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南京民国建筑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发布时间:2009-08-10
作者:文史办
2009年,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在俞明副主席带领下,对南京民国建筑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听取了市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房产局、文物局和有关区政府的情况介绍,并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民革市委、民盟市委、民进市委、农工党市委、九三学社市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了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状况
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建设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民国定都南京,从1912年算起是38年,从1927年算起是23年,其中有8年迁都重庆。正是在这二三十年时间里,留下了900多万平方米有特色的建筑,其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不下200座,使南京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博物馆”。“汉唐建筑看西安,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民国建筑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民国建筑和近现代建筑这两个概念
现在使用较多的近现代建筑这个概念,是对民国建筑这个概念的拓展,向上延伸至清代晚期(19世纪中叶),向下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初期(一般为20世纪50年代,也有主张延至20世纪70年代者),其主体仍然是民国建筑。一般而言,使用近现代建筑这个概念是恰当的。考虑到南京的特殊情况,使用民国建筑这个概念则更有意义。
(二)南京民国建筑溯源
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南京为国都,南京的城市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从民国八年(1919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0年间,南京总共进行了大小深浅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7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治制订《首都计划》。《首都计划》于1929年12月完成,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城市功能分区(中央政治区、行政区、住宅区、文教区、工业区、商业区)、道路系统、市政工程等。实施较早的是道路系统中的中山大道,目的是配合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大典。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行政建筑、纪念建筑、文教建筑、公共建筑、里弄建筑、官邸建筑、工业建筑;另有外国人兴建的宗教、教育、公益建筑,还有一批外国使领馆建筑。
这一大批民国建筑,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
一是中山陵园地区。包括中山陵、植物园、行健亭、音乐台、光华亭、仰止亭、流徽榭、藏经楼、国民革命历史图书馆(今中山陵7号)、桂林石屋、永慕庐、永丰社、孝经鼎、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谭延闿墓、航空烈士公墓、天文台、中央体育场以及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张学良、林森、陈果夫、陈立夫、何应钦、唐生智、冯玉祥等100多位国民党党政军高级官员的公馆、别墅。
二是明故宫地区,为中央政治区。包括中央博物馆(今南京博物院)、中央监察委员会(今南京军区档案馆)、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励志社(今钟山宾馆)、中央医院(今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今南京军区司令部)等。
三是新街口地区,为商业区。包括交通银行(今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国货银行(今新街口邮政支局)、大华大戏院(今大华电影院)、福昌饭店、中央商场等。
四是西康路地区,为新住宅区,俗称公馆区。共建成近70万平方米的花园住宅,户均超过400平方米。五是中山大道沿线,主要是行政建筑。包括交通部、铁道部(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外交部(今省人大)、最高法院(今省粮食局等单位)、最高检察署(今军人俱乐部)、华侨招待所(今江苏议事园)、新都大戏院(解放后改名为胜利电影院,已拆)、财政部(今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中央饭店等。
此外,北极阁--鸡鸣寺、鼓楼--汉口路、傅厚岗--高楼门、长江路、太平南路等地区,也是民国建筑相对集中的地区。
《首都计划》的实施,一大批民国建筑的涌现,标志着南京从基本是明清风貌的传统古城,向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寄托着一代规划师、建筑师和政治人物建设一个田园化、民族化、科学化新南京的雄心和梦想。
(三)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
南京民国建筑具有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1、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特点
南京民国建筑在风格特点上的划分,有四种、五种、六种等不同意见。以六种为例,可划分为:
(1)西方古典式建筑,如和记洋行英国总监办公楼、中央大学大礼堂等;(2)折衷主义建筑,如扬子饭店、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等;
(3)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金陵大学礼拜堂、金陵大学北大楼等;
(4)新民族形式建筑,如铁道部大楼、灵谷塔、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音乐台、中央医院、交通部大楼、外交部大楼、谭延闿墓、中央博物馆、新街口交通银行、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等;
(5)西方现代派建筑,如福昌饭店、下关火车站扩建工程等;(6)传统民族形式建筑,如行知馆、马歇尔公馆等。
2、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一是独特性。南京民国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家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智慧结晶,构成了南京大都会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规格之高、类型之全,是国内一些城市的租界建筑无法比拟的。其中,民国政府的“五院八部”及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馆等,其等级和规模均属当时全国乃至东亚之最。
二是开创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强势侵入面前,中国建筑界曾经一度迷失自我。上海、天津、武汉等开放口岸所建造的西式建筑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建筑瑰宝。这种状况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有所改变。一批中国自己的建筑师,他们学贯中西,冲破了盲目崇洋思潮和民族自卑心理,或自办事务所,或在政府部门负责规划,或在大学任教,在中国近代建筑的探索实践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以吕彦直、梁思成、杨廷宝、童寯、陈植、刘敦祯、徐敬直、李宗侃、奚福泉等为代表。他们在创作设计思想的更新、不同建筑功能的规划、各种近代材料的运用、多种建筑风格的摸索、审美标准的试探、直至具体施工的亲临实践等许多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开创性的努力。他们创作出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作品,甚至是旷世杰作。最典型的就是1929年建成的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至今为后人尊崇和津津乐道。南京民国建筑,在开创出中国近代建筑灿烂之花的同时,引领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潮流。
三是艺术性。南京民国建筑中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精品及其所蕴涵的建筑思潮,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活动,整体性地反映了中国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审美追求,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南京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变化,又与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科技理论密切相关,因此,优秀的南京民国建筑,恰好充分诠释了当时的科学技术进步水平。
四是历史性。南京民国建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风云沧桑,是南京乃至中国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实物见证。南京的民国建筑,至今仍为海外侨胞、台湾同胞所关注,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
南京的民国建筑,奠定了南京近现代城市的物质形态,构成了南京清新雅致的面貌特色,并且与山水城林相得益彰,成为南京赏心悦目的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展露出其艺术的多元性、技术的先进性和风格的独特性,体现出广泛而持久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二、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情况
目前,南京以民国建筑为主体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尚存900余处约1500余栋,其中165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国家级10处24个点、省级53处55个点、市级102处112个点。多年来,南京市在民国建筑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南京民国建筑的基础研究工作
1988年,东南大学与市规划局、文物局合作进行近现代建筑普查,后出版刘先觉、张夏合、村松仲、寺原让治合著《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收录民国建筑190处。
1992年,陈济民、庄淑玉、卢海鸣合著《民国官府》,收录民国建筑63处。1995年,潘谷西著《南京的建筑》,收录民国建筑28处。
1996年,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建筑志编委会合编《南京建筑志》,收录民国建筑68处。
2001年,卢海鸣、杨新华主编《南京民国建筑》,收录民国建筑238处。
(二)南京民国建筑的规划编制工作
1998年,市规划局组织市规划院编制《南京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同年编制《南京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梅园新村地区保护和利用规划研究》。
2002年,市规划局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展《南京近代非文物优秀建筑评估和对策》课题研究。2003年,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其中挖掘了大量民国名人故居、外国使领馆建筑。
2005年,市规划局会同市文物局开展“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库工作”,并纳入地理信息系统。
2006年,市规划局编制完成《南京市2006--2008年民国建筑保护和利用三年行动计划》。
(三)南京民国建筑的法规保护工作
2006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其后,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工作任务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2008年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工作的通知》、《2008年重要近现代建筑整治实施方案》、《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工作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四)南京民国建筑的组织保障工作
2007年10月,我市成立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专家委员会”,由高等学校的建筑、规划、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省、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宁部队代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并制订了《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专家委员会章程》。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对相关建筑物的保护、整治工作进行审查把关。
(五)南京民国建筑的实际保护工作
1、公布保护名录。2008年,南京市公布了经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五批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名录,前四批均为已列入文保单位的建筑,第五批为65处非文保单位建筑及10片风貌区。2009年拟公布第六批保护名录,包括52处建筑和3片风貌区。
2、开展保护整治。2008年4月,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9片风貌区及19幢建筑进行保护整治。目前,颐和路公馆区第12片区、国际联欢社旧址、桃园新村片区、东大北京东路沿线风貌区、复成新村风貌区、慧园里风貌区、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基督教圣公会圣保罗教堂等项目已初见成效。2009年继续对4片风貌区和7幢建筑进行保护出新。
南京的民国建筑,一部分目前由部队使用。近年来,部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军地协调联动的局面。
江苏省军区对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旧址十分重视,共投入1200万元进行保护整治,南京军区在这里召开文物保护现场会,并向全军推广。
南京政治学院投入800万元,对国民政府交通部、铁道部、行政院旧址进行维修。南京军区对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妥加保护,并出台了军内第一部文物保护法规《南京军区营区文物保护条例》。
3、实施挂牌工作。对已公布列入保护名单的建筑及风貌区,由市房产局牵头进行设置统一标志牌工作。2008年,已完成67处88块标志牌的挂牌工作。
目前,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建委、规划、文物、房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已经有了清醒的保护意识,社会舆论表示出强烈的保护要求,总体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南京的民国建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是保护工作在有序推进,另一方面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就在保护名录公示期间,上海路82号原美国大使馆新闻处和莲子营44号原姚文采寓所被拆除。未经许可拆除的还有豆菜桥37号原卢伟民寓所和麻家巷9号泰国大使馆。江南水泥厂民国建筑,因使用管理不当,引发火灾,损毁严重。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1、保护民国建筑还缺乏广泛的共识
主要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认识分歧。决策者、投资者、专家、市民之间,市区之间,政企之间,军地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产权人、非产权人之间,利益相关者、非利益相关者之间,都可能因具体的建筑物而持不同立场,形成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的意见。这是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2、“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难以落实
虽然《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已经明确了“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但是对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和法律责任还缺乏十分清晰的表述,对部队、部属、省属单位及“强势部门”的使用者还缺乏刚性的制约。
3、良性、滚动、长期、有效推进的保护机制尚未形成
这其中,既有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有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
三、对南京民国建筑保护的建议
针对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南京民国建筑的特殊价值
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前文已有表述。这里举一幢建筑为例。南京湖南路10号(原丁家桥16号),现为江苏省军区所在地。这是一幢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法国宫殿式建筑;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新型建筑之一; 这里曾是体现君主立宪思想的江苏咨议局所在地;
这里曾是江苏省议会、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 这里曾是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方;
这里曾是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地方; 这里曾是同意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选举袁世凯继任的地方; 这里曾是奉安大典时,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设置灵堂的地方; 这里曾是爱国志士孙凤鸣刺杀汪精卫的地方; 这里还曾是汪伪政权的办公地址; 国民政府还都后,中央电台也曾设于此处。这样一幢建筑,就是一部史书。
南京的许多民国建筑,都同这幢建筑一样,是一部无字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忠实地记载了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历史。这些建筑,见证了壮怀激烈,刀光剑影,恩怨情仇,悲欢离合,风云际会,兴衰存亡。
目前南京名气最大、人气最旺、效益最好的两处旅游景点,一是中山陵,一是总统府,这两处都是民国建筑。南京第三产业的新亮点1912街区,也是以民国建筑为依托,打造的“民国风情”特色街区。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不重视、不爱护南京的民国建筑。充分认识南京民国建筑的特殊价值,是做好保护工作的思想基础。
对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投资者来说,对民国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来说,风物常宜放眼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民国建筑的保护,乃是对眼界、智慧和执政能力、决策能力的一种考验。南京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六朝建康城遗址。专家呼吁保护,建设方认为要多花经费、耽误工期,反对保护。在有远见的领导人的干预下,达成妥协,保留了一小部分。项目完工后,保护下来的遗址成为吸引各方的亮点。建设方十分感慨,认为当初目光短浅,保存的太少了,多花些钱是值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遗憾,这样的悔之莫及,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今后应当少出现,不出现。
充分认识民国建筑的特殊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可以传承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民国建筑保护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民国建筑保护要创新思维
做好民国建筑保护工作,一方面,要求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投资者要充分认识民国建筑的价值,将民国建筑保护作为自己当仁不让的职责。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强化保护意识,强化保护机制,广泛听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认真贯彻“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五图一表”(即建筑年代、功能、质量、层数及小品环境图,以及历史遗存一览表)分析评价办法,同时,要落实相应的保护专项资金,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民国建筑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另一方面,要求民国建筑保护的责任部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创新思维上下功夫。
1、民国建筑保护要宽严结合
现存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一,保存状况也存在差异,保护要求就应当从实际出发,摸清家底,分门别类,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甲类是历史文化价值高,保存现状好的,应当强调保持原貌,强调修旧如故,强调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保护。不仅要保护单体建筑,还要保护街区,要重视对民国建筑“视觉走廊”的保护。对这类建筑,保护是硬道理。
乙类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保存状况较差的,可以考虑在修旧如故的前提下,同意落架修缮;也可以在保持原来外貌的前提下,对内部进行改造,特别要增加和改善生活设施。
丙类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保存现状很差,且与城市重要建设矛盾大的,可以区别不同情况,或拆其一部,保存有特征的面墙等部位,作为历史符号留之后世;或易地拆迁,恢复原貌;或全部拆除,立碑牌记录其历史。
丁类主要是民宅,当初建造规格不高,或年久失修,或几经改建,面目全非,历史文化价值不高,应当尽快改造,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不是什么都要保,并不是保护得越多越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宁左勿右,要强调分类、适度。
如何分类保护,要避免随意性,要探索制订科学的标准,要经过制度化的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
只有实事求是,宽严结合地处理,才利于凝聚保护的共识,形成保护的合力,才利于保护的可持续性。
2、民国建筑保护要保用一体
民国建筑的保护不是盲目的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保护的目的,最终是为今人及后人所用。不能越雷池半步的死保是没有出路的。只要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之间,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是具有相容性、统一性的。这就要求,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将保护与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上下功夫。
中山陵、总统府、1912街区,建筑本身得到很好的保护修缮,良好的环境风貌吸引旅游者、消费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雄厚的经济实力,又为保护修缮提供了保证。这就真正做到了保用一体,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位于南京军区大院中的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礼堂,曾经是举行侵华日军受降仪式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考虑到军区机关的特殊性,南京军区在利用上创新思维,在修缮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军区战史陈列馆对军内开放。这一做法受到中央军委的肯定。
某电影院为民国建筑,曾经是南京的一颗明珠。时代发展,明珠不能与时俱进,日渐黯淡了。一段时间内,片面强调死保,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加上其他因素,电影院面貌陈旧,效益很差。思路一改天地宽。有关部门同意在保持电影院特色要素(门面和前厅等)的前提下,对其他部分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当代电影放映的实际需求,适应日新月异的周边环境,并与邻近的商贸设施相衔接。这样把保护修缮与发展利用结合起来,为建筑保护、城市发展与单位效益的多赢创造了条件。
目前,南京有相当数量的重要民国建筑,由于种种原因,还藏在深闺人未识。政府应在适当时机,采取适当方式,使这些建筑还之于民,成为广大民众可以自由进入,亲身感受的场所,让这些优秀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在保护的前提下都得以充分实现。
3、民国建筑保护要多元统一
多元,就是要解放思想,突破定势,不拘一格,多方探索,目的是使民国建筑的保护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
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有机更新”的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全国看,天津市在民国建筑的保护方面进行了令人注目的探索。天津市政府成立由市房产局牵头,市规划局、文物局参与,有15个专项人员编制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办公室,投入专项资金,通过专业公司开展保护工作。在具体运作上,采用腾迁,而不是拆迁的方式。在对建筑物进行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修缮,实施有效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实现了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和多赢。除此以外,还出现了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上海“新天地”石库门旧区改造、苏州木渎古镇区山塘街14--38号沿街建筑政府补贴、居民自助更新改造等不同类型的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民国建筑保护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保护模式多元化,保护主体多元化,保护资金多元化等。
南京也出现了多种探索模式。包括玄武区梅园新村片区“留住老住户,留住民国风”的更新改造,包括玄武区中山东路1号民国建筑兼顾保护与使用的更新改造,包括白下区西白菜园14栋民国建筑功能置换,建设“黄金珠宝一条街”的更新改造,包括鼓楼区颐和路公馆区12片区“腾笼换凤”式的更新改造,包括11片区拟通过搬迁、回购、租赁、赎买、保留等多种模式的更新改造方案,等等。市政府批准的《2009年南京市特色街区建设实施方案》,涉及多处民国建筑,其核心就是多元化探索。
民国建筑保护没有现成的模式。经过实践检验,现在进行的探索有的会完善成熟起来,并推广开去,有的需要改进,有的需要改变,还有可能出现新的探索。探索的结果,不是统一于某一种模式,而是统一于保护的实际效果,统一于保护利用的结合,统一于对症下药,各得其所。
4、民国建筑保护要虚实互补
实,就是要加大民国建筑保护的教育力度和处罚力度。该出手时要出手。某强势部门要拆除一处重要民国建筑,在沟通协调无效的情况下,有关部门通过特殊渠道将情况告知其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干预,建筑得以妥善保护。对严重违反保护法规,破坏重要民国建筑的行为,手不能软,必须依法处置。
虚,就是要大力宣传南京民国建筑的重要价值,宣传保护民国建筑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补偿效益;宣传、表彰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批评、谴责破坏重要建筑的行为,形成全社会以保护为荣、为责,以破坏为耻、为失职的氛围。
虚实互补,两手都要硬,这是把民国建筑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5、民国建筑保护要刚柔兼济
民国建筑保护的基本支撑是法。现在民国建筑保护已经有了一些法律依据,包括文物保护法,包括南京市的保护条例和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规章,应当不打折扣地执行。从目前保护的实践看,还有一些法规亟待出台。包括《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包括规范建筑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之间权利关系、法律责任的《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修缮规定》,包括告知性的《重要建筑保护手册》,还涉及加快公布民国建筑保护名录,全面建立民国建筑保护档案,广泛设置民国建筑保护标志,以及认真实行民国建筑保护专家评审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工作。通过这些带有强制性的措施,逐步做到民国建筑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民国建筑保护工作是要由人去做的,有关法律规章是要由人去执行的。因此,提高人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要在党校、行政学院开设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民国建筑保护的课程或讲座,提高广大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保护意识。要在各级学校开设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民国建筑保护的课程或讲座,使年轻一代从小就树立起保护意识。这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从头抓起,一个是从小抓起,一个是关键,一个是基础。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柔性的,也是最根本的保护环节。
有了法,又有了真心执法的人,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民国建筑保护作为千秋大业才能真正持之以恒。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它还在说话!今天的人们,在金陵城内寻觅六朝风采,南唐风流,大明风华,天国风云,已经少有物证。唯有民国风物星星点点,散落其间。这是城市的肌体,也是城市的灵魂;这是有形的资产,也是无形的财富;这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更是历史变迁的佐证。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历史也将如何对待我们。南京的民国建筑保护已经破题,接下来,任重而道远。
2.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告 篇二
一、杨廷宝的求学之路
杨廷宝先生字仁辉,河南南阳人,1901年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的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少年求学时也读了几年私塾,四书五经是他的启蒙读物。少年时,杨廷宝入河南留美预备学校,1915年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期间成绩优异且善于绘画。1921杨廷宝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并在设计竞赛中获奖[1]。杨廷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身为中国人常常被欧美学生奚落,受到冷嘲热讽,如说他 “土气”。然而,杨廷宝却不在口舌上还击,而是用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傲人成绩进行反击。杨廷宝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并且还在美国的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一银四铜的好成绩,设计草图入选欧美建筑系最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并且被美国建筑学的代表人物邀请进入其工作室工作。同时,杨廷宝在绘画上的天赋得到了教授的称赞,没有走上绘画的道路,杨廷宝当时的老师都觉得十分惋惜。在这样的成就之下,再没有外国同学敢瞧不起杨廷宝了。
1926—1927年杨廷宝赴欧洲游历考察,将建筑学的理论与当代建筑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更多感触。杨廷宝1928年回国后,匆匆举行婚礼,新婚两周就离开了自己的妻子,踏上了以知识报国之路。开始,杨廷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北京一带,设计了许多重要建筑,并且参与了许多皇家宫殿的维修,为北京做出了贡献。在这一时期,杨廷宝还设计了东北大学校园、京奉铁路奉天车站等,修缮了天坛祈年殿和皇穹宇、紫禁城东南角楼、香山碧云寺罗汉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子监辟雍等重要文物[1]。这一时期的特殊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古代建筑的精髓与设计建造的真谛,也积累了深厚的建筑知识。
20世纪30年代,杨廷宝所在的基泰公司的业务由北方转向了南京与上海地区,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杨廷宝开始与南京结缘。他设计了中山陵音乐台、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田径场中央医院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也使得他的命运与南京紧密结合在一起。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还为雨花台纪念馆等进行方案设计,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57年和1963年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副主席,1979—1982年任江苏省副省长。杨廷宝被认为是与梁思成齐名的一代宗师,有“南杨北梁”之誉,足见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二、杨廷宝的南京情怀
1.雕梁画栋间的民族情怀———南京中央体育场。“欲恢复民族地位与精神,须先养成健全之体格,故体育一端,比较德智育尤为重要。”[2]在民国时期,当权者对于竞技体育的关注度较高。193年,第四届全国运动大会在杭州闭幕之后,蒋介石提出要在南京兴建一座大型体育场以服务全国运动大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廷宝则成为设计师的不二人选,1931年5月,整体工程开工。“中国古代建筑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而现代建筑都是从欧美搬过来的。建筑文化和技术输出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一定要消化成为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那才有生命力。”杨廷宝依旧秉承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在中央体育场的外围作了牌坊样式的设计[3]。在游泳池的正立面的大门上,用了中国传统纹样进行装饰,充满了古代建筑的特点,除此之外,体育场的诸多进出口,都为中国式样的牌楼充满了浓郁的古代装饰色彩。这一工程也得到了当时政府的鼎力支持,当时承接建造的公司动用了三千多名员工不分昼夜地进行施工,以满足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的需要。杨廷宝设计的中央体育场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切,这位设计师为南京建造了一座值得永久纪念的伟大体育建筑。
2.金陵山水间的精妙融合———中山陵音乐台。几乎在建设中央体育场的同时,杨廷宝开始了中山陵音乐台的设计与建造。音乐台在当时的中国,是唯一的露天大舞台,位于中山陵广场的东南侧。除了杨廷宝之外,著名建筑师关颂声也参与到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来。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杨廷宝充分利用了明孝陵的地形,在造价不高的基础上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设计。“时间的协调将建筑永远融合在大自然和城市之中”,协调二字在他的设计中表露无遗。中山陵音乐台依山而建,利用斜坡进行布置,在错落布置的舞台旁,环绕着喷泉与水池,能够使得舞台上的声音更加动听而水池外围则是扇形的草坪看台,能够容纳三千人共同观看演出。而在舞台的后方,则是弧形的照壁,能够使得音乐的音浪更为动听。整体音乐台的建造,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下沉式的水池起到了良好的汇集雨水的作用,而舞台四周的参天古木,使得音乐台的环境更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杨廷宝除了充分考虑到了地形、植被的基础因素,还为造价精打细算。不同于中央体育场这样的大型政府工程,中山陵的音乐台经费不足, 而在逆境中,除了利用地形之外,他还采用了造价较低的原材料, 如斩假石,他说:“斩假石,施工技术好,经过岁月可以达到石砌的艺术感觉。”他反对用“丁字尺”、“三角板”来做规划,而注重结合地形修建道路和建筑,因势而利导[4]。
3.自然与实用性的巧妙结合———南京中央医院。无论是体育场还是音乐台,杨廷宝总是能够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功能不同的建筑当中,而南京中央医院的设计,体现的则是杨廷宝对于南京这个城市的理解与熟悉。杨廷宝对于中央医院的设计,不追求虚假装饰以哗众取宠,也不是抄搬现代建筑形式而求时髦,注重的是这一建筑与南京气候的充分融合。在南京,冬天寒冷,而夏天炎热,在建筑设计上,最需要注重的则是建筑的合理与自然的通风。因而,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杨廷宝似乎摸清了南京的脉络,充分利用自然的采光与通风,为建筑营造出了清新而自然的内部环境。在门诊楼的设计中,杨廷宝还特别在一层的西北侧设计了开放式的庭园,与现代病房楼的花园连成一片之后[5],形成了一片秀丽的景观,给予前来就诊的病人以轻松畅快的心境。除此之外,为了给医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杨廷宝在中央医院的五六层设计了敞开式的平台,这就为建筑内院提供一个很好的通风口,使得建筑内部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空气流通, 而医护人员也获得了一定的亲近外部空间的半室外空间,使得整体环境不会显得过分压抑。
在南京留下了诸多建筑作品之后,杨廷宝也一度离开了这个城市,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在国内更多的城市之间,北京、上海也留下了杨廷宝的建筑大作。1946年,杨廷宝自行设计了成贤小筑这所宅院以供自住,这所精巧可爱的宅院也是其在南京独有的一方天地。这所宅院的设计建造,充分体现了杨廷宝先生对于亲近自然的重视和对于建筑的独特取向。成贤小筑利用的材料是城砖等旧料,符合其“注重经济和造价”的建筑设计秉性。宅院共有两层, 卧室三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屋外是院子可以种植花木,一眼水井则是用来浇灌植物所用。杨廷宝这位建筑大师的诸多传世作品,都是在这一栋简朴的房屋中设计而成[6]。后半生,选择在成贤小筑中度过,也许是因为杨廷宝对于这座城池的喜爱,也许是因为他对于自己作品的欣赏与不舍。
摘要:南京中央体育场、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南京中央医院等建筑,是杨廷宝作为建筑师留下的重要作品。在阔别十数年后,杨廷宝选择定居南京度过他后半生。南京与杨廷宝之间的联系深厚而紧密,这位民国建筑大师对于南京的情怀从他的建筑作品中可见一斑。
3.南京 独领风骚的民国建筑 篇三
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三个部分。一般而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建筑统称为古代建筑;1840~1949年间的建筑统称为近代建筑;1949年以后的建筑统称为现代建筑。
民国建筑(普通民居例外)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期,从中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模仿(或称作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或称作融会创新)的发展轨迹。
产生期(1912~1919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对南京的城市建设尚未来得及规划,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随即将首都迁到北京。尽管如此,孙中山仍坚持认为南京是作为首都的最佳之地。
然而,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时地被卷入到战争的旋涡之中,建筑事业的发展步履蹒跚。这一时期,南京的绝大多数建筑仍采用传统的民族风格,部分建筑采用清末南京开埠以来输入的西方建筑风格,以照搬照抄西洋风格的建筑为主流,因此,有关建筑学家称之为“洋风”期。
转型期(1919~1927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次年在我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得到宣传,也影响到当时的建筑界。一批学有所成的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回国,打破了西方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界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建筑,处在由西方建筑师占垄断地位的“洋风”时期向中国人的建筑活动占主导地位的“自立”时期的转变过程中,一味模仿和守旧的建筑观念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鼎盛期(1927~1937年)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进行城市建设,南京出现了自六朝、南唐、明初以来的第四次建筑高潮。
1928年1月,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主席为蒋介石,孙科和孔祥熙分别担任工程建设组主任和经济建设组主任。在首都建设委员会下面设立了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定《首都计划》,并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治为顾问,以期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1929年12月31日,《首都计划》正式公布,其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功能分区、交通计划、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等方面。《首都计划》是我国近代比较系统的一部城市规划,遗憾的是,南京的城市建设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并未完全实施。
南京作为首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先,南京作为政治中心,政府各部门都需要办公用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内大兴土木,先后在市区建造了大量政府机构;与国民政府建立邦交关系的国家在南京建立外交机构,也需要大量的用房,修建了各大使馆。其次,南京作为经济金融中心,各大公司银行纷至沓来,相继在南京建立分支机构,从事金融业务。再次,南京作为文化中心,精英荟萃,学子云集。各学府、文教科研机构陆续建立。此外,政府官员汇集南京,也纷纷建立公馆别墅。
经过1927~1937年持续10年的建设,南京在这一时期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初步具备了现代城市的规模。实际上,由于经费的不足以及抗战的爆发,城市规划中的许多项目未能按计划完成。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大多数建筑物为我国的建筑师自行设计。因此,有关专家称这一时期为“自立”时期。
停滞期(1937~1945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城仿佛是人间地狱。经过侵华日军长达六周的暴行之后,南京城内外的许多建筑物惨遭日寇的焚毁。
在日伪统治南京的八年时间里,南京的经济和建设遭到掠夺性的破坏,日伪占领者基本上都是利用原有的旧建筑,或对旧建筑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造,南京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即使是偶有兴建,要么是出于宗教需要,要么是出于粉饰太平的目的。这一时期的民国建筑陷入了低谷期。
恢复期(1945~1949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年的5月5日,国民政府由陪都重庆还都南京。由于机关、学校、工厂企业陆续返回,饱经血雨腥风的南京城人气骤旺,呈现出百废待兴的景象。这一时期又涌现了一批民国建筑。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财力枯竭,无力也无心投入经济建设。因此,这一时期刚刚复苏的南京的城市建设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时,南京城内的最高建筑只有七层。
民国建筑经过上述五个阶段的兴衰起伏,在南京城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民国建筑的风格
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
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化上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它是主动的吸纳。中国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与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都市繁会图卷。直到今天,民国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观,令人驻足流连。
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建筑流派纷呈,造型独特,风格各异。概言之,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有六种风格。
一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民居多为人字顶。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南京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中,除了数量众多的民居外,古代寺庙一般都是以多座建筑组成庭院,各院之间以轴线串连起来,形成建筑群。通常平面都是呈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分布着寺庙的主要建筑。
二是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用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民国建立后,这类建筑逐渐淡出。
三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又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指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古典主义建筑。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风格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首先传播的欧洲其他国家,后来又影响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大约在20世纪初,这种风格的建筑出现在南京的校园里。
四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是中、西方的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造技术结合起来而作出的一种尝试,19世纪后期在南京开始出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中明确强调首都南京的建筑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由于这类“新功能,旧形式”的建筑既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貌,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要求,所以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这种风格的建筑成为一股时尚。
这种风格的建筑较早出现在教会学校中。教会学校中之所以要采用这种建筑造型,意在利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表达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姿态,以使中国的学生在传统建筑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后,这种风格的建筑扩大到大型纪念性建筑、行政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
五是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又称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费时费工,以及建筑格局呆板,于是提出了创新的主张,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式,反对大屋顶,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
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体型构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采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造型简洁对称,在檐口、墙面、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这类建筑兼顾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时又带有中国民族风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上世纪30年代南京对这类形式建筑的探索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六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又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的变化,西方现代派建筑应运而生。这种风格的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由于这一风格的建筑实用、经济而又美观,便于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所以一经产生,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20世纪30年代这种思潮影响到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南京等地也设计建造了这一风格的建筑。抗战胜利后,这一风格成为新兴建筑中最常采用的建筑风格。
呈现四大特点
民国时期中国建筑融入了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在南京的民国建筑中,天文台、气象台、中央体育场、美术馆、博物馆、高等学府教学楼、剧院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都以其鲜明的特色表达了民国建筑博采众长特点。不管是“中式”的博物院,还是“西洋”的美术馆,在这些建筑中,不仅表达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同时,中国北方建筑的粗旷恢宏,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相互共存,又相互交融,构成了南京兼容中外、融汇南北的民国建筑图卷。
诸如饭店、会所、教堂、联欢社等集会场所在建设初期普遍采取西方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样式。后来以杨廷宝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用现代的技术与材料,简洁的造型、实用的内部空间,创造出民族建筑的新形式,从而确立了民族建筑的新体系。
根据《首都计划》中提倡南京建筑要“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在1927到1937年建造的国民政府机关建筑,大多采取中国传统的宫殿式样。因造价太高,到后期就渐渐转为博采众家所长的中西结合式样。这种转型使得南京的国民政府机关建筑在体现出雄浑庄严的同时,也参酌了古今,融汇了中西,各有千秋,互相辉映。由此可以看到南京民国建筑呈现这么四大特点。
一是等级高。南京作为民国首都,中央级建筑多,包括国民政府“五院八部”等行政建筑,以及“中央研究院”、 “中央体育场”、 “中央医院”、 “中央博物院”等,其规模、等级均属当时全国(甚至东亚)之最。
二是类型全。按建筑原有性质可分十大类型,即行政办公建筑、纪念性建筑、文教科研建筑、宗教建筑、使馆建筑、公共性建筑、官邸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民居建筑。
三是历史及艺术价值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汇集了当时中外优秀的一批建筑师,进行大量建筑创作活动,留下了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
四是内涵丰富。民国建筑大多与历史事件、名人相关。
多种类型并存
从类型来看,具体说来,南京民国建筑有官方建筑、公馆别墅、公共建筑、文教科研、纪念、宗教、金融、交通和其他类型。
官方建筑类,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机构由五院十八部六个委员会构成,这些由中央政府统一建造的行政类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南京独有的。如位于中山东路313号原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山北路上的国民政府行政院(现解放军政治学院),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
公馆别墅类,包括达官贵人的官邸别墅和各外国驻华大使馆,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特色之一,其中以山西路、颐和路一带尤为集中,共建房1700处。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
公共建筑类则指马林医院(鼓楼医院)、中山东路上的中央医院(现为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央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中央饭店、中山南路上的大华电影院(原大华大戏院)、中央体育场(现为南京体育学院)、下关的江苏邮政管理局等。
文教科研类主要是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和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校址)、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校址)、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校址)、科研机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现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办公楼)、紫金山天文台等。
纪念类就是中山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灵谷景区内)、音乐台、还都纪念塔、正气亭、流徽榭等。
宗教类包括石鼓路天主教堂、基督教圣保罗堂、基督教莫愁路堂、基督教道胜堂(南京十二中内)、太平路清真寺等。
金融类则有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 、中南银行南京分行、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中央银行大楼、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现为工商银行南京分行)、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现为中国银行金陵分行)等。
交通类就有浦口火车站(现南京北站)、下关火车站(现南京西站)、中山码头、大校场机场等。
4.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告 篇四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吕明合
发自:江苏南京 2014-01-17 10:21:56来源:南方周末
专题按
这是建筑界一次罕见的批判大会,中国当代建筑的种种积弊,千城一面、山寨横行、崇洋之风、求高求怪……第一次被如此集中炮轰。建筑界黄金三十年,却是毁誉参半。当公众在戏谑各种怪建筑时,业界有良知的学者已开始擎起反思的大旗。
一幅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卷轴上,却滋生了众多奇特建筑。建筑界开始了集体反
思。(何籽/图)
我们在记录“炮声”之外,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忠实呈现业界对当代建筑风气的声音。同时,我们也试图回答一个宏大命题:中国当代建筑该向何处去? “我们现在讲千城一面,什么面?是浅薄俗气、伪装洋气的假面具、洋面具!” “铺张浪费的四大建筑应该一票否决。我就是要刹一刹这股建筑学的奢靡之风。”
“二十年来,中国的高端建筑设计市场已基本上为西方建筑师所占领。” “这是‘领导’的城市。”
这或许是中国城市化三十余年来,第一次如此炮火猛烈地反思中国当代建筑。这也是一次罕见集中了如此众多的建筑界高层官员、学者、设计师的会议。业已退休的原建设部正副部长、15位院士、几乎所有国内大型建筑设计机构的负责人以及著名独立建筑师,悉数到场。
三十余年来,中国当代建筑的种种积弊,罕见地被如此摆上桌面,集中炮轰。千城一面、山寨横行、跟风刮风、求大求洋求怪„„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鸟巢、水立方等“四大建筑”,更被院士点名批判。
2013年11月22日,“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在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以中国当代建筑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这次盛会源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的课题《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研究》。课题前期汇集了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还将集纳此次会议观点,核心建议将以院士建议书的形式送至国务院。部长级“炮手”
“就像环境恶化一样,建筑业也到了除弊创新的阶段。”前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竣工的建筑是现在存量的70%以上。
黄金三十年,却已积弊颇深。与以往建筑界会议务虚的学术气息不同,这次会议开门见山,独有基调直指除弊创新。
“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成为制约我们建筑设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会议一开始,执行主席程泰宁的报告就充满了危机感。
原建设部部长叶如棠在会议致辞时,同样强调危机:“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千城一面,过分追求大广场、大马路„„” 宋春华的主题发言,更是言辞犀利。如此级别的原建设部官员,在如此场合,炮轰之猛烈出乎许多参会者的意料。四十多分钟发言,几乎都是“炮声”。“我们现在讲千城一面,什么面?是浅薄俗气、伪装洋气的假面具、洋面具!” “到处都在跟风刮风„„现在最流行的,一个是迪拜的高层楼,一个是扎哈、盖里(均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非线性之风。好像不做非线性,建筑师就不行了。”
他的现场PPT播放简单有力:GDP崇拜,大干快上;政绩冲动,人治所为;规划管理软弱缺位;建筑设计缺乏创意。
千城一面已是老话题,但宋春华的发言依然引起了建筑师们的共鸣,台下掌声一片。
共鸣声在第二天圆桌讨论时延续,多位院士和建筑师对此意犹未尽。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举例道,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全国一窝蜂上马大剧院。“舞台都是升降推拉转,真正用的没几次。”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听说杭州原来的领导带队上迪拜,说应该把杭州盖成东方的迪拜。”
“这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荒谬体制。”宋春华引用外界的评论说,“在中国的城市里,你能找到若干个美国城市的复制品,找到埃菲尔铁塔,找到若干个欧洲名城的拷贝件,更能看到众多的罗马式建筑。”
“我们是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多两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但现在,改造后的城市,越来越看不到城市大树的年轮,看不到城市老人的皱纹,反倒像是用激素催生的树木。”宋春华感慨道。
城镇化进程在延续。宋春华对着台下的建筑师们说,如果说上一个三十年已经失败,那么下一个三十年,“我们建筑师要反思自问:我们能给下一代留下什么?到新中国一百年,我们又给共和国留下了什么样的建筑?” “四大建筑应该一票否决”
另一位“炮手”沈祖炎显然是有备而来,与宋春华抨击现象不同,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学大师展示了详尽数据,目标对准“四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新大楼和水立方。“铺张浪费的四大建筑应该一票否决。” “我就是要刹一刹这股建筑学的奢靡之风。”沈祖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此次会议集中批判的重点之一正是“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华气派”的怪状。——在沈看来,国家大剧院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产物”。“追求建筑效果的大屋盖,没有任何实用功能”,而其结构迫使主体建筑向地下延伸24到34米,存在安全隐患。
——“鸟巢”用钢指标达到712kg/m2。沈祖炎用“惊世骇俗”来形容这一数字,被批评浪费的国家大剧院,用钢量也不过是263kg/m2。“它的结构自重占总荷载70%以上,存在安全隐患。”
——央视新大楼被沈祖炎认为是“追求奇特造型”。他曾受邀进行研究,认为这种“严重不规则的超限高层建筑,(在抗震性能上)存在安全隐患。北京有过地震史,一旦发生强震,不敢想象”。——“水立方”则是“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典型。“整个结构2万多个杆件和1万多个节点球无一相同,施工图纸达3万多张,光绘制就耗时一年。”而充气枕能耗大,负担沉重。
这四大建筑争议早已有之,但像沈祖炎用结构学数据来批判的,却还是第一次。会场顿时一片骚动,本因枯燥的结构主题而暂时离开的建筑师,也都赶紧回座聆听。
在程泰宁的词典里,它们被称为“反建筑”的建筑。程批评说,建筑本身失去了本该具有的价值,成了违背理性的“炫技表演”,甚至异化为“超尺度的装置艺术”。
这无疑违背了业内知名的《北京宪章》所提出的“回归基本原理”——它要求建筑设计能够满足适用、安全、生态节能以及技术经济合理等基本要求,而非过度着眼于美学概念。
这个在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达成的共识,被公认为建筑界的纲领性文献,正是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建设性破坏”而来。
“这股风是有传染性的,重大工程一搞,全国都开始流行。”沈祖炎说。程泰宁也认同这一观点,他举例说,一些城市行政建筑的超标准建设、部分高铁站房追求高大空间以至建筑耗能严重。
“这情景可算是世界罕见。”程泰宁感慨说,甚至那些西方最前卫的建筑思想,在中国也被无条件接受,以至一位美国前卫建筑师坦言:“如果在美国,我的设计不可能真的建起来。而在中国,一切都是可能的„„这种现象,不可思议,耐人寻味。”
西方设计师的“超国民待遇”
内忧之外,中国建筑界亦处在外患的包围中。这也是此次会议反复被热议的话题。甚至程泰宁、何镜堂、崔恺和邹德慈四位院士联合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们问得最多的也是这个话题。
“二十年来,中国的高端建筑设计市场已基本上为西方建筑师所占领。”程泰宁说,崇洋之风弥漫全国,“大家已经看到,当前在中国,西方建筑师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
此前,程泰宁的课题组已对北、上、广的城市核心区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调查,发现在上海这个区域内,26幢建筑无一为大陆设计师设计;广州的12幢建筑中,仅3幢为国内设计;而北京的8幢建筑全部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大城市尚好,在二三线城市这种风气尤其严重。标准定得非常高,一搞就是普利兹克奖(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2013年获奖的王澍是第一个中国人),这等于中国人就几乎不能准入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说出了诸多中国建筑师的怨气,“地方政府想做噱头,宣传无可厚非,但至少可以给个机会吧。”
“大家的要求,只是希望能打破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让外国和中国的设计师有公平、公正的环境和条件,大家凭本事吃饭。”邹德慈说。程泰宁回忆说,有次他参与设计的一个项目中标后,业主方一定要求有国外设计机构挂名,最后公司不得不花钱邀请国外设计师署名。
这让整个中国建筑界形成恶性循环。多位院士和设计机构负责人纷纷附和、抱怨,说由于无法获得项目,一些大型建筑师事务所只能沦为外国事务所的“绘图机构”,中国建筑师罕有参与大型项目设计的机会,更毋庸谈创意设计。“年轻,本是思潮最活跃的时候,但现在年轻人却难有平等的机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昀说。这直接导致年青一代缺乏成长机会。“我们有民国建筑,还没有共和国建筑。”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年轻的独立建筑师张雷感慨。
“如果这种文化失语、建筑失根的现状不能尽快得到改变,再过三十、五十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到那时,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建筑和城市形象来圆‘美丽中国’之梦?建筑作为‘石头书写的史书’,又怎样向我们的后代展示二十一世纪中国崛起的这段历史?”程泰宁说。这是“领导”的城市
“我们设计建筑,但无法负责体制的设计。”程泰宁课题组成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苦笑说。
在大会第二天专题讨论的圆桌会,几乎成了建筑师们的诉苦大会。
“违反科学、民主决策精神的权力决策机制,正是造成当前建设领域种种乱象的根源。”程泰宁的课题组研究指出。
“山寨建筑、方圆大厦以及那些贪大、求洋、超高标准的建筑怎么会出笼?舆论特别关注的‘鬼城’现象,以及破坏城市历史文脉的大拆大建的恶劣案例又为什么会不断发生?所有这些的最初‘创意’和最后的决策往往都出自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程泰宁自问自答,规划设计意图的改变,以至项目的存废,全都在主要领导的一念之间。
“现在很多官员都是建筑发烧友。领导热情澎湃的时候,都是直接画草图。有些领导的草图并不比院士们薄。”一名建筑师打趣说。“不懂还好,如果领导是博士,还是学建筑学的,那就完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孙一民说。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齐欣,则以一则黑色幽默自嘲:以前在学校里碰到一个老师,他问道,如果发生争议,碰到官大的人怎么办?老师答:谁官大听谁的、谁钱多听谁的。开始工作后,他才发现这是“真理”。
领导的任期制,也是加剧乱象的原因之一。“有些地方官员总是有一种‘抱负’,他就希望要快,在离任前看到。”与会的一名建筑师抱怨,为了赶工期,设计法律和科学都被扔到了一边。
程泰宁回忆,他曾参与设计的一个项目,屋顶的防水玻璃施工很重要,但领导要求赶工期,施工方不得不草率完工。现在一到雨天,馆内就不时漏水。领导的能量,更体现在招投标过程中。年迈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蔡镇钰抱怨,他的创作室参与东北某地火车站项目的设计招标,通过程序拿下项目应无碍了,但当时任铁道部长的刘志军突然横插一脚,提出给另一家设计院。“他无视程序进行的投标,谁也没办法”。
现行的设计方案招投标遴选模式,正是此次论坛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此前,课题组曾针对港澳台之外的全国所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回答“基本公正”的只有17%。“现在的招投标,70%是虚的。”魏敦山院士说。与会者纷纷批评,由于评审过程缺乏透明,贿赂评委、串标定标的暗箱操作成了常态。
要求匿名的知情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这方面,体制内的一些大型建筑设计院为害尤甚。“他们跟政府走得更近,也更容易拿到项目。”也因此,更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开发商要什么就给什么”。
“城市本该丰富,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枯燥无味,正是因为一个人和几个人的操作,设计了城市的面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副院长王昀说。
5.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告 篇五
去中山陵祭拜一下我们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去玄武湖参观游览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南京的旅游景点众多,每一个景区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所以到南京想要玩的开心尽兴,最少也要玩上三五天呢。
南京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趁着节假日带孩子来南京游玩,肯定会让孩子受益匪浅的。带孩子去夫子庙学习一下儒家思想,学会尊师重道;去中山陵祭拜一下孙中山先生,学习一下他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所做的丰功伟绩;去总统府,学习中国历史是如何变迁的;最值得带孩子去的地方就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孩子们懂得南京日本侵略者的狠毒无耻,祭奠一下曾在战争中无辜受死的南京人民和无畏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勿忘国耻。祭奠玩先烈,你可以带孩子去海底世界,这是由中国与新加坡合资建设的,里面有许多野生的海洋生物,还有美人鱼表演以及海豚的精彩演出。带孩子来玩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6.南京财经大学调研报告 篇六
会计1102班
杨梓
2101110247
前言
由于这次实习的地点是在宿迁市湖滨新区管委会财政局实习,而湖滨新区管委会是应新区的开发需要而设置的,专门针对湖滨新区建设所创立的新的职能机构,所以这次调研报告的对象是宿迁市湖滨新区发展,更具体的是关于新区的投资潜力调研。
新区介绍
湖滨新区是江苏省宿迁市实施“引湖纳山”战略、打造现代滨水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宿迁市中心城市最具特色的重要城市板块。
湖滨新区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是江苏省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江苏省宿迁骆马湖旅游度假区、宿迁市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宿迁市骆马湖总部经济集聚区、宿迁市职业教育园区。资源优势
(一)骆马湖
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江苏省四大湖泊之一,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湖中鱼类达56种以上,盛产银鱼、青虾、螃蟹、甲鱼、龙虾等。湖区及周边拥有黄砂、石英砂、陶瓷土等优质矿藏资源。
(二)三台山
面积12.7平方公里,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境内峰峦起伏,碧水小湖,森林覆盖率达85.2%,活立木蓄积量10万立方米,被誉为“江苏的西双版纳”。
(三)皂河古镇
建于明清之际,位于骆马湖西南处,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现存有乾隆行宫、御码头、陈家大院、合善堂、财神庙、通圣街等众多古迹。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敕建安澜龙王庙”,因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故又名“乾隆行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点。
(四)晓店温泉
辖区晓店镇境内地热温泉丰富,泉水出自2001米深的1亿年前白垩纪青山群岩。已开发出的泉眼日出水量达400立方米,井底温度达到61.3度,井口水温43度,是富含锂、氟、锶的优质医疗矿泉水,适宜开发集健身、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温泉特色旅游产品。
发展载体
(一)骆马湖
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江苏省四大湖泊之一,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湖中鱼类达56种以上,盛产银鱼、青虾、螃蟹、甲鱼、龙虾等。湖区及周边拥有黄砂、石英砂、陶瓷土等优质矿藏资源。
(二)三台山
面积12.7平方公里,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境内峰峦起伏,碧水小湖,森林覆盖率达85.2%,活立木蓄积量10万立方米,被誉为“江苏的西双版纳”。
(三)皂河古镇
建于明清之际,位于骆马湖西南处,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现存有乾隆行宫、御码头、陈家大院、合善堂、财神庙、通圣街等众多古迹。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敕建安澜龙王庙”,因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故又名“乾隆行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点。
(四)晓店温泉
辖区晓店镇境内地热温泉丰富,泉水出自2001米深的1亿年前白垩纪青山群岩。已开发出的泉眼日出水量达400立方米,井底温度达到61.3度,井口水温43度,是富含锂、氟、锶的优质医疗矿泉水,适宜开发集健身、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温泉特色旅游产品。
要素保障
(一)政策环境
宿迁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改革试点市、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和金融改革试点市。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宿迁的发展一直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专门出台了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意见,在项目报批、产业政策、基础建设、税费优惠等诸多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二)生态环境
宿迁是国家园林城市,被赞誉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盆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黄淮海地区最大的氧吧”,拥有洪泽湖、骆马湖两个著名湖泊,京杭大运河、古黄河两条著名河流。全市森林覆盖率28.02%,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40%以上,其中湖滨新区森林覆盖率达46.2%,绿化覆盖率达55%以上。
(三)人力资源
宿迁市拥有267.5万可用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70万。全市拥有各类职业学校36所,其中规模以上职业技术学校13所,年毕业生4万余人,涉及电子、电工、机械、机电、服装、数控技术、计算机等热门专业。
(四)金融环境
宿迁是江苏省金融改革试点市,省银监局、金融办、各大银行机构都明确表示,对宿迁的贷款规模和贷款项目给予全力支持。
(五)治安环境
宿迁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所辖县区均为“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区)”,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位居江苏前列。
(六)帮办服务
宿迁始终秉承一切服务项目的帮办理念,全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品牌。
经济发展潜力 宿迁市湖滨新区高点定位谋发展、提振精神抓落实、跨越赶超求突破,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主要指标、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创新、队伍建设“六个新突破”。目前,该区引进亿元以上合同项目21个、亿元以上开工项目10个、亿元以上竣工项目9个,总投资20亿元的新奥能源、16亿元的国泰安防、8亿元的科诚电器、5亿元的金天国际等一批大项目成功签约落户。
优惠政策
一、旅游服务业项目
(1)土地:兴建五星级以上宾馆、单体项目投资额达到3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2)规费:兴建四星级(含四星级)以上宾馆、新设立经营出境业务旅行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大型旅游开发项目,在其开业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市权范围内的行政性规费全额奖励返还,先缴后奖。
(3)税收:对兴建四星级(含四星级)以上宾馆、新设立经营出境业务旅行社以及其他新开办的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旅游企业,企业实际缴纳的全部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奖三减半”,先征后奖。
二、总部经济项目
(1)土地:投资2亿元以上且单体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总部大厦可参照高科技产业,以基准地价挂牌出让供地;对集科研、办公、公寓、商业、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总部大厦,在同一项目中,酒店式公寓建设比例可放宽到30%。
(2)注册登记:宿迁市工商局在骆马湖总部经济集聚区成立登记服务办公室,对进区项目实行特殊的工商登记政策,当场办理营业执照。
(3)投入奖励:落户集聚区的总部企业,自签订投资协议起三年内,按当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给予100万-100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
(4)财政扶持:自建、购买或租赁总部大厦的企业,根据自用办公用房面积,分别给予500元或90元每平方米标准给予补贴。
(5)规费:对落户在集聚区的总部大厦,免收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电、供水、供气增容费等市权范围内行政事业性规费;人防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议定;经营服务性收费按公布的最低标准执行。
(6)税收:集聚区内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自营业起,所缴纳税收额超过100万元的,入库税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三奖三减半”,先征后奖;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其他在集聚区内工作的高管人员(原则上不超过企业员工总数的20%)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三奖两减半”,先征后奖。
(7)人才引进:集聚区内总部企业引进全职博士学位(或正高职称)、硕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及“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8-4万元补贴。
三、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
(1)土地: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亩均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建筑容积率1.0以上、预期年亩均税收贡献2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可单独供地,按不低于省工业用地出让的最低价标准挂牌出让,并依据实际投资规模享受一定优惠。符合市级以上大项目土地点供政策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2)税收:自投产起,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奖五减半”;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奖五减半”,先征后奖。
(3)财政扶持:集聚区内项目,优先安排申报省、市财政扶持资金。
(4)规费:免收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权范围内的一切行政规费,经营服务性收费按公布的最低标准执行。
四、现代物流业项目
自投产起,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奖五减半”;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自投产起三年内,对年入库税收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额奖励,对年入库税收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奖励75%,先征后奖。
五、软件、动漫和服务外包项目
(1)土地:参照工业项目性质,以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挂牌出让供地。(2)税收:自投产起,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奖五减半”;增值税、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三奖三减半”,先征后奖。
(3)其他
在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认证、服务平台建设、贷款担保以及出口、销售突破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奖励。
六、大型商贸市场项目
(1)规费:凡符合城市发展规划,新建、改造扩建的大型商业和专业市场,一次性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且持有产权超过30%的,在市场开业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对市权范围内各项规费的50%奖励给开发企业,实行先缴后奖。
(2)税收:新建、改造扩建的大型商业和专业市场开业后,以整体项目为单位,所缴纳的全部税收市以下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实行“两奖三减半”给开发企业用于市场招商。
七、外资项目
当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额1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按实际到账注册外资额的5‰奖励给投资人,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结论
7.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南京之莺”,播音员,刘俊英
20世纪20年代, 国内广播处于草创时期, “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除了一位男播音员黄天如外, 几乎无固定的合格的国语播音人员, 张三李四都可以去凑合一阵”。[1]以至于“有一次实在无人, 竟让总务科长播音, 此公一口地道的江苏太仓话, 听众如坠云里雾中”。[2]南腔北调, 经常是方言夹着国语满天飞, 可谓是极不专业, 听众更是意见纷纷。此外, 由于1932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扩建成为“东亚第一, 全球第三”的广播电台, 建设专业的播音员队伍迫在眉睫。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分别在1933年、1935年和1936年举行过三次播音员招考, “南京之莺”参加的正是1933年组织的第一次招聘播音员考试。
一、遇“莺”之伯乐, 走上播音之路
20世纪30年代的播音员考试是怎样的标准呢?为了便于理解, 笔者将1933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招考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 当年的那场招考有多么的严苛就不言而喻了。而时年25岁的刘俊英还是一名女大学生, 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 攻读教育学专业。
此次招考更是吸引了二三千名考生, 将设在西长安街电信局的考场挤得水泄不通, 从小生长在北平的刘俊英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考这个岗位。刘俊英在笔试中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 进入口试环节更是出类拔萃。在口试中, 面对主考官在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广泛提问, 她从容自若, 对答如流, 得到主考官的赏识。而担任此次口试主考官的正是有着海外留学经历、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国民党中央台总工程师冯简, 他可谓是“莺”之伯乐。这场考试最终录取了3人, 分别是刘俊英、张洁莲、吴祥祜三位女播音员, 刘俊英最终选择终止学业, 成为当时无数青年仰慕的播音小姐。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933年10月, 刘俊英三人来南京报到。工作地点坐落于南京市鼓楼区江东门北街的民国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 门牌写着“江东门北街33号”。曾经的电台高塔如今依然耸立, 铁塔底下, 小巷深长, 两旁是民居, 百米内便可看见一扇白漆铁门, 两旁为门房, 青瓦拱顶, 条砖垒成, 典型的民国风格。
刘俊英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嗓音圆润, 多年的北平生活为她的准确发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之良好的文化素质, 使她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语音的抑扬顿挫, 于是, 工作不久便崭露头角, 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出色的女播音员。在电台, 刘俊英除了播报新闻、专题外, 还与另外两位女播音员主持儿童节目, 节目中的文章趣味横生、知识丰富、形式生动活泼, 再配以刘俊英娓娓动听、令人迷醉的声音, 不但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甚至许多成年人也成了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据说, 当时矿石耳机刚刚兴起, 为了收听这个节目, 人们纷纷购买矿石耳机。这个节目大多安排在晚饭后的“黄金时间”播出, 每逢此刻, 许多人都聚集在收音机旁收听这个节目。
1935年, 节目以小朋友的名义, 号召小朋友为国家捐款购买飞机。果然有很多小朋友将省下来的零花钱寄到电台, 可见当时节目影响之大。刘俊英吐字准确、清楚, 音质圆润, 加上那融入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语调,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播音韵味。除播音外, 她文笔流畅, 还能写稿、歌咏、演播话剧、自编自播儿童节目, 无数听众为之倾倒, 她的信件、电话不断, 访问者纷至沓来。但当时电台负责人吴道一反对女播音员公开抛头露面, 所以对于来访者一律挡驾。
刘俊英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 在东南亚、日本等地也影响很广, 拥有一大批“粉丝”。1933年4月15日, 日本《朝日新闻》以《南京的夜莺访问记》为题报道了刘俊英的事迹, 文中写道:“南京有一位有着优美动听声音的女播音员, 她的声音美得好像金银的树叶飞舞飘落, 又像春之女神摆动着金铃的声音……”于是, “南京之莺”的美称远播海内外。
三、“莺”之“绝唱”折翅难飞
抗日战争爆发后, 日本侵略军一步步向南京进逼, 在不断的空袭下, 刘俊英仍坚持播音。因为实行灯火管制, 条件异常艰苦, 她经常在昏暗的灯光下备稿, 以至于得了严重的眼疾——眼球角膜病变蒙上了一层白翳。当时白翳属于疑难病症, 医生也束手无策。即使这样, 刘俊英仍没有放弃播音, 坚持为民族呐喊。1937年11月23日 (南京陷落前21天) 的午夜时分, 她吃力地辨认着稿件上的字迹, 用悲愤的声音播出了最后一篇文稿——“告别播音”, 这篇告别播音, 成了她永远告别听众的播音, 严重的眼疾使她最终告别了心爱的播音工作。后来, 刘俊英辗转来到当时的大后方昆明。在昆明广播电台参与节目设计, 后任该台人事室代理主任, 直至抗战胜利。
四、番外篇
刘俊英是个有着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强烈意识的人, 行事特立独行。早在北平女师大时, 受师长鲁迅的影响, 对看不惯的事物始终不肯逢迎拍马。她对吴道一充满封建意识的做法早就不满, 如限制女播音员的正当社交、不让女播音员播发重要稿件等。有时, 她会为了一篇广播稿的修改而坚持己见, 与上司顶撞。这就决定了她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才女多情, 又因与其顶头上司演绎了一场爱情悲剧, 而被吴道一远调贵阳。不久由于眼疾严重, 又被迫离开了她视若生命的播音室。她先后在重庆、贵阳、昆明电台做资料工作, 最终去向不明。
参考文献
[1]汪学起, 是翰生.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M].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24-25.
[2]民国首都电台:南京“夜莺”声音甜规模引起日本恐慌[DB/OL].江苏频道_凤凰, http://js.ifeng.com/humanity/detail_2014_01/11/1720668_0.shtml, 2014-01-11.
[3]钟企.“南京之莺”刘俊英[J].民国春秋, 2000 (01) :64.
[4]王文利.民国时期广播播音员选拔标准浅析[J].现代传播, 2012 (01) :141-142.
[5]戴美政.抗战中的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 (一) [J].云南档案, 2008 (08) :12-15.
8.去南京找寻民国遗韵 篇八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从江苏路广场出发,沿着颐和路一路走过去,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小楼在道路两旁槐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串联起一个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人物:阎锡山、吴铁成、汪精卫、汤恩伯、毛人凤…… 整个公馆区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没有过多地沾染商业的气息,因此路上行人很少,偶尔会遇到几个同样揣着相机的游客在此驻足,大家怀着共同的民国情结彼此心照不宣地擦肩而过。
颐和路两边的公馆多是大门紧闭, 更添几分神秘感。若要近距离体验那段历史,不妨绕行至江苏路一带,去一趟“颐和公馆”。南京人并没有完全拒绝对公馆区的商业开发,却与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的模式不同。包括张笃伦旧居等26 栋相邻的民国花园别墅经过整修, 连成一片,成为一家民国主题文化体验酒店。
在颐和公馆的“梦桐墅”(熊斌旧居), 你可以品尝到“秦淮八绝”、鸭血粉丝汤等金陵传统小吃。你也可以在“艺风堂” (黄仁霖旧居)一楼的“云自在”咖啡馆品尝一杯咖啡或清茶,享受惬意时光。楼上正在举办“雪泥鸿爪——民国书信资料展”,每一封书信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映射着历史的曲折。即使没有消费的打算,漫步在这青砖灰瓦之间,聆听历史深处的只言片语也会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里的民国范儿
博物馆是了解一方历史文化的窗口, 南京最主要的博物馆当属南京博物院, 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博物院”。2013 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在原先仿辽代大殿建筑为主体的历史馆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和非遗馆。除了在此鉴赏众多国宝级文物,对民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新落成的民国馆看一看。
类似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地下的“1930 风情街”,民国馆内的咖啡馆、小吃铺、书店、邮局等都包装成民国时期的风格,店员穿着当时流行的蓝布衫、中山装,透出一股怀旧的小清新。如果家里有一套长衫或者旗袍,平时又苦于没有机会穿戴,不妨来这里cosplay(角色扮演)一把。没有这一身行头也无妨, 馆内有民国风情的服装可供租赁。总之, 与其说这里是博物馆,到不如说这里更像是一个主题游乐园。
逛累了可以到民国馆隔壁的老茶馆歇歇。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南京雨花茶、苏州洞庭碧螺春、连云港云雾茶等进入非遗名录的茶饮,每天下午(周一下午闭馆)还能免费欣赏江苏省表演类非遗项目,如苏州评弹、南京白局、昆曲折子戏、江南丝竹等。
追寻大师的脚步
民国教育家梅贻琦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当今各地高等院校纷纷大兴土木之时,难得南京的几所高校遗存了民国时期的校园风貌,让我们有机会寻着先贤的足迹,去触摸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
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 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今天,“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已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所在地,而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则坐落于原金陵大学。当年金陵大学的北大楼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这栋布满青藤的老楼安静地伫立在城市高楼之间,默默地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又迎来成群结队回母校团聚的校友。
南京大学校园里的几处名人故居也非常值得一看。校园东南角的一座小楼曾经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代表约翰·拉贝先生的住所。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他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现在,这里成了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在工作日对外开放参观。此外,孙中山居所、赛珍珠旧居、何应钦公馆等也为南京大学包孕中西、古朴典雅的校园增色不少。
离开南京大学往西不远便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校园由“首都计划”的主持者亨利·墨菲和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担任设计工作,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外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内部则采用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妙的是,所有主要建筑物之间都以中国古典式长廊连接,高下参差,互相连贯,或许是为了让当年的女学生们即使大雨倾盆也能优雅、从容地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一如南京这座城市,自信地行走在历史与现代之间。
秦淮八绝——奇芳阁麻油素干丝
鸭血粉丝汤
颐和公馆内绽放的荷花
南京师范大学内
连接各大建筑物的长廊
南京博物院——民国馆
【南京民国建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小学生民国作文09-13
民国时期书法家名单06-22
民国才女林徽因经典语录07-29
留学教育与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论文07-18
南京市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实施办法09-17
南京德基广场调研报告09-15
南京财经大学开题报告11-04
南京市民无偿献血情况调查报告07-16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