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共8篇)
1.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一
对教师职业角色的基本定位的感想
参加工作二十年了,也经历了多次培训、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培训,但这次聆听了张红等专家深入剖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精彩讲座,感悟颇多。现就从自身的视角出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点个人感悟,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及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认识
在教师的岗位已工作了二十余年了,可一看到“教师”这个词语,就会联想到孩子王,自我解嘲,而不敢松懈的人。而今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沿袭多年的传统教育思想、因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师的角色转换也再改革,教师也常感到不自信、挫折感加剧、成就感下降。愈发地感到了这一词语的沉重和神圣!扪心自问,教师是干什么的?社会普遍认为: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是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指导者。” 其实,我们教书的目的更重于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所以,我认为教师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机器”,而是一艘载有精神食粮的“领航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多方面的。
1、教育的变化促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现在的教育发生了变化,最根本在哪?现在的教育跟过去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我们当学生的时代,教育是权力教育,当社会赋予老师的权力的时候,家长支持这个权力,他带来的是什么,是孩子恐惧这个权力,他害怕。但是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老师都有一种感受,无论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法律法规都在不断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在要求老师平等对待学生,老师们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权力变得比原来少了,而如果权力撤了之后,它就会留下一大片真空地带,这个真空地带如果不用相应的能力来填补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老师们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我们当老师的年代教育变成了是能力教育。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没法教了,因为用权力解决是强制,用能力解决是引导,这也是今天的教育和过去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同。教师要专业化,专业发展。什么叫专业,专业就是发展出你不同于其他人的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也就是现在老师们觉得学习和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与开拓者。
传统上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教师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就只有付出没有获取。但教师是生活中人,而不是神,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认知不在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着的溪水,是一口喷涌而出的甘泉。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增加内存,共享现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学好心理学、教育学,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懂得营养卫生知识,以及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给予全面的关心和照顾,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
3、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导航者。
现实社会参差不齐,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可能会迷失方向。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狠下功夫。目前独生子女多,父母、长辈溺爱多,造成多数孩子劳动观念差,怕脏、怕累,爱花零钱,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在家长配合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但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祸患。但这就需要教师多方面、严要求、强训练和重管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教师是传播爱心的光明使者。
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学生只有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才会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没有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
二、教师的素养结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受教育者得到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心灵的塑造者。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而且,应对教师素质的内涵及基本结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全面的教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业务素质是主体,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方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偏废。它们共同构成一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所需的素质。主要表现在:
一、当老师特别累,为什么累呢,老师普遍认为一活多,第二是活却难干,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孩子却越来越难管理,这些事情使老师们的付出在生理或心理上使老师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二、是老师们的心理感觉,老师现在都有点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害怕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所不能处理的。用我的话来说,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呢,叫老问题解决不好,新问题解决不了。
三、是老师们心里的困惑,这个困惑包括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究竟什么叫教育?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从过去到现在,教师职业的根本性质就是继承和创新,一脉相承下来的比如我们的奉献精神和我们的榜样精神,这是继承下来的。所谓创新指的是时代不断的在变化和发展,教师职业的内容它也在增添一些新的时代元素。
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在今天当老师,意味着我们和孩子是共同成长和共同学习的,意味着终身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要求,因为对我们来说呀,终点在前方,但我们却始终在路上走着。
行为是心灵的密码,我们任何能透过行为看到的都是老师的困惑,这种困或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职业?老师是种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才能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所以呢,我觉得要把老师职业角色的基本定位及素养结构讲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二
1 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障体系
近几年来, 世界范围内人口年龄结构都呈现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直接导致各国政府养老保障财政普遍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此时, 调动企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建立包括基本 (公共) 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多支柱体系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成为各国政府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基本 (公共) 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执行, 或以工资税, 或以一般财政收入为基金来源, 并用“现收现付”方式筹集, 规定给付额, 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社会养老保险计划、普遍社会救助计划、普遍养老金 (全民平均津贴) 计划、强制储蓄计划。公共养老保险多是以工资税或者一般财政收入为基础筹资, 采用现收现付或者现收现付基础上的部分免缴, 分配都采用“给付确定”模式, 管理上无论是立法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还是基金管理, 都强调集中统一, 社会化程度高。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即为了在年老得到更多收入保障, 个人或者家庭通过自愿安排将一部分现期收入进行储蓄或者购买人寿保险。政府一般是鼓励的态度, 有些国家免征所得税予以政策支持。
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 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养老金制度。它与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都是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是在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无法满足个人养老保障需求时而产生的。
企业年金跟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计划相比, 更强调企业责任。它具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励员工和保障职工老年生活水平的功能。从微观上来讲, 企业年金计划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对企业吸引并留在优秀人才, 保护员工利益, 增强企业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宏观上来讲, 企业年金计划有利于调整养老保障制度, 减轻政府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压力, 拓宽了养老保障的资金渠道, 丰富了责任分担制度, 利于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计划
广义的员工福利计划 (employees'benefits) 是指在工资之外的任何形式的支付和员工收益。员工福利计划可分为法定和自愿两大部分。法定福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五险一金”, 是政府通过立法, 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费 (税) 的强制性社会保险项目。自愿福利计划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建立的旨在吸引留在优秀人才,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福利项目, 也称为狭义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就是从属于狭义的员工福利计划的。
狭义的员工福利计划也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这样的几种形式:企业年金、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计划、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等福利津贴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生产性福利设施、福利服务等。
可以看出, 员工福利计划项目丰富多彩, 其中企业年金、员工持股计划、商业性人寿保险是从生命周期角度平衡员工福利的,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企业年金较员工福利计划和商业性人寿保险覆盖范围更广。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平均覆盖率达到了1/3, 早在1991年, 一些国家企业年金对劳动力的覆盖率就超过了50% (见表1) 。
资料来源:董克用, 王燕, 养老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企业年金计划在员工福利计划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主要由企业年金资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从资金来源上看, 企业年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员工共同缴费以及基金投资收益;从激励绩效上看, 企业的效益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为企业年金计划筹资及筹资多少, 这将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联系起来;从权益取得角度上看, 企业年金计划中员工要取得100%年金既得权, 一般必须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和缴费年限。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才可以定期或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下的资金;从资金投向上看, 企业年金投资基本遵循审慎性原则, 分散投资于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中, 投资的限制严格;从税收政策上看, 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年金计划中的企业缴费部分可在税前列支, 基金投资收益免税, 员工推迟缴纳个人所得税直至领取养老金。
3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遵循自愿的原则, 建立企业年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二是生产经营稳定、经济效益较好;三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已建立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年金方案应当由企业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虽然我国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逐步建立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的发展还不是很发达, 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企业年金覆盖率低。截至2004年3月, 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22463家, 参加计划职工703万, 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4.5%;二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不平衡。从行业分布上来看, 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是电力、电信、石油、化工、民航等行业;三是投资运营不健全。国内资本市场不规范,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工具少、投资渠道狭窄是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致命因素。对于目前已积累起来的企业年金基金, 虽然在投资上没有太多明确的限制, 但也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家债券。虽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收益率较低, 企业年金基金很难达到增值的目标。
此外, 在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的时候, 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造成一些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控制。根据国家的相关优惠措施规定, 企业购买在企业保险时, 工资总额4%以内的保险费支出可以在税前列支。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使企业年金成为一些企业的帐外存款机构, 成为企业变相发放现金福利以及逃税的工具, 甚至成为一些企业领导人用来作为洗钱的手段, 成为侵吞国有资产的工具。
4 结语
综上看来, 企业年金计划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它在分担政府社会保障负担的同时也起到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企业年金计划将政府、企业、个人紧紧的联系起来, 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配合。它不是独立的理论体系或商业产品, 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只有统筹考虑企业年金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明确角色, 准确定位, 企业年金才有突破性的发展。
摘要:企业年金的建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整个社会机器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地位也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它只有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企业员工福利体系相适应,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用。本文从养老保障体系和员工福利计划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年金的角色和定位, 进一步分析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企业年金,“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员工福利计划
参考文献
[1]李连友, 企业年金基金运行理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子兰, 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李春玲, 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4]祁新娥, 中国企业年金财务问题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三
摘要:从基本定义、工作理念、工作范畴、组织结构、工作职能等五个方面比较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角色之差异,可重新定义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即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事务管理服务的指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引者、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因此。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做到:优化辅导员结构,重视梯队建设;加强辅导员准入、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建设;开设辅导员工作论坛,帮助辅导员在专业上成长;界定辅导员工作职责,探索书院制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88-05
随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开始成为热门话题,且已成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大趋势。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也是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新举措。事实上,在美国的高校也拥有一支类似辅导员的专家队伍,即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管理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按照职业化发展的要求来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就业辅导等各项工作,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同和各自优势,重新定义了我国辅导员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美高校辅导员角色对比
中美高校辅导员角色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定义
美国高校辅导员,准确地说是学生事务管理者(school counselor),是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而学生事务是指“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我国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从基本定义看,我国辅导员工作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二)工作理念
美国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个体发展,对学生事务的服务按专业分门别类来进行,工作针对性强,表现为一对一的工作形式。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同样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工作重心偏重于宏观方面,强调大学生德育教育,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中之重。工作通常以年级为面,以班级为点,以培养学生骨干为手段,由学生骨干带动全体学生,呈一对多的工作形式。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到目前为止,不少学校仍然在沿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个体指导方面需要改进。
(三)工作范畴
美国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不断科学化、系统化的产物。当“教学、课程、硬件、管理等环节处于高度发展阶段”时,学生事务管理也呈发展状态,相应产生了心理辅导员、职业规划和咨询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等。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按照功能和专业划分得非常明确,“按照行业协会规定,这一类辅导员均要求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且必须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考试”。美国辅导员工作范畴虽大,但是分工细致,一般都是某个具体方向的辅导员,专门对学生进行某一个方向的辅导。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日益扩大。由于事务性工作的增多,辅导员已经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了,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就业工作的指导者、校园文化活动的召集者以及所有与学生有关的事务工作的处理者。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还应强调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划分,并完善职业考试,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
(四)组织结构
“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通常分为学生办公室、学生服务中心、招生、就业、住宿、体育运动、咨询和健康服务等机构,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负责”。美国高校以辅导员协会为平台,通过回应诉求意愿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美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由高校牵头,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辅导网络,在学校内部已经形成专门的辅导咨询服务体系。我国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精神,将学生工作机构纳入管理部门来设置,把学生工作者列入党政管理队伍中来管理,组织结构表现为管理型与职能型结合的模式。管理型(纵向)是指学校层面由一位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负责院系学生工作组工作安排,各年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工作。这种组织结构适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显了党对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也体现了学生工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的特点。职能型(横向)是指根据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学生工作职能设置的学生工作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这些部门根据职能要求各施其职。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应强化学生的咨询服务体系。
(五)工作职能
美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强调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通过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辅导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如就业辅导员教授学生就业技巧,心理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他们的社会职能是服务性的,类似于我国现行的咨询机构,即在预约的情况下,学生可与辅导员互动,从而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高校辅导员的服务功能是从学生诉求出发的”,是被动产生的。由于美国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高,服务涉及医疗卫生(类似于医疗机构)、营养健康、求职创业、管理经商等,所以学生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较为专业的答复和较为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性,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党教育。辅导员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及组织学生开展有益活动等;辅导员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上,如行为规范、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生活园区建设、学生干部培养等。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政治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我国高校相对安全稳定,犯罪率低,学风好,学生班级意识较强。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学生个性化服务还显得不足。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知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基本一致,都是以人为本,都有服务管理职能。不同之处是美国高校更注重为学生服务,针对性较强,提倡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服务;我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管理,广泛性较强,提倡为学生进行“一对多”的管理服务。就组织结构而言,美国高
校呈自上而下“直线型”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表明了美国高校辅导员只服从主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副校长的管理;我国高校辅导员既受主管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也受其他职能部门的领导,既受学校层面的领导也要服从学院层面的领导。就工作职能而言,美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生服务之中,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首位,其他教育活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当中。从职业化角度讲,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较强,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较弱,是一支相对流动和不太稳定的队伍,需要加强职业化和专家化方面的建设。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通过对比可知,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各有长处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取长补短,准确定义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走职业化发展之路。
(一)辅导员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辅导员通常是应国家和学校号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序的组织和管理,这点目前做得较好。而作为教育者,辅导员真正参与教学不够,作用不明显。其实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教育者,因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更直接、关系更密切,他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两课”教师影响更大;而作为教育者参与教学实践,也打破了学生心中辅导员仅仅是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后勤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尴尬,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辅导员的教师形象。因此,辅导员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承担部分相关教学工作,从而使部分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家和学者。
(二)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者
辅导员应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者,而不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在这一点上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可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即学生具体事务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目前,高校辅导员事务缠身,工作激情不高,工作效率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影响,这就背离了学生工作的主旨。因此,学校或院系应成立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仿照政府部门政务大厅的办法,对学生提供集中的服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由学生志愿者和勤工助学的学生组成,适当配以职工,而主要管理者还应为具有事务管理专长的辅导员。学生生活园区管理、学生贷款还贷服务、勤工助学管理、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学生入学报到及毕业离校工作等均可纳入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范围,中心一切事务应受学校党委领导或院(系)党组织指导。一旦学生管理事务中心形成,辅导员就能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分离出来,而且部分辅导员还可能成为学生事务管理和政策制定的专家。
(三)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引者,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基础上。辅导员应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寻求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难题等;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文化活动,以培养其生存能力,并指导他们拟定职业规划等。辅导员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对此可以借鉴美国高校辅导员咨询服务的理念,大力提倡和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使多数辅导员都有一技之长,让辅导员工作可以成为长久从事并为之终生努力的职业。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工作政治属性的需要
我国高校辅导员从产生之初就带有政治使命。辅导员工作的政治属性要求其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科学的管理能力,有专业的服务技能。要具备上述特质仅仅靠辅导员岗前培训、学生工作经验积累、片面借鉴他国经验是不够的。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特指“两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构成,而在这三者当中,唯有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教育方式上都有条件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所以辅导员队伍不应当是临时的和快速流动的,而应该是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职业化发展是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校的扩招和规模的扩大,使学生群体的特点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思想教育、品德引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贷款还款、帮贫扶困、党团建设、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恋爱婚姻等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越来越多。目前工作范围的扩大和工作职能的多样性,使辅导员样样懂却样样都不精,成了万金油。“辅导员扮演的多重角色造成成就事业的需要与工作客观效果的矛盾,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观念与辅导员坚守高尚的价值观造成成就人格的需要与价值观选择困惑的矛盾,考核、培训、奖励机制的不健全造成自身发展需要与缺乏角色认同的矛盾,导致高校辅导员产生的心理困惑已经严重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因此,只有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才能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应对工作职能的多样性,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个人发展的需要
当前,辅导员的自身发展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辅导员现在大多都走上了学校、学院和学校部处领导岗位,也有部分成为了专职教师或调离了学校。这主要得益于当时辅导员人数相对较少以及90年代后期高校的扩招,使得他们有较多的岗位选择,有较多的升迁机会。但进入21世纪后,高校辅导员人数因学生人数的增加而递增较快,而高校管理岗位却较少增加,而且这些岗位大多已有人,所以他们不再可能较多地分流到管理岗位,不再可能顺利地走向“仕途”,这就需要思考他们将来的出路,而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并作为终生都可以从事、努力和研究的工作,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辅导员结构,重视梯队建设
目前担任高校辅导员的多是年轻人,人生阅历较浅,且多数没有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工作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其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也亟待调整。为此,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在职称和职位上关心辅导员的成长,稳定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成为高校的主流职业;另一方面要鼓励辅导员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使他们长期向该方向努力,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互补的梯队。可以由学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资深辅导员引导和帮助年轻的辅导员选择一到二个专业方向,如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策划、学业指导等,加强科学研究,逐步形成学科梯队;而且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规模和特点综合考虑辅导员从事专
业方向的结构性,使辅导员队伍成为专业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
(二)加强辅导员准入、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建设
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应逐步完善辅导员职位准入制度,建立规范的选聘机制,遵循公开招聘、公开考试、公平录用的原则,真正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对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包括新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所有辅导员的日常培训,必要时要选出骨干到国外进修,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的先进工作理念。要建立辅导员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对年轻的辅导员重在考核工作实绩,对较为年长的要同时考核工作绩效和研究成果。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绝不能把学术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或最重要的指标。对优秀的辅导员要给予奖励,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职称职位的,对工作不称职的要淘汰。
(三)开设辅导员工作论坛,帮助辅导员在专业上成长
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定期开设辅导员工作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帮助辅导员在所选专业方向健康成长。相关部门(如学生处)要大力倡导辅导员参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工作的深层次思考和创新研究。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通过案例分析或辅导员自身的阅历找寻工作的规律性;通过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辅导员专业上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极探索,日积月累,终生学习。
(四)界定辅导员工作职责,探索书院制管理方式
因学校的许多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教务处、学院、党办、校办、武装部、后勤部门等都可以给辅导员安排工作任务,因此头绪繁杂的工作常常使辅导员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界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借鉴书院制的管理方式,由学校确定一个部门(如学生处)统管辅导员,再下设几个书院,辅导员可以不再接受其他部门(包括学院)的领导,辅导员属于某一书院,负责学生课余的事务管理和各种教育咨询,这样可以避免婆婆多的情况。不过,书院制的管理有利有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辅导员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角色定位和职业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辅导员角色定好了位,职业化发展才能有保障;而高校辅导员只有走职业化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定义辅导员的角色,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8。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
[3]张瑞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3):19—22。
[4]王道阳,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7,(5):31—32。
[5]李江,牛光辉,中美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比较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7,(10):89—91。
4.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四
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首先,一个人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必须清醒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现实的知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自己,心理上应独立自主,不只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深信自己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即使有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而不是贬低自己,妄自菲薄。就教师而言,要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必须能正确对待自己,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在个性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个体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则会发展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容易导致自卑、焦虑,其潜能就很难发挥出来。
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要求个体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到其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加工。积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情绪、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消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要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还必须使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现状的知觉与评价;而理想的自我则是个体希望自己要成为的样子。个体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改变对自我的不正确的认知,因为真实的自我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距离过大的人,凡事都要追求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置过高的、力所不及的目标。因此,不论实际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个体还是会体验到失败和挫折,因此总是陷于自卑和焦虑之中。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距离适当的人,能够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故总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从而使已有的良好的自我意识更为巩固,而良好的自我意识又能促使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的越清晰、客观、准确,其活动就越主动和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压力与冲突,提高与角色相适应的能力。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另外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八十年代以后,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横向相比,教师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增长,甚至反而显得更少了,于是导致冲突加剧。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教师本人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角色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弥补,同时也不能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
(三)、教师应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信念
有时侯人内心的冲突是由于自身所持的观念不正确造成的。不正确的观念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进而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有的教师认为“我在课堂上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了,学生就应该学会”。持有这种观念的教师往往在学生没学会时非常气愤。而事实上,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可能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就会持宽容的态度,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
那么,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呢?艾里斯认为,有11种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困扰,甚至诱发神经症。它们是:(1)每一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每一个人,尤其是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喜爱;(2)个人是否有价值,在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各个方面都有成就;(3)世上有些人很邪恶、可憎,故应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4)事情不如意是非常可怕的、悲惨的;(5)对人生中的责任和困难,逃避更省事些;(6)人的不快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扰的;(7)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非常担心,要不断的去关注,随时注意它们会不会发生;(8)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的经历,这是不可变更的事实;(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要依附于一个比自己强有力的人;(10)一个人应关心他人的问题,也应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合理的答案则会很痛苦。以上这11种不合理的观念是形成神经症的根源,应予剔除,这样才能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四)调节自身心理冲突和自身情绪。
佛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焦虑发生的心理根源,而为应付焦虑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若过于严重则会导致神经症。生活中充满选择,人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陷于认知失调的冲突中,而且大多是多重趋避式冲突,即做出某种选择便意味着失去其他机会,有时由于无法权衡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就会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这种心理冲突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危害心理健康。因此要及时化解心理冲突,这要求教师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其原因何在,然后做出比较恰当的取舍,这时教师应有做出选择的勇气,虽然有时做出选择也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既然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也不应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对于日常生活中种种小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也应及时加以疏导,否则,如果压抑在心中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并使人无法找到其根源。疏导的方法可以是向亲朋、同事倾诉,缓解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以是把心理压力
事件写出来等等。对于愤怒情绪,要控制自己,不能随意发泄,因为这样做可能伤害他人,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事后又可能愧疚不安。如有的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甚至失手打伤学生,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震怒之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失手,而并不是教师有意如此。这样做已被证明有损于心理健康。对愤怒情绪应做无害化处理,如脱离引起愤怒的情境,然后冷静思考,接受他人劝告,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等等。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看作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工作看作是安身立命、发挥自己潜能的所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既劳神又费力的工作,已有研究表明沉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长期应激源,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本人更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放松自己,适当的给自己减压。
(五)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心理相容则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心理相容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心理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产生,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导致焦虑的发生,一旦生活中遭到重大挫折,便会缺少来自他人的心理上的支持。即使事业有成,也易招致嫉妒,无人与之分享快乐与成功,人际关系紧张的个体也难于得到来自他人的积极的评价,因而他的自我意识也是消极的,不良的人际关系还是导致神经质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不良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存有敌意,但这种敌意并不总是能够随意表现出来,有时人们必须压抑这种敌意,而对敌意的压抑就会造成焦虑,个体为了应付焦虑,就会发展出种种神经症倾向。而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个体必然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在遭受挫折时,会得到朋友和同事的心理上的支持,进而克服由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情景中,教师所具有的重要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同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其中,前两种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最大。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注意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人的各个层次上的需要的满足,工作上要积极配合,相互帮助,共同走向成功。要重情谊,轻名利,若过分看重名利,就容易视同事为对手,有时就会为争夺有限的机会,进行不适当的竞争,从而导致关系的紧张。要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即便是批评他人的缺点,态度也一定要诚恳,要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的进行,避免损伤他人的自尊,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要能接受悦纳他人,善于发现和欣赏同事的优点、长处,并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同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要善于融入教师集体,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以同集体的行为目标相一致。对待领导,要服从其合理的工作安排,努力工作,及时完成领导所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领导的最大需要就是使工作有起色,获得成就感。对待同事应相互尊重、利益协调。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合作与竞争两大基本类型。合作是互动的双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竞争还是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另一方需要的满足,就会导致竞争。如果利益一致,相互合作有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关系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矛盾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应尽量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要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求教师善于与人沟通,要能开放自己,表露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待人处事的原则。对他人开放也意味着信任他人,他人才有可能相应的开放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志同道合者,才有交流沟通的可能。,若是一味的封闭自我,沟通和交流便不可能,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在沟通过程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5.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五
王坊中心校 张宇
内容摘要: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
关键词:以身作则 热爱学生 完善 情境 自主学习思考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像许多平凡的劳动者一样,我耕耘着这份充满平凡而又充满乐趣的工作。我教数学已有五年时间,现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我毕业于普通中师学校,谈不上丰富的数学专业理论知识,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也很有限。但我有着敢于挑战的勇气,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方面,谈我眼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与交流。
一、教师自身角度。
1、以身作则。这里的“则”也指数学里的尺度。数学思考要讲究精密,数学计算则要精准。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我记得我上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课铃响,我从办公室走向教室,还没进教室,很远就听见教室里传来的吵闹声。我心里很生气。但我没有发脾气,我很从容地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讲起了“以身作则”的故事。我明确地提出了我的要求,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我也坦诚地表态,表示自己会作同学们的表率。以后,我没有在同学们面前迟到,不随便在课堂上做其它事情,甚至不当学生面吸烟。学生的有其独特的向师性,模仿性也及强。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学生们自然养成了良好的纪律习惯。有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学会了做其他同学的好表率。师生之间也相互促进,关系也更融洽。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东西,这就是能力,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领域的知识,只要他想学,都不会觉得无师的困惑。所以说,数学课堂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课堂。
2、热爱学生。也许有教师把教育当作一个行业,并不热爱这份事业。但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否则,教育成为一种交易,永远不可能达到效果。学生早已把自己的老师当作第二父母。多数学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而排斥父母。作为数学教师,我用百分数中的百分之百来表达我对学生的关爱。我们班学生刘洋,原来是个爱调皮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刚开始教学,我就发现他学习起来特别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于是,课后,我找他谈话,坦诚地跟他分析他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导,帮助他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困难。希望他在学习中不懂就问,多和他人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他现在能主动提出问题并探究,课堂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进步确实很大。班上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 爱是永恒的话题,爱的教育永远是最有效果的。我始终相信,教师付出的爱一定会在孩子们身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采用最多的办法是自学和交流。我经常在课余和同事特别是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在交流中向他们取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习到许多更有效、更创新的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公共知识方面英语、计算机、普通话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我知道,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我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学生角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节好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过程。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面对农村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我在网上精选了一些精美剪纸,自己在课前事先剪好“喜莲鸳鸯”、“富贵牡丹”图案。以精美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情,有的说“真漂亮”,有的说“这剪纸是怎么剪得?”有的说“我也想剪一个这样漂亮的剪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说:“这幅剪纸是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剪出来的,你们只要从这两幅图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总结出来,你们就都能自己创造出一幅漂亮的剪纸作品了。这两幅图有什么特征,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学生听完,也急着找出特征自己剪纸,这样,学生就主动承担了学习的任务,很快进入了主动探索的状态。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总之,不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考虑,都是为了教学,都是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邓小荣.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6.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六
摘要:在女性主义的理论中,男性两性差异包括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定位。但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差异与其说是由生理决定的,毋宁说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方面看,中国女性解放事业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这种丰硕成果下仍掩盖着许多性别分工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女性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但这条漫长的道路也充满了希望。
关键字:女性主义 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中国女性现实处境 女性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似乎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机会,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前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女性问题也仍是公众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女性主义的界定
谈到女性话题,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女性主义这个术语,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来自英文单词“feminism”,最初译为女权主义,之后随着中国妇女研究的发展,又把“feminism”一词译为女性主义。《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对“feminism”一词是这样界定的:“女权/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包括男女平等的信念及一种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它受压迫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问题始终是女性主义的核心话题。人的社会性是通过男性和女性两大主体的互动形成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对与男性来说的,男女的两性差异曾使女性沦为以男性为主体的他者和第二性的地位。那么,要重新确立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就要从男女两性的差异入手。
二、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话题可谓由来已久,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中,男女两性的差异包括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和社会性别(gender)差异。
(一)两性的生理性别差异
一个婴儿从一出生就会因为他的生理特征而被确定为男孩或者女孩,这就是生理性别,是人类的自然属性。这样人类就与自然界其他种类的动物一样,分为雌性两性,即男性和女性。因为女性主要负担生育的责任,所以在身体结构上出现了很多不同于男性的特征。比如男性一般比较高大,体格健壮,相反的女性通常比男性矮,体重较轻,骨骼较为纤细,骨盆较大,以适应怀孕和分娩的需要;男性一般毛发较重,肌肉富有力量,而女性毛发较少,肌肉力量小,体型也比男性更丰满。
从生理性别可以看出,男女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生理特征的不同,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理差别被无限的放大了。因为没有生育的负担,男人一直充当社会的主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地位,而女性却以“贤妻良母”的角色被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失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将女性限定在家庭领域中,剥夺了女性从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传统思想导致了男孩女孩从一出生就要被家庭、社会塑造成约定俗成的“男人”和“女人”,这中后天形成的性格、行为等差异就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如果说生理性别是人类进化客观所造成的话,那么社会性别则是人类社会的主观意识的体现。
(二)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盖儿•鲁宾在1975年发表的《妇女交易:“性/政治经济学”笔记》中就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的概念。“性/社会性别制度是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整套组织,这些转变了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中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两性的差异已经不只是生物特征在其作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对女性的定位大多来源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性别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特征,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
在孩童时代,男孩就被告知要有男子汉气概和阳刚之气,要勇于挑战,要成为命运的主宰;相反,女孩则始终被提醒要具有女性气质和阴柔之美,要温顺、服从。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稳定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就意识到了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问题,她说:“男女之间的差异是他们的环境不同的结果。”在这本书中,波伏娃还提到了社会在女性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她说:“女人是逐渐形成的。从生理、心理或是经济因素,没有任何的既定的命运可以决定人类中的女性在社会中所表现的形象。决定这种处于男人和阉人中间的、有着所谓女性气质的人种的是整个文明体系。”④
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差异与其说是由生理决定的,毋宁说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以及男女性在性格、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是在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是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三、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看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
(一)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决定要辩证的看两性差异
1、过去强调“男女平等”的局限性
自五四运动是中国就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建国后男女平等更是作为法律条文被列入宪法当中。但是早期强调的男女平等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的同等、均等,把男性和女性都放在相同的要求和标准之下,而这个标准实际就是男权社会的标准。女性若要享受到男性的社会特权就必须用男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甚至要成为男人。为了能像男人一样不受牵累的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许多女性甚至选择了独身。这个时候,女性因能够闯入男性的社会而获得强烈的解放感、自由感和满足,像男人一样甚至成了女性主义者也认同的女性解放目标。
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忽视了女性生育的重担和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表面看起来的平等也掩盖了真正的不平等。
2、真正的男女平等要实现性别公正
生理差异决定男女平等不能忽视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和生育要求。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需要来自男性群体的帮助;在职业分配中,不应强迫女性从事高空、矿山、水下作业等重体力或不利于女性生理健康的工作。这是由男女的身体机能决定的不可改变的事实。同时也要考虑到女性在语言、情感、交际等方面的优势,让女性在教育等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从社会性别上看,不应对女性角色定位进行一成不变的设定,将女性限定在家庭内部而认为只有男性才能更好的涉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应改变传统的女性就应该怎样或不应怎样,男性就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性别角色期待。
从某种程度上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的群体化表现。既然每个个体都应该被给与平等的机会,都有权利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的选择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那么男女两性也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选择的机会,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与意愿选择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做到相互帮助和补充。这样做才是性别公正的表现,也就是说“男人能干的,女人不一定都能干;女人能干的,男人不一定都能干;男人干得好的,女人不一定能干好;女人能干好的,男人不一定能干好。男女不仅仅是有别,更为重要的是互补和男女两性的各尽所能。”⑤
(二)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
1、妇女解放的丰硕成果下仍掩盖这许多性别歧视
早在1950年,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权益就收到宪法的保护,此外在劳动法、婚姻法等多项法律中都规定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益。女性的就业率也大幅度上升,在教育等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为女性的解放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空前的契机。可以说,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中国妇女在许多方面已经获得解放。但是这种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却掩盖了仍然存在的大量的性别不公正的现象。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的总体差距仍然存在,妇女在家庭、教育、工作、晋升等诸多方面仍然受到许多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
首先,从意识形态上看,“女主内,男主外”,“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男人的能力比女人强”“男人就要在外打拼,养家糊口”,“女人就要在家生儿育女,做个贤妻良母”等传统两性观依然盛行不衰。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女孩的受教育问题。
其次,从社会分工上看,尽管女性参与就业的比例很高,但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的就业率要远远低于男性的就业率。女性因怀孕生子的生理因素在求职就业中收到歧视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很多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中明确规定“男性优先”“未婚”等条件。即使那些为事业奋斗的职业女性在职业晋升中也会受到“玻璃天花板效应”的阻碍,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
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女性往往被要求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家务劳动。即使是与男性一样有着固定工作的女性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也要多于男性,大部分城市女性承担双重负担:一方面从事全职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完成大部分家务劳动。
现代女性在工作上被要求:要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她们又必须履行传统观念所要求的:做一个“照顾丈夫的好妻子”“关心孩子的好母亲”“孝顺公婆的好儿媳”,除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意外,她们还要精打细算的处理好整个家庭的里外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女性需要很好地兼顾社会和家庭。这种双重要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女性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冲突。
(三)怎样实现女性解放的进一步发展
女性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了中国女性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女性能够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自由而公正的参与社会的机会呢?
1、从家庭生活方面来说
男性和女性对家庭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改变女性把过多精力投注于家庭和社会参与边缘化的现状。这需要男女两性同时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在女性大规模参与社会,走进公共领域的同时,男性也应该适当的退回到家庭中,分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和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正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口号一样:“分一半家务给男性,分一半权利给女性。"而作为女性也要提高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认可,大胆的参与社会竞争,追求事业的成功,更加全面地走向社会。
2、从社会文化制度来看
“男尊女卑”的封建父权制文化从方方面面压制了女性的发展。虽然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废除了上百年了,但是父权制的文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人”等各种传统思想依然深入人心。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和性别公正就需要把这些落后的传统性别观念从人们心中彻底清除,并建立新的较为先进的性别文化。这种新的性别文化应该以尊重男女平等为基础,给予男女两性平等的机会、权利和责任。使得每个个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实现充分独立和自由。
纵观中国女性的解放道路,中国女性解放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显著成就,但当代女性发展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不可忽视。女性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但这条漫长的道路也充满了希望。
参考文献
[1]谭兢嫦、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
[2]Gayle Rubin,/The Traffic in Women:Notes on the-Political Economy.of Sex0,引自5Modern Feminisms6,ed.by Maggie Hum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pp.257-258.[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北出版社2009年。[4]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北出版社2009年。
7.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七
一、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角色定位
(一) 信息的把关人
当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时, 人们会渴望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专业性的编辑人员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鉴别、挑选、编辑新闻信息的任务。这样, 网络新闻编辑又回到传统媒体“把关人”的位置。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者们言简意赅地指出:“目前互联网上所刊载的信息常常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谁能够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理清头绪, 将新闻内容有条理地报道给读者呢?是专业新闻从业人员。”
(二) 舆论的引领人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巨大舆论平台, 本身具有虚拟和隐蔽性, 加上网民的立场、心态、表达方式复杂多样, 使得舆论形态复杂凌乱, 难辨真伪, 此时的网络编辑只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是不行的, 还要借助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做好舆论的引导者, 担负起“舆论的引领人”的角色, 即遵守党的新闻原则,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借助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做好舆论的引导人。所以, 网络新闻编辑不仅是网络新闻的把关人, 同时也是公共论坛的主持人, 在工作中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 将正确的思想融入内容中, 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
(三) 事件的解析人
面对浩瀚的网上信息, 受众不仅想了解信息的表层内容, 更想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此, 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原有新闻源进行深度解读。此时, 编辑工作的重点已经逐渐转向了对新闻、信息和知识等多层面内容的解析。用专业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对新闻、信息的内涵、外延加以拓展延伸, 通过栏目策划、网络专题、背景材料链接等形式进行新闻资源的深度发掘、优化配置, 使重大新闻信息用事实说话, 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信息。
(四) 思维的拓展人
与传统网络工作者相比, 网络新闻编辑人员更应该用动态立体的创新性思维编辑新闻, 不仅对新闻的切入点进行准确掌握, 而且还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全新看法, 将新闻多角度、全方面、立体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挖掘出新闻信息中的内涵价值。
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如何提升素养
新的情况和形势, 决定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新特点, 这意味着对网络编辑工作有全新的素养要求, 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笔者从以下几点来探讨如何提升网络编辑素养。
(一) 强化把关意识
网络新闻编辑不仅要有新闻编辑的责任意识, 更要注重对网络新闻的把关, 加强把关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网站, 都热衷于传播信息。网站的生命力在于内容, 而内容真实性是媒体的生命关键所在。首先, 网络新闻编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稿件的真实性进行把关, 追求新闻信息的“正确性”, 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专业地位。其次, 确保舆论的正当性。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 是网络传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网络新闻编辑要特别重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加强正面引导, 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二) 提升舆论引导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编辑必须遵循的宣传规律。网络编辑舆论引导能力培养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观念上树立强烈的新闻舆论导向意识。二是网络编辑要具备培养论坛“意见领袖”的能力。网络编辑可把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培养为“意见领袖”, 将他们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突出强化处理, 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 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方向。
(三) 增强新闻判断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编辑人员从专业理论上对网络信息整合的一个过程, 直接决定编辑质量的高低。网站要想吸引受众的关注, 赢得点击率, 就必须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一个出色的新闻专题需要网络编辑首先能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这需要网络编辑掌握网络舆论的实质内涵, 不断研究网络舆论的特点规律, 在实践中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以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 开拓创新能力
网络编辑要有一定的组织创新能力, 在编辑过程中要树立求新的意识。因此, 在具体的编辑中, 要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有效创新。如:设置活动方案、栏目与界面、内容编排、宣传手段等都一定要做好创新, 争取独创性, 突出自己的特色。使之能够以好的手法、好的选题、好图片、好的活动策划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增加竞争力。
摘要:网络新闻编辑角色定位与网络的独特优势紧密相随, 开放的网络特性决定着网络编辑工作的角色特性, 因此, 对网络编辑工作的角色定位是做好网络编辑工作的基础, 而网络编辑素养水平又关系着网络新闻质量与网络舆论的形态。为此, 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着手, 探求如何提升网络新闻编辑素养, 以期对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质量和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编辑,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4.
[2]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23.
[3]刘汉武.网络媒体呼唤全能网络编辑[J].湖南科技学院报, 2007, (7) :185-187.
[4]陈学明等编.哈贝马斯论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57.
[5]牛炳文.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特性[J].编辑学刊.2007, (4) .
8.分析从宏观角度看会计的职业环境 篇八
关键词:会计 职业环境 宏观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现状的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滑坡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03年度国家审计报告来看,滥用国有资产所分布的范围之广令人震惊:体育总局滥用奥组委1.31亿元资金;国家电力领导人员的决策失误造成总损失近32.8亿元。2002年国家财政部对全国的283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其中22户企业存在双重账户的问题,共计查出不实资产115亿元。
以上這些数据有力的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会计是对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与监督的有力工具,他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等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也要为投资者、社会公众服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将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大范围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从微观层面来说,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执业态度不端正,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不高或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所服务的单位管理不严格或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故意漏记错记了一些会计信息。这些微观环境从某些方面来看也是受到了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的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各不相同。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有发展才会有会计的需求,会计的发展紧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文化环境的不同也会对会计产生一定影响。这样看来,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改进是极为重要的。
二、会计职业环境的宏观分析
宏观层面的分析将从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这四个角度进行。这四方面是对一个国家整体活动的基本划分,其环境的不同将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会计职业的环境。
1、国家政策与政治环境的影响
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一切企业进行活动的前提,如果政治动荡,人民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又何谈发展经济呢?从如今的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经济落后的国家多分布在政治动荡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总体经济环境一直比较稳定,这样就为会计职业环境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十世纪以后,我国的部分会计学家开始了会计职业环境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在我国的会计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利于会计环境形成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是迫于无奈而做出违法的事情的。例如在我国的国企,大部分领导人员都是由党政部门委派的,这些人在追求政绩欲望的催动下,盲目的设定经济增长指标,使得企业为了完成目标而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告。在我国的部分高校也存在相同的问题。项目资金虚假申报的现象屡见不鲜。所有这些违背经济发展正常规律的行为都损害了会计的职业环境,也从反面反映了政治理念改革的迫切性。
2、经济环境的影响
18实际工业革命的爆发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会计实践的巨大革新。会计操作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从结绳记事演变到了现在的大型计算机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将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展,这一现象客观上将各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因此,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及体制都将对我国的会计政策与实践产生影响。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多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处理方法,资产的计量标准与方式、财务信息对方报送的方式等内容都不再只局限于我国。在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尽相同的情形下,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经济事务的处理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公正合理的国际会计体系通过加强全球经济的沟通交流,使会计从业人员能更好的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
因此,经济发展的好坏对会计职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重大,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构建良好职业环境的前提。
3、文化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会计发展的政策,高级会计人员将成为我国未来急缺的人才,我国社会对会计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二十世纪以前,会计并没有作为一门单独设置的学科存在,人们普遍认为会计只有记录的功能而没有实质作用。就今天来看,会计早已不是单独的核算工具,而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对社会生产进行的一种反映与监督,任何经济行为的发生都不能缺少会计操作。
除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会计的文化环境还包括会计的教育和理论研究。现如今,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从高到低的会计教育体系,并开展了会计电算化教育,一些杰出的会计学者也编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会计著作。这些行为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使得会计理论与时俱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发展。
4、法律环境的影响
在如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师经济犯罪的现象屡屡发生。虽然大部分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坚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但还是有少数会计师走上了犯罪道路,更有一部分会计师是被无辜牵连进了犯罪案件中,很明显会计人员的权益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保护。以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为例,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企业高管的制约,其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我国的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它规范了会计行为,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加强了经济事项的财务管理,有力的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秩序。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会计法律有《会计法》与《中华人民注册会计师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企业会计准则》和《细则》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使得会计工作有章可依,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现在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事件屡见不鲜,这除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职业能力不够的问题外,相当程度上还是因为会计人员的行为受限于企业,被迫出具了不真实的信息。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对全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当对会计人员予以足够的法律监督与保护,严惩恐吓会计人员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公正的会计职业环境。
三、构建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
1、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任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按照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来处理会计信息,从而消除腐败根源,营造稳定、健康的会计职业环境。
2、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严格监督会计人员
通过有效的监督教育措施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大力表彰;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会计人员,必须予以严厉的惩罚,通过大范围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氛围。
3、加快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的法规来规范会计职业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近年来,执法力度不够是会计工作中出现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落实《会计法》,保障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财政部门应切实履行《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严惩违法违纪的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陈颖.从宏观角度看会计的职业环境[J].商业会计,2013,(02):102-103
[2]韩洪灵,陈汉文.会计职业道德之性质与实施:契约理论视角的解说[J].当代财经,2007,(02):111-117
[3]劳川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文化背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从职业角度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推荐阅读:
从教学的角度看“末位淘汰制10-10
从营销角度看阿凡达07-22
从科学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的发展09-18
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08-27
从法律角度看依法治国09-08
从发展角度看经济形势10-11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09-25
从合理的角度做群众工作07-27
高度决定视野――如何从企业文化的角度选人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