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2024-08-13

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共8篇)

1.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一

浅谈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 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光纤通信的几种关键技术及其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光纤通信现状出路

【引言】光纤通信技术从光通信中脱颖而出,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在现代电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纤通信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应用面之广是通信史上罕见的,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和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主要传送工具。

---光纤的概述

光纤即为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从原理上看,构成光纤通信的基本物质要素是光纤、光源和光检测器。光纤除了按制造工艺、材料组成以及光学特性进行分类外,在应用中,光纤常按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通信用光纤和传感用光纤。传输介质光纤又分为通用与专用两种,而功能器件光纤则指用于完成光波的放大、整形、分频、倍频、调制以及光振荡等功能的光纤,并常以某种功能器件的形式出现。

光纤通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缘于它具有以下优点:1)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2)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好;3)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佳;4)光纤尺寸小、重量轻,便于敷设和运输;5)材料来源丰富,环境保护好;6)无辐射,难于窃听;7)光缆适应性强,寿命长。

一、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进而大幅度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不断扩大了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

1.1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或波长)不同,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一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作互相独立(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时),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自从上个世纪末,波分复用技术出现以来,由于它能极大地提高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95年以来,为了解决超大容量、超高速率和超长中继距离传输问题,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成为国际上的主要研究对象。DWDM光纤通信系统极大地增加了每对光纤的传输容量,经济有效地解决了通信网的瓶颈问题。据

统计,截止到2002年,商用的DWDM系统传输容量已达400Gbit/s。以10Gbit/s为基础的DWDM系统已逐渐成为核心网的主流。DWDM系统除了波长数和传输容量不断增加外,光传输距离也从600km左右大幅度扩展到2000km以上。

与此同时,随着波分复用技术从长途网向城域网扩展,粗波分复用CWDM(Coar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应运而生。CWDM的信道间隔一般为20nm,通过降低对波长的窗口要求而实现全波长范围内(1260nm~1620nm)的波分复用,并大大降低光器件的成本,可实现在0km~80km内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因而受到运营商的欢迎。

1.2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信息传输的高速化,满足大众的需求,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入部分更是关键,光纤接入网是高速信息流进千家万户的关键技术。在光纤宽带接入中,由于光纤到达位置的不同,有FTTB、FTTC、FTTCab和FTTH等不同的应用,统称FTTx。

FTTH(光纤到户)是光纤宽带接入的最终方式,它提供全光的接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特性,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不受限制的带宽,充分满足宽带接入的需求。我国从2003年起,在“863”项目的推动下,开始了FTTH的应用和推广工作。迄今已经在30多个城市建立了试验网和试商用网,包括居民用户、企业用户、网吧等多种应用类型,也包括运营商主导、驻地网运营商主导、企业主导、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和政府主导等多种模式,发展势头良好。不少城市制订了FTTH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有的城市还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些都为FTTH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FTTH应用中,主要采用两种技术,即点到点的P2P技术和点到多点的xPON技术,亦可称为光纤有源接入技术和光纤无源接入技术。P2P技术主要采用通常所说的MC(媒介转换器)实现用户和局端的直接连接,它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带宽的接入。目前,国内的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FE或GE的带宽,对大中型企业用户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接入方式。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电信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光纤通信的发展又一次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以下在对光纤通信领域的主要发展热点作一简述与展望。

2.1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从过去20多年的电信发展史看,网络容量的需求和传输速率的提高一直是一对主要矛盾。传统光纤通信的发展始终按照电的时分复用(TDM)方式进行,每当传输速率提高4倍,传输每比特的成本大约下降30%~40%;因而高比特率系统的经济效益大致按指数规律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在过去20多年来一直在持续增加的根本原因。目前商用系统已从45Mbps增加到10Gbps,其速率在20年时间里增加了20O0倍,比同期微电子技术的集成度增加速度还快得多。高速系统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业务传输容量,而且也为各种各样的新业务,特别是宽带业务和多媒体提供了实现的可能。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全世界安装的终端和中继器已超过5000个,主要在北美,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已开始大量应用。

2.2向超大容量WDM系统的演进

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了不到1%,99%的资源尚待发掘。如果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同时在一极光纤上传送,则可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这就是波分复用(WDM)的基本思路。采用波分复用系统的主要好处是:1)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资源,使容量可以迅速扩大几倍至上百倍;2)在大容量长途传输时可以节约大量光纤和再生器,从而大大降低了传输成本;3)与信号速率及电调制方式无关,是引入宽带新业务的方便手段;4)利用WDM网络实现网络交换和恢复可望实现未来透明的、具有高度生存性的光联网。

鉴于上述应用的巨大好处及近几年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场的驱动,波分复用系统发展十分迅速。预计不久实用化系统的容量即可达到1Tbps的水平。

2.3实现光联网

上述实用化的波分复用系统技术尽管具有巨大的传输容量,但基本上是以点到点通信为基础的系统,其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实现类似SDH在电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的话,无疑将增加新一层的威力。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光的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的交叉连接设备(OXC)均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前者已投入商用。

实现光联网的基本目的是:1)实现超大容量光网络;2)实现网络扩展性,允许网络的节点数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3)实现网络可重构性,达到灵活重组网络的目的;4)实现网络的透明性,允许互连任何系统和不同制式的信号;5)实现快速网络恢复,恢复时间可达100ms。鉴于光联网具有上述潜在的巨大优势,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预研。光联网已经成为继SDH电联网以后的又一新的光通信发展高潮。

2.4新一代的光纤

近几年来随着IP业务量的爆炸式增长,电信网正开始向下一代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而构筑具有巨大传输容量的光纤基础设施是下一代网络的物理基础。传统的G.652单模光纤在适应上述超高速长距离传送网络的发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开发新型光纤已成为开发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了适应干线网和城域网的不同发展需要,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纤(G.655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全波光纤)。

2.5光接入网

过去几年间,网络的核心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交换,还是传输都已更新了好几代。不久,网络的这一部分将成为全数字化的、软件主宰和控制的、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网络。而另一方面,现存的接入网仍然是被双绞线铜线主宰的原始落后的模拟系统。两者在技术上的巨大反差说明接入网已确实成为制约全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唯一能够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长远技术手段是光接入网。接入网中采用光接入网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和故障率;开发新设备,增加新收入;配合本地网络结构的调整,减少节点,扩大覆盖;充分利用光纤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建设透明光网络,迎接多媒体时代。

三、结束语

21世纪以来,光通信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上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但这些进步的取得,是包括光传输媒质、光电器件、光通信系统,以

及网络应用等多方面技术共同进步的结果。随着光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必将对21世纪通信行业的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二

1.1 分布式防火墙产生的背景

传统边界防火墙用于限制被保护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 (通常是互联网) 之间相互进行信息存取、传递操作, 它所处的位置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实际上, 所有以前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防火墙, 都是把内部网络一端的用户看成是可信任的, 而外部网络一端的用户则都被作为潜在的攻击者来对待, 这只能够阻止外部入侵, 无法屏蔽内部网络的攻击。

1.2 分布式防火墙的定义

分布式防火墙是一种全新的防火墙体系结构, 包括网络防火墙、主机防火墙和中心管理三部分。网络防火墙部署于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以及内网各子网之间。网络防火墙区别于边界防火墙的主要特征在于, 网络防火墙需要支持内部网可能有的IP和非IP协议, 然而边界防火墙并不需要。主机防火墙对网络中的服务器和桌面系统进行防护, 主机的物理位置可能在企业网之中, 也可在企业网之外 (如移动办公的便携机) 。

2 分布式防火墙体系结构分析

2.1 中心管理

有3种系统模型可以来解决策略的定义和实施问题:

(1) 全集中式的机制, 实施点向服务器提供用户所请求的详细信息, 并等待服务器回答。每个请求的策略评估是在中心储存库中进行的。由于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中心存储库中, 在这种机制下, 几乎所有的处理都集中在中心策略仓库。

(2) 安全策略集中定义分散实施, 在实施点运行时, 采用某一种策略分发机制将策略传递到实施点, 最终再由实施点根据相关策略对用户请求进行评估, 并在实施点处进行实施控制。

(3) 完全分散式策略的定义和实施, 管理员可以按照应用、主机等各种划分方式来分别管理各自的管理领域。允许不同的管理者采用不同的策略定义语言和策略。

2.2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特点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驻留在被保护的主机上, 该主机以外的网络不管是处在网络内部的还是网络外部, 都认为是不可信任的, 所以可以针对该主机上运行的具体应用和对外提供的服务来设定针对性很强的安全策略。另外, 主机防火墙的安全监测核心引擎要以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形态来运行, 直接地接管网卡, 在把所有数据包进行检查之后再提交操作系统。分布式防火墙与个人防火墙都是用来保护单一主机系统, 但分布式防火墙的安全策略是由整个系统的管理员统一安排和设置的, 除了对PC机起到保护作用外, 也可以对该PC机的对外访问加以控制, 并且这种安全机制是赔偿机的使用者不可见和不可改动的。

2.3 分布式防火墙的安全策略

分布式防火墙启动时, 安全策略文件经过解密之后加载到防火墙中。复杂的安全策略以Hash表的方法来进行检索。使用Hash列表对安全策略文件进行检索时能大大加快读取的速度, 安全策略可以动态地更新, 更新总是在用户态进行, 同时磁盘文件也被不断地更新。用户可以在防火墙运行过程中更改安全级别, 而不影响防火墙正常运行。更新完成之后, 系统将会在新的安全级别下工作。安全策略服务器和客户端防火墙之间采用SSL通信, 保证安全策略传输时的安全性。

2.4 分布式防火墙的安全设计

分布式防火墙从根本上去除了单一的接入点, 更为重要的是,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消除了网络的结构性瓶颈问题, 提高了系统性能。在分布式防火墙中, 安全策略仍然被集中定义, 但是在每一个单独的网络端点 (例如主机、路由器) 上实施。实施策略的组件对进出主机的通信都进行了控制, 不但可以保护主机应对外来的威胁, 而且可以防止非法用户使用该主机访问网络, 从而实现了双向过滤的功能。

3 分布式防火墙的实现

3.1 分布式防火墙的系统结构

(1) 内核扩展 (Kernel Extension) 。

用户使用connect () 和accept () 这两个系统调用来创建向外的连接和决定到来的连接请求。我们要根据策略对这两个系统调用来加以修改, 对某些连接进行过滤。策略上下文 (Policy Context) 是包含与某些连接相关的所有信息的容器, 这些信息包括发起连接的用户ID, 源IP地址、端口号以及目的IP地址等等。

(2) 策略驱动 (Policy Driver) 。

这是实现了一个伪设备驱动/dev/policy作为内核中被修改的系统调用与用户空间的守候进程直接通信的一个渠道。我们把这个驱动视为一个文件, 它支持一般的文件操作, 如open () , close () , read () , write () , ioctl () 等。

(3) 策略守候进程 (Policy Daemon) 。

这是一个用户级的进程, 负责根据安全策略和安全凭证来作出决策--允许还是拒绝连接。

3.2 分布式防火墙的部署

针对企业网络安全的现状, 一是进一步明确规划网络结构, 采用VLAN尽可能对网络进行划分网段;二是撤销原来旧的防火墙, 全面部署全新的分布式防火墙, 结合入侵检测, 防病毒, 漏洞扫描, 主页防窜改和安全审计等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防火墙负责企业网的边界防御, 保证对外部数据访问的安全性, 主要采用包过滤技术进行防御。

中心策略负责企业网各部门和部门以外的安全策略, 负责本部门用户证书的分发以及管理。在分布式防火墙中, 不同主机可以根据具体工作中的安全性不同要求布置在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上, 但其安全策略是统一策划和管理的, 安全策略的分发和日志的汇总是中心管理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主机防火墙负责本机网络安全策略实施。安全策略驻留在受保护的主机上, 不管是处在内部网的主机还是处于外部网的主机, 只有具备分发认证证书的, 对它来说, 都是可以信任的。不同的用户根据不同需求来进行分组, 由中心管理针对主机上运行的具体的应用和对外提供的服务来设定主机的安全策略, 交给主机防火墙来实施。同时, 它负责本机日期的生成和定期的上报, 协助完成日志收集整理工作, 利用了个人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性能, 几乎承担了大部分原来全部由边界服务器完成的工作, 很好地提高了效率, 消除了网络瓶颈问题, 提高了网络中的主机利用率。

4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优势

分布式防火墙代表了新一代防火墙技术的潮流, 可以在网络中的任何交界和节点处设置屏障, 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协议, 内外皆防的全方位的安全体系。主要优势有:

(1) 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增加了针对主机的入侵检测和防护功能, 增强了对来自内部攻击的防范, 可以实施全方位的安全策略。

(2) 提高了系统性能, 消除了结构性瓶颈问题。

从根本上去除了单一接入点, 从而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分布式防火墙可以针对各个单一服务器及终端计算机的不同需求, 对防火墙来进行最佳的配置, 配置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在这些主机上运行的应用, 这样便可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网络运转效率。

(3) 系统的扩展性。

随系统扩充提供了安全防护无限扩充的能力。因为分布式防火墙分布在整个企业网络或服务器中, 所以分布式防火墙有无限制的扩展能力。

(4) 实施主机策略。

由主机来实施策略控制, 而主机对自己的意图是有足够了解的, 所以分布式防火墙依赖主机作出合适的决定, 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

(5) 应用更为广泛, 支持VPN通信。

能够保护物理拓扑上不属于内部网络, 但是位于逻辑上的“内部”网络的主机, 这种需求随着VPN的发展越来越多。

5 结束语

纵观防火墙技术的发展历史,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不仅仅弥补了传统边界式防火墙的不足, 而且把防火墙的安全防护系统延伸到网络中的各台主机, 一方面有效地保证了用户的投入不会增加, 另一方面给网络带来了全面的安全防护。分布式防火墙分布在整个企业网络或服务器中, 具有无限制的扩展能力, 随着网络的增长, 它们的处理负荷也会在网络中进一步分布, 从而持续地保持高性能。然而当前黑客入侵系统技术的也在不断进步, 网络病毒朝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对分布式防火墙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分布式防火墙技术只有不断向主动型和智能型等方向发展, 才能满足人们对防火墙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睿, 林海波.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STEVESUEHRING ROBERTLZLERGLER.Linux防火墙[M].何泾沙,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王群.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石志国, 薛为民, 尹号.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5]高晗主.网络互联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6]李洋.RedHatLinux9实务自学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7]普端萨姆.Internet安全与防火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分布式防火墙 网络安全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38-01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许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学校都纷纷建成了诸如城域网、企业网、校园网等内部互联网。但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能否确保内部网不被来自网内外的用户非法登陆及恶意攻击,使政务、商务等信息系统能正常运行,将成为影响企业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安全技术,分布式防火墙技术已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传统防火墙技术,成为目前网络安全应用的主流。

1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主要优势

1.1 增强的系统安全性

分布式防火墙增加了针对主机的入侵检测和防护功能,加强了对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防范,可以实施全方位的安全策略。

1.2 提高了系统性能

传统防火墙由于具有单一的接入控制点,无论对网络的性能还是对网络的可靠性都有不利的影响。分布式防火墙则从根本上抛弃了单一的接入点,而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分布式防火墙可以针对各个服务器及终端计算机的不同需要,对防火墙进行最佳配置,配置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主机上运行的应用,如此便可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网络运行效率。

1.3 系统的可扩展性

因为分布式防火墙分布在整个企业的网络或服务器中,所以它具有无限制的扩展能力。随着网络的增长,它们的处理负荷也在网络中进一步分布,因此它们的高性能可以持续保持住。而不会像边界式防火墙一样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不堪重负。

1.4 实施主机策略

传统防火墙大多缺乏对主机意图的了解,通常只能根据数据包的外在特性来进行过滤控制。虽然代理型防火墙能够解决该问题,但它需要对每一种协议单独地编写代码,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防火墙是很难将攻击包从合法的数据包中区分出来的,因而也就无法实施过滤。分布式防火墙由主机来实施策略控制,毫无疑问主机对自己的意图有足够的了解,所以分布式防火墙依赖主机作出合适的决定就能很自然地解决这一问题,对网络中的各节点可以起到更安全的防护。

1.5 支持VPN通信

分布式防火墙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保护物理拓扑上不属于内部网络,但位于逻辑上的“内部”网络的那些主机,这种需求随着VPN的发展越来越多。对这个问题的传统处理方法是将远程“内部”主机和外部主机的通信依然通过防火墙隔离来控制接人,而远程“内部”主机和防火墙之间采用“隧道”技术保证安全性。这种方法使原本可以直接通信的双方必须经过防火墙,不仅效率低而且增加了防火墙过滤规则设置的难度。与此相反,分布式防火墙从根本上防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它本身就是基于逻辑网络的概念,对它而言,远程“内部”主机与物理上的内部主机没有任何区别。

2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2.1 利用分布式防火墙查杀病毒

企业级防火墙作为企业网络安全的“门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践证明,企业级防火墙也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与企业级防火墙相比,个人防火墙(主机防火墙)可以有效地阻止内部网络攻击,并且由于防护节点在主机,可以大大减轻对网络带宽和资源的影响。但个人防火墙在企业网络中的应用和防病毒软件的应用一样面临管理的问题,没有统一整体的管理,个人防火墙也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北京安软天地科技的EVERLINK分布式防火墙为例,它不仅提供了个人防火墙、入侵检测、脚本过滤和应用程序访问控制等功能,最主要的是提供了中央管理功能。利用EVERLINK分布式防火墙中央管理器,可以对网络内每台计算机上的防火墙进行配置、管理和更新,从宏观上对整个网络的防火墙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管理可以在企业内部网中进行,也可以通过Iternet实现远程管理。另外,对于应用较简单的局域网,网络杀毒和分布式防火墙的组合是比较易于部署且维护方便的安全解决方案。

2.2 利用分布式防火墙堵住内网漏洞

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边界防火墙逐渐暴露出一些弱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网络结构限制边界防火墙的工作机理依赖于网络的拓扑结构。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互联网构架跨地区企业网络,移动办公和服务器托管日益普遍,加上电子商务要求商务伙伴之间在一定权限下可以彼此访问,企业内部网和网络边界逐渐成为逻辑上的概念,边界防火墙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2)内部不够安全边界防火墙设置安全策略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企业网外部的人都是不可信的,而企业网内部的人都是可信的。事实上,接近80%的攻击和越权访问来自于企业网内部,边界防火墙对于来自企业网内部的攻击显得力不从心。分布式防火墙把Internet和内部网络均视为不“友好”的。它们对个人计算机进行保护的方式如同边界防火墙对整个网络进行保护一样。对于Web服务器来说,分布式防火墙进行配置后能够阻止一些不必要的协议通过,从而阻止了非法入侵的发生。

(3)效率不高与故障点多边界防火墙把检查机制集中在网络边界的单点上,由此造成网络访问瓶颈,并使得用户在选择防火墙产品时首先考虑检测效率,其次才是安全机制。安全策略过于复杂也进一步降低了边界防火墙的效率。

针对传统边界防火墙存在的缺陷,专家提出了分布式防火墙方案。该方案能有效地消除前面提到的各种内网漏洞。正是由于分布式防火墙这种优越的安全防护体系,并且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使得这一技术刚出现便为许多用户所接受,成为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3 结束语

防火墙技术从边界防火墙逐渐演变到主机防火墙、分布式防火墙,并日益与IDS(入侵检测系统)相融合,分布式防护的理念已逐渐被主流安全厂商所拥护,也逐步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但大多数的企业网络都非常复杂,要保护它们免受当今难以捉摸且快速传播的混合威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集中式管理、分布式防护”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话题,它能真正解决高速网络带来的入侵检测困难的问题。网络安全技术未来的发展目标,势必是各种分布式安全模块在统一的网络管理软件框架内的融合,共同构架起一个从内到外、安全无处不在的大安全体系,使企业尽可能地全面保护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John Viga,Gary McGraw[美],Building Secure Softwar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60-162

[2]王伟,曹元大,分布式防火墙下主机防火墙Agent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4,30(8)

[3]叶丹,网络安全实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5-86

[4]曹宇,分布式防火墙构建网络屏障[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2)

4.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四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及发展趋势

宜春学院成教 机电一体化专业 姓名:俞刚

指导老师:徐兴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走向整体化、交叉化和数字化以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

正文: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技术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靠企业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

1、技术 1.1 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1.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1.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1.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1.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1.6 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2、阶段

2.1模型阶段

模型阶段,所有的系统组件都能够被最优化; 在仿真计算的帮助下,可以测试和分析这些组件的 宜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适用性;监测响应频率; 对模型进行分析。此外,还能够生成一个物理/拓扑系统模型,包括机械、液压和控制导向组件。有必要有一个模型工具,这个工具支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物理模型,即当有实物和节点时,这些模型能够以1:1来测试,并且原型设计研究阶段可以在严酷的实时条件下进行。

2.2测试阶段

在系统运行完模型阶段之后,所产生的具体的性能数据可以通过试验台验证。这样就就可以测试和检验该系统有关参数波动的鲁棒性,功率储备及连续运行的特征。这样做的话,用户可以进行测试或者使用CAMeL-View TestRig进行硬件在回路(的测试)。要进行硬件在回路测试,相关装置的物理特性需要详细确认,这些装置必须是建立在测试平台的基础之上。识别经过测试平台上测试过的组件,容许这些组件在模型中被识别,并确保整个以系统为基础的仿真分析布局。

2.3原型阶段

成功的测试之后,就会建立一个原型。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模型特性,这些特性特指通过特别费力的仿真所决定的特性,比如组件损耗(性能)。这些数据结果,为模型基础性分析提供服务,同时为进一步研发提供知识基础。

3、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

3.1五大组成要素

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般由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职能组成要素五大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机械本体(结构组成要素)是系统的所有功能要素的机械支持结构,一般包括有机身、框架、支撑、联接等。动力驱动部分(动力组成要素)依据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使系统正常运行。测试传感部分(感知组成要素)对系统的运行所需要的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参数和状态进行检测,并变成可识别的信号,传输给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职能组成要素)将来之测试传感部分的信息及外部直接输入的指令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加工处理后,按照信息处理结果和规定的程序与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的运行。执行机构(运动组成要素)
;根据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发出的指令,完成规定的动作和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5个组成部分构成。

3.2四大原则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接口耦合:两个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环节之间,由于信息模式不同(数字量与模拟量,串行码与并行码,连续脉冲与序列脉冲等)无法直接传递和交换,必须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而两个信号强弱相差悬殊的环节之间,也必须通过接口耦合后,才能匹配。变换放大后的信号要在两个环节之间可靠、快速、准确的交换、传递,必须遵循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才行,因此接口耦合时就必须具有保证信息的逻辑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规定的模式进行交换与传递。

能量转换:

两个需要进行传输和交换的环节之间,由于模式不同而无法直接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交流,必须进行能量的转换,能量的转换包括执行器,驱动器和他们的不同类型能量的最优转换方法及原理。

信息控制:在系统中,所谓智能组成要素的系统控制单元,在软、硬件的保证下,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分析、运算、判断、决策,以达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对于智能化程度高的信息控制系统还包含了知识获得、推理机制以及自学习功能等知识驱动功能。

运动传递:运动传递使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同类型运动的变换与传输以及以运动控制为目的的优化。

自动化技术

所谓自动化技术,是指人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代替人去完成各种测试、分析、判断和控制工作,以现实预期的目标、功能。一个自动化系统通常由多个环节要素组成,以完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转换、信息的处理及信息的执行等功能,最后实现自动运行目标。宜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靠企业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

2.2 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可以大大改善食品饮料包装生产设备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2.3 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 宜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4.网络化

20世纪 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5.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6.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7.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8.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9.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结束语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各种产品与装置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有利实现整体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缩短开发新产品的生产准备周期,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有利推动传统产业发生深刻变革,同时,随着新产品的研发及高精密等设备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宜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2]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杨自厚.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5]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

[6]唐怀斌. 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5.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五

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施工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展现,只有强化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逐步优化以及完善,才能够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质量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地基基础施工是以人为个体实现的建筑工程施工控制,进而在具体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提升工程施工主体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重视度以及技术水准,才能从根本上对于地基基础施工最终质量形成强有力的保障。结合本文的研究而言,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根据建筑工程实际环境情况为依据,进而优化保障采用方案的合理性,同时提升对于施工的针对性提升以及对应保障措施,综合推动最终地基基础施工成效的优化。

 

6.毕业论文(防火墙的技术与应用) 篇六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 防火墙的技术与应用 作 者: 学 号: 系 别: 电子工程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20**年**月**日

中文摘要

防火墙的技术与应用

摘要

计算机网络安全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存在着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攻击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有其先天的脆弱性,黑客攻击的严重性,网络杀手集团性和破坏手段的多无性,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手段就是防火墙技术。走在中国特色的防火墙技术发展之路,是确保我国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防火墙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不安全的网际网环境中构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子网环境。本文重点介绍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结构,讨论了实现防火墙的两种主要技术手段:一种是基于分组过滤技术(Packet filtering),它的代表是在筛选路由器上实现的防火墙功能;一种是基于代理技术(Proxy),它的代表是在应用层网关上实现的防火墙功能。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功能

I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I 1 引言..................................................................1 2 网络安全概述..........................................................1 3 协议安全分析..........................................................2 3.1 物理层安全........................................................2 3.2 网络层安全........................................................2 3.3 传输层安全........................................................3 4 网络安全组件..........................................................3 4.1 防火墙............................................................3 4.2 扫描器............................................................3 4.3 防毒软件..........................................................3 4.4 安全审计系统......................................................3 4.5 IDS...............................................................4 5 网络安全的看法........................................................4 5.1 隐藏IP地址有两种方法.............................................5 5.2 更换管理及账户....................................................5 6 防火墙概述............................................................5 6.1 防火墙定义........................................................5 6.2 防火墙的功能......................................................5 6.3 防火墙技术........................................................6 6.4 防火墙系统的优点..................................................7 6.5 防火墙系统的局限性................................................7 7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 谢..................................................................10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电子商务的开展,实施和应用网络安全已经不再仅仅为科学研究人员和少数黑客所涉足,日益庞大的网络用户群同样需要掌握网络安全知识。由于在早期网络协议设计上对安全问题的忽视,以及在管理和使用上的无政府状态,逐渐使Internet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它有关的安全事故屡次发生,一些黑客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当成一种犯罪工具,不仅影响了网络的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许多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一些国家的机密被黑客破坏造成网络瘫痪。如何更有效地保护重要信息数据,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防火墙可以提供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是当今网络系统最基础设施,侧重干网络层安全,对于从事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而言,充分发挥防火墙的安全防护功能和网络管理功能至关重要。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了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的定义从保护角度来看,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侵犯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网络安全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完整性:只有得到授权的实体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从管理者角度说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病毒侵入,非法存取、非法占用、非法控制等威胁,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对安全保密部门来说,对于非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防止,对社会造成危害,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机要信息的泄漏进行防止,做到杜绝。

现在全球普遍存在缺乏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导致大多数网络存在着先天性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所提供的网络服务都包含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着一些漏洞网络的普及使信息共享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信息被暴露的机会大大增多,特别是Internet网络就是一个不设防的开放大系统,近年来,计算机犯罪案件也急剧上升,计算机犯罪是商业犯罪中最大的犯罪类型之一,每年计算机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在信息安全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和政府的的要求有一致的地方,也不有一致的地方,企业注重于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可靠性,政府注重于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可管性和可控性,在发展中国家,对信息安全的投入还满足不了信息安全的需求,同时投入也常常被挪用和借用。协议安全分析

3.1 物理层安全

物理层安全威胁主要指网络周边环境和物理特性引起的网络设备和线路的不可用而造成的网络系统的不可用,如:设备老化、设备被盗、意外故障,设备损毁等。由于以太局域网中采用广播方式,因此在某个广播域中利用嗅探器可以在设定的侦听端口侦听到所有的信息包,并且对信息包进分析,那么本广播域的信息传递都会暴露无遗,所以需将两个网络从物理上隔断同时保证在逻辑上两个网络能够连通。3.2 网络层安全

网络层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两类:IP欺骗和ICMP攻击。IP欺骗技术的一种实现方法是把源IP地址改成一个错误的IP地址,而接收主机不能判断源IP地址的正确性,由此形成欺骗,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源路由IP数据包让它仅仅被用于一个特殊的路径中传输,这种数据包被用于攻击防火墙。

ICMP在IP层检查错误和其他条件。ICMP信息、对于判断网络状况非常有用,例如:当PING一台主机想看它是否运去时,就产生了一条ICMP信息。远程主机将用它自己的ICMP信息对PING请求作出回应,这种过程在网络中普遍存在。然而,ICMP信息能够被用于攻击远程网络或主机,利用ICMP来消耗带宽从而有效地摧毁站点。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3.3 传输层安全

具体的传输层安全措施要取决于具体的协议,传输层安全协议在TCP的顶部提供了如身份验证,完整性检验以及机密性保证这样的安全服务,传输层安全需要为一个连接维持相应的场景,它是基于可靠的传输协议TCP的。由于安全机制与特定的传输协议有关所以像密钥管理这样的安全服务可为每种传输协议重复使用。现在,应用层安全已被分解成网络层、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安全,由于应用系统复杂多样不存在一种安全技术能够完全解决一些特殊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组件

网络的整体安全是由安全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火墙、网络监控安全扫描、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网络反病毒等多个安全组件共同组成的,每一个单独的组件只能完成其中部分功能,而不能完成全部功能。4.1 防火墙

防火墙是指在两个网络之间加强访问控制的一整套装置,是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体,通常被比喻为网络安全的大门,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构造一个保护层,用来鉴别什么样的数据包可以进出企业内部网。防火墙可以阻止基于IP包头的攻击和非信任地址的访问,但无法阻止基于数据内容的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同时也无法控制内部网络之间的攻击行为。4.2 扫描器

扫描器是一种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弱点的程序,通过使用扫描器可以自动发现系统的安全缺陷,扫描器可以分为主机扫描器和网络扫描器,但是扫描器无法发现正在进行的入侵行为,而且它也可以被攻击者加以利用。4.3 防毒软件

防毒软件可以实时检测,清除各种已知病毒,具有一定的对未知病毒的预测能力利用代码分析等手段能够检查出最新病毒。在应用对网络入侵方面,它可以查杀特洛伊木马和蠕虫等病毒程序,但不能有效阻止基于网络的攻击行为。4.4 安全审计系统

安全审计系统对网络行为和主机操作提供全面详实的记录,其目的是测试安全策略是否完善,证实安全策略的一致性,方便用户分析与审查事故原因,协助攻击的分析收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集证据以用于起诉攻击者。4.5 IDS 由于防火墙所暴露出来的不足,引发人们对IDS(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它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IDS的主要功能: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并向网管人员报警。对异常活动的统计分析。操作系统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IDS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两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主要用于保护运行关键应用的服务器,它通过监视与分析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来检测入侵。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主要用于实时监控网络关键路径信息,它通过侦听网络上的所有分组来采集数据、分析可疑现象。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常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视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由于每个网络安全组件自身的限制,不可能把入侵检测和防护做到一应俱全所以不能指望通过使用某一种网络安全产品实现绝对的安全,只有根据具体的网络环境,有机整合这些网络安全组件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在这个通信发达的时代,网络安全组件是不可缺少的,用户的安全要得到保障那就使用网络安全组件吧!它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安全的看法

随着互联网在家庭中的普及,家庭网络安全越来越受欢迎。家庭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中毒,二是被非法用户入侵。个人以为可以从“内”和“外”两个方面来解决。

从内的方面来讲“内”指用户本身,防止由于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安装一些必要的软件,主要是防火墙、杀毒、防木马等安全软件。要有一个安全的工作习惯。积极备份。积极防范。打好补丁。这几种方法只是网络安全方面常用的方法,实际上保证安全从“内”的方面来说还包括很多方面,如操作不当造成软硬件损坏等。当然这些就不仅仅是网络安全方面了,实际上只要用户在以上所说的五个方面做得不错的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话,基本上网络安全方面可以放60%以上的心了。只不过许多用户在这些方面一般不太在意结果造成数据的损失。从外的方面来讲“外”指由外界而来的攻击,一般指黑客攻击。要防止黑客的攻击,我介绍几种简单容易上手同时效果也不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5.1 隐藏IP地址有两种方法

代理服务器的原理是在客户机和远程服务器之间架设一个“中转站”,当客户机向远程服务器提出服务要求后,代理服务器首先截取用户的请求,然后代理服务器将服务请求转交远程服务器,从而实现客户机和远程服务器之间的联系。使用代理服务器后,其它用户只能探测到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而不是用户的IP地址,这就实现了隐藏用户IP地址的目的,保障了用户上网安全。二是使用一些隐藏IP的软件,如赛门铁克公司的Norton Internet security,不论黑客使用哪一个IP扫描工具,都会告诉你根本没有这个IP地址,黑客就无法攻击你的计算机了。5.2 更换管理及账户

Administrator账户拥有最高的系统权限,一旦该账户被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黑客入侵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试图获得Administrator账户的密码,所以我们要重新配置Administrator账户首先为Administrator账户设置一个强大复杂的密码,然后我们重命名Administrator账户再创建一个没有管理员权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危险。在WINDOWSXP系统中打开控制面板,单击“用户帐户/更改帐户”,弹出“用户帐户”窗口,再点“禁用来宾账户”即可。防火墙概述

6.1 防火墙定义

在计算机网络中,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分开的方法,它实际是一种隔离技术,它允许“可以访问”的人和数据进入网络,同时将“不允许访问”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网络,如果不通过防火墙,人们就无法访问Internet,也无法和其它人进行通信,它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6.2 防火墙的功能

防火墙的访问控制功能;访问控制功能是防火墙设备的最基本功能,其作用就是对经过防火墙的所有通信进行连通或阻断的安全控制,以实现连接到防火墙上的各个网段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的边界安全性,为实施访问控制功能,可以根据网络地址、网络协议以及TCP UDP端口进行过滤;可以实施简单的内容过滤,如电子邮件附件的文件类型等可以将IP与MAC地址绑定以防止盗用IP的现象发生,可以对上网时间段进行控制,不同时段执行不同的安全策略。防火墙的访问控制采用两种基本策略,即“黑名单”策略和“白名单”策略,指除了规则允许的访问,其他都是禁止的。支持一定的安全策略,过滤掉不安全服务和非法用户。利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将有限的IP地址动态或静态地址与内部的IP地址对应起来,用来缓解地址空间短缺的问题。可以连接到一个单独的网络上,在物理上与内部网络隔开并部署WWW服务器和FTP服务器,作为向外部外发布内部信息的地点。防火墙支持基于用户身份的网络访问控制,不仅具有内置的用户管理及认证接口,同时也支持用户进行外部身份认证。防火墙可以根据用户认证的情况动态地调整安全策略实现用户对网络的授权访问。6.3 防火墙技术

按照实现技术分类防火墙的基本类型有:包过滤型、代理服务型和状态包过滤型。包过滤技术;包过滤通常安装在路由器上,并且大多数商用路由器都提供了包过滤的功能。包过滤是一种安全筛选机制,它控制哪些数据包可以进出网络而哪些数据包应被网络所拒绝。包过滤是一种通用有效的安全手段。它在网络层和传输层起作用。它根据分组包的源宿地址端口号及协议类型,来确定是否允许分组包通过。包过滤的优点是它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处理速度快且易于维护,通常作为第一道防线。

代理服务技术;代理服务系统一般安装并运行在双宿主机上,使外部网络无法了解内部网络的拓扑,比包过滤防火墙安全,由于安全性比较高,所以是使用较多的防火墙技术。代理服务软件运行在一台主机上构成代理服务器,负责截客户的请求。根据安全规则判断这个请求是否允许,如果允许才能传给真正的防火墙。代理系统是客户机和真实服务器之间的中介,完全控制客户机和真实服务器之间的流量并对流量情况加以记录,它具有灵活性和安全性,但可能影响网络的性能对用户透明,且对每一个服务器都要设计一个代理模块,建立对应的网关层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代理服务技术的优点:1.提供的安全级别高于包过滤型防火墙。2.代理服务型防火墙可以配置成惟一的可被外部看见的主机,以保护内部主机免受外部攻击。3.可能强制执行用户认证。4.代理工作在客户机和真实服务器之间,完全控制会话,所以能提供较详细的审计日志。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状态检测技术;状态检测防火墙在网络层由一个检测模块截获数据包,并抽取与应用层状态有关的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据决定对该连接是接受还是拒绝。检测模块维护一个动态的状态信息表,并对后续的数据包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任何连接的参数有意外的变化该连接就被中止。这种技术提供了高度安全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状态检测防火墙克服了包过滤防火墙和应用代理服务器的局限性不要求每个被访问的应用都有代理,状态检测模块能够理解各种协议和应用以支持各种最新的应用服务。状态检测模块截获分析并处理所有试图通过防火墙的数据包,保证网络的高度安全和数据完整网络和各种应用的通信状态动态存储更新到动态状态表中,结合预定义好的规则实现安全策略,状态检测不仅仅对网络层检测而对OSI七层模型的所有层进行检测,它与前面两种防火墙技术不同,当用户访问请求到达网关的操作系统前,状态监器要抽取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网络配置和安全规定做出接纳拒绝,身份认证,报警或给该通信加密等处理动作。状态检测技术的特点:安全性、高效性、可伸缩性和易扩展性。

6.4 防火墙系统的优点

可以对网络安全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防火墙将受信任的专用网与不受信任的公用网隔离开来,将承担风险的范围从整个内部网络缩小到组成防火墙系统的一台或几台主机上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控制中心,大大加强了网络安全性,并且简化了网络管理。由于防火墙在结构上的特殊位置,使其方便地提供了监视管理与审计网络的使用及预警。为解决IP的地址危机提供了可行方案。由于Internet的日益发展及其IP地址空间的有限,使用户无法获得足够的注册IP地址,防火墙系统则正处于设置网络地址转换NAT的最佳位置,NAT有助于缓和IP地址空间的不足,并使得一个结构改变Internet服务提供商时而不必重新编址。防火墙系统可以作为Internet信息服务器的安装地点,对外发布信息。

6.5 防火墙系统的局限性

防火墙系统存在着如下局限性:常常需要有特殊的较为封闭的网络拓扑结构来支持,对网络安全功能的加强往往以网络服务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为代价。防火墙系统的防范对象来自外部对内部网络攻击,而不能防范不经由防火墙的攻击。比如通过SLIP或PPP的拨号攻击,绕过了防火墙系统而直接拨号进入内部网络,防火墙对这样的 7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攻击很难防范。防火墙在技术原理上对来自内部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不具备防范作用。比如不能防范内奸或由用户造成的危害。结论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网络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安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保护各类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其中防火墙是运用非常广泛和效果最好的选择。但是,防火墙技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为了更好的维护网络安全,还需要其他的技术相结合,以及更先进的技术的发现。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邓亚平.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0-75.[2] 冯 元.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0-150.[3] 穆红涛.Internet实用技术[M].北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50-198.[4] 张仕斌.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7-38.[5] 梁亚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0-187.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

致 谢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本文完成期间他帮助我收集文献资料,理清设计思路,指导方法。**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诲人不倦的态度和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7.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篇七

1 防火墙

1.1 什么是防火墙

防火墙 (Firewall) 简单的讲就是一个软件和硬件组成的一款安全设备。它的目的就是将内部网络和Internet网络进行一个逻辑的隔离, 以保障内部网络数据的私有性和安全性。它通过对数据包五元组以及状态信息等信息检测, 从根本上控制了非法数据流的流入或者流出, 通过对内网和外网的监管和限制, 有效地保障内外网的网络安全, 从根本上制止了不可预测的破坏和入侵行为。

1.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当中最主要的技术有两种, 一种是包过滤技术, 一种是状态监测技术。本部分会主要分析一下包过滤技术和状态技术的实现原理。

什么是包过滤技术呢?其实包过滤技术的实现原理合适比较简单的。在IP网络中进行数据通讯, 必须确定的是五元组 (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 源端口、目的端口以及协议) , 而包过滤技术也正是建立在五元组的基础上, 主要针对于TCP/IP协议栈的三层和四层。我们可以设定一系列的包过滤规则, 当一个数据包进来的时候, 包过滤机制首先回去检查它的IP报头中的五元组信息, 一旦匹配了某个包过滤策略, 那么就会执行相应的动作 (通过、丢弃或者记录日志) 。包过滤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而且它是目前为止一种简单有效的安全控制手段。由于包过滤技术主要是针对TCP/IP协议的三、四层, 因此针对一些更高层面的入侵或者攻击行为就显的有些力不从心了。

状态检测技术主要针对的是TCP协议, 因为TCP在通信的过程中是需要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当防火墙收到一个初始化的SYN请求报文, 防火墙会依照规则策略对此报文进行检查, 如果没有匹配规则, 则发送一个RST置位的报文。当该报文匹配了规则, 本次回话的记录就会存在于状态检测表里面, 当下次接收到一个数据包的时候, 就回去查找是否有相应的回话, 而不是直接查找规则, 因此使得防火墙的处理性能大大提高。

2 防火墙的不足之处

在企业网的部署当中, 防火墙一般都会作为网络的出口设备, 抵御来自外部的攻击。但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黑客的攻击技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可以通过攻击一些开放端口, 或者伪装攻击报文等技术, 轻而易举的绕过传统防火墙的检测。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大多数的网络攻击事件都是针对应用层的, 如常见的DDo S僵尸网络攻击, 这些攻击报文和正常的访问流量没有什么区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传统防火墙已经没法应对当下强度大、危害深的网络攻击。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面向服务的架构及Web2.0的广泛应用, 大量应用建立在HTTP等基础协议之上, 而基于端口及IP的处理机制传统防火墙, 无法有效识别和管理这些应用, 更无法检查应用中附带的威胁代码。

2) 传统防火墙, 无法检测出加密流量。比如防火墙无法迅速截获SSL数据流并对其解密, 无法阻止应用程序的攻击, 有些防火墙, 根本就不提供数据解密的功能。不仅如此, 对于程序加密的数据流, 防火墙也无法识别

3) 越来越多的新型安全威胁如社交网络蠕虫、僵尸网络等传播渠道变得越来越隐蔽, 安全威胁也越来越智能化, 传统防火墙无法有效发现和阻止这些威胁。

4) 在网络中, 传统防火墙主要是基于三层包过滤和四层状态监测等防护技术, 无对应用进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 如P2P软件、视频、炒股、游戏等软件。因此, 诸多应用成了网络安全当中难以监控的区域。

5) 随着网络带宽的迅速增长, 主流网络带宽已经从千兆时代进入到万兆甚至十万兆时代, 传统防火墙无法提供足够的性能和扩展性来应对这种变化。

3 下一代防火墙

面对如此多的网络安全的防护死角, 防火墙必须改进, 才能更主动的阻止新的威胁 (如僵尸网络和定位攻击) 。随着攻击变得越来越复杂, 必须更新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 (IPS) 来保护业务系统。

3.1 什么是下一代防火墙

下一代防火墙 (NGDW) 应运而生, 它是执行传输流深度检测和阻止攻击的线速集成平台。那么到底什么是下一代防火墙呢?也许目前很难给出下一代防火墙一个完整的定义,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防火墙的缺陷与不足的理解, 和我们对下一代防火墙在一些功能点上的突破的综合考虑, 可以简单的理解下一代防火墙就是一个集传统防火墙、入侵防护系统和深度包检测技术为一体的高性能网络安全设备, 它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 线速的处理能力:下一代防火墙应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嵌入式配置。换言之, 下一代防火墙需要具备线速的网络处理性能, 从而可以实现无缝的部署于现有的用户网络中。

2) 传统防火墙的功能:要替代传统的防火墙产品, 下一代防火墙就应当具备传统状态监测防火墙所应当具备的全部功能, 其中包括包过滤, NAT, 状态监测, VPN等功能。

3) 高度融合的IPS能力:所谓高度融合IPS能力, 并不是简单的将IPS功能模块加入到下一代防火墙产品中去, 而是要通过一体化引擎, 一体化安全策略框架等技术实现IPS策略与传统安全策略的融合, 从而最大化的保证系统运行效率。

4) 应用可视和身份鉴别能力:下一代防火墙要具备极强的应用可视能力, 用户身份鉴别能力, 以及将应用识别及身份鉴别与安全策略整合的能力, 这样才真正做到辨别“谁在什么地方访问了什么应用。

3.2 入侵防御系统

入侵防御系统 (IPS,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是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入侵防御系统区别与入侵检测系统最大之处就是, 如果一旦有数据流匹配了入侵防御系统的规则, 就认定该数据流有入侵企图, 它会立即产生告警信息, 同时执行动态的阻断以及防护等策略, 它不会让攻击报文流进企业内网, 而不仅仅是产生告警信息。在以前, 入侵检测系统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网络管理员明知道自己的网络遭受到入侵或者攻击, 却无能力。虽然, IPS的出现, 为网络的安全防护带来希望, 但是其发展仍存在缺陷, 主要有三点:

1) 误报率偏大。IPS继承了IDS采用规则匹配的技术, 来对威胁进行识别。但是传统的IDS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比如经常会产生一些误报, 但是随着从IDS到IPS的发展当中, 这个致命的问题依旧没有被完全解决。而且误报对于IPS来说更加的可怕, 它会把正常用户的访问流量拒绝掉, 从而成为IPS最大的缺陷。

2) 应用效果不明显。IPS之所以能都识别威胁, 有效地防范攻击, 主要是依据特征库, 它需要及时的搜集攻击特征, 并为IPS升级特征库。但由于特征收集的难度大, 从而导致了特征库版本低, 对于新型攻击往往没有效果。再者, 目前频发的DDo S攻击事件中, 黑客攻击时所发送的数据报文和正常报文没有差别, IPS没法准备识别这种攻击意图, 从而成为其发展的另一大瓶颈。

3) 性能消耗严重。IPS一般都是串联在网络当中, 基本上所有的数据报文都要穿越IPS, 如果防护的应用变多, IPS设备的CPU和内存的使用率会急速上升。可也导致了IPS空有一身本领却受限于自身性能, 成为IPS发展的又一大缺陷。

3.3 深度包检测

传统防火墙对于数据包的检测主要是通过五元组和状态检测,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该检测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能够识别的要求。深度包检测 (DPI, Deep Packet Inspection) 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深度包检测可以针对网络数据流提供精准识别, 从而完成对应用的控制, 因此保障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深度包检测技术对数据包头或有效载荷所封装的内容进行分析, 从而引导、过滤和记录基于IP的应用程序和Web服务通信流量, 其工作并不受协议种类和应用程序类型的限制。深度包检测技术能够深入分析IP、TCP和UDP通信流量的内容, 当数据流经过管理设备时, 将其重新组合, 从而得到整个应用程序的内容, 然后按照定义的策略进行阻断或者放行的操作。

深度包检测引擎以基于指纹匹配、启发式技术、异常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等技术的规则集, 决定如何处理数据包。例如, 检测引擎将数据包载荷中的数据与预先定义的攻击指纹进行对比, 以判定数据传输中是否含有恶意攻击行为, 同时引擎利用已有的统计学数据执行模式匹配, 辅助这种判断的执行。利用深度包检测技术可以更有效的辨识和防护缓冲区溢出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各种欺骗性技术以及木马、蠕虫病毒等。

4 下一代防火墙的发展趋势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与虚拟化技术已经由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践, 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网络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对于下一代防火墙将会面临更多新的安全需求, 主要体现在: (下转第4383页) (上接第4349页)

1) 安全技术如何与虚拟化技术融合。

数据中心逐渐向虚拟化的发展, 必然要求下一代防火墙需要具备虚拟化防护的能力, 比如如何让防火墙能够与服务器虚拟层沟通, 进而能够针对每一台虚拟机器的流量做扫描与阻挡等。

2) 新型攻击的出现给防御带来了挑战。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攻击方式及漏洞情况, 下一代防火墙需要持续且快速得更新其攻击特征库及不断改进对攻击的防范能力。

3) 基于云安全模式的Web信誉评级将会成为新的需求热点。随着云计算应用的发展普及, 下一代防火墙需要对互联网资源 (域名、IP地址、URL等) 进行威胁分析和信誉评级, 将含有恶意代码的网站列入Web信誉库, 以阻止对挂马网站的访问请求, 实现对终端用户的安全访问保护。

4) 大量数据中心的新建及扩容将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在数据中心当中, 用下一代防火墙替换传统防火墙, 势必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因此, 下一代防火墙需要更加弹性的软硬件架构来降低用户的采购及升级换代成本。

5 结束语

当下, 面对传统防火墙的不足, IT行业在寻求新的解决之道, 来应对日渐复杂、攻击变化多端、病毒木马横行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代防火墙的出现是大势所趋, 它可以解决传统防火墙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与此同时, 也会面对一些瓶颈。比如, 下一代防火墙是单台设备的一站式部署, 将会替代传统防火墙、流量控制设备、IPS等分布式部署的方式, 这样将会面对“效率和性能”的问题。很多防火墙厂商在设计防火墙的时候, 既要满足用户对安全功能的需求, 也要满足高性能的要求, 一时无法找到这种平衡关系, 从而出现了“性能与效率”之争。因此, 从传统防火墙到下一代防火墙的转换, 还要有很多的路要走。总是, 我深信下一代防火墙的推出顺应了大势所趋, 必然会在未来大显身手,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安全体验。

参考文献

[1]袁占亭, 冯涛, 杨鹏.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实现[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 .

[2]吕娟.防火墙技术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24) .

8.组合印刷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 篇八

组合印刷可以集各种印刷方式之长,联线优势明显。但由于印刷方式多,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换版时间长、操作复杂、调机浪费大等阻力。不过,自从应用伺服技术、套筒技术、自动套准技术后,组合印刷不仅使卷筒纸印刷机可以做到无缝印刷、节约5%~10%的印刷材料成本;同时也可实现快速换版、预套准、自动套准,使换单更方便。

1.伺服技术

胶印、柔印、凹印等印刷方式机械结构完全不同,对于传动的要求也差异较大:相同印刷方式结合在一起时,机械轴传动设计较为简单;不同印刷方式组合在—起,由于传动比、传动位置都不相同,机械设计结构复杂。但伺服电机可以直接驱动需要的墨辊或辊筒,大大降低了机械设计的难度;此外,伺服电机代替传统机械传动也解决了原来印刷重复周长受齿轮齿数限制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辊筒直径直接驱动辊筒达到需要的速度。

2.套筒技术

套筒技术不仅在柔版印刷机上得到广泛应用,在胶印上也开始获得使用。该技术使印刷重复周长根据实际订单需要购买最节约的尺寸,甚至达到印刷材料最节省状态的无缝版;对于可变化印刷重复周长的印刷机,则能够大大减轻操作员的换单工作强度,缩短了换单时间。

3.自动套准技术

预套准技术是指更换不同辊筒后,伺服电机直接驱动就可以根据印版套准要求对印版滚筒直接套准定位,解决传统印版滚筒放置后必须重新手动进行预套准的工作,省去材料浪费和调整时间。与此同时,采用自动套准技术后,印刷机可以通过检测色标位置时时调整印刷辊筒的相位以保证印刷套准,这也减低了印刷过程中对印刷张力控制的要求,减少了换单材料的浪费。

4.油墨技术

印刷方式不同,印刷油墨特性也有较大差异,组合印刷的油墨需要对印刷材料有较强适应性,所以现有的组合印刷一般会选择UV油墨或EB油墨。

组合印刷的应用趋势

1.胶印成为主流

标签印刷一般采用“凹版打底,柔版印刷为主”的组合印刷,但随着间歇胶印技术在标签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胶印的油墨预制、墨斗遥控技术成熟,以胶印为主、并结合柔印等印刷方式也成为当前的选择之一。高斯(中国)最新推出Divo-Stream滚筒可变式组合印刷解决方案,采用伺服技术、套筒技术,不仅可以印刷薄膜,而且在纸箱预印,折叠纸盒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设备整合起来,提供一个定制的自动化的高性能的印刷解决方案。

2.数字印刷应用

票据印刷在2001年开始印刷有奖发票时,将数字印刷安装在票据印刷机中,印刷可变有奖信息和发票号码;而后实施的电子监管码,将一维条码喷印在纸盒、标签上,从而可以实施跟踪管理。因此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结合,可以将印刷品与互联网轻易地结合起来。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组合印刷可以根据印刷产品的需要进行模块化的给合,达到最优的印刷工艺,为印厂降低印刷成本,提高印刷效率。目前,这种应用正从标签印刷行业向包装行业拓展。

上一篇:村里的小卖部散文下一篇:幼儿园消防逃生应急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