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环节(通用8篇)
1.语文教学环节 篇一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切实构建实效课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因此,切实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前几年,我们小学研训部推出了自主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模式虽然提示教学环节,但是没有划分课时内容,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发现,一部分教师不能恰当的安排每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这个教学环节的,是在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细化。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应该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以上述理念和要求为指导,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一般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些教学环节以读为基本方法和手段,按照学生身心安排起点和重点,每一课时有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常态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为第二课时内容。所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提前,应该同样得到重视。
一、第一课时教学的一般环节: 第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第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例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在游戏中读等。要切实做到每个学生对会认得字,会写字的全部认识。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意思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年级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年级段则要掌控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
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等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低年级的识字学词,主要在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安排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环节,老师要设计出具体的要求,不能泛泛地说今天晚上回家预习哪篇课文,应该让学生写写预习笔记,内容可以是生字组词,可以是对不理解的词语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查找工具书,进行简单的理解。课堂上老师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现在很多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训练,以致课文学完了仍有很多学生书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可以一段一段地“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又一个教学重点。这个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3)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发感受,形成整体印象。这个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中高年段,课文的篇幅较长,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不让学生给课文划分逻辑段,但也要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例如《火烧云》是按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学生理清文本思路,为进一步感悟文本,学习写作方法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交流收获。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因为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准词语、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交流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体会,同时也会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交流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分小组再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归纳出能覆盖课文语言文字的几个问题。在主要问题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几个辅助性问题为主要问题开拓思路,进行探究。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词句表达的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环节:切入重点,做好铺垫(中高年级)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并逐步逼近事物的本质。教师在引领学生理清脉络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第四环节:指导书写(低年级)
这个环节是针对低年级来说的,在指导书写之前,可以带领学生给生字组词,扩词,因为这是低年级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好办法。扩词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扩词中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更正,免予对学生的误导。扩词后指导书写,一年级可带领学生书空,明确每个生字的笔画、笔顺,再强调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合体字要认识部首,生字较多的课文,可以把指导书写分散到两课时中进行。
成功的第一课时教学是什么样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识字,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因素,并进行更多训练;在达成教学目标基础上安排相关的拓展阅读、拓展练笔。第二课时教学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环节: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这是第二课时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提倡精讲多读。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词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词句段,揣摩表达方法。这个环节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1、品悟-欣赏-运用密切结合
品悟理解: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的核心,也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意义的过程。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特别是那些能突出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可适当地作些启发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意”的领会,这些都和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相关。对意义的把握是由浅入深的,要根据年级不同引导学生以“读”代“悟”,以“悟”代“解”,逐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切不可硬性分析,以“讲”代“悟”。
欣赏朗读: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朗读,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运用积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选材、结构、表达手法进行评价模仿。如果欣赏性阅读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的话,评价性阅读则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别及价值判断获得理性的认识。这是阅读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一定把品悟——欣赏——积累密切地结合,通俗地说,老师引领学生理解了一个句子,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对那些需要背诵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就能熟读成诵,不必再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来背诵。一个句子学生能声情并茂的读出来,你还能说他对这句话没理解吗?理解句子,再根据这个句子展开想象,举一反三,就为仿写拓展了思路,打好了基础。
2、抓住重点句段。什么是重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突出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段落;描写和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如《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内容。如《火烧云》描写颜色变化的段落;如《锡林郭勒大草原》写草原广阔美丽的部分。
3、重视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中的理解、感悟、思考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常常根据语文的特点,运用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认知文本,使得培养语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因此,重视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这一环节的必要内容。
4、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风格的课文,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
对于情境的创设,三位执教老师都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电影片段的选择,还是火烧云的颜色,以及草原美景的图片,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再现了大自然神奇魅力。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不管是以自然段或者意义段为单位进行阅读反馈,还是以关键词或重点句贯穿阅读反馈全程,从读通阶段的“整体”过渡到读懂阶段的“部分”,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但还应回到整体,通过完整地诵读,将读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增强阅读效果。
第四环节:适当拓展,学用结合。
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⑴诵读——丰富记忆宝库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课文的文质兼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一遍遍诵读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二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可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境背等等。
另外,除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教师可酌情推荐,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可要求熟读成诵;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多背多记。
⑵摘抄——练就一双慧眼
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自己先要有一双慧眼,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来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基本方法。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圈点点,勾画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和段落,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简要的批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指导学生摘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沙里淘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低年级孩子书写技能差、速度慢,因此对摘抄的要求不能高,量也要尽力控制。
⑶讲、演——内化课文语言
低年级有很多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采用讲故事、演故事等方式积累语言。这些令学生兴趣盎然的复述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⑷迁移——运用书面语言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步实现内化,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如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仿写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仿写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段落、为情节跳跃处补白等。实践证明,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点仿和面仿。
点仿是局部模仿课文表达方式的训练。局部模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仿写、段落仿写。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课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课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
教材中常作为仿写的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设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如《锡林郭勒大草原》描写野花的排比句。
段落仿写主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都是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比较适合段落的仿写。还有些课文的段落结构很特别,值得模仿。如《倔强的小红军》倒叙的写法。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面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篇章结构的训练方式。教材中的课文在篇章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桂林山水》。第二类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如《观潮》。第三类是按地点或空间转换顺序的课文,如《故宫》。第四类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写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鲸》等。还有一类是比较常见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开国大典》等。学习这些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悟出写作方法,进而安排学生进行迁移性的仿写训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必定能得到提高。
以上阐述的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般流程。这些教学步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各教学步骤常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些个步骤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机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文而异,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最佳的流程,切实把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打造成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
2.语文教学环节 篇二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高楼万丈平地起”, 足见根基的重要性, 许多老师也有同感:一篇课文, 假如学生认真预习了,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 你会感到非常轻松、自如, 也正是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 才能自主、合作、交流的去学习。反之, 则可能“举步维艰”, 整节课上, 是你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只能被你牵着鼻子走。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是, 据调查表明, 平时坚持课前预习或阶段预习的学生仅占20%, 大部分学生未进行课前预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 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或者不知道怎样去预习。具体的说, 预习有以下几个好处:
(1) 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一部分知识障碍, 提高听课效率。
(2) 预习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3) 预习还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减少他们对老师的依赖, 增强独立性。
(4) 预习可以加强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5) 预习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呢?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自觉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在最初阶段, 教师应该带有强制性的去指导学生预习, 使学生由“自发”阶段过渡到“自觉”阶段,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归纳了以下五种方法:
扫除障碍法
扫除障碍法就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
方法。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应该认真阅读教材, 弄清重点、难点, 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有些问题必须在预习中自行解决的, 最主要的就是扫除字词障碍。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 学生能自觉的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阅读朗诵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体现了阅读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而课前的阅读, 不仅使学生攻克了字词难关, 而且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特别是对一些散文、小说, 如果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课前要求至少读五遍, 便能初步体会到作者对春天新、美、力的赞美。教学《变色龙》时, 如果学生课前有感情朗读, 就能领悟本文所使用的讽刺手法。
思考体会法
课前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 应设计一些与教学紧密相关的预习题, 让学生根据预习题去预习课文, 在预习中去思考、去体会。比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 设计了以下预习题: (1) 阅读课文提示,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复习有关小说这种体裁的知识 (小说的概念、三要素、故事情节、分类等) 。 (3) 根据小说情节发展为本文分段。 (4) 划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这样布置下去, 经学生思考以后, 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再如教学《范进中举》时设计的预习题: (1) 文章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几部分?以什么为界限? (2) 文章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中心事件着重刻画了哪些人物? (3) 运用讽刺手法描写最精彩的人物是谁?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作出回答, 但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体会, 加深对文章中一些难点和重点的印象。
圈点勾画法
圈点勾画也称符号标注法。它是学生在预习时, 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的一种方法, 步骤即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进行;好处是使用方便、促进理解、易于检查、增强记忆。在预习时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符号:
(1) 生字、难词用“□”圈起来。
(2) 关键词语下面加点“.”。
(3) 用“——”划出中心句;用“﹏”划出精彩的语句。
(4) 在每一段前面标出“123……”;末尾标出“ (1) (2) (3) ……”。
(5) 有疑问的地方用“?”;需要注意的地方用“!”。
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 再要求学生写出预习笔记, 这样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习题试解法
前面已说过, 平时坚持课前预习或阶段预习的学生仅20%左右, 而进行预习的这部分学生, 较多的人又不看教材的思考题, 其实, 教材的思考练习题, 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教材中要点和难点的展示, 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内容时的具体指导, 通过试解, 哪些已知已会, 哪些难懂不会, 一下子就检查出来了, 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对试解出来的问题, 通过听课以加深理解。对试解不出来的内容, 课堂上就会格外留心, 以求攻克, 为提高学习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例如鲁迅先生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 研讨与练习一这样设计:熟读课文, 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 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前两个问题, 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就可以理解, 但第三个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必须在吃透内容后才能做出回答, 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在听课时便会格外认真了, 注意听老师怎么讲解, 怎么归纳。
以上就是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运用到的五种方法。除此以外, 我觉的还要让学生遵循以下八个预习步骤:第一步, 总览单元;第二步, 题目分析;第三步, 辨析体裁;第四步, 了解作者;第五步, 背景资料;第六步, 课文提示;第七步, 阅读课文;第八步, 思考联系。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的预习, 学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就能更准确的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完善教学环节 提升教学质量 篇三
教研,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根据我校教师结构的实际,学校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各学科组内实行传帮带制度,要求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必须带一名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得到帮助并尽快成长,让他们在教学上脱颖而出,反过来不断促使其他教师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我校实践证明,这种传帮带制度是一种好的制度,它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能促进全体教师不断的进行学习,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听课、评课。学校在每一学期都要求各位教师主动的听课,让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般是让教师听某位教师的课,听完一堂课后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对一堂课的优劣进行评价总结,对各位教师的教学有一种示范性效果。但对所上课的班级学生来讲,怎样才能得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是学校领导们所思考如何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面所出现的问题,校长詹老师集全校教师的智慧。正开始试运行一种提前听课评课制度。先由主讲教师用一种说课的形式,把所要准备上课的内容,首先讲给听课者,然后由听课者进行讨论。根据各位教师所提意见,再由主讲教师重新清理知识的重点、难点、思路。这种方式虽然费时,难度极大,但教师的收益是相当大的,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当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这里面的一个问题是要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这也是学校现在主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备课。为了让教师从备课中得到收获,学校进行外引,订购各种教辅材料,包括“名师”编写的现成教案,这些都是有利于教师教学的。但也有部分教师没有对资料进行消化吸收,而是直接拿现成教案给学生上课,这种做法脱离了我校学生实际,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家庭的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差异及特点,所以,现成教案若不加消化对学生是不适用的。根据上面这种实际情况,我校要求教师存备课上要有创新,体现沾益县第一中学的特色。首先,在学生的教辅书上下功夫,要求以年级和学科结合本校实际编一本符合本年级本学科的教辅书。这种做法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这只是个开端,其它方面的备课工作正进行着研究和探索。
上课。课堂上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若备课不充分,上课效率低,就很难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教师的教学时间延长,看上去教师工作很认真,但是,它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而且占用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既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校要求各年级的各学科教师精心设计教案,优化课堂结构,讲清课堂内容,规定一个年级各学科的基本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师之间加强沟通。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课后。教师上完一堂课,若不进行反馈,就很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跟踪反馈能很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师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这一工作在我校正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这项工作将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作业。我校在作业布置方面也进行着探索,要求教师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作业的量不是追求多,而是追求少而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慎重思考,精心选择,使所用练习题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的作业更加科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使得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4.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篇四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只要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5.教学落实五环节 篇五
——有效课堂教学三年规划实施心得体会
吴家庄学校
张国印
在秀林学区的大力倡导和严格要求下,我校在创建爱生学校过程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认真按照《秀林学区有效课堂教学三年规划实施方案》开展教学工作,积极践行“有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感受很深,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抱着怀疑态度尝试
《实施方案》刚执行时,老师们包括我在内,总有一种抵触心理,总觉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不争的真理,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设计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课型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数学课、科学课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还可以,而语文、品社、英语等科目套用“五环节”会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于是,便产生了一种“怀疑心理”。但这毕竟是学区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慎重研究制定并推行的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更好的模式可以替代,因此,便抱着一种“怀疑态度”去尝试。
针对老师们普遍对该方案不理解、难接受的心思,我认为要真正贯彻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首要问题是为老师们“洗脑”,通过强制性灌输、强制性要求和强制性落实使其更新、转变教育理念,进而使该教学模式被接受、认可并得到积极推行。
1、强制性灌输
学校根据中心学区分阶段要求,首先明确课改的目的,就是让教师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围绕各环节目标和要求,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认真、深入解读《实施方案》各个环节,对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指导,组织全体教师共同探讨。第三,每周四下午用两节课时间开展教研活动,由骨干教师做引路课,通过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对各环节具体操作方法形成统一认识,力求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强制性灌输,使老师们的观念转变过来。
2、强制性要求
只靠集体学习和教研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这就必须严格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所有科任教师都要严格按照该模式去备课、讲课,就连听课、评课也要分别按五环节逐一落实。要求每周起码对二至三节课认真进行反思,反思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该模式的,每个环节设计是否理想,实施是否顺利,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有哪些成功之处等,以便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强制性要求,使老师们的思想重视起来。
3、强制性落实
我们深知,仅靠强制性灌输和强制性要求很难发生质的改变,必须狠抓落实。首先,学校加强备课督导,每月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对未按要求备课或支应差事的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改正。其次,推行全校集体听课、分年级互相听课和领导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课堂教学中“五环节模式”常态化,并对其课堂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纳入绩效考核。再次,重点抓好学区验收时未达标的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实行骨干教师与被帮扶教师“一帮一”,通过共同备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被帮扶教师上“汇报课”等方式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强制性落实,使老师们的教学自觉起来。
二、怀着喜悦心情收获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在去年冬季《实施方案》的验收工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作课教师无论什么学科、几年级都能按照学区推行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把该模式与本学科教学实际相结合,能较好完成每个环节的要求和目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明显提高。更让人欣慰的是老师们对 “五环节”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理解,能灵活巧妙地把该教学模式与自己的个性设计有机结合,创新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正是我们大力提倡、特别鼓励和热切期望的。其实,“五环节”教学模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程序化、规范化的设计思路,它更需要全体教师集体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才能向更高、更深延伸。实践证明,“五环节”教学模式适用于全学科已经得到接受和认可,用“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学已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一条解放教师和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正在生成。
三、带着批判思维反思
反思对“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误解,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自己的思维僵化。恰恰是自己对课型设计的僵化思维和教条主义,使我对“获取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方法不能透彻理解和把握。细细想来,其实这是一个理念问题,是一个“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甚至是“授人以欲”的问题。如果说起初的想法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知识获取的话,那么“五环节”教学模式更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甚至是获取知识的欲望,而这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6.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篇六
周巷镇云城小学
周文杰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设计好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多么的重要。本学期我教一年级数学,刚入学的学生经过一个月的行为习惯强化教育后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课堂上主要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知识,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容易被转移,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很重要,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
在一堂课上我教学9减3等于几的例题时,通过PPT投影显示9个萝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投影上,接着动画显示一只兔子搬走了3个萝卜,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还剩下几个萝卜?”“想到答案的小朋友请举手。”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来,眼睛里满是渴望被老师叫到的期待,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课堂氛围活跃,后来的巩固练习效果也特别好,整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方法。
7.语文目标教学的三个环节 篇七
关键词:语文目标教学,制定,实践,评价
语文目标教学的三个环节:目标制定、目标实践、目标评价。教师目标制定要内容明确化, 目标陈述要科学严谨, 目标设计要详略得当;教师目标达成要学生实践化,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去实践, 要以教师为主导去点拨;教师评价标准要多元化, 对结果性目标, 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显性检测, 对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隐性观测。笔者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环节作了如下初步探讨:
一、教师目标制定要内容明确化
(一) 目标陈述科学严谨
一般认为,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首先,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由于课程标准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目标, 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 所以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有时尽管行为主体没有出现“学生”两字, 但必须隐含其中。如“使学生……”等方式都不符合陈述要求, 应为“学生……”。其次, 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如“提高……”等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不便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如“复述……”, “选择……”, 动词具体明确, 是可操作的、可测评的。再次,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如“在浏览文章后……”, 规定目标实现的具体条件。最后, 表现程度是指行为动作的内容, 如“文章主要情节”等。例:浏览文章后 (条件) , 学生 (主体) 能复述 (行为动词) 故事情节 (表现程度) 。目标陈述科学严谨, 学生为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可理解、可评估。这是教师制定目标首先应遵循的原则。
(二) 目标设计详略得当
语文课程目标设计根据三维立体目标侧重区别, 根据学习群体水平和知识点区别, 根据教育实际宏调与微调区别, 应注意详略得当。首先, 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是三维的, 包括智育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是三维目标的主目标, 是语文学科教育特有的任务;德育美育目标是次目标, 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但侧重智育目标并不是绝对的, 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其次, 要根据学习群体水平和知识点区别对智育目标进行详略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群体水平, 避免详略不当而形同虚设。同一个知识点, 初中三年往往会多次重复出现, 初涉时详讲, 再涉时可以详讲、略讲、不讲。详略的设计前提是对学生的研究, 更有对知识点的分类归纳。譬如小说详讲人物分析, 议论文详讲说理依据, 诗歌详讲读中品味。文体不同目标详略设计各有侧重。错误的做法是一味求全, 这势必会为了教学目标而疲于奔命, 反而使教学内容如蜻蜓点水, 造成目标的重复和知识探索的肤浅。详略目标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对重点教学目标, 要进行分解, 逐层阐述, 分点落实;对难点目标, 要化难为简, 分条理清, 逐一消化。最后, 目标制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因素千变万化, 要根据教学实际, 对目标进行宏观调控和局部微调。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合理分配详略内容, 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才能积极引导学生去实现目标。
二、教师目标达成要学生实践化
(一) 学生为主体去实践
首先, 目标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融洽的目标实践环境。一方面是实物环境, 如网络、挂图等, 另一方面是情感环境, 如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间彼此接纳等。积极的目标环境, 有利于学生主体有效参与目标实践。其次, 教师课前展示目标实践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课前展示预习目标, 把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型为目标性自学方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导入新课后, 教师展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活动, 沿着一堂课的目标轨道, 完成有效学习。最后, 学生要愉快地实践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文章、归纳内容、延伸知识的过程即实践。又如学生作文时, 整合已有知识和情感经验, 激活想象和联想, 倾诉、表达、评价事物和情感, 则是学生语文实践的生动、具体的呈现。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二) 教师为主导去点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授人以渔”的过程, 主体是学生, 主导是教师, 起点拨作用。首先, 教师要善于提问。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其次, 教师要善于知识归类。一方面是根据文体特点, 归纳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如诗歌散文, 引导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聆听作者的心声;又如说明议论文章, 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辨别事物事理。文体学法的点拨, 有利于学生有效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是根据智育目标的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如语形、语义、文学常识等记忆性的静态知识,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丰富学生积累。如思、说、写等过程是动态知识, 可结合书本“导读”、“阅读提示”进行理解。最后, 教师要善于知识迁移。语文是生活, 生活即语文。教师要点拨学生由点到面积累语文知识。如学习《美猴王》, 我们马上联想到《西游记》, 由《西游记》马上延伸到四大名著。又如学习《孟子》二章, 可收获磨难成才的信念, 把课本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语文即生活, 生活拓展了语文空间。教师四两拨千金的点拨技巧, 拓展了学生目标实践的内容。
三、教师目标评价要标准多元化
(一) 学生显性检测为主
教学目标纵横交错, 经纬分明, 隐性线索和显性线索双管齐下, 共同构筑立体的三维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对学生显性检测为主。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师生提问、作业反馈三方面来实现。首先, 学生自我评价, 初估目标。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 自我测量是否达到了应有的目标, 积极调整学习侧重点, 查漏补缺。其次,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实现目标。在回答出现障碍时, 及时发现检测到的缺失点,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有的放矢, 攻克堡垒。再次, 学生通过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 把目标反馈结果传递给教师, 这是一种最全面、最客观的学生检测行为, 是师生目标检测互动的主要环节, 也为师生下次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供了可靠信息。这也是现阶段最便捷、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
(二) 教师隐性观测为辅
三维立体目标以显性目标为主, 以隐性目标为辅。隐性目标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对隐性目标的评估, 带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通过教师辩证对待思维“过程”和“结果”, 教师长期观测德育美育效应来评价。首先, 教师要辩证地对待思维“过程”和“结果”。思维的结果是显性的, 但思维的过程是隐性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隐形性, 要求教师在交流反馈时, 不但要问“是什么”, 而且要问“为什么” (即结果的思维依据) 。要关注学生的能力过程。有时学生流露出来的结果是错误的, 教师也应该耐住性子问一问“为什么”。只有辩证地看待思维“过程”和“结果”, 隐性目标才能循序渐进地实现。其次, 教师应长期观测德育美育的目标效应。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在朗读时学生为正义而慷慨激昂, 为美的毁灭而热泪盈眶, 这就是隐性目标的外在显现。教师在观察中, 眼见其色、心知其义, 检测学生德育美育隐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目标评价标准多元化, 及时评价和检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有利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救方式因教学内容和达标人数不同而有异。个别现象可以用补差弥补, 普遍现象要集体纠正。识记性内容, 可以直接宣布答案;能力型问题, 要暴露解题思路。目标补救贯穿教学的始终, 同时为下次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 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实践、评价是语文目标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具体明确的目标语言, 是语文教学的“导演”, 统筹语文课堂活动;积极主动的学生实践, 是语文教学的过程, 充分实现语文教学任务;及时准确的师生评估, 是语文教学的反馈, 及时调整语文努力方向。三者循环往复、互相渗透、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7.
[2]徐林祥.关于“语文”与“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香港文思出版社, 2003, 6.
[3]崔辉丽.语文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2008, 9.
8.阅读: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篇八
一、自读
自读即学生自己阅读,是学生在进行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反复自读的过程中,会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批文人情的阅读过程中,在学生俯而读、仰而思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的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二、审题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旗帜和眼睛,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从题目人手,可以让学生养成有目的的阅读和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处名胜古迹的话,那么,题目就是这处名胜古迹的大门。作为导游的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非游不可的兴趣呢?当然是要敞开大门并尽量展示入口处的情与美。同时,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进而辨明文章的体裁:虽然新编语文教材淡化了文体教学,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应当适当点拨。例如对抒情色彩较浓的散文或诗歌,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中读出神韵、读出美感,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这是审题对于阅读教学的双重功用之一。
同时,理解题目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题眼”,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例如教《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阅读课文时想一想,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标题和文章的内容是否相吻合?阅读完毕,大家讨论,教师再点拨:“于勒非主人公,只是故事发展的线索联系人”,全文的重点和中心也就清楚了。
三、发问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必须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有问而读,否则,只为读而读,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快速把握。如教《观书有感》这首诗时,可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该诗写了什么内容?池塘与题目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教师加以指导,明白了这两个问题,全诗基本就可读懂。
四、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有思考、有探索。教师应设计若干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交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挖掘新意,提出见解,大胆质疑,从而训练其创新思维。正如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在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要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这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他们自读,让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若有其他同学提出质疑,教师不要进行干扰,而应让提出质疑的学生阐述完观点后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五、评价
评价是学习之后的总结与分析,也是思考与质疑的表现。当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应进行相应的评价,也可以由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内容应具体并且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保证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加以改进。在学生相互评价时,对于学生评价的对的、好的地方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评价中没有出现的问题要给予补充。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要委婉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多肯定鼓励学生做的好的方面,以此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教学环节】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基本环节10-24
高校实验教学环节论文08-01
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08-17
六环节教学心得体会09-05
优化教学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10-26
尝试教学几个环节11-03
初中体育“五环节”教学模式08-12
幼儿园数学教学基本环节10-28
艺术欣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结讲解07-23
以读为主的五环节教学法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