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精选8篇)
1.企业知识管理 篇一
搞好企业知识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浅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2012年11月26日 14:32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7期 作者:张红科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摘要:知识及知识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因素,以知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了企业知识及知识管理的一个综合能力水平。
全球信息化时代,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发重要。“知识就是力量。”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或者说企业的知识管理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企业经营离不开企业知识
在今天由高科技主导的全球化信息时代,知识价值日益显现,知识对企业的贡献日益增大。如果不树立知识领先意识,企业可以获得局部的和暂时的增长,但不能保持长久的持续的增长。有关资料显示:本世纪初,曾经创造了日本神话的日本七大电子企业除索尼公司外,其余六家全部陷入巨额亏损。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依靠的是他们对知识资源的成功占有、开发和使用。
要想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发展,先要解决好以下三类知识问题:
第一是及时捕捉企业资讯。通常企业已拥有它所需专业的知识和管理信息,但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经营必须面对大量的信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据统计财富1000家企业中有80%以上的员工每小时会收到各种信息至少3次。众多的信息之中,含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比如企业行业动态,宏观经济形势,本企业产品和原料流通信息,国家行业调控政策等等,企业要注意吸收有用的知识,同时又要忽略掉不必要的信息。
第二是企业内外部协调与合作。企业的工作和任务越多,它让所有员工一起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工作也就越不容易协调。合作联系不光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员工之间,也包括不同的企业之间,行业内部互通信息。总之,目前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地域,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员工、部门和企业进行协调与合作。
第三是企业产品和工艺流程创新。要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技术革新的速度,企业顾客的需求和随时代不断翻新的服务不断对企业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跟踪行业同类产品的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服务需求等各种信息,并加以有效吸收,不断创新,提高自己,内练真功夫,外树好形象,企业才能保持领先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今年陕西省全面推行企业对标管理,2012年6月22日,李金柱省长还就全省企业开展对标考核工作做了一个专门讲话。实质上企业对标管理也就是在及时追踪行业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找出自己的差距和短板,奋起直追,缩小差距,谋求企业的领先发展。
二、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必要性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信息不等同于知识,但信息中蕴涵着知识。知识是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这些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挖掘和认知企业和企业环境的框架总和。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有两大类工作要做:一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隐含着的知识管理,这类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科学管理和管理规范化。二是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再认识,再评价,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开发。
墨西哥的西麦斯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水泥企业,水泥行业的特点是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低,受政策、经济、天气和交通影响大。墨西哥又是发展中国家,各种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都存在很多问题。从直观上看该公司发展前景不大。但该公司总裁萨马拉诺斯是斯坦福MBA毕业,他上任后,对公司的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采用卫星通讯、客户定货管理系统和网络供应商管理系统对其旗下的工厂、卡车车队和供应商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结果公司成了世界级的水泥企业,营业额全球第三,而利润则世界第一。
对上面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有如下三点值得重视:
首先,重视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桥梁作用。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与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员工之间、生产工序、工艺技术、生产管理信息沟通、产品与用户人性化需求相适应等客观要求,知识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所必须的桥梁、手段和企业产品的价值内涵。
第二,重视自身知识资源的再认识和从战略高度的整合。例如,如何从知识层面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如何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以及如何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
第三,重视知识管理带来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势必改造企业文化,知识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产生鼓励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没有良好知识管理的企业,由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差。
三、搞好企业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依靠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指影响企业间竞争的特定技能和知识能力。
张维迎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如果你拥有了品牌、文化、自主知识产权、超前的技术专利,拥有了超越了个人单独力量的团队精神、资源的组织性,你就拥有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像人拥有了鞋子,左鞋和右鞋具有互补性,别人拿走一只是没有用的,所以你看好一只鞋子就行了。
在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当中,不难看出知识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盈利的源泉。一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
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加强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是一门对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科学,其流程包括对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组织、管理、交流和保护等一系列管理行为。因此,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制度和组织架构作为支撑。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积累的大量知识,比如以隐性知识形态表现的工作人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无法用文字或公式来表达的经验,以显性知识形态表现的数据库、文档、报表等,企业内部存在着有效管理与发展现有知识的迫切要求。因此,在组织架构方面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履行职能,或者确立更高层面的统一领导者,并建立知识开发、利用、共享、保护等一系列制度,保证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实践过程中的执行力。
二是把知识管理作为公司的战略举措,把企业打造成知识开拓性企业。目前,国外许多公司都把学习能力的强弱,看作公司能否适应外部环境巨变并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随着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拥有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行业游戏规则、具备业务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必须积极学习引进企业外部新的经营理念、工艺技术和优良的服务规范,必须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获得持续发展。
三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各类人员的精神所在,它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它能使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能让成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学习在生命中的意义;能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组织能量。因此,“学习型企业”必须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树立信誉良好的企业形象,具备品质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乐于奉献”的精神、“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等目标,都对“企业修炼”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促使“企业修炼”的顺利实现。总之,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措施。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和能力挖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拥有相当数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企业在人才市场上招回人才,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开始。关键是企业要不断地对现有的人才进行培养和能力挖掘,如果自己不去造就适合自己企业的专门人才,企业里的技术人员再多也没有用。就像韩愈的《马说》中所说的那样,“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因此,企业培养和造就人才,为人才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课。
五是企业要有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的敏感性和能力。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信息化如此发达,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掌握世界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及时紧跟时代,企业很可能很快会被市场淘汰。
参考文献:
[1] 张韵君。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1)。
[2] 盛小平。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4,(2)。
[3] 李广平,杨中宣。用知识管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4] 郑绸,张宏远,孙明贵。基于知识价值链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7,(11)。
[5] 胡劲。从知识管理角度试论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6] 刘健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我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 马旭萍。关于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企业知识管理 篇二
一、现代企业常见的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 不同的国家, 企业管理模式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管理模式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国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息息相关, 发展到今天, 企业管理模式派生出了很多类型,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 在二次工业革命后, 美国社会开始探究工业化发展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化为制度化管理模式, 该种管理模式可以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避免管理工作发生混乱, 保证企业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当然, 企业管理制度并非一人拟定, 而是由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共同商定, 该种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而言是建立在“经济人”理论上, 该种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但是却带有资产阶级剥削本质的意味。
该种制度对于员工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是不平等的, 员工需要时时刻刻服从规章制度, 但是高层管理人员却不需要,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失去信心。
(二) 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在制度化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管理模式, 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来开展管理工作, 从西方组织行为学角度而言, 人除了有工作的需求, 还有情感需求, 因此, 企业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 还要在管理要素中融入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尤其是激励因素, 在企业管理中融入激励因素可以很好地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
(三) 血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血缘化管理模式即家族式管理模式, 该种模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封建时代传承下来, 企业管理人员由家族成员担任, 该种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血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 可以保障执行工作与决策工作的统一性。
二、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一) 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即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了顺利实现经营目标形成的经营框架, 该种框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企业来说,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之外, 还包含很多的内容, 如企业自身技术路线、资源应用方式、组织结构优化模式等等, 这些内容都与企业架构调整与组织调整相关。
(二) 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
在现代社会, 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世界环境是非常复杂多变的, 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非实现盈利最大化, 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盈利为中心转化为知识型与学习型发展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本质就是让企业管理模式跟上现代化发展脚步, 企业要想得到深入的发展, 就必须要努力突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管理瓶颈, 综合而言, 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三种内容:
第一, 企业管理现代化这一概念是不断的发展的, 需要在社会生产力角度上进行调整,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适应时间与空间的新型管理模式, 该种管理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世界范畴, 不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 都要无时无刻的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致使企业出现质变, 为此, 企业必须要掌握发展时机, 积极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
第三,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革需要满足系统性特征, 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非依靠某个环节的完善就能够实现, 这种变革是循序渐进的, 不能随心所欲的更改, 企业要想获取到发展, 就需要不断审视自身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 让自身可以突破发展瓶颈。从这一层面而言, 企业管理现代化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 会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大量的因素, 必须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完善。
三、管理模式视角下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方向
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获取到发展, 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力, 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让自身的发展迈入科学化脚步, 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解放生产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的管理框架着手, 对深层次结构问题开展调整工作, 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企业而言, 应该重视知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向, 因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可存续性, 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的盈利实际上应该建立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当中, 只有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能够更多地重视企业的发展整体系统优化, 才能够更好地让企业的管理功能发挥到更好的水准当中。因此, 企业应该追求精细管理, 为科学管理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 从而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重要的管理平台。
此外,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企业要避免盲目追求利益, 看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 看自己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 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时, 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 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性处理, 避免信息过于分散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需要企业更多重视企业的管理模式, 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各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 为企业的高效管理以及组织有效性提供一个重要的资源平台, 进一步使得企业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企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桢, 刘秀国, 韩亚娟, 张敏.企业管理创新与六西格玛管理金融FinanceNO.5, 2015 (Cumulativety NO.588) 的关系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5) .
[2]赵曙明, 李乾文, 王文宇.转型经济中的企业管理——第六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J].经济管理.2008 (15) .
[3]谭玉成.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3 (18) .
[4]杨潇潇.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2 (04) .
3.企业知识管理 篇三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架构
在市场竞争全球化,高新技术竞争白日化的大环境中,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征服市场的重要手段。从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狂澜2300多亿,成为美股第9大公司,至此,美股市值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已有苹果、谷歌、微软、通用电气和阿里巴巴五只科技股。因此,我国各大中小科技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条文
我国将知识产权分为三大类: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法保护的要是出版机构、电影制片公司、唱片公司和文本、音乐、照片等著作权人本身。随着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著作权法对市场的管控作用也逐步提升。近阶段来视频网站、音乐软件等不断放出“再也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风声,也是预示着我国对于著作权管控的进一步收紧。
在越来越强调品牌的市场中,商标成了比质量更具有经济价值的标的物,商标也就自此成为了各品牌商家的重要利益来源。由于这些经济利益的推动,各大品牌,尤其是国际品牌对于商标的保护非常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2条对于侵犯商标权的范围做出了较为宽泛的界定。
在三类知识产权中,科技技术含量最高的,被包含在了专利权中。专利通常还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商业秘密。从国际上看,1980年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将商业秘密保护当作了重点,写入了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我国1991年实施的《民事诉讼法》首次出现“商业秘密”的概念,并将其和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并列在一起,在其在审理过程中所要涉及的一些特殊问题做了规定。1993年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首次将商业秘密纳入我国实体法律保护范围。该法对商业秘密进行了定义,并对有关商业秘密的不正当获取、披露和使用行为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企业架构对知识产权的系统保护
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机构设置的不同,会有以下不同的管理方法:
(1)技术部门末端型。即:总经理室下设研究开发部,研究开发部向总经理负责;研究开发部下设研究室和技术管理科,各个研究室、技术管理科向研究开发部负责,各个研究室与技术管理科并列;在技术管理科下设专利组或知识产权组,专利组或知识产权组向技术管理科负责。这种模式中,知识产权组或专利组由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如研究所)中的技术管理科或技术成果科管理,该小组实际上仅仅负责为本企业的科研成果办理专利申报事务。该结构模式中,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局限,因此该结构模式是一种原始、初级的知识产权机构和组织设立方法。由于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和意识均很薄弱,因此,该结构模式在很多中国的企业里却十分常见。
(2)研究开发部门型。即:总经理室下设研究开发部,研究开发部向总经理负责;研究开发部下设研究室、技术管理科和知识产权科,各个研究室、技术管理科和知识产权科向研究开发部负责,研究室、技术管理科、知识产权科相互并列;研究室、技术管理科、知识产权科向研究开发部负责。在该结构模式中,知识产权科与研究开发部门内的各个研究室和其他科室并列,都由研究开发部门的负责人领导。该结构模式中,知识产权事务人员较易影响研究开发部门的负责人,參与或者辅助各个研究室或者其他科室的决策和工作;缺点就是知识产权事务人员不易参与企业的决策、也不易管理企业生产部门中的有关问题。
(3)企业直属型。即:总经理室下设研究开发部和知识产权部,研究开发部与知识产权部并列,研究开发部与知识产权部均向总经理负责。在该结构模式中,知识产权部或者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直属于总经理,其地位与该企业各个分厂、各个研究所平行。该结构模式中,知识产权部门可以直接掌握企业负责人的方针和总的经营情况,可以根据方针和情况的变化,及时改变知识产权政策或专利政策,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将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该企业当时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开发和产品生产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发挥知识产权人员的参谋、管理职能。该结构模式中,知识产权部或管理人员的地位较高,不利于各分厂或各个研究所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日常知识产权事务处理。可以通过在各个分厂或各个研究所设置各自的知识产权科或小组来弥补这一缺点。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知识产权专门机构的较少,多数采取“兼管”方式。人员配备方面,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多数只配备兼职人员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甚至有一部分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当然,我国也有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做的很不错的企业,如华为公司在1995年成立了知识产权部,负责专利、商标、著作权、域名、商业秘密保护、科技情报、合同评审、对外合作、诉讼事务等。知识产权部与技术开发部、流程管理处、安全管理部、总体技术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协调运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与公司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领导的业务联系、信息沟通,并使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技术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全过程中,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管理轨道。
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谋求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我国应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信息服务,转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行,将知识产权战略与生产经营战略一体化,纳入组织战略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涛,顾新,杨早林,唐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
[2]范德成,贾爱梅.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4.企业知识管理 篇四
企业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安全生产历来是杜会和人民非常关注的议题,然而部分企业因为在基本安全管理概念上的认识模糊,本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并没有适时排除。基于此。文章结合作者实际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管理;行政审批
笔者从事浙江省安全生产许可证行政审批工作5年以来,发现许多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程度的概念不清。对于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很多企业领导从意识上有待提高,往往认为安全主要是安全评价机构等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机构的责任,但是事实上企业才是安全责任的主体。据统计85%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由于企业安全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或者缺失造成的。在国内大经济的背景下,往往有很多生产企业,面对效益的驱使,很多时候还是要拿安全做代价的。毕竟效益的诱惑力要大于安全的诱惑力,这就暴露了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健全和落实问题。安全工作企业是第一责任,或者说是主体责任。企业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把安全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企业安管部门人员来申报资料时很多人对安全管理的概念不十分清晰或者很多都是一知半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问题不清:(1)高危行业需要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2)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取得安全资格证书;(3)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书;(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上五点构建成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框架,但是很多企业在认识上都存在着偏差。针对这些模糊不清的区域笔者认为有必要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只有让企业相关人员搞清这些知识点,企业才能更好地做好内部安全管理。
第一点,所谓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在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单位依照前款规定委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从这条规定上可以看出针对不同企业风险性大小、从业人员的多少、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等因素对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要求程度上是不一样的。高危企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必须有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这些具体怎么体现出来呢?就是企业内部设置该机构的正式文件以及机构人员的组成名单或者任命专职兼职安管人员的任命文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等等。有此可见该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重要性。它是整个企业安全管理的最根本组织保障,没有这些机构和人员那么安全管理在企业中就是空谈。
第二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第二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首
先,这里存在一个很普遍的模糊点就是很多企业对主要负责人这个概念不清。在具体审批中主要负责人指的是一类人并不单指一人。简单的举个例: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分管安全的分经理、矿长、站长都属于主要负责人,这些人都应该参加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证书培训。法人单位第一主要负责人是法定代表人,大型国企没有法人制度的按照工商营业照上的负责人作为第一主要负责人,外商企业如果法人长期不在国内我省允许全权委托一个国内负责人替代他参加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但是这并不是说法人就可以完全不履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全权委托必须是全面负责企业生产有生产经营决策权而不是单单委托安全方面工作或者签署各类文件的权利工作。其次。在具体审批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负责人的培训类型不准确,有些负责人拿着管理人员的证书或者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证书充当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证书,认为只要是培训过了有证书就可以了,实际上每种类别的安全资格证书的培训,根据对象的不同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也都不一样,所以这些证书的类别不能混淆互用。大家要针对自己的岗位对应的去参加适合自己的培训这样在整个企业的具体安全管理中才会起到一个层次分明有框架的管理作用。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安监局20号令文件规定:省级安监局培训的主要负责人、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证书可以全国内通用,这样可以避免人员不必要的重复培训。
第三点,很多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生产责任书这两个概念不清。从范围上讲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范围大于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是落实安全责任制的一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责任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事情和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其重要性在《荧全生产法》第一章第四条和《旷山安全法》第四章第二十条中有明确体现。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方面,即从上到下所有类型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时首先将本单位从主要负责人一直到岗位工人分成响应的层次;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规定。纵向方面至少应包括一下五类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班组长、岗位工人。其中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二是横向方面,即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建立责任制时,可按照本单位职能部门的设置,分别对其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做出规定。浙安监管危化(2007)141号和浙安监管矿(2009)171号等文件中都涉及到安全生产责任书的材料申报要求。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内容应该依据其所负有的安全责任而定,法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要求,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这也是落实安全生产承诺制度的要求。安全生产责任书是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更详细的确定与每位签订人员自身有关的安全生产目标,安全职责,安全考核内容,安全奖惩内容,同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做到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安全生产责任书一签订一次且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一般来说是当地政府或者有上下级关系企业中的上级单位;其二是企业与内设机构签订,内设机构负责人再与具体员工签订。
第四点,在安全审批工作中经常碰到中小企业来咨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什么?我们应该有哪些制度和规程?你们那有没有现成的让我们直接复印一下等等。这些问题严重暴露了企业安全管理的缺失与不重视。最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应包含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含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发放制度和防止职业病危害的具体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或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所有企业都应制定以上健全的规章制度。在这些基础制度上再根据各个企业从事
不同行业的特殊性编写其他安全制度这样一个企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目录就体现出来了。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根据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结合各工种的特点和各作业过程的危险性以及长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中认真吸取的事故教训、总结提炼制定出来的。所以每个行业、每个工种、作业过程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的套用。它是职工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全体职工应熟练掌握本岗位、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了解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岗位和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这样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就从职工的行为上得到了控制,这也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体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必须由各车间、科室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主管)会同有经验的操作及维修人员共同制定,经本单位主任工程师审批后,报公司总工办批准后方可执行。技术科和安全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每三年对伎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一次评审,及时修订。目前企业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不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办事,为了图省事,或者怕麻烦,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往往形成自由操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此酿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事故不胜枚举。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安全基础建设,有的小企业或私营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职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无所适从,事故多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五点,(安全生产泼)第二章第十七条第三十三条、第五章第六十八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伊》第五章第四十九条、五十条等等法律法规中都提出关于应急救援相关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应急救援预案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应急准备和应急相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从而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成立了应急救援处并对省部属大型企业进行了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及登记备案工作。编写系统规范的应急救援预案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学科,鉴于它的专业性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在编写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可以选择稍简单的专项预案或者现场预案。专项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如危险物质泄漏、火灾某一自然灾害等的应急而制定。现场预案是针对特定的具体场所,通常是该类型事故风险较大的场所、装置或重要防护区域等所制定的预案。一般预案的编制内容有: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职能分工、预案细则、预案的演练,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应急救援的编制过程分为5个过程:(1)成立由安全、生产、技术等有关部门组成预案编制小组。指定负责人;(2)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3)编制应急预案;(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5)应急预案的实施。在审批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申报的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敷衍申报编写的,可操作性低、内容空洞。很多企业的预案编写内容多是些理论,可操作性不强有些预案内容中甚至都未提及成立应急救援机构或者成立了但是却没有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还有相关的应急器材资源也未注明管理部门和保管人员。多数企业发生事故仍然完全依靠社会救援组织如火警119、救护120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导致事故发生时企业错过了最佳自救时间,不能及时缩小事故范围减轻事故严重性。
5.企业知识管理 篇五
如何把个体的、私人性的经验、感受、感知和信息管理起来、汇聚起来,已经成为一个当今知识管理的大难题。这需要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下面我们将从四个层面来详细介绍:
一、知识和人本身剥离
因为企业里的很多活动是由人来操作的,所以人本身就负载了经验和知识,但当员工获得了经验和知识以后,如何再把它们从员工的大脑和思维里面剥离出来,就涉及到了知识管理里面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知识剥离工作,即人与知识的剥离。能够成功剥离出来的知识,一定会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并且可以以此为原料,来建设一个知识库,支持企业的运作。
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人是飞机维修师,因为飞机的极其复杂的设备,需要有非常专业的窍门,所以他的知识就有相当的个体性。而军用飞机的内部可能比较狭窄,这个工程师必须爬到这狭窄的空间里。别的人,既进不来,也看不到。所以他的很多绝活,事实上是不可能整理出来的。
上升到管理者角度讲,如果企业的员工手上有着各种个体性的技能后,管理和控制上就非常困难了。而且更糟的是,如果员工群体里面,知识不能流动,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员工与新员工之间的技术传承是根本不能完成的。那么,如何进行知识剥离就成了他们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现在,借助组织智商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知识剥离:
1、知识专利
企业内部可以申请专利,来建立一个内部的知识管理体系。当然,内部专利并不同于国家赋予的专利权,它的承认层面限于企业。除了技术专利,还有一些新的知识产品的申请,一旦被确定为专利的话,企业每用一次就付给专利人相应使用费。
当然,这种专利是有有效年限的,到期企业便可以免费拥有。通过这个方法,企业就将许多关键知识和窍门剥离,占为己有了。
2、知识讲述、培训
当你对维修飞机很有一手的话,企业便请你开设这样一门培训课,面对内部员工,来专门对这个课题进行讲解和培训。
同时,在知识者讲解的过程,企业便可以用专人整理,将过程当中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其实蕴涵着一些知识的东西剥离出来。这就是通过输出进行剥离,即人与知识剥离的讲述层面。
3、借助操作记录来进行剥离
操作记录是企业绝对不能忽视的一项工具,许多企业都会有操作记录,但却往往缺少很好的利用,
而现在,我们通过操作记录里面,就能剥离很多流程性的东西,过程性的东西。
当然,操作记录也是有局限的,像窍门、实际经验这类知识,必须上升到知识专利的高度,才能让知识者积极的释放出来。另外的很多东西,可能用流程,用过程管理都归结不了,那么只能通过讲述这一手法,来达到知识剥离了。
4、师傅辅导徒弟
除了知识专利,讲述,工作记录以外,最后一个层面就是组成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而且,可以实行徒弟未来的业绩与师傅绩效挂钩,调动师傅的积极性,来用心去辅导徒弟,逐渐实现知识的传递、扩散。
当然,在徒弟得到知识之后,还未达到知识与人的剥离,我们还要借助以上几类方式,来实现它。
5、在克服新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我们还会看到,尽管有着种种的方法,但很多企业在知识剥离上仍面临了三大难题,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员工的防备、抵触心态
当员工以自身知识为依赖时,往往会坚信这是自身价值的筹码。一旦企业打算分享时,就会担心自我价值降低,会自发、自动的产生抵触心理,恶化双方的关系。
在营销知识的剥离上,是这种现象很好的体现。绝大多数的营销信息等都在营销人员的大脑里面。当企业想把它剥离出来,上升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高度,这种行动会立即影响到业务人员,他们会觉得:公司要拿我们开刀了,要把我们身上的资源拔走,而资源一拔走,我们对公司就无足轻重!必然的,就立即会引发很多人无组织,自发的抵抗,这是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2)对空降兵的知识剥离
企业里来来去去的会有很多空降兵,相对来讲,他们以前会在一些大企业里面有过操作的经验,有着独特的能力。但是来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些会发现文化不能适应,或者离他们的预想比较远,而慢慢流失掉。
但是,在他们流失之前,针对他们这段工作过程和内容,怎样进行一个集中的知识剥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3)对高管层的知识剥离
很多高管层,自创业以来,对企业起了很大的推动性作用,并形成了很多决策方面的好的方法,对企业方方面面都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不可否认,这是一笔巨大的企业财富。
一般来讲,这些比较深邃的知识是有剥离难度的,而且,我们也没有意识到,去对这些知识进行剥离。另一方面,作为其本人来讲,也没有想过把这种知识剥离、传承出来。久而久之,就促进了企业的专制化,个人化,即一人家天下。
6.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篇六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对于本身获取、吸收、传递、创造、应用各种知识资源的行动进行管理的流动,它包含对于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及其互相转化进程的管理。其管理思想主要以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等提出的知识交换转化SECI模式为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是两个开放的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通过社会化、外化、联合化、内化四个进程组成企业知识创造螺旋,该螺旋的不断持续推进企业知识以及能力不断晋升。
企业技术立异能力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开发、引入以及应用先进合用技术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能力,它包含技术立异投入能力、技术立异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在熊彼特提出的立异五种情况中:开发新的产品、引入新的出产法子、采取新的原材料三种情况均可视为企业技术立异。而开拓新的市场,履行新的企业组织情势分别属于企业市场立异以及企业管理立异。这三种立异分别对于应于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等三种核心能力。而企业技术立异能力一般为这三种核心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分别就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及其互相转化管理与企业技术立异能力的关联进行阐述。
二 明言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立异能力
二.一 明言知识及其管理的含意、目标、工具
明言知识亦称显性知识。是指企业可以获取的内外部公然的经济、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知识,它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表述。以图书文献、文章、讲演、文件、图表、技术资料等信息情势存在。
明言知识管理主要是对于企业获取、开发以及应用内外部公然知识资源进行的管理,其目标在于蕴蓄获取、分类梳理企业发展所需的内外部各种知识信息资源,将其统1集中并分外传送至企业各方面工作发展相应的人员那里,由他们分别了解、熟识、掌握、管理以及利用。在野中郁次郎等提出的知识交换转化SECI模式中。C,即combination联合化。专指明言知识单元、明言知识体系之间的互相转换、组合、收拾。这1进程依赖以及体现了人们驾御意义符号系统,并以之为工具进行思考、认知、想象、记录、表达的才能。
明言知识管理工拥有企业知识库、互连网、局域网、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系统、企业会议记录、员工手册、规章汇编、企业大事记等。其中,企业知识库、互连网等主要用于企业外部明言知识的获取以及管理。企业局域网、管理信息系统、文档系统、企业会议记录、员工手册、规章汇编、企业大事记等主要用于企业内部明言知识的共建同享。
二.二 明言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立异能力
企业对于外部明言知识认知、获取、吸收、转化、应用的行动,嵌入到企业与外界、企业员工之间知识同享以及互动流动中,形成企业部份的技术获取以及接管能力,有益于企业掌握国内外相干行业领域全面准确先进别致的知识技术信息,增进企业技术立异能力的初步累积。对于于新成立企业、进入新产品新技术领域的企业,了解、鉴戒、吸收、掌握相干行业领域已经有知识,才能保证企业市场定位、技术定位相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对于于行业内现有的企业,也要通过树立广泛的信息渠道,及时获取产业技术领域的最新知识信息,洞察市场竞争态势,研判技术发展趋势,激起技术立异思路。
企业内部明言知识的共建同享,有益于在企业内部构成共同的知识环境,增进企业内部知识交换学习,保存企业知识资产,提高企业职工知识技巧。降低企业调和管理本钱。企业有规划有选择地向别传播自己特有的知识技术信息,有益于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增进社会公家以及市场用户了解本身技术产品特质,增进企业以及社会沟通。塑造企业产品服务形象,建立企业品牌信用。
7.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七
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较快, 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对于我国大中小企业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和改进, 以往传统的简单的企业管理模式, 已经难以适应外界的严峻竞争形势。在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下, 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逐渐走向精细化、系统化与科学化的道路, 并且结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来进行革新。
二、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的管理模式的概念, 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采取的内部资源与管理活动的方式和管理框架。企业管理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并且系统地包括了企业的资源管理计划、资源制造计划、企业重组计划以及技术优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变更, 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对于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环境下的企业发展需求。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分析
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就是通过采取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理论方法, 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现代化的改变, 构建起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组织形式, 进而保证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从当前形势分析可知, 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发展需要对于自身的管理架构进行重新的梳理, 采取现代化的扁平结构, 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管理积极性和效率。与此同时, 企业的管理结构也要以灵活的形式来应对新的管理需求, 对企业内部分权和集团化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 采取科学的思想观念来开展, 并且管理者也要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需要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推动, 这也是企业承担社会、环境、国家等多方面责任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传统企业的利润驱动的管理工作来说, 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化管理形势下, 企业要关注员工的具体需求, 保护员工的实际利益, 以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同步发展为最终目标。
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第一,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本身的文化建设工作应该一直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全过程。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文化本身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也是社会文化的提炼与映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基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而来的, 体现了企业的深层次发展需求。以企业文化为主的管理模式, 其凸显了人是企业和细腻资源的要素, 并且关注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思想意识。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关注员工的实际素质, 并且围绕员工来开展相关管理工作, 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通过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来对员工进行激励, 进而充分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员工的自身潜力与价值。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需要对员工的物质需求进行满足, 并且关于员工的精神需求, 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中, 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于一些生命力较强的企业来说, 其无一例外的都具有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并且本身员工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价值观取向都是相同的。
第二,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则是企业对以往传统管理目标进行了改进, 并且重视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 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来说,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 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 并且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中, 也融入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规划。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 企业内部需要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且在企业的整体运营发展流程的过程中, 以整体的视角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规划。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会对于社会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采取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有效地控制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和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 知识技术管理模式。知识技术管理模式关注企业内部知识技术的发展, 并且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知识技术管理模式, 通过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对于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信息化发展, 其本身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这种管理模式应用的过程中, 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逐渐与国际社会进行接轨, 并且重视对员工思想意识和知识文化的培养。员工的意识开发与应用, 可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自身工作能力, 并且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技术管理模式中, 对于以往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与分割, 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内部实现了模块化的管理, 提高了整体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在知识技术管理模式中, 企业的管理者要关注对员工知识能力的培养, 并且构建完善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通过对企业发展中各项数据的有效分析, 促进企业知识技术水平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也是实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在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 管理者要不断的积累, 并且对当前现代化企业的管理需求进行研究和探索。只有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来开展企业的管理工作, 打造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管理模式, 才能保障企业更好地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黄津孚, 解进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3) :86-93.
[2]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4-19.
8.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八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有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随着经济发展澎湃而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管理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就要先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做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一、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实际意义上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在这里暂时分开进行论述。
1.企业管理模式
(1)基本概念
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呢?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虽然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较为常用且有实际性的效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益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显出疲态。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现代化革新,企业越来越需要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科层组织跟金字塔类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科层组织凸显出了其优势效果。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
②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多个企业的共同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各个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达到共享资源,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的,合作化在现今的经济型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它能让企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新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③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在对现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我们来谈谈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问题。
1.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管理思想上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等等。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本就薄弱,又一味的追求盲目改革,大大削减了企业管理的组织力量。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片面的追求股份制改革热潮,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有些企业更把改制作为硬性指标,而对管理却松散对待,出现了“以改代管”的倾向。企业
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1.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經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永恒课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的管理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企业自身更好,更快的融入现代的主流经济。全面提升,推动企业良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熙:浅谈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策略[J].中国商贸,2012,(11).
【企业知识管理】推荐阅读:
企业管理的知识09-04
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规划08-25
知识管理,企业的智商关键09-30
企业知识产权作用06-15
知识产权企业文化08-06
企业保护知识产权09-02
企业安全生产知识讲09-20
金融企业会计复习知识09-30
企业网络安全知识讲座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