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故事(精选13篇)
1.家风家教故事 篇一
【家风是成长的风向标】
家风是尊老爱幼,是修身养德,是尊师重教,是诚实守信。霸州市城乡规划局工作人员王文婵始终认为,家是花园,人是花儿,良好的家风则是滋润花朵成长的甘露和雨滴。家风伴随她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一步步在人生的阶梯上烙上深刻的印记。
小时候,母亲不止一次告诉王文婵,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吃饭时,爷爷总是坐在最中间,他先动筷子,孩子们才能吃饭。
母亲一直教育她,作为一个女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现在多严格要求,对未来很多习惯的养成都有帮助。
母亲告诉王文婵,老师是园丁,教人学知识,认识世界,对待老师要多一点尊敬。同学和朋友是战友,要互相帮助。王文婵说,从小到大,她一直很感谢老师,让她在理想的道路上拼搏进取;感谢同学和朋友,让她在年轻的日子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王文婵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答应了他人的事情,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努力去完成,不可背弃承诺,失信于人。
每当王文婵对生活疑惑或者犯错误时,母亲都会让她安静地坐在一边,慢慢告诉她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所以,良好的家风是可以传承的,伴随一代代人,启迪一代代人。现在,王文婵有了孩子,她对孩子的教育沿袭了母亲的家风,希望她的孩子也能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尊师重教、助人为乐、自尊自爱……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恒久的、无形的力量。家风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陶冶着孩子的性情。良好淳朴、健康向上的家风,也能使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美好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2.家风家教故事 篇二
一、什么是家风家教
度娘告诉我,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教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响和教育。家风家教固化于典籍中,我国自古家风书籍颇多,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当代《傅雷家书》等,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家风家教深植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灵魂深处,传承于子孙后代,内化于道德修养、人格品性之中,也外化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之中。
二、家风家教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孩子们自己绘就精彩人生画卷,有的人成了一幅精致细腻的工笔画,有的人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有的人成了一幅艳丽明快的油画,而有的人则成了一幅墨迹斑斑的稿纸。所以,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网传的十大世界顶尖家族的家训,包括肯尼迪家族、盖茨家族、孔子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居里家族、瓦伦堡家族、托尔斯泰家族、达尔文家族、泰戈尔家族、拉塞尔家族,这些家族人才辈出,家风历久弥新,无不有力证明了良好家风家教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对孩子成长深刻的影响。扬州何园有《何氏家训十一则》,包括孝亲敬长、隆师亲友、待人接物、鞠育教养、读书写字、出处进退、节义勤俭、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身家,何氏家族精英满门,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代代有出息的儿孙,这些都与其严谨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
反之,缺少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好比花草树木在成长中缺少了园丁的精心呵护和科学养殖,缺少了阳光雨露和修枝施肥,要么发育不良,要么成为了枯枝败叶。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网瘾之戒》节目中,主持人分别对来自全国各地约100多名网瘾少年及其家长做了现场调查,对网瘾少年的问题是:“认为父母只管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自己在家庭中非常孤独的”,“认为自己非常想和父母沟通、需要爱的”等;对家长的问题是:“曾经对孩子使用暴力的”,“曾经对孩子有过度溺爱的”,“由于忙于自己的事务而不顾及孩子的”,“认为家庭里有问题和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有关系的”等,约有一半或三分之二以上的少年及其家长都举手作了肯定回答。根据对某市40名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罪人员的调查统计,父母离异的占25%,留守儿童占22%,流动儿童占28%,其他占25%;在这些未成年人中,辍学在家的占84%,父母一方初中文化以下的占82%。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儿童父母离异、外出打工、文化程度较低,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方法不科学,儿童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违法犯罪。所以,孩子的错,父母的过。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骄纵,没有规则意识,有的则认为棍棒出孝子,缺少爱的温暖。实践证明,无论是监护缺失型、沟通不畅型、家庭残缺型,还是过度溺爱型、方式不当型等模式,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个人在童年累积的心理创伤,会不断自我强化,外化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之中。
三、引导青少年传承良好家风,健康快乐成长
1. 良好家风家教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巨大宝藏和无声力量,影响着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诸葛亮集》对修身养性、治学立志的叮嘱,“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是李毓秀《弟子规》对学习和实践辩证关系的阐述,“入则孝,出则悌”,是《弟子规》对孝敬长辈,兄弟和睦的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分别是朱子《治家格言》《曾文正家训》对勤俭节约的训导,“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是《颜氏家训》防止骄奢淫逸的告诫,“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是《张园先生全集》对为人处世的原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是朱熹《朱子文集》对识人交友的辨别。细品味,慢咀嚼,这些传世家风对修身、治学、立志、齐家、敬业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倡导崇尚知识、胸怀大志、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敬业勤业等多个方面。这些传统家风家训当下仍然不过时,是家庭,特别是青少年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建议宣传、教育、妇联等部门应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处开设父母、青少年家风课堂、国学课堂,邀请专家教授、优秀父母和青少年讲授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及其传承与实践,让家风的熏陶与濡染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块基石。
2. 良好家风家教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扬州中学生徐砺寒,撞坏宝马车贴字条留言,被网友誉为“最诚实的中学生”;驾驶员吴斌,在高速上行驶时被铁块砸中,忍着剧痛完成安全停车措施后,全车24名乘客无一受伤,自己却伤重不治,被誉为“最美司机”;扬州老中医李太初坚持义诊20年,花费10年撰写近万字持家之道,镌刻在自建的“醒世亭”上,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形成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优秀家风汇聚成了民风社风,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家风,也激励着青少年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建议各大传媒,包括各种新媒体要发挥媒体正面引导功能,加强好家风家训、好人好事的宣传和引导,让媒体正能量成为引导家庭文明新风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力量。
3. 良好家风家教源于父母春风化雨的浸润
司马光《家范》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昭示了为父之道爱子有方,约束有度,为母之道教育胜于溺爱。有人说,大家族才有成文的家风家训,这好像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家庭虽然没有成文的篇章,但是家风家教便在父母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之中。在我咿呀学语时,妈妈每天晚上给我讲一个故事;幼儿园时,妈妈和我一起读拼音绘本;上了小学,妈妈买了许多简明读本让我自主阅读;初中以后,妈妈又让我再读原版名著名篇,不知不觉中,书成了我的最爱。在我印象中,妈妈从不打我,也很少骂我,妈妈喜欢给我讲道理,虽然宽容慈爱,但很有原则,爱憎分明,她教会我正直善良、乐观自信、宽容大度、诚信友善的品质。妈妈有时候说话也不算数,说好了周末陪我,但忙起工作来就忘到了九霄云外,我给妈妈扣了一顶不讲诚信的“大帽子”,现在,妈妈对我是一言九鼎,不敢食言。孩子的优秀品质源于父母的影响,孩子的缺点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建议教育、妇联等部门开设父母课堂,按孩子年龄段,进行学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父母课堂学习,实行积分制;建议每位父母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好科学家教知识,争当合格父母,既要秉大义,又要重小节,做好孩子一生最好的榜样。
4. 良好家风家教重在自身一言一行的实践
现在有不少家庭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父母问孩子最多的是“作业写了吗”“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上补习班去”,却放松了对孩子生活能力、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刘清之《戒子通录》说,“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就是说,教育孩子,要引导优秀品格,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突出才华,鼓舞坚强勇气,克服不良缺点,缺一不可,既要积累学识,又要以真善美情操滋养。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曾国藩说过,看家族是否兴败,一看子孙睡到几点,二是子孙是否做家务,三看子孙是否读圣贤经典。我的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周末经常睡懒觉,在家很少做家务,借口学习忙,习惯了父母当保姆;现在生活好了,勤俭节约的美德淡化了,买零食、上饭店、穿新衣、用智能手机,都是稀松平常的标配,我在这方面也有些小小的奢靡之风,还需要加以改正。不过,在妈妈的影响下,我每年拿出自己的部分压岁钱,捐给贫困儿童上学,还到社区参加敬老助残志愿服务,既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建议学校不要挤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并对孩子实行积分制,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建议同学们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俭节约,戒骄戒奢戒懒;建议家长把孩子从补习班解放出来,与自然和社会亲密接触。读万卷书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行万里路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心胸,检验我们的能力。庄子说,古书留下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一个脚印、一个鞋印。我们虽然走路只留下一串脚印,但我们却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更加生动的实践。
摘要: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反之,父母疏于教育与教育不当,青少年易受不良影响。良好家风家教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源于父母春风化雨的浸润,重在青少年自身一言一行的实践。
3.家风与家教 篇三
近年,社会上兴起了“家风”话题,也有媒体就这个话题采访过我。其实,相比“家风”二字,我更熟悉,抑或感觉更贴近现实的一个说法是家教。我小时候自恃聪明,出言狂妄,母亲每听到一次就教育我一次,经常连夜教育。有时候,我困得不行,我就说再也不敢骄傲了,再也不敢胡吹牛,再也不敢瞧不起人了,向母亲保证了以后,这才得以允许睡觉。
当然,我们那一代人经历了贫穷、战乱、动荡与种种苦难和匮乏,很多事情是生于和平年代的人没法想象的。国家穷,国民教育也不普及,我们的父母对教育孩子谈不上系统的理念。不过长辈总是能看得出是非对错,看到你錯了,就要苦口婆心地教诲你,直到你接受教育有所改正为止。
我想,家风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家教的长短得失的体现,是家教的外化,而家教是自然而然、生动活泼、春风化雨地进行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形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方面,家庭的影响与作用往往大于学校,童年的熏陶往往重于长大之后,从生活中、从家庭中得到的体悟,往往深切过从课本上所读到的东西。童年家中得到的真切、质朴、诚恳、实在的教导,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底线,形成了一个人从生活习惯到选择趋向,从举止容色到是非标准的基本思路。而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为世道人心,成为风气共识,成为村规民俗,成为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文化素质。
我们国家正在日益重视对于核心价值的宣传教育。价值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与生活的结合,理念与内心深处的爱憎取舍的对接,在于言与行的一致,心与口的统一。家风与家教,对于形成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其作用是非常大的。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组织师生员工共同撰写了《家风》一书,勤劳、质朴、诚实、阳光、深情、善良、奉献,乃至“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视的一些价值得到讨论与例证说明,文章写到的细节让人或莞尔或触动,充满真情实感,富有可读性。这对于弘扬家风文化、培育核心价值是很有益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世道人心的问题。而人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家教,成于家风。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有一个尺度的,提倡什么,容忍什么,禁止什么,严惩什么,都有自己明确的标准。这对逐渐树立起人们能自觉接受的道德规范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核心价值的教育一定要进千家万户,进入童年人生。
(摘自《学习时报》)
4.家风家教故事作文 篇四
“现在回忆起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立下的铁规——‘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父亲这般要求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遵照他的嘱咐,靠自己的本事生活。”5月6日,叶飞将军诞辰102周年前夕,叶飞长女叶小楠深情地告诉记者,“正因为这份坚守,我们活得很轻松、很自在。”
循着叶小楠的讲述,记者驱车来到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走进叶飞故居以及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了解叶飞将军艰苦朴素的革命生涯和良好的家风传承。
叶飞(19-)祖籍福建南安,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5岁时随父回到祖国。14岁时加入共青团后,便开始了革命生涯。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到闽东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叶飞同志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福建省省长、省委第一书记、国家交通部部长,以及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不朽功勋。
随行的博物馆馆长陈德勤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叶飞同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待人诚恳、公道正派,严于律己、艰苦朴素。
陈德勤讲起叶飞“拒腐蚀将军”这一雅号的由来。1992年秋,一位港商老乡想捐赠一辆奔驰车给叶飞,叶飞知道此事后谢绝说:“国家给我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那位乡贤获悉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说:“还是老样子!”1994年初,一位记者请叶飞去深圳参加某公司奠基典礼,说用于剪彩的金剪刀价值5万元,剪彩后即送给首长。叶飞说“50万元我也不去”,并抄录毛泽东赞扬好八连诗中的“拒腐蚀,永不沾”,送给前来叶家的说客。
叶小宇是叶飞同志的长子,他回忆起父亲请吃一顿饭的故事: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叶飞同志有一次赴南京调研,利用工作间隙,召集他担任新四军师长时的老部下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军区一位领导听说后,当即表示“饭到军区招待所吃,由军区包了”。叶飞得知后,不容商量地说:“我请老战友,怎么能让军区包?”他坚持自己掏钱请老战友们吃了一顿便饭。
在叶小宇的记忆中,当时发放布票、粮票时,父母亲始终坚持跟大家一样,“别人是多少,我们就是多少。父母从来没想过用他们的权力多拿一些。”不仅自身作风清廉,叶飞还严格要求子女家人“不搞特殊化”。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国留**”、“下海经商风”、“与海外拉关系热”也变得时髦起来。考虑到自己分管侨务工作和在侨界的影响,叶飞和孩子们“约法三章”:第一,立足国内成才,不一定都要到海外求学;第二,不得利用父母的关系下海经商谋利;第三,不准因为私利与华侨、外籍华人拉关系。“当时,海外求学是社会潮流,我也曾萌生去海外留学的念头。但一想到父亲的‘约法三章’,便打消了念头。”后来,叶小宇成了一名记者。
叶飞三女儿叶葳葳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边远的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她满怀委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分配了,到青海。”不久,叶飞让人把一本马恩选集转交给她,书里还夹着一封父亲写的信:“你现在要毕业了,要走上工作岗位了,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么你也行。”听了父亲的话,叶葳葳坦然地收拾好行李,去了青海。
“父亲总说,国家给我的待遇,那是工作需要和我对革命的贡献,你们不要享受。”叶葳葳记得,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不能坐父亲的车。在家里,从姐姐到弟弟,都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参加工作。
叶小楠回想当年,自己准备申请调到厦门工作时,除了“约法三章”外,父亲还另外提了个要求:“不能去与我有关的任何单位。”在入党、提干等环节,叶小楠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来,直至退休,从未打将军和国家领导人后代的旗号。
几十年来,“叶式家风”得到传承延续。叶小楠的女儿初中从北京转学到当时的厦门八中(即现在的厦门双十中学)时,因不适应学习环境而中考失利,没能考上本校高中。叶小楠没有动用个人关系,宁愿让女儿读一般高中。她说:“‘走后门’在我们家族是最没出息的事。孩子们的路要靠他们自己的本事来走,而不是靠父辈的关系来走。”
“叶飞教导他的子女们‘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这既是严格要求,更是殷切关爱。”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林常颖认为,正因为叶飞的言传身教,才使得叶飞后人们的家风“清风徐来”,美德永续,也正因为有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优良作风的传承,中国共产党才能正本清源,永葆本色。
5.家教家风家训传承故事征文 篇五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胜,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国有国法,家有家风。我的`家风是:“诚实做人,好好学习”。
“多读书才会有知识,有了知识才会有眼界”!这是奶奶常用来教育爸爸的话。由于奶奶没有文化,所以她十分重视学习,也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了爸爸的身上,在爸爸上学的年代,人们还不太重视读书,可奶奶尝尽了文盲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不便。于是,特别支持爸爸读书,宁可自己苦着,累着。
“知识改变命运”,在爸爸的身上得以体现。没事的时候,他总是书不离手。后来不知不觉中,他的这种习惯影响了我。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很多书,每晚睡觉前,他们就会给我讲故事,讲的次数多了,我几乎可以把一本故事书从头讲到尾。家里一来客人,我就会拿着故事书给他们讲,还真像个小大人儿呢!慢慢的我长大了,开始自己认字了,于是就学爸爸的样子,总是拿着一本书看。有时还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黑板前讲课。随着我识字量的增加,我可以读很多书了。读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每次写作文都可以把从书中积累下来的词句放在里面。为此,也没少得到老师的夸奖。
妈妈教育我谦虚,二年级的时候一次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回家以后我得意洋洋的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女儿真棒,再接再厉。”“不过要记住你的骄傲已成为历史,以后更要戒骄戒躁。”
三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我考得不太理想,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很是忐忑,但是回到家,妈妈却对我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跌倒,你要以此为起点,争取下次更好的成绩。”然后,妈妈和我一起做了试卷分析,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抓紧自己不足之处,希望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6.家教家风家训传承故事征文 篇六
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重老师、尊长、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晓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一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1代牢记中国5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尊长问好;相互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文娱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最少1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愈来愈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绩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1种道德的气力。家风需要我们1代又1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7.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家风家教 篇七
不让贫困在孩子心里留折痕
1955年南一鹏出生时,正是父亲南怀瑾生意失败,一家人挤在台湾基隆小巷的陋室中,有段时间家里三餐不继,父亲却始终面带笑容。一天,朋友送来了半袋米,然而父亲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已无米下锅,马上把这半袋米送给了那一户人家。举家食粥,父亲端着碗对孩子们说:“别人遇到困难了,即使自己碗里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出半碗来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帮的就一定要帮。”
童年的穷困并没给南一鹏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在他印象中,家里虽然破旧,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父母穿着虽不富贵,却永远素净挺括。每到新年全家人都一起照一张新年合影。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平和从容地应对着生活的苦难,从未让贫苦的日子在四个孩子的心里留下半分不好的痕迹。
别丢了一颗品尝生活的心
南一鹏读书识字后,父亲便开始要求他背书,《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每天早上父亲出门前,会拿出一本书,圈上一篇文字,让他背熟,傍晚回来再抽出这本书,坐在桌子前考察他的功课。背书的过程多半是痛苦的,幸而父亲每天指定的任务不多,一般要背的内容不到100个字。他曾问父亲:“读这些书有用吗?”父亲告诉他:“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日子过得多么平淡无味,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它等待我们品尝,而读书、画画、习武,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味道。”这些最初的积累和熏陶,对南一鹏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的,不仅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更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南一鹏上初中时,父亲开办了东西精华协会,工作更加忙碌,没有时间再督促他的学习,但年幼时养成的习惯,让他不需父亲的监督,也能安心学习。
父亲有一间书房,他常在书房里挑灯读书直到深夜。南一鹏最大的爱好,就是溜进父亲的书房,偷偷翻看父亲昨晚又看了什么书。每到这个时候,南一鹏就像发现了一个独属于他的秘密,心中无比欢喜。这样的行为就像是父子间一种隐秘的交流方式,让南一鹏觉得开心又满足。往往父亲刚刚读完的一本书,就会成为南一鹏的下一本读物。很快,父亲就发现了儿子的小秘密,他对这个“偷书贼”却十分宽容。南一鹏再去看书时,发现书架上多了许多新买的儿童书籍,这让他欣喜不已。
跟在父亲后面偷学,南一鹏读了许多书,中国名著、希腊哲学史、罗马神话……这些书,都成了他生活中的“盐”和“糖”。
幽默风趣的礼仪熏陶
除了书之外,父亲还特别注重生活礼仪,他认为一个人的礼仪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不管到了哪里,有好的礼仪,再苦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才会活出自己的姿态。
南一鹏记得,父亲曾手把手地教他使用筷子:“筷子一定要握在最高处,否则以后娶到的媳妇会离家很近。”看到孩子们吃饭的时候碗里剩下饭粒,会开玩笑地说:“碗里不能剩饭粒,否则以后娶到的老婆脸上会有麻子。”
小孩子比较顽皮,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到喜欢的食物,兄弟姐妹们经常你争我抢,在餐桌上哄闹。母亲教训了几次,让他们遵守餐桌礼仪,注意坐相和吃相,小孩子们却不管,看到好吃的就浑然抛到了脑后。父亲并不呵责他们,反而笑眯眯地念了一首打油诗:“抢菜无如李四麻,未尝就坐手先抓。常将一箸夹三筷,喜把双肩扎两家。咬破舌尖流紫血,吮吸手指灿莲花。酒足饭饱浑无事,闲倚栏杆扣板牙。”四个兄弟姐妹被逗得哈哈大笑,纷纷坐回自己的位子,老老实实地夹菜。时隔多年,南一鹏却一直记得这首诗,他们兄弟姐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教养,就这么被父亲以幽默趣味的教育方式,一点一滴培养起来。
一次,南一鹏参加学校联考,因为信心不足,他有些忐忑不安,便央求母亲:“能不能让父亲陪我去?”母亲指了指书房:“自己去跟爸爸说。”南一鹏走进书房,支支吾吾地提出希望父亲陪自己去考试。当时,父亲穿着一件长袍,听完儿子的话,爽快地答应了:“你先等一会,我换件衣服。”听到父亲答应了,南一鹏高兴坏了。在外面等了好几分钟,父亲才换好西装出来。母亲走上前去,帮他把衣服领子都理好,又仔细地看看身上是否有哪不合适,才最终出门。
次数久了,南一鹏发现,父亲在家一般都穿中山装或者长袍,但只要出门,就会换上一身正式的西装,他说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种与人处事的礼仪。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南一鹏兄弟姐妹几个,不管什么时候,身上都是整整齐齐的,特别是出门见客,总是有礼有节。对南怀瑾来说,父亲,其实也是一种“姿态”,不管何时,他都想给孩子留下一个最好的印象。
南怀瑾虽然有着极好的功夫,但是秉承易子而教的传统,并没有亲自教孩子武术,而是为体弱多病的南一鹏请了一位孙师傅教他练拳。孙师傅是一位拉车师傅,父亲对其却特别尊重,并告诫孩子:“不管是谁,只要从他身上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喊他一声‘师傅’,那么你就要打从心里去尊敬他。”一次刮起了台风,大水淹到了屋里,父亲却带着一些食物和用品,领着南一鹏探望受灾更严重的孙师傅。一路上,南一鹏和父亲衣服都淋湿了,他紧紧牵着父亲的手,一步步走在深水中,这是跟父亲难得的独处时光。
禅门宗风点化儿子
教育孩子有时也会用非常直接激烈的方式。有一次在美国长大的南国熙去探望父亲,南怀瑾对众人说:“这是我的孩子,读了西点军校,有学位,无学问。”南国熙当时瞠目结舌,被这一杀威棒打得满眼金星。
南国熙后来加入基金管理企业。南怀瑾有一次打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做基金管理。“做基金管理又如何?”“可以认识很多有钱人。”“认识很多有钱人又怎样?”“我可以赚很多钱。”“你赚很多钱以后又怎样?”南国熙当时哑口无言。南怀瑾接引他道:“儿子,你是一个没有人生观的人,你不如去讨饭算了,讨饭也可以活一辈子。”
南一鹏后来听到弟弟转述这件事情,感慨万千,“父亲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不是生存而是存在。父亲是用这样的禅门宗风点化儿子。”
8.小学生家风家教故事竞赛演讲稿 篇八
我奶奶年纪很大了,她在家也是忙过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所有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不闲着。奶奶每天都起得很早,她为我们准备好早餐后,就开始干其它活儿。我起床看到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那么的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总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十分勤劳的人。也是值得我们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下班后,妈妈总是急匆匆地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赶回家做晚饭。晚饭后,也没有早早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妈妈,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还要不辞辛劳在家整理家务。妈妈不愧是我们的勤劳榜样!
在奶奶、妈妈的启发下,我也学会了勤劳。在学校我是卫生大组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例外。有一次,张老师布置作业,很少。但要求我们认真完成。作业只有两项,一项是常规作业,另一项是作文。作文我写了两个小时!写了五页。完成得很认真。也许是平
时课外书看得多,拿起笔来,我的灵感就会突发,越写越有劲。那次作文,我被当众表扬,那是勤劳的结果呀!
9.家风家教 篇九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态度、价值理念、文化氛围、处世之道,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它是存在的,不可否认,并且家庭的每个人都浸染其中。每个人身上都会打上这个家庭家风的印记。家风的好坏甚至直接影响了后代在社会上的发展。虽然这些事情都不绝对,但古往今来,这个道理都依旧存在着。格里梅尔斯豪森说过,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古往今来,那些历史上优秀的名人往往都有优秀的家风及教育。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在我的家庭里我的父母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但是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着我和妹妹。我们家一直坚信勤为本,只要踏踏实实,付出必定有所回报,父母勤勤恳恳在乡下做着他们的小本生意,做买卖有点“大大咧咧”,零头不要了,称高了就这样吧,这个不值什么钱,你拿上用吧,因为这种经营风格,小本买卖做的红红火火,不仅供我和妹妹读大学,还在县城买了房。我当年读高中,也算是闻鸡起舞者,每天沉浸在题海战中,无论天气变幻,我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热,一心只读“高考书”,最终以理想的成绩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妹妹亦是如此,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培养出两个本科生,这在村里是何等荣耀的事,父母一时间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现在想想,我和妹妹性格之中那些勤恳的因素确实是受父母持家的影响而来的。而且会影响我们一生,在我们一生中都会起着积极的作用,我特别希望我能将这种积极的东西传给我的孩子。
谢谢父母对我身体力行的教导,你们也许是不起眼的小农民,却是我和妹妹人生最好的导师。
蔚村小学幼儿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
贺凤琴
期末接近尾声,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慢慢的闭上眼睛回想这个学期发生的点点滴滴,打扫卫生,做好报名工作,迎接孩子们到学校,安抚个别有情绪的孩子、常规教育、如何让孩子们适应学校、爱上学校、爱上学校的老师,每一次接到的任务都有收获和感想,因为这些收获和感想让人慢慢在教育工作上变得成熟和有经验。因为忙碌而充实,因为充实而收获,因为收获而成长,就因为如此才感觉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能得到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的副班主任的工作作出总结。
一、对自己的要求;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备课,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工作。
2、注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以提高自身能力。
3、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并主动去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二、做好幼儿的习惯培养;
1、用心教育幼儿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礼貌待人。
2、同家长一起纠正幼儿不良的习惯。(如喜欢含手指、翘脚、驼背、不喜欢喝水、饭前饭后要洗手、上厕所要冲水„„)
3、强化幼儿健康意识,保证了幼儿进餐时心情愉快,注重培养幼儿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进餐时不打闹讲话,不掉饭粒。
4、练成喜欢睡午觉的好习惯、准点睡觉准点起床,不赖床。
5、对幼儿针对书本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礼貌的好孩子。
6、并同家长密切联系,听取家长意见,根据幼儿在家时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三、在幼儿的教学方面;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机会与条件,根据班上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使之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知和掌握事物的特征与属性。
2、在一日活动中,注意教给幼儿初浅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幼儿活动材料,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能力。
4、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保证好幼儿每天的游戏活动及户外活动时间,四、反思不足,努力改进;
值得我沉思的一点是对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不够耐心对待。我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基本不让我担心,有些孩子还可以帮助我做很多事情,如传话、拉窗帘、关窗、放东西、整理作业本等等,因为他们的灵活、聪明把我误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为什么你就不行呢?每到脱衣服的时候她就在那发呆,不知所措,直到我来了她才慢慢的走到我的跟前说老师我不会脱衣服,我当时就在想其他孩子的聪明能不能分一点给她呢?老师如果不在呢,孩子你是不是不换衣服了呢?这孩子就是应变能力不够,胆子小,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确实是有点急,因为这急给孩子施加不少压力,几次对她急之后孩子就没找过我说不会换衣服了,我仔细观察这孩子按照我教的方法去找小朋友帮忙了,自己也学会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完成几次自然也就会了。希望接下来的工作对孩子们的爱多一些再多一些,甚至把他们都当自己的孩子对待。
10.家风、家规、家教、家训 篇十
家风、家规、家教、家训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11.好的家风家教 篇十一
在没有收到学校的这封关于“家风,家教”的信时我并不了解什么叫家风,家风是什么?不过看过关于家风的简单介绍后我明白了关于“家风”的含义所在。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老师,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补偿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成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我家的情况,分别来简单的说一下。
关于家风就从我日常生活中用言语说服女儿的几点小事说起吧!
一、有一次女儿在桌子旁摆碗筷时不小心把桌上的一瓶啤酒弄打了,酒撒了一地,当时声音很大给她自己吓的都不会动了,我并没有大声的训斥她,而只是说了一句:“没事,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这时女儿哇的一下哭了,跑到我身边就跟我道歉。其实当时我也很生气,但我更是希望通过这件事让女儿能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他人。二、一次女儿在数学测试时考了七十几分,是她们班同学告诉我的,回到家女儿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只是跟我说考砸了,但是不肯告诉我分数,卷纸也不给我看。我安慰她:“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健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的原因,然后解决它,一会儿我和你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有进步的。”这时女儿的脸不那么阴沉了,把试卷慢慢的拿出来说:“我先自己找找原因吧。”培养她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努力,学会进步!
三、孩子正在写作业时只要不是在做饭时间,我们都会拿一本书坐在那里看,不打扰孩子,让家里学习气氛浓厚。这样女儿心态平和,心思都会在学习上。这时大人们千万不要在那里看电视或玩手机,这样孩子就会有一种不高兴的心理:“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这样孩子的心思完全不会在学习上,即使完成的作业也是没有质量,毫无收获的成果。
关于家教就从女儿爱看书这个小故事开始吧!
要给孩子多读一些好书,长大了让孩子养成自己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个想法从孩子未出世前一直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所以在女儿十一个多月会走开始我每周至少要带她去书店三次,每次我都是拿上小凳子去书店,那时她还小只能坐上几分钟然后摇摇摆摆的走来走去,还不时的会摔倒。那时我并不是希望她看懂或会读很多的书,而单纯是为了让她感受和试应那种氛围。渐渐的我发现女儿能坐在那儿拿本书像模像样的翻着看了。女儿十八个月才会说话,等她能连着说话开始我试着让她看一些有图的书,慢慢的她就喜欢上了读书,至今女儿都是书不离手,这一点我真的很欣慰。从小我都坚持每天晚上女儿入睡前读一到两个故事,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孩子上三年级。
女儿两岁开始上幼儿园,我上班就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但是我也会利用晚饭后的时间陪孩子读半小时的书,让孩子自己读,不会读的字我单独的记在一个日记本上,有时间时着重的让她认识这些字,这样她识字的速度比较快,而且识字的数量会大大的增多。直至今日我们有空还是会经常的带她去书店看书。
今年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此开展了借书活动,这让女儿有了更多的读书机会!
家风家教对于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体现,良好的家风家教需要家里的每个人共同努力。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迎接她不断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会边学边教,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谢谢大家!
12.家风家教演讲材料 篇十二
我的严父慈母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我为老人洗洗筷子刷刷碗......”。我的妈妈最爱哼唱这首《常回家看看》,不管歌词对不对,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反正只听她反复哼唱。
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全由妈妈安排,上小学时早上梳头洗脸、接送事宜全由她包,我觉得用一首诗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她事无巨细的体贴、关心我,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我身上。记得从小,妈妈总是给我做好吃的。妈妈经常说:“妈妈就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想吃什么,妈妈准知道。”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我穿的衣服,妈妈不用带我去商场试,我穿上都非常合身。在我的学习上,妈妈更是费尽了心思。从小妈妈就教我识字,读拼音,陪着我去上兴趣班。我每天的作业,妈妈总是细心的帮我检查,发现问题就耐心地给我讲解。在我遇到困难时,妈妈总是鼓励我,考试成绩不好时,她就安慰我,总想办法让我在愉快的心境下学到知识。我渐渐长大,她的事也越来越多,在照顾家庭成员生活的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现在想来,她不停地哼唱“常回家看看..”,肯定是在提醒自己在倾身照顾子女的同时,也要照顾把自己养大的老人。我的父亲做什么事都非常严肃、认真。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每次我做作业时,他总是在旁边反复叮嘱:“要写好字”、“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
之类的话,有时我写完作业,妈妈检查过认为可以了,他还是能挑出一些错误,例如“哪个字没写好”、“排列不美观”之类的毛病来。记得有一次,我在默写语文书上的“日积月累”,妈妈答应我,只要我默写完就给我玩电脑,我快快的把它默写完了,没想到,在父亲检查时,发现我写的字太丑了,就让我重默了一遍。电脑也玩不成了!父亲是个急性子,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每当我在生活上有惰性心理或做事行动迟缓时,父亲就会拿出他最凑效的一招,那就是大声数“一、二、三!”因为如果父亲数完“三”,我还没有行动,他也许就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那我的下场可能就会很“惨”!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也慢慢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习惯,偶尔有些偷懒或动作迟慢,只要听到父亲开始数“
一、二„”还没数到“三”,我就会马上行动,不敢怠慢。父亲还经常用《三字经》中的句段教育我,让我要学会谦让、尊老爱幼、关心人、勤俭节约。我参加工作后,他让我牢记《弟子规》中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并说这几句话可让我终生受益。我的性格在很大程度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别看父亲很严厉,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既是我的父亲,更是我的朋友,我们经常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我疯玩,妈妈会说父亲“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则说“女不教,母之错”,并常说,孩子的天性贪玩,不会玩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有多大成就。就是这样的父亲,使我家日日欢声笑语。宽严相济的父亲抚养我长大,更使我学会了做人,在任
何环境下,我都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在工作中我也游刃有余,皆归功于父亲的教诲。我感谢我的父亲。在此,我只想说:妈妈
13.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 篇十三
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用到演讲稿,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11篇)演讲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2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3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4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5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6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7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的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一天,我刚下班回家,儿子就象小鸟一样扑到我身边,说:“妈妈,今天我和爸爸在放学回来的小路上看见地上有一个包。爸爸说:‘我们先把包捡起来,等失主来认领。如果不来的.话,就交给警察。’”果然,一会儿一个阿姨走过来了,说包是她的。但爸爸没有给她,而是叫她说出包里有些什么东西,她都说出来后,爸爸才把包还给他。那个阿姨走的时候,还特意谢了我呢。”看着儿子一脸自豪的样子,我朝他伸了一个大拇指。身教重于言教,事情虽小,但我相信只要每件小事都能妥善处理,孩子的将来一定不一样。
有礼貌,尊重关爱他人,是我从儿子懂事起就对他提出的要求。一次,在超市门口正好碰到“阳光之家”的智障儿童在义卖他们亲手制作的手工小挂饰,却少有人问津。儿子心生怜悯,立刻说:“妈妈,我们去买点,帮帮他们。”我领着儿子走到摊位前买了一堆小挂饰。离开义卖点后,我对儿子说:“你买东西的时候,看到那些智障儿童的表情了吗?”儿子点了点头说:“我看到他们开心的笑了”。“是呀,你看到了他们笑,但你知道吗?因为他们和正常人不同,所以心里是很自卑的。但他们看到自己制作的挂饰有人喜欢,还买走了,这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他们笑不是因为赚钱了,是因为他们作品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你说去帮帮他们,我觉得我们不光帮助他们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还帮助他们获得了认可和尊重,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有存在价值的。人不分高低贵贱,聪明愚钝,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也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儿子听后认真地点了点头。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只有家风如雨,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8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好的家风需要传承,也需要总结,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9从前,楚国有个老头以饲养猴子为生,楚国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给狙公的猴子们分配任务。狙公让老猴子带着猴子们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树的果实。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狙公就逼着猴子们交出它们所采果实的十分之一。光靠着这些猴子采来的果实,狙公就可养活自己,而且还略有盈余。有一次几个猴子觉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场,狙公却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实,狙公就对它们棍棒相加,一阵毒打。猴子虽然觉得每天采摘果实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违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问这群猴子:“山里果实累累,难道是狙公亲手所种吗?”大伙都说:“不是呀,谁都知道这些果树并没有什么人去栽种,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既然这样,我们干吗靠给狙公做苦力过日子呢?”小猴子话还没说完,猴子都已经恍然大悟。
当天晚上,猴子们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栅栏,弄坏笼子。然后,它们拿上狙公积存的果实,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狙公赖以生存的手段没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图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样活活饿死的下场。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1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家风家教故事】推荐阅读:
家教家风家训真情故事09-29
家风家训家教09-15
家教家规和家风07-01
小学家风家教征文09-22
家训家风家教讲座收获11-17
从家风家教家训说起作文1400字10-01
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心得与收获08-13
家长的家教故事范文10-26
家风家训名人小故事08-07
立家规、正家风故事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