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2024-09-05

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共11篇)

1.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一

“小班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精神等,从而使学生逐渐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小班化教育模式的诞生为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小班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所呈现出的优势作用,其次“小班化”背景下,为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班化 信息技术教学 实施途径

当前,小班化教育模式已成为素质教育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大发展趋势,其能够确保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并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进而通过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方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前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其学科名称的变化包含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与时俱进的变化,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小班化”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亟待解决。

一、基于小班化下信息技术教学所呈现出的优势

(一)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并进,才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当前各学校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满足大班教学需求,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确保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二)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科目更多的是实践部分,也就是上机操作,这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与帮助。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引导功能的发挥创造必备条件,促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优秀学生创造出更多自我展示机会,使知识掌握情况差的学生实现有效提升。

(三)利于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模式下一般只有20左右个学生,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了解每一个学生,进而根据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和实际需求给予相应指导与帮助,从而能够使教师“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确保学生“齐头并进”。

二、小班化背景下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以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充分指导,并实现优秀生带动后进生,进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与此同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为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创造机会,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从而避免传统大班授课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所带来的弊端,进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巧用设问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就定然会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材内容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疑问,让学生展开探讨,在讨论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所忽略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疑问,将这些学生无法用现有知识解答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带着疑问更好地学习新内容。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注重上机操作的反复练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对每个学生的有效指导,进而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才能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变化。

(三)注重评价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间的互评能够使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我展现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优缺点,从而起到激励、鼓舞作用。教师在实现有效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能力、上机操作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运用,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如果学生自身存在不足,就提出鼓励性的话语,这样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鼓舞中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班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基于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创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设问教学模式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求知欲望走进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科目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欢.邹议小班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3,5(06):73-74.[2]李军.“小班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教学教研,2012,11(08):44-45.[3]杨健.规程引领下小班教学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4(11):36-37.

2.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二

关键词:小班化,思品,生态,策略,实效

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 正确理解、设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发挥其学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在探究、明理、实践、创新,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体验, 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劳动者”的目标要求, 是广大思品教师必须进行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的课题。三年多来, 笔者作为我市“小班化教育改革首届试点班级”的其中一员,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方面的探究,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课程开发与设计:从校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教改实施以来, 初中思品课学业水平性考试采取的是开卷考。但由于开卷考试具有题量大、开放性强, 集思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等特征, 反而使任课教师难以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常规手段之一就是多购买练习资料, 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做练习题, 以巩固已学知识, 提高应试技能。但就是这种所谓的“法宝”在实际考试中并没有取得教师所期盼的理想效果。

是从“小班化教育实验班”实施以来, 我们首先从理念上作了重大转变, 不以考试为目标导向, 以引领学生生命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注重课程开发与设计:从国家课程中进行二次开发, 从国本走向校本;从校本中进行二次开发, 从校本走向生本。在对国家《思想品德课程》中, 我们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力量, 先后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有:《诸暨东白湖生态环境与我同行》、《诸暨西施故里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诸暨珍珠文化与白塔湖湿地生态保护》等;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 针对小班化个性化教育, 我们又从校本中进行深度二次开发, 开发出《学生学习分析诊断技术》、《学生生涯引领发展工作原理》、《学生LC学科质量自我管理行动指南》等。

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应用, 使学生的学习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学校实际、家庭实际, 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理解、抽象、分析, 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由此可见, 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思品教学中, 善于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应用, 积极探索开放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二、注重课堂生态优化与再生:从粗放走向精致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放型试题, 而开放型试题往往是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 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从粗放走向精致。

精致化课堂需要我们超越了传统上的“两点论”。即以“教师中心论”或以“学生中心论”, 向基于学生需求, 体现“学生特殊客体论”和“教师主导论”转变, 确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高度有机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教师中心主义”的单边行为, 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思品课, 甚至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 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精致化就是要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设法为学生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 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 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精致化课堂需要我们力求“三方面注重”:一是注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生本课程资源的充分融合, 彰显小班化教育的教学优势;二是既注重问题的结论, 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 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 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通过情景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 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 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 我们可采用“三类思路”:首先是抛出“二难推理”, 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 启迪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置疑, 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 做到自圆其说;其次是“主体尝试探究”, 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 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 认学生主体参与, 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 第三是上好“热点课”, 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三、注重教学方式普照与关照:从统一走向每一个

要改变当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学生的接受, 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 尤其是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 道德教育成了至高无上的条文, 学生成材之路受到瓶颈制约的局面。这就要求思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方法上从普照的统一走向每一个的关照, 而小班化教育为实践这种方式提供了现实支撑条件与支援对策。

教学方式上要关照每一个, 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各方教育力量, 参与与学生成长评估中。每学期, 我都会举行两种方式的评价: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二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综合素质评价, 让学生“贵在自知之明”, 更好地发挥优势, 改善不足, 朝着明亮的那方前行。

教学方式上要关照每一个, 就要求我们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提高提问率、作业面批率、家庭访问率、班干部轮换率。这些在大班化下无法完全做到做好的, 在小班化教育下“充分度”得到了完美彰显。三年多的实践表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达到了90以上%, 提问率几乎人人有份, 作业面一个都不少, 家庭访问由原先的40%上升到了95%, 小干部轮换率达到了100%。这些个性化关照, 有效地驱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式上要关照每一个, 就要求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自我”原则上而不能放在传统教育学的原则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现四个转变:既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授”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的“导师”, 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表现和自我创新的机会。

教学方式上要关照每一个,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情感和教诲并重。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转化和相互发展的过程。要实现道德的内化和行为的外显, 即价值观的确立或初步形成显然不仅需要课内的演练, 还需通过大量的模拟实践及课外实践, 让学生在课内体验到的道德思想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巩固, 这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个性体验, 还需要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更多的活动、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广, 才能让学生在思品课堂教学中焕发生命的活力。不仅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榜样示范, 无论是价值准则、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以及理念、仪表等等, 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正能量。

3.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微笑;眼神;拥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教育必须以培养现代人,即具有独立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并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放的视野的新型人才为目标,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也应更新,这使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弊端日显。因此,实行小班化教学迫在眉睫,它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师能更容易地分配教学资源,通过体态语向每一个学生传递关爱的情感。教师的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和讲话的音量等。在小班化的课堂中,教师恰当运用体态语,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气氛,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一、用微笑走近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正确运用面部表情,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默契,使学生快速进入多彩的知识殿堂,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微笑是教学中使用最多的面部表情。教师的微笑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将微笑带进课堂,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学生喜爱的是富有情趣的老师,而不是凶神恶煞般的老师。一直瞪着眼、皱着眉头的老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使学生在教学中战战兢兢,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发展。教师应学会利用微笑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用微笑传递自己满意、赞扬等情感。

当学生有了进步或做了好事,教师若能投去一个甜美的微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鼓励;当学生与教师情感相悖时,教师微微一笑,可能把几分钟前紧张的情绪变得轻松,呈现出新的转机,从而成为改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二、用眼神尊重学生,建立师生互信通道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一个眼神里都有一串丰富的词汇”。人通过眼睛来表露自己,反映内心感情。心理学家梅里比安说:“一个人看谁的时间越长,表示越是喜欢他(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敏锐的眼神去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不时向学生发出各种微妙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他们,并没有因他们的不发言而忽视他们。

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面带微笑,引而不发,用鼓励的眼神唤起学生解决疑难的欲望;当学生对自己的发言缺乏信心、结结巴巴时,教师可投以肯定的眼神,耐心引导,促使学生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获得再次发言的勇气;当学生圆满地回答一个问题时,应立刻收到教师对自己的满意、赞许目光。

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严肃的表情来暗示自己的不满,用眼神制止学生不当的行为。例如,当教师发现坐在角落的学生在玩玩具时,如果直接用语言表达:“×××同学,把玩具收起来,好好听课!”就会使其他学生往后看,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使犯错误的学生觉得丢脸,以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悄无声息地用警示的目光扫视一下做小动作的学生,这目光就是无声的命令,能使学生快速地放下玩具,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学也能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用拥抱关爱学生,编织爱的长围巾

身体接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爱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十分崇拜自己的老师,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而身体接触不用花很多时间,却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强烈的、类似于亲人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到安全和幸福。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大大增加了教师与每个学生接触的机会。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需要这种爱的传递。教师在与孩子接触时,摸摸头,拉拉手,整整孩子的衣服、红领巾或轻轻拥抱一下……这些,在孩子眼里都是一种师爱情感的表露,他们往往会向父母说,我们的老师非常喜欢我,我很爱上他的课。

总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对调节教学气氛,都具特定的效应。当然,这种师爱信息的传递,必须以真情实感为前提。如果离开感情基础而单纯追求表情技巧,乃舍本逐末,反而给学生一种虚伪的感觉,效果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熊征宇.体态语和礼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润诚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四

以来,我市先后提出“三案六环节”、“六模块生态高效课堂”课堂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指导。笔者根据这两种模式,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中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创建探索研究,现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

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愉快,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小班化教学班级的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性格的交叉区的范围更大,师生的交流量增多,更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给予的快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扶者和促进者。2.营造科学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语文学习状态,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跟着教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

尊重和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内的自主探究,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独立认知、思考的过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民主文明的重要标尺。

1.开展学生课堂自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自觉积累生字新词和好词佳句。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对于读不懂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知识上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问题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在小班化课堂中,由于人数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才有发生的可能。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和交流,在教师、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当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科学组合。要科学组合学习小组,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2.有效互动。交流和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问答结果,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考基础上的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注重指导。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不是局外人,教师要不断巡视,及时矫正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出现的偏颇,让合作学习不偏离主题。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解决不了的难题,以备交流展示时进行适当点拨提升。

四、分类指导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且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课堂,真正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1.学生组别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按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建立档案进行研究,同时根据学习情况定期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做到“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统一。3.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教学要面向中等生,发展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既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给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

五、多元评价

评价具有诊断、鉴别、调节、激励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注重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注重导向的激励性。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外,教师要重视对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的评价,随时给学生以激励。

2.注重主体的多元性。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5.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五

【内容提要】结合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究如何转变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构建平台,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重点,通过多元化形式进行班级管理,让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班级,从而进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 班级管理 班级文化

成长记录袋 自主管理 民主管理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随着教学结构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今年,我校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探索,注重以班主任建设为龙头,以校园文化和班集体建设为载体,以学生思想教育为核心,以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和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狠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小班化教育的班级管理水平

小班化教育中,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核心地位,是班级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育人工作,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建立和学生的成长,也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大事。

对此,我们注重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始终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根据小班化教育的特点,认真抓好班主任的选拔、聘任、培训、指导工作,着力营造有利于班主任工作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一是严格筛选,择优聘任,精心组建班主任队伍。把师德好、热爱学生、热心做班主任工作、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选择到班主任队伍;二是加强培训,注重实践,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成熟。首先坚持班主任学习和例会制度,将《班主任》、《班级管理学》、《盐阜大众报教育版》、《德育报》等刊物上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优秀文章印发给班主任。其次 建立和健全班主任拜师结对子制度。再次组织开展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将优秀班主任经验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开发利用,通过交流,激发了青年班主任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追求,从而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为班主任搭建成长的舞台。开展优质班会课观摩活动,提高全校的班会课质量,班会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答辩式、演讲式、文艺式、辩论式、师生互动式等等。我们给每个年级制定一个大的主题,如通过“树中学生形象、为班集体增光”、“知荣辱、树新风、别陋习”、“是否以成败论英雄”、“我从这里起飞”等主题,然后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共同研究确定班会的形式和活动方案,这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展示了班主任和学生的智慧,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四是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班主任工作职责。为了全面综合地考查班主任的工作实绩,我们修改完善了“班主任职责”、“班级量化管理考核暨奖励办法”等,逐步提高班主任的待遇,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强化管理的过程中,对青年班主任压担子不忘关心,有了成绩及时表扬,遇到挫折及时鼓励。校领导经常与青年班主任谈心,从生活、学习、工作、思想上关心他们,使每一位班主任工作安心、舒心、静心。

二、以创建班级文化为重点,精心打造育人氛围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能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

(一)精心设计--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班级文化的最基本尺度。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学前夕,直接由班主任对教室进行布置。如:利用黑板写上几句热情洋溢的班主任寄语,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张贴在布告栏中,把教室里 的桌椅摆放整齐,窗子、地板擦扫干净,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绿色的花草,给初来乍到的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阶段:开学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教室环境,力争创设一种温馨的特色,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如师生共同讨论“班级口号”,共同开辟“班级兴趣角”、“图书角”、“生物科技角”等。

第三阶段:把班队干部名单公布于壁报,职责分明;定期更换班报、壁报,设立专栏“班主任寄语”、“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趣味角”、“作文世界”、“表扬栏”等等,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班集体的无声力量,让墙壁真正会“说话”。

(二)自主管理――创立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使每个学生时时都按一定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和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在制订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还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1、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

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保障。班委会成员和其他小干部应通过推荐、自荐,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有权通过评分、考核、调整小组长和科代表。班干部的产生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与“集中”,才能为班级管理带来生机。

2、交给学生《班规》的制订权。

《班规》是建立自主教育的标杆。被学生接受的《班规》才会真正起到引导、调整、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所以,要交给学生制订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使它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依据,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比如:开学初让每位学生至少制订一条上学期做得不够好,这学期须约束的制度;确定班委会例会制度;采用“值日班长制”“班干部轮换制”等。又如,《值日班长日记》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好人好事,记录学生学习的苦与乐、喜与忧、得与失、勤与惰,成为见证班级成长的文字相册,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 纽带和桥梁。再如,“活动记载本”里栩栩如生的描绘,点点滴滴的渲染,会使班级文化拓展、升华。

3、交给学生品行考核权。

“民主量化管理制度”是本着民主的原则,在《班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量化管理”即依据《班规》进行品行量化考核,并实行奖励制。我们把考核权交给学生,并为每一个学生设立了“成长记录袋”,及时记录评价学生成长轨迹,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把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营造氛围――焕发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里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使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信任,关系和谐。

1、人际氛围的营造。

这里的人际氛围实际是指班级内在的精神环境。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前提,只有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重新定位教师。我们认为,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对教师的定位不再是单一的施教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引领者。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平日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把握自己的言行与情绪。班级内设立“师生对话箱”,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知心人,或者定期开一个茶话会,畅所欲言,让老师成为孩子心声的倾听者,等等。

(2)重新认识学生。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实际上,学生之间最容易产生碰撞和摩擦,而正是在这种碰撞与摩擦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时是受教育者,有时却成为施教者。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2、心理环境的营造。

人的各种行为往往都是在一定心理状态的驱动下产生和完成的,健康的心理 状态使人的行为显得理智而积极。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易变的,这既是我们教育的突破口,往往也是教育失败的根源。

(1)以微笑面对孩子。微笑总给人轻松、温暖和被信任的感觉,真诚的微笑能帮我们打开孩子的心灵。

(2)用理智处理事情。面对孩子,永远都不要是怒火中烧或心急火燎的样子,因为你的言行和表现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用理智处理事情,不仅能让事情真相大白,更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原则,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首先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发挥家庭、社会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实行领导带头,层层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得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任务;二是注重加强过程性管理,修改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了《新丰三中章程》、《新丰三中学生管理手册》、《新丰三中班级量化考核细则》,每周分年级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和文明宿舍的评比,从常规管理、环境管理、宿舍就餐管理、学习、配合中心工作、其它等六个方面分年级对各班实行全面量化考核,成绩每天公布,每周统计一次,每学期综合考评一次,积分较高的班级评为优秀班集体,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与此同时,各班通过学习讨论学校对班级的量化考核办法,由班集体讨论,制订班规及本班学生的考核办法,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使文明礼貌、勤学守纪、讲究卫生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自觉要求和习惯;三是利用校会、法制讲座、国旗下讲话、班会、画廊、板报、广播台等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四是通过各种德育活动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如通过国庆文娱会演、扫墓、观看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图片展和红军长征70周年图片展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用长征精神激励学生,立志发奋,报效祖国。

总之,面对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思考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道德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把德育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充满了新 理论、新观念、新问题、新做法,只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持续地进行反思、研究与探索,小班化教育一定会在我校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主编:刘建发 《班级管理学》 主编:郭 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江苏教育周刊》 《班主任杂志2006年第11期》

主编:陈为枞

6.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六

研究论证报告

大丰市白驹中学数学课题组 施剑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本市学生生源逐渐减少。农村经济不断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意识在不断进步,许多家长希望子女在学校生活中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得到教师的更多的个别化教学。而学校教育要面向所有同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理想发展。因此小班化教学成为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正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过程观、评价观、管理观等为指导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①着重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为学生的个体发展创造条件;②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同时,积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发展。③学生参与更加广泛。由于师生的活动空间显着增加了,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④注重学生的深层体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以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有深层的体验,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和判断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下

学生是各有千秋的鲜活个体,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机会,学生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思想变为实实在在的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活动和提问,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和潜力。

小班化教育是个别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数学学科如何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而“分层教学”意为根据学生即教育对象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学习方法,性格情感施以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如何体现出小班课堂教学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提升,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班化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研究》的课题,着重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层面上进行探讨,进一步丰富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寻找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如何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学生运用最适应的学习方式学习,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高效率和最大效益的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取得最优学习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是在教育发展作战略的调整状态下产生,适合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并且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2、课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是我校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课题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的改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4、课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实施优质教育的需要。近几年教育的发展速度快、优质教育不断涌现。家长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这迫使学校必须寻找一条适合快速发展的道路,以不断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的研究是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全新尝试,更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2、整体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入学高峰的回落,学生生源明显减少。各班学生人数已自然接近小班规模,为实施小班化分层教学教育提供了前提。

3、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教科研气氛浓厚,教科研的春风使学校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骨干青年教师。学校将为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为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探索出小班化条件下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律,形成小班化数学教学的特色理论。

2、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享受均等的、优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3、在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实施小班化分层教学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操作策略;

2、了解初中小班化的特点,罗列出与原来“大班化”比较最显著的差异;

3、通过学习研究,确定影响科学教学效益大小的关键点;

4、在了解和确定了以上几点后,整合分层教学设计策略; 对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课型实施分层教学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要求和说明;

5、完善集体备课组织建设,形成集体合作教学默契,共同探索最优化的数学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实践中的事实进行研究,丰富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材料。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小班化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3、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工作经验与理论。

5、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组织工作和培训工作(2012.02-2012.03)1.成立科学学科课题组、参加课题培训; 2.制订课题计划方案,建立课题框架; 3.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会议;

4.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增强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领会精神。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04-2012.11)

1、依照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出各阶段计划。采用“学习、设计、实验、调查、反思、调整、再学习、再设计、再实验、再调查、再反思、再调整”,完善课题框架。

2、进行中期课题研究,阶段性交流反思,展示各阶段、多课型的研究成果。第三阶段——课题深入推进,课题总结(2012.12-2013.01)

根据中期的阶段性经验,进行深入地再实验,取得验证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结题工作,收集研究资料;课题报告、课堂教学设计,撰写相关论文。

八、课题的成果形式

课题小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最后以教学案例、论文及公开课等形式展现课题成果。

九﹑预期成果

1.撰写有质量的小班化分层教学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模式,促进不同基础学生的优化发展 4.教研成果能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十、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施剑丽

课题组成员:陈秀梅、朱风景、杨远华

施剑丽----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负责召集课题实验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与协调管理工作,负责课题组学习研究活动的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课题组具体活动及课题组资料汇总。

陈秀梅----负责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

朱风景、杨远华----负责整理并管理课题相关的资料,撰写论文。

7.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七

一、同伴交往与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

1.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

简单地说,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随着儿童进入小学, 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明显增加, 同伴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大量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及健康人格的发展;而且这些实验成果和这种观点本身也在不断地获得新的理论支持。

2.同伴交往对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意义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受用终身。至于如何培养, 专家学者们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其中很多理论观点和操作性的建议已经在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本文所思考的是, 既然如上所述, 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对其社会化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 积极引导儿童寻求“阅读同伴”, 彼此之间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性交往”, 充分发挥同伴交往在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上的积极作用, 也许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已有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又一有价值的尝试。

二、同伴阅读性交往的几种方法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儿童的阅读活动中, 教师和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与其相应的同伴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合作探究、相互评价, 开展同伴互动学习, 使他们在阅读性交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将相应地得到提高。下面探讨同伴交往的几种方法, 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参照模仿

儿童正处于初步的社会化过程当中, 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需要有正确的、可供模仿学习的外部参照物, 而同伴这个可大可小的群体正好满足了这一条件。因为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 必然有某些个体表现出良好的阅读行为, 比如有小朋友阅读时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 能够主动地去查字典;或者“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材料上“圈、点、画、批、注”, 等等。这些行为本身算是稳定的习惯, 足以让同伴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参照模仿、观察学习。当然, 若此时教师或家长能及时给予肯定, 就相当于给了所有成员以正面的强化, 还能促使榜样行为者逐渐形成借助工具书阅读、边阅读边运笔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要及时发现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 抓住契机大力表扬, 树立榜样, 让其他同伴有样可依。例如在课室里设立图书角, 全天向学生开放, 有了这样的物质环境, 爱好阅读的学生就如鱼得水, 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吸取知识。教师也要走近孩子, 一起读书, 赞赏这些孩子。沉湎于游戏中的学生耳濡目染, 长期熏陶, 玩性势必收敛, 闲暇的精力也将转移到此。

2.交流讨论

阅读同伴这一群体, 较之于独立的个体而言, 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 可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讨论, 这对于丰富儿童的思想, 激发其思想火花, 提高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儿童的阅读性交往中, 应倡导一种“大胆质疑, 互助释疑”的阅读氛围, 让孩子畅所欲言。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同伴, 自己的视野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 每个儿童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都能体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合作交流中, 那些阅读有困难的儿童会得到同伴的帮助, 增强自信心, 克服困难, 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相信在这样的阅读性交往中, 群体成员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会得到有效的巩固。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读到写得精彩的文章、段落和词句。对于这些部分,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 指导其或做摘抄, 或画图画, 或向别人介绍自己所读的书, 写“向你推荐……”或写心得体会, 如“感悟”“好书告诉我”等。

3.比较竞争

在一个群体中, 个体会有意无意地与同伴进行比较, 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更是如此, 群体成员会尽量去符合群体内占优势的标准, 而且这种倾向在小学阶段是不断增长的。在一个经常性的阅读群体中, 群体成员之间会就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阅读行为的有效性等进行比较, 以此确定自己心目中的“示范榜样”, 从而进行模仿, 或者以此确定自己在阅读同伴中的相对位置, 以求获得更加多的认同, 这就是阅读性交往中的竞争。

也许阅读同伴中有的成员阅读量比较大, 也积累了较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他很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关注, 其他群体成员很自然地就会把自己与其进行比较, 希望从中得出其优胜之处。原来该名成员在其他成人的指导下, 给自己作好了读书计划, 并坚持或多或少地记录读书的收获。此时, 教师或家长就可利用同伴交往中“比较竞争”的作用模式, 引导这一阅读群体以“榜样行为者”为首, 作好读书计划, 从阅读的目标、数量、内容、评价几方面制订具体计划和措施, 使每一成员都清楚明白。计划的达成可以用表格集中统计阅读进展情况的形式在群体中展示出来, 表格的项目包括书目、阅读者、阅读时间、作品特色、阅读体会等。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不同的群体进行比赛。这样做, 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积极承担集体义务, 共同完成阅读目标, 形成浓浓的阅读氛围。阅读要有计划, 要勤于总结, 这些良好的习惯要在合作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

4.评价反馈

阅读性交往中的评价反馈, 是儿童阅读认知发展的最好矫正形式和督促形式, 它能极大地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使学生不断消除不良的阅读习惯, 巩固已有的良好习惯。因此, 引导阅读群体实施经常性的评价反馈, 使儿童从他评中把握自己该学习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逐步学会以自评来规范自己的阅读活动, 这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可以说, “评价反馈”是同伴间阅读性交往的综合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 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学生身上, 这种渴望被赏识和表扬的心理尤为明显。所以不管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还是学生的互相评价, 都要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尽量采取发展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防止评价中的“一刀切”, 以及对学生压指标、重短效的行为。

8.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八

【关键词】小班化英语教学;汇和句型;语言情境

Weingarten·R 在他的The case for smaller classes 里提到在具备qualified teachers的前提下,“smaller classes are a key ingredient in student success”。的确,在英语小班化教学提供的条件下,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特别是孩子的心理,兴趣,特长,能力,从而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而言,因为人均占据的课堂时间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孩子和老师,孩子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交流深入下去,去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 Ron Hubbar 先生认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而只有把单个的词纳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联想力,会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提高实际的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尝试从最基本的语言要素之一的词汇入手,着重考虑如何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下灵活运用所学单词。教师利用所学单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多种可能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

学完flew一词后,我们给了学生这样一组单词:kites,paper, superman,plane,some leaves,bird,并让他们用这些词和flew一起编入有内容的句子。教学效果很明显,贪玩的说,“I used some paper to make a plane. Then the plane flew high into the sky,” 爱编故事的讲 “Superman flew kites in the park last weekend, but he was sad because the kite flew away,” 还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The yellow leaves flew very high last autumn,——“

由于学生主体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对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或想法,即使是同样的想法,其语言表达方式也未必会完全一样,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又可以形成思维互补,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课堂。当我们试图利用在基本的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确保学生对这些单词的音形义的掌握。这是基本,然后才能谈得上灵活运用,深入探讨和表达。而小班化高效率的教学提供了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更深入的掌控和了解,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2.给学生设立一定的情境, 并提供相关的语言素材。如上文中提高的flew 一词,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给学生提出要求他们造句,不仅难度过大,而且大多数同学会觉得很茫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语言素材,不仅有“境”可寻,有话可说,而且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语言的输入量,使小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

3.要抓住重点词汇创立情境, 有的放矢。并不是每一个单词都适合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每个单词都有必要这么做。

4.紧扣课文内容创立情境。语言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句型的学习。句型是从口语和书面语的无数实际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句子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句子的骨架,但在小班教学这么有利的条件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骨架”,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交流中有积极的思维参与,展开高质量的语言表达。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基本词汇和句型,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的在哪些情境下会用它们?实际的情景中会不会发生多种情况?是不是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拓宽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实效性?在处理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I like ——best. 这一句型我想,如果仅停留在让学生交换寻问彼此喜欢的科目上,不仅使语言索然无味,而且放弃了很好的交际素材。因为学生在回答彼此喜欢的科目之前,肯定有一个思索判断的过程,为何不趁机将其展开,在思考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而且学生也会乐趣盎然,产生交流的动机?在他们平时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时,绝对不会只说自己喜欢周杰伦或李宇春就了事的,总会有自己选择的理由。而事实上,学生的回答的确很精彩。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 “Do you want both---? No, I want the –one.”这一句型, 我在设置教学方式时考虑到, 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肯定还会产生: Yes, I like both of them 和 I like neither of them 的想法,而三种不同选择取决于他们自己是如何看待既定事物和自己的需要。为何不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创造一个用英语展示自己鲜明个性的语言课堂呢?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基本句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生活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有没有多种情况发生;

2.学生在哪些情境下会用到;

3.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小班化给我们提供了进行语言教学的宝贵优势,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探询的是怎样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每个孩子都能自如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凸显多采的个性,在每一天的学习中自己实际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能都到培养。

【参考资料】

[1]Weingarten, R. (2003). The case for smaller classes.

[2]Tricia Ryan .(2004) Using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in Education.

[3]钱希洁. 2006 .一堂公开的家常课—有感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效媛老师的公开课.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

9.小班化教学下的班级管理 篇九

我校因受学生生源和地域的限制,于2010年秋季全面实行了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在30人左右。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少,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难度和负担。但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怎样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探讨就成为每一位班主任的新课题。下面就这一年多来自己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几点班级管理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首先我们在整个工作中要做到“五心教育”。(1)感化学生要有“爱心”。爱心,是集体情感形成的核心和基础。在爱的教育下,班级学生乐观自信,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更应拥有一颗爱心。(2)呵护学生要“细心”。“细心”就是用心细密,认真周密地考虑各种问题,精益求精地把事情做好。工作中只有细心,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工作中只有细心,我们才能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工作中只有细心,我们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差错。班主任工作的“细心”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做有心人;体现在对全班同学的仔细观察和详细了解。(3)管理班级要“精心”。“精心”管理班级,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它牵涉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节,需要操作的事情太多太多。因此,要想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在“精”上做文章,尤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让其摒弃陋习,让好的行为内化为潜在的意识,使其成为一种自然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每个学生对班级的自我管理,使之成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4)说服学生要“动心”。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方式是“说”。“说”的艺术,在于“动心”。我们班主任只有针对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艺术说话,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同时,在“说”时还必须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切忌动辄发火。因为语言是最危险的武器:语言刺的伤口要比刀剑刺的伤口更难治愈。(5)约束学生要“狠心”。班主任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但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关心学生是一种爱,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深沉的爱。所以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要“管如严父”,一丝不苟,不迁就,不放松,该“狠心”时则“狠心”。

其次在具体的常规班级管理中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面管理。班级的小组以4人为一小组,分组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并顾大体进行分组搭配。每个小组中每人

都是组长,其中一人是文科组长、一人理科组长、一人劳动组长、一人行为规范组长。每个组长的工作职责在班干部职责中有具体详细的规定,每个组的成员之间都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我班班规中有详细的小组和个人操行评比标准,它包含了七个大的方面:有学习、纪录、两操、卫生、行为习惯、图书阅读和加分项目。前六个方面包含了全部同学在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规范,以及相关的加分和扣分标准。如第一:学习方面,科任老师根据上课问题的难度和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层次进行不同分值的加分和扣分以及各小组在课堂表现进行不同的加分和扣分,还有老师根据同学们完成作业的不同层次进行加分和扣分。有些分是加在或扣在个人名下,有些分则是加在或扣在全组每个同学名下。在纪录、两操、卫生、行为习惯方面:就由各分管班干部和班主任一起根据个人、各组的具体表现进行加分和扣分。在图书阅读方面,我们每学月要评比每组阅读图书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比并加分。第七个方面就是加分项目,加分内容很宽泛,比如:科任老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和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加分、帮助其他组讲解难题的加分、向学校播音部投稿的加分、做好人好事的加分、参加学校和县以上活动的加分(比如每学年的文艺活动和各项体育比赛)、受学校及以上单位表扬的加分、打扫卫生的小组如一周没扣分的每人都加分、一周内没有扣分的小组每人都加分等等。每学月评出先进小组两名进行表彰并且在光荣栏进行宣传本小组的特色。平时利用班会课进行小组开会、总结、定目标。同时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各类小组长开会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到了学期末要评出冠军小组、优秀小组、最团结小组等进行表彰和奖励。所有的操行评比都由相关的班干部执行并由专任班长记录整理。

10.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十

大宋学校曹玉飞

小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通过分层操作,频繁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矫正,实现教与学的平衡,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学目标分层

通过实践证明,儿童至少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水平,表现为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熟练地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第二个叫潜在水平,表现为学生尚不能独立、自如地完成任务,在经过帮助启发,通过努力才能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划分层次要适当,确定层次目标更要适度。适度的目标是指要适当高于学生已有的水平,又能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就像“跳一跳,摘桃子”,桃子的位置(目标)就要让不同个子(层次)的学生跳起来(经过努力)都能摘到。如果桃子的位置不分高低(层次),可能是“高个子”(高层次)伸手可得,而“矮个子”(低层次)却高不可攀。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利用小班的资源优势,根据不同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

[教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在总结全文后,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一星级:完成课堂作业的剩余作业;

二星级:在()填上合适的词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的经过,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接着按()、()、()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三星级: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写一个片断。

结果,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第二星级的要求;不少同学能达到三星级的要求;有些基础差的同学,至少也能达到第一或第二层次的目标。但我告诉学生,不管你达到哪一层次,都已经完成了这次练习的任务。

通过目标分层,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选择切合自身水平的目标层次,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巩固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教学过程分梯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往往过程单一,缺乏梯次,老师们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以新授课为例,先是听读,再是繁杂零碎的分析。这样的方法虽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总显枯燥单调,许多同学都难以接受。小班教学如果也如法炮制,则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如果在小班教学中能对教学过程作些“分解”,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环环递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例] 我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当学到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许多学生无法理解他设计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条线路。我如果单纯地把这条线路画出来,我想有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即使有所理解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于是我就决定对此过程进行“分解”:

①请先在纸上标出方位。

②搞清这条线路的方向是从哪儿到哪儿?在纸上画出线路。

③把书本叠高作“高山”,用笔作“火车”,试着开“火车”,看看这样设计的妙处。

[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解”教学,小班的每位学生都掌握了这条人字形的线路,这比单纯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又多了一种方法。学生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较好地解决了。

3、教学评价分度

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参照物。在大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价一般以期末一次性测试为主,加上考试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的划一,学生对语文考试觉得没什么新鲜感。笔者认为,小班语文教学评价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时空的整合为小班的因人而异、分层评定提供了保证。

①发挥自主评价。教师要发挥每位小班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

如朗读测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课文进行朗读,然后对照评分标准,先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大家评审,最后确定分数。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评委,因此这种考试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别人朗读,并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考试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进行激烈的争辩。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而且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每一位学生知道了自己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强化了生生合作。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评价的因人而宜,给了每位同学属于自己的评价。

②侧重强项评价。语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包括朗读、背诵、默写、复述、写作、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时空优势,根据每位学生的语文天赋、能力的差异、项目的强弱来作出评价。如有的学生朗读条件好些;有的则写作好些;有的擅长背诵;有的则偏向于复述……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考核时不能对先天口齿不清和智力偏低的学生一律给予低分,而应根据具体条件,让学生发挥一技之长作强项评价,以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③注重纵向评价。评价应着眼于未来,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在现实评价中,教师无形中会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横向比较。其实,评价是对每位学生本身而言,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赛。因此,教师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的纵向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

11.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 小班化教学 朝鲜语文 词汇

朝鲜语是朝鲜族的母语,然而,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学生由于受到双语双文化的影响、朝鲜语使用环境及朝鲜语图书的缺乏等原因,导致朝鲜语的使用频率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呈下降趋势。因此,作为母语教学的朝鲜语文教学遇到很大障碍。虽然是朝鲜语文课堂,但很多学生用汉语回答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朝鲜语里夹杂着汉语,在课堂中当场写作文时,经常问某些词用朝鲜语怎么表达。诚然,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生活,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汉语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作为拥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朝鲜族来说,更不能把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抛之脑后。在小班化教学模式逐渐普及朝鲜族教育的今天,笔者想对初中朝鲜语文词汇教学讲一讲自己的见解。

高中朝鲜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高中朝鲜语文课程实施中,需综合考虑语言使用的脉络、目的及对象;培养正确批判地理解语言使用情况及内容的能力;有效及创新地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能力;基于语言基础知识探究语言现象将其实际运用到朝鲜语文生活当中”。经过长时间实践,笔者认为通过词汇学习和积累,可以充分达到这一要求。

朝鲜族散居地区的朝鲜语文词汇教学困难重重,在朝鲜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用朝鲜语解释一个生词,那么教师的解释词中还会有学生听不明白的词汇,如果让学生自行查阅词典,那是相当困难的。由于词汇量的匮乏,学生看不懂课文就不愿读课文,随之无法赏析课文的主旨,甚至很多学生渐渐失去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朝鲜族散居地区的朝鲜语文课堂中,找到一条不但适合学生词汇学习,而且能切实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势在必行的。在新课标教学实践当中,笔者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学生学情的词汇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

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根据“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在朝鲜语文学习中运用了导学案。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将课文中认为需要理解运用并掌握的重点词汇,如拟声词、形容词、副词、成语,以及可以起画龙点睛作用的美妙语句等做成填空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自主完成填空题的同时将词汇划到课文中。在导学案中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重点词汇,在初步了解词汇后进入实际运用词汇的环节,主要通过选择词汇直接填空,选择词汇并活用后填空,根据句意连线、组短语、造句等方式达到词汇练习的目的。

每学一篇新课文前教师要留预习作业,作业内容就是熟读课文及尽其所能自主完成导学案。这样一来,学生在正式学习课文前先自己接触到了课文,有了对课文的大体感知,并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哪些词汇是自己理解的,哪些是似懂非懂的,哪些是一窍不通的。在接下来的课堂合作与互动环节中,学生可以明确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的合作与互动,归纳与总结

在每篇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教师都应发挥自己朗读的专长,注意“抑扬顿挫”,有感情地范读每篇课文,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亲切自然、感情真挚、惟妙惟肖地范读,就是激发学生朗读并学习朝鲜语文兴趣的诱因。范读结束后,学习小组内自行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分辨出多义词语在课文中使用的是哪种意思,从而使学生掌握词意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该词的使用意图和课文大意。

三、课后巩固

经过课堂热烈讨论与积极展示,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之后,学生需要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与加深记忆。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留的作业是用课堂中涉及的词汇重新造句,并要求比课上造的句子要完整,最好将词汇运用到语段中。通过此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这种“自主—合作—互动—归纳—巩固”的词汇学习方法,给接下来第二课时的细读课文及分析领悟课文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读懂了课文自然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导学案和练习册中的一些典型词汇在笔记中整理下来,以待日后经常翻阅和巩固之用。整理时将词汇写在前面,解释或文章主旨写在后面,这样可以经常性地利用课前或课后点滴时间自测,对今后复习提供第一手材料。做到经常看,经常自测,既错既改,温故知新。长此以往,词汇量就会与日俱增。词汇积累与整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学生付出艰辛,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教师需要定期检查笔记,及时鼓励和指正。长此以往,定会受益匪浅。

上一篇:进入春节的初一作文下一篇:开标大会主持人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