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2024-10-01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精选5篇)

1.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篇一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课标要求】

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的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形成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拼搏的勇气和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生活只有在崇高理想的指引和奉献中才有意义。

(二)、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理解: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运用:列举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发展和社会统一的关系。

(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一)、重点难点

重点: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难点:培养奉献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结构分析

本框分三目:第一目讲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第二目分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第 1 三目分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砥砺自我。三目共同探讨了实现人生价值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四、【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现在部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同时,表现为思想上的认知与行为的选择相互冲突,所以这节课要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来自生活的故事

新课引入,2011年春节前后,在我们山东有一位大学生村官让全国人民为之感动,请看《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平凡追求》: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卢上村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尽心竭力, 从2009年8月10日到村里报到,到2010年9月14日离烟返乡治病,在当村官的400天整的时间里,张广秀用自己严谨热情的工作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大家看完张广秀的故事后,请思考与探究:

1、张广秀、汪凯他们是幸福的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2、以张广秀为例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哪些主客观条件?并根据你的切身体会,谈谈应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张广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了么?她是通过什么途径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4、通过本课“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学习,谈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教学互动 合作探究

在学生探究分析1题后,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张广秀同志为当地村民致富而奔走,她的内心是幸福的。汪凯同志将自己的骨髓献给了无亲无故、素不相识的人,也由此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作为一位志愿者,他的内心也是幸福的。他们都在用真实感人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社会,感动着身边的人,让别人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也是他自身价值 的标志。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发展(自我价值)。在劳动中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幸福源泉。——高尔基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

——李大钊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探讨: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老师总结:

(1)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2)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世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也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继续探究前面设置的问题2。结论:——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主要把握三点,首先,明确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其次,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最后,得出结论: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设疑:有人认为:“强调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会抹杀人的个性发展。结论——

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1)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2)人的个性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在学生讨论问题2、3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走进生活 判断运用

郭明义 “雷锋传人”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请模仿《感动中国》节目,为郭明义写一段颁奖词;并交流一下自己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美好的人生。

教学资源介绍

郭明义【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张广秀相关材料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同志的事迹很朴实、很感人。她全身心为村民服务,身患重病不忘本职,用真诚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要注意总结宣传张广秀同志这样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奉献才干、锻炼成长。习近平同志还要求有关方面组织医疗专家对张广秀同志进行精心治疗。

2月15日,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会代表全国20万大学生村官致信,表达对张广秀精神的敬佩,感谢中央领导同志对一位普通大学生村官的关心,表示要学习张广秀精神,听党的话,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业致富。

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给张广秀和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会回信,充分肯定张广秀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希望广大大学生村官向张广秀学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大学生村官。在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方面的亲切关心下,张广秀目前正在北京接受治疗。有关医院已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并积极寻找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干细胞配对。

‚张广秀同志为当地村民致富而奔走,她的内心是幸福的。汪凯同志将自己的骨髓献给了无亲无故、素不相识的人,也由此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作为一位志愿者,他的内心也是幸福的。‛ 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一位是造福村民的大学生村官,一位是勇于奉献的青年勇士,人间大爱在这两位年轻人之间传递。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间大爱,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山东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说:‚张广秀和汪凯都是山东青年的优秀代表。张广秀一心为民,身患重病不忘乡亲。汪凯勇于奉献,是山东19万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事迹都让人感动。‛ 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秦银河说:‚今天是一个特殊而值得纪念的日子。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广秀是时代的楷模,是当代大学生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我们军队全体指战员的学习对象。汪凯同志就是军队里学习张广秀精神的优秀代表,他勇于奉献的精神将引领更多的人去奉献爱心。‛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宣传和拯救张广秀小组’成立67天了,这是让我们焦急、牵挂、期待、盼望的67天,也是令我们感动的67天。从山东烟台、临沂到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大学生村官、医护工作者、网民朋友,捐款捐物、献计献血,为拯救张广秀展开了一场没有发令枪声的、感动中国的爱心接力赛。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东营市的志愿捐献者、退伍军人汪凯,这位坚强的战士让我们潸然泪下,他让大家的爱心有了新的希望和期待,让我们向他致敬!‛ 2月12日,《党建》杂志独家获悉,社会各届已向张广秀捐款54万元

中宣部《党建》杂志总编辑刘汉俊(左一)看望为张广秀捐献骨髓的志愿者汪凯(摄影:邓京哲)

最坚强村官”张广秀带来什么感动

山东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病情牵动着众多人的心,她的‚病中日记‛记录的身患白血病之后的心路历程更是感动了众多网友。广秀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坚持和毅力,看到了执着、有责任感的‚80后‛。

体会一种信念——务实奉献。张广秀的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作为大学生村官,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视为农民的一分子,虚心向农民学习,先当‘村民’后当‘村官’‛。广秀虽然是个女孩,年龄也不大,但正是秉持这份务实奉献的信念,她深深爱上了农村,喜欢上了农村工作;也正是有这份信念,激励着她情系百姓,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更是因为这份信念,使她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赢得了全村农民的好评和认可。

学习一种精神——乐观坚强。张广秀是一个乐观的女孩,虽然受到疾病的折磨,但是每每面对镜头,张广秀总是用微笑和胜利的手势展现她坚强乐观的一面。谈到未来,她说,‚我还是想回去,我觉得在村官这个岗位上,我还没做够,而且我觉得我还能做得更好。‛‚生活给了我个大苦果,我也收获了甜心的蜂蜜。也许这就是生活吧。生病不能阻断我的工作。‛广秀这种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去思考和学习。

收获一份感动——团结凝聚。张广秀的病情牵动了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们的心,他们积极进行捐款捐物和骨髓配对,并积极呼吁:‚我们共同努力,不让一位战友遗落在冬天里!‛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用实际行动,给予了广秀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这支大学生‚村官‛队伍,乃至当代年轻人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凝聚的力量。大学生‚村官‛们已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学习她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精神。张广秀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村官,做出这种选择并不是因为功利或者无奈,也不是出于那一‚官‛之字,而是她出于对农村工作的热爱和激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她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扎根垆上村,开始新生活。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自己选的,要为我的事业而努力,尽最大努力把我的人生第一份工作做好,成为我宝贵的财富。加油!‛随着我国干部年龄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充实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但是有些年轻干部工作在农村,居住在城市,并不能安心的扎根基层,踏实工作。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该学习张广秀,学习她以村为家、以村民为亲人的思想,学习她‚先当村民,再当村官‛的方法,学习她不干出一番成绩誓不罢休的理想,端正自己的态度,扎根基层,加强磨练,在农村的大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

学习她无私奉献,服务群众的精神。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女村官‛,张广秀丝毫没有一点娇气和傲慢,她能走近群众,了解群众。她和同事积极走访调研,倾听群众的声音和诉求,日记里记满了像‚村里有条小路难走得很,要想办法修一下‛、‚老乡们平时的文化生活太匮乏了,要搞个农家书屋,充充电‛等事项,而且从农村医保,到水费电费,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她都努力去做。正像她的座右铭一样‚只要能为村民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心甘‛。作为基层的年轻干部就应该学习张广秀的这种精神,要有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的服务理念,真正的从小事做起,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内涵。

学习她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精神。张广秀到村任职后,无论大事小事都积极去做,到育龄妇女家中走访、去大樱桃大棚里帮着收樱桃,就算承包二亩地,试验种植大樱桃大棚这种想法她也积极去规划去尝试。脖子疼的掉眼泪,但她却能以‚工作就是命令‛ 来要求自己加班熬夜的完成工作。用垆上村党支部书记和会计的话说就是‚小广秀很朴实,肯吃苦,没听她说过抱怨的话,整天乐呵呵的。交给她的活儿,她都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一点也不让人操心。‛21世纪的基层干部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年轻干部刚走上工作岗位,更要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农村工作复杂繁琐,要有耐心,踏踏实实的完成各项任务,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应埋怨,而是虚心接受批评和教育,积极向群众学习,向领导同事学习,在农村一线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年轻干部应做的贡献。

学习她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张广秀一直坚忍不拔,面对村里内容庞大的村民健康档案,即使脖子疼的眼泪直掉,疼得直不起腰来,但是对待工作她依然坚持认真完成。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后,面对化疗、骨髓穿刺乃至各种更频繁的痛苦折磨,她也曾哭过,但是她能乐观面对并与病魔抗争,从‚没事,等着我回来一起并肩战斗‛‚疾病并不能阻断我的工作‛等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得知一个女生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这一切。基层年轻干部既要学习她在困难、疼痛面前的坚强,更要学习她面对病魔、带病工作的毅力和敬业精神。农村工作直接面对群众,会经常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和棘手问题,要像张广秀一样,乐观面对,坚忍不拔,顽强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篇二

【知识拓展】

1、解放战争时期划分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着明显优势。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经过八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歼敌七十多万人,敌人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了。

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人民的人民解放战争。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三万余人。华北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三万余人。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了。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期间,即从1947年3月至6月的四个月内,解放军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北、晋南等地也开始局部反攻,收复和解放了一百五十多座城市。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一年的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月旅,共歼敌一百多万人。解放军的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至此,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战略反攻阶段:解放战争第二年,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华北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形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其他解放军民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林彪、罗荣恒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这一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军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国民党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党举棋不定。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包围的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诚,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又开始了。华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与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华北解放军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部在安徽将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1949年1月发动总攻,全歼敌人。淮海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东北解放军秘密入关,同聂荣臻领导的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他们以神速动作将华北敌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切断了其西逃南窜的去路。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政治上也日益孤立。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的决策:举行全国性反攻,由内线作战 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即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渡黄河南进,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为左后一军挺近豫皖苏,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由晋南渡黄河挺近豫西。在三路大军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时,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部北上,华北野战军内线兵团在胶东发动攻势,将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胶东。这种周密的部署,保证了战略转变的实现。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吸引和调动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个旅中的90的旅于自己周围,打破了蒋介石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也极大地支持了其他战场解放军的反攻。这样就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来决定性作用。

1947年12月14日陈毅发表的《反攻形势》诗,描绘反攻盛况: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 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关陕彭贺长攻略,东北林罗巧安排。

谭许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

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举国艳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

南天民变羽书急,准备审判蒋独裁。

3、战略反攻为什么首选中原?

(1)从地理位置看,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大别山,进可攻,退可守。难怪有“自古谁得中原谁可得天下”之语。从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看,红军时期,这里就是一重要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别山一带活跃着新四军的一个师。如果解放军经营了地跨苏皖豫浙鄂五省。地处江淮之间的中原地区,就可以向东威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最终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2)从战役目标上看,可以达到将解放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目标。我军进军中原,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这样就可以逼迫进攻山东,陕北的国民党军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目的。

(3)从兵力部署上看,国民党在这里的兵力空虚.敌人主力已深深地陷入在陕北、山东二个战场上,攻势遭到重大挫折。其联系东西战场的中央——晋冀鲁豫战场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战略上更加被动。蒋介石妄图指望其所谓能代替“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阻挡我军。敌之战略纵深的中原地区和江南大后方,只有13个旅的兵力防守,兵力十分簿弱。所以突破中原,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4)从政治上看,可以振奋人心。我军挺进中原地区,我军挺进大别山,象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腹地,预示着蒋介石政府及其反动军队的灭亡命运不可避免了。可以大大坚定了解放区军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并在蒋管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澄清了一大批中间人士的模糊认识,扩大了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并有力地推动了蒋管区人民的反蒋斗争。

(5)从战争的胜利进程看,如果我军挺进中原胜利了,能为后来我军进行淮海战役,彻底消灭敌人主力于江北准备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加速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彻底崩溃。

(6)从军事态势上看,有利于形成全国反攻的形势。我军进军中原,不仅可以减轻陕北,山东两上解放区的压力。而且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品字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进而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

4、战略决战为什么首选东北?

首先,东北战场最早呈现出我强敌弱的态势。早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军队今日东北,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日本投降后又接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武器装备。按照“让开大陆,占领两厢”的方针,人民武装以广大的农村为根据地,孤 立包围敌人,在打击敌人中不断壮大自己。在决战前,东北野战军以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相比之下,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仅有四个兵团和一个增援兵团约60万人。东北战场成了全国战场上共产党兵力超过国民党兵力的唯一战场。

其次,东北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东北地区背靠苏联、蒙古,南临大海,和关内的唯一通道就是锦州到山海关一线,占领锦州就割断了东北和关内的联系,东北问题就可以就地解决。和东北毗邻的华北地区驻扎的主要是傅作义集团,而傅作义集团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一心保存实力不愿卷入东北战事,作壁上观。而国民党在各个战场的机动兵力早已捉襟见肘,留个东北军队的海上通道不再是一条救生之道,只能是一条逃亡之路了。

再次,东北国民党军坐困愁城,国民党对东北是撤是守游移不定,为共产党战略决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中共中央决意发动辽沈战役,就地消灭东北守军,防止东北敌军撤入关内,既有对东北战局的客观分析,也有促成全国战局根本性改变的通盘考虑。决战前,人民军队已经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国民党军队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形成被围之势。

最后,解放东北可以使解放战争有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从后勤保障看,东北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拥有沈阳炼钢厂、四平炼油厂、阜新煤矿等重工业企业,占领东北能够以重工业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从军事上看,解放东北后,百万东北野战军作为全国战场的机动力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全国战场上敌我力量的对比,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从发展生产看,东北解放后,东北地区将经历由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过度,东北发展生产和接管城市的经验必然为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借鉴。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互动探究】

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曾经作出过努力,各举一事例说明。

(2)革命的行动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

(3)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的结果如何?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什么?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制定的纲领是什么?

(5)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回答: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当堂训练】

1、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①“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2、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发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的命运应付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应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谈判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

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6、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7、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当时,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B.国共两党的关系之争

C.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D.国民党与民主党派的权力之争 8、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9、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再次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B.日军占领南京,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无条件投降 D.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消失。10、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以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当时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抗战胜利后,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1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度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线,支援淮海战役 D.强度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已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二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的演说

(1)材料一、二中,毛泽东都提到要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这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的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6分)

材料三

在重庆谈判中,国民政府采取以下方针:“

一、不得与现在政府之外来谈政府改组问题;

二、不 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

三、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蒋总统密录》

(2)材料三中蒋介石强调“政令、军令之统一”的实质是什么?(4分)

材料四 “今年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作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中共中央1948年劳动节口号

(3)材料一、二和材料四,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决然不同,这是为什么?(4分)

【本课小结】

【我的疑问】 6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一、(1)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2)三民主义或同盟会纲领

(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失败了(4)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纲领或最低纲领

(5)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从此结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

北洋军阀

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当堂训练】

1—5 ACBAD 6—12 AABDA DA 13、(1)中国当时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毛泽东在这里提“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政策依据是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2)蒋介石要坚持独裁专制统治,要取消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

3.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篇三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解析②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所以选C 知识梳理 重难突破 1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 国家主权独立性不同近代开放中中国国家主权部分丧失作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而现代开放中中国的国家主权是完全独立的 2 开放中中国的地位不同近代开放中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是列强逐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种产物而现代的开放中中国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前提下主动地对外开放 3 开放的原因和目的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适应了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而现代的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为了更好地引进外资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4 影响不同近代的开放使旧中国的经济遭受破坏长期贫困落后而现代的开放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多层次全方位性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 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 背景浦东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贯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浦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浦西 2 目的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 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1992年成立浦东新区 3 有利条件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4 意义经过十年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他山之石 1.天津滨海新区2004年设立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开放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全球化趋势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解析分析材料牢牢抓住实质小平同志所述反映了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促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温家宝总理此话的根本意图在于 A.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解析温家宝强调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生产后来一位高层老同志发话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这反映了当时

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爱用国货运动兴盛 C.北方尚未对外开放 D.经济体制改革有阻力 D 解析北京设可口可乐工厂这是一种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办厂的体制改革遭遇质疑和批评表明当时的改革开放遭遇种种质疑并非一帆风顺 4.下图反映了1979年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4.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篇四

教版必修4

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哲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表明()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本质及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2、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我国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人们时常发出“天有不测风云”叹息。从哲学角度看,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因为: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自然界具有客观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认识具有局限性

3、“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右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后,总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④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首诗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在哲学上,“心远地自偏”的说法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5、2012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伤不起”。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7、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七十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电影《盗梦空间》上映后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并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在影片中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对其植入思想,而且认为这些思维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犯罪。这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③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④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1、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据此回答12—13题。

12、泰勒斯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承认世界统一于水

B.认为世界是物质的C.看到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D.他超越了日常生活经验的层次来看世界

13、泰勒斯的观点具有局限性,这就是()

A.他没有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本原

B.他没有看到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 C.他没有撇开事物的具体特性认识物质

D.他没有揭示出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14、中国古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是著名的“心外无物”。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15、2013年3月21日,教育部下发通知称,由于目前部分高等学校食堂餐桌浪费情况严重,教育部要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推进“光盘行动”。这种做法的认识论依据是 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特点 C.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6、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任何哲学都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推动着时代向前发展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D.坚持群众路线

18、“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唐•李商隐)这首诗说明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9、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目前我国的一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表明()

A.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水的流动规律,为人类造福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始终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规律 20、俄罗斯传媒业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开启了一项名为“阿凡达”(又名“俄罗斯2045”计划)的高科技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把人脑思维移植进机器人体内,从而实现“长生不老”。因此,有人认为,机器人能进行人的思考,该观点()①正确,机器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超快的运算速度和较高的逻辑判断能力 ②错误,机器人属于机器,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而不是人脑本身 ③正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具有日益强大的创造能力 ④错误,机器人只是机械、物理的装置,永远不可能具有人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⑤正确,机器人已具有社会性 ⑥错误,机器人由人的意念直接控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21、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里的“规定”和“改造”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这一观点()①肯定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②否定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③混淆了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④认为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精神性活动 A.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23、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C.主张意识是物质的感应的唯物主义观点

D.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26、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但现在,专家指出,不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这说明 A.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有多个

B.真理是绝对的、正确的认识 C.人类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

D.客观实在性是真理的唯一特性

27、“只有正确认识幸福,才能创造真正的幸福生活”。上述观点可以折射出()

①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会用什么方法追求幸福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转化

④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画作之道,在于心装天地,唯有如此,才能绘这世上之物,笔下之物才能拥有天地灵气。”这一画作之道精妙地点出了笔下之物所拥有天地灵气()A.依赖于画家的天赋与灵感

B.在于画家具有复制天地万物的经验 C.是画家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是画家心灵的自然外化和表现

30、美国纽约有一种特别的迎接新年的方式,人们直接把信件、成绩单、银行账单,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卡片上,投入时代广场上的一台巨大粉碎机里粉碎,从而以崭新的心情迎接新年。该做法()①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③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承认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越来越成为人们干工作的行为准则。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就必须形成踏实干事的氛围。这启示我们

①求真务实

②坚持实践

③与时俱进

④树立理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及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说明()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决定实践的发展方向 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推动实践取得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3、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3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35、针对网络语言日益渗透生活的现象,语言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和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这说明()①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②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认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④认识的程度决定实践水平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36、“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7、“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在闰,阴阳无差无错”体现以下哲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8、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收集的数据,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的强度以及它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进一步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5亿年。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说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真理来源于大胆假设和科学实验

④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5.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篇五

师:同学们,早上好。生:老师早上好。

师:老师经常说语文就像一杯美酒,要用心品味。今天咱们来品一品《雷雨》这杯美酒。在品之前,咱们还是先请课前演讲的同学给咱们加点佐料。

(学生掌声)

生走上讲台演讲《让生命像鲜花般绽放》(演讲毕,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郑丽君同学的精彩演讲。我个人特别欣赏这句“让生命像鲜花般绽放”。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让生命像鲜花般绽放呢?当命运之神无情地捉弄了你,当你站在善与恶的十字路口时,你何去何从?相信《雷雨》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显示课件一“人性真伪的冲突,命运永恒的轮回。”

师:《雷雨》自诞生就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让我们来看一下三位文坛大师的评价。显示课件二:《雷雨》的社会影响

师:同时,《雷雨》自诞生起,剧中就有一个人物颇受争议,这个人是谁呢? 生:(齐声)周朴园。

师:对,是周朴园。让我们看看剧作者曹禺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以及演艺界一位扮演过周朴园的前辈的话。

显示课件三:巴金、茅盾、李健吾对《雷雨》的评价

师:周朴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真诚的还杀是伪善的?从他对鲁侍萍的态度变化上咱们可见一斑。下面请快速阅读课文,看看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和活着的侍萍的态度变化。

显示课件四: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和活着的侍萍的态度变化。学生阅读。

生1: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是真诚的,他向眼前的这位“下人”询问:“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他说:“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侍萍的怀念。

生2:他对鲁侍萍的印象很好,认为她“很贤惠,也很规矩”。

生3:他保留了侍萍喜欢的家具,保留着夏天关窗子的习惯,还有绣了梅花的旧衬衣。还想去修一修她的坟墓。

师:从这些情节看,我们觉得周朴园似乎对鲁侍萍一往情深。可是当活着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呢?

咱们请两位同学为大家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大家推荐一下,好不好?(有学生选了一位女生扮鲁侍萍,又选出一位男生扮周朴园)(这两个人一向朗读较好)

用心

爱心

专心

两人分角色朗读。(感情较充沛。下面的学生议论两个人,有时发出窃窃的笑。朗读毕,很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施乐莹、潘梁两位同学。你们认为、他们的表现怎么样? 生:(七嘴八舌)好。感情读出来了。人物语气读出来了。

师:我也觉得他们把人物的语气、情态的变化都读出来了。(声音压低放缓)我还注意到一件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时候,咱们有同学在轻声的笑。笑什么呢?你们比我有数。你们的笑,说明你们没有深入文本,没有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如果你们深入到文本中,你们就会为人物的不幸命运感动了,就不会发笑了。想想看,鲁侍萍一个未婚的年轻女子,孤身带着儿子在外乡讨饭、缝衣服、做老妈子,世上有的苦可能都吃尽了。现在意外见到把她害成这样的周朴园,她的心情该是多么愤怒,又该是多么复杂。尤其是看到周朴园得知侍萍活着的态度转变后。

(生沉默)

师:我们来看看周的这种变化——周朴园对活着的鲁侍萍的态度。大家注意这里: 鲁侍萍: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不,不。谢谢你。

生:(下面私语,看法很多,七嘴八舌)师请一学生单独谈看法。

生:周朴园拒绝和鲁侍萍见面,他害怕鲁侍萍来报复他。

师:我觉得他有这种防御心理很正常,换做我,我也会这么想。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鲁侍萍,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报复?

生:要他的钱。

生:要回自己的儿子。周朴园会害怕鲁侍萍把儿子带走,这样一来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就会被人知道了,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名誉、家庭。

师:他在乎他的儿子周萍吗?他重视亲情吗?他是否担心儿子?

生:不怕。因为他当初为娶阔小姐的时候,就为了自己把儿子周萍送到乡下去了。师:周萍被送往乡下后,直到很大了才回来。可见周朴园并不在意儿子,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板书:利益——自私、虚伪

显示课件五: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是侍萍是为什么惊恐万状、态度立变?

师:这其实是我要让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是侍萍是为什么惊恐万状、态度立变?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相信大家已经明确了。

显示课件六:周变化的原因

师:现在我们讨论另一个问题:周朴园爱侍萍吗?他的怀念真诚吗? 显示课件七:周朴园爱侍萍吗?他的怀念真诚吗? 生意见不一。显示课件八

师提示:周朴园说:“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划线句重读强调)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思考,领悟。

生:他怀念侍萍,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让自己安心。生:他做了坏事,心虚,为了安慰自己。

生:他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给自己精神上的安慰。

师: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释:被周朴园用来怀念侍萍的这个房间,其实是周朴园精神上的佛堂,是为了取得灵魂安宁的净土。他爱的是三十年前那个年轻貌美、温柔体贴、对他不会造成威胁的侍萍,而不是眼前这个苍老倔强、威胁到自己地位、名誉的侍萍。他的怀念是自欺欺人的,是伪善的。那么,当年侍萍被逼离开周家,是否是周朴园一个人的错?

显示课件九

生:从“你们”“你们老太太”几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周朴园也是迫于母亲的压力,没有办法。他受社会、时代的影响。

显示课件十

师:曹禺自己也认为,鲁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2200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显示课件十一 显示课件十二

师:周朴园是封建社会与资产阶级的混血儿。他是血腥资本家,是封建专制家长,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相反,他和其他人物一样,同样是那个畸形社会的受害者,同样承受着命运的无常愚弄与摆布。在戏剧结束时他也丧失了自己的一切——名誉、地位还有亲情。周朴园,一个不值得同情的受害者。

师:命运之神总是使人类在轮回中前行,周朴园爱上使女侍萍,他的儿子周萍周冲又爱上侍萍的女儿四凤。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后来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周冲和四凤相爱,他们的命运又将怎样?恐怕时间和生活也会改变他,使他走上周朴园的老路。

显示课件十三: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举例

周朴园的悲剧并不是他自己的悲剧,在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在现实生活中,你经常会看见这幕悲剧的上演。不同的是,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人积极抗争,有的人消极抗争,而周朴园选择了逃避,由一个受害者沦为害人者。

显示课件十四

师: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空间、环境的变化,我们更受时间的约定,由年轻走向年迈,更由单纯走向世故。一转眼间,年轻的父母老去,我们又面临父母年轻时曾面临过的种种遭遇。这一切不由人叹息。那么,当我们面临人生中艰难的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什么?是选择真诚,坚守你心中的道德底线,还是为了利益,放弃你真诚的选择?

生(笑):那肯定选择真诚。显示课件十五

师:就让我们直面人类命运的轮回,坚守人性中的真、善、美。下面,我们进行一个作文片段练习:当真诚遭遇伪善

用心

爱心

专心

显示课件十六

示范;当秋叶遭遇狂风,当鲜花遭遇冰雹,当真诚遭遇伪善,我们还能听从我们内心的抉择,义无反顾吗?听着户外的莺歌燕语,我的头脑中却涌起惊涛怒海,一声霹雳炸开,闪电中我看见一张狰狞的笑脸——周朴园,穿过几十年的岁月向我走来。“人性本恶”,几千年的荀子如是说。是的,善恶本在每个人的心中,惟看你的选择。那么,请在抉择来临时,抛开你的欲念、自私、虚伪,用真诚守住心中灵魂的静土。

作业:

请结合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析鲁侍萍的形象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鲁侍萍来到周公馆,认出周朴园以后,为什么没有马上离开?她怀着一种什么心情?

2、鲁侍萍自己如何看待和周朴园的这段恋情?

教后反思:

《雷雨》是一出经典戏剧,出场人物不多,但涉及前后三十年的纠葛,剧中人物关系相当复杂,而且自《雷雨》诞生起,对剧本的解读就呈现多样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众口不一。教材中节选的第二幕更是《雷雨》中的经典片段,以前已有很多教师执教过对文本已经作了多种不同的解读,因此如何让自己的课充满个性,成了我思考的核心。我从网上搜集了很多课件、案例,发现多数老师把周朴园看成是一个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人。考虑到心理学上所说的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新课改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人性的复杂,明辨善恶、真伪,我对这个结论发生了怀疑。我有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结果发现,不能单纯地给周朴园贴上一个单一的标签。周朴园是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混血儿”,他的性格复杂矛盾,他是血腥的资本家,封建专制家长,但同时他也是那个畸形社会产物,他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为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抛弃了以往的观点、做法,试图通过让学生集中精力分析周朴园一个人的形象,达到把握戏剧特点、学会鉴赏戏剧、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人性真伪的复杂性的学习目标。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设计了两个分问题:

1、从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及活着的侍萍的态度变化上了解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侍萍被逼离开周家是否是周朴园一个人的错?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尤其是对潜台词、个性化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对戏剧矛盾冲突集中的理解。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增设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从课堂效果看,两位学生的朗读很是投入,其他学生也很兴奋。本来打算安排分组朗读推荐,鉴于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只有两位学生参与了朗读,还是很让人遗憾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提了一个要求:课后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为避免学生对文本对人物的理解流于肤浅,我又增加了作文片段练习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写作能力,虽然本课内未能进行习作交流,但课后看了学生的习作,感觉学生对话题的把握比较到位。有个别学生写的很出色,当然也有个别同学不能理解,用心

爱心

专心

我又做了单独的辅导。为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自己动手,独立探究剧本人物形象,我又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并给了具体的问题以增加可操作性。

不过,我感觉自己这堂课的不足还是很多。比如对周朴园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对文本中语句的分析,从量上来说显得还是不够。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还不够,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当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不能理解时,我未能及时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人事,唤起他们的共鸣。有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凝炼。

总体来说,这节课让我收获很大,让我更深刻得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向同事、前辈请教,多阅读,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学术型教师。

用心

爱心

上一篇:七上第三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月亮”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