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2024-09-13

中医学理论的论文(精选8篇)

1.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篇一

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这节课到这,体息一会儿。

2.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篇二

1 天人相应的语源

《黄帝内经》没有明确记载“天人合一”一词,而是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倡导了“人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经历了“应于人”“验于今”的实践检验,从而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

2. 1 对“天”的含义不同

天人合一说的天,有多重含义,众说纷纭。有一义说,认为“天”即大自然( 季羡林) ; 二义说,认为 “天”一指有意志的天神,一指自然的天体( 王明) ; 三义说,以张岱年、宋志明为代表,张岱年认为“天” 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宋志明说“天有主宰、自然、义理三种涵义”; 四义说,认为“天”指意志之天、无为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 康中乾) ; 五义说,以冯友兰、任继愈为代表,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 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任继愈也主张“天”有五义: 主宰之天、运命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 六义说: 天地之天、自然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天道之天、天理之天( 傅伟勋) ; 混沌说,认为 “天”是一个混沌概念,神、本体、本原、自然、必然、 命运、心性等均在其中( 刘泽华) ,林俊义则根据历史顺序,抽出天有人格神,天象或气象及其规律( 天道) 、天命、自然、天然、天志,群物之祖,天理、天性、 天心、天气和宇宙空间等12种涵义[1]。

而《黄帝内经》中的天不止包含天象、天气、气候等,也包含了“地”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既包含直接的“象”,也包含“象”后面所蕴含的“道”——— 变化的规律,既有“形而下”的,也有“形而上”的[2]。 也就是说不但包含产生人和对人发生影响的自然之天,也包含了人事社会之天。《上经》曰“夫道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 ( 《素问·气交变大论》) ,人事与天地并列,属于社会意义的天。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 认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剧烈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健康,从而把人事社会之天与天地自然之天并列。《素问·移精变气论和汤液醪醴论》中,岐伯在回答古人和今世疗效的差别问题时,就强调这是社会之天变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变了,病情也和古人不一样,所以治疗方法也随着发生变化而疗效还不满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谈到“生乃不固”的两个原因时,就指出一是自然之天的方面,一是社会之天———人的方面,“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因此在诊治过程中不要忽略“故贵脱势”“始贵后贫”的社会因素。

2. 2 对“人”的含义有别

“人”的涵义既指单个的人,也指整体的人。天人合一说的“人”不是指普通的平民大众,而是大人、君子,如《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荀子·五制》“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礼天地”。 《黄帝内经》中的“人”是不带任何社会属性的全体, 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总体,全书对人使用的是“民” “万民”“百姓”“众子”这样的概念[3]。

2. 3 目的不同

天人合一主要目的不在于关注自然界的规律, 而是为寻求现实世界的道德原则和人类政治生活的普遍原则,寻求政治存在的意义,是指君主要遵守天道,效法天道,体道而治。如《吕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圜,臣执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掌握自然规律以及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人类寻找更适当的生存生活方式和防治疾病的原则与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 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指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2. 4 内涵不同

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天人合一”包含了诸如“天人合德”“天人相分” “天人相通”“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天人不相预” “天人交相胜”“天人合一”“天人同性”“天人同体” “天人同类”“天人一气”“天人一心”“天人一理”等多种学说,概括起来可归约为“天人相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三类。“天人合一”观念,其本义并非直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天人合一”的理论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天人合一”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更多体现在其社会、政治、道德、伦理、 价值、认识论、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4]。“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十九章》) ,天人合一说把礼、性、德、诚提高到天的地位,然后反过来要人去合天,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道德原则的客观性、天道性。

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黄帝内经》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倡导并发挥了“人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天人相应思想既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又承认天与人的联系,同时还认为“‘参’是相互的,人法天地而也可以参赞造化”[5]。天的变化影响着人,人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天[6]。既包含了“天人相分”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 另一方面又把“天人合一”所体现的社会、政治、道德、伦理、价值、认识论、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及孜孜以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包摄在天人相应思想中而不致使其流于玄远。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最高精神境界,天人相应注重的是客观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反映的是理想状态,天人相应反映的是现实状态。因此,“天人相应”显然要比“天人合一”更明白更确切地反映了天人关系。

2. 5 《黄帝内经》继承发展了天人相应相参思想

天人相应相参说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零散的, 范蠡、子思、荀子都提到了天人相参相应,但都没有展开论述,形成系统。如“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 然后可以成功”( 《左传·国语》) ; “唯天下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第二十一章》) ;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礼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 《荀子·五制》) ; “天行, 有常…… 故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

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黄帝内经》注重的不是抽象的论辩,而是如何运用天人相应思想处理实际问题。《黄帝内经》继承发展了天人相应相参思想,并将之系统化。《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相参思想为指导,融汇诸子各家学说,对成书之前的医学资料和各家学说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继承,构建了一个贯通天地人的理论体系。

3 天人相应与整体观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解,长期以来一般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来加以概括。这显然难以涵盖和体现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及其特色, 也就难以具体有效地指导临床、科研和教学[7]。

通常认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起码包括作为体系基本元素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基本关系做出的推论。天人相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天”“人”。“人”包括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吃穿行住产生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从单个人到群体人生活在其中的天。每个人对他自己来说是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来讲又属于天。毫无疑问,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有着自己生命运动变化的轨迹,但人是 “天”的产物和组成部分,所以生命运动变化的轨迹必然要服从、受控于“天”运动变化的规律。天的变化产生和影响着人,人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天,天人之间相互作用,人天相应,这就是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6]。可以看出,中医整体观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归根到底依然是“天”(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两个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包括在天人相应思想理论中。事实上,中医整体观就是从《黄帝内经》关于天人相应的论述中概括出来的,是建立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基础上的。

天人相应思想理论提供了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8]。医学就是伴随着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和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而发展的。天人相应思想方法不仅指导古人创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同样可以指导今人,像复杂性理论、系统论、控制论、模糊理论、信息论、全息论、协同论就可以运用于医学领域,用来阐明对人的认识。同样,自然科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的方法、数学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猜想的方法、理性思维的方法、非理性思维的方法等,都可以用来研究人及其健康与疾病问题。显而易见,天人相应方法论不仅包含了整体观的方法,还包含了其它方法,从而体现出开放性、 包容性和与时消息性。

4 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

老一代中医药专家早就指出了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这个问题。“气或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都以天人相应思想为基础”( 岳美中) ,天人相应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渊源所在”,是 “贯穿整个《内经》的指导思想”( 方药中) ,是《内经》理论的精髓,“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运气学说等,几乎无不根据天人相参的原理而阐明其所具有的规律性”( 裘沛然) ,是“贯穿整个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 陆干甫、谢永新) 。新一代中医药学者通过对《内经》及其时代,对中医基础理论,对天人相应思想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 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的体系[9]。中医理论要还其本原———人与天地相参[10],认为天人相应思想不仅仅是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6]。

5 现代科学的研究

一种生物生存在什么条件下,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生物适应的结果,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天人相应的过程。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克隆羊,从生态学到微生态学,从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到蛟龙号深潜,天人相应思想经过了现代科学从宏观、中观、微观以至宇观的检验,证明了天人相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6,8,11,12,13]。天人相应不仅是中医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看法,而且是生物界的一条基本规律。要想真正认识人类本身与人类疾病,就必须把人与其生活在其中的天联系在一起。 因此,把天人相应思想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逻辑的必然。

6 便于当代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

如何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相适应,便于当代理解、把握、传承、交流的理论框架与结构,是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14,15]。而明确了天人相应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就理顺了中医体系的逻辑结构,这就是: 用对天的认识说明对人的认识; 用认识天的方法去认识人; 从人和天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人; 研究天人 相应规律 和运用天 人相应规 律[8]。同时,也就明确了中医体系“道、理、法、术” 四个层次结构。“道”就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天人相应思想。“理”属于第二层次———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形成适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如气血津液、阴阳五行、升降出入、藏象经络、寒热虚实等。“法”属于第三层次,是用基础理论研究具体的天与具体的人相互作用产生相应变化的规律,总结归纳形成如六淫辨证、伤寒辨证、温病辨证、杂病辨证、摄生、经络、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的临床应用理论。“术”是第四个层次,就是在以上基础上产生的对某一具体病种、证治、药物、方法提出的具体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如伤寒护阳,温病存阴等。

正因为中医理论是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建构起来的,随着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对养生及疾病防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中医理论不但可以根据时代和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部分的修正和改造,补充和发展,还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以现代自然观、宇宙观为参照系,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建构起新的理论大厦。也就是说,天人相应思想使中医理论具备自我更新的内动力。

天人相应思想既为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中医理论提供了方法,也为中医走向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笔者相信,只要从天人相应思想出发,就如高屋建瓴,一通百通[16],从而应对和解决中医学面临的困惑、危机和挑战。

摘要: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和“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天人相应”与整体观,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现代科学的研究,及便于当代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天人相应”思想。

3.争议背后的中医理论滞后 篇三

看过中医的人,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治疗某个病症时,医生反复开出过多种不同成分的中药材,但是吃过一段时间后,病情却并不见有所好转;或者在看同一种病的时候,在不同的医生那里,也会开出内容迥异的两种药方。这样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中医师开药似乎全凭经验,如果吃好了,万事大吉。如果疗效不明显,则可以将问题推给中药起效慢。

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还固守着旧观念。是否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呢?

“从中医的起源不难看出,中医理论是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孕育而生的。中医讲究阴阳五行、讲究气。但是从科学的层面上看,这些哲学层面的东西并不具象。”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皋永利认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属自然科学。鉴于此,中医想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应该摆脱哲学的笼统。比如传统中医认为,“人身分阴阳,脏腑分阴阳”,而这阴阳究竟是什么却说不清楚。所以中医要想作为具体的科学,必须摒弃这种含混不清的概念,发展出一套精确的表述。用“意象”去解读医学,只是古代医学受时代所限的权宜之策。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中医理论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从“意象”走向“具象”。

而从另一方面,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看来,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其说是滞后,不如说是超前。某种角度来看,中医理论的超前性,将时代背景远远抛在了身后,所以反而显得中医理论不合时宜,不如西方。

田金洲说,比如中医讲究“一人一方”的治疗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药方。而这种方法用西医来解读,就是“个体化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也是目前西医比较推崇的方式,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病因都不相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但不论是“一人一方”还是“个体化医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医生的技术和医德要十分过硬。这样制定出的治疗方案才能手到病除。但是目前中医师的素质千差万别,有些经验不足、治疗能力不高的医生也敢自称名医。他们开出的方子,虽然也可以算作是个体化治疗方案,但是功效就很难保证了。所以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个体化治疗方案反而会显得作用不强,有时还会贻误治疗。

“中药无毒副作用”不科学

中药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是一种秉性温良的治疗手段,不但药性温和副作用小,还是一种能彻底消除病灶的方法。这与西医给人的治标不治本的观念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中医也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温和无害、治病除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周平安认为,所谓“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由于体质不相对应、用药量过大、疗程过长,近10年来有关服用中药导致中毒及严重毒副作用的事件屡见不鲜。

这些事件,有的是因为觉得中药无副作用而长期服用某种中药引起的。比如,龙胆泻肝丸具有清泻肝胆湿热的作用,临床效果非常显著。许多患者,特别是女性,常常由于肝火旺,或肝胆湿热,或肝胃不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目赤、胁痛、心烦、急躁、失眠等症状,就医时被告知宜服用龙胆泻肝丸。结果一服便起效,症状很快就能消除。很多患者根据自身体验把龙胆泻肝丸当作家庭常备药,上述症状一出现,便服用龙胆泻肝丸,于是就形成了长期地、间断性地、小剂量地服用龙胆泻肝丸的情况。有的患者断断续续服用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长期小量累积的结果,最终导致马兜铃酸中毒性肾损害,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是药三分毒。目前,预防非典常用的两类中药——清热解毒方药和扶正补益方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清热解毒药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药性味苦寒,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寒者用药后会造成胃寒、腹泻、神疲、乏力,反而使人体抗病机能下降。而扶正补益药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分。一般人气血阴阳是平衡的,一补反而打乱了平衡。尤其是青壮年体质好,乱用补药容易上火,造成口干咽燥,尿黄便秘。所以,中成药跟西药都是靠化学成分作用于机体来治病的,只不过大部分药性相对比较缓和而已,绝非没有副作用。

“同时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说法也并不确切。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套治疗方法,不存在谁治本,谁治标的关系。比如,如果是病菌引起的疾病,西医采用的抗菌药物就能将它治好,这就是找到了疾病的根源,肯定是一种治本的疗法。”田金洲说。

中医药走出国门遇到尴尬

目前在世界上,中医药在很多国家遇到了尴尬的境地:中药不被允许进入主流的医疗市场,只能够以食品、保健品出售。在去年4月,中国的中药企业就撞在了欧盟的“注册门”上。因为欧盟在2004年出台了《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要求所有国家的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 2011年 4月 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就得在欧盟禁售。

有观点认为,中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之所以遇到了众多的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理论滞后了。

此前接受采访的针灸专家告诉记者,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复杂,又往往与文化交织在一起。虽然往往被人们统称为“中医”,但实际上,有很多差别迥异的理论体系。

有的外国人对经络延续了“管道”的思想,吻合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但也有人产生了一种基于西医的认知,他们看到一些经脉与神经的走向很像,就认为经络实际上是在说神经。

此外,中医药的标准问题也亟待完善。比如同为附子,药典规定常用量为3-15克,但有的地方却根据病人的不同病症,用到30克。而且各地对于附子的炮制方法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规范。但是,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普遍要求中医药学也要像现代医学一样,对任何问题的解释都要有客观依据,所以中医药标准制定的难度也影响了中医药走出国门。

4.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篇四

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阳相济的理念;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中医较为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以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

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基于此,人需要对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后来,中国古代医家和气功养生家在不断摸索与探索中形成了中医学上的精气神学说,在这里“精”蕴含了生命,“气”承载了运转,“神”代表了觉知和主宰。精、气、神三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存,这也是所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艺术、引导术、中医等完美结合,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人体文化,其包含了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基于中医阴阳理论看,太极拳传承了中华武术“惜精”、“养气”、“凝神”的三大观念,同中医学“阴阳相济”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太极拳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的动作中吸纳了“存思”和“内丹”的基本经验,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内外的阴阳平衡。太极拳更为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身体内在的行气、调神达到阴阳的相济协调,使人的身心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让精、气、神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状态,这明显区别于西方体育所强调的极限性、高强度、大力量的特点,也区别于西方医学的实体还原理论,而更趋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敛性、修身性特点。

2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

中医认为,“经”的意思是“纵线”,简言之即:系统中的主路径就是经络,在身体内部,其具有连贯内部和外部的作用;“络”的意思是“网络”,简言之即:主要通路的辅助部分,遍布于机体表面。古人很早就重视经络的疏导,《吕氏春秋》载:“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其实就是今天的太极拳的原型。传统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系统,其主要调节控制人体的生命通路。传统中医极重经络,认为它是调节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黄帝内经·灵枢》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其指出经络的重要作用是: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和协调阴阳的作用。在《灵枢·经别》又载: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可见经络的重要性。而经络能否通又是考察经络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灵枢》中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通络的重要性。

在太极拳形成的初期就已将经络理论融入到拳理体系中,例如太极拳的起势和收势的朝向都是面朝南背向北。《黄帝内经》中载,面朝的南方谓广明,背向为太冲,广明为阳,太冲为阴,此为合和自然之态,是以经络对照自然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房屋在建造时习惯于坐北朝南。另外在打太极过程中,都较为注重丹田的运转,”气沉丹田“同时打通任脉和督脉两大主要经络。在打太极拳时特别注重丹田的运转气沉丹田”,打通任脉和督脉两大主要经络,头部要求“虚灵顶劲”百会穴轻轻上领,有醍醐灌顶之妙,此时百会穴与会阴穴呈现出垂直之势,任督二脉方才彻底贯通合于人中,此起势之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太极拳整体上松静为本、形正气顺,并且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其舒展的动作、轻柔的招式迎合了经络的传导,其在放松过程中的不同招式、大小交错的技术动作,使全身的经络得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调和与疏导。

3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是维持人体生命运行的基础。中医学上将人体器官组织分为五脏六腑。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称之为五脏;胆囊、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之为六腑。五脏负责身体所需能量的存储,六腑负责身体所需能量的转化以供给身体之需。传统中医学认为五脏之间相生相克:①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②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在人体中,血气的平衡适应是基于人体中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五脏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保障了机体抵抗力增加,提髙了人体的健康水平。从中医理论视角看,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是导致人生病的主要原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致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性紊乱,导致身体气血不畅。针对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的治疗,无非是气血调和,并有针对性的对内部和外部,进行引导、疏导,通过节奏性的肢体活动或身体控制,达到气血通畅。

4小结

5.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篇五

(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精气是对人体有用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之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

(二)精气足,则生命活动正常

人出生之前,在母体中己获得了先天之精气;出生之后,通过肺吸入天之清气,由脾胃吸收水谷之精气。三气相合,经过气化,化生人体之精气。这种气推动着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功能活动。

(三)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

人体气的运动和自然界一样,具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运行通畅,血与津液的流动也通畅,则人体处于健康状态。若气行不畅,称为气滞,在气郁滞之处会表现出闷,胀、痛等症状,可用行气的方法治疗。若气机郁滞日久,还会引起血瘀和津液停聚,则当用行气活血化瘀和行气化痰利湿等方法治疗。

(四)精、气、神的关系

所谓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①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②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③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无形之精气都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凡有形之精,与气都可以互相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即所谓“精气互化”。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③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④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6.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篇六

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地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在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故有“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

气的运动和气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产生气化,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气化也就停止了。

气构成整个世界,气的运动,进而产生变化,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每一物体都是相对独立的,物体和物体之间似乎没有联系,其实物体与物体之间充满着气。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他们相互之间的中介。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7.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篇七

1 树立“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文化底蕴[2]”, 中医文化是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殊资源。但在中医院校, 由于中医文化教育类课程处于从属地位, 课程和课时都不多, 多数中医院校教师仅将其视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 没有充分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在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 文化教育是应有之义。“教育与文化关系密切, 二者互为前提, 互相砥砺。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存在意义, 教育给文化以生存的生机和活力, 两者缺一不可[3]。”中医文化对中医药人才具有教化功能, 其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与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中医文化的基础知识、领会中医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突出政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 将两者融会贯通起来, 可以从内容上相互补充。在中医院校,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加强学生和部分中医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 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将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将中医文化内容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对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将中医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 教师可以结合古代、近代的医学典故, 结合现代著名老中医的事迹, 引导中医院校学生谈自己的理想, 使学生领会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目前, 各省的中医药界和高等中医院校, 都有学生熟悉和敬仰的著名老中医, 其中包括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医”。各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补充关于这些老中医成长经历和事迹的内容,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中医大学生的特点, 增加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列举古代中医的事迹, 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 要求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救死扶伤。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 结合中医文化中的“大医精诚”思想, 教育学生要淡泊名利、精勤治学、精研医道,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在生命观教育方面, 教师可以将中医文化中对生命的认识等内容引入教学中,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病人的生命价值, 教育学生病人的生命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也可以结合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中医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事迹, 号召学生毕业后到最需要自己、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去锻炼、成长。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 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结合中医医德的内容来教育学生要热爱中医药事业, 诚实守信, 树立为人民、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可以针对近年来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等现象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学生是未来中医医疗卫生事业的中流砥柱, 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绝对不能定位在对金钱、地位等的追求上面, 不要忘记自己的神圣天职;也可以通过历代优秀中医的事迹, 向学生指出:作为中医院校学生, 应继承中医医德理念和精神, 具备优秀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念和精神。

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时, 教师可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科学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明, 在国家的保护下,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中医文化得到大力发展, 中医文化会被更多国家的人民所认同。

在世界观、辩证法教育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中医文化中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指出其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共通之处。中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无不体现着辨证思维的方法。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 也要向学生指出,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还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不彻底性等局限, 教师应同时教育学生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从而形成正确的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

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时, 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对于中医的神秘化, 甚至出现的各种伪中医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中医文化怎样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怎样让人民群众辩证地认识中医, 向学生补充有关国际中医药贸易、国外中医文化热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补充中医文化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对人与自然进行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医文化崇尚自然, 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思想和观点, 这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等思想相契合。

3 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要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而是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这一教学活动,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从教育的内容到手段、方法, 都要贯穿中医文化教育。在课堂上, 应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课件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坚持启发思维的原则, 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社会实践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方法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在讨论的内容和分析的案例中, 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加入与之有关的中医文化内容。在实践教学中, 可以结合每门课的特征和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 确定实践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近现代史的影视资料, 设计思考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然后可以补充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文献、视频等, 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在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有关古代中医、现代著名老中医事迹的文献资料, 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 如国医大师周仲瑛、孟景春的事迹, 让学生讨论如何学习这些中医名家。另外,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表演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舞台剧、情景剧等, 组织学生就社会上有影响的医德医风方面的事件进行讨论或辩论。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 可以补充“神农尝百草”“阴阳五行”与物质、矛盾等概念的联系等方面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考中医世界观、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有关论述, 放映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医药、中医文化发展的图片、视频等, 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印象, 帮助学生了解建国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建议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 除了列出与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外书籍外, 还可以给学生列出与课程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类的书籍。

综上所述, 应将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合, 从内容上相互补充, 创新教学方法, 这对培养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文化素养、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公忱.中医文化溯源[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篇八

摘要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也面临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结合混合式学习的含义、在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应用混合式学习的基础条件,笔者对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五、结语

上一篇:幼儿园交通安全文章下一篇:六年级绝佳拍档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