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感悟

2024-09-07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感悟(共11篇)

1.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感悟 篇一

The Japanese?they are amateurs,amateurs.these women,they are professionals.

“日本人只能算是业馀的,这些女人,他们才是专业的”好经典的一句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我承认在这一刹那,我的心被狠狠地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感动让我有种莫名的阵痛。

我承认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电影运用很朴实的叙事方式为我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南京的一个感人故事,那就是以佟大为代表的中国抗战士兵、以倪妮为代表的秦淮女子金陵十二钗以及贝尔所扮演的神父为了共同挽救教堂的女学生而作出的各种牺牲,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伟大。

故事开篇为了展现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的惨状,将断壁残桓,流血尸体体现在各位看官面前,给影片定下了悲情的基调。我们伟大的抗日勇士们,在本来可以逃出南京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一群女学生不被日军伤害,在队长佟大为的命令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歼灭一小队日军禽兽,然而最终佟所带领的士兵悉数阵亡,英勇就义,只剩佟带著一个受伤的孩子来到教堂,把孩子交给由于战乱流落到此的十四位秦淮妓女照顾。最后佟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影片始终为灰色为背景,塑造出当时的恐怖气氛,而佟所带领的士兵,面对如此情景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挺身而出,与敌军决一死战,勇气可佳。最震撼人心的是,士兵们为了炸毁日军的坦克,他们组成人牆,前僕后继的冲到坦克跟前,以肉身为掩护,中国版的人肉炸弹让山河为之动容。深该的表现出了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抗战决心和峥峥铁骨。此等爱国烈士,支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魅力,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敬佩。

故事随后围绕著教堂的女学生、假神父、秦淮女展开。刚开始的时候,神父其实并不是真的神父,他只是一个从小信奉天主教的混混而已,最初只是为了躲难,只是为了玉墨这一美女,后来见财起心,准备拿人钱财逃跑,后来在看到清纯的女同学被那禽兽不如的日军士兵糟蹋时,实在无法忍心见死不救才不得已而冒充神父,保护学生。然而不想日本畜生们并不买他的账,野蛮的把他打倒在地,以致受伤流血。随著一个女学生惨死在他眼前,他的良心在一点点支撑他为继续保护女学生而放弃自己唯一一次可以逃出南京城的机会,再到后面为秦淮女们理学生妹头髮。骗女学生们,秦淮女子可以应付日本禽兽,直至道出了本剧最经典的一句台词,The Japanese?they are amateurs,amateurs.these women,they are professionals.“日本人只能算是业馀的,这些女人,他们才是专业的”,将全剧推向高潮!

再说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们。他们之初实际上是对立的,女学生连厕所都让秦淮女子上,从心底裡是排斥这些风尘女子的。而这些风尘女子同样也看不起这些学生。后来日军禽兽的到来,秦淮女子佔用了学生的地窖,导致学生们来不及躲藏,被日军禽兽们伤害。秦淮女子对女学生有所亏欠,态度有所变好。而女学生此时却还 是与秦淮女子们格格不入。后来日军禽兽们要十三个女学生们去为他们所谓有“唱歌”,女学生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体被玷污,决定跳楼自杀时,秦淮女子才真正良心发现,为了不让他们自杀而故意骗女学生说他们愿意替女学生去日军军营。但是后来想想,秦淮女子们又开始进入思想斗争,他们都知道去日本军营对他们来说意味著什麽?由于前面女学生的排斥行为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不为女学生去死,但是当玉墨告诉他们要不是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大家都完蛋时,大家的意见渐趋一致了,于是有了“商女也知亡国恨”替女学生受难的义举。真不愧是一部人性大片。

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叙事手法讲究,详略得当,故事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为观众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恐怖和人性的无私与伟大。从拍摄角度来说,基调明确,镜头捕捉和切换相当精彩,尤其是巷战的拍摄非常给力。从演员角度来说,人物表演都很到位,包括神父,玉墨,特别是要不要为女同学去受难时的讨论和假神父安慰女同学秦淮女子不会出事的情景,感情细腻而朴实,令人感动。

总而言之,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人性大片。当然,如果你是想来看一部辛德勒名单,我劝你还 是不要看了。如果你是想看一部集结号和南京南京,那我也劝你不要看了。因为本片给不了你这些。本片只是以战争作为背景,其实他他发生的地点可以是在东北抗日战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抗日战场,至于是不是发生在南京,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同时影片裡边的战争场面和激烈巷战也不是最重要的。本片最重要的是在提示人性的伟大,那就是告诉我们,当有人将要把美好事物撕碎在另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无论是士兵,“混混”还 是妓女,他们的怜悯之心都在说服他们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要将这美好的事物保护完整,避免伤害。这便是人性的伟大,平凡而又朴实的伟大。

2.金陵十三钗的健康密码 篇二

中年男人最需护腰

佟大为在新浪微博上说:有一场戏我要揹一个伤兵。导演得知我在训练时伤了腰,就只拍了没揹人的部分,让我好好休养。后来知道导演腰也伤过,深知不好养。

专家点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髓神经康复功能重建科主任杜良杰

人们常见的腰部损伤有肌肉损伤、骨折、椎间盘突出、关节错位等。30岁~40岁的中年人易腰部肌肉损伤,同时存在腰椎间盘退变,建议平时要加强腰部的肌肉锻炼。

护腰更要着重腰背部、腹部肌肉的训练。锻炼腰背部肌肉可以人躺平,做做五点支撑(以头部、双臂、双腿为支点),使劲将屁股向上顶,坚持五秒,一天做一百次;练腹肌可以在平躺时,将两腿并齐一起向上抬30°~40°,头上抬,用手去够脚,坚持五秒,每天做50~60次就有效。两侧的腰部肌肉,可以侧躺着双腿并拢伸直做侧抬腿。

如果腰部肌肉已经受伤了,开始的时候可以戴个腰围,配合药物治疗和理疗。2~3周疼痛缓解后,就可以开始做腰部周围肌肉的训练了。如果已经骨折,则要绝对卧床一个月。而骨关节错位的,也可以通过一些按摩的手法来复位,不疼了以后就开始锻炼腰周的肌肉。

扭腰也是肠道体操

倪妮饰演的秦淮名妓玉墨走起路来柳腰款摆,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倪妮曾“抱怨”说,“银幕上看着那个扭腰的动作并不夸张,但表演时都快把腰扭断了,因为正常人不那样走路,我练习了很多次,扭动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

专家点评:北京市全民健身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

走路扭扭腰,可以帮助肠道提高蠕动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身体吸收营养和排出废物,是肠道最好的运动体操。走路、慢跑、上下楼梯都可以加大腰部和胯部的摆动。

电影中是如何让“十三钗”炼就“摆臀”走路的?负责训练演员的刘天池曾说:“会在训练中加入动物的概念,比如让她们想象成蛇,她们自然而然会扭动身体;让她们想象成一只天鹅,在阳光下梳理自己的羽毛,她们会做出梳理头发等优雅的姿势。”

这个方法很有趣。其实,我们在走路时适当加大腰部和胯部的扭动幅度,让身体在行走中自然地扭动起来,保持一定的节奏。开始走的时候可以尝试走走猫步,体会一下感觉。运动强度因人而异,不要太过剧烈,一般走上500米就有效果了。扭腰前可以做做准备活动,活动一下腰部,扭动的动作不要太大,循序渐进地加大摆动的幅度。

灵敏力量都要抓

佟大为在新浪微博上说:训练虽然有些辛苦,但无数的训练让我练就了敏捷的反应,偶尔也飞个檐走个壁。有一次训练,吊威亚(在影视剧的拍摄中一种设备吊着演员或道具飞来飞去的钢丝——编辑注)的速度有点快,眼瞅着就要撞上吊臂了。不知哪来的灵光一现,本能地飞起一脚,听得“哐”一声巨响,我就朝另一个方向飞了。特效团队的一个洋哥们吓一跳,惊呼Batman(蝙蝠侠)!

专家点评: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养生教研室教授胡晓飞

如果疏于灵敏度的训练,年过四十之后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行动似乎是“钝化”了。

虽然我们不需要像这些演员一样随时可能有各种状况出现,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也增加了意外伤害的几率,所以增强身体的敏捷度绝对是人们需要的。

锻炼身体灵敏度需要多做一些本能的条件反射训练,收到刺激、做出判断、做出反应,这是一系列综合的反应过程,长期训练就能提高临时的判断和行动能力。

所有的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都可提高灵敏度,你需要判断球来的方向,配合别人接球传球,做出反应出球,是眼与手的协调,也是脑与身体的协调。

灵敏和力量要一起抓,否则佟大为即使发现了“眼瞅着就要撞上吊臂了”,有了“灵光一现”,但“飞起一脚”不给力,也无法躲避危险。有氧运动是最好的力量锻炼,它能够提高心肺功能。为了增强全身肌肉力量,还可以拉拉力器、举哑铃、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下蹲等,可以加强腿部、背部及双臂的肌肉力量。

强化记忆健脑力

片中出演国军战士的秦昊在接受采访时,大赞已经60多岁的张艺谋导演记忆力超强,刚开始拍摄的前两天,片场演员有好几百人,群众演员占了大多数。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导演,张导在看回放调整演员时,凭方位和装扮来识别大家,竟能在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叫出每个演员的名字。

专家点评: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吕继辉

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塑造了的。张艺谋的记忆力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练出来的,是他积累的结果。

有些小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如编顺口溜、编故事、对数字进行分组、与以前的记忆内容建立联系等。如果要记人名,可以寻找姓名和人的特征之间的联系,比如鼻子的形状、头发的颜色等等。张艺谋是凭借方位和装扮把演员记下来。反复对比记忆后,就会将姓名和更多的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猫抓狗挠后救治三部曲

佟大为在新浪微博说,由于凌晨拍戏时不慎被可爱的道具加菲猫温柔地抓了一下,所以25天内忌食酒、茶、酸、辣、咖啡、巧克力、可口可乐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还要避免剧烈运动,所以朋友们最近的聚会只能喝点水了。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王传林

被宠物抓伤要走好三部曲。首先要先用清水及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再消毒,尽可能减少伤口内病毒的含量,降低伤口感染率。伤口处理尽可能由专业医务人员完成,越早越好。

然后就是注射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者狂犬病马血清):对首次三级暴露(伤口出血)的人员使用,一是可中和残留在伤口内的病毒,降低发病率,同时被动免疫制剂是外源抗体,直接给人体以保护。

第三步就是注射疫苗,人体从注射抗原到产生抗体需两周左右,所以越早接种越好。注射疫苗必须按期全程,那样效果最好。

只要保持平时生活状态,机体免疫力不下降,没必要刻意改变生活状态。只要严格按照三部曲处理,基本没有得病的可能性。

减肥:运动+吃对才是招儿

“导演给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再瘦些”,佟大为在他的新浪微博里透露自己的减肥计划:“我当时的方法就是适当锻炼,早午餐以主食为主(多粗粮),晚餐省略”。金陵十三钗剧组其实是一个减肥的大本营,饰演“李教官”的佟大为瘦了15斤,饰演“学生爸爸”的曹可凡瘦了30斤,饰演“玉墨”的倪妮在两年前就用“吃有机食品+瑜伽”的方法减肥,导演张艺谋笑言:“我饮食上什么都吃,不挑食,我这个年纪的保养就是少吃。”

专家点评: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西区)内分泌科主任高珊

在这个减肥大本营里,佟大为是不吃晚饭加运动,倪妮是节食加运动,曹可凡减肥三十斤,一百份蔬菜色拉吃到吐。

其实,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减肥完全可以慢慢来。适当运动+适当的饮食控制是最好的减肥方法了。瑜伽比较舒缓,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肌肉对葡萄糖敏感,对脂肪分解有益。控制饮食主要指控制饮食摄入的总量。零食里的瓜子、花生等油脂类也要适量控制。

光吃蔬菜、水果这种减肥方式,对健康无益。人体不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很容易造成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的障碍,使患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风险增加。

事繁心不乱,食少病无侵。食少并不是说不吃,而是不要吃得过饱。长期不吃晚饭不值得提倡,因为胃部分泌出的胃酸没有食物可消化,容易损伤食管、胃肠黏膜,严重了会形成溃疡,晚餐可吃得清淡些,选择蔬菜水果。(据《健康时报》)

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三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不得不说是张艺谋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泪下的经典战争史诗电影。电影是以一位女学生的回忆为线索,讲述了期间在一个发生的惨事。影片一开始是一段南京话的旁白,一时让人重回了现场。接着是中队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战,坦白说,在“神”在大楼里和子同归于尽的时候,我哭了。最后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然后逃进天主避难,接着是14个女子的进入,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压抑的气息。

在天主里,女学生单纯、善良、,她们不谙,但却不幸地了南京的沦陷,在本该快乐飞翔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现实。在天主里,风尘女子、放荡、妖艳,她们出于无奈,却不得不以的角度让自己的这场灾难中幸免于难,然而最后她们还是选择了她们。在天主里,乔治善良、、责任,他甘于奉献,时刻着和女学生们,这是他对老神父的承诺,最后献出了自己。约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帅气、友好、善良,他不畏,在异国他乡他愿意用性命来女学生。

电影的结局是悲哀的,尽管女学生们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钗的命运却映射了那个时期整个南京底层的女人的命运。她们遭受,被人唾弃,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她们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们一样需要关切,她们同样懂得珍惜。尽管她们曾和女学生斗嘴、吵架,但在危头她们却愿意代替女学生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尽管她们知道前方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她们仍然义无反顾。是这群眼中的“窑姐”用生命告诉“商女亦知恨”,是她们用鲜血在姑苏城畔谱写了《秦淮景》这首壮丽乐章。

4.《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四

故事的背景是1937年日本占领的南京城,满目苍夷,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充满了颓废到处都充满了无情的杀戮和罪恶,那时候的南京城陷入的是怎样的境地,死城,地狱之城,无助的哭喊,奔跑,身后那穷凶极恶的鬼子们的咆哮叫嚣。

而故事从一个名为孟书娟的女孩的视觉中讲述她所见过的亲历过的战争年代,李教官带着所剩无几的战友为了帮助教会的女学生们逃回教堂而血战到底,那时候中国的武器非常落后,对付日本的坦克几乎是没有应对的方法的,所以只能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前仆后继的用自己的身体做盾牌,只为了最后的战士能够尽可能的靠近坦克,战士们一个个的倒下,当爆炸声响起时,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样场景的观众都会为这样的场面给震撼住,不由自主的会升腾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悲悯和悲壮来。

一座已经破败的教堂,同时汇聚了三路人马,第一批是教会的学生陈乔治孟书娟为首的十几个孩子,而第二批是一个叫约翰的美国人,他来教堂的目的纯粹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而第三路人马就是那些秦淮河的十四位妓女们,这三路人为了各自所需而逃到了这座看似平静的教堂内。李教官不属于这三路人,他身为中国军人只是在捍卫他军人的职责,他保护不了那么多人,也做不了什么事,他闯入教堂的目的只是将处于垂死边缘的孩子浦生能够在走完人生路之前是在温暖的地方度过,仅此而已,铁骨铮铮的男儿当走到虚掩的大门前听着孩子们的祷告时泪不由自主的落下,这是他第二次,第一次是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们当人肉盾牌去摧毁坦克,看着那么多同胞惨死在鬼子的铁蹄下,看着自己的战友英勇就义的壮举,一个男人,一个军人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落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真的是极度的难过了吧。他整晚只是在教堂对面书店的废墟中度过的,当第二天见到那些畜生魔鬼闯进教堂要侮辱那些女孩子时,他开枪射击引出鬼子,他用他的智慧和敌人周旋,但是他只是一个人而已,面对穷凶极恶的鬼子兵的枪林弹雨时,他最后的结局终究逃不开死亡,那炸弹已经将他炸的血肉模糊,当鬼子兵走到楼顶时见到奄奄一息的李教官,他们全体向他开枪射击,他挣扎的起身用最后一口气跳下楼同时扯动炸药和鬼子们同归于尽。何其之悲壮,何其之英勇无畏,他为了保护教堂的女孩子们不被侮辱而暴露自己,用自己最后的一口气血拼到底,他是好样的,他以及他那样的军人是真正的中国军人。

而约翰那个为了钱而来到教堂的美国人,从一个不问世事的酒鬼,从一个吊儿郎当的洋人,当见到鬼子们要侮辱中国的女孩子,做出禽兽不如的事时,他能够勇敢的站出来,阻止鬼子们的行径,他虽然也害怕,但是在他身上可以见到一个人的光辉,也可以见到一个人的最真实的一面,他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有同情弱者的一面,虽然他可以离开,但是为了一个诺言,为了一句承诺,为了孩子们称呼他的这一声约翰神父,他选择和孩子们在一起,即使他很渺小但是有他这样的大人在,孩子们会觉得温暖无比,更会觉得有依靠。约翰的光辉和伟大是循序渐进的,但是觉得他真实和可敬。

妓女们的出现是戏剧性的,也是整部灰暗电影中的一抹艳丽的色彩,即使国难当头,她们要四处逃难,但是依然打扮的花枝招展,她们叽叽喳喳的站在教堂前敲门要进教堂,只有那位叫玉墨的女人平静的靠在墙边,见陈乔治不让她们进去索性将箱子透过围墙扔了进去,干脆翻墙而入,众妓女全部效仿,她们一进教堂便霸占了地下室,依旧打扮,打麻将,沉浸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外面的兵荒马乱,似乎外面的杀戮和血腥与她们这帮女人真的毫无关系一般。

玉墨看的出那个叫约翰的洋人也许真的会有办法带她们逃出南京,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人们所意外的,总是认为落入风尘的女子又怎么会如此呢,但是她不同,她真的很不同,她有自己的高傲也有自己的矜持,她虽处风尘,但是骨子里的倔强仍在,只是生活的无奈摧毁了很多,唯一保持不变的也许就是她内心仅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自尊吧。她恳请约翰帮她们,然而一开始的约翰只是个令人生厌的酒鬼,玉墨恳请未果对酒鬼的约翰也是厌恶至极,然而通过约翰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为孩子们解围帮助孩子们,去城内寻找豆蔻等人她渐渐的对约翰转变了看法,有的只是内心升腾的好感。

当孩子们希望能够在教会的保护下平安无事的时候,那帮鬼子们却并不想放过她们,长谷川大佐在听了孩子们的歌声后尽然让孩子们参加第二天的庆功宴,从一开始进入教堂内的`真挚,以及坐在琴前亲自弹唱的一曲思乡曲,我会误以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日本人,但是我的想法错了,可笑的幻想而已,他终究只是个鬼子,他命令孩子们去庆功宴唱歌,他是那样的无情和决然,约翰的恳请和指责,对他来说只是一句奉命行事,那帮日本人自己没有亲人吗?他们没有女儿吗?他们何其忍心?又何其之残忍呢?就为了一句所谓的效忠,就为了所谓的军令,他们可以泯灭人性,他们可以当侩子手,他们都是畜生,甚至是畜生不如。

书娟为了不让鬼子们糟蹋自己,她带领十几个孩子走到最高的地方准备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玉墨为了救她们不惜想出了让她们代替女孩子们去赴宴的想法,孩子们半信半疑,但是看着那些风尘女子的坚决她们动容了,将自己崭新的衣袍拿出来给她们穿,甚至称呼她们一声姐姐,也许搁在平静的日子,让孩子们和风尘之人心贴心的在一起那真的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因为国难当头,更为了保全女孩子们,风尘女子此时体现出来的大义怎么()不令人动容呢。她们最后唱了一曲《秦淮景》悠扬的弦乐,伴随着风尘女子们的动作演唱回荡在教堂之内,她们的行为如何解释呢?或许可以用玉墨说的话“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谁说妓女不知荣辱,她们就要改变世人对她们的看法,她们也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于是她们剪短了头发,穿着学生们的衣袍上车赴宴。谁都知道她们最后的结局,但是她们的大义凌然令人敬佩更令人觉得商女也知亡国恨啊。

然而到后来鬼子点的人数是十三个,而十二位顶替的风尘女子还少一个,于是陈乔治这个男孩子勇敢的站了出来,他恳请约翰为他化妆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混入人群中跟着去,原本约翰是拒绝的,但是陈乔治却无比的坚定,其实他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而已,但是他为了能够给约翰带女孩子离开,他宁愿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他成为“十三钗”。他只是个孩子,内心却异常的成熟内敛,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重担,为了他人而宁愿放弃自己,他的死却换来了那些孩子们的生,因此他也是伟大的。

当最后约翰急速带着女孩子们离开拿着来之不易的通关文牒的时候,他一路狂奔,飞速的开车,他不想辜负任何人,他会带着女孩子们安全离开,这也是他的使命,夕阳下他泪也止不住的流下。

整部电影是南京话,英语为主,同时也有普通话,上海话和日语。当然这是和当时的背景有关,会令人有认同感。这种地方语言融入的方式是不错的。特殊年代,特殊背景。

故事结束,书娟也讲述完毕,电影也结束了,但是已经哽咽,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是的,震撼,感动,愤怒,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只能说,这部电影是老某子的代表作是一部好电影,没有看过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5.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五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2011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6.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六

一部非常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希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篇二: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我感觉自己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现在,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 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责任,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后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后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只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己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篇三: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偌大的电影厅,观者寥寥,中午十一点五十,我在这里——深圳保利国际影城,观看张艺谋的最新电影《金陵十三钗》。

关于这部电影的是非与好坏,网上已是铺天盖地的评论,有赞自然有弹,众口难调,这也可以理解。但若是哗众取宠近乎无理取闹似的弹,则让人不喜了。比如我观看的这场,人数如此少,估计有些媒体见到了,必定会在头版头条醒目标出:《金陵十三钗》上座率不足一成。这样的标题够爆炸,够吸引眼球,却缺乏事实的依据。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去吃饭,又有多少人会在午饭时间来看电影呢!不信?君不见下午三点的排期,《十三钗》的票早已售馨,想再看,只能等到四点多去了。而且,票价比中午档的还要贵20块钱。

还是先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吧。这是我近十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唯有唯一。紧凑有致的剧情,考究的服饰、众演员精湛的演技……张艺谋拍出来的画面依然美仑美奂,无论是电影开头的大雾城破、烽烟战火,还是剧中金陵十二钗们穿着校服演唱《秦淮景》的场景,再到电影结尾,十三位凤凰涅磐的金陵女子(其中有一位为男子乔治所扮演的女子)从容就义的影像,都可看到这部电影的诚意,看出导演的用心。

视死如归的士兵,纯朴的女学生、浪荡不羁的神父,从钓鱼巷走出来的风尘女子,若非那场残酷的战争,他们的生活或许根本不会有任何关联。他们本属于不同平行线的人物,不会也不可能交集在一起。但残酷的战争让他们相遇,士兵们为了保护女学生纷纷慷慨就义,人肉炸弹让人动容,佟大为饰演的军官最后利用地势之利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更让我落泪。女学生跑进教堂避难,贝尔饰演的殓葬师也躲进教堂里,他看上了神父逝世后留下的那张大床,他渴望在教堂里能搜到一些值钱的东西,比如钱,比如葡萄酒……然后,便一走了之。女学生的生死干他何事,南京大屠杀干他何事,他本就是个浪荡子,他本该与这场战争无任何干联。从钓鱼巷走出来的妓女们也来到了教堂,她们放荡不羁,她们把地下室瞬间变成了她们的游乐场,依然声色犬马、钗光鬓影、云雾缭绕,弹琴的照旧弹琴,打麻将的继续打着麻将,还有那只可爱的猫儿,在逼仄的地下室里,居然也怡然自得。是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千百年来她们的身份早已注定,她们就是社会上最底层的那类人,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国破干她们何事,家亡干她们何事,若非避难,估计她们一辈子都不会踏进这教堂半步。

贝尔和她们调情,她们派出她们的大姐大——冷艳的玉墨出马,玉墨只想利用他洋人的身份带他们离开南京,到达一个安全的地方,继续她们秦淮风月的生活。这就是她们的初衷,她们不是生来即英雄,世人本不怜见她们,连十三四岁的学生,见了她们也是鄙夷地说:那些女人,是从钓鱼巷走出来的。她们又何必对这个世事太过关怀呢?

从殓葬师到神父的转变,贝尔演绎得恰如其分,精彩之极。人性本是矛盾的,他也非生来就是一个英雄,他甚至对他所呆的中国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更多时候,他就像一个过客,哦不,他本就是一个过客。但人性的光辉恰在此时凸显出来,在危急时分,流浪汉约翰变身成神父约翰,他自己也奇怪自己的转变,“仿佛酒醒之后,我就成为神父了”。是的,那一刻,他已得到升华,他不再是过客,他有责任,亦有义务保全这十几个女学生的安全。

说到学生,不得不提的是书娟,影片全篇以她的口吻来讲述,她是这部电影的眼,少了她,整篇故事便无法完整演绎下去。她之于玉墨,由深怀敌意到真心感谢,演绎得也是非常到位。书娟和玉墨的对手戏不多,但场场精彩,当剪成学生头的玉墨和书娟共同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已分不清她们有何区别。玉墨也曾是清纯女儿身啊,她们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们不想让她们去送死,所以她们代替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宴会,她们不想成为英雄,但那一刻,她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影片中,《秦淮景》第一次演唱是在逼仄的地下室里,那时,她们准备剪去长发,剪去以往的种种,忘掉过去所有的不乐。她们穿着简朴的学生服,脸上不再浓妆,她们眉很细,眼神依然妩媚,但演唱起来却已全无风尘之气。风雨飘摇后的丽日晴空下,她们难得清清爽爽地唱这曲《秦淮曲》:代表她们过去的、也寓意她们现在的秦淮曲。在书娟的眼中,她似乎看到了十二位袅袅娜娜的妙龄女子,柳肢微摇,兰花指轻摆: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她们脸上散发着圣洁的光辉,她们的美丽,在那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浓雾乌云散尽后的巨大苍穹下,书娟坐在教堂那面大玻璃下,阳光通过玻璃折射进来,色彩斑斓,美丽不可方物。这个世界,因为人性的美好,而变得更加真实和可爱。

观整部影片过程中有喜有泪,但没有刻意的煽情,也绝非有意的搞笑,那是一种隐忍的痛,是笑中带着泪。作者将这一切处理得很到位,生怕某些情节会引起“爱国人士”的痛批:利用民族苦难题材赚观众热泪;这么严肃的题材居然情色当道,整部影片的格调低俗不堪,哗众取宠……

这样的言论,是某些影评人最热衷引用的罢。电影未正式上映之前,同济大学某朱姓教授就发表影评《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在文章里,朱教授正义凛然地将张艺谋和这部电影进行了一篇批判,言辞之激烈,大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下来:“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好一个朱教授,当真句句铿锵,大义凛然得紧啊,但细看他的文章,却又让人不得不哑然失笑,对于一个连基本剧情都写错的人,你还指望他写的来的影评是正确的吗?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朱教授连电影都没看过,就断章取义、为了批判而批判地将张艺谋及其电影痛批一顿,果然是应了那四个字:哗众取宠。看来朱教授的价值取向就是建立在毫无来由地逢张必批的理论上,所谓傍名人得名气,好不容易抓到名人的一点小辫子,这下还得了,不痛批一顿怎显得我见解不凡,卓尔不群?于是,不管事实真相胡乱批之,不论剧情真伪任意骂之。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朱教授,你又何须淌这趟浑水,弄得自己名声不保呢!

7.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七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群女学生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庆功邀请而跑上天台想要自杀,然后那十三位风尘女子说“姐姐们替你们去。”的那一幕。她们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们的是什么,但是她们为了保护女学生,毅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他们也很害怕,但是她们的“姐姐们替你们去”的声音非常的坚定而有力量,让人十分的安心。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他们当之无愧。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了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站了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让他也成为了英雄。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负韶华,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8.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八

关于南京的电影,在看之前就会让你心里蒙上一层尘埃,不管它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不管它要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都不能逃脱历史给它做好的定位。在这个背景下,没有生活,只有生存。当人的追求已经从生活降至生存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分外残酷,因为“生存”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到原始,想到那个适者生存物竟天择的世界。与此相应,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人的温情也就分外珍贵,让你不得不肃然起敬。 电影要讲述的是女人的故事。开头的一段李教官们的战斗只是点缀,在那样的背景下,男人就应该义不容辞,战在最前面去,然后引出本该受保护的女性主人公。 天地阴阳,各司其职,无关男女平等。女人本就是弱小的需要受到应有的保护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女性的生存境域是更值得关注和同情的。有些电视剧塑造的一些抗战时期身手不凡的女特工,已经多少忽视了女人的天性,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中女性生存境域的关注。如果有女权主义者想从这个角度看特历史看特男女平等的话,不妨去探讨《金陵十三钗》。男女平等不是把女人硬生生地“制作”成男人,让她们承担与男人同样的责任,而是各以其能司其职,偶能超越便是莫大的勇敢了。

先是有一个烟火纷飞的战场,或许吧,我觉得唯有生死不知的年代,才能有那种人命泯灭的卑微,以及——伟大,卑微标注着的伟大。它是那种无力改变,然后又决心付出的东西,这就称之为——牺牲! 教导连的十几条汉子,决定为一群女学生掩护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决定了死去,有一种英雄,叫做视死如归。为了队友能接近装甲车,用自己的身体给队友挡子弹铺路,内心涌起一种悲凉与血性! 乔治,一开始感觉他是一个小孩子,虽然他心里有着一份责任,有着一份承诺,可是他知道以他自己的能力,是没有办法来完成这个承诺.到最后,我真希望他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妩媚的女人,哈哈.用生命去守护一份承诺,真得是一个最最男人的事情. 那个假的祖父,最开始感觉他是那种玩世不恭的人,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他去在意的,当然,没有正义,没有善良;只有钱,和红酒.当然,电影一定会这样演,最后,他就是那个拯救世界的那个人,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他一定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所以对于他和他所为大家做的一切,就觉得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也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入人心的东西,即使是他说,他是因为他女儿的死才开始做殡葬的,也没有让我太感动.一定是因为那个老外的演计不好.哈哈. 只为让浦生听到自己用四根弦弹出的好听的琵琶曲,豆蔻冒着生命危险走出了教堂,因为浦生像她弟弟,她觉得可怜

。如果你是有心人,不妨有心去体味一下豆蔻的内心,或许你会看到另一个悲伤的故事。此时的姐弟温情,在战火的背景下,带着血色,如此凄美!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将香兰跟豆蔻放在了一起行动,而动机却不同,香兰只是为了回去拿她的耳环。电影要告诉我们什么?爱美本就是女人的天性,香兰这一举动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女性最本然的状态。而把她们俩放在一起,正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女性本来应该像香兰一样,但这个特殊的现实却更应该唤起豆蔻一样的温情与勇气。 书娟,一个聪明,善良,正直,勇敢,机智,好奇心重,有主见的女生.她有着姐姐在十三岁所没有的很多非常优良的品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女孩.我很喜欢她.即使那些秦淮河的女人是让她不齿的,让她不屑为伍的,但是,在那样的一个生死关头,她还是非常果 断的救了那些女人,不仅是不求回报,而且,她并不觉得她做了什么,因为,她觉得那个时候那样做是正确,正常,自然的事情.

“十三钗”的形象是由自私麻木开始的,她们的勇气随着情节的推进一点点被唤起,并最终完成了她们的壮举。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但一部电影篇幅有限,只能以宏观的 视角塑造“十三钗”的群像,而无力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但其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参照,那就是玉墨,关于她的述说比较多,正可以让我们由此及彼,去观照每一个人。 玉墨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非又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你这个过客不会在意的。”这句话似乎是说给每一个观众听的。对于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只是过客。对于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我们连过客也不是!不管我们如何感动,如何投入,都不可能触碰到那已经远逝的历史。但她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关注这句话,可以将电影的容量放大无数倍。历史是人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我们不妨把电影中的主角换一下,换作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那又将是多少故事!

9.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九

先下个结论,是个好片子,值得一看。

老谋子经历了英雄、十面埋伏的迷失之后,终归正路。回到了以往强调刻画人物特点的强项,这是他的优势。如今,单纯依靠简单、恢宏的气势不会打动现在观众的心,动辄几万群众演员的大场面大家见得多了。在金陵十三钗的宣传中曾提到恢宏的战争场面其实不过是出品方的宣传,片中的战争场面可谓够逼真、够惨烈,单从这一块来说已经为影片加分不少,但不过只有几个简单的场景,绝不是靠大场面来支撑的。影片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于人性方面的刻画,无论是学生们的纯洁、坚毅,秦淮女由放荡不羁到深明大义、临危不惧、慷慨就义,临时神父由自私自立到最后关头为了学生挺身而出,每个角色的刻画的具体、细腻。神父刮去络腮胡、秦淮女换上学生装作为两个节点,作为人物性格、人性的转折的标志。由于电影时间有限虽然有些东西不能详尽刻画,但整个影片的主线明确,人物性格突出,尤其是又有南京大屠杀、抗日的背景所以取得成功是理所应当,毕竟中国人得抗日情结相当统一,在这方面是不用动员的。虽然影片有些细节处理存在漏洞让人诟病,如两个弱女子如何轻易逃出被日军封锁的教堂,但这些终不会影响大局。

很早以来,贺岁档被纯娱乐的商业片占据,虽然该片也可以算是商业片,但其依托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就不单纯是娱乐了。没有葛优的贺岁档也不错。

10.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定稿) 篇十

来自豆瓣 :冰婷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

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 8 年。

《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去看了,当时还是一个人去的。虽然有亮点——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很出色,但总体我是轻松地心情看完的。事后内心未起任何波澜。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让我哭了。并不是说导演在煽情,电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绪的调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都给电影增添了不少笑点。但是由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整个故事基调始终无法轻松起来。观影时,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以致于把他的手都掐疼了。

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当时觉得这些公然藐视她们的男人很可恶,男人重命,女人却是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玉墨的表演不用多说,一代秦淮头牌的风情,全在她举手投足间。即便站立在姐妹们中间,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贝尔演活了一个半混混的入殓师如何转变为高尚的神父。床戏并非观众想象的那样,完全是剧情需要,感情发展到那一步,很自然的几秒钟。剧中香艳的脱衣画面也仅限于预告片中的那些,除了那几秒之外,没有更多露骨的描写。冲着香艳床戏去的观众肯定会失望了。

关于原著和电影谁更出色的问题。我觉得任何看过原著的人,公正地评价,电影比小说要出色得多,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可以印证关于改编的那句话:“三流的小说拍出一流的电影。” 在老谋子还 没买严歌苓小说版权 的时候,我就看过原著,短短的中篇,很普通,在严歌苓作品中算是中下等水平。小说除了在妓女替换女学生和书娟的视角这两个方面对电影有绝对的贡献之外,其它情节和细节设置纯粹就是编剧的匠心了。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对于我这种长期习惯看英音中字的观众很是顺耳,呵呵,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毫不意外,虚假的低,7.6分。

我说它虚假的低,是因为豆瓣上基本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随意给一星评价的人多半是根本没看过电影的。豆瓣高分电影多数是国外电影,国内除了少数被禁或者特立独行的迎合愤青口味的,比如《让子弹飞》能拿到相对高的分数之外,优秀国产电影一般会被压低,而垃圾电影还能占据一定位置。原因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好的东西,非要说不好。生怕不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水准。因为宣传的需要,总有一些枪手专门负责在豆瓣上攻击别人的电影,追捧自己的作品。

豆瓣的评分对于参考国外电影很有帮助,因为不涉及国内导演,也不会红了或者毁了自己人,大家都还算公正。牵涉到同类了,就特别不饶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评论到处都是,各种奇葩。佩服众网友现在 YY的水平,一篇把大牌导演全数同性恋了一把的评论竟然能博得最多的支持和评价。不由得感慨,现在李毅吧的粉丝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早晨起来看新闻说,角逐最佳外语片的除了《金陵十三钗》之外,还有伊朗电影《分离》。《分离》是我看十三钗之前今年评价最高的电影,很朴素,但是很深刻。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带民族偏见地看,依然觉得《金陵十三钗》胜算更高。在中国观众眼里,十三钗是不耻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还没熏陶到民众懂得尊重边缘群体的人性光辉,大家看到的多数是南京大屠杀,是佟大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大片的场面和气派。就在我那一场,两三百人几乎满座,很多男人都没有一点肯定十三钗的牺牲,反倒是频繁大声讥讽她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棒子把人打死,妓女就是妓女,她永远不会比女学生纯洁。

可是,我想借用剧中她们抢厕所之争时说的一句话: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里比我干净。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我一直想有个导演把严歌苓的长篇《扶桑》拍成电影,那是我认为的她所有作品中最动人最深刻的一部。可惜因为题材敏感,主角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中国妓女,充斥着第一波华人移民时期的暴力和色情纠纷,估计国内是不会有导演能拍的。国外导演也得要有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个妓女扶桑,用她女性的包容和爱,让一个白人男孩爱上了她。后来有一天我认真研究中国神话渊源的时候,发现扶桑这个词初指地名,传说中天空有十个太阳,本来每天一个太阳上班,另外九个就歇息在扶桑之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笔下的扶桑,是白人男人和华人男人的港湾,肉体和精神停靠的地方。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金陵十三钗》和《扶桑》,都是严歌苓对她们的赞歌。有评论说,奥斯卡大片都关注人性,关注边缘的人性光辉,老谋子是讨好奥斯卡。可是我想说,难得咱们的电影中高扬了平等和尊重的旗帜,为什么一定要觉得自家人的觉悟就是为了讨好那不看见摸不着的西方价值观呢?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自信点?别人拍的出来《辛德勒名单》《生死朗读》,我们为什么不会有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

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PS:原本只是习惯性地,看完电影之后就随手写一下个人的想法,从来不指望有人会读,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评论。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认真地看了。感谢很多人中肯的批评,我写文章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有失偏颇,因为只会考虑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跟着感觉走,没有多想这样写会给读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谢谢大家的留言!(16日)

PPS:这两天亲自验证了豆瓣上的各种诋毁,本来坚持不改原文的,以为大家能宽容一点,理解我这篇文章只是一己之见,并无要左右别人观点或者强调地域差异的意思,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不饶恕,所以我删了那句无心之失。对不起!

有人也许又会跳出来说,还不断的改贴,可见是枪手什么的。。我已经不想在意了,我只想做我自己,同样的,我还是坚信,身正不怕诋毁,因为我不是枪手,也不是什么电影学院的硕士,大家真的抬举我了,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学英语的。这篇文章首先是发在我个人QQ空间上的,然后才是放到豆瓣上。当我把豆瓣的各种留言给家人好友看时,他们大笑,你收了老谋子多少钱了?我觉得我只能华丽丽地回答:我送了老谋子两张电影票的收入。

希望大家不要再给我这篇日志留言了,大家的支持我心领了。让它被碾过去吧。从平凡中来,回到平凡中去。有批评指正可以豆邮给我。(17日)

解释几个大家评论的比较多的内容:

1.很多人说中国人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学英语文学的,你们说的高行健我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拿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不是中国国籍了,是法国籍才拿的,所以我没将他算做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他个人的政治遭遇大家都喜欢谈论,但是我还是认为评价作家主要看他的作品本身,建议读完至少一部代表作之后再来说他值不值得被认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中国流亡作家”,文学史上伟大的流亡作家很多,哪个国家都有,但是最终不是靠政治遭遇说话,而是靠作品本身。

2.《金陵十三钗》有很多个版本,很多人说我说它是个中篇有错,我想说明,我看的是最早的版本,当时还没有被严歌苓修改,是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的。三年前我买了严歌苓当时市面有售的所有作品,她是我一直以来最喜爱的华裔作家,不存在诋毁她的动机,但并不意味着我要认可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流的,大家读过她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其实她很多作品都是在重复说着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评论一个作家的某一个作品在她所有作品中的地位,你没有读完这个作家,是不能随便下定论的。我是在读完了她的作品之后,才说十三钗(中篇)只是她作品中的中下等水平。我没有看过她后来修改的版本。事实上,我们很难说严歌苓的修改版没有受过其它编剧的影响,毕竟修改版是在张艺谋开始改编她的作品之后。PS:我当时说中篇是十几页,因为人在外地,手头没有书本身,是凭印象说的,确实不严谨,在此道歉。感谢某位豆瓣好友指出是90页。

3.小说和原著的比较问题。文学作品和电影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喜欢某一种方式,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也常常会发现,某些小说比改编的电影优秀,某些电影比改编的小说更好,这都是个人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非议。我想说的是,看别人的评论的时候,能不能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看待个人发表的孰优孰劣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我的观点,我也可以赞同反对你的观点,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11.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十一

旗袍群体,秦淮河畔风尘妓女,她们衣着华丽,香艳熏人,阅人无数,操着皮笑肉不笑倦怠笑容,冷不丁让我想起阿庆嫂的一句对白:“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在人们传统思想里骨子里一句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棉袍中人,南陵教会学校学生,她们衣着朴素,稚气未落,一副新人新气象,如果不是在天主教会唱”赞美诗“,我想导演一定会选择一个中国学校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圣洁与天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然而历史却让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命运,1937年的南京,堪称炼狱,血、枪炮、轰然倒塌、嚎叫、野兽般的冲杀、暴虐等字眼填满着这个城市的废墟,影片的压抑的气氛让人透着心慌无主,教会是唯一安全的地方,教会圣洁的少女、皮肉生涯的妓女却在这个历史时刻相遇了,不得不感叹电影艺术的魅力,让我们看到最激烈的艺术碰撞,人性每个个体,每个群体,在战争与生死之时迸发,求生的、无耐的,坚毅的,最后都化作秦淮河畔的一处风景,一曲悲歌评弹,最残酷的最悲壮的场面却以评弹表现,不得不说是导演深通中国文化之精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影片中在生与死面前,人性的东西从开始就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黄海波扮演的机枪手在阻击敌人的时候对着李教官说,我们马上就可以出城了。

当日本兵疯狂侵入教会时,女学生逃往地窖时被日本兵发现,他们放弃了逃往地窖,而是转往跑到了楼上,掩护了那些地窖下面的同胞。

殉葬师内心的转变,他心理想着那些妓女香艳,可是当日本兵进入教会时,他义正言辞的交涉,让我们看到人性是多面的。

兰蔻是个浪漫主义妓女,可惜少了点儿文化,否则也是当导演的材料,对浦生说,以后我弹弦儿,你拿个棍儿,咱俩要饭给你妈吃!

香兰跑回妓院,在寻找自己喜欢的一副耳坠儿,为的是财?还是自己在动荡临殒之际保留一点点私下信物?破碎的镜子已经照不全她的模样,破巢之下,安有完卵?

面临女学生要跳楼之际,妓女们哄他们下来,回来之后,她们也在问自己,刚才是在哄他们的吧,难道要来真的吗?人性再一次被放大!

当一群风尘女子面对学生唱响她们熟悉的《秦淮景》时,当年的繁华早已随着南京城的战火消失了。如果有机会真的想问问她们值吗。我希望她们是在被日本人侮辱之前死的,因为她们在生命的最后是无比纯洁、美丽的。中国人的可悲在她们做出选择地瞬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小蚊子上车后,突然哭了,说自己不是女学生,此时人性尤为真实,为了自己的猫却被当做女学生,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贵贱,有的只是冒牌神父最后对她的安慰和祈祷!影片中我唯一笑的一次,是殉葬师贝尔在给所有的妓女做头发时,其中一个妓女问为什么要躺着做头发,另一个妓女用秦淮腔调说:这洋鬼子是专门做白事儿的!可是笑得很心酸,他们慷慨赴义的结果可想而知。

无论是旗袍的死,还是棉袍的生,都是民族面对的共同命运,无论是旗袍的华丽,还是棉袍的庄严,最后都将成为化血的杜鹃,声声啼在国人的心上!这部戏揭开了一个民族的伤疤,即使时隔多年又有多少人能忘记,正视历史或许才能真正的为自己疗伤。书罢,我也写首小诗以纪念:

金陵豪女十三钗,乱世风尘化尘埃,评弹啼血千秋怨,冥音漫卷小蓬莱!

片讲述的是1937年日军破南京城后,教堂里的几个神职人员,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大家闺秀女学生,13个逃避战火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士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是的,又是南京大屠杀背景,这两年同类的电影层出不穷,且褒贬不一。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首要原因当然是张艺谋,喜欢他的电影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说出个理由,那就是张导当年的一部《英雄》彻底征服了我,那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大片,那画面,那最后的中心思想,至今让我念念难忘。当然张导的电影从来都是赞扬与争议共存的,从当年的《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有话好好说》到近年的《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等,有细腻,有大气,张导对画面的讲究和大场面的调度在国内是顶尖的,稍有不足来自于对剧情的把握和人性的挖掘,但这跟剧本编剧等因素密不可分,毕竟我们的电影工业基础还在初级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导是国内最成功且在国际上扬名最多的导演。其次,金片投资6亿人民币,是目前为止国内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且战争戏占到全片三分之一,战争特效团队来自曾制作过《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经典电影的英国原班团队,男一号来自好莱坞当红先生,上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英国实力派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儿。“十三钗”全启用的新女演员,据说相当惊艳,再加上佟大为,黄海波等国内当红小生,配上如此史诗的剧情,国际化视野,值得推荐。

金陵十三钗所讲述的是在民国时期十三位侠肝义胆的舞女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二十位女学生。

毎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结局。比如,一个大学生的爸爸当了汗间,这让女大学生很生气但是女大学生的爸爸是因为爱女儿。他也不想当汗间啊。可以看出夫爱是伟大的。

金陵十三钗的女主人公-玉墨。当日本人请女大学生去唱歌得时候,玉墨知道这次去凶多吉少,便带动起她姐妹们来冒充女大学生来为日本人唱歌。以让女大学生平安得离开南京.........1.我在两幅图里徘徊了很久,不知道选择谁——第一张有一种深沉的悲凉

感,第二张有一种浓郁的救赎感。在整个金陵十三钗中躺着尸体又残破的街道与神圣的教堂贯穿着全片,杀戮的悲凉与真善的救赎始终是全剧最高的亮点——至少我是那么认为的,最后便都用了。

对于青楼与妓女,一直是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如果一定要形容,也许是放荡的高贵。从孔尚任的《桃花扇》到今天的《金陵十三钗》,作者们似乎都习惯了用最卑贱的身体来完美一个最高贵的灵魂,而我们步在喧嚣的尘世,看她们如何演绎那些绝望的决绝。

和媛仔坐在电影院,每一种感情一点点的沉淀下来,然后是眼泪,然后是抹眼泪的手指,然后是感动,然后是我们都不曾明白的深刻,一如李教官的士兵以血肉之躯抵挡坦克的时候,浦生在地窖一分分磨掉生命的的时候,李教官坠下城楼也带着拯救的希望的时候„„书娟说:其实他可以走的。我觉得万籁俱寂,只剩下媛仔说的那一句:走了就对不起民族自尊心了。中国啊,这个有了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从孔儒到程朱理学变来变去,不知道变了多少,只是民族气节的本质似乎从来没有让我们忘记过。用五千年沉淀这种情怀,够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故事的起,这也是故事的止。

就如书娟对这群女子最初的评价——她们的到来,让一个简陋的地窖霎时变得如同他们的秦淮河,充满了女子的胭脂味和嘈杂感。我是欣赏这样的女子的。我偏爱一种安静,偏爱在安静里寻求所谓的救赎,我欣赏她们在乱世也可以活得那么泰然,那么活色生香,不说临危不惧,至少风情万种。每一个秦淮河的女子,哪一个不是背负着一种别样的辛酸住在青楼,只是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就算最后,也仅仅是钦佩她们无畏。在中国,五千年里酿就的不仅是那种坚韧的民族情怀,还有强大的阶级观念和强大的贞操观。如同玉墨在最后说的一样——她们去,如果能活着回来,她们还可以凑合着活下去;而那些女学生就算活着回来也未必能凑合着活下去。连她那么骄傲的人,骨子里也是盛满了无奈和卑微的。这样的女子,如何让人不爱,如何让人不怜惜。

如果说她们从秦淮女变成了女学生是一次升华,那么乔治的男扮女装无疑是金陵十三衩中最高地升华。第十三钗,我猜想一定会是书娟,一定是她的付出,但是最后却没有想到会是乔治,那个英语说得磕磕碰碰,被捡回来的男孩,也许大概肯定,那一刻他是个男人。如同约翰一样,做一些本与自己无关却不得不去面对的事。

约翰,说起约翰,不得不说的便是与玉墨的爱情。一部电影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动摇了我的爱情观。我不相信爱情,我觉得爱情就需要生死与共,爱情就需要细水长流,爱情可以宁静淡泊,但是爱情最好白头偕老。也许我的设想不错,只是在特别的时间与特别的空间,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就会有了所谓的误差。一如乱世,什么都没有,如果连身旁的人都握不住,那么你还有什么。而玉墨与约翰,他们不用生死与共,他们不用白头偕老,他们也没有细水长流,更不是青梅竹马,而在那样的时空,他们偏偏就是遇上了。不算淡薄,不够深刻,只是理解、信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爱情。而我的不相信,也许只是把爱情看得太纯粹。就算只有一段路的缘分,爱了便是爱了。

145分钟的电影,我不知道我遗漏了什么片段,就算遗漏也不遗憾,因为感受过。

有人在看完《金陵十三钗》以后对日本的恨或者是厌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我和媛仔似乎完全遗忘了“恨”和“厌恶”,如果所有的情感都沉浸在欣赏和感动里,我们没有余力来记住“恨”和“厌恶”,而那些“恨”和“厌恶”也终究是是历史——难过难过,再难也要过。

救赎。是的,救赎。到最后到底是谁救了谁?单纯的只是秦淮女救了十二个女学生吗?秦淮女在救赎女学生的时候,何尝不是一场自救。用生命来换取生命,对他们来说就算有再大的罪过也是足以弥补的。谁会想到秦淮女的最后一支《秦淮曲》不是唱给那些看客,而是一群女学生;谁能想到秦淮女的最后一支《秦淮曲》,不是穿着姹紫千红的旗袍只是最普通的学生装唱的;谁会想到秦淮女伴着的琵琶声,是用生命换来的„„

谁也不能想到。也猜不中他们最后的归宿到底是在哪里。

今后若到金陵,听听那一曲《秦淮景》,听听那一首夹着绵绵血泪的曲子,听听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从她刚刚出场,站在教堂门口,拿着镜子,整理妆容 淡定 妩媚

从地窖里出来和约翰·米勒的调情 每一个眼神 表情 姿态妖娆

穿旗袍走起来的风情万种

出来向李教官道歉

日本兵冲向教堂,书娟带同学本来要藏在地窖,但被日本兵发现,与玉墨眼神交流,决定引开日本兵保护玉墨及同伴

对浦生临死前的胡言乱语,流出难过的眼泪

决定要替学生们去参加庆功会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违背个人意愿,就被沦为妓女

约翰为玉墨化妆时,还能开玩笑,笑的让我心酸

约翰说:“我向你保证,等战争结束,我要找到你,带你去我的家乡”

那一夜,约翰和玉墨帮同伴剪头发打扮的时候,可能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在一起,恨不得让时间暂时停住。让他们多在一起

乔治要冒充女学生,我想想就难过,不晓得,如果他被发现,气急败坏的日本人,不知如何要折磨他

每一个女子上车时的表情,眼泪

约翰给玉墨东西时,两人眼神的交汇

最后送小蚊子上车,帘子拉下来的那一刹那,约翰和玉墨最后一次的深情对望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我难过的特别想问约翰,那几个女子最后到底怎么样了,你有没有找到玉墨,实现你的诺言。

玉墨,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角色给我的第一感觉类似于“汤唯”,成熟,知性,妩媚,妖娆。

得知,玉墨的扮演者倪妮,出生于1988年8月8日,拍戏的时候只是23岁

2007年,张导演开始广泛默默寻找各个角色,对于玉墨这个角色,要会南京土话,要英语流利,要有气质,要妖娆,要风情妩媚,要沉稳知性。

看完金陵十三钗,心绪难平,尽管对此影片褒贬不一,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卸掉对所谓大片的绝高期待、不去在意那些浮华的外在表现,我觉得它是挺能触动人心的一部片子。我是不懂电影的,我不想用稚嫩的理解去评判它的拍摄成功与否,是不是大片与我无关。只是一些琐碎的语言、不合时宜的行为却给我的内心带来了难以名状的冲击。或许这不是电影人想要表达的,但是我固执地认为,能给人以生命的启发就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影片。

华丽与苍凉的对撞冲突。一边是被战争的硝烟、尘土遮住真实容颜的士兵和满地狼籍、尸横遍野的小城以及那些惊慌奔跑逃命的学生,一边是十四个衣着华丽,风情万种的红尘女子,还有翠禧楼前一闪而过的江南水乡的宁静,在战争灰色调的映衬下,这些明亮的颜色,华丽的裙摆就成了战争破坏力最真实、最有力的反观,对人性贪婪、无知、残暴最显眼、最夺目的讽刺。

荒诞中显现最真切的无奈。当豆蔻对浦生说“我跟你回家种田……那我就天天给你谈琵琶听,你拿个棍,就要饭给你妈吃…..”看起来很简单的愿望,但是在那个年代却如梦一样,飘渺、奢侈的难以实现。没有太多的语言,只言片语就道出了现实的荒诞、存在的不合理、选择的不自由,生存的无奈。一直喜欢萨特的存在主义,并且深受其影响,对存在与自由有不深的理解,却有很深的纠结。常常在存在与自由的取舍之间徘徊。

人性内在美与外在放荡不羁之间的矛盾。当一群身着华丽的女子,以轻佻的态势出现在银幕上时,有多少人没有发自内心的鄙夷和不屑,有多少人又能透过华丽轻浮的外表直击她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每个人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痛,只是痛过之后,有人抗争、有人沉默、有人借肉身的放纵来麻醉自己。我想说的是,表象永远是表象,很多时候不要用自己肤浅的理解去质疑他人存在的意义,没有亲历亲为就永远不会理解那些刻骨铭心的痛,即使再感同身受也不会有经历过的体悟,因为你只是“感同”,毕竟没有“身受”过。所以,请学会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无知的猜测和自诩清高。

活着是需要念想的。尤其是动荡的年代,或许是一只镯子、一对耳坠、一个能用四根琴弦给弥留的浦生弹奏曲子的许诺。或许你会觉得这些念想的可笑,在战火中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而正是它的不合时宜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不要因为这个念想的卑微而轻视、不在乎,再卑微的念想都有它值得尊重的理由。因为它包含着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真情。这就是活着的动力,这些就足以让她们在战火中奔走。我一直以为活着是需要勇气的,这便是活着的勇气。

看完金陵十三钗,总觉得流传至今的一句词该改了:商女也知亡国恨,隔江哽噎后庭花,一弦一声为忆国,到似无情却有情。

金陵十三钗

————秦淮景

手执琵琶为谁唱?

季世春秋看人间,花开花落为谁开,胭脂泪落秦淮水。

香破红尘脱腐骨,落得红尘颜薄命。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阁楼红账青云去!

满目苍痍翠禧楼。

遭逢乱世悲苦城,秦淮女子美落哀。

公元一九三七年,日本军入侵南京。

战火中横尸遍野,六朝古都化为废墟。

一段灰色的屈辱史,切切实实的切割着——

战争的惨剧,折射出人性的本质。

日军的铁蹄,践踏处寸草不生。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

仿佛故事已经久远,但历史的伤口总是难以愈合!

有幸在荧屏上,再次目睹《金陵十三钗》————

宁静中心被子弹穿破。

画舫凌波,桨声灯影!

我们不是在看小说,倒像是揭开曾经的耻辱!

香消玉殒,芳魂永存。

秦淮女子侠肝义胆,倾国倾城。

燃烧的战争之花,从未如此可歌可泣!

2012年5月1日凌晨,石头,于上海。杂草丛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一篇: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与对策一下一篇:小学室内操活动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