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2024-08-23

端正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精选11篇)

1.端正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篇一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重在端正学风

蒋道平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绵阳市,621010)

Correcting Study Style is the Key to Build the Learning Party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Jiang Daoping

(Offic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621010)

[摘要]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对于促进师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加强党组织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社会引领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重要的是要端正学风。高校党组织要以务实的学风把“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达到什么目标”等问题有机统一并付诸实践,要切实解决“要学、真学、会学、学懂、学以致用”等学风问题,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传承先进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learni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can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within the party member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henc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lead the society with advanced ideology, so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ushing forward the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building the whole Communist Party into a learning organization.To build a learni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univers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 the study style, which means to answer questions as why, what, how to study, and solve problems as the will to study, the sincerity of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put theories into practice.Through the building,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able to shoulder the sacred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ng students, passing down advanced cultures,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风

Key Words: Universities, Learni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 Study Style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政党就必须创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具有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有较强创新力和变革精神等优势,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做法和长效机制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社会示范作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对于党的新的伟大建设工程和全社会党的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党组织必须以扎实优良的学风、端正的学习态度、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于高校党组织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高等教育特征,高校只有切实端正学风,解决好 “要学、真学、会学、学懂、学以致用”等学风问题,才能真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一、“要学”——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实现高校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要学”是学风在主观上最重要的内驱力。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首行要在主观认识上体现“要学”,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用学习型党组织的新理念来解放思想,让全体党员认识到学习既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又是党组织实现不断发展的工具,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活动提供活力和动力。

“要学”关键体现在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现实意义上。高等教育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调研。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既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党员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

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高校党组织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中心任务,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的历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使高校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成为领导高校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真学” ——构建完善的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机制

“真学”是端正学风的关键,说到底就是要认真学习、真正学习。高校党组织要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建立党员干部乐于学习、学为提高、学为所用的学习机制,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学习优势、智能优势,要实现一般阅读到经常性学习的转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最终实现党员干部愿意学习,坚持学习,认真学习。

要做到“真学”,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机制。一方面要建立集中学习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和机制。高校党委要科学制定集中学习制度,合理安排理论学习计划,要区分党员领导干部、教工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具体对象分别制定学习制度,要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和高校办学思路、发展规划、建设目标等方面科学制定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把高校在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做法和学习制度贯彻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中,及时总结经验,对好的形式、好的做法、好的实践进行推广,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形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

三、“会学” ——创新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会学”是形成优良学风的方法问题,实际上就是学会学习和怎样学的问题。学会学习,就是以理论为导向,以实践为检验,以成效为目标,既提高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又体现与时俱进、活学活用的时代特征。怎样学,就是实现理论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有机结合,以学习机制为基本保证,以学习的内容和相关素材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党组织学习模式。

“会学”,关键是要创新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学习的方式决定学习的成效,好的学习途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必要保证。学习活动要针对高校党员多特别是学生党员多、知识层次高、思想敏锐、学科交融等特点创新学习方式和途径,增强学习成效。

一是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学习,通过专家解读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专题研究等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二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热点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带着问题学习,采取专家辅导、团队互动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三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学习资源,建立网络化学习阵地,以扩大学习覆盖面;四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考察调研结合起来,要突出学习的开放性,使高校党建工作与社会相结合,走出校园看教育、看学校,到红色基地、企业、农村参观考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成就教育;五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高校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增强爱岗敬业、教育育人、办人民满意大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学懂” ——用党的最新理论和科学知识提升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懂”是学习的目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历次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全党站在历史新起点总结经验教训,辩明是非,担当使命,开拓创新,奋力向前。既然是全党性学习,就要学懂,在党性修为自身素养上得到一次洗礼和提升。

“学懂”,对于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就是通过全面深入学习,懂得“坚持什么的理论、如何运用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把理论精髓和科学知识入脑入心;懂得“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运用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构建现代大学体系,把内涵式、特色式、开放式办学理论运用到高校具体的建设发展中;懂得“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融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懂得“什么是先进文化、如何发挥文化功能”,继承、传播、创新先进文化,把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当中。

五、学以致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落脚点是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落脚点。《决定》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学以致用,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成果是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学习,更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与新时期

高校的事业发展有机联系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转型和高校扩招扩建等背景和因素,高校出现了办学思路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学风不良学术不端、创新能力不足、大楼大师不匹配、建设负债较重、就业压力较大等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因此,在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要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要客观分析影响和制约高校发展的因素,要找到破解这些难题的措施和办法,理清办学体制和办学思路,从而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把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服务社会的人民满意的大学。

作者简介:

蒋道平,男,1973年11月生,重庆开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E-mail: jiangdaoping@swust.edu.cn

2.开展教育评论 端正教育学风 篇二

一、由季羡林提出“三辞”想到的教育学风问题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以真挚语言,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顶桂冠。这是三顶光荣桂冠,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令人错愕的是,老人每每思及桂冠,屡屡坚辞不受。对老人的“纯真”和“执拗”,感佩之余,让人读出这是委婉的反讽。季羡林先生以敬畏之心反讽了沽名钓誉之徒的浅薄与放肆。老人对“大师”这一称号满怀敬畏,因为大师是术业有专攻的饱学之士,是才高品亦高的耿介之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实生活中,大师、巨匠、泰斗……成了一顶顶廉价的破毡帽,“给他点洪水,他就泛滥;给他个鸡窝,他就下蛋!”糊弄了几篇文字,就敢称作家;捣腾出了一点名气,就妄称大师。[1]早在1998年季羡林先生在《关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一文中就指出:在我们国内有一极小部分“学者”,头顶高级职称却述而不作,一篇像样的论文也不写。至于与他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则视若路人,有关的中外学术杂志则更是陌生。看了这种现象,我有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难说我是杞人忧天吗?[2]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在忧患之中慨然提出“三辞”,不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更是对当前的浮夸学风下了一帖清凉剂。看看我们当前的教育界,许多高校三天两头提出要“培养”出多少“大师”的指标,要把多少学科提升到国际领先的地位,孰不知“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用行政手段封赠的“大师”也未必是真“大师”,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需要遵循自身的学术规律。与其整日呼唤“大师”的横空出世,不如先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形成学术民主、自由创造的空气。[3]教育学风不正,除了搞坏教育风气,阻碍教育水平的提高;搞垮教育学者队伍,培养庸人懒汉;拖垮中国教育,使其无法立足于世界外,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我们的下一代。若任其发展下去,季先生“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就不再是感觉而是现实了。

二、新世纪端正教育学风教育评论不能缺席

我国的教育学风问题,令许多有识之士忧虑和反思。教育学风不正现象是社会大环境、教育界及其学者自身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说外部社会环境更具根本性,其中包括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功利要求,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以及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负面冲击等因素。还有教育内部的因素:诸如有些学者或缺乏毅力或不甘寂寞,往往受功利的驱使,不认真做学问,急功近利;学术创新不是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而是大做名词游戏,哗众取宠;更有薄行而无俊才者,剽窃他人之作据为己有;在评价研究成果时,只讲优点不讲不足,甚至无原则地抬高和吹捧;博士生硕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学术标准,“严进宽出”不利于培养优良学风,相反助长了“混学位”的思想;对学术的“量化”管理和“时限”管理,既不利于学术积累,又助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等等。表面上看是一种学术规范的缺失,但实质上反映的是学术研究中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学术发展内在机制的整体缺失。

教育评论应该是保证教育界弘扬优良学风的重要监督机制,然而,教育评论开展不足,且存在着随意、功利、庸俗、空泛诸多弊端。长期以来,教育评论总是开展得不好,现已受到不良学风的干扰。要把教育评论开展好,纠正不正之教育学风,有三种错误观念首先要纠正。第一种错误观念是批评某人的教育著述或行为,就是对某人不利或与其为难。形成这种看法与中华民族有一种“隐恶扬善”的伦理传统,不赞成公开说别人的缺点有关。实际上,认真的、严肃的教育评论是“与人为善”,对对方有利对教育发展有利,而不是什么和某人过不去。第二种错误观念是某人一旦受到批评,其教育著述或行为就一定有错误、有问题,至少是水平不高。事实上,任何教育著述或行为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所以,要把批评看成是教育发展的正常行为,提倡批评和反批评,不要大惊小怪。第三种错误观念是评论者一定比被评论者高明。如果怀着这种想法开展教育评论,其结果必然是意气之争,对教育的发展毫无益处。评论者与被评论者是合作的伙伴关系,目标是一致的。

纠正上述几种错误观念的同时,我们应当树立起一种正确对待教育评论的态度,把教育评论看做是纠正不正之教育学风、促进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教育评论应该是明辨是非正误,达到共同提高目的的园地,而不是较量高低直到把对方打下去的擂台。我们不仅欢迎批评也欢迎自我批评,教育评论应当追寻新的思想沟壑,要树正气。新世纪,要开展健康的教育评论活动,必须解决好如下十大问题:教育的政治性与学术性辩证统一问题;“双百方针”的贯彻问题;正确对待批评问题;教育评论家队伍建设问题;认真履行教育评论的社会职能问题;教育评论家加强学习的问题;倡导求真的学风问题;提倡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问题;讲究评论方法、注重评论实效问题;教育评论独立品格的形成问题。[4]教育评论是保证教育和教育界遵循学术规范的重要监督措施,其舆论导向对净化教育学术环境、匡正不良教育学风、推动教育发展能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因为教育评论直接对教育文化进行干预、阐释和判断,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影响教育的风气。

三、新世纪教育评论的现状与作用

新世纪是一个教育文化催生并造就教育评论的时代,这是一场教育评论不能缺席的教育文化盛宴。然而,当教育评论介入教育文化运作之后,我们似乎不应仅仅为拥有可圈可点的教育评论著述而鼓与呼。曾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过,文化的可贵应该在于它拥有的一份时代觉醒和社会批判,唤醒社会成员的反省能力,把他们导向人的全面解放。循此正视我们的教育评论,作为教育评论学研究者,有骨在喉,不吐不快。

教育评论在我国教育界仍然是一个薄弱的领域。目前,我国虽然有大量的教育评论著述问世,但其中更多的是推介式评论,真正站在评论家的立场,面对社会、读者和作者,进行切实评论的著述只占一部分。对教育文化批评式评论也因评论者和编者怕得罪人,怕惹出笔墨官司而步履艰难。那么影响我国教育评论发展滞后的症结何在呢?一般认为:一是教育界对教育评论不够重视;二是教育评论家队伍缺乏;三是教育评论阵地稀少;四是平庸和人情评论的存在。应当承认,上述问题的确是当前教育评论存在的问题,但它们却并不是根本的症结。笔者认为,当前教育评论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教育评论作用的理解。教育评论是教育评论主体对教育文化的介绍、鉴别和评说,它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这一点在教育界似乎已达成共识。但我们的教育学术界在更多意义上或曰实际上,是将教育评论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宣传手段,在教育图书评论上尤为突出。有些教育评论文章(尤其是教育图书评论),确有不顾作品的实际内容、相互抬高、吹得天花乱坠的倾向。更可悲的是有些教育著述尚待问世,叫好声却已连绵不断,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真是假”。所谓“纯粹”,即为了教育文化主体个人的利益。比如教育图书评论可以带来图书的销售、评奖以及作者个人声誉诸多好处。这其中也有许多难言之隐,似乎是可以理解的。而教育评论的本质作用却正由于这些“可以理解”而蜕变为不可理解。

教育评论从本质上说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对教育文化进行鉴别、评说产生社会舆论作用,从而使教育在社会文明建设和人自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评论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教育发展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作用。第一,评介作用。教育文化只有通过教育评论活动的推荐、传播、宣传、评介,才能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所知晓、所接受、所利用,使优良的教育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升华作用。教育评论之所以能对教育工作者予以指导,就在于教育评论对纷繁的教育文化不仅有所鉴别推荐、有所赞赏、有所批评,做到“评理若衡,照辞如镜”,而且对其思想内涵还有所发挥、有所提高,做到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第三,推动作用。它一方面积极肯定和推荐好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教育文化,另一方面又不留情面地揭露和批评不良的教育文化,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当然,强调教育评论的社会作用,并不是说教育评论是万能的。这就涉及到教育评论的另一个主要症结,便是我们的教育评论缺乏公正、客观,不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这一点与上一点直接关涉,正因为一部分是为了个人的目的,所以教育文化主体与评论者合作双簧的现象就客观存在着,平庸、人情评论不少。也正是因此,使大众不能放心地借助教育评论著述,对教育形成自己的判断。本文所强调的是教育评论的公正、客观,而不是在强调一定要以否定来评判教育文化,捧杀与棒杀都不应当是教育评论的正确功用。只有客观、公正的评论,才能保障教育评论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也才能帮助大众正确认识教育文化,并利用教育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要使教育评论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就需要教育评论者的素质不但有教育理论水准和正确的公允的判断力,更要有坚持这个水准和判断的勇气。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应气氛的营造,有了一定的氛围,才能有独立、权威的评论者群落产生的温床,也才能有保障这个群落得以生存的土壤。这一点需要教育界、学术界、舆论界等的支持,更需要有关部门的倡导和培育。

四、新世纪教育评论家的觉醒与发展

新世纪,是我国教育深刻变革的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就得要有教育评论。因此,当务之急是呼吁开展教育评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提倡教育界开展学术争鸣,反对一言堂,改变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的状态,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事教育评论活动的教育评论家要以追求真理为已任,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是:坚定不移地把教育实际与教育科学结合起来,依照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引导教育工作者探求教育真理和实现教育价值。然而,当前我国教育评论出现了一种只褒不贬,甚至褒之过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育无可贬之处,那当然可喜可贺。事实上,我国教育在兴旺发达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需要批评的地方。就教育评论本身这种碍于“面子”的人情评论,已到了非批评不可的地步。我们的教育评论家不应是教育的美容师只粉饰教育,而应是教育“这棵参天大树的啄木鸟”。教育评论家不加强自身的德、才、学、识修养,就无力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教育评论家要站在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高度,对中国教育进行恰如其分的褒贬,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远离教育实际的引经据典、照搬外国,封闭于孤芳自赏的书斋,沉醉于玄而又玄的教育评论固然可悲;然而,趋时媚俗用经营手段操作教育评论的商业性行为,更是教育评论之大忌。越来越多的肯于用自己头脑思索的教育评论家,正在自觉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论学体系,客观、公正地评论中国教育。

教育评论的软弱,从客观上讲,一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学术界人际关系始终错综复杂;二是由于我们的报刊等学术媒体为避免得罪人和笔墨官司,一般不太愿意刊发批评式教育评论;三是不少人对教育评论缺乏理解和尊重,怀疑教育评论的学术性。另外,教育评论的软弱还因为教育评论处在幼稚期,如同正在学步的幼儿,需要各方面的扶持和帮助。教育评论终归要走向成熟,走向成熟的教育评论是评判和鉴别教育文化优劣、辨析教育思潮、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研活动,是联系教育内部及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桥梁,是保证教育文化健康发展和繁荣的正确途径。21世纪,在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教育现象面前,教育评论家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论个性,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努力做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判断和评论。高水平的教育评论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和认识教育文化的精髓,提高人们对教育文化的鉴别能力,也能影响大众的教育消费取向。教育评论要发展,必须争取评论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双百方针”在教育科学领域的贯彻不受干扰。教育评论需要有揽古今中外之珍奇于襟怀的博大胸怀,不蹈故常,不计个人恩怨之气概。教育评论重在建设,而对教育的公正批评正是建设性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物质上的建设就是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再改造一样,教育评论就是通过对教育事实的分析、评说,澄清教育是非来扬弃教育的旧观念,形成和发展新的教育观念,因而一定是建设性的。

五、新世纪教育评论应大力倡导优良教育学风

新世纪,我们如何开展健康的教育评论呢?第一,要选择有评论价值或适合于评论的教育文化。一般应从教育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考虑,而不是以评论者个人的主观意愿。第二,教育评论一定要抓住教育文化的特点,好则说好,坏则说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并且要讲明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让人读过心服口服。即使是好朋友,也不要做那些捧场文字,而应讲究科学,讲究公正,讲究学术良心。第三,要对所评教育文化内容适当阐述,给人以更多的关于教育评论对象的信息,做到“评”与“介”相结合。一些教育评论变成对所评教育文化的简介是不行的。相反,一些教育评论让人看不到所评教育文化的梗概也是不成功的。好的教育评论,应在评论过程中,有意识地、巧妙地把所评教育文化的内容渗透其中,做到“评”中有“介”,“介”中有“评”,使“评”与“介”有机融合为一体。第四,好的教育评论不应该仅局限于对所评教育文化的评说,还应该对与其相关的教育文化作比较分析。任何一种教育文化都是在借鉴前人创造的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阐明它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将它与其他教育文化进行比较,以说明它的创新之处,以及对教育和社会的贡献。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评论都应做到这一点。第五,好的教育评论不应该局限在评论某一教育文化上,应该就事论理,生发开去,以新的思想和观点给人以启发。但这要恰如其分,切不可舍本追末,画蛇添足。

新世纪,通过教育评论要倡导以下几种优良教育学风。第一,要提倡创新的学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领域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总在原起点踏步停滞不前,教育的生命就终结了,人类也就无法进步了。教育如何创新?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回答它要有科学态度和方法。首先,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已有的优秀教育文化。同理,也要积极吸收教育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内,能为教育所用的优秀成果。其次,要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时代变迁,伴随着会有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方法,我们要善于吸收新的材料和方法,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再次,要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第二,要提倡求真的学风。求真要求教育工作者以执着的敬业乐业精神,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刻苦钻研教育业务,花大气力,下苦功夫,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大量的复杂的感性材料的归纳、分析和判断,对教育文化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合理的实践改革。第三,要提倡严谨的学风。凡是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必须养成严谨的学风。我国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养成严谨之学风,给学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从小就受到熏陶成为学风严谨的人。第四,要提倡刻苦的学风。做学问的学者,求学的学子,要想有成就,都必须刻苦钻研,“浮躁”、“急功近利”是无法求取“真经”的。第五,要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民主氛围。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达到对有缺陷的教育文化能秉笔直书、真诚帮助,对错误的教育思潮和不良教育学风敢于批评、以理服人。

注释:

[1]秦宁.季羡林辞“大师”是委婉的反讽[N].南京晨报,2007-1-8.

[2]季羡林.关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J].新华文摘,1998,(3).

[3]吴中杰.由季羡林“三辞”想到的[N].人民日报,2007-1-8.

[4]刘尧.教育评论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2.

3.端正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篇三

亲爱的同学们: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良的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更是润物无声的引领。新学期伊始,为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习氛围,杭电学生会向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早睡早起不做熬夜“修仙党”,不做堂“周公党”,健康是成功的命脉,是成功的本钱,为了身体的健康,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

二、上尽量不使用手机或将手机关机,不做“低头族”,给自己一个没有手机的堂,别让手机和互联网成为主导我们生活的主人,牢记学习是立身之本,是兴业之基。

三、坚持参加晚自习,树立“建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积极投入堂互动。严格遵守学校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旷、不迟到、不早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四、加强文明寝室建设,建立科学的寝室学习管理机制,营造浓厚的寝室学习文化。

五、将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各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

六、秉持“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杭电精神,在新学期做一个有理想、有态度、有毅力的杭电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将奠定我们成功的基石。成功并不在于三分钟的热度,而是在于持之以恒的态度,用我们此时的青春铺垫好未来的每一步。

xx大学学生会

4.端正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篇四

全体同学们:大家好!

学风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氛围,需要我们长时间培养和保持。优良的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自主学习则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针对近来部分同学不能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班级凝聚力不够强的现象,为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时间有效利用起来,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现向全体同学发出自主学习的倡议:

1.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思维要活跃。

2.课间活动,跑操时要准备各科手中的小册子进行学习。

3.课后时间能充分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4.晚自习时间除了完成各科作业外,还要学会自我总结,安排好巩固与强化,完成各科的练习册任务,再做好第二天功课的预习。

5.既不要开夜车,也不要睡懒觉,要保持充足的睡眠。该做啥时就做啥,精干,麻利,雷厉风行,中午必须要午休,哪怕是高效的20分钟。

6.不准把手机,管制刀具等影响学习的东西带进教室,上课和自习时间不准玩手机,mp3,mp4,mp5,耳机等,属于玩具之类的东西。

7.每天下午6:40—7:15在教室学习。

8.周末时间劳逸结合,也要完全利用好周末的学习时间,抓住机会搞好复习工作。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将倡议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我身边做起,增强责任感,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做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中学生。

让我们一起努力打造浓厚的班风学风建设的新局面。

高一(1)班

5.端正学风从我做起 篇五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要求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八种良好风气”,其中“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排在“八种良好风气”之首,足见学风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为此,本课围绕学风问题与大家一道学习探讨。

学风,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包含如何对待理论、实际,如何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我们党所倡导的正确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当前,党员干部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在某些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身上,学风不正的现象还很突出。

一、分党员干部学风不正现象扫描和原因剖析

(一)学风不正的四种突出表现

1、轻视理论,事务主义。有的同志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不重视理论学习,甚至把学习理论当作包袱,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好工作,因而深陷事务主义泥潭。不少同志倘徉于名胜景点,出没在宾馆饭店,忙于迎来送往,兴奋于觥筹交错等不必要的应酬,“玩风太盛,学风不振。”

2、僵化保守,教条主义。有的同志思想僵化保守,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漠视理论创新成果;有的同志不顾客观条件,不讲客观规律,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和结论照抄照转、生搬硬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惯于搞“一刀切”、“一窝蜂”,不善于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相联系。

3、哗众取宠,形式主义。有的同志在理论学习上不求精、深、透,学习不刻苦,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不从掌握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意志观点和指导实践上下功夫;有的同志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武装嘴巴的事情,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言行不一,阳奉阴违;有的同志理论与实践脱节,不懂得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讲话时照本宣科,空洞无物,官话、套话一大堆。

4、断章取义,实用主义。有的同志一切以我划线,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别结论或经典名句当成自己行动的依据,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自由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二)学风不正的三种主要原因

造成学风不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积淀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思想方法、思想意识的作用,还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

1、历史上唯书唯上和现实中功利主义的影响。经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中国,“尊经”、“崇圣”的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其思维定势至今犹存;同时,伴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人心态浮躁,功利化倾向滋长,从而导致教条主义、实用主义蔓延。

2、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和思想意识上的个人主义。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是一种无视客观实际,单纯从主观出发的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思想意识上的个人主义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意识,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选人用人体制和机制“考学”不到位。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干部的学习和学风问题的考察重视不够,使得少数理论功底不深厚、不扎实或华而不实的干部得以提拔任用。在这种情况下,轻视理论、搞形式主义的不良学风就会抬头。

二、学风建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建设。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进一步端正学风,努力把全党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健康发展,仍然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学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端正学风,才能系统地学习科学理论,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真正学懂弄通,达到融会贯通;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才能使我们党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二)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

我们党一贯重视科学理论的武装和指导,一贯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转折时期和关键时期,都是因为学风端正,才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然,在学风问题上,我们党也有过沉痛的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的历次“左”倾错误,建国后出现的十年**,都给党的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历史告诉我们,学风正则事业兴,学风不正则事业损。

(三)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兴学习之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推动党风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风,包括党的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学风既是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风的重要基础。因为学风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是工作态度问题。学风渗透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之中,并决定着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发展趋向。加强党风建设,必须从端正学风这个基础开始。

(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

在干部的素质结构中,政治理论素质是第一重要的素质。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需要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三、端正学风从我做起

学风建设,事关党风,有赖于全体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上下功夫

1、坚持理论学习。要深刻认识学习理论的重要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要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同时,要善于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努力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2、坚持向实践学习。党员干部不仅应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熟悉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明确下一步发展的目标要求,不断深化对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的认识,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坚持向群众学习。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正做到思群众所喜所乐,谋群众所愿所盼,办群众所急所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和诠释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二)在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上下功夫

1、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学以致用首先体现在改造主观世界上。只有主观世界改造好了,才能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如何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是端正学风的首要问题。党员干部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用所学理论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三)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6.加强学风建设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六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与问题

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一部分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在理想中迷失方向。有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的把学习成绩与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联系起来,有的学习时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只为得到一张文凭。还有的理想脱离现实,他们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学习。

2. 专业思想淡薄或对专业缺乏热情。大多数新生入校前仅为了考大学而学习,缺乏对专业的了解,专业的选择多数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推荐。入校后有些学生发现所选择的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或与内心期望值相差较远,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想法,觉得“入错了行”。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专业选择强调热门、强调个性发展,使得一些“非热门”专业学生觉得即使学习再好也无法确保将来有好的出路,由此产生了怠学、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

3. 忽视文化课学习,偏重社会活动。部分学生受当前社会中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在学习中显得浮躁,认为书本知识都过时了,觉得考试取得好成绩也不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用,大学只要混个文凭拿个学位就可以了,关键要通过各种活动提高所谓的“自身综合能力”。于是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整日旷课早退,将学习与“社会活动”本末倒置,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肯钻研,结果真正的能力没有增强多少反倒荒废了学业。

4. 心态浮躁,学习时间少。相对高考而言,大学考试题目一般源自老师上课讲义和课后作业的改造题,形式相对单一、难度相对较低,这些给部分学生造成错觉,片面地认为考试容易通过,所以平时荒废学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小说、谈恋爱上,甚至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结果对课本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补考、重修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家常便饭,最后导致因补考、重修的学分过多而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

5. 学习方法不正确,存在厌学情绪。大学在教学条件、管理模式、学习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进校后难以适应新环境,不能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出现“掉队现象”,积重难返,失去学习兴趣。

二、产生高校学风问题的原因探析

1. 社会原因。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大潮中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以及社会上的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导致学风的衰退,这是产生学风不正的社会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如网络文化、市井文化乃至一些庸俗文化等)鱼目混杂,冲破高校意识形态“围墙”,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

2. 学校原因。第一,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认识不到位,内部管理条块分割,教学改革滞后,办学思想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校教学科研滑坡、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和厌学情绪滋长。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学风建设所必需的系统措施,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二,高校快速扩招带来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剧增,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势必造成教育质量下降。第三,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及学生评价制度不完善给学风优化也带来困难。

3. 学生自身原因。第一,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这是产生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第二,学生对学习品质锤炼不够。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的意志。第三,学生学习心态错位和心理失衡,是产生不良学风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少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渴望成功,期望值高,但缺乏刻苦钻研、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克服“从众心理”的毅力。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设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解决好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学生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和问题行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同时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细致地解决好他们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成才欲和求知欲,使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又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活动、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营造学习、文化和育人的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树立学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学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优良学风的形成。

3. 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风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风建设搞不好,教学改革的措施就会落空;而不进行教学改革,新的良好学风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工作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启发式教学:要“重过程,轻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要“重方法,轻知识”,既要使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也要重视如何使学生从中掌握这些科学方法;要“转换教师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要“改革教学方法”,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科研呈现良性互动状态。

4. 严把考试关,完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学风建设的一个关键措施还在于把好考试关,若命题能实行教考分离、监考杜绝作弊、阅卷能密封进行,再贪玩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压力,进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上去。要严格按照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对累计学分达到退学或降级标准的应坚决予以处理,这对那些不学习的学生会产生较强烈的震撼作用,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同时,要充分发挥学业评价对学风建设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高校应大力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形成性评价,各门课程的考试(核)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平时测验、大作业、课程论文(综述)、基于问题(任务、项目)的学习等多种评价形式,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总成绩,逐步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总体评价中的比例。

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一项长期性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学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学风建设的认识,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意识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服务,大力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7.端正学风树校风之自我剖析2 篇七

张晋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在此,我想谈谈对于端正学风的一些想法:

1.努力在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上狠下功夫

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首要的是加强学习。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就必然落伍,就难以胜任肩负的职责,甚至难以在我们这个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立足。我们要自觉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知识充实自己,用实践和群众的丰富创造提高自己,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

第一,学习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不断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深化知识层面,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第二,学习实践,坚持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学习。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蕴含着最丰富的知识。

第三,学习群众,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智慧的源泉,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努力在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上狠下功夫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关键在于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只有学以致用、用有所成,才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第一,坚持用科学理论改造客观世界,把科学理论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以致用,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坚持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把科学理论用在增强党性修养上。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3.努力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上下狠功夫

8.浅谈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21世纪 改革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胡绵涛同志也指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指导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基础。

当前大学生学风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影响因素也呈现出多样化,既有社会影响,又有学校原因及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因素对高校学风的影响更大,特别是当前就业难问题,以及就业中出现的靠关系、所学非所用等现象,成为影响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部分学生也反映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要不能很好的衔接,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没有特色,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等。反思我们的管理工作,可能也存在一些误区,如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稳定而忽视了他们个性的张扬;过多的强调学生口的作用,而弱化了教师的育人功能。当然,从这些影响因素来看,属于学校的可以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的完善,但是社会的影响就显得有点无能为力,只能靠教育去引导。此外,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而且还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抓好学风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风建设理念,明确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学风建设来说,无论是高水平的管理,还是尽职尽责的教师工作,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些都是形成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外因。而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因此,学风建设,必须把大学生放在学风建设的主体地位,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如果不能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风建设的任何措施都是苍白无力的。确立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完善完全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专业等制度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三,要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自我参与、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建设,弱化制度管理、数量考核,在学生中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由“制度管理”为主向“自我管理”为主转变。

二、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机制问题是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没有良好的机制,不可能建设成优良的学风,而且还会对现在的学风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不仅自觉发扬优良的学风,而且以高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来自觉克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要把学风表现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通过采取奖、助、减、免、补、贷等为主的物质激励,满足学生物质需要。其次,要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使每一位大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此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通过环境熏陶对大学生的学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三,要建立监控机制。成立学院教学专家督导组,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的检查、督导,以及对学生课堂出勤、早晚自习等情况的检查;设立学风问题投诉电话或E-mail,依靠学生和广大教职工对学风建设进行监督。最后要建立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优秀的教师,为学风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校外基地的作用,为学风建设提供物力保障。

三、统筹协调,全面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方方面面,不仅是学生口的事情,学院各个部门都要广泛参与其中;不单是辅导员的事情,每个教师都要投入当中,特别是要用优良的教风去为学风做示范;不光靠制度去保障,更要用良好的环境去塑造。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影响学风形成的各个环节,大力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风建设耳熟能详,学风要求入脑、入耳、入心,逐渐成为自觉行为。广泛宣传和树立大学生中学风表现好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广大学生树立身边榜样。总之,需要各部门之间、各项工作之间相互配合、有机衔接,这样才能确保学风建设抓实、转变。

9.端正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篇九

关键词:良好班集体;促进;优良班风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50-01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班里形成一股积极进取的新鲜血液,是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解: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条约,让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我接到新班级时,我都会先让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然后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规条约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了班规条约的顺利实施,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而有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好表率;承诺过学生的也一定要办到。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也是班规条约能顺利实施的前提。

二、健全班机构,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整个班集体的重要成员,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能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我是这样选举班干部的:

1、班干部实行竞选制。选举采取公开、民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的干部,自荐的说明这个学生关心班集体,责任感强;其他同学推荐的说明这个学生工作能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能胜任这份工作。这两类同学班主任要择优录取、知人善用。

2、班干部实行轮换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人都体验管理人与被人管理的角色,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目的和意义。

3、班干部实行责任制。责任制即指每个学生干部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的职责。只有责任到人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共同管理好班级。

班机构一旦成立,班主任就要加强培训,并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了解信息反馈,指导工作,同时,要让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带动其他学生学好。我所管理的班级,在一个个“小领袖”的带领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当我进教室督查学生早读情况时,我感觉我是多余的,因为学生不用你管已经在自觉认真读书了。课堂上,他们严格把关课堂纪律,对违反班规条约的学生,他们自己制定了一套奖罚分明的具体措施。课后,各科任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期中、期末复习时,几个得力的班干部轮流出题让其他成绩差的同学练习,帮助他们复习。在调座位方面,本来是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但我的班干部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自己调座位,而且搭配得很好,优等生和后进生坐在一起,形成了“一帮一”的搭档,这很有利于我以后对学生培优转差、带动中间的工作。

三、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班会课,巩固优良班风和学风建设

上好班会课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上好班会课呢?

班主任在主持班会课时要善于总结。总结班里最近的情况,表扬班里涌现的好人好事,对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督促改正。在总结时,班主任要善于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2、要注重目标激励。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近期、中期和远期奋斗目标,为学生指引方向,使学生能够朝着一个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班主任要适时表扬和肯定,并不断激励他们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3、多召开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课并不是班主任一切包办,它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更好地管理班级出谋划策。例如,在召开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时,班主任要提供舞台让学生们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常见的安全问题,如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电安全等,当碰到这些问题时,你应该怎么办?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及时总结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如何防患于未然,并举例一些安全类的事故让学生引以为戒,使学生认识到“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道理,并在教室的黑板报栏里出以“安全”为主题的黑板报进行大力宣传。只有这样,主题班会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才能加强和巩固班里的班风班貌和学习风气的建设。

四、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每个班都存在一些后进生,如果忽视了这些人,就会影响班里的班风、学风建设。只有转化好了后进生,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班里的班风、学风建设。对后进生的转化我采取如下措施:

1、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找到自信。如,我班的某某同学,不仅成绩差,表现也差,但我发现他在班里的号召力极强,那些无心读书的捣蛋鬼都很听他的话,于是我让他做班里的纪律委员。他开心对我说:“以前都没有人重视我,都认为我是一个废物,只有你看得起我,你让我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他的话在我的不断鼓励与鞭策下,他成绩跟上去了,各科都能达到及格了。

2、注重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学生犯了错误,要对他们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去激励他们,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错误、真心改正错误,懂得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3、安排优等生和后进生组成“一帮一”和“互帮互学”的小组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以上措施,后进生的纪律有所好转,成绩有所进步,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班里的班风和学风也从整体上提高了。

10.端正学风诚信考试倡议书 篇十

古人云“大道唯诚,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考试氛围,树立严谨、求实、勤奋、向上的校园风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全体学生干部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认真复习,积极备考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妥善安排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充分利用复习阶段查漏补缺,全面掌握知识点,凭借自身实力考出优异成绩。

二、端正考风,诚信应考

遵守考纪、诚信应考、互相激励、互相督促,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考试作弊不仅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的表现,更是对诚信品质的践踏,是道德信仰的缺失。身为成信学子,要以诚信考试为荣,以徇私舞弊为耻,不仅要用真实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更要展现自己诚实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

三、提高修养,敬畏法则

考试前,要认真学习考试相关纪律条例,考场上尊重监考老师,服从管理,严于自律,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坏风气。同时希望同学们不仅仅把规章制度看作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更要内化为自身学习生活的道德规范和蓝本,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交一份诚信的答卷。

四、党员干部,以身作则

学生党员、全校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考场秩序,引导身边的同学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为良好的考风做出积极努力。

五、端正态度,平和心态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督促学生学习总结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考试有利于同学们对学习情况系统详细地分析总结,旨在督促同学们积极学习,为衡量个人学习能力树立标准。但考试成绩不能代表个人的综合能力,希望同学们将考试作为查漏补缺、寻求进步的重要机会,认真对待每一门考试,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考试成绩。

成信学子,诚信为本。让我们用扎实的知识、求实的态度、顽强的拼搏精神,为自己交一份完美的答卷,牢记“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校训,让我们相互提醒,互相督促,树道德之新风,立诚信之根基,以真实成绩和真诚品德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争做优秀的成信人!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会

11.端正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学风建设;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自主开展教育活动为形式的学生群体组织。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组织载体,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中大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拥有大学生社团三万多个,平均每个高校有二十个以上的社团。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75%以上。

一、大学生社团的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大学生团体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1.广泛性: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对成员的要求也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加入各类社团。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也使得学生社团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专业性:大学生社团所处的环境特殊,专业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依托学科、专业而发展的社团热衷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注重对社团成员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与提高。如英语社团、日语社团等。一些社团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纷纷开展专业理论和学术研究,提升了社团的专业水平。

3.实践性:尤其是学术类、科技类大学生社团,目光远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求,各社团组织实践活动不断地求新、求异、求变,以社会为实践的平台,正在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新型组织力量。

二、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1.学术性社团数量相对较少。在一些高校,真正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生素质提高的学术性社团少且活动开展不活跃,而学生组织的娱乐性社团多且开展诸多活动。娱乐性学生社团,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是有一定裨益的。但是,如果这类社团数量太多、组织混乱,势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理论学习、学术活动。据调查,目前一些高校中娱乐性学生社团太多,对主流学生社团活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一些社团建设中文化含量不足,加之学生利用社团发展自我的意识欠缺,一些社团活动缺乏竞技性,社团成员的个人兴趣或特长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的社团活动缺乏知识性,仅仅以集体游艺或观赏为出发点,对社员的成长帮助不大。从数量上看,学生还普遍不能够从学业角度理解社团,专业科研型团体数量明显不足,有的科研型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成效不明显,失去了对好学上进学生的吸引力。由于吸引力不足、学习性不强,社团活动的不稳定性在增强。过多的娱乐性社团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如果放任势必使部分学生对理性思考倦怠而热衷于非理性,遇事处理简单,不善于从多维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事物。

2.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据调查,50%的学生和社团骨干都认为制约社团积极开展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经费问题。目前学生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1.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2.学校经费支持;3.商业赞助。然而事实上,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极为有限,学校经费支持也难以保证,尽管不少学生社团尝试利用社会资源筹集经费,开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不少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经费的种种要求,又往往与学生社团的运作产生冲突,使得许多学生活动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较为充足、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高校学生社团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3.教师参与度小。许多高校校园内,学生社团活动表面上非常红火、热闹,但绝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由少数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教师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参与组建的少。由于缺乏教师的专门指导,有些社团组织非常混乱,没有完善的制度安排,特别在组织人事制度与资金使用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与此同时,教师难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来赢取学生的关注、信任与敬重,这样的工作成效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社团发展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高校学分制的采用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灵活的选择性,使得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也由此使得原来的班级管理开始显得松散和不稳固,社团通过对成员的情感和志趣聚合,使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形成一种有益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建的,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以锻炼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为目标。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社团组织,其成员大部分是来自同一专业或相关专业,所以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例如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义务服务等,他们可以相互切磋、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强化。同时,大学生社团成员又不同于学院,即使是专业性社团组织,其成员也往往来自不同专业,这就为在社团成员间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交流,使成员感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提供了条件,从而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效果。当然,社团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到成效的,需要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干部及其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建立起社团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组织有传统、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建立起社团的独特气质、开放的社团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提高社团活动层次,提升社团活动的学术水平,在社团成员中开展学术讨论,培养社团成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创新精神。将社团建设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统筹考虑,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第二课堂”的作用,从而解决指导教师和专业设备不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四、如何使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1.坚持正确导向,促使社团建设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社团建设根本上要服务于学风建设,实现学风建设与学生社团发展的互动。创造条件组建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学术性社团。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围绕学生专业特色创建一些理论型社团、科研型社团,将德智体美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起作为社团活动考核的指标,在社团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以此推动全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2.采取多种方式弥补经费不足的缺口。学校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经费保障;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向社会要资源,指导学生社团与社会各领域如何开展合作,为社团与社会各单位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使广大同学通过学生社团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并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开展各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实践活动、并在深入社会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提高;采取内部公开的原则对社团活动经费进行管理,使财务管理透明化,既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社团的持续发展。

3.选派优秀教师指导社团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此强调,“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应精心挑选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社团指导教师,鼓励高素质的教师参与指导。教师除有指导某个社团的专业特长外,还应该具备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并把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的优劣作为其聘任、晋升的重要条件,对认真、积极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同时,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关心社团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促进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工作新的着力点,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充分挖掘大学生社团的潜力,大学生社团就会成为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

[3]刘文初.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7):84-86.

上一篇:项目工人安全职责下一篇:面试会计人员的常见问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