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游戏案例

2024-11-02

幼儿园音乐游戏案例(共8篇)

1.幼儿园音乐游戏案例 篇一

垫子新发现

一、背景分析

在快乐运动的游戏中,垫子是首选的游戏材料之一,因为它材质软、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能在很多个乐园里充当重要的作用。但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并不大,垫子在孩子们的手中只是垫在身下或脚下起保护作用的物品,他们并没有把垫子当做一种游戏的玩具。刚开始投放垫子的时候,幼儿很高兴地在上面爬、跳、滚,但是随着游戏的次数增加,他们渐渐地对垫子失去了兴趣,每次不是在上面躺着,就是玩一会就走开了。

二、游戏实录

1.玩一玩,垫子的不同之处

垫子像往常一样,被整齐地铺开,摆放在地上,幼儿从起点开始爬,爬到结束,一直重复。时不时还有幼儿躺在上面,又或者用垫子搭一张大大的床,在上面玩过家家的游戏。

指导策略:

幼儿游戏的不更新,可能是垫子投放的形式较单一。幼儿对垫子玩法的思考,受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想出来的玩法都是原有生活中常见的。在观察幼儿布置场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语言、肢体等动作,对幼儿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启发幼儿说一说垫子拼起来像什么?除了爬玩的游戏,垫子还可以怎么玩?以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展思路。

游戏反思:

幼儿从垫子上获得的游戏的快乐感并不是从垫子本身获得,而是从自发的游戏中产生的。垫子方方正正的一块,其可塑性较低,在平常虽然接触得比较多,但是多数思维定式,会用来当做保护材料,而非游戏材料。所以幼儿在玩垫子的时候,并不会有其他别的想法,教师怎么投放的,他们也就这样玩。

2.变一变,垫子的新发现

当幼儿把垫子拼成长长的一条,我问他们:“你们觉得长长的垫子像什么呢?”“像小河、像长长的桥......”幼儿纷纷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当我把垫子一块一块地分开来放置,又问:“这样又像什么呢?”“好像跟我妈妈手机里玩的一个游戏一样,我们可以在上面跳来跳去。”幼儿的想法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没有头绪,而是开始三三两两地一起摆弄着垫子。

指导策略:

幼儿在观察垫子的形状之后,开始迁移生活的经验,并开拓了思路。为了让幼儿的游戏更加热闹,我也加入了垫子游戏中,我的加入令孩子们更加兴奋了,也更加积极地玩起了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表扬创新的孩子们,鼓励不敢尝试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

游戏反思:

当幼儿的游戏经验受显示生活的束缚,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幼儿思考,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材料。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游戏的点子,会把垫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摆。从而就出现了重叠、分开、连接等不同的摆放形式,游戏的程度也更进了一步,幼儿对垫子的兴趣也变大了许多。

3.想一想,引发垫子的创意之趣

当我再次来到垫子的区域,发现孩子们把垫子都竖了起来,我问冯阅:“请问你们在玩什么游戏呢?看起来好好玩。”“老师,我们在走迷宫呢,进口在这里,出口在那边。”这个游戏是他们根据教室在玩的迷宫而发明的,他们把垫子竖起来,当做迷宫的围墙,然后自己穿过重重围墙到达出口。由于是自己发明的游戏,孩子们都玩得很尽兴,迷宫的路变换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惊喜。

指导策略:

当幼儿出现了游戏的新创意,教师首先应该给予肯定,并且鼓励他们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的创新。垫子的数量毕竟有限,幼儿在拼搭迷宫的时候总是喊材料不够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添加不同的材料来搭建迷宫,这样一来迷宫也变得丰富了起来,材料也齐全了。

游戏反思:

通过添加材料,幼儿把迷宫分成了不同的区块,有些区块低一些,有些高一些。迷宫也变得丰富多彩,让幼儿更有探究的欲望,也吸引了不少在别的乐园游戏的幼儿。如果只是为了通过迷宫而创设迷宫好像显得有点单调,教师可引导幼儿添加不同的角色,比如想象自己是探险队的,或是消防员要通过长长的隧道等。添加了游戏的情境,孩子们玩得会更加开心,也能够更加持久。

三、思考总结

2.幼儿园音乐游戏案例 篇二

一、情景主线贯穿始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艺术的子领域 “感受与欣赏”的目标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其教学建议提出“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可见艺术活动应当是基于生活的审美活动,而艺术作品 则应该是 源于对生 活审美感 动后的一 种抒发与表达。

正值春季是播种的好时节, 加上目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为教育幼儿在爱护环境的同时创造美好的环境,利用这次班级自主活动契机, 我带领全班幼儿和家长集体参与 “小花农”的种植活动。 通过活动,幼儿和家长感受集体合作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在劳动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第一环节:欣赏视频《工业音乐组合》,引发幼儿的兴趣,原来管子、油漆桶、刷子等都可以敲击发出美妙的声音。 第二环节:欣赏乐曲《森林狂欢》,看着节奏图谱了解乐曲的节奏和段落。 第三环节:音乐游戏《小小工具进行曲》,幼儿和家长用手中的工具,如花盆、铲子、瓶子等演奏《森林狂欢》。 第四环节:亲子合作装饰玻璃瓶,制作植物园。第五环节:看PPT了解种植植物的要点,家长和幼儿合作完成种植活动,布置植物园。

自主活动《蛋糕狂想曲》:在音乐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主线,根据幼儿需求,通过第一环节:演一演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小朋友自编自演,激发做蛋糕的欲望,都想发挥巧思做蛋糕。 第二环节:听一听歌曲《蛋糕歌》中知道做蛋糕的材料,做蛋糕要洗洗小手带上厨师小帽帽,还有条白色小围裙,准备好各式材料盆盆罐罐一样不能少。 第三环节:做一做蛋糕享受劳动的快乐,孩子们或打鸡蛋、或搅拌、或放入微波炉烘烤、或放入各种水果衬托,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第四环节:尝一尝蛋糕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最爱吃葡萄蛋糕,有的则爱吃草莓蛋糕, 连平时比较内向的谈晨曦都愿意将自己亲手做的蛋糕和园长妈妈一起分享。 第五环节:最后在跳一跳舞蹈《蜗牛与黄鹂鸟》中,每个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蛋糕的一分子,拉成一个圆圈把自己变成一个大蛋糕, 演绎做蛋糕和体验劳动的快乐。 任何一个音乐游戏加上简单的教具、道具,就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 我们认为这种音乐教育形象化的做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家长示范和幼儿模仿相结合

喜欢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能, 模仿和示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良好的示范和正确的提供方式 ,可以使示范成为儿童艺术创造的参考范例,而不会使示范成为机械的模仿。 ”

在《小花农》活动中,开头以小小工具交响乐展开活动,幼儿和家长利用手中的种植工具和画笔、 玻璃瓶演奏一曲不一样的打击乐。 通过家园亲子合作绘画瓶子布置种植园地,培养幼儿的美感。

在《蛋糕狂想曲》活动中,谈晨曦妈妈是今天的妈妈老师,她给孩子们讲解了做蛋糕的步骤,打开盒子,放蛋糕粉,加入鸡蛋搅一搅, 孩子们在蛋糕师身边, 认真学习制作蛋糕的工序。 最后,参与活动的小朋友用火龙果和猕猴桃、草莓等,做出个性鲜明的创意蛋糕, 并与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和喜悦心情。

三、采用探索发现法

《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 》中艺术的子领域 “表达与创造 ”的目标1“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其教学建议提出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 可见让儿童“享受表达的流畅与自主”比“提升表达水平的高低”更重要。 我们在让幼儿掌握一定音乐技能时,可以不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 而是通过集体探索、 个人探索等方法让幼儿发现结果,从而掌握技能,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快乐,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发展想象、创造、探索的能力。

如奥尔夫节奏练习,音乐小魔方,我们如何把节奏练习和做蛋糕结合在一起呢? 可能这才是这个活动最大的亮点。 奥尔夫音乐小游戏音乐小魔方孩子们边打节奏变想象成加入的巧克力豆、葡萄干、苹果片、香蕉干等;一个大苹果表示四分音符,两个小苹果表示八分音符。 同理,苹果和香蕉干都可以变换不同的位置,放在十六宫格里,通过游戏化方法让幼儿边打节奏边游戏。

在《小花农》活动中,则以一个瓶子表示4分音符,两个瓶子表示8分音符,一个花盆表示4分音符,两个花盆表示8分音符,让幼儿先看图自由敲击,再跟着音乐节奏敲击演奏,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表现。

四、整合多种活动形式

《蛋糕狂想曲 》这个活动是以律动为主的活动 ,整合节奏乐、念唱等活动形式。

活动中欢快俏皮的舞蹈《蛋糕歌》,激起活动的一个小高潮。 洗洗小手带上你的厨师小帽帽,还有条白色围裙千万别忘,准备好各式材料盆盆罐罐一样不能少,发挥我的巧思做蛋糕。

红的、绿的、黄的、橙的、紫的,还有小樱桃;长的,方的,圆的,变成椭圆,心中有很多;还有很多味道你从来都没有尝试过,香草、蓝莓、朗姆酒味你千万别偷吃太多。 随着活泼欢快的音乐,孩子们的律动是那样酣畅淋漓。

《蜗牛与黄鹂鸟 》音乐 , 孩子们拉成一个大圈 , 变成一个“大蛋糕”,相聚在一起 ,动手在一起 ,快乐在一起 ,把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无论用什么载体,两个子领域都有一定的规律,无论任何艺术活动一定是感受与欣赏后,充分感受欣赏后,再给予他表达和创造的空间。

3.幼儿园音乐游戏案例 篇三

这首乐曲活泼欢快,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教师用小猴子爬树、吃香蕉、挠痒痒、听见脚步声迅速躲藏等一系列动作与音乐相匹配,幼儿易于接受。小班的幼儿很喜欢这种有情节游戏性的韵律活动,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了与同伴挠痒痒游戏的快乐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幼儿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听到咚咚两声鼓声静止不动,然后再跑回家。对小班幼儿来说倾听出音乐的中信号作出相应快速的反应,是对幼儿自控力是一个挑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边玩挠痒痒边倾听音乐,听到音乐的信号后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2.能遵守游戏规则,并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幼儿围坐成半圆形;幼儿对猴子形象、动作、习性已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感知经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情境,引入课题

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一群顽皮的小猴子。有一天,这群猴子们肚子饿的咕咕直叫,它们来到了一片果园,看到树上结了好多又黄又大的香蕉,它们噌噌爬上了树吃香蕉,吃的真开心!

二、欣赏小猴爬树的音乐

师:现在就请你们听一听这群顽皮的小猴爬树的音乐吧!

三、随音乐玩小猴爬树的游戏

1.教师用情境化的语言带幼儿练习爬树,摘香蕉,吃香蕉的动作。

2.带领幼儿完整随音乐做动作。

四、玩挠痒痒游戏

1.教师示范挠痒痒,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观察:在什么时候挠痒痒的?

2.随音乐练习挠痒痒的动作。

3.幼儿结伴玩挠痒痒的游戏。

五、幼儿随音乐玩爬树,挠痒痒的游戏

六、完整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倾听“咚——咚——”的鼓声

1.引发幼儿讨论;“猜猜,谁来了?小猴子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练习“不动——迅速跑回家”的动作。

七、完整游戏

【案例分析】

(一)本活动的教育理论支持

小班音乐游戏《顽皮的小猴》多元教学策略的应用。

(二)为有意义的学习提供支架

引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在顽皮的小猴这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采取这个策略,教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加上动作的导入为幼儿提供一种学习的支架,因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宜的为他提供媒介,也就是抓手,那我们在大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幼儿来说语言和动作的媒介是有效的帮助幼儿感知音乐和表达音乐的工具。等到幼儿对此熟练之后教师要随机的退出,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进行适宜的创编。这就是在教学中的变式。

(三)引导幼儿主动的体验游戏的快乐,增加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学习

幼儿主观的体验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来源,真正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精神。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1.审美感动(生活经验的唤起,享受和操作过程的流畅感);《顽皮小猴》这节活动的创想完全来源于孩子,当时我带小班我发现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挠痒痒的游戏,同伴之间,小朋友和老师之间都很喜欢,当我又问幼儿哪个小动物最喜欢挠痒痒?小朋友告诉我是小猴子。之后我就和我们的团队自己找音乐,制作音乐,设计游戏的玩法,和教学的过程。可以说这节活动设计来源于孩子,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又采取为幼儿构建支架,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以保证学习过程中的流畅性。

2.人际支持(特别是情感的互相满足),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为重要,挠痒痒这一相互嬉戏的动作,幼儿之间,师幼之间通过肌肤的接触,互相逗乐,形成了互相之间的信赖和取悦的积极交流的情感。

3.自我调控(包括自由选择,自我管理,自我掌控,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感)因为是游戏所以就要有游戏规则,听到咚咚两声鼓声,就要赶紧跑回家,否则就要被抓走,幼儿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控制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被抓走,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幼儿初步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掌控,最后获得游戏成功,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评析】

这节小班音乐教学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真正的是从幼儿的兴趣点生成而来的,是教师对幼儿兴趣点的捕捉,归纳和提炼的过程。音乐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制作而成的,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一遍遍的试教再修改音乐,再试教……最后到音乐的定稿,教学设计的完成。整节教学活动教师运用了为幼儿提供支架的形式,减轻幼儿学习的难度,为幼儿的攀登式的学习提供了抓手,幼儿觉得又有趣又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对于每一次幼儿的回答和大胆的表现教师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幼儿在这种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幼儿自我的管理能力得到发展,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和成功!

4.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案例 篇四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二则

案例一: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理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徐佳小姐,你要理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唐镱菲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听蒋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小孩的记性真好!

接下来一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菲菲叫了夏源、薛听函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子。

“童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童花头。”美发师一个拿塑料推子,另一个拿剪刀,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入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菲菲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我是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案例二: 角色游戏开始了,傅雷鸣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张儒屹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傅雷鸣狠狠地撞了一下。傅雷鸣摔倒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要像平时一样教育张儒屹不应该在教室里跑那么快时,突然看见张儒屹一副闯祸后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 傅雷鸣边哭边说:“张儒屹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万一有什么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张儒屹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张儒屹和我一起扶着傅雷鸣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他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张儒屹把车开得太快把傅雷鸣撞倒了。”于是,王一帆医生就让傅雷鸣躺在床上给他象模象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张儒屹:“你呀,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傅雷鸣的腿都断了,”说着用手抬了抬腿,“不行,要住院开刀。以后你开车可要慢一点,记住了吗?” 张儒屹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案例分析:

在平时的自由活动和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上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喜欢在教室里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发生撞伤的流血事件,非常危险。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们常常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不停地教育孩子们在活动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老师们苦口婆心说教的结果是老师说得口干舌燥,而“肇事者”当时显得诚惶诚恐乖乖认错,在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效果不明显。而这一次我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处理,使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节中,并在游戏中借王一帆“医生”的口“教育”了张儒屹。如此,不仅避免了张儒屹由于撞倒人而必须挨的批评,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情愿地接受说教,反而使张儒屹真正地意识到由于自己的鲁莽行为给同伴带来了痛苦,而且也使傅雷鸣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同时,也丰富了游戏情节。

反思: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

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二、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

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

三、教师要尝试用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

导孩子。

五、在游戏中,当张儒屹又在教室里奔跑并撞倒了同伴后,我对他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张儒屹紧张而

后悔的表情,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行为加以批评的话,无疑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用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以游戏的情境、口吻对他进行了身临其境的实地教育,从而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篇二:自主性游戏案例

自主性游戏案例——爱心医院

【案例背景】:

自主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颇受孩子喜欢的活动。这次游戏活动来源于孩子,小班孩子天变凉后,他们经常感冒,咳嗽等,有的甚至是多次的进出医院。于是,“爱心小医院”就在此时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中开门了。在这次游戏活动中,为了达成在游戏中初步会分工协商,坚守岗位这一目标,我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游戏材料,如:医生的白大褂、盐水瓶、药丸、药方等,在游戏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自己学着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在整个游戏活动中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小医生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看病、一会儿打针等;病人也忙碌着,一会儿这不舒服,待会那又不行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乐此不疲,贯穿始终。

【案例实录】:

瑶瑶和佳佳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瑶瑶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拿着装有针筒、温度计的医药箱,这时,只见佳佳抱着一个玩偶娃娃来到“小医院”,指着娃娃的对瑶瑶说:“她肚子疼。”瑶瑶看了看佳佳,用手指着娃娃的肚子问:“是这里吗?”佳佳点了点头,只见瑶瑶随手从医药箱里拿过针筒对着娃娃的肚子就打了下去??这时佳佳说:“不是打这里的,要打手上。”

像瑶瑶这样的游戏行为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把“药方”往不舒服的地方贴。当我看到这儿时,并

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讲评时,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他们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同时在原有的经验上,我作为“病人”告诉医生“我怕疼的,哪里打针不疼啊”,这又引起了幼儿的一番讨论,有的幼儿还很努力的安慰我:“老师,打针一点都不疼的,我打针很勇敢的。”于是,我以此作为切入点我又做了一个情感上的提升:宝宝生病了看医生,很勇敢,一点也不怕疼。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个别孩子已有的游戏行为,我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积淀。

【行为分析】: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需要我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或者出现困惑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先前在讲评中问道:“我打针怕疼的,我可以打哪里呢?”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

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同时,作为老师可以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教养支持】:

从这次的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显得非常重要,感受让我特别深的是老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老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老师是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老师是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通过瑶瑶和佳佳的个案,从多方面验证了这些说法,作为老师应该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像游戏结束提醒她收拾好,医院比较小,就请幼儿东西需要什么就取什么不要全部摊出来,让孩子除了游戏之外也有所成长。篇三:幼儿园小班游戏案例

幼儿园小班三大创造性游戏

表演游戏 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目的并不明确,只对表演道具感兴趣,开始时幼儿一般不会组织游戏,他们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表演,对语言及动作的表演质量不注意。因此,第一学期应以故事表演为主。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的:

1、通过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

2、在老师的带领下,愿意模仿文学作品人物的对话、简单的动作初步进行表演。

二、游戏主题:

1、《拔萝卜》2《唱歌比赛》

b)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头饰: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姑娘、小狗、小猫

道具:大萝卜、锄头、喷水壶等

2、知识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拔萝卜》、《唱歌比赛》的故事内容,会说出主要对话。

(2)事先请大班幼儿排练好表演的内容。

c)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引导幼儿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使幼儿对表演感兴趣。

2、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学说故事中的简单对话,做出简单的动作。观察幼儿对表演游戏兴趣的程度。

3、评价:教师表扬能大胆参与表演的幼儿。

第二次指导:

1、出示头饰,引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以整体表演形式,巩固故事中的对话、动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对话的情况。

3、教师串讲故事,主要对话由幼儿讲。

4、评价:表扬能认真参与表演的幼儿,指出学习对话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指导:

1、教师与能力强的幼儿一起表演。

2、幼儿模仿老师学习故事中角色的动作。

3、教师串讲故事,让幼儿讲出主要对话及做出角色的动作。

4、评价:重点讲评幼儿掌握角色动作的情况。

结构游戏

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刚入园,初步学会适应集体活动。大部分幼儿对动手操作活动有为难情绪,这与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教慢有关,与的幼儿手指力量不够,无法拼插成形。因此,应从培养幼儿对结构玩具和建构活动的兴趣入手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标: 1. 对建构材料感兴趣,喜欢参与建构游戏活动。

2. 初步感知圆柱积塑的特征,学习端点连接技能,巩固对红、黄、绿、蓝等颜色的认识。

二、游戏准备:

1. 物质准备:小型圆柱积塑若干。

2. 知识技能准备:(1)认识圆柱积塑的特征。

(2)观察认识过指挥棒、筷子、楼梯等物体。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模拟构造〈〈指挥帮〉〉

材料:圆柱积塑 1. 出示“指挥棒”,以玩小警察的游戏口吻吸引幼儿兴趣。

2. 师示范建构方法,选用单孔圆柱积塑连接而成。

3. 提出建构注意点:

(1)选用单孔、单色的圆拄积塑。

(2)连接时用力拼紧。

4. 幼儿进行建构活动,师观察幼儿是否喜欢参加活动,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参与活动,提醒幼儿拼时用力。5. 用拼成的指挥棒玩小警察指挥交通的游戏。

第二次指导:模拟构造〈〈筷子〉〉

材料:圆柱积塑 1. 以猜谜语(两跟木棒细又长,大家用它来夹菜)的形式,激发兴趣。

2. 帮助幼儿回忆指挥棒的拼插方法,启发幼儿说说筷子与指挥棒的拼插方法有何不同。

3. 示范筷子的拼插方法:拼出两根一样长的小指挥棒即成一双筷子。

4. 提出构造注意点:

(1)两根筷子要拼得一样长。

(2)选择相同的颜色。

5. 幼儿操作,师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提醒幼儿选择单孔及相同的颜色的积塑进行拼插。把拼好的筷子送到“百货店”

角色游戏

情况分析:

由于小班刚入园还不会玩角色游戏,幼儿只是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本身感兴趣,游戏主题的产生,角色的扮演也要借助玩具,游戏内容、情节简单,因此,本阶段的角色游戏的重点是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角色意识。

第一阶段:

游戏主题(预定):娃娃家

一、游戏目的:

1、愿意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对游戏活动感兴趣。

2、初步会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3、初步学会扮演家庭成员角色,反映简单的现实生活。

4、学会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二、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娃娃家玩具:娃娃两个

炊具:锅、碗、碟、勺、铲、煤气灶、汤匙

用具:毛巾、脸盆、镜子、梳子、枕头、被子、抹布、扫把、畚斗等

家具:桌、椅、电冰箱、电视、2、知识经验准备:

已经认识过炊具、餐具、在晨间活动或区角活动中已经玩过抱娃娃“抱娃娃”“煮饭”的游戏。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布置几家“娃娃家”谈话引入

(1).我们班来了个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啊? 我们来给这个新朋友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2).今天老师给娃娃布置了一个漂亮的家,以后娃娃就住在娃娃家里,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照顾娃娃好吗?(3).你们家里都有谁?他们每天都做些什么呢?(4).爸爸、妈妈是怎样爱宝宝的?爸爸,妈妈在家都做些什么事。

2、提出游戏要求,不争抢玩具。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愿意参加游戏。

4、以鼓励的方式评价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

第二次指导:

1、出示玩具,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介绍几种玩具的名称及方法。

3、提出游戏要求

(1).玩具要轻拿轻放。

(2)不争抢玩具。

4、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有争抢玩具的想象,并指导幼儿如何使用玩具。

5、简单评价幼儿游戏的情况。

第三次指导

1谈话引入“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启发幼儿模仿做简单的家务,如洗菜、切菜、煮饭等。

2、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指导观察幼儿模仿动作的情况,提醒个别幼儿爱护玩具。

3、组织幼儿收拾玩具。

4、以“玩具回家真开心”来评价游戏情况。

篇四: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教师:凌曦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主动进行的活动。现在,孩子们不再是直接面对老师,面对同伴,面对教育要求,而是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开学初我就发现我班的幼儿特别喜欢游戏,每次到了玩游戏的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快点,快点。一听我说:“我们现在开始玩游戏了”一个个兴奋的大喊:“哇噻”非常高兴。我发现游戏的“力量”真是大,它可以不费多大力气把平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自玩耍的皓皓吸引到大家中间来,成为厨房里不可缺少的一名重要成员——大厨师;它可以把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不爱说话的心怡变成一个站在美容院门前大声叫喊:“谁来理发,谁来理发,凌老师你来理发,好吗?”心怡变成了和平时完全不同的心怡。所以,我决定,要好好利用这支“神气的力量”为我和孩子们“服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班的孩子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十分依恋父母和家庭,没有安全感。我们就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两个“娃娃家”,让孩子通过摆弄玩具、抱抱娃娃、做做爸爸、妈妈等情景活动,使幼儿感到幼儿园的亲切、适意,有种

家庭的温馨的气氛,从而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设计材料时,我们发现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如在使用小勺喂食的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各种形状的图片和自制的装饰好的大嘴盒子让幼儿来喂

小动物和娃娃吃饭,这样一个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参与。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且能看到结果的游戏材料才能吸引他们,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依据这一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美丽的花瓶”的操作材料,把饮料瓶修剪成花瓶状,在把一片片彩色的花瓣插在花瓶中,经过幼儿自己的操作,一个个漂亮、鲜艳的花瓶陈列在我们小(2)班的美工区。我们还设计了“布偶飞盘”,把各种花布剪成各种图形缝好,添上小辫子,就可以拿在手玩耍了。这个游戏的提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稍作尝就能得到结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手眼协调平衡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班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幼儿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在设计组织游戏时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让好动的幼儿扮演黑猫警长、大灰狼等大体力、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角色;让喜欢安静的幼儿从事扮演妈妈、客人等角色。同时,我们在选择游戏时,也注意了情节的生动有趣,要吸引不太喜欢这一游戏的幼儿也参加进来。例如:在抱娃娃的游戏中一些好动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融入角色,拿着娃娃扔来扔去,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情节来吸引他们,使其也能积极参与。

小班孩子的认识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注意力不稳定,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内容,然后用不同的材料形式去完成同一个学习目的,如“秋叶和水果”主题中,我们提供了给水果穿衣服、给水果梳小辫、水果配对、排序、水果拼图、水果蛋宝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供幼儿选择,使他们始终对活动保持一定的兴趣。

工作以来我还发现虽然同一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游戏材料,但是同一种游戏材料也可以完成不同的学习目的,尤其是小班孩子的材料提供更应体现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随意到有要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装饰“美丽的花篮”,刚开始投放时,是幼儿随意地在花篮周围插上花瓣,当孩子掌握了这一技能后,我们又在花篮上各增添了红、黄、绿颜色的标记,请幼儿进行颜色的配对,由此在目的上又递进了一层,最后还将孩子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让大家都看到成功、体验成功。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幼儿才会被漂亮的花篮所吸引,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学习活动中去。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篇五: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摘要】

在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去自主中心,自主游戏中,往往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有些任务和想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也是需要做出让步,这是的孩子就会有不同于家庭中的感受,自己不再是游戏中的主角,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也没有谁会愿意让着自己。要想进行合作的游戏,就只能彼此商量着,大家都一样,除非你不喜欢合作的自主游戏。于是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得到发展,他们学会商量,学着合作,学会退让。当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中心的优缺点之后,孩子就可以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有意识的进行这个复杂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了。这些都是孩子去自我中心过程在自主游戏中的最好体现和表现,自主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孩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也让孩子在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更加喜欢属于自己的自主游戏。由于自主游戏不是集体的活动,没有规则,无法控制游戏的内容,所以在游戏中要以仔细观察为主要切入点,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地进行帮助和指导。

【关键字】

自我中心 自主游戏 小班 去自我中心

一、孩子自我中心产生的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常态化,在家庭中,往往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于是就造成了孩子更加强烈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小班的孩子刚刚从家庭的蜜罐中走出来,在班级这样的小社会中开始体验到他我,往往就是这种他我的体验,让孩子产生一系列问题,冲突矛盾等就随之而来。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皮亚杰在其早期著作中,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进行过重要探究。5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去自我中心”这一概念,并指出: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过程。1960年,他更进一步提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并相应存在着四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从此,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虽然总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目前总的趋势来看,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贯穿于皮亚杰早期著作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

有其他的看法。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皮亚杰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含义还要广些。即幼儿对自己的这种主观性是意识不到的,否则自我中心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自我中心是由于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概念。自我中心的减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强。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儿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能同时注意到几个方面,并能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外一个方面。这样,儿童就能从多方面看事物,能觉察到别人的观点。在皮亚杰的早期著作中,主要用自我中心主义的逐渐减少来说明这一转变过程。后来,他越来越重视去中心化的思想,经常使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样的术语。

二、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孩子可以得到的发展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就是将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但是,小班的孩子由于刚刚脱离家庭这个以他为中心的大环境,而且在年龄的特点上,也正好处在前运算阶段,在他们的思想中,不会主动并且有意识地去关注他人,也不会有去自我中心的愿望。

而自主游戏中,往往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有些任务和想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也是需要做出让步,这是的孩子就会有不同于家庭中的感受,自己不再是游戏中的主角,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也没有谁会愿意让着自己。要想进行合作的游戏,就只能彼此商量着,大家都一样,除非你不喜欢合作的自主游戏。

于是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得到发展,他们学会商量,学着合作,学会退让。慢慢地,在游戏中的冲突少了,发现了一样玩具不仅仅可以一个人玩,还可以好多人一起玩,你拿出你的,我拿出我的,这样两个人就有两件玩具,比一个玩的时候要有趣的多。去自我中心的转化就这样开始了。

三、在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去自主中心

由于自主游戏不是集体的活动,没有规则,无法控制游戏的内容,所以在游戏中要以仔细观察为主要切入点,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地进行帮助和指导。

1、有矛盾先观望,不做主观判断

在孩子之间有分歧和矛盾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去干预,可以先在一旁观察,孩子之间是怎么处理的,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做出取舍,是厉害这个团队还是妥协留下亦或是让他人妥协让游戏进行。孩子也许会相持不下,也许会想到其他办法,更也许就一拍而散,只要孩子之间没有互相伤害的行为,让孩子自己解决可以助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解决和判断的能力,学会体验他我,帮助孩子更快的理解自我,有意识地去自我中心。

2、有困难先观察,不做示范表演

当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孩子信心,如果不是涉及生命危险的状况,可以让孩子自己想想怎么解决,是换个方法还是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是自己是否愿意去帮助他人和让他人帮助、怎么帮助。都是要孩子在考虑和判定他人的状况后才可以决定的,不是孩子自我主观的选择,这样的体验就是他体验,他体验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我中心的不足之处,从

而发自内源去自我中心。

3、有合作要鼓励,不做事先分组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性格,在活动时,孩子会自动地形成分组,在游戏中扮演着互补的角色,有的孩子爱动脑筋,但是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有的孩子只会模仿没有创新,但是在愿意动手操作,有的孩子交流表达能力强,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是有点孩子在交流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可是在游戏中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教师不需要给孩子提前的分组,孩子会随着游戏的推进,找到固定的伙伴的和兴趣的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不断地体验他我,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

四、去自我中心后对孩子在自主游戏中的帮助

当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中心的优缺点之后,孩子就可以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有意识的进行这个复杂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了。

渐渐得他们学会在游戏中分享,知道在游戏中自己可以参与什么样的角色,在游戏中妥协和不妥协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和对结果要付怎么样的责任等等。

5.幼儿园玩具与游戏案例分析 篇五

游戏治疗法

维维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5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他爱打架,力气大,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妈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甚至惩罚他,试图矫正他的打扰行为,但无齐于事。

答;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游戏可以让幼儿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学习按社会行为规范去行动。于是我们建议维维接受游戏治疗;通过角色游戏,模仿游戏,画画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让幼儿改掉不良行为,和小朋友建立起融合的关系,并且在游戏中能遵循游戏规则。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角色游戏的作用;第一,角色游戏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第二,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第三,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独特的想象活动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2.模仿游戏的作用;模仿游戏可以使幼儿通过模仿,发展自我意识,培养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3.画画游戏的作用;这一游戏目的使帮助幼儿利用实物控制自己的动作行为。4.象征性游戏的作用;第一,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思。第二,培养幼儿的竞争意思。第三,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第四,帮助幼儿控制情绪,培养自制力。第五,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第六,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个案例

向日葵

绘画“向日葵”,目的是要在认识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画各种大小,高低,颜色不同的,向日葵。我们以故事形式请孩子给向日葵“找朋友”而且找不同的朋友;可以把茎朝下弯,画“弯腰”的向日葵;画,弯弯扭扭,的茎,变成“跳舞的向日葵;画长长叶子作手,画大大“O”形嘴。变成“唱卡拉OK的向日葵……………………….孩子们边画边乐,还不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大作。在这样的活动里,画画不仅仅是画画,它早就成了孩子们的游戏了。

答;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组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认识大小,高低,颜色等绘画要素,这个目的的达成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实现的。幼儿没有被各种绘画知识束博,而是在教师营造的游戏氛围里,轻松于愉悦地完成着教学的任务。

对于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仅改革教学的模式,更要注意教育观的转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6.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 篇六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 01:袋鼠

玩法:老师扮演“狼”,幼儿扮演“袋鼠”。“狼“出来时,”袋鼠“们必须蹲下不能动。当《袋鼠》歌曲音乐再次响起,”袋鼠“们快乐地绷跳回家(返回座位),游戏结束。

02:三只熊

玩法:三个幼儿自由结伴手拉手围成圆形,分别扮演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熊爸爸呀胖胖的,(两手撑开做胖胖的动作,肚子挺起来)

熊妈妈呀瘦瘦的,(两手下垂,手腕转动)

熊宝宝呀真可爱,(两手放在脸夹旁边转个圈)

快乐快乐真快乐,(三人手拉手转圈)

03:小老鼠上灯台

游戏目标: 能跟着音乐完整地做动作。

游戏准备:老鼠头饰,歌曲磁带,录音机。

游戏过程:

1、教师当老鼠妈妈,招呼小老鼠们:我们一起去找东西吃,好吗?可以和妈妈、别的小老鼠上灯台的动作不一样的。

2、老鼠妈妈带领小老鼠随音乐节拍完整做动作。

告诉幼儿规则:

1、现在都到妈妈这儿来,我们去别的地方找东西吃,小老鼠们当听到猫大叫一声,才能向座位跑去。

2、随教师跟音乐合拍做动作,音乐结束后,猫大叫一声去捉小老鼠,小老鼠赶快跑回座位躲起来。

3、老鼠妈妈等猫离开后,招呼小老鼠们:“猫走了,太好了!(幼儿欢呼)师:“刚才太危险了,现在,我们把食物搬回家吧!

附:小老鼠上灯台

1=C 4/4...5 5 3 5 5 3 5 5 3 5 6 5 1 1 1 —

小 老 鼠 上 灯 台,偷 油 吃 下 不 来,喵 喵 喵..1 6 1 5 — 5 5 5 3 1 2 1 — —

猫 来 了 叽 里 咕 噜 滚 下 来。

04:咚咚锵

游戏目标: 1.想出打击乐器的方法。2.体验游戏的快乐。

游戏准备:小锣、小鼓,歌曲磁带,录音机。

游戏过程:幼儿边唱歌边根据歌词做动作,手做敲小鼓、敲小锣的动作。

曲谱: 咚咚锵

1 3 1 3 3 2 2 2 3 6 6 . .

我 敲 小 鼓 咚 咚 我 敲 小 锣 锵 锵

1 6 1 3 1 2 3 6 3 6 . . .

咱 们 两 个 一 起 敲 咚 锵 咚 锵

3 3 6 0

咚 锵 咚 咚 锵

05:网小鱼

游戏目标:能够随着音乐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准备:小鱼头饰若干。

游戏过程:

1、老师边唱歌边晃动纱巾,幼儿扮小鱼在渔网下游动,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由摆动。

2、听到“快快捉呀”时,渔网则快速向下欲把小鱼网住。小鱼要尽快游出以免被渔网网住。

06:小毛巾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边唱儿歌,边做游戏。在休止符处可以帮同伴轻轻碰碰,也可以碰碰自己的五官。注意提醒幼儿帮助别人清洁的时候更加要轻轻的!

07:米奇妙妙屋

爬山游戏:爬山的时候,要听音乐——听到爬音爬山;按照音律的节奏往上爬。当达到山顶后,引导幼儿知道上山后需要下山,当听到下滑音时才能下山。

躲怪兽游戏:当听到高兴音乐的时候出来玩,当听到怪兽走路的音乐时,躲起来。

08:猫和老鼠

准备:录有ABA段和A段音乐的磁带,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老鼠胸饰;猫胸饰一个。

玩法:老师扮演猫,小朋友扮演老鼠,猫出来时,老鼠要快快躲起来,躲好后不可以发出声音。小老鼠走路要轻轻地,别吵醒猫。

09:小白兔与大灰狼

玩法:幼儿当小白兔,一位老师当大灰狼。幼儿随音乐做各种小白兔的动作,当大灰狼出来的时候要蹲在那里不动,大灰狼就会自己离开。如果幼儿动了,就会被大灰狼吃掉,游戏结束。

10:小脚

游戏目标: 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自己的小脚进行动作。

游戏准备:幼儿已有跑、跳等经验。

游戏过程: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的小脚能干什么,然后用动作理解踏、跳、走、跑,跟着音乐,老师念歌词,幼儿做动作。

附简谱: 小脚 1=C 2/4 5 6 5 4 3 5 2 1 1 3 5 3 5 —

小 脚 踏 踏,小 脚 踏 踏,踏 踏 踏 踏 踏。

小 脚 走 走,小 脚 走 走,走 走 走 走 走。

5 4 3 5 2 1 1 3 3 2 1 —

小 脚 跳 跳,小 脚 跳 跳,跳 跳 跳 跳 跳。

小 脚 跑 跑,小 脚 跑 跑,跑 跑 跑 跑 跑。

11:朋友碰一碰

游戏目标: 能够愉快地与好朋友一起游戏。

游戏准备:幼儿已初步会唱歌曲。

游戏过程: 幼儿边唱歌边走步找朋友,音乐终止时,教师说出好朋友相碰的部位,提高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反复游戏。

附简谱: 朋友碰一碰 1=C 2/4 3 4 5 3 6 4 2 — 1 3 4

找 一 个 朋 友 碰 一 碰,找 一 个

3 4 2 1 — 4 4 6 — 0 0 0 0

朋 友 碰 一 碰,碰 哪 里?(念白)鼻子 碰鼻子。

12:合拢放开

游戏目标: 能够灵活的做出各种手部动作。

游戏准备:幼儿已能比较规范的进行手部的合拢放开动作。

游戏过程: 先熟悉并学会歌曲。在音乐的伴奏下,跟着节奏做出“合拢”“放开”“小手爬”等动作,并正确指出“眼睛”“鼻子”“小嘴巴”。

13:大象和小鸟

玩法: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听到大象的声音,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听到小鸟的声音,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听到两个一起呢?两只手一起动。

14:小麻雀

游戏目标:

1、能区分麻雀的叫声和其他小鸟的叫声。

2、要知道喜欢和爱护小鸟

游戏准备:麻雀图片 麻雀的录像

游戏过程: 一只麻雀一个人飞,做飞的动作。多只麻雀,小朋友抱在一起叫。

附儿歌:

1=C 2∕3 2 ︱1 1 ︱1 3 ︱5 5 ︱5 — ︱

一只 小 麻 雀 唱 麻 雀 歌,1 5︱1 5 ︱ 3 2 ︱ 2 3 2︱1 1 ︱1 3 ︱

吱 吱 吱 吱 真 快 乐,许多 小 麻 雀 唱

5︱5 — ︱1 5 ︱1 5 ︱3 2 ︱1 ‖

麻 雀 歌,吱 吱 吱 吱 真 快 乐。

15:我爱我的小动物

游戏目标: 能够模仿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叫声。

游戏准备: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

游戏过程: 请一名幼儿出来站在圈外,由他自己选择将要扮什么动物。其余幼儿手拉手成圆圈,边唱歌边走动,由被请出的幼儿唱小动物的声音。

附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 1=C 2/4 5 6 5 4 3 1 2 1 2 3 5 —3 3 3 5 5 5 3 3 2 2 1 —

我 爱 我 的 小 羊 小 羊 怎 样 叫? 咩 咩 咩 咩 咩 咩 咩 咩 咩 咩 咩。

我 爱 我 的 小 猫 小 猫 怎 样 叫? 喵 喵 喵 喵 喵 喵 喵 喵 喵 喵 喵。

我 爱 我 的 小 鸡 小 鸡 怎 样 叫? 叽 叽 叽 叽 叽 叽 叽 叽 叽 叽 叽。

我 爱 我 的 小 鸭 小 鸭 怎 样 叫?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我 爱 我 的 小 狗 小 狗 怎 样 叫? 汪 汪 汪 汪 汪 汪 汪 汪 汪 汪 汪。

16:五官歌

游戏目标: 能够正确的指出五官的位置。

游戏准备:幼儿已对五官有初步了解。

游戏过程: 请全班幼儿跟着大班幼儿和教师对唱,边唱边拍手,手口同步。师生一起做 音乐游戏,唱到“在这里”时,用手指点五官的位置。提醒幼儿注意唱准3 3 2 2 1 — — 0。除了问五官在哪里外,还可以指认身体的其他部位,以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附儿歌: 五官歌 1=C 4/4 集体改编词曲.3 5 3 5 6 5 6 1 6 5 — 3 3 2 2 1 — — 0

两 只 眼 睛 在 哪 里, 在 哪 里? 眼 睛 在 这 里

两 只 耳 朵 在 哪 里, 在 哪 里? 耳 朵 在 这 里

两 只 鼻 子 在 哪 里, 在 哪 里? 鼻 子 在 这 里

两 只 嘴 巴 在 哪 里, 在 哪 里? 嘴 巴 在 这 里

两 只 脸 儿 在 哪 里, 在 哪 里? 脸 儿 在 这 里。

17:一只小小老鼠

游戏目标:

1、发展思维的灵敏性。

2、熟悉歌曲旋律,大胆地做出小老鼠偷吃大米的模样。

游戏准备:

1、老猫的头饰、小老鼠的胸饰若干。

2、音乐磁带。

游戏规则: 幼儿扮演小老鼠,教师扮演老猫。音乐开始,小小老鼠作偷吃大米状,当唱到“一只老猫看见”时,老猫出来抓小小老鼠,小小老鼠要赶紧逃回家(椅子)。

18:大风和秋叶

游戏目标:

1.能一边唱歌一边大胆做动作。

2.能分辨和表现音的快慢。

游戏准备:

1、玩过该体育游戏。

2、每人一片秋叶,音乐磁带。

游戏规则:

1、幼儿手持树叶,自由舞蹈至“秋天多么美”止。此时教师用钢琴刮奏模拟风声:风声快而强时,幼儿快速地飘来飘去;风声慢时而弱时,幼儿放慢动作;风声停,幼儿便停止动作。

7.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研究 篇七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节奏感

幼儿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而音乐游戏是将音乐与游戏融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游戏能有效培养幼儿的乐感与美感,能够完善儿童的心理结构,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可见在音乐活动中融入游戏环节非常关键。

一、由情入境,精心设计音乐游戏活动

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需将音乐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幼儿通过现有的知识经验及对于生活情境的联想去感受音乐。幼儿听音乐时,会主动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渐学会运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生活化情境可使幼儿尽快融入音乐,通过为幼儿创设情境,幼儿可以轻松地把握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将音乐融入其中。例如,可将洗手及刷牙的小游戏与音乐结合起来,幼儿通过想、看、听及行动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让生活中的洗手及刷牙等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在整个音乐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愉悦的氛围中,表明音乐活动与游戏的结合比较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能够使幼儿在玩乐过程中学会很多生活技能。音乐游戏活动不仅能训练幼儿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幼儿的感受力与创造力。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当幼儿对音乐活动内容产生兴趣后,就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主动性。例如,在音乐游戏活动“拉拉勾”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模仿表演或演唱,不仅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春风化雨,将音乐教育融入游戏环节

音乐教学的主要内涵是发展学生的听觉表象,音乐游戏不仅能将音乐的听觉表象与行动联系起来,还能使幼儿主动完成听音乐———表现音乐———掌握音乐的任务,由此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办家家”唱歌活动中,就可融入“娃娃家”游戏。幼儿在学校都玩过“娃娃家”游戏,对于歌曲内容是非常熟悉的, 但歌曲中有“念白”的部分,说与唱交替进行,幼儿很容易混乱。 教师在第一次教学时采用了传统的反复练唱的方式,虽然能让幼儿对歌曲产生熟悉感,却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非常被动,教学效率较差。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试着让幼儿一边唱歌一边玩,呈现出了生动的表演场景,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念白”环节中,教师还可让幼儿增加一些炒菜动作或按照歌词内容增加一些喂宝宝吃饭的动作等,使幼儿能够融入其中,对每一个角色都产生兴趣, 积极表现自己。

在音乐活动中,除了融入角色外,还应当尝试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重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观看图片与听音乐时同时进行跳舞及即兴表演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例如, 在学习《两只老虎》的歌曲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唱“两只老虎”时,幼儿手舞足蹈,有的拍手,有的拍肩膀;在唱“跑得快”时,幼儿们一起跺脚;在唱“一只没有尾巴……”时,幼儿的表现更加热情,有的拍肚子,有的拍屁股。在歌曲结尾时,幼儿们还适时地融入了“弹舌”的声音。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幼儿不仅掌握了音乐的节奏,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音乐。

三、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在音乐学习中还处于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必须先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通过有趣的游戏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节奏与旋律对于音乐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教师的关键任务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技巧的基础。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够促使幼儿感受节奏美,并且能培养幼儿再现节奏的能力。节奏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游戏对幼儿进行训练,很多具有节奏感的幼儿歌曲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其中一句歌词,引导幼儿表现歌词的节奏,例如“我是小羊咩咩咩咩咩”,此时教师可做示范,一边说一边打出节奏,“x x x x xx xx x x x x x x xx x x ∥”,此时幼儿们也跟着模仿,并且非常兴奋。当幼儿练习完以后,教师可试着变换节奏,采取教师说、幼儿打节奏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用小动物做比喻。例如,认识四分音符可用一个动物来表示一拍,用手拍出的节奏就是x。 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亲自动手参与,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还能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使幼儿茁壮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充分地展现自我。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程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的检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8.幼儿园音乐游戏的有效组织策略 篇八

幼儿园音乐游戏组织策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游戏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作用的肯定。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音乐游戏是融合游戏和艺术为一体的游戏活动,它是最易为幼儿所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幼儿乐感与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正确选材是有效组织音乐游戏的前提

音乐游戏的表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有难有易。因此,在选材时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教育目标和要求来进行挑选或改编。

1.选择音乐游戏的情节应易于幼儿理解。游戏的情节应为幼儿所理解,角色的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才能有活跃的想象,逼真的感情,才能对游戏感兴趣,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当中。因此,如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挑选适合各年龄层幼儿理解水平的游戏教材,会取得良好的游戏效果。

2.选择音乐游戏的动作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游戏大部分是音乐与动作配合进行的。因此,教师在选材时还要考虑本班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水平。如许卓娅老师的《合拢放开》《两只小鸟》等。为中班选用的音乐游戏的动作可适当提高难度,可有一些需要互相配合,协作的动作。如《转一圈,摸摸她》《熊和小孩》。为大班选用的音乐游戏在中班的基础上再增加难度,动作和角色更加丰富,音乐要有相应的变化,如《倒霉的狐狸》《三人套圈》等。

3.选择的音乐游戏音乐要节奏鲜明形象。音乐在音乐游戏中起着指挥的作用,因此,在为幼儿选择音乐时应注意选择便于幼儿哼唱有歌曲或节奏明快的乐曲。如小班的音乐游戏《猪笼草和小飞虫》时,小飞虫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幼儿随音乐双手打开成猪笼草状,另一幼儿扮演小飞虫飞来飞去不停的用手点猪笼草,音乐快结束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小虫飞的声音,猪笼草去捉小飞虫,音乐在愉快的情境中结束。

4.选择的音乐游戏要有趣味的音乐。要使音乐游戏具有吸引力,选择的音乐应该具有趣味性。首先表现在游戏的情节要有高潮,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其次游戏的内容要能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能从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二、设置良好的游戏环境是有效组织音乐游戏的保障

首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提供适合游戏的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幼儿通过你为她准备的道具和创设的情境,幼儿就会很快融入的游戏中去,真正把自己当成了游戏的主角。

其次,创设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幼儿生来就对音乐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他们在音乐优美的旋律中,在宽松的氛围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

三、有效的指导是组织好音乐游戏的关键

1.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要适当的示范。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少,教师可以通过对游戏的讲解和示范的方法,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使其产生参加游戏的愿望。同时,也为幼儿积累了游戏的经验,为他们参加游戏做好前期准备。

2.在游戏中要体现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对他们的要求要有所不同,让他们经过努力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体。音乐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度,让幼儿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如老师可通过语言讲述故事,通过图片、直观教具等,欣赏游戏音乐,通过适当的示范,充分引起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勇于创编、积极投入的幼儿,老师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乐于创造是音乐游戏的目的

1.培养幼儿一定的音乐技能。由于幼儿的音乐能力参差不齐,因而在游戏中的表现也不同。能力强的幼儿玩音乐游戏时得心应手,能创编出丰富的游戏情节、动作。相反,能力差的幼儿虽能玩音乐游戏,但如果让他们参与创编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幼儿一定的音乐技能是幼儿对音乐进行创造的前提,也是组织好音乐游戏的前提。

2.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幼儿的想象创造无对错,对于一首曲子,幼儿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例如,一首舒缓的钢琴曲,幼儿可以想象在蓝天白云下嬉戏,可以想象成小溪流水,也可以想象成在花园中散步,或在课堂中安静地作画,虽然孩子们都没能说出音乐本身的内容,但还是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尊重幼儿自身对音乐的理解。

3.要注重幼儿游戏的过程。幼儿对“过程”比对“结果”更感兴趣。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多关注、重视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创造过程,重视幼儿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追求功利性的“完美结果”。

4.给幼儿一个自由游戏的活动空间。教师在游戏中应该给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如玩音乐《猴子爬树》,幼儿在熟悉了音乐游戏的基础上,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游戏,由能力强的幼儿分配角色,组织游戏,老师也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启发幼儿发展游戏,进一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启发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增添猴爸爸、猴妈妈等角色,增加猴子睡觉、吃饭等情节。

上一篇:新编地图学期末考试题下一篇:社团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