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

2024-10-12

农民教育(共8篇)

1.农民教育 篇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大城市,农民工问题应运而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四证”,才能够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并且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这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另一方面,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滞后,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环境差,甚至还存在一些非法运营的学校,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要付出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三是公办学校存在困难。首先,教育规划是按照地区人口数量来设置的。农民工子女大量导入,与原地居民的子女入学产生矛盾,使得城市公办学校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农民工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其子女为了就近入学只好跟着转学,这部分学生数量大,转学频率高,也给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2.探索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体制。各地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确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3.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的压力。

2.农民教育 篇二

(一)三河镇务农劳动力状况

洪泽县三河镇土地面积6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6万亩,辖3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人均耕地2.23亩。耕作制度主要以小麦—水稻为主,一年两熟。全镇农作物播种总面积9.48万亩,其中小麦8.85万亩、水稻8.46万亩。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小麦亩产450公斤,水稻亩产550公斤,年粮食总产量为8635.5万公斤。全镇流转土地5.66万余亩,高效农业面积4.27万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6个,注册家庭农场123个。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5万元。全镇有农业人口4.31万,其中劳动力28536人。

(二)三河镇职业农民教育需求分析

1. 从培训类型看,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占大头。

通过分析,将现有能够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务农主要劳动力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可以发现专业技能型在人数上占多数,对培训的需求也最迫切。生产经营型主要指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园区(基地、企业)负责人、初高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等。通过调查,洪泽县三河镇有50亩以上的种粮户376户,种植蔬菜5亩以上的48户,家禽养殖5000羽以上的19户,水产养殖30亩以上的12户,绿化苗木5亩以上的8户。专业技能型主要指农业生产、加工操作工人、农业雇员、乡村旅游服务员。通过调查,洪泽三河镇有专业技能型农民2135人,其中农业工人1257人、农业雇员879人、休闲观光农业的服务人员28人。社会服务型主要指农村信息员、农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资(渔资、兽药)营销人员等,一般指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工作经验的农技、农机服务人员以及从事农资、渔资、兽药经销并获得农资或兽药经营许可证的从业人员。全镇社会服务型农民511人。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手142人,收割机手241人,农机维修人员16人,农产品经纪人44人,农资营销人员43人,统防统治人员70人,村农技员工19人,村级防疫员19人。

2. 从培训方式看,需要多种方式同步推进。

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村干部和普通农户最容易接受专家授课、现场实地指导,希望得到农业专业书籍、VCD光盘等培训材料。培训地点希望放在县城或乡镇,也可在村头或田头。培训时间上主要以农闲时间为主,短期3-4天或中长期10-15天,每期培训班最好分2次组织,以每年3-4月份和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各培训1次为宜,在种植前或病虫防治(防疫)前开展培训最好。也有不少种养大户希望得到手机短信、大喇叭等现代媒体形式的农业生产信息服务。

二、三河镇职业农民教育对策

(一)创新理念,增强培训工作科学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开拓性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只有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才能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采取适应农民学习和农业生产实际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评标准,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服务的创新。利用互联信息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在线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

(二)完善机制,强化参训人员的主动性。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要实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支持扶持“三位一体”,着力提升培训成效。教育培训是基础。建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目标,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作为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民在干什么、需要学什么、还缺什么来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向。突出需求导向,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认定管理是抓手。要制定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农民发放资格证书。认定要重点考虑农民的素质和对农业的贡献,必须考虑连续经营农业的年限。支持扶持是关键。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让获得职业资格的农民在财政支持、土地流转、信贷发放、税收减免、技术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扶持政策要本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地位和社会保障上有所突破,保证扶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3.农民教育 篇三

一、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民文化结构低,培养任务重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普遍,导致了我县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瞳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

2.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培养难度大

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收入不高,就想方设法跳出农门。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青壮年农民难觅踪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3.政府重视不够,缺乏专职农业教师

有的领导干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偏重于见效快、政绩明显的工程和项目建设,对见效慢而又需要政府资金投入的农民教育培训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必要的支持,存有表面应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口头说得多、实际行动少的现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舍不得投资,没有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尚未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4.培训内容、方式简单落后,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

目前的教育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有的也是仅仅局限在种植、养殖方面。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并且以集中讲授或发放资料为主,针对眭和实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5.农民投资农业教育培训受到限制

一是农民收入较低,除保证子女上学及正常消费外,留给自己参加学习的资金几乎没有;二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及小农意识影响,一些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比较着重当前生产和实用技术缺乏应有的学习欲望;三是交费培训观念淡薄,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及时往往热情很高,但谈到费用时,就不愿惨叫培训学习,还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措施与对策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积极配合、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多措并举,积极实施。

1.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应将农民教育培训视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

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做好农民培训计划,配置好专、兼职教师队伍、建好培训基地,把农民的教育培训视为公益性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2.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库,从教育、科研、推广和专业协会等机构中选聘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并统一颁发聘书,扩大兼职教师队伍。通过统一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

3.制定合理的、符合农民需要的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要顺应农时、季节特点,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制定培训内容,确保符合实际。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

4.创新培训方式,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培训工作

重点培养新农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等,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对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由企业自主进行,各级政府应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并加强督促、扶持、鼓励和表彰;

5.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科研、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与农民紧密相连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积极收集适应本地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编发资料、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6.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建设村科技书屋和农民夜校,方便农民借阅和学习。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开办节目专栏,可播放名师讲座,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通过村级的“广播大喇叭”,村科技书屋、农民夜校等播放设施,转放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栏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受众面大、覆盖范围广、传播快捷的独特功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7.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4.农民教育 篇四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年初,我部为贯彻落实《中共XXX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了专门工作计划,一年来,我们始终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作法

1、明确指导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年初,我部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提高了思想认识,制定了专门工作计划,以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社会要求为导后,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为目标,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结合统战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统战优势资源,达到“教育一批、提高一批、文明一批、致富一批、稳定一方”的目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2、围绕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重点,狠抓各项培训的落实。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工作经费。我部在工作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专项经费2万元,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项开支。

二是确保师资力量。我部充分利用联系广泛的统战优势,专门聘请了县科协主席、县畜牧局副局长、县农村能源办副主任,非保中心为特聘教师,结合XXXX在我县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农民素质教育,一年来,我们先后在XXX、XXX、XXX、XXX等XXX个乡镇开展了《XXX技术培训》、《XXX培训》、《XXX培训》等培训活动。

三是确保工作实效。为此,我部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达到了“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做”的目的。同时,我部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XXX村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时,采取了“就地培训和异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就是组织25名村民代表赴XXX县XXX和XXX县进行为期2天的实地考察学习XXX、XXX和XXX养殖技术。让受训学员扩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二、几点体会

1、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式;有的沉溺于打牌赌博,热衷于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对老人不尊敬、不赡养,邻里关心紧张,社会公德缺失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工作。

2、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有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一些村寨宗教观念严重,在对待公共利益上不讲原则,不讲正气;有的还片面追求私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些直接导致 了信访等问题发生,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实施农民素质教育活动可大大改善农村矛盾的激发。

XXX 工 作 制 度

1、成立专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由部长任第一组长,秦平任组长,其他副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班子,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面工作的开展。

2、做到“八有”,即有专门班子,有专人专抓,有专项经费,有专项制度,有计划总结,有教育阵地,有师资队伍,有教案教材。

3、组建工作队伍。聘请XXX、XXX、XXX同志为教师,由副部长田向阳牵头负责组建工作队伍,负责农民教育工作。

4、坚持定期研究农民教育工作。部长办公室或部务会议要每季研究一次此项工作。听取汇报,总结成绩,部署后期工作。

5、坚持教育提高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的原则。

XXX 关于开展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工 作 计 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XXX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意见》(龙发【2011】2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部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年”活动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社会要求为导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为目标,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结合统战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统战优势资源全面完成农民教育任务目标,达到“教育一批,提高一批,文明一批,致富一批,稳定一方”的目的。

二、主要任务

1、加强政策理论教育。

重点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热爱等内容进行教育,同时,加强统战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重点围绕集体主义,“五讲四美”、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进行教育。

3、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村民自治法等内容进行教育,促进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

4、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重点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抓好良种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防病治虫等新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爱德基金会在我县开展的各种培训项目进行综合培训,达到节约经费,充分利用培训资源的目的。

5、具体目标。

全年下到联系镇、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4次,为当地政府和村民办实事10件。

三、组织领导

1、成立专门领导班子。经部务会研究,决定成立县委XXX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

2、明确职责任务。具体工作由专门办公室全权负责,狠抓落实。

四、工作要求

1、建立工作制度。

2、成立工作队伍。结合XXX项目的实施,聘请县科协主席XXX、畜牧局副局长XXX、能源办XXX、文化局非保中心XXX为教育。

5.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 篇五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分清对象、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原则,对加强农民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教育农民形成文明村风,首先应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农民之所想,号准农民的思想脉搏。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我们将教育对象分为普通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确保三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乡风文明的基础。对普通农民群体,一方面,我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传承美德,破除迷信,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摆脱小农意识,增强家国意识和集体观念,做到顾“小家”,更要顾“大家”;另一方面,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推广新品种,运用新技术,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丰产增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在农村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这部分农民骨干,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他们继承发扬诚信、勤劳、实干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

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对农村党员干部,一方面,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干部党员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使他们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我们采取了以下四种教育方式:一是榜样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党员干部在家里孝敬父母,善待亲人;在社会上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村干部做农村党员的榜样,农村党员做农民群众的榜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娱乐教育。对农民教育不能“空对空”,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等载体,实现寓教于乐。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村庄文化中心户10个,图书馆1个;三是培训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常年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实用科技、法律法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四是感受教育。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变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

6.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六

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侧重于从人口学视角分析农民工迁移流动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子女教育的影响,揭示了现阶段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机制中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战略思路与实施推荐。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人口学视角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出现了停滞化、常住化、家庭化和扎根化等发展趋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大部分地区依据国务院确定的农民工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的“两为主”原则,以及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已经初步构建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但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

本文在收集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统计资料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透过对上海市嘉定区、杨浦区三所学校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对上海市教委相关职能部门、杨浦区教育局,浦东、闵行两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访谈资料,在分析现阶段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农民工群体迁移流动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就现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战略思路和政策推荐。

一、上海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概述

1。初步构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1)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两为主”原则。20底,上海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以流入地的区县政府管理为主,以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学为主”的“两为主”原则。2月,上海市教委拟定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要求探索以公办学校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运作格局,在各方应对农民工子女与上海户籍学生同等对待。4月,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将持有一年及以上《上海市居住证》且在有效期内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的义务教育适龄子女划为借读生,对贴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借读,与上海市户籍学生按照同样标准收费。1月,上海市教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上海市加强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一揽子”计划。

(2)机制保障:市、区两级政府层层落实,将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相关区县也纷纷建立健全了分工管理体系,履行本区域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管理职能。二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上海市教委在2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办法中,把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经费纳入年度的教育经费预算,并且按照学校的实际在校人数和定额标准,划拨给理解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三是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年9月,上海市教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免借读费工作的意见》,对农民工同住子女身份的认定在全市范围内加以统一。

(3)质量保障:拓展教育内涵,逐步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207月1日,上海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性质及其办学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与此同时,自年起,每年下拨3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卫生、教育教学条件,并透过登记备案、督导评估等措施规范此类学校的办学行为。上海各区县政府也透过种种措施,提升辖区内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公办民营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能够看作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向全日制公办学校转变的一个过渡,作为一种探索模式,在未来必须时期内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2。大部分农民工同住子女已经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范围

(1)就学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以来,上海市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做了超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调查结果显示,2000-,在上海理解义务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由26。30万人增加到38。18万人,[2]五年间增11。88万,平均每年增加约2。3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7。74%;20以来,增速趋于平缓,基本稳定在38-39万人之间。20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达31。62万人,占比到达81。97%。[3]

(2)学段分布以低年龄段为多。小学阶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占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人数的比例,年为82。79%,年为79。47%,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以小学阶段为主。[4]进一步考察则能够发现,各年级学生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数量越少。

(3)就学渠道以公办学校为主。20之前,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2000年之后,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力度,同时增加了本市公办、民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力度。目前,大部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已经为本市的公办、民办学校所接纳。农民工子女在沪理解教育的渠道通常包括:进入公办或民办学校,数量逐年递增;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数量逐年递减。截至9月,上海尚有农民工子女学校258所。[5]根据市教委规划,到,上海将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的管理工作。

(4)就学地域相对集中在城郊结合部。由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采用属地化原则,城郊结合部作为农民工的主要集聚地,也因此成为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主要区域。上海市教委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在郊区就读的比例2005年和2006年分别高达81。93%和81。77%。[6]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带给者DD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带给者,市、区两级政府主要承担教育管理和教育财政经费转移支出等职责,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则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透过上海的实地调研,结合全国其他地区的公开报道及研究信息,本文认为,目前流入地政府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相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不明,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实有人口管理的信息登记系统,相关统计工作尚不完善,有关部门不能带给较为准确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数据,教育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掌握的只是自身有受教育需求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并为他们带给受教育的机会。如此的制度框架,既影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规划的制订,同时也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

(2)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公办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降低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总体承载力。由于农民工往往集中居住而且多居住于城郊结合部,这使得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上海来说,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流动人口子女超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嘉定区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教育资源的压力很大,而这些地区又面临本地区农民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区人口因市政动迁导入的冲击。三种类型人口共聚一区,必然造成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供给紧张。二是部分闲置教育资源已经转让或出卖。过去一段时期,由于上海户籍在校生的减少,各区县公办学校校舍曾一度出现闲置,不是改作他用便是出让置换,使得可容纳量减少。例如,普陀区公建配套的教育资源中,被改作他用的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学达46所,占地面积156845平方米,建筑面积38530平方米,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无法收回。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不能跨镇、区(县)入学,因此区域性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一方面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吸纳不足,从而导致上海整体教育资源的承载力下降。

(3)农民工无序流动,学籍管理尚未联网,增加了义务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的难度。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地和居住地不稳定,其子女为了继续就学不得不频繁转学,而且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转学的发生比率和人均转学次数都偏高,就学的流动性也更大。频繁转学既影响了其受教育的连贯性,也给区域教育规划管理、学籍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农民工举家迁移及随产业布局调整向远郊集聚,致使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区域性短缺矛盾由近郊区向部分远郊区扩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整体流动的比例显著上升。[7]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结果,导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大幅增加。此外,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尤其是工业园区向远郊地区的转移,上海的农民工也出现了向近郊及部分远郊集聚的态势。这不仅仅会改变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使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区域性短缺的矛盾从近郊区向远郊区扩展;而且,由于远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较为薄弱,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集聚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区域性短缺,也不利于远郊区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提升。

(5)户籍人口出生小高峰以及户籍生育政策调整后的生育堆积效应,将加剧近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以上海为例,2000年以来,上海逐渐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新生儿从20的8。1万人增加到20的16。66万人,将近翻番。同时,上海户籍人口自1993年起持续负增长,很可能在前后对现行的生育政策做出调整,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8]新政策一旦实施,很多人会选取在第一时光内生育,这将导致生育的堆积效应。理解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人数的增多,会对上海全面贯彻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6)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一旦建立,将对义务教育资源构成必须的冲击。由于户籍制度和中高考制度的限制,目前农民工子女尚不能与户籍学生一样在流入地享有继续理解初中后教育的平等权利。在上海,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已构成共识DD将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但目前仅限于试点阶段。我们认为,无论是开放职业教育还是开放普通高中教育,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一旦建立,不仅仅将加大城市高中教育资源的压力,也会对义务教育资源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构成较大冲击。

(7)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之后,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将进一步加大。2008年11月,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1月1日起,在全国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教育部门涉及的10项收费中就包括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将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经费不足将成为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教育财政经费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此项政策的出台会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数量及其渠道产生影响。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很大,取消借读费后,不仅仅会影响农民工对其子女是流动还是留守的抉择,导致更多的农民工子女透过随迁的方式进入大城市就读;而且因为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优于民办及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可能导致较多的农民工子女转向公办学校借读。

2。农民工教育的理解者DD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自身理解教育尚面临不少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存在必须的心理障碍。目前,公办学校对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一般采用整校接纳、单独编班、插班就读等形式,农民工相对偏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子女在公办学校中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这种歧视不仅仅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同龄人之间的社会融合。[9]二是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由于农民工子女接触教育较晚,加之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因此学习基础相对较差。[10]而新课改教材的难度有所加大,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三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而政府的检查与督促一般只停留在学校的安全与卫生等方面,对于教学质量等实质性问题尚未有量化标准。[11]

(2)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尚未惠及所有农民工子女,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仍难以得到保障。仍以上海为例,在国家已经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的政策大背景下,上海将面临两难选取DD取消并禁止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存在,将使部分低收入且不贴合同住子女条件的农民工子女无处就学;降低或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借读门槛,则如何解决该部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及如何预防更多的教育移民将成为一大难题。如果上述矛盾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解决,那么,由于教育市场和获利机会的存在,新的、非法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仍会不断地冒出来。

综上所述,农民工居住地域相对集中,造成区域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与闲置并存的局面;受未来流动人口发展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变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统计制度的不完善使教育职能部门难以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由此增加了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规划的难度;初中后教育通道以及免收义务教育借读费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供需矛盾的核心DD财政压力,而借读条件门槛的设置是不得已之举,显然会让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整治难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基础薄弱、社会融合进程缓慢、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也造成其受教育难的客观现实。就应说,上述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进程,也会影响户籍学龄人口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上海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全国具有必须的普遍性。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务必从战略的高度对相关制度加以改革和创新。

首先,务必适应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特点,实现战略思路的转变。一是教育机制从政策保障向制度创新转变。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虽然各地已经构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和保障机制,但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为主”原则,如何解决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入学政策的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内部教育资源不均、负担不均的问题,仍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使现有的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二是教育目标从教育机会公平向教育内涵拓展转变。流动人口家庭化、常住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说明,就应改革以户籍学龄人口为对象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常住学龄人口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内涵务必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不仅仅要解决义务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在关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同时,还要逐步解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问题。

其次,就应秉持“统筹发展、区域调配、多方投入、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统筹发展,是指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市义务教育的统一范畴,将户籍基础教育改革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实施有机结合。区域调配,是指根据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分布及求学需求,对全市存量教育资源加以统一调配,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实施跨区域资源配置。多方投入,是指“两为主”原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基本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强化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也不意味着强化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强调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上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并不是排斥其他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和“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重点扶持,是指对贴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透过重点扶持的方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最后,就应依据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现有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以改革和创新。具体的政策推荐包括:

(1)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一,根据各区域人口变动的不一样状况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市级财政要加大对人口导入区县尤其是农民工子女集聚的区县的支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较多承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增加教育资源短缺区域公办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这些区县公办学校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潜力。其二,透过对外来务工者居住地的规划引导,及时调整不一样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使其与新的人口格局相适应。为分散农民工子女居住和就学的密度,大城市市区相关政府部门要对有稳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地予以相应的规划和布局。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其一,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统筹模式,解决区县之间教育资源负担不均的问题。鉴于农民工居住相对集中、具有高流动性的特性,为了缓解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的矛盾,推荐构建关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理解完全义务教育的经费供给模式。根据该供给模式,将从中央返还给流入地市、区、镇三级政府的税收中按必须比例直接提取一笔资金作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专款。由于中央税收返还所采用的是基数法,因此这一供给模式的实质在于:经济较发达、人均GDP也较高的地区,在为农民工子女带给义务教育资源上也更有潜力承担较多的义务和职责。其二,建立专项基金,解决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紧张和流动就学成本高的问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就读于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家庭只能“勉强”承担学杂费。[12]20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后,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同时入学的各项费用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为此推荐,一要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建立适合农民工经济状况的收费标准,减少校服费、伙食费、交通费等若干费用,并给予必须的费用减免和经济补助,帮忙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就学。二是应以城市教育附加费及透过社会赞助等方式建立专项基金,透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带给教科书等方式,帮忙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包括用心发展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逐步开放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由于目前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尚未破冰,加上高考教育体制的限制,因此现阶段完全开放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尚不可行。本文推荐采用“逐步放开,条件准入,成本分摊,市场操作”的方式。逐步放开,是指先开放中等职业教育,再逐步过渡到普通高中。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要密切关注试点期的需求变化动向,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同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的衔接通道。条件准入,是指制订必须的准入条件,以限制政策导向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推荐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在沪经济活动年限和职业分类以及贡献的大小,进行评分,贴合条件的颁发“绿卡”,并带给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其子女能够享受流入地的城市福利,包括理解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等权益。成本分摊,是指初中后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因此教育经费的来源需思考从多种途径获取,可采用“四个方面,各承担一部分”的方式。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承担一部分、农民工个人务必负担一部分、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流入地政府补贴

一部分。市场操作,是指让有企业背景的职业学校进行培养和消化一条龙,企业也能够委托培养方式招生。教育成本由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企业有权在录用方面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政府应限定最高淘汰率)。与此同时,政府务必制订规则,强化对成本、价格和教育质量的监管。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其一,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就应说,上海市政府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管理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当前农民工子女数量大幅增加、上海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客观现实下,应允许农民工子女学校继续存在,扶持尚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用心创造条件转为民办学校。同时根据实际状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以接纳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5)根据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特点,建立涵盖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要适应流动人口常住化和家庭化的现实,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常住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以及政府教育的日常管理。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加强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外来少年儿童信息登记管理制度。第二,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导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涉及面广,需要由政府牵头。第三,根据农民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实行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信息化。可试行发放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专设便民窗口,统一界定、办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手续。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住所不定的特点,学校能够按照受教育时光、分段收取相应费用的办法,以免造成农民工的经济损失。

本文是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项研究课题DD农民工子女教育(农工党上海市委课题组,2008。吴瑞君任课题负责人并主笔课题研究报告)的部分成果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

参考文献

[1]冯绮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6)。

[2]胡瑞文,廖大海。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R]。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

[3]上海市教委。上海农民工子女教育调研[R]。2007。

[4][6]上海市教委。2006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状况[EB/OL]。教育部网站。

[5]李爱铭。在沪农民工子女小学年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N]。解放日报。2008-01-22。

[7]段成荣。我国流动人口已趋向家庭化[N]。央视国际,2003-11-05。

[8]董川峰。专家推荐: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可思考逐步允许生二胎[N]。新闻晨报,-04-21。

[9]湛卫清。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10]陈梅。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11]邵宁。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公平问题研究DD以上海市四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7。

7.农民教育 篇七

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 是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因此说,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教育,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础性教育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 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量以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表现在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和有竞争力的工作质量上。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但它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各种措施的协调配合, 首先要抓好基础性教育, 大幅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 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 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 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规模经营、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也为农民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转行, 转产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增收渠道, 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依靠科学技术, 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就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主要前提, 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 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为此农民也要实行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 如种植方面包括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科学使用, 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等种植技术;农业机械的原理、使用与维护保养等机械设备基本知识;也有必要学习有关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 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可以实行初、高级等级评定, 将来还可以实行资格认定, 有高等级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科学种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经纪人等方面都将在当地起到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实践证明, 传统的自然的小农耕作模式不能解决农民致富问题,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向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分工协作相结合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发展。高等级农民将是未来农业潜在大户, 他们有能力、也有底气完成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这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据赴德国农业考察组报告介绍, 德国的土布罗克农场经营37公顷土地, 有两个半劳动力, 除种冬麦、大麦、玉米、饲料、马铃薯等作物外, 还饲养95头奶牛, 每年出栏肥猪1000头左右, 年收入10万马克, 劳均收入4万马克 (合人民币22万元)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这么高, 关键是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从事机械化生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二是采取现代化技术装备从事农业生产。三是管理科学化。四是人员的知识化。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必须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 才能实现。因此说, 农民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进的主要载体, 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 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

三、融入城镇生活需要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

职业教育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重要渠道, 加强职业教育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对进城农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就业能力, 无疑是将农民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个现实途径。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应结合产业需求对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 满足市场对不同技能人才的需求, 坚持专业与需求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提升素质相结合, 为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寻找工作提供技能优势。

摘要:强化职业教育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手段, 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转岗就业、适应市场需求的现实要求。

8.像农民种地一样做教育 篇八

——题记

我经常想起对待一个个学生就如对待一棵棵树,我们代替不了学生的成长,但是教育绝不是给他们阳光、水分、土壤、肥料就可以了,教育还要做很多很多事情。

比如有经验的教师都要预设。笔者曾经听过一个快要退休教师的跳绳课,他肯定是提前布置了要带跳绳的,但是手里还是准备了两条,一条自己的,一条马大哈的。准备好工具还不够,还要想好在这些问题上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比如找错句子是不是教师自己的提问还不够准确。有经验的体育老师,在讲规定距离的跑着跳时,都会给学生规定好,距离是从哪里到哪里,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准备,跳回来的时候又怎么排队。甚至亲自示范,同学单独示范,然后才开始小队比赛。这些看似平常的交代,看似不必要的环节,都是这堂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细节。老教师肯定是预设了很多次,才如此细致的。

睿智的教师总能抓住每个教育的契机,让孩子在问题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掌握知识,并水到渠成地懂道理、明事例。

把树骨拉到自己想要的位置,更是有大学问在其中了。在教育中,我们都希望培养学生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家,然而,学习就如猴子摘桃子,知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够不着,学生会泄气,太低了过于容易,学生没有成就感也不会提高。恰如其分地抛个桃子让猴子跳着够是最好不过的了。抛的每一次还要比前一次高一些,这样他才能慢慢地“长高”。如果你希望他到你的位置去,适当的强迫也是容许的,在不伤树且树骨能承受的前提下,是可以给他固定个目标,就让他往那里长。比如语文作文每节课都可以专设一个训练点,根据课文内容,这节课专练动作描写法,下节课专练心理活动描写法。这样专练下去,你的学生即使不是作家,至少也不会愁写作。

为了让树骨生长得更好,我们还要适当地揉揉它、扭扭它,比如偶尔给学生一个拥抱,偶尔给学生一点小小的训导。

为了大树能帅气地成长,理发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兴趣爱好,但是有的只能是爱好,在必要的时候剪掉它并不影响整个大树,而挑选一些好的枝骨留着也是必要的,只要好的枝骨长大,才能开花结果。比如爱因斯坦也喜欢拉小提琴,但是他拉小提琴那根树骨肯定是长不过研究数学、物理那根的。

做教育就應该像做农民一样,既要等待他成长,也要帮助他成长。而农民忙不完的农活,也是我们忙不完的教育活儿。

参考文献:

柳艺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J].教育教学论坛,2011.

上一篇:素质拓展计划书下一篇:乡镇个人工作总结思想学习