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2024-06-27

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通用8篇)

1.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一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探讨

——××镇水利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镇地处××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群山环绕,北部丘陵平畈连绵,是一个典型的中南部小镇。

2011年春天,湖北发生了罕见的干旱,××镇水资源丰富,但是在干旱面前显得毫无招架之力,部分地区的早稻无法播种,有的村庄甚至连吃水都成困难。紧接着在6月份,本市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镇又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陆水河沿岸一片汪洋,有的村子由于山体滑坡等原因,内外不能联络。这些灾害以前均有发生,而且还不止一两次,但是每次灾害过后,造成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为什么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会经常发生旱灾,一个有着洪涝灾害经历的地区又会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呢?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对××镇的水利设施建设现状做了一些调查,以期能找到问题的所在。

一、××镇水利现状

1、水资源分布状况

(1)大型水库矗立本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镇南部山区建成了××镇第一座大型水库——××水库,蓄水量达4亿立方米。至此之后,××镇乃至××县便形成了以××水库为依托的大型蓄水供水系统。该水库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县城的吃水和××镇及周边乡镇的农田灌溉。

(2)两大河流贯穿全境。发源于××水库的××河和从上游××县发出的××河呈T字形贯穿××镇,两条河流常年水量充沛,保证了沿河居

1民和农田的用水。

(3)其他水资源丰富。据统计,全镇现有小型水库8座,塘坝一千余口,这些水资源是对××水库及河流供水的补充,为部分农田的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水渠

××水库建成后,与之相匹配的水渠从该水库发端延伸至周边的农田和县城,输水渠道由东干渠和西干渠组成,如果说××水库是心脏,那么这两条水渠便是命脉,保证了××镇及其周边地区这个躯体的正常水利供应。主干渠沿线,建成的二支渠、三支渠星罗密布。近年来小农水的开展,一部分村建成了直达农田的水渠设施,保证了水田的正常供水。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一些水渠垮塌失修,有的涵洞堵塞,造成的水的浪费和灌溉的不畅。

(2)塘坝

××镇现有塘坝一千余口,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多的甚至多达一百余口。这些塘坝大部分都是在青山水库建成后由广大人民群众挖掘修筑而成,塘坝在蓄水保水,调节农田用水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泵站

××镇总共有大大小小的泵站五十余座,每座泵站都担负着几十亩的灌溉任务.但是对于××镇农田的需水量来说,这个数量远远不够,在一些需要建泵站的地方并没有建立泵站。而且一些泵站还处于荒废状态。

(4)堤防

××镇有两条河流贯穿而过,但是堤防工程却少之又少,很多的堤防都是几十年前修筑而成的,加上常年失修,而今已经面目全非,更别说起到防洪功效。

(5)自来水

××镇自来水的分布不是很广,全镇有自来水的村子还没有超过一半,有的村即使有了自来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供应到,在干旱的季节更是不能保证自来水的正常供应。

二、××镇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保护不到位,有的水库、塘坝,年久失修,很多的水白白流走,得不到有效利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没有节水意识,浪费现象严峻。生产生活污水得不到很好的处理,直接被排放到河流,造成一定的污染。

2、水利设施保护不力。沿河的泵站,在需要提水的年代修建,但是经过几年不需要提水的时间后,有的机器被偷盗或损坏,有的机房倒塌。一到干旱年份,这些设备不能够使用,不能起到灌溉的作用。

3、群众用水协调性不好。如水渠一般都是途经好几个村,而这些村子一般都只在乎本村的用水情况,当上游放水时,便尽量满足本村的农田供水,不管下游的村子是否能供应到水。在水渠的维修上也是如此,一些村子在本村能够供应到水的情况下不对水渠进行必要的护理和维修,即使是维修也只是负责本土的水渠,对上游的水渠也是放任不管,更别说是下游的水渠了。在水渠的维修上不能和其他村子产生共识,致使水渠垮塌、漏水。

4、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在一些经常发生水灾或旱灾的地方,应对灾

害时也是手忙脚乱,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在沿河两岸,堤防很少,在一些水容易漫过的地方也是没有相应的防御工事,在水涝发生时最终会造成大的灾害。对旱情的防御也是没有做相应的准备,一些容易发生旱情的地方也没有准备足够的流动泵站之类的抗旱设备。

三、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问题,经过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管理不完善。在用水方面,造成了需水的不管水,管水的不惜水,水的利用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在水利设施管理方面,没有落实好人员,造成设施无人管,即使安排有工作人员,也是人员在职不在岗,再加上资金的缺乏,造成了水利设施被损坏、被偷盗等现象的发生。

2、规划不合理。在全镇水利的管理上没有做到统筹兼顾,集中谋划。致使水利设施零零散散,在镇水利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台账。政府不能掌握具体全面的水利信息,也不能做出科学的规划,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只能临阵磨枪。

3、工程质量低。全镇的水利工程,有的是农民群众自发的投工投劳修建而成,有的是向上级申请项目,然后由专门的人员指导修建而成。由群众自己修筑的水利工程,受技术、资金的限制,配套工程不完善,工程完好率低,使用效率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依托专项项目,由专业人员设计建造的水利工程,由于建造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很多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要求,使用寿命也是非常的短暂。很多设施年久失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保险加固工程任务艰巨。

4、群众意识差。由于水资源丰富,这里的人民群众习惯于自流灌溉,平时没有应对灾害的意识,在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他们便显得束手无策。在自来水方面,群众有偿用水意识淡薄,很多的群众还是习惯于使用人力井、机电井等免费水源,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增加了不安全用水的隐患。

四、建议

是否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关系到重要的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群众的衣食住行及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做好水利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根据实地调查和专家指导,本人对如何做好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做好宣传工作。水资源的短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引起了恐慌,但是在像青山镇这样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人民群众的水短缺忧患意识还是非常的淡薄,总觉得节约用水是其他地区的问题,自己的这个地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是近几年来旱灾和洪灾连发,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在干旱时我们能够计划用水,度过水荒;在洪涝时我能够有效排水,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所以对水资源的保护,对水利设施的保护是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有这种思想。

2、做好水利建设整体规划。各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立足长远,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的立场出发,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防汛、抗旱诸多因素,编制好以后一段时间的水利建设规划,并且上报乡镇水利部门。乡镇水利管理部门根据这些情况和灾害分布情况,统筹全镇的水利建设发展方向,科学地做好规划。在以后的水利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必须以

该规划为依托,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并且做好台账,做到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

3、积极探索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试点摸索出小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经验。借鉴外地经验,通过明晰产权,改变单一的产权制度,采用承包、特许经营、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工程存量资产,以工程经营权、所有权等置换资金,用于反哺水利工程的再建设与管理,走出一条以对外招商、卖旧建新、良性运作、良性滚动的水利发展之路。

4、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严格质量标准。县水利部门要强化水利设施建设质量监管主体责任。认真履行质量监督职能,督促各工程建设业主严格基建程序,规范建设行为,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五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加强工程建设的全程技术指导、物资器材质量源头监管和工程建设质量全程监管,确保建设一处,合格一处,验收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2.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二

关键词:转变,信息技术,教育,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运而生。它对于提高中小学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有一亿四千多万中小学生, 将会陆续进入社会并成为劳动力的主力军, 而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因此, 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迫在眉睫。我县于2001年在农村中小学校全面普及电脑,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在此就农村中小学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 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增强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但是,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升学率是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 因此, 信息技术课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部分教师和家长看, 在认识上就存在误区, 把信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 反正不是必修课, 也不是中考科目, 以为只是教学生打打字, 甚至就是让学生玩玩游戏, 于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加以阻拦。而从学生角度看, 他们想学, 却因担心影响必修课的学习而不得不放弃。

再有就是硬件配置方面, 由于我县的财政紧张, 配置电脑的经费由各中小学校自行解决, 许多学校经费紧缺, 形式上配个三五台也就敷衍了事了, 所以信息技术课只是作为一种选修课被排入课程表, 有的学校干脆就不纳入教学计划, 那几台电脑也就变成了摆设。

还有一个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师资配备上面不太乐观,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 任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以前从未接触这门学科, 现在却让他们去讲授这门课, 那种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 要转变传统教育价值观和评价标准, 确立素质型的人才观。在信息社会, 博闻强记已不那么重要, 海量信息的检索和存储非常便利, 因此, 利用现有知识去创造新知识, 使得如何检索、利用和加工复杂的信息变得更加重要。

其次, 要重新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我国长期实行的课堂教学体制是以教师为中心, 其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粉笔+黑板”,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 一边把教案上的内容抄到黑板上, 学生则一边听, 一边把教师讲的, 黑板上写的内容记到笔记本上, 课后再把这些内容搬到作业本上。但学生是认知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发挥其积极性, 一直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 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有悖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因此, 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抓住机遇, 创造机会, 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资金短缺是主要问题。从单位建设来看, 即使有点钱也大多花在建教职工宿舍和教学大楼这些基础设施上去了, 再说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 严禁教育乱收费, 留在学校的办公经费除去办公开支后所剩已是寥寥无几。因此有许多农村学校所配电脑也就少的可怜, 如果开课的话就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就会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 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

然而,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创造机会, 建立起我们农村学校的网络教室。我们可以与一些网络服务公司合作, 先把网络教室建立起来, 配置款可以延迟分批分期偿还。像我们的湖大远程网络服务公司, 他们的价位虽然高了一点, 但是他们的售后服务很到位, 并且, 各种配置的性能还不错。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建立起我们的网络教室, 从而可以解决我们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3.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三

目前,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还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学生体质大幅度下滑,运动能力下降,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的现状和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学生是不是喜欢这种体育课,初中体育课有没有达到真正的实效性?本文就我县新课标的执行情况,对“初中生在三年的体育课中最不满意的是什么、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农村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来自全县13所农村初中260名七、八、九年级的学生,这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数据处理采用汇总法,将调查表逐项汇总统计进行分析。调查问卷自设了“初中体育内容的调查”包括:对学校名称、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器材、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中考项目练习时间、初中体育课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等20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在对13所学校的学生调查问卷中,初中体育与健康具体教材的20个项目,体育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总结如下4个表。

(1)从以上四表中的情况分析

田径教材学习情况最好,10个项目内容有8个超过50%,体操和武术类的学习情况比较差,没有一项超过50%,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初中没有学习过体操或武术,球类运动除了篮球和羽毛球情况好一点外,其他的几项球类很多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教过,让学生自己玩的占多数。

(2)从调查的教、学习率高的教材分析

从全部调查的20个项目中,挑出学习率最高的5名是短跑、长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篮球,这前5名全部是中考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在初中体育课中以中考体育项目学习为主是主流,应试教育、应试学习是多数学校和多数体育教师的主选课,教学内容单一是学生厌倦体育课的主要因素。

表5对初中体育课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

有效反馈人数 满意 百分率 不满意 百分率 不知道 百分率257 40 15.6% 156 60.7% 61 23.7%结果归因:学生在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上学的东西少,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应试教育和只练中考考试项目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3)从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情况进行分析

①无故占用学生活动时间,有的学校临近中考、期考时,体育课和三操全部取消,其他主课挤占体育课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

②课外体育活动徒有虚名,没有人组织和管理,没有人发放运动器材,学生便放任自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落到实处。

③学校体育器材严重缺乏和器材使用率不高,由于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个别学校害怕学生发生意外事故,把一些体育器材尘封于库房,使学生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对修建体育场地、购置体育器材不积极,学校没有任何体育经费开支,导致器材的严重不足。在“普九”验收期间,各学校自制了一些器材,如沙包、毽子、铁环、棍一类的体育用具,这些东西几乎尘封在器材室,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有起到教学的作用。

④早操、课间操常年不变,听同样的音乐做同样的操,年年如此,学生毫无兴趣,只是勉强应付,没有起到锻炼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①我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教师思想过于落后,接受新知识较慢,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②反映出农村初中在教学上教的内容比较少,学生课堂上学的运动技能不足,学生普遍对体育课不满意,对应试教育和只注重中考考试项目练习反感。

③上级体育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农村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上课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造成农村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在这种现象下实施新课程改革,远远达不到效果。

2.建议

①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所,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完善学校体育评估标准,加强执行的力度,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体育课堂观念,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把体育课和其他课程放在同等位置上,开好、开足体育课,做到教学有计划,上课有教案,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公开教学和观摩教学,定期召开体育研讨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组织形式上,灵活多变,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以班级活动为主,不断更新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定期举办学生体育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④关心体育教师,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真正从农村体育教师的利益出发,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使他们的工作得到承认,人格得到尊重,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⑤加强教研活动检查,确保严格按计划正常教学,克服体育教学的随意性。

4.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村水利建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水利建设事关全县的发展稳定。多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确立以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改善民生为工作定位,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切实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我县农村水利建设情况

我县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总长度约390公里。我县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3,742.9万立方米,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9,507.5万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7,393.9万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28,551.7万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7,648.2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2,134.5万立方米,占69%;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3,742.9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9,132.4万立方米,占35.6%。

1、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农田蓄水能力。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体建设格局为:丘陵区以塘坝工程为主,山区以大口井和果树引水工程为主,平原区以方塘工程为主,采用民营水利、民办公助的建设形式。大部分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以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决定了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必须坚持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其保持水土、保护生态、抗御旱涝灾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作用。我县坚持以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发展,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53处,其中塘坝259座、方塘522座、拦河截潜30处、大口井748眼、机电井794眼,全县灌溉面积达33.48万亩。目前,李田灌区已经完成四期工程,已使6.68万亩耕地受益,年节水量达到1,330万立方米。李田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总面积31.2万亩,已于2002年开始动工,预计2020年全部竣工。

2、以人畜饮水安全为抓手,着力解决农村用水问题。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是农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近年来,各级领导把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着重在找水技术、工程建设、水质检验、设备材料、经费安排上下功夫,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紧密配合,农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截止目前,全县共修建饮水工程614处,解决饮水难和饮水不安全人口22.12万人,自来水普及程度达到40.6%。现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正积极解决剩余13.99万人饮水难和饮水质量不达标问题。

3、以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为抓手,切实增强防洪御灾能力。目前,我县共有水库34座,其中大

(二)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10座,小

(二)型水库23座。一是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力度。截止2010年底,我县已经对6座小

(二)型水库,9座小

(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另有2座大

(二)型水库正在施工,尚有16座水库待2011年以后进行除险加固。二是加强河流治理力度。全县共有中小河流74条,2008年辽宁省第四次遥感测量,我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2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2000-2010年,我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4.5平方公里,治理沟壑长度37公里,治理河流长度264公里。

二、我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县在农村水利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村水利发展还远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水利工程落后,安全隐患较多。我县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工程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由于受当时资金、建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甚至有些工程没有经过检查验收就进行作业。经过数十年运行,大部分水利工程因维修经费落实不到位,加之管理跟不上,工程利用率低,有的甚至已丧失基本功能,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

2、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责任难落实。长期以来,农村水利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等方式开展,缺乏约束性和规范性,许多问题和矛盾,如政府农民之间责、权、利关系,工程产权归属,公益性设施运行损耗和政策性经营亏损等问题,缺乏清晰的政策法规界线。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后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用水者协调作用发挥不理想,管理维护的资金投入跟不上,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工作滞后,重建轻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

3、水费定价较低,征缴存在困难。目前,我县农村现行水价仅占供水成本的35%左右。过低的水价对于用水者而言,不易形成水资源商品属性的观念,在用水上没有节约与效益的鼓励,对水管单位而言,造成亏损经营,水利设施维护不足,从而反过来影响灌溉供水服务,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水费征收困难成为制约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发展的新问题。近几年,我县水费征缴呈逐年大幅递减趋势。水费不能征收到位,导致水管单位收入无法得到保障,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行管理。

4、专业人员缺乏,结构不尽合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多是从事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水利站归乡镇管理后,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技术水平提高较慢,难以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多数水利站专业人员较少,人才结构极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形成了业务管理上的断层。全县24个涉农乡镇的水利员仅有少数为水利专业人员,许多农村水利设施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三、几点建议

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搞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加快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更大效益。

1、加强宣传,不断深化改革。要进一步加强水利法律法规、相关扶持政策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宣传和教育,切实增强农民群众水是商品的意识、建设管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调动他们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发展农村水利事业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处理好改善用水条件与依法缴纳水费的关系;要以完善农民用水安全职能为载体,以规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者权利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和改革后的规范运行。

2、多方筹措,创新投入机制。一要积极研究国家、省、市的相关扶持政策,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要通力协作,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兴水步伐。二要继续按照“统一调度,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办法,捆绑相关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真正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率。三要继续整合部门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的办法,通过实施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转让等方式,加强水利工程建后管养。

3、加强监管,严格质量标准。县水利部门要强化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质量监管的主体责任,认真履行质量监督职能,督促各工程建设业主严格基建程序,规范建设行为,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制度,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加强工程建设的全程技术指导、物资器材质量源头监管和工程建设质量全程监管,确保建设一处,合格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对于重点水利工程,要切实按照国家、省、市水利建设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工程建设程序,严格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决算审计制等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努力建设一批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亮点工程、示范工程。

5.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篇五

我县22.7万人口,有17.5万在农村,占77%。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到**等地对农村文化建设等进行蹲点调研,对如何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作了一些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群众文化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日益增强,文化古迹得到有效保护,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再上台阶。但是从总体来讲,我县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薄弱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欠缺。我县二十个乡镇文化站只有7个乡镇有文化中心,占总数的35%,还有13个乡镇文化站属“有站无舍”,“一人一桌”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有文化活动中心的7个乡镇,文化站内配臵设施的建设也很薄弱,仅有部分图书、乒乓球桌和少量的棋牌,而且图书大多是旧书,课本和政治书籍。村级文化设施则更加缺乏,全县395个行政村,目前尚有阵地、有设施有活动的村文化室不到60个。县城的文化基础设施比农村稍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县文化馆“有馆无舍”,图书馆陈旧偏僻,博物馆尚在规划图纸上,对农村的幅射作用不大。

(二)文化工作开展难。近年来,全县文化事业经费虽然有所增加,但除人员经费中增资因素外,业务经费总体增幅不大,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差较大。乡镇文化站专项经费更为困难,除了人员经费外,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只有

一、两千元。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器材得不到更新、添臵,导致文化站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年到头冷冷清清,只有在节日时开展一些拔河、下棋、打球之类活动,热闹一两天,文化阵地和活动的示范、幅射作用基本丧失。村级文化室则因村级经济基础的薄弱,难以维持其生存。

(三)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滑坡。全县文化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现象非常严重。近几年来,由于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人才的调动和引进十分困难,全县文化员队伍几乎没有新增人员,专业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非常突出。全县32名乡镇文化员中35岁以下的只有9人,大部分的文化站干部都已经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同时由于经费困难,县文化局多年来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组织过对乡镇文化干部进行必业务培训学习,既走不出去,也请不进来,成了井底之蛙,看不见先进的方法、学不到先进的经验、掌握不了先进的手段,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吃老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文化干部队伍素质滑坡。随着农村文艺骨干“进城打工”、“外出发展”,农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文化站开展活动缺少了生力军和热心人。大多数文化站演出活动都只是少儿或老年文艺演出,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文艺骨干也缺乏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性,讲究劳动报酬,给缺少经费的乡镇文化站组织活动带来了新的难题。

(四)文化员不能专职专用。当前乡镇文化站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工作只是文化员的附带工作。除王村口镇外,其它乡镇普遍存在乡镇中心工作与文化业务工作相冲突,以至文化员被乡镇聘用作驻村干部,主要精力用于搞农村工作,而抓文化工作的精力却相对较少。

二、产生原因分析

一是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思想认识不高。近年来,党中央、省委、市委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县委也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县的宏伟目标。但是,由于前几年我们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文化工作是软任务,一些基层领导往往认为文化工作就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了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长期冷落了文化。有的地方长期没有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有的从不研究文化工作,更谈不上有布臵、有检查、有落实。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搞弄虚作假。有的不懂得寓教于乐,以文化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全县的情况看,对文化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较为突出,缺乏普及意识,往往把握不住工作方向,把主要的财力、人力都放到县城,淡忘了农村这个主阵地和农民这个主群体

二是经费不足,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就规定,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能低于财政支出的2%,并要求每年增加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县财政和乡镇都非常困难,虽然近几年对文化投入非常大,但大部分资金都是人员工资和**文化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再加上一些

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投入产出关系,总认为在文化上投入只会赔钱,不能赚钱,得不偿失。看不到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不可估价的间接经济效益,舍不得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设施的建设上大投入。而是修修补补、拼拼凑凑,文化设施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甚至相形见拙,以致年复一年,“山河依旧”“面貌如故”。

三是文化员队伍素质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由于队伍老化,知识老化,引进人才少、学习培训少,文化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呈逐步下降趋势。加上多年来有些地方的领导对文化工作的冷落和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不力,难免使文化干部“心寒意冷”,事业心和工作热情逐步减退。文化干部队伍由于自身条件不足,文化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不宽,总体水平不高,真正具有真才实学成为业务骨干,能够在工作中独挡一面,做出成绩的为数不多。一些年轻的农村文化干部自进入文化站就因为文化部门缺乏组织培训学习,素质水平难以提高,加上不能专干专用,工作目标不明确,很少开展文化工作。文化站不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中心、辅导中心、示范中心。由于队伍素质不强,工作无力,导致在社会上的无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农村文化工作势必严重滑坡。

三、解决对策

(一)纳入考核体系,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重大作用;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作用。建立乡镇、部门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工作实绩量化考核制,并提高考核分数比值。要把抓好文化名县、山花工程和民族民间

艺术保护工程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的建设;提高村文化室、图书室的普及率;农民定期参加文化活动和观赏艺术表演、观看电影;提高文化娱乐支出中生活支出的比例,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等项目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列入政府职能部门、乡镇领导班子的目标责任制,并定期考核。促使各级领导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二)抓住机遇,增加投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文化站、村文化室或图书室是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工作网和文化活动阵地,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落实配套建设经费,争取上级财政的补助,每年能够建一批。特别建议能把“乡文化中心”建设列入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小康目标、列入计划,有条件的乡镇争取得到省政府24万元新建补助,条件不成熟的乡镇争取12万修建补助。鼓励支持村集体、村民以新建、改建、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同时要着力推进周边企事业单位与农民共建共享文化设施,地因地制宜,创造不同的办法使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有依托、有载体,使农村文化工作逐步从“游击战”转变为“阵地战”。

(三)创新活动形式,适合农民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文化干部首先突出重点,多组织开展一些参与面广、接受程度高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合农民的文化层次,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其次

是开展文化活动要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避开农忙季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配合性,另外文化干部要能够总结、探索本地农民喜欢的基本活动方式,加以引导,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以及节令假日特色并为群众喜闻乐见,能积极参与的固定文化活动方式。同时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解决农民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县文化馆、乡文化站的幅射作用,加强对村文化室和文化示范户的辅导,繁荣村落文化。

6.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六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14.82万,留守儿童4.3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9.84%。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1.2%,初中为3.4%。而留守学生分别为2.5%和6.84%。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习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孝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解放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82.9%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14.82万,留守儿童4.3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9.84%。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1.2%,初中为3.4%。而留守学生分别为2.5%和6.84%。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习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孝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解放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82.9%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

”,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时向监护人倾诉”,同时54.3%的孩子还反映受过罚跪、罚站等家庭体罚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监护人普遍关注孩子学习的占70%,而对孩子品德教育关注的只占30%,与孩子交流时间每天保证1小时以上的仅有16%,而监护人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搓麻将、做家务、购物的竟达97%。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结对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通过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电话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要经常开展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2、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为留守儿童筑就避风港。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7.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七

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研究回顾

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是事关第一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农村地区水利条件的优劣程度显著影响着特定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生长特性。同时, 农村水利对于人畜的饮水状况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前, 中国农村地区区域差距大, 水利设施建设极不均衡, 内陆干旱和洪灾多发性地区水利问题尤其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区域性的水旱灾害频发, 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例如, 西北地区农村自然条件恶劣, 干旱半干旱的高原荒漠等自然条件制约明显, 农业生产应对多变气候的能力和农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 生产之要, 生态之基;兴水利, 除水害, 事关人类生存,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 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仔细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 中国农村地区区域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善, 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捉襟见肘。因此,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 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 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在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方面, 国内外学者将重点主要聚焦于自然资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领域。其中, 以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代表的学者们围绕水资源利用、水利需求-供给、节水技术革新等宏观问题, 研究了水利投资变动态势及水利发展对区域人口、经济、社会等的多重制约与影响, 总结了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运行管理、水利设施使用效率、水利微观实体良性运行的条件等一般性规律, 并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水利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趋势。针对中国水利发展问题, 1990年代中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项目“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规划模型研究”、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海河水利环境管理与规划研究”等, 是对大流域系统区域水资源利用和水利环境管理进行探索的代表性成果。21世纪以来, 以贺雪峰、周玉玺、宋鸿远、孔祥智及朱红根等为代表的研究者, 分别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变迁、乡村水利组织、农田水利产权、农业节水激励、农业水价政策等领域, 对农村水利建设和水利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同时,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立足于不同层面, 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的产业组织模式、农业灌溉节水行为、地下水灌溉产权制度等问题, 并定性或定量分析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其建设资金来源情况, 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老化失修与功能退化现象严重等是中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及农村治理因素则是造成地区之间农村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投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国外学者Savas (2001) 认为, 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安排者, 金融机构和私人部门是生产者, 但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农村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机构来提供。事实上, 一旦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定义为公共产品, 那么公共物品的非盈利性特征便决定了必须由政府相关机构投入资金, 金融资本和私人资本在市场条件下不会进入该领域, 因而政府在这种状况下就具有主导作用, 政府通过将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能够有效推动水利设施的完善。Wendner和Goulder (2002) 的研究表明,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时往往不遵循个人偏好和个人意愿, 甚至违背个人意愿, 这就使农村水利建设陷入政府“好心做坏事”的困境之中。

总体而言, 在广大农村地区, 水利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且与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息息相关, 具有农村公共产品性质, 不同主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都不可忽视或替代。新中国成立以来,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要么主要以各级财政适当补助作导向, 并将动员农村集体投资和农民投劳结合, 要么通过发动各行各业支农和兴修水利。毫无疑问, 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发现农村居民除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仍有较强的需求外, 还对包括饮用水、环境卫生的改善、养老与医疗保险及教育文化等在内的其他哪些公共产品有着怎样的需求、持有何种态度, 这种研究将有助于为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与管理体制的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国农村水利设施投融资困境分析

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整体实践历程分析, 自建国后的人民公社时期及分田到户之初, 中国形成了国家投资、农民投劳的小农水利投入机制,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集体化经营使得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快速增长, 为中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了旱涝保收的基本水利条件。截止1957年, 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0.16亿公顷增加到0.227亿公顷, 1965年增至0.32亿公顷。从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看, 在“二五”至“五五”4个五年计划期间, 该比重均保持在6.5%以上的高位, 最高时达到8.0%。从“六五”时期开始,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急剧下降, 从“五五”时期的157.2亿元下降到93.0亿元, 下降了40.8%。在“七五”和“八五”期间虽然投资额有所回升, 但水利基建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却持续下降至1.9%。改革开放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 小农水利投入机制向多渠道、分散化发展, 中央政府重点关注贫困农村地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 主要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支持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小型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 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并未及时跟进和配套, 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体缺位, 不仅农民投劳减少、农田水利投入相对减少, 而且缺乏统一规划, 资金投入效率不高, 国土、农业、农业开发、扶贫、水利等涉农部门在缺乏协调机制的体制安排下分别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 以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而国家的补助标准又显偏低, 地方配套资金多无保证, 农民自筹能力差, 最终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进度, 这已成为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瓶颈。数据显示, 1981~1990年间中国新增灌溉面积793.3万公顷, 同期由于老化失修等原因造成灌溉面积减少840.0万公顷, 增减相抵后仍净减46.7万公顷。不仅如此, 中国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 乡村组织主要是村级组织的行动能力日渐衰微, 农户的行动能力不断增强, 村级组织越来越缺乏约束农户个体行为的条件。农田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农地经营的分散性, 很难做到所有农户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的投入收益对等, 需要集体行动的村庄水利与农户个体化决策的土地承包制的矛盾便成为水利问题的根源。

在2004年税费改革后, 中国农田水利不足的趋势明显加快, 基层水利组织制度建设随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被逐渐消弱, 乡镇水利服务站走向滑坡甚至瓦解的边缘;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单位因巿场化改革而成为巿场主体, 水利设施的运营由公益性、准公益性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越来越弱化, 逐渐丧失组织农民筹资筹劳、合作灌溉的能力;农村水利建设日趋小型化、个体化并处于分散无序的自发状态;原有的灌溉、储水、排涝等农田水利设施, 因长年缺乏维护与人为损坏已显得不堪重负, 正常运行日益困难。

以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为例, 该区域所属的四个省区平均海拔较高, 区域内河流密度较低, 季节性河流较多, 部分地区灌溉成本较高, 工程前期投入量大,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 粗放的农业生产活动遍布, 受自然条件限制耕地面积较少且多呈斑点状分布, 这些独特的条件使得该地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陷入困境。西北农村地区特有的社会自然条件是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必要条件, 财政资金对于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不足, 金融对农村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弱, 私人和集体投资的程度低。同时, 西北地区建设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当地人畜的饮水和灌溉需要, 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周期长、财务收益低、边际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边际私人效益、项目风险不确定等特点, 因而政府长期承担着该地区水利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金融机构和私人主体的投入很低。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自主决策作用的显著增强, 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支出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 特别是西北偏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自身财力不足、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低, 导致属于公共产品领域的水利设施投入供给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缺口日益拉大。换句话说, 国家在对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各方面创新支持的同时, 也把农村水利设施供给的负担逐步转嫁给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 农村水利建设基本处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边缘地带, 农村水利建设并未严格纳入公共财政收支体系, 属制度外公共产品, 这就造成了当前西北地区农村水利设施投融资动力缺乏、渠道不畅、主体单一等问题。不可否认, 当政府将水利设施建设的负担转嫁给单个农户或集体组织时, 应该相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资本所有者关注农田水利发展, 但农田水利投资的特殊性决定了市场力量又不愿意涉足于该领域, 加之中国当前的金融制度设计使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向农村水利建设大规模授信, 最终造成国家农贷的总体绩效不如人意。

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 在农业税费负担及城镇化、工业化等其他各种经济原因的影响下, 西北地区部分农民放弃了收益相对较低的传统农田耕作而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领域其他收益较高的产业。尽管中央政府也想方设法花费了大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农田水利发展, 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客观上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体缺位和错位, 也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央投资项目的宏观性无法兼顾地方水利灌溉系统的特殊性, 导致由上级财政投入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带病运行, 时间长了难免出现农田干支渠道淤塞、损毁问题, 小型水利设施也无法持续发挥作用, 防洪排涝能力薄弱, 农业抗灾能力脆弱, 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最终沦为摆设性的政绩工程。同时, 城乡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加使得外出人口应该承担的义务工和积累工难以在农村社区内部得到履行, 致使农田水利供给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治理性危机, 即政府公共力量因市场化冲击而逐步退却, 农村集体组织因受制于财政资源匮乏、治理权限不足、合法性形象恶化等因素也逐步退出, 农村分散的治水组织制度基础遭到侵蚀。不仅如此, 稀缺的地下水资源在工业化的利用方式下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农田灌溉用水成本迅速上涨、用水纠纷多又发生, 农村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遭遇很大程度上的弱化, 治水的生态资源环境基础遭遇巨大的挑战。

三、稳健性结论和政策建议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公共物品的特点, 决定了转变政府公共支出体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建设融资途径、加大中央财政对水利支出、完善地方财政对该项目支出迫在眉睫。中国农村地区水利建设投融资普遍面临渠道单一、农户合作组织内源融资积累程度低、市场金融资本进入困难等问题。因此, 有必要依赖政府的相关政策, 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建设领域, 加快出台金融机构科学介入农村水利建设政策、增加政策性银行对农村水利的支持力度, 提高商业银行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授信额度, 并鼓励私人资本进入该领域投资 (在这一点上可参考美国政府对于农田水利投入资金稳定,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政府除了对农田水利的直接投资外, 还安排低息贷款和专项债券, 重视水利法制建设的具体做法) 。同时, 在确保政府投资占主导条件下, 巧妙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农村水利建设投资主体多样化, 为加快西北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改善农村水利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 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和方法, 将相关固定资产证券化, 增强相关资产的流动性, 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统一 (可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建设权、经营权) 。

除此之外,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长期性问题, 规范水利建设投资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所占的比重, 实现财政用于水利上的投入与财政支出总量同步增长和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非常重要和必要。同时, 辅之以国家层面的《农田水利法》, 从区域层面制定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 实现地上水、地下水、中水等水资源统筹安排, 优化水资源配置, 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 提高城乡供水能力, 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尊重和理解农民的意愿, 建设农民需要的、又能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结合对农田小型水利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水知识传播与节约用水宣传及其他相关农业水事活动发展激励措施, 促使农民需求意愿的顺利实现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严格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三条红线”, 实行流域、区域、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完善用水市场, 对城市生活和工业挤占农业用水部分提取一定比例资源使用费, 用于补偿农业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工程、管理、农艺相结合的综合农业节水技术, 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新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管护机制, 以此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 也是促进农田水利实现多元化、差异化和动态性有效供给的必要之举。●

注释

1 黄明明, 王福林.现阶段加快水利投融资发展分析[J].科协论坛.2011 (4) (下) :151-152.

2 王广深, 陈浩磊.国内农村水利投融资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11 (10) :147-152.

3 李梅华.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6 (5) :12-13.

4 黄河, 张旺.美国水利投融资的启示和借鉴[J].水利发展研究.2011 (4) :68-70.

5 易棉阳.公共财政与国家农贷:农村水利外源性融资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1 (7) :88-90.

6 杨永华.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透视及立法思考[J].农业经济.2011 (1) :3-5.

7 罗义云.农田水利体制转型中的集体化、家庭化、市场化:湖北的证据[J].改革.2006 (8) :64-68.

8 唐忠, 李众敏.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 (2) :34-37.

8.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现状 篇八

一、完善管护机制。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需求,确保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有主体、经费有来源、工程有效益,蔡甸区不断建立完善项目管护新机制,财政每年经常性预算安排资金400万元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后的管护。同时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工作提出“四个一”的要求,即: 一个管护主体、一份管护档案、一套管护机制和一份管护协议,在制度上明确谁管护、管护谁、怎么管护以及管护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

二、建立管护体系。一是对跨乡镇受益的大中型水利设施,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二是跨村受益的公益性中小型水利设施,由各乡镇委托水利管理站、用水者协会管理;三是对于联户受益、企业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进行合同式管理。形成了主体明确、分级管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

三、创新管护模式。各乡镇成立了以行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管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项目管护。各乡镇用水者协会成立了管理养护工作专班,负责实施具体的管护工作。协会对有水利工程的行政村每村选聘一名村级水利专管员,明确工作职责,签订管护协议,颁发水利专管员聘书,主要负责日常维护和设施巡查。同时各协会组建了机动管护维修队,配置三轮摩托车,哪里出现损毁,随时带料赶赴现场紧急处理,形成了多级联动管护体系,确保管护到位。

(湖北省蔡甸区财政局供稿)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上一篇:全院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全体大会下一篇:赠送朋友的元旦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