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2024-07-14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共12篇)

1.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一

------

《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4.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设疑导入】逐一导入图片,同时提示学生自习观察图片所示的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图片导入】导入“针尖上的细菌”(电子显微镜下,针尖上的细菌照片)

教师:归纳学生的分析,并揭晓答案。通过将细菌和针尖的比较,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

【设问、自主阅读】

教师:设问“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呢?”,“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8-59页“细菌的发现”相关课文,找寻问题的答案。

【小组讨论、总结】

经过几分钟的阅读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两题的答案,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并推举一名同学做小组陈述。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小组间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仔细聆听每小组同学的回答后,对其中优秀的回答给予表扬鼓励,而其中不足的地方给予纠正。随后,导入列文·虎克及其制造的显微镜的图片,并对此部分做适当补充。

【图片导入】导入列文·虎克及其显微镜的图片 列文·虎克 显微镜

【教师讲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也不算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乡政府的公务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每天下班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去磨镜片,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到现在手工再也没办法磨制那么大的倍数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因此,这算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细菌是第一次发现细菌。

【设疑转而导入巴斯德实验】

人们这时候虽然已经观察到细菌了,但是细菌究竟怎么来的呢?当时的人们啊,几乎都是受宗教的影响,认为这些小东西是神创的活着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这样的吗?大家现在在接着读后面的课文,看看巴斯德是不是也同意这种观点,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59页第二段课文,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代表陈述

教师:好,各小组讲的都挺好,大家的讨论都能够切中要害,没错,巴斯德并不认可前面讲的那种观点,他并没有受前面观点的影响,自己用巧妙地实验说明问题,这种怀疑精神真是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同时巴斯德这种不被大家公认的所谓“真理”左右,客观的去探究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值得大家学习。巴斯德这个巧妙地实验就是微生物界著名的“肉汤实验”,这个实验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书上没有介绍,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PPT课件展示讲解巴斯德实验】

教师:巴斯德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细长而弯曲的鹅瓶颈,瓶口不封闭。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导入下一教学目标: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投影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嗯,没错。细菌的第一个形态特点就是小细菌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用的光学显微镜即便放到最大也无法看清楚,所以我们需要借助观察病毒的仪器来观察,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电子显微镜。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也就是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一个细菌分裂一次变成两个细菌,2个细菌继续分裂变成4个,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来:一个细菌分裂N次,那么它的后代有2N个细菌。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 笑,不可能!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导入课题“芽孢”讲解】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其实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并不是都杀死了,细菌对恶劣环境有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就是芽孢。当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一些细菌会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但是大家要注意到,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重温了细菌的发现,知道了细菌的“庐山面目”,也为细菌强大的繁殖能力所惊叹。那么,同样是微生物的真菌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对自然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把细菌真菌全部消灭对我们有没有好处呢?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解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菌 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

巴士消毒法;

“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

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并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互动思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讨,从中体现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以此期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缺点是:对学生的放手力度还略有不足,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吃不透,老师掌控的依然偏多。以后应更着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另外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量不足,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估计效果会更好,但也比较费时间,课堂上不容易掌控。

2.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提高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教师具备实验教学设计能力则起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 研究教学的问题和要求, 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为目的。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 对海南乡村中学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设计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的设计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 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为师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海南乡镇初级中学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现状数据进行统计, 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1. 影响教师对实验教学设计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教师47.52%认为由于自身的实验教学观念陈旧, 对实验重视不够;21.78%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不足;16.83%觉得自己精力不够, 这可能与教师兼科教学和还要回家务农有关;11.88%的被调查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够, 这可能与很少或不做实验, 对实验操作不熟练有关。

2. 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设计的难易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教师中有80.20%认为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难度最大, 在进行这一类型的教学设计时, 难在如何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如何当好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 适时提出问题并引导将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66.34%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分析时, 不会挖掘实验探索点和创新点, 这与教师自身缺乏实验教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教学能力有关。

3. 教师对实验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把握

以“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为例, 82.33%的被调查教师对本节实验课教学目标为“认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明确与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能学会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的临时装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激发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表示认同。表明教师对使用可观察能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述, 具体教学目标难以把握。

4. 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教师78.22%表示会选择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师生活动方式, 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转变。教学步骤的设计主要采取如下方式, 先列提纲讲解后演示, 再让学生模拟实验;边讲解边演示后学生模拟实验;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同步实验:给学生材料、提示, 让学生自己先实验, 后讲解纠正。极少数教师 (5.94%表示会在实验前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在教学媒体策略上, 67.33%的教师认为自身实验操作能力不够, 多媒体教学具较大困难。访谈中, 年龄偏大教师多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年轻教师则希望通过计算机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

5. 教师对实验教学设计中的学生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73.27%表示会设计对学生实验学习成果的评价。并就评价的五个部分给出合适的权重, 经统计, 把各部分按比重大小进行排序为:实验纪律———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农村的学生调皮, 好动, 不好管, 实验课时少, 学生纪律、良好操作习惯未养成, 偶尔的实验课使教师把实验纪律摆在第—位。

三、建议

1. 农村中学生物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设计水平

农村中学生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 把握新课程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转变对实验教学的不正确认识, 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设计水平, 使实验课教学满足培养农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2. 要重视对学生实验学习成果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就是采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数量化的描述, 并依据教学目标对数量化的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设计出能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案, 不仅能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也能反映出教学设计的成败。

3. 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设计的培训

在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的培训中, 要把实验教学设计作为重点内容来抓, 加强对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指导, 以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设计和操作技能。

4. 构建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实验教学的支持系统

开展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 包括管理部门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补齐实验试剂和设备, 对实验教室的修建, 为能按照新课程要求开齐开足实验课提供应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汪忠, 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3.原核生物教学设计及分析 篇三

原核生物是一类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认识原核生物的结构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于形形色色生物的了解以及掌握;对于今后探索生物的奥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核生物的特点以及原核生物的分类;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屏幕展示:新闻:2010年08月14日《北京晚报》报道,一名比利时人死于源自南亚的超级细菌。这种细菌抗药性极强,几乎能抵御所有抗生素,已经感染英国、美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个别居民。欧洲专家预计,至少10年内没有抗生素可以有效对付这种细菌,因此呼吁全球密切监控阻止超级细菌传播。

师:细菌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生:原核生物。师:概念:细胞内有明显核区,但没有核膜包围;核区内含有一条双链DNA构成的细菌染色体;能量代谢和很多合成代谢均在质膜上进行;蛋白质合成“车间”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中。

分类:三菌:细菌、放线菌、蓝藻(蓝细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这节课我们以细菌为代表来了解原核生物。

2.探究学习,讲述新课

(1)探索主题一:细菌的发现。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生: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几个问题。生:阅读细菌被发现的故事;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读了故事,你对科学发现的过程有什么新认识?

生讨论归纳回答: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探索主题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主要特征。阅读课本,思考下面的问题:观察课本中电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图,细菌有哪几种形态?观察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思考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大屏幕展示几种电镜下的细菌形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师总: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同时,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细菌的特征 :球状、杆状、螺旋状;个体十分微小;是单细胞生物细菌的结构。

师: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我们以杆菌为例,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细菌结构:基本结构壁质膜;特殊结构与也要记,鞭毛、芽孢与荚膜。

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生根据视频得出: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渡过呢?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因此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屏幕展示超级细菌的新闻,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这样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探究。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再用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多种细菌的形态。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展示细菌的结构模图推理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呢?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什么角色?再通过播放动画及视频: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使学生知道细菌繁殖速度很迅速并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四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第二中学李小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的教学内容。

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特征:中学生具有好奇心理强、表现心理厚、求知心理高、怀疑心理浓的心理特征。中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中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教师要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知识能力: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但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还不强,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启发、培养。教师可根据以上特点,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四、教学策略: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预期教学目的和效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引入课题: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生 物 圈 的 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1、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2、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3、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3、角色扮演: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4、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5、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

6、结论:不是。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5、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7、学生思考

引入下一个学习知识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讨论: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

2、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1、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3、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4、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1、质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1、(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2、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①搜集途径: 图书馆查阅报刊 访问有关人土 上网搜集 ②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③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1、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巩固所学知识点

3.总 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2、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学生争着回答。)生物

阳光

空气

营养物质

陆地 海洋

干旱缺水的荒漠

相对湿润的环境

月季花

鲨鱼

仙人掌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3、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巩 固 练习

1、你会填吗? 生物圈的范围: 的底部 的底部 的底部

2、我来试一试: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需要反思的是:

1.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5.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五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6.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六

刘灵才

一、教学内容 ——

书面表达

新版人教八年级英语unit1 sectionB 3c 让学生写一篇旅行日记。

二、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优化写作教学过程,提高写作教学效益。

三、教学过程

Step1.教师介绍本次写作的总体情况,如文体、格式、简述写作方法、提出字数要求等。

Step2.教师提问,Are there any problems about this writing?

S1:

I don’t know what to write about.S2:

I don’t know how to use the tense.S3:

I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名胜”in English.S4

I don’t know how to organize my writing.......教师把问题板书并让学生分组讨论。

Step3.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交流观点,参阅课文范例,查生词、词组等。

Step4.每组汇报结果,教师最后给出满意回答。

T:

What tense should we use ?

Group1: the simple past tense ,we think.T:

yes, quite right.A diary tells sb.’s past events.......Step5.小组成员每人按要求进行实际写作,包括写提纲,打草稿等。有困难的可求助组员和教师。

Step6.教师简要传授修改策略。让学生阅读全文,并做必要的修改。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其他三位组员的作文,最后定稿并上交。

Step7.教师点评学生作文,并提出修改意见。采用实分制,对于好词、好句、好段予以加分,以示鼓励。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写作课,教学目标明确恰当,教学方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会话环境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1.教师先引导学生提问来激发他们英语写作的兴趣。这些问题都与学生实际写作有关。

7.初中生物教学中演示实验设计浅探 篇七

一、突出演示实验的目的性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因此,我们设计演示实验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突显教学任务。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明确演示实验对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作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的设计。

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学目的的不同会导致演示实验的差别。如果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影响氧气形成的因素,我们就要控制实验时所用的金鱼藻叶子的大小、太阳的光照等,我们要观察的则是气泡产生的大小;而如果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气体的种类时,则需要着重进行气体的验证,通过蜡烛的燃烧情况判断产生气体的种类。因此,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突出实验的目的性。

二、注重演示实验的严谨性

初中生物是一门极具严谨性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设计演示实验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通常情况下,严谨性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最基本元素。 例如,我们在教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就要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组成进行精准教学,严格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并将显微镜的使用注意点告诉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对显微镜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三、注重实验操作的简洁性

设计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将枯燥、抽象的教材知识变成直观、容易理解的实验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由此可见,我们所设计的演示实验的操作要具有一定的简洁性,降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难度。不仅如此,简洁的演示实验还能够节省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教师的备课难度。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与生物圈》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相较于复杂的生态系统环境的创造,我们可以采用简洁的生物瓶进行替换。如在教材内容的讲解之前,我们可以准备一个玻璃瓶,里面放上一定的水草、田螺以及金鱼等,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简易的生态瓶中的生态平衡,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态系统,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四、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自身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强整个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不仅仅是迎合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然手段。因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在设计演示实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性。

例如,在讲解《人体的物质与能量来源于食物》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与自制饮料相关的演示实验。我们所需准备的材料有红糖、柠檬汁、白糖、新鲜水果、蜂蜜等,然后在学生面前进行饮料的制作。在制作完成之后,再邀请学生模仿饮料的调制。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食物的重视,还能够活跃整个课堂氛围,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

五、提高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当前的演示实验中,教师过于重视实验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实验的探究过程,进而未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我们设计演示实验要重视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生物知识、在探究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将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交由小组合作完成,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演示实验的探究性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能够完成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的拓展。

8.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篇八

一、问题设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提问环节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进行问题设计,能够有效的提高提问环节的课堂效率、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合理的设计课后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课后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生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及法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同时,课后问题还能够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生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自发的进行改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合理的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胜过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思想千篇一律,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能够改变学生对生物教学的认识,让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课堂教学的要点。

其次,合理的设置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合理的调整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的深度,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思考逐步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技巧,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生物水平的提升。

最后,合理的问题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经常存在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原理。这些原理的应用范围较广,如果单纯的按照书本上的例子进行讲解,便会限制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而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知识点应用在不同环境下可能产生的现象和效果,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之后,还会根据问题的思路自行发现新的问题,并从中发现学习生物的乐趣,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使学生的生物成绩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初中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1.加强问题与关键知识点间的联系

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进行设计,首先要注意问题物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确保问题能够与关键知识点紧密结合,才能够让问题完成其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时,要着重加强教学难点与问题的联系。举例来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一直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让学生列表说明针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认识,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产生混淆。

2.合理的控制问题的深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国与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发掘,而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便会让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畏惧,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合理的控制问题的难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时,应当恰当的安排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跟随问题的指引,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达到提高学生生物水平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可以首先考察学生对细胞器的辨别能力,让学生根据形状对不同的细胞器加以分辨,然后再进一步的对不同细胞器的功能进行提问。当学生完整掌握细胞器的功能后,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分析失去某种细胞器后细胞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对细胞器功能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器的相关知识。

3.让问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加强问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此外,将生物知识寓于实际生活当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生物知识成为指导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最终全面的促进学生生物水平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生物的种类,教师可以在讲解不同生物类型的特点时,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为例分析其属于哪一纲,并说出该类动物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餐桌上常见的动物都有哪些,并让学生介绍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结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兴趣、增长见识,最终提自身生的生物成绩。

9.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九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众所周知,雪是白色的,但当中国科考队员登上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雪地时,奇异的景象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却被点缀成了红色的殿堂,白雪竟成了红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些红色的斑点主要是由单细胞生物体雪衣藻等生物组成,当阳光照在雪地上时,绿色的雪衣藻伸个懒腰,翻一下身,把自己的体内的红色色素集中在体表,所以才呈现血红色,也因此有了红雪的奇观。

二、教学过程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老师刚才说了一个新的名词“单细胞生物”顾名思义这种生物的结构应该是?

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其实,生物圈中像雪衣藻这样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还有很多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制作馒头面包所用的酵母菌,河流里能够净化污水的草履虫、变形虫、大肠杆菌等。

这么简单的结构,它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呢?下面我们以草履虫为例作以了解。(观看草履虫在池塘中游动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草履虫的形状?游动的方式是? 我们知道了单细胞生物仍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进行与它们的特有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草履虫结构图你能准确的说出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请个别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解。学校第二次公开课大赛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大家能更好的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2、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补充质疑、点评并及时的加分)合探

一、草履虫是如何完成取食和消化的?

(视频加深记忆)大家好,我是小小草履虫,别看我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可我照样能独立完成整个生命活动。我会呼吸,能生殖,每当我发现美味的事物时,我就会努力摆动我的纤毛,打着滚儿前进,然后大口把它吞进我的口沟里,再传到食物泡进行消化,食物泡带着里边的食物在我身体里从前向后,再从后往前运转一圈后,把不能消化的残渣从胞肛排出。

合探

二、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动画视频展示)

合探

三、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设计)(视频展示,草履虫变化)、3、课堂抢答环节(ppt)

练习一:接力回答,每个图片中的草履虫都缺少了一部分,请同学依次回答出缺少结构和该结构的功能。练习二:连连看,(结构与功能)

4、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已初步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特征,我们一起总结本节重点。

10.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十

一、在生物实验中学生应该遵守的原则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接触的生物实验并不多,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实验原则,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素养。对此,我觉得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实验素质:

(1)实验过程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切忌胡乱配置药物,生物实验室有很多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必须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纪律性,所以,每节实验课之前老师都应该让给学生宣读实验时应该注意的规章制度,保证实验的时候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进行实验时也应该按照老师所讲的步骤进行,不能依靠自己的习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实验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应该做的工作,明白老师这节课的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熟记实验步骤,以免实验的时候不知所措,浪费时间。

(3)实验过程要求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心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进行有些实验的时候,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某些学生由于心急而得不到实验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尽量心平气和,重新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在实验时,我们要避免为完成实验而实验,老师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到一些实验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和老师交流,结果并不是很重要,实验就是追求事实,所以,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切忌弄虚作假。这是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给广大学生带去帮助。

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不管是什么实验,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会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其次,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的过程,我希望学生多观察,多总结,不要只做一个旁观者、比如说,显微镜使用这个实验,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观察植物叶绿体的过程,课堂上老师讲太多都比不上学生自己亲手去实验。但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呢?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

(1)从整体到局部。实验课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整体观察物体,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分别了解局部,在观察植物时,我们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整株植物,然后在显微镜下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然后感知局部。

(2)反复观察,初中实验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在实验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同一事物和现象进行反复观察,就拿观察细胞来说吧,细胞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加之进行实验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老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胞结构图,然后和显微镜下面的图片加以比较,反复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身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11.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合作学习 现状调查

引言

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新、独立思考等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对此合作学习在中学课堂中被广泛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现状调查

1.1调查方法

将某市初二年级师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学生问卷51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52份(88%);发放教师问卷66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60份(91%)。

1.2结果

经过指定SPSS软件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基于学生角度,针对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态度意识进行调查,问卷中含有5道题,结果显示平均分值在2.5~3之间;发现学生对生物学科非常感兴趣,虽然态度积极,但是学习方式多以教师讲述为主,被动性较强;且农村与城市学生、男女生的合作学习态度、技能等比较差异明显,且P<0.05。针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调查,问卷中含有6道题,检查学生对合作技能,包括倾听、讨论、交流、评价技能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合作技平均分在2.5分以下,说明学生合作技能掌握较差,主体意识不强。其中学生的生物合作学习技能整体情况,如图1所示;

针对学生生物合作行为的调查,问卷中含有12道题,检查学生对合作技能,包括学生参与、协助帮助、认知冲突、问题解决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合作技平均分在3.5分以下,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参与方面,并没有真正和成员组成思想统一的小组;第二协助方面,合作气氛较好,但是互相帮助没有充分体现;第三认知冲突方面,因为很难产生不同意见,对此认知冲突不明显。第四问题解决方面,效果不理想。

基于教师角度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对教学目标能够进行很好的把握,但是将教学目标、合作技能目标结合的能力不够。在营造合作氛围方面,还需要提升,且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激发效果不理想。教师多注意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不重视。同时在学生鼓励方面,受到班级人数的影响,此方面均值较低。而课后合作任务的布置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其次教师提倡的小组自评方式,学生实施效果不理想。

2.初中生物展开合作学习的对策

2.1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全面发展的桥梁,应当不断加强学习合作学习理论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素养等,增加合作技能锻炼。其次积极参与教研交流活动,不断在反省中提高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水平。加强一系列理论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后加强学生合作技能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知识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进行绿叶与碘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小组讨论绿叶在光合作用下,是否产生了淀粉。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其次采取生活化教学素材、过渡性的问题提问等方式,不断向学生提问“你认为绿叶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淀粉吗”、“绿叶遇碘变蓝的原理是什么”、“酒精脱色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不断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有效掌握合作学习技能。

2.2学生方面

小组成员要相互帮助,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合理分组,使学生之间更好地产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合作关系。除此之外,学生更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关系,常与组员进行沟通、信息分享,从而更好地加强组员合作意识。同时合作学习时,学生要注重合作技能的应用和发挥,有效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使学习效果保质保量。

结语

通过对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及对策分析,发现教师的合作意识对学生影响非常大。大多数生物教师合作技能不高,使其针对合作课堂的教学不能很好掌控。同时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使其教学方式的落实过于形式化。在学生方面,合作学习认识不够、合作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对此加强此方面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是尤为重要的,从而更好地落实完善《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标准》。

参考文献:

[1]吕然.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孟诚.初中生物课堂中体验式教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细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贾亦焘.中学生物合作学习现状及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2.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篇十二

不同阶段, 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为此, 教师必须在不同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 供学生练习、锻炼。初中阶段是学生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此时, 教师必须增加力量教学和训练比重。各种跳跃运动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好方法, 立定跳远作为提高学生下肢力量、爆发力的运动项目, 没有过多的条件约束、简便易行, 是训练学生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的一项重要运动,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 本文就利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立定跳远技术进行了分析, 以期通过理论指导学生实践,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立定跳远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生物力学角度谈起, 就其学练法进行了一番梳理, 研究过程中运用到了文献法、教学实践法以及总结提炼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立定跳远成绩的组成分析

如图1所示, 立定跳远的成绩S=S1+S2+S3。S1是双脚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至起跳点之间的距离, S1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身高、腿长, 身高腿长在起跳角不变的情况下, 重心高则S1增大;二是对于同一练习者, 起跳角a的角度越小, S1越大, 角度越大, S1越小, 但这并不等于说起跳角a的角度越小, 立定跳远成绩会越好;三是起跳脚离地瞬间练习者髋、膝、踝三关节及趾关节蹬伸的伸展程度, 蹬伸程度越充分则S1越大。S2是起跳脚离地瞬间重心在重心高度水平的抛射距离, 根据抛射公式S2=V2×sin2a/g, g为重力加速度是常量, 由此可见, S2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抛射角度, 腾起初速度越大, 则S2也越大, 理论上在a=45°时S2最大, 但由于空气阻力 (可以忽略不计) 及考虑S3, 实践中a﹤45°, 理论证实a=42°时, S2+S3有最大值, 这主要是因双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低于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之故。S3是重心回落到起跳离地重心高度水平线至双脚着地间的距离, 它由身高和落地技术动作决定, 尽可能收腹举腿、双臂后摆并使双腿较大幅度前伸而又不至于身体后倒的落地技术能获得较大的S3。

(二) 立定跳远的生物力学分析

1. 起跳技术分析

(1) 关节蹬伸速度、幅度。立定跳远的远度主要由髋、膝、踝快速蹬伸及趾关节的末端参与作用而获得, 其中各关节的蹬伸速度、蹬伸幅度及协调发力顺序是决定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关键技术。立定跳远起跳过程可分为下蹲和蹬伸两个环节, 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准备和基础, 动作质量的好坏对后一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起跳的任务是使人体获得最大腾起初速度及最佳腾起角。根据公式V=2H/t可知, 加大起跳时工作距离H, 缩短起跳时间t, 可以增大腾起的初速度。良好的下蹲动作能为蹬伸创造条件, 而下蹲动作能使下肢三关节处于最佳的发力角度, 为蹬伸环节做好必要的准备。最大下蹲时下肢三关节角度的不同, 会直接影响蹬伸效果, 进而影响起跳效果。而最大下蹲过后, 下肢关节在短时间内迅速伸展, 给地面以爆发性力量蹬离地面的过程称为蹬伸环节。此时, 肌肉的工作形式经由下蹲阶段的离心收缩、等长收缩、迅速转变为向心收缩。下蹲阶段伸膝肌群被动拉长, 这样, 一方面大腿伸展肌群能贮存大量的弹性势能, 另一方面肌丝也有了一定的初长度 (如果是最适初长度那当然是最好) , 这就可以使起跳脚对地面施加更大的作用力, 从而产生较大的垂直作用力。此外, 适宜的下蹲幅度, 也能使下肢肌处于最适初长度, 产生最快的收缩速度及最大的收缩力量, 提高起跳效果。

研究资料证实, 120°-140°是膝关节的最佳发力角度, 立定跳远准备起跳时, 膝关节角度小于最佳发力角度, 对于成绩的提高是有利的, 一般都从90°左右开始蹬伸发力, 且蹬伸过程中, 膝关节的角度必须超过135°, 有研究显示“膝关节角在135°以上的范围进行发力时, 屈膝肌群 (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 积极参与伸膝活动, 其发挥的力量较大, 而且随着膝关节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然, 双脚起跳脚离地瞬间, 理想的下肢姿势是髋、膝、踝三关节完全伸直,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三关节的肌肉力量, 使力的作用点通过身体重心, 又能增大力的做功距离, 使双脚离地瞬间有较高的身体重心。踝关节与髋关节和膝关节相比是小关节, 但在立定跳远项目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起跳阶段踝关节的屈伸能力决定起跳阶段的蹬伸程度, 踝关节在跳高起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踝关节的柔韧性和肌肉力量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两个重要指标, 因此在立定跳远练习中我们应对学生的踝关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柔韧性和力量训练, 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踝关节力量与伸展幅度。下肢三关节的协调用力能力对立定跳远成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大关节先运动原理, 立定跳远首先应当是髋关节进行发力, 其次是膝关节, 最后是踝关节进行用力。这种协调用力能力就如同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加速度逐渐在减小, 但速度却不断增大。三关节完全伸直后, 就能使作用力通过身体重心, 提高力的利用率, 进而提高起跳效果。

(2) 两臂摆动速度及幅度。在起跳阶段, 当两臂加速上摆时, 身体会产生一个方向向下的作用力, 此力通过起跳腿传递到地面, 从而增大了人体对地面的垂直作用力, 同时地面也会给人体一个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样, 在起跳结束瞬间, 运动员就可获得一个较大的垂直速度, 从而跳到更高的高度。在起跳瞬间, 手臂的摆动对起跳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讲, 手臂的摆动速度应越大越好, 当双腿下蹲缓冲时, 两臂由身后较高位置加速向下摆动, 可以减小起跳腿对地面的作用力, 避免起跳腿受力过大而过度屈曲, 影响起跳效果。而在起跳蹬伸阶段, 两臂加速向上摆动, 会对躯干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这种作用力通过起跳腿传至地面, 进一步增加了起跳腿对地面的垂直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此时地面也会给人体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与不摆臂或摆臂速度很小相比, 将引发地面作用于人体更大的反作用力。这样在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 由于力的增加便能产生更大的垂直速度。另外, 双臂摆动后上举, 也可以提高人体重心的位置。有研究显示, 双臂及摆动腿完全向上伸直, 可以使重心提高约身高的1/10。当起跳结束瞬间, 双臂快速制动, 其惯性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能对起跳腿起到减压的作用, 对起跳腿的三关节快速蹬伸, 特别是对力量较弱的踝关节快速大幅度伸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快速拔腰、提肩, 带动身体重心快速上升有积极作用。理想的手臂动作, 应是下蹲结束瞬间, 两臂在体后尽可能高的位置;在蹬伸阶段, 两臂应该向下、向前和向上快速有力地摆动。在摆动时, 肘关节不应太弯曲, 理想的角度大约在90°与完全伸直之间。我们可以用双臂向上摆动的平均垂直速度和摆动幅度来评定摆动效果。在起跳过程中, 双臂摆动的平均垂直速度当然是越大越好, 还应有较大的摆动幅度。这对于提肩拔腰动作和双脚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都有影响。需要注意的是, 臂的摆动幅度并非越大越好, 但一般双臂的肘关节不应低于肩关节, 这样才能形成有力的摆动和制动, 提高起跳效果。

2. 腾空阶段技术分析

当双脚离地瞬间起跳动作完成, 人体便以初速度V进入斜抛的腾空阶段。当人体重心达到最高点开始下降时, 上体要积极下压, 同时双臂也应迅速向前下方摆动, 并同时收腹举腿, 同时为落地动作做好积极的准备。这不仅要求学生有积极的落地意识, 还要求其有较强的腰腹肌力量。

3. 落地阶段技术分析

当双脚与地面接触瞬间, 身体各相应关节应进行积极的屈曲缓冲, 双臂积极向后下方摆动并积极制动。当人体通过下肢与地面相互作用时, 下肢各关节肌肉虽积极收缩, 但由于重力的作用, 仍被拉长作离心收缩, 完成退让工作。由冲量定理可知, △Ft=△mv, F=△mv/t, mg为人体体重是定量, 因此若想减小人体落地时对地面的冲击力, 就必须延长力的作用时间。这种缓冲动作对于动作的顺利完成及人体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三) 立定跳远的学、练法分析

1. 踝关节的力量及柔韧性学、练

通过力学及技术分析, 我们可知道踝关节虽然相对于髋关节和膝关节是小关节, 但它的力量及柔韧性对立定跳远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僵尸跳:这主要是用来发展踝关节、小腿和足弓肌群的肌肉力量。双手叉腰或自然下垂, 髋关节和膝关节伸直, 主要以踝关节的屈伸来完成动作。要求:两脚左右开立、平行向前, 等于或略小于肩宽, 起跳时踝关节尽最大幅度伸展, 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踝缓冲, 接着再跳起, 每次练习50-60次, 练习4-5组。

(2) 单脚僵尸跳: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上体正直, 膝部伸直, 单脚向上跳起。跳时主要是用踝关节的力量, 用前脚掌快速蹬地跳起, 离地时脚面绷直, 脚尖向下。原地跳时, 不规定跳的次数, 以踝关节发酸为准, 然后换脚。每次练习重复4-5次。

(3) 跪膝:此项练习在游泳初级训练中较为多用, 主要用来发展踝关节柔韧性。要求双膝、双踝靠拢跪于地面, 臀部坐于双脚后跟之上。每次练习3-5分钟。

2. 膝关节技术、力量及摆臂配合学、练

膝关节是人体大关节, 其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

(1) 蹲跳起:主要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双脚左右开立, 脚尖平行, 等于或略小于肩宽, 屈膝向下半蹲 (膝关节角度最好等于90°) , 肘关节角度约120°, 两臂自然后摆, 起跳时两臂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摆, 肘关节不低于肩关节, 当脚尖等离地面时迅速制动, 起跳时两腿迅速蹬伸, 使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展, 身体成一直线, 最后用脚尖蹬离地面向上跳起, 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膝、曲踝缓冲, 接着再跳起。每次练习25—30次, 重复3—4组。

(2) 连续蛙跳:主要发展下肢肌肉力量、起跳技术及上下肢的协调蹬摆能力。双脚左右开立, 脚尖平行, 等于或略小于肩宽, 屈膝向下半蹲, 当膝关节下蹲至90°时开始蹬伸发力准备起跳, 肘关节角度约120°, 下蹲时两臂自然后摆, 起跳时两臂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摆, 摆动幅度为肘关节不低于肩关节, 当脚尖蹬离地面时迅速制动, 起跳时两腿迅速蹬伸, 使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展, 身体成一直线, 最后用脚尖蹬离地面向上跳起, 落地时用全脚掌着地屈膝、曲踝缓冲, 当膝关节缓冲到90°时, 双臂摆至身体后下方, 接着再跳起。每次练习10跳, 重复3组。开始对远度不提出过多要求, 主要以练习上下肢的协调技术为主, 因为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的过程, 只有在技能形成后, 才能逐渐提高强度, 打破动作平衡, 重新建立动作平衡。

(3) 跳伸练习:主要发展大腿肌肉退让性工作能力。双脚平行站立于约50cm的台阶上, 向前下方跳出, 双脚落于小垫子上屈膝缓冲, 当膝关节被动屈曲至90°时双臂由前上方摆至身体后下方, 同时快速蹬伸、摆臂向前上方跳出, 要求下肢三关节完全伸直, 肘关节摆至肩关节上方, 突然制动。每次练习6—8次, 重复3—4组。膝关节这种退让性工作能力增强, 可以提高起跳时下蹲的速度, 使退让性工作肌群产生更大的弹性势能, 缩短起跳时间, 从而获得更大的初速度, 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成绩。

(4) 哑铃摆臂:主要发展上肢及肩带力量。手持哑铃肘关节成120°, 双脚成左右前弓步前后摆臂, 要求摆动幅度要大, 每组练习50—60次, 重复4—5组;两脚尖平行等于或略小于肩宽左右开立, 双手持哑铃从体侧至双臂水平再至两臂肩上举, 每组练习30次, 重复3组。

(5) 手持哑铃双脚左右开立跳:主要发展踝关节、肩带力量及上下肢协调能力。两脚开立至少大于肩宽, 开立时双臂摆至水平, 并拢时摆至体侧, 要求动作连贯, 节奏感强。每次练习30—40次, 重复3—4组。

3. 起跳角度及落地技术练习

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起跳角度几乎没有过大而都是偏小, 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动作, 教师可利用小垫子来提高学生的起跳角度, 如图2所示。小垫子斜面与地面成42°角, 要求起跳时身体成一直线与垫子平面平行, 当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收腹举腿, 积极准备落地动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收腹举腿动作及意识, 我们应尽量让学生采用跳远中的滑坐式落地方式, 有小垫子的保护, 这种落地方式已成为可能。

四、结语

通过立定跳远的生物力学分析, 我们得知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是下肢三关节肌肉力量及蹬伸幅度、起跳角度及上肢摆臂技术。有了理论指导, 我们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练, 从而提高练习效果。

摘要:跳跃运动是发展初中生力量素质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立定跳远运动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学练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梳理与提炼。研究主要分析了起跳、腾空与落地等环节中的生物力学, 并且针对这些环节提出了僵尸跳、单脚僵尸跳、跪膝、蹲跳起、连续蛙跳、跳伸练习、哑铃摆臂、手持哑铃双脚左右开立跳等学练法。

关键词:初中,立定跳远,力学,学教法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1.

[2].V·D克拉泽夫等, 王巧玲译.世界优秀女子跳高选手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研, 1992, (1) .

[3]. (美) 贾萨斯·戴佩纳, 王学峰译.背越式跳高的生物力学分析 (1) [J].山东体育科技, 1989 (01) .

[4] . (美) 弗拉基米尔·M·扎齐奥尔斯基, 陆爱云译审.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损伤的预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5].陆阿明, 徐立峰, 吴金全, 陆勤芳.儿童少年立定跳远蹬伸动作下肢关节运动特征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摘要) [C].2006.

[6].李建设, 李开广.摆臂在立定跳远运动中的力学意义[J].少年体育训练, 2005 (02) .

上一篇:关于感慨回忆往事的平淡句子下一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内容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