, 这更需要有效的财务管理, 合理地进行费用预算, 最大化地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

3 结 论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型从组织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关键因素系统地阐述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 后续笔者将更为深入地对模型中的各因素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以探求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永盛·中美大学培养运动员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8 (3) ·

[2]田建君·中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3]彭中东·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探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 ·

[4]张新萍·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特色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7) ·

[5]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 2010 (2) ·

[6]曾小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战略及改革构想[J].山东高校体育研究, 2009, 12 (4) ·

[7]彭雪涵, 黄衍存·校体联合———体制转型时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6 (2) ·

[8]彭庆文, 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现状及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7 (7) ·

[9]Bruce D·Jamieson·Behavioral Problems with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73, 16 (9) ·

8.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探讨 篇八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的精神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攀岩运动自1987年进入中国便在各大高校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二十年间国内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攀岩课程或开展攀岩活动。发展到现在,高校高水平攀岩队伍已经成为我国攀岩运动的最主要力量。但是与其他较成熟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相比,攀岩运动在高校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在剖析制约我国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攀岩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参考。

2 我国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发展现状

自攀岩运动在高校中得以发展,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便成为我国高校攀岩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是我国参加国内外各项攀岩赛事的主力军,而且还承担着为中国登山协会、各省市登山攀岩协会、攀岩国家集训队、各高校、地方运动技术学校和俱乐部企业培养输送大批专业的攀岩运动管理人员、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高校攀岩教师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的艰巨任务。

中国攀岩国家集训队历年来组队,来源于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占50%-70%。遗憾的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来源于高校的高水平攀岩运动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社会攀岩运动急速发展的需求。仅通过江西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四所教育部攀岩高水平项目学校和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少年攀岩俱乐部、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等具有培养攀岩优秀苗子传统的学校、俱乐部来输送高水平攀岩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攀岩运动发展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究其原因,招生规模有限,培养模式滞后和学训矛盾突出就成为桎梏我国攀岩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1]。

3 制约我国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作为国家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分支,是国家要求体育运动项目多元化的新成果。但是攀岩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水平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存在的问题又有新的表现形式。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访谈等方式对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了制约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员招生困难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多来自于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体校和中学体育特招生三个方面。退役运动员尽管接受过正规训练,但是无论从年龄还是身体素质上都已到运动生涯的后期,也失去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本质意义[2]。体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特长生虽然最身体上具有优势,但是攀岩的人才培养并不像传统项目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人才培养链,运动员在进入大学之前,通常都有专业训练经历[3]。攀岩项目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力度远远落后于其实际需求,攀岩苗子培养点极少,仅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少年攀岩俱乐部、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等少数单位开设攀岩项目,培养力度不足,这就直接导致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招生困难,生源严重不足。同时严重的生源不足使得中学和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链上出现断层,招生单位不得不顺应供求关系相应缩减。到目前为为止,教育部批准的开设攀岩高水平项目学校仅有四所。

3.2 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比赛、训练资金短缺

攀岩运动对场地和安全设施的要求又比较高,经费匮乏问题也就尤为突出。在我国,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的比赛和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财政拨款,政府教育部门的一小部分投入,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经费[4]。其中学校的财政拨款是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作为一个庞大的综合机构,学校难以兼顾到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投入到体育训练中的经费本来就不多,而单纯针对攀岩项目的投入就更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其他的几项经费来源不稳定,额度也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高水平攀岩队的长期发展与规划。

3.3 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管理体制落后,学训矛盾突出

全国各高校均没有形成培养高素质攀岩运动员的有效管理机制,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设计不科学,严重制约学生训练、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发展。而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滞后,文化素养薄弱,学习和训练矛盾突出[5]。“学训矛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成长及训练的积极性。对于高校攀岩运动员而言,除了需要保证足够的训练以提高竞技水平外,同样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来保证自身学业的顺利完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部门更多的将精力放置在了体育训练和竞赛名次而忽略了学生文化学习,学训天平的失衡,往往使得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达不到教育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6]。

3.4 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的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攀岩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而高校着力于攀岩高水平运动的发展则是新兴的学科,当前国内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科研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资力量薄弱。教练员的职业水准、训练方法及创新能力,直接影响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员的训练质量。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事攀岩运动的教师、教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攀岩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另一部分是高校里的体育教师。前者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和攀岩经验,但是没有系统的运动训练理论作后盾,而体育教师虽然有丰富有教学经验,但往往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攀岩训练,实战经验匮乏,这显然难以使他们达到带领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要求[7]。其次,缺乏系统的教材。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攀岩的教学体系并不一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攀岩的教材,教学内容都是基本依靠任课教师自己创编,教学活动无章可循。归结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现在缺乏一本权威性的、符合教学纲要且具有针对性的攀岩教材。最后,理论研究不足。攀岩运动对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结合运动员的个人身体数据指标和心理激励以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4 我国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发展对策

4.1 扩大招生规模,建立后备人才基地

招生是高校建设高水平攀岩运动队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倾向于小学、中学一条龙体系培养运动人才。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队的建设刚刚起步,更应该尽快建立形成“一条龙”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小学开始培养攀岩的运动苗子以建立攀岩的后备人才基地。但是攀岩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因此高校应加大对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力度,选拔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攀岩运动体育天赋的学生进入高校,通过高校专业化的攀岩技巧的训练。同时,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国家要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高校建设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吸引具备资源优势的高校加入到招生队伍中来,以保证人才需求。

4.2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合作办队

经费短缺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学校体育经费又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8]。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及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走产业化道路,推进高水平运动队的市场化,扩大与地方、体育局、其他社会组织(俱乐部),特别是与企业的联系,走联合办队的路子。

4.3 改变培养模式,引进科学管理机制

高校办高水平攀岩运动队是保证我国攀岩事业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国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培养高水平攀岩运动员的重要基地。各行政管理部门和试办高校要进行政策方面的创新,探索合理、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训练方法,以适应未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要求。尤其是要在传统的学训矛盾上找到突破点,寻求学训天平平衡的新途径,在保证运动员攀岩技能提高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效高素质竞技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在不限学习年限的前提下,允许特殊体育人才以修满学分为毕业标准,使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与训练时间。在专业训练领域将绩效考核引入竞赛体制,通过全面的绩效评估,激励促进各相关单位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管理水平的科学化程度,完善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管理机制。

4.4 提高业务水平,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起一支跨学科的专业科研队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根据攀岩活动的项目特点,建立包括高校、体育界在内的专业科研队伍。根据攀岩运动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做出学术总结,促进攀岩运动理论体系的完善。同时,加强各界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将从攀岩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及时汇总,创编出适合高校攀岩教学的教材,以完善攀岩运动教学的理论体系,进而指导国内高校攀岩运动教学实践。

优化教练员队伍。教练员是操纵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模式与强度的关键人物。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练员选拔机制。实行“竞聘制”,引进优秀的职业队教练员加入到高校教练员队伍。其次,加大对教练员理论素养及训练理念的培训。定期对高校的教练员进行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培训,以保证教练员个人学习和成长机会;最后,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实行优胜劣汰。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绩效考核,并以此作为奖惩和晋升的标准,以充分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9]。

5 结论与建议

(1)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攀岩运动员生源短缺,招生单位少,招生规模小,限制了高校攀岩项目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攀岩竞技体育的进步。建议国家与高校应该扩大招生规模,创新招生体制,建立一条龙的攀岩后备人才基地。

(2)攀岩运动作为一项高危运动,对场地和安全设施的要求较高,经费短缺成为高校办高水平攀岩运动队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高校则应发挥自身优势及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推进高水平运动队的市场化,扩大与地方、体育局、其他社会组织(俱乐部),特别是与企业的联系,走联合办队的路子,提高社会化程度。

(3)由于高校办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惯例可循,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引导学生的训练、学习、生活、思想、心理,导致学训矛盾突出。各行政管理部门和试办高校对高水平攀岩队的管理既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又要进行政策方面的创新,探索合理、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训练方法。

(4)高校着力于攀岩高水平运动的发展是新兴的学科,具体的学科实践缺乏高水平的系统理论的指导,师资队伍薄弱,尚未建立专业的科研队伍。高校办高水平攀岩运动队,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建立起一支跨学科的专业的科研队伍,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促进攀岩运动理论体系的完善。同时在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中,形成一套包括选拔、培训、竞争上岗和激励考核的完善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松.我国高校办高水平篮球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86-87.

[2]张军等.对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0,(5):96-99.

[3]吴鹏,于军.高校攀岩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17-119.

[4]张永龙,陈国瑞等.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困境之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96-99.

[5]张扬.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6]何亚辉,王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9):63-65.

[7]杨峰.高校体育专业开展攀岩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1):41-42.

[8]吴青云.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

上一篇:2006年上半年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工作汇报下一篇:我是一株腊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