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生物典型例题(共10篇)
1.必修三生物典型例题 篇一
蓝天家教网 http:// 伴您快乐成长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典型例题
例1如图5-47,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拴在长l的细线上做成一个单摆,把小球从平衡位置O拉至A,使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然后轻轻释放.若在悬点O′的正下方有一颗钉子P,试讨论,钉子在何处时,(1)可使小球绕钉来回摆动;
(2)可使小球绕钉做圆周运动.
分析小球摆动过程中,只有小球的重力做功.当不考虑细线碰钉时的能量损失时,无论小球绕钉来回摆动,或绕钉做圆周运动,小球的机械能都守恒.
解(1)小球绕钉来回摆动时,只能摆到跟开始位置A等高的地方,因此,钉子P的位置范围只能在过A点的水平线与竖直线OO′的交点上方(图5-48),即钉子离悬点O′的距离h应满足条件0≤h≤lcosθ.
(2)设钉子在位置P′时刚好使小球能绕钉做圆周运动,圆半径R=P′O,设小球在最高点C的速度为vC,并规定最低处O为重力势能的零位置(图5-49),由
A、C两位置时的机械能守恒EA=EC,即
①
又因为刚好能越过C点做圆运动,此时绳中的张力为零,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即
②
所以钉子P′离悬点O′的距离
如果钉子位置从P′处继续下移,则小球将以更大的速度越过圆周的最高点,此时可由绳子的张力补充在最高点时所需的向心力,仍能绕钉子做圆周运动.所以,在绕钉做圆运动时,钉子离悬点的距离h′应满足条件
说明由本题的解答可知,位置P是小球能绕钉来回摆动的最低位置;位
置P′是小球能绕钉做圆周运动的最高位置.如钉子在PP′之间,则悬线碰钉后,先绕钉做圆运动,然后将在某一位置上转化为斜抛运动.
例2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位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R(比细管的半径大得多).在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A球的质量为m1,B球的质量为m2.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都为v0设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B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那么m1、m2、R与v0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
分析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由外壁对它产生的弹力NA和A球重力m1g的合力作为向心力,即
①
A球对外壁产生的压力NA′大小等于NA,方向沿半径背离圆心(图 5-50).
要求对圆管的合力为零,B球在最高点时也必须对外壁(不可能是内壁)产生一
个等量的压力NB′.因此,B球在最高点有向外壁挤压的作用,由外壁对它产生的弹力NB和球重m2g的合力作为向心力(图5-51).设B球在最高点的速度为vB,据向心力公式和机械能守恒有
②
根据题意 NA′=NB′,即要求
例3如图5-52所示,半径为r,质量不计的圆盘盘面与地面相垂直,圆心处有一个垂直盘面的光滑水平固定轴O,在盘的最右边缘固定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A,在O点的正下方离O点r/2处固定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球B.放开盘让其自由转动,问:
(1)当A球转到最低点时,两小球的重力势能之和减少了多少?
(2)A球转到最低点时的线速度是多少?
(3)在转动过程中半径OA向左偏离竖直方向的最大角度是多少?
分析两小球势能之和的减少,可选取任意参考平面(零势能位置)进行计算.由于圆盘转动过程中,只有两小球重力做功,根据机械能守恒即可列式算出A球的线速度和半径OA的最大偏角.
解(1)以通过O的水平面为零势能位置,开始时和A球转到最低点时两球重力势能之和分别为
EP2=EPA+EPB=-mgr+0=-mgr.
所以两球重力势能之和减少
(2)由于圆盘转动过程中,只有两球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因此,两球重力势能之和的减少一定等于两球动能的增加.设A球转到最低点时,A、B两球的速度分别为vA、vB,则
因A、B两球固定在同一个圆盘上,转动过程中的角速度(设为ω)
得 vA=2vB.
(3)设半径OA向左偏离竖直线的最大角度为θ(图5-53),该位置的机械能和开始时机械能分别为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E1=E3,即
即 2cosθ=1+sinθ.
两边平方得 4(1-sin2θ)=1+sin2θ+2sinθ,5sin2θ+2sinθ-3=0,
2.第三部分 典型例题(二) 篇二
(二)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本质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都能对工商企业发放贷款 B.都追求利润最大化
C.商业银行能吸收社会公众的活期存款,中央银行则不能 D.商业银行承担货币发行任务,中央银行则没有 【正确答案】:C
2、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这是它的()职能的体现。A.支付中介 B.信用中介 C.信用创造 D.货币创造
【正确答案】:B
3、比较典型的单一银行制模式的商业银行主要设立于()。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
【正确答案】:B
4、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A.吸收存款 B.再贴现 C.发行债券 D.同业拆借
【正确答案】:A
5、在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无风险业务通常是指()。A.负债业务 B.中间业务 C.投资业务 D.资产业务
【正确答案】:B
6、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安全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
过程中()。
A.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 B.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 C.要有较强的取得现款的能力 D.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 【正确答案】:B
7、根据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对有效市场的分类,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A.零效率 B.弱型效率 C.半强型效率 D.强型效率
【正确答案】:C
8、()是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A.货币基金市场 B.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C.股票市场
D.同业拆借市场 【正确答案】:D
9、企业为了筹措短期资金,在货币市场上发行在将来一定时期内偿付本息的凭证,这种凭证称为()。A.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B.商业票据
C.银行承兑汇票 D.期权
【正确答案】:B
10、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金融风险属于()。A.市场风险 B.信用风险 C.操作风险 D.声誉风险
【正确答案】:B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 B.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实现了期限转换 C.银行作为票据的清算者,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
D.实施金融监管是为了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的正常秩序 【正确答案】:C
12、存款保险制度是()这一金融监管理论的实践形式。A.金融风险控制论 B.信息不对称论 C.保护债权论 D.公共利益论 【正确答案】:C
13、下列国家中,采用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印度
【正确答案】:B
14、近年来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出现了()。
A.竞争加剧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分业经营趋势 D.混业经营趋势 【正确答案】:D 15、2003年底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负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并明确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督管理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这表明()。
A.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仍然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B.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处于超然领导地位 C.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依然发挥独特作用 D.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具有金融监管职能 【正确答案】:C
16、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历程是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体制。A.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 B.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混业监管 C.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 D.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分业监管 【正确答案】:C 17、1988年《巴塞尔报告》要求,自1992年底起,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应为()。A.8% B.6% C.4% D.2% 【正确答案】:A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三大支柱”的是()。A.最低资本要求 B.市场约束 C.综合监管
D.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正确答案】:C
19、在2003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为核心的监管思想。A.治理结构 B.资本充足率
C.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D.内部评级模型 【正确答案】:B
20、资本监管是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3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其中普通股充足率应达到()。A.1.5% B.3% C.4.5% D.8% 【正确答案】:C
21、在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中,自2011年初按照()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开始监管杠杆率的变化。A.1.5% B.3% C.4.5% D.8% 【正确答案】:B
22、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A.购买力平价 B.利率平价 C.铸币平价 D.黄金输送点 【正确答案】:C
23、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属于()。A.自发的浮动汇率制度 B.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 C.人为的浮动汇率制度
D.人为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正确答案】:B
24、根据新的人民币汇率管理规定,银行对客户的美元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A.1% B.3% C.4% D.5%
【正确答案】:C
25、在国际储备中,()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份额中的25%可自由兑换货币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两部分。A.货币性黄金 B.特别提款权 C.外汇储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正确答案】:D
26、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实行的汇率制度属于()。A.自发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B.人为的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C.自发的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D.人为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正确答案】:D
27、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投票权和借款数量取决于()。A.成员国缴纳的份额 B.特别提款权 C.外汇储备 D.一般提款权 【正确答案】:A
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最早设立的一种贷款,是为解决成员国暂时性国际收支困难而设立的是()。A.备用安排 B.中期贷款
C.减贫与增长贷款 D.应急信贷额度 【正确答案】:A
29、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以促进汇率的稳定为宗旨的国际金融机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集团
C.国际金融公司
D.国际清算银行 【正确答案】:A
30、在世界银行集团中,主要通过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以推动私营企业成长的机构是()。A.国际金融公司 B.国际开发协会
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D.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正确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A.支付中介 B.货币创造 C.信用中介 D.货币发行 E.信用创造
【正确答案】:ACE
2、以下属于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的业务包括()。A.发放贷款 B.非现金结算
C.异地货币资金汇兑 D.吸收存款 E.票据贴现
【正确答案】:BC
3、下列业务属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是()。A.贴现
B.到国际市场借款 C.投资
D.吸收存款 E.贷款
【正确答案】:BD
4、商业银行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包括()。A.发行金融债券 B.未分配利润 C.吸收存款 D.发行股票 E.同业拆借
【正确答案】:ACE
5、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A.票据贴现 B.贷款 C.再贷款 D.结算 E.证券投资
【正确答案】:ABE
6、下列各项中,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A.结算
B.票据贴现 C.咨询 D.信托 E.再贴现
【正确答案】:ACD
7、下列各项中,属于商业银行基本管理原则的有()。A.盈利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流动性原则 D.公开性原则 E.财政性原则
【正确答案】:AC
8、同业拆借市场的作用包括()。A.弥补短期资金不足 B.弥补票据清算的差额 C.解决临时性资金需求 D.解决长期性资金需求 E.解决投资性资金需求 【正确答案】:ABC
9、按市场工具划分,货币市场包括()。A.票据市场 B.股票市场
C.长期债券市场 D.投资基金市场 E.同业拆借市场 【正确答案】:AE
10、以下有关资本市场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级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市场
B.股价指数的涨跌可以反映具体某只个股的涨跌方向 C.活跃的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D.投资基金具有专家理财的优势 E.场外交易市场也称柜台交易市场 【正确答案】:CDE
11、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包括()。A.不确定性 B.相关性 C.必然性 D.高杠杆性 E.传染性
【正确答案】:ABDE
12、常见的金融风险类型包括()。A.市场风险 B.规模风险 C.信用风险 D.流动性风险 E.操作风险
【正确答案】:ACDE
13、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有()。A.公共利益论 B.保护债权论
C.金融风险控制论 D.市场失灵理论 E.信息不对称理论 【正确答案】:ABC
14、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下属于附属资本的是()。A.公开储备
B.资产重估储备 C.呆账准备金 D.长期次级债券 E.普通准备金
【正确答案】:BCDE 15、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包括()。A.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B.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C.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D.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E.市场约束
【正确答案】:ABC
16、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有()。A.经济规模
B.经济开放程度
C.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D.自然资源赋存状况 E.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正确答案】:ABCE
17、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是()。A.汇率的形成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
B.固定汇率
C.单一汇率
D.浮动汇率
E.有管理的汇率
【正确答案】:ADE
18、以下选项属于国际储备的有()。A.货币性黄金 B.外汇储备 C.特别提款权
D.IMF中的储备头寸 E.向IMF缴纳的份额 【正确答案】:ABCD
19、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有()。A.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B.确定汇率制度
C.确定国际投资规则 D.确定通货膨胀率
E.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正确答案】:ABE
20、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特征有()。A.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 B.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C.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D.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E.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解决短期国际收支失衡 【正确答案】:ACE
21、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的主要运行特征有()。A.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 B.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C.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D.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E.国际收支短期失衡调节主要依靠国际货币基金融资 【正确答案】:BC
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A.成员国缴纳的份额 B.债权转让 C.业务净收益 D.从资本市场融资 E.对外借款安排 【正确答案】:AE
23、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主要有()。A.贷款是临时性的 B.贷款期限较长
C.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较长 D.贷款实行浮动利率
3.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篇三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4.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总结 篇四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2、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如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 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组成的。
3、注意 B 细胞和胰岛 B 细胞的区别。
4、B 细胞和 T 细胞都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浆细胞的 来源是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效应 T 细胞的来源是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
5、只有浆细胞可以合成抗体,但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抗体只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故 抗原抗体结合只能发生在内环境,结合后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消化。抗体的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原不一定是),与抗体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核、内、高、线。抗体可参与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二次免疫时,产生的抗体数量比第一次多。
6、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可起作用。
7、不能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
8、体液免疫中呈递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和 T 细胞。
9、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需要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才能增值、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
10、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为胞内寄生菌。
11、HIV 病毒可攻击人的 T 细胞,可使人丧失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所以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 是病原体感染或癌症等疾病。
5.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篇五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6.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六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反射弧 体液运输 迅速 较缓慢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比较长 作用时间 短暂
12、水盐平衡调节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15、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肺炎、气管炎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
⑴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⑵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⑶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
⑷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龄
8、五种植物激素的区别
名称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果实的成熟。促进扦插生根,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
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脱落酸 根冠、萎焉的叶片,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根尖 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2)“S”型增长: 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7、种间关系比较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 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物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动物
生态系统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的结构(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绿色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碳循环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碳酸盐
碳的循环形式:二氧化碳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特点:反复的出现,循环的利用;具有全球的性质。
7、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
感受部位: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
化学信息: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 变化、水资源 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14、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5、生物多样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价值
1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
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7.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七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5.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6.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7.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8.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8.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八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肽键:—NH—CO—NH2—C—COOH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TP酶ADP+Pi+能量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作用呼吸;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
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37、有氧呼吸反应式
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
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
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CuS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4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膜。
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一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54、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55、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56、有丝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的合成。
56、有丝分裂分裂期各阶段特点:
前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末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57、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
58、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可用澄清石灰水,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CO2可使后者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59、检测酒精的产生可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该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6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61、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在于其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63、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6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9.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精选 篇九
2、常见几种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点:
生长激素(多肽)——垂体
促性腺激素(蛋白质)——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蛋白质)——垂体
甲状腺激素(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
胰岛素(蛋白质)——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多肽)——胰岛A细胞
性激素(固醇)——卵巢
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肾上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
3、胰岛素、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其本质均为蛋白质,不可以口服。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5、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
(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胰岛A细胞——升血糖)
(2)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胰岛B细胞——降血糖)
(3)升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4)下丘脑也参与了血糖平衡的调节
6、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
(1)神经传导——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
(2)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
7、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弥散全身,不定向);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0.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篇十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必修三生物典型例题】推荐阅读:
高三生物必修三复习08-25
生物必修三的研修09-25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07-18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三课时教案07-23
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09-19
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09-17
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07-11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08-08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