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共9篇)
1.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一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
白曙光
郑州市二七区艺术小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现实。
1.调查,收集资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学《统计》后,我把学生分成五个组,每组发一张统计表,统计出某个班学生喜欢吃水果情况,组织学生深入校园进行调查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请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亲身经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有意识地渗透统计思想和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意识,较好地拓展了学习空间。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将课外活动与数学教学整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2.表演,演活数学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玩数学”的机会。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尽兴地表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对数学产生好感、亲近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根据书上的插图,让班里的.小朋友扮成白天鹅,根据老师的叙述,小朋友扮成的白天鹅飞来飞走,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演情景列出算式。由于表演生动真实,把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演得生动有趣,学生不仅能很快列出算式,而且真正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3.尝试,品味生活
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才是体会最深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模拟成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小小商店》时,要求学生准备用50元钱去购物,最多能买几件物品?为学生布置购物的场景,让学生模拟购物。
在购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如何取币,如何找币,学会与他人合作。把枯燥的教学题设计成现实的数学游戏,游戏中小朋友乐此不疲。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了自主参与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我们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充分地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我在教学“高矮”一课时,在黑板上贴了一个苹果图,然后分别让班里个子较高的A同学与个子较矮的B同学去拿。这时,大家看到矮个子够不到,而高个子则顺利地拿下了苹果。问:“为什么A能拿下苹果而B不能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A同学个子高。于是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高矮”。像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出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兴趣盎然。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在二年级教学乘法的应用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大多数同学列出算式“6??”。这时有位学生举手问:“老师,小红多大?”我故作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这位学生说:“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时只要买2张票就可以了,算式列成6??。”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对于那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素材,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如认识厘米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老师想做一件新衣服,可不知道袖口的宽度,你们帮老师想想办法,该怎样测量呢?”同学们回家后通过实践很快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1)用软尺测量(2)用毛线量,量过后再用尺子量毛线的长度。学习了《位置》后,我让学生课间游戏时围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说前、后、左、右各有什么?在交流中逐步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原来参照物不一样,说出来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孩子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总之,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真正实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与生活常相伴。真正体现《课标》中“联系生活学数学”这一理念。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二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学设计应体现课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体验也很丰富,具有自己的特点。如他们大多都有过干农活的经历,在模糊中就认识了株距、行距、单产量、土地面积等;有的有过卖菜的经历,潜意识就知道了重量、价格、单位,会算简单的小数乘除法……生活无处不跟数学发生联系,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熟悉的事物,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细心观察,找到新知的数学原型,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乐学易懂。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学设计就注重引入学生生活的题材,我提前安排学生找一找他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通过学生寻找,他们发现:数学课本的价格是4.48元、小强的身高是1.30米、一只鸡的重量是2.5千克、一斤白菜卖0.8元、一本练习本的价钱是0.4元……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教学时只需适当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就是身边的、有趣的内容,他们学起来当然津津乐道。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
“数学情境应当成为学生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这样才能激活原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数学的距离,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周长”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提供了“两只小蚂蚁沿着两片大小不同的树叶边赛跑”的情境,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样一个情境,情不自禁地给两只小蚂蚁加油。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动画显示第一只小蚂蚁输了,同学们都很气愤,认为不公平。借助这样一个氛围,我适时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毫无顾虑地大胆回答:两只小蚂蚁的比赛不公平,原因是它们爬的两片树叶边的长度不一样。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我抓住时机,提出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两片树叶的周长不同,为什么?从而引出了课题:周长。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设计,具有童心童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又学得轻松愉快。
三、例题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让学生主动探索。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时,就没有照例题一一讲解,我将学生带到操场,分组演示相向而行、同向而行、背向而行。通过把教室搬到了操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亲身体验,省去了老师许多抽象的讲解,学生在参与直观的演示中很容易掌握了“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这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时、分、秒”的认识是教学的难点,课堂一开始,我就让他们比一比哪个组发作业用的时间最少,用秒表记录各组所用的时间,在比赛中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我让他们亲身体验“一秒钟、一分钟”的长短,让学生完成他们一秒钟、一分钟内可做的事,如拍球、呼吸、跳绳,心脏跳动的次数,写字的个数,朗读课文的字数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时、分、秒的单位”。可见,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通过重新处理教材例题,使枯燥无味的数学例题充满生活气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作业练习生活化
3.让生活走近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三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看过哪些动画片?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由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生们非常活跃,“同学们看过的动画片太多了,老师真羡慕你们”,以这种谈话方式,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感觉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然后播放准备好的四部动画片的片头,“你们知道这些动画片的名字吗?可是学校规定只能选择其中一部给咱们班播放,该怎么办呢?”自然而然老师就出示了这节课的課题《统计》。紧接着,在统计的过程中就地取材,使学生感受到教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数学内容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资源,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我们在学习《简单的统计》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从“双休日同学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怎样知道双休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地说出了“要调查统计”,这样使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了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例如:在调查班级的同学身高和体重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检测出整体的身体高度和体重水平,从而进行合理地检验我们的健康标准。在对学生们喜欢的气球的颜色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合理地选择气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又如,在对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我们都比较喜欢的项目举行集体活动。
4.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篇四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第三中学余琴
随着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就可以问:“同学们吃过蜂蜜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
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通过确定学习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人的成绩从不同角度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又如教学生如何采用正确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来确定家底的年平均收入,鞋厂该生产哪种鞋盈利较多,学会市场调查。还通过把每学期的的课题学习围绕生活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究和研讨。
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活动,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思南县第三中学余 琴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愉快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把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
一、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乐中求知
例如:在上数学统计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一个同学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其他同学都羡慕地看着他,看来,我们必须学好数学,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故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老师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后面坐的一个孩子一直都没听,而且经过几次暗示都没效果,下课后,我就找这个孩子谈话,从中了解到自己讲话声音有点小,他一直听不清我说的是什么,后来就不想学只想玩了。于是,我就对这个孩子说:“对不起,这是我的疏忽,我以后上课一定要声音大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听见。”后来,我们又订了个“秘密协定”,什么时候我的“毛病”犯了,他则举起左手做“OK”状,我就知道了。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次上课都是那么专注投入。
就是这样,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到孩子们中间去了解,哪些是有益于学生的,我就继续发扬,争取更好,哪些是对学生不利的,我就极力避免,努力使我们的课堂在这种反思中更趋圆满,使我们的孩子获
得更好地发展。
二、以良好的教学面貌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究发现了数学结论,如果是这样,他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三、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比如:新教材中的派车问题:即30人去机场,面包车坐8人,小轿车坐3人,你怎么派车让这30人都能去机场?这道题,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要求设计出本组的派车方案。思维活跃的孩子设计出好几种方案:①可以派4辆面包车,②可以派10辆小轿车,③3辆面包车,2 辆小轿车;④可以派2辆面包车和5辆小轿车等,而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也在小组内积极设计方案,至少他是在思考同伴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这就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推出本组成员认为最佳的方案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2)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
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有很多种方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一环,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如怎样去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质疑等。
四、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
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数学内容以往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作业干净、认真、题都做对了,就是好学生,一节课后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题是否会做了,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而在我们课堂中,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
五、培养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是在一般语言的现成结构和逻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基础和工具。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象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在表达数学时,常常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因此,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使他们学会数学地交流,这是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应该注意的问题。
2、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通常是由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议题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课堂讨论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提问、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多种活动,同时也学会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达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课堂讨论不仅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知识的理解。为使课堂讨论发挥积极作用,应注意:(1)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议题。既符合学生的水平,又能激发讨论的欲望。
(2)创设一个利于讨论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出民主、自由、开放、愉悦、激励等特点,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3)同学之间的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对讨论的有效开展也很重要。
3、进行“说数学”的练习
为了专门训练学生的听说数学的能力与数学交流能力,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所谓说数学,就是让学生把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等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他人表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练习既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而且还包括了“听”与“说”两种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有大量问题可以用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如如何交纳个人所得税问题、人口增长问题、产品的市场调查等问题的。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函数表达式的特点和图象的特点设计几个问题进行说的练习,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设“写数学”的机会
所谓写数学,就是让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具体可以有下面几种形式:(1)写知识小结。
(2)写解题反思。(3)阅读课本,写读书笔记。(4)写调查报告或数学小论文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数学交流的能力。总之,我们只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5.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篇五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
6.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六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材、教法、学法都有较大改革。从教材内容调整看,尤其明显;在数学新课标中,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版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而把训练目标也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学习内容标准方面,把“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此可看出数学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学生今后发展学习是十分重视的。
其实,这是远离学生生活实践的,在学生生活中,早就见过,甚至用过“正”字统计法和相关统计图表。在新教材编排中,把“统计与概率”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的一个方面。在课标总体要求方面,每一学段要求对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每二学段明确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并且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方法方面:第一学段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统计过程、方法;第二学段是进一步学习与分析。统计结果:第一学段要求回答简单的问题;第二学段则是能作出判断与预测;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面:第一学段是初步感觉,第二学段是能理解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且第一学段对统计图表了解是初步的,第二学段则是较全面的了解,根据“统计与概率”的学段不同要求,教材的编排在各学段也依据课标有所侧重。
至此,初步的统计的几种方法,学生已初步感受,并且这些统计内容出现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因此,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联系实际,灵活教学。数学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素材。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根据教学安排,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作一些调整,便于学生学习,以达到课标的培养目标。如在一年级中,学生对全班同学生日的统计时,不知道生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先想办法统计小组,再用同样方法统计全班。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束手无策。又如,一年级1册让学生分类时,可以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让生活走进数学 篇七
一、有的放矢, 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纽带
“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 使数学活动生活化。“生活犹如泉源, 丰盛而不枯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创意地运用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 为儿童提供观察现实生活的机会, 帮助儿童获取生动的素材。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 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收集人民币。通过活动, 学生发现了如下问题:为什么有的是硬币, 有的是纸币?为什么有的没有硬币只有纸币, 有的既有硬币又有纸币?为什么只有1分、2分、5分的面值, 而没有3分、3角、4元等面值?学习《人民币的计算》时, 让学生把自己买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讲给大家听, 并让同学们来评述他运用人民币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数学活动生活化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 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 提供全面、准确的有关信息, 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掌握数学知识。从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出发, 就是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
如在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认识物体和图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一课中, 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1.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些有趣的图形。
2. 这些有趣的图形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去找找看, 找到的请你轻轻地叫它一声, 并用手摸一摸它, 你还可以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找。
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平面图形, 不仅加深了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而且在寻找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位置》这一内容时, 请小朋友先看看自己的前面是谁, 后面是谁, 左边是谁, 右边是谁, 把你前后左右的同学介绍给大家。再向不同的方向转过身看看, 你的前后左右又各是谁, 还是那样吗?为啥变了?然后让学生观察, 每个同学在班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座位, 你能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述自己的位置吗?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 引导学生提出简单的生活问题, 培养了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 引起他们探索、学习数学和愿望。
三、综合实践, 拓展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强调, 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的意识”。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所以,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 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教学《认识钟表》后, 让学生调查父母的工作时间、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等, 使学生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给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共同设计自己一周的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以后, 按自己的想法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盒, 回家后整理自己的房间。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不但感知了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分类, 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
在这些活动中, 他们不仅运用了学到的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 还锻炼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使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用, 只有课内学好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四、用好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是以活动为形式, 把学生要接受的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整个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 老师重在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 从中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获得亲身的体验和直接经验。
数学活动课内容丰富, 主题自由。它既可以选择趣题巧解、智力抢答、也可以进行游戏、制作等等。它侧重于学生接触生活, 接触实际,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活动课注重通过活动, 使学生在“做”中学, 在“动”中学, 在“玩”中学, 使学生亲身体验, 获得直接经验, 丰富感性认识。
如活动课《图形的拼组》, 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有哪些是由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各用了什么图形, 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学具, 分组合作, 展开想象, 自由拼摆图形,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的乐学情趣, 达到了寓教于乐, 自主求知的目的。
教学《时间的简单计算》时, 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操作。可以指定时刻, 让学生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也可以不定时刻, 让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活动时间, 并把自己拨的时刻记下来, 老师选几位同学在班上讲一讲。这样, 注意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从自己的直观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材料, 激活了思维的创新性。
8.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走进课堂 篇八
一、实现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从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事物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和机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数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选取并挖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景。
例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我们班学生的课间游戏“背靠背”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当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晶怎么用力也翘不起又胖又壮的冷宏宇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部分同学站起来说对小晶说:“你翘不动冷宏宇的,他比你重多了。”借助这一场景,同学们不仅明白了轻与重,而且还可以用眼观察识别轻重。这样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于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二、生活走进课堂,提炼数学智慧
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从而让学生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智慧,同时也益于构建数学意义。
1综合实践运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应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方能感悟学数学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学习内容和形式,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例如2009年的“五一”假期,我给学生布置了“数学遍天下快乐在玩中”的实践活动作业,要求学生将旅游途中遇见的数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绘制成手抄报,作品交上来之后,我惊喜于学生们的创造力,作品多角度的记录了旅游时途中所用时间,计算住宿,交通,饮食花费,绘制旅游景点路线等學过的问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有所提高。
2在实际应用中,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时时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的习惯。如生活中日常的生活问题,像分配车辆租船、游乐场买票、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等均发生在身边,都离不开数学的思考。可以指导学生经常写数学日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数学思考。如:在进行《周长》教学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集体野餐时两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餐布可以怎样拼搭呢,拼搭后的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呢?周长变成了多少?由于实际问题条件的开放性,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野餐时拼餐布应尽量让餐布不重合以便能坐更多人的情况后,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这样,学生在从实际应用中,培养数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虽要生活化,“生活”也应合理“走进”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数学提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生活化应合理的展现于数学课堂,把数学变得生活化,但绝不是忽视数学味,不是一味盲目追求生活化,过分的生活化和伪生活化,将会使数学失去数学味,迷失在生活中。
在认识平移现象时,课本中的为我们出示了游乐场过山车的一段轨道图片,学生看到图片时非常兴奋,因为他们都有切身的经历,教师此时提问“那么过山车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平移!”一个善于思考的小男孩提出疑问“过山车不是拐弯就是转圈的,怎么是平移运动呢?此时学生们陷入了疑惑,确实它和平移的定义是矛盾不相符的。那么怎么对这个生活化的例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就是教师所要预想的,处理得当会为数学课堂很好的服务,处理不当似是而非的生活数学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弱化。
9.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篇九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让数学走进生活】推荐阅读:
让科学走进生活06-15
让科技走进生活的手抄报10-26
让感谢走进心田07-05
让民间美术走进中学课堂07-17
让情趣化走进作文教学09-11
让“金点子”走进教学总结10-02
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10-13
生活走进语文08-01
【必备】走进生活作文09-23
让多媒体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